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解悟与证悟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1 10:05:55 阅读: 0

第九章 如何确保意根实证(2)

十三、意识思惟分析能力强,了别法尘境界比较深细,容易出生智慧。意识的智慧是通过接触环境,深入学习和细致思惟出现的,以此智慧能牵引意根走出泥泞,趋向光明大道,到达极乐家园。如果没有意识的引领,意根就要长期处于泥潭中,不能自拔,五阴身永久处于生死轮回中,所以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十四、要想思惟清晰透彻,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细,慢慢地,细细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细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理解,而且祂也参与深细的思量才能有所触动,有真切的认知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见,心行上就有个较大的转变。

意根也有比较微弱的了别慧,意识思惟得深细了,祂就能依之真正明了五蕴是无我的,从而知道了无我的真实义。意根原来就不这样认为,因为祂不知道这些道理,这就需要意识心多为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比如教育孩子时,如果不给孩子讲道理,只管强迫和动粗,他表面上虽然不得不服从,但内心深处不懂,祂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从而改正其行为,下次还要犯错。因此说服教育讲道理是必须要做的,理讲的越透彻明白,他越能接受和顺从,对待意根也是如此。

十五、意识思惟的过程,就是让意根明理的过程,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意识必须要思惟,而且要深思,如果不思惟,意根就不能明理。意识心明白的道理,意根还不明白,身口意行就不能发生变化。意根必须依赖于意识思惟的具体信息,起自己的思量,才能知道意识所明了的这些道理是否属实,如果意识心不加以思惟,就没有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就了别不到这些道理,祂就不能明理,不能促使其观念发生变化,身口意行也不能改变。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就要善于思惟,好好利用意识心,如理如法的思惟观行,修行佛法不能让意识总是处于无念想无觉知的状态,不能让意识闲着无用,那样我们就不能深明正理,智慧也不能得到增长。

十六、为什么很多人知道五蕴是空的,而不能断我见

不能断我见的原因,是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五蕴虚妄的内涵思惟透彻,交给意根的资料不全,意根对此内容模糊不清,无法参究和认同,意识可能也不知道资料不全,不会思惟和不能收集证据,意根巧妇就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缘心没有降伏,禅定力不足,因此就没有参究成就。很多人也没有开始参究,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工作做好,意根无法接续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检验者,是把关者,意识所有思惟分析的数据,都要经由意根的检验,即使意识分析得再细致入微,再精确精准,意根也得把关检查才能放行认可。比如下属的工作人员,做好了一项工作,交给领导审批,领导不能不看一遍、检查一遍、审核一遍,就定为合格发薪水,最少要过目一遍,严格的话,要审核一段时间,作以调查,确信无误了,才能盖章。意识与意根的关系就是如此。

十七、如何成功的熏修意根

熏修意根,就是让意根认可某个正确真实而如法的道理,这个熏修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我们把一道题的原理不断剖析化简,这个剖析的过程就是给意根找证据、熏意根、让意根明了的过程,证据确凿,意根就被说服了,最后意根就证得了此理,承认题目的正确性。这类似于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已知的定理,加上严谨的思惟推理,最后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结论,就是证。这个过程就是求证的过程,证也叫作求证,求是推求,求是意识的求,后边有意根的支持和合作,证是证得,是明白,是明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了结论,五蕴十八界都是空,非我,但是意根不懂不认可,就得想办法证明给他看。证明出一分,意根就调伏一分、清净一分,就有一分受用,离大道就近了一步。修行就是这个道理,佛陀给了我们结论,也就是真理,我们就要想办法证明其结论和真理的正确性,然后自己就获得了真理,有了大智慧,就能得大解脱。

如果在修行当中身心不改变,就说明意识没有把证据拿给意根,意根不认可,祂就抓着身心不放,身心就不得解脱。所以自己修行的证明过程有没有效果,证据是否充足,就看身心有没有改变,遇到烦恼境界是否能过关,内心有没有更清净一点,是否有了智慧的认知;如果没有,就是证明不到位,修行没有成功,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理论,不是实证。检验是否断我见和明心见性,身心世界的转变是一个标准,是解悟还是证悟,这条也作为一个标准。

十八、意根和如来藏的存在,没有先后,无始劫前同时都存在,法尔如是,没有道理可讲。无始劫前因为意根的无明,不明实相,就起心向外攀缘,于是五阴世界出生,一切法也就渐渐的都产生出来了,于是是非纷扰不停,苦恼连连不断。修行就是让意根认可一切法都不是我,意识就要观行思惟一切法都不是我,大小乘理都要修学,学通达以后,最后才能证得一切法都不是我,所有的修行,都是为此打基础。所以说我心越重,越不得解脱,离成佛就越遥远,降伏意根的我性,任重而道远。

十九、意根对第八识的思量,要缘于意识的思惟和引导才能进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动觉悟到第八识。因为意根的无明根深蒂固,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着,无始劫以来祂就与第八识在一起,却不识祂,还把第八识的功能据为己有。意识通过学习第八识理论之后,不断地熏意根,让意根也了别第八识的体性。意根了知第八识的体性之后有可能要想寻觅证得第八识,于是就决定参禅。

证得第八识以后,通过意识心对第八识的观察,意根就会思量第八识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阴的无我性,思量六识的无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无我性,就能发起大智慧,认可五阴六识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这样就能断除对自我的执著性。也不会再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会越来越深,无我性越来越增大,无明越来越淡泊,心行越来越清静平等。

二十、怎样做到意识无念而意根参究?意识要把问题仔细思考一下,把问题的内涵了解清楚,然后把问题的整个意思凝聚成一个点,深深地悬在意根心里,这样就把问题交给意根了。意识这时可以思考,也可以不思考,有时需要思考,有时需要静静的不要思考。最好是能配合意根,不分散自己和意根的注意力,因为如果意识忙于其他事务,必把信息传递给意根,增加意根的负担,使得意根不能专心,无法思量出正确结果。

是否是意识把一个问题思考以后。就是交给意根思量了?意识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暗示意根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后把问题的重点核心内容深深悬挂于心,就交给意根了。意根就会不断的思量,直到有了结果。很多时候,意识思考的同时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参与的越多越深。而当意识没有思考出结果时,意根就不会放弃,就会单独思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了结果。

二十一、如何正确修行才能实证无我

既然要求证无我,获得无我的解脱,那就要知道什么是无我的,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个为什么是非常重要极其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是相似的理解,不是证得无我也不能证得无我。因为里面没有观行的过程和观行的内容,就直接接受了那个无我的结论,把那个结论直接当成了自己的结论,而不去用心思考究竟为什么无我,没有思考就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就得不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也就不能证得无我,只能想象无我,叫作情思意解。

 一般学佛人都是因为不懂得思考问题,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路也不通不清晰,于是就把从外学来的法,当成是正确无误的,而毫无疑问的直接接受下来。接受了以后,就觉得真的是那样,于是就幻想着自己也有相同的境界。很多人也就以为自己真的证得了什么,其实都是误会。现在佛教世面上认为自己断我见证果的人一大堆,认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的人一大堆,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初禅以上禅定的人一大堆,好像越末法时期,越是圣人辈出,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这些圣人连最起码的思维观行都不会,就那样稀里糊涂的成了圣人了。因为这些现象太多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也就不感叹了。

直接接受一个无我的结论并且修定,这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还不究竟,应该继续观行思考,多问为什么,不要接受现成的答案和现成的结论。应该自己从头思考,一步一步都要问为什么,不要糊弄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只要自己能思考有思考能力,哪管走错路也不白走,增长经验,识得对错。错路是正路的基础,只要不怕错,总有走正路的时候,思考一上路,证果是早晚的事。

很多人都把修定当成是全部的修行内容,不懂得思惟观行,就没有观行智慧。因为修定可以有些特殊的感应和很舒服和愉悦的身心觉受,很多人就贪着禅定,但不能证果,不能出生大小乘的智慧。真正修行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观行思考再思考,只要思考动脑筋,才能从脑筋那里出生智慧,从而证得无我,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很多人都不懂观行,于是就一味的修行禅定,入到定中一无所知,浑浑噩噩,糟糟懂懂,还认为这就是修行。还有的人,以为身心出现各种特殊境界,就是修行。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个侧面,是修行的一部分内容,最主要内容应该是思考观行,然后获得解脱的功德受用。

而另有一些人,认为修行就是为了获得智慧,懂得越来越多的理才是正道,才能得解脱。于是就把意识理解的那点东西原封不动的倒给其他人,就叫作弘法度众生了,根本就不修禅定,成天手捧书本,不是背诵就是情思意解,看完书,理解了,懂得了,吸收了,就认为自己有智慧了,就已经证得某某果了。现在到处是果,看得人眼花缭乱的,什么果也不稀奇了。

很多人的学佛目的就不明确也不正确,追求自由自在,什么是自由自在没有搞懂,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自由自在也不清楚,能否真的自由自在永远自由自在也不清楚。外道也能通过修定而达到所谓的自由自在,那就是各种神通境界啦,殊不知神通依靠禅定而有,禅定依靠色身而存在,依靠心的自律而有。如果不守戒行,或者色身消失,禅定就消失,神通就消失,然后就不自由自在了。追求无忧无虑和觉知安详,就更是虚无缥缈,不可靠的了。那都是依禅定,依觉知心,依意识心而有的一种暂时的心境,可是任何一种心境都是生灭变异法,前提条件消失,心境就消失,业障凡夫,谁也不能保证心境总是如一不变的。

二十二、初学佛的人都有疑问,有疑问不解决,就会障碍道业的增进。那就应该想办法解决疑问,其一是要从他处请教解开疑问,其二是请教之后要自己通过思考,寻找证据,再亲自解开疑问。明明有太多的疑问,不去解决,而是一味的修定来遮盖疑问,那怎么能解除疑问,获得智慧呢?为了不把身体当作我,就去想象着把无情物当作自己的身体,各种想象,却从来不思考为什么色身不是我。这样还是有个色身的我,还是有束缚不得解脱。然后这个色身我见没有断除,就去想象识心的功能作用不是我,这些想象还是贪爱美好的感受,是换另一种想象的乐的感受来代替目前苦的感受。没有仔细思维观行所有的受为什么都不是我,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是生灭变异无常的。不这样如理思惟,而是逃避现实,在想象中享受,也是一种贪爱和束缚。以后的内容都是如此,想象和情思意解,没有观行体验和过程,这不是真正的修行,是逃避现实。

数理化比较好的人,逻辑思惟力非常好,正好用到佛法的观行上,比较实用。而文人墨客,学佛全靠研究和情思意解,不懂观行,不会如理思考,结果文人墨客因为他的理解力研究力好,文字水平好,虽然什么也没有证得,却一篇篇的理论文章横空出世,搞得人们眼花缭乱,都被迷惑住了。世上有几人是开眼者,有如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看破一切伪装,还原一切真相?

学佛修行,不是追求什么果位,去求取什么果子吃,而是要真真实实的获得解脱的智慧,心地要达到解脱,这是修行的根本目标和目的,追求果位和虚名,就是舍本逐末,本来没有解脱,现在又加上一个束缚,给自己再增加一道绳索,何苦呢?追求虚荣,还不是一个我吗?怎么能断除我见呢?末法时期众生福薄,修行都是颠倒着修。明明是要破除我见,却时时在增加我见,明明是要无我,却处处都是我。修行的实质意义都没有弄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学佛还是为了一个我,我要如何如何,这是背道而驰,追求越多,跑得越快,越多造作,离道越远。

断个我见真的很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看几本书,揣摩揣摩,然后就把无我的果揣进兜里了。还早着呢,还远着呢,八万四千里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急着得果,还是个我,不出我心之外。我要证果,我要证果,有这个我,怎么能证果?我要成为圣人,我要成为圣人,有这个我,怎么能是圣人?

二十三、当你心里说,这一切都不是我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说不清楚,再继续观行。一定要多多自问自答,这样才能有证据,证据确凿,才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真有疑问,就是意根生疑,祂不懂,想要弄懂,这是好事。就怕没有疑问,那离见道就太远了。

二十四、断我见需要证据,证据确凿才行。意根的习气也不要太重,无明不要太深重才行。如果意根非常愚痴,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摆出来,证据确凿,意根仍然认原来的死理,那就不能断我见。意识不断的观行思惟过程,就是不断扭转意根的愚痴无明的过程,意根的无明薄一些了,才肯认事实,否则事实明晃晃的摆在面前,也没有用。

二十五、如何训练意识引导意根观行

训练快速睡眠的方法,首先意识暗示意根放松,就是让意根不再执身,不再让身识和意识执身,不再让五识和意识多有造作;然后意识暗示意根不要再想,就是让独头意识不再生起。如果意根服从意识的暗示,六识就会渐渐减弱,渐渐灭去。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意识会引导,意根能听话顺从,就能达到目的。

断我见也是如此,意识要有足够的智慧引导意根,意根心性得到有效降伏,能顺从意识的思惟和引导,需要意根不要有那么强烈的我见和我执。在平时就应该训练意识和意根少考虑色身,少执著五阴的功能作用,贪执要减轻,才有办法渐渐空去色身的感受。意根太执我的时候,是没办法引导和观行的。意识也应该多了解身见的内容是什么,我见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方向有目标的观行和反观;如果身见和我见的内涵和范围不知道,就没法观行断身见和我见了。

二十六、如何做参究功夫

有禅定能保证思惟观行参究很专注,不会思惟一会儿心就散乱了;没有禅定思惟就没有头绪,思路也不清晰。做功夫参究的过程非常复杂,意识和意根的识心活动非常深细,如果弄不好,不会做功夫,参究就不出结果。要会用功夫,把参究过程中的识心活动搞清楚,就知道如何用心如何做功夫了。

意识和意根共同参究时,五识也有一定的作用,否则就处于二禅境界没有五识,意识微弱,这样也就不能思惟观行,不可能开悟。如来藏也在其中起相应的作用,否则就没有七识存在。

参究时意识要把需要参究的内容理解透,生起疑情,凝聚成一个点,交给意根,让意根也生起疑情,禅定具足时,就能精进,行走坐卧朝思暮思,不破解疑情决不罢休。

为什么要把参究的内容凝聚成一个点呢?因为意根没有语言文字,也不能分析,如果不把整个意思凝聚成一个点,就有语言文字,意根无法参究,只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而意识单独思惟分析程度比较浅,不能出生甚深的智慧,也就是意根不参究就不能有智慧出生,意识的慧不起决定作用,意根也有智慧时,才能把握好五蕴的方向盘,才能决定五蕴今后的命运。

二十七、不管意识知道多少法,意根不知道就要起疑,心里就不会踏实和落底。为了解决意根的疑,不让意根再疑,所以不要让意识单独学知识,满足于意识单独的知,应该两个识一起参究,触证了以后,两个识都知道,就没有疑了。断疑生信,不仅要断意识的疑,更要断意根的疑。

所以学法意识尽量不要去猜测,要在禅定中与意根一起参究。意识的疑浅,意根的疑深,疑越深,解决之后越释然 ,智慧越大,身心越能转变。

二十八、开悟的过程

学佛开悟的过程,说难极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因为扭转和改变意根固有的认知,让祂接受一个真理真相非常不容易。说容易是因为其中的步骤并不复杂,只涉及到意识和意根的认知问题。首先是意识通过学习,知道有个如来藏常住五阴身中出生一切法,反反复复熏修让意根也知道有个如来藏是真我,是真正的主人。但是意根肯定会怀疑这件事,认为自己就是真主人,一切都是我作主说了算的。

为了去掉意根的疑,就要先让意根证得五蕴十八界都不是我,包括意根自己也是生灭变异的不是真实的,这样意根就会确立一个依托,承认有个如来藏可以依靠。再下一步就是意识和意根共同参禅,参究如来藏。如果是意识自己参究,那叫作推理推测,叫作情思意解,得出的结论就叫作理解或者是解悟,获得一种没有禅定水滋润的乾慧,解行无法相应,无法解脱。要想让意根与意识共同参究,必须有禅定,用疑情和话头拴住意根,截断意根的胡乱攀缘和思虑,让祂朝斯暮斯的缘虑疑情和话头,有朝一日,定能明心见性。

悟道的方法就是从意识下手深入到意根,把意识所思惟的内容落到意根让意根理解,需要意识这个传令兵传信息的时候要有善巧方便,心细有智慧,思惟周到严密,充分吸引意根的注意力,调动意根的积极性,让意根没有退路,只有认真思量审批认可的份儿。意识把收集到的信息组织好之后交给意根,之后最好是安静等待,随时听候意根的吩咐,不给意根惹事和添乱,这就需要相当好的禅定了,让意根在定中没有干扰的思量参究,这样参究的效率是最高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