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解悟与证悟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5:26:57 阅读: 2114

第七章 解悟的特征与弊病

一、在断我见和明心的时候,如果身心世界在当时及以后,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理论上的断我见和明心,都是解悟,意根并不认可,就没有证悟。意根不觉悟,就不能破除无始无明,不能出生智慧,智慧就不解脱,不能断除烦恼和习气,不能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更不能转识成智,不能消除染污业种,永远不能清净,也就永远不能成佛。

明心一方面是意识心的觉悟,这个觉悟不是理解的,而是有理有据,证据确凿,这就是现量境界,这样意根也同时证,意根认同现量境,祂同时证得时,就知道五蕴本来是如来藏的,不是自己的,于是就把五蕴放松下来,不再控制身体了,顿时身体就轻安舒适起来,心里非常清明,当时身心就发生变化,与从前不同。定力越好,变化越大,烦恼越轻微,觉受越好,只是这些身心语言无法完全描述出来。

如果是单纯的意识心理解,证据不充分,猜测的成分多,想象的成分多,不是现量境,就说服不了意根,祂就不知道五蕴是如来藏的,不知道五蕴不是自己的,那就还会把五蕴当作自己的而执著和控制,身体就没有什么转变,心里也没有什么转变,不会出现心灵的震动,与从前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解悟的状态。解悟时意根还会把持着身体和觉知心,身体就不会发生变化,觉知心也不会发生变化,还会与从前一样,烦恼照样烦恼,心里不能清净,无明不能破除,仍然要迷惑颠倒。

二、五蕴的变化由意根控制和决定的,真正的断我见和明心时,意根明理,不再控制身体,知道身体不是自己的,身体就有解脱的反应,意根也不再控制觉知心,知道不是自己的,觉知心就如释重负,就会出现各种殊胜境界。睡眠是由意根控制的,以后睡眠也改变了,烦恼由意根发起的,这时烦恼也轻微了,还有很多奇妙的境界,只是不能一一透露。

现量观察远远比理论更有说服力,能现量观察的人,既有禅定又有智慧,而理论未必正确,即使正确也与自己无关。现量观察,意根证得,意根肯定,就能改变身心世界,才能得到身心解脱的功德受用。意根一旦肯定,就不需要那些无用的理论了。我们学法不仅仅要学理论,还要实际观察,现量观察,亲自证得理论的正确性,那么理论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现量境界,内心时刻与理论相应,理事无碍,以后就会事事无碍,就是大解脱。只有理论知识,不能让我们解脱,请诸位记住这一点。

三、知易行难就是解悟的结果

知易行难,关键是这个知落实在哪里了,是哪个识的知。如果只是落实在意识那里,那么行就不要谈,只是说说而已,行不了,作不得主。意根不知,就不能破除内心的无明黑暗,就无法采取相应的行动,其行就难上难。

意识知五阴无我,一点点解脱的功德受用也没有,所以初果人绝对不是意识知五阴无我,意根一定知,这样断我见才有功德受用,才能有初步的解脱,与凡夫就有了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如果初果人是分证解脱,有一分解脱的功德受用的话,五阴无我之理一定要意根证得,仅仅是意识证得,不会有功德受用,意根没有分证解脱故。

四、理解而非证得的状态

甲的观行经验:刚才突然感觉到,无我相,无有一切相,各种境界都是镜花水月,虚幻不实。只有真如心性,是一座宝山,可以生万法,没有形象,如如不动,心性清净,却是心不贪爱,无得无失,也没有我相。(虽然这些只是理解感觉的,但心还是清净了点)。

解析:理解有深浅,感觉就有深浅,心清净程度就有深浅。深浅是什么意思?理解的深浅就是看这种认识在意识表面,还是在意根的深层次里。深浅程度涉及到意识和意根,表明意根与意识所认知的理念相应的程度,也涉及到了定的程度。观行思惟的越深入,定越深,意根与认知越相应,心越清净。

甲的这种观行经验,还是意识浅层次的认知,和暂时性不稳定的感受,很容易也很快就能退失下去,尤其是没有定和定力不足,很难保持多长时间。这种理解和感悟还没有涉及到意根,意根还没有证得这种境界,不与之相应。意根没有觉悟到的事理,感应就不强烈,或者根本就没有感应。

然而,这已经不错了,很多人学佛很长时间,一点感悟都没有,内心仍然很平淡,对佛法没有太多的领悟,也就很难改变什么。如果能再接续深入修习和观行,就有可能出现可喜的现象。以此为开端,继续观行,到一定时候就能证得五阴身的虚妄,证得无我,证得一切法的虚幻。

生活当中,处处都是我们观行的对象,只要用心,修行都能有所成就。所有的法,都是现成的,只要我们伸手去取就行了。但是能得到手,还需要一些条件,就是菩萨六度的修行程度。

五、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有人这样理解,对于自己所感知的一切(犹如电视屏上所显现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意识到全部都是如来藏(犹如电视屏幕)里的材质和功能的幻化,那么此人是否就是证得了如来藏了?根本不是,还差得远。听说和想象,离实证的距离还是很大很大的,其中的差距就是菩萨六度行。

以上内容都是意识心最最粗略的理解,类似于道听途说,只不过这是从佛经那里听来的,或者是从哪本书中听来的,并没有实际证得,并非是现量观察到的,不管谁说都属于是理解,真正实际证得时不知道是几地菩萨了。那些内容经里讲,别人也这么讲,他人都讲出来的东西,就不属于个人实证的,个人实证就会知道的很具体很确切,并不笼统、概略和含糊。要证得如来藏在五阴身上具体起什么作用,要经过参禅,实际下工夫去参究,中间的过程要一点一点的摸索探究。如果不做功夫,凭自己的感觉和猜测,理解了一点点,实际上如来藏具体起何作用,根本不知道,一片茫然,那么所有无明俱在,没有智慧的出生。

认为一切法都是像电视屏幕里的一样,认为不等于实证和亲证,不叫证得,因为没有证据。认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创造出来的,我们都活在一真法界里,这不叫开悟。佛一句话让众生这么容易就开悟,佛法简直太容易了,三岁孩子听到这句话也能粗略明白一点就算开悟了,那么成佛该有多么轻松容易,无量劫又无量劫的生死业障根本障碍不了什么,那么多的无明也算不了什么,实际上不存在这样容易的事情。

没有经过参禅,没有经过调查取证,没有收集过资料证据,意根如何能确认这些说法就是真理而加以信受?真正的证悟要知道第八识运作的细节内容,具体如何出生万法、出生众生五阴十八界的,这些都要懂,都要知道,菩萨六度都要修出来。不是说理解某一部分内容,那些部分是从佛或者是其他人讲出来的,再怎么理解发挥也不是自己亲自思惟参究证知的,没有现量观察,心不落地,心虚得很。

这种理解离证悟,也许需要一年,也许需要三十年,也许需要一百年,也许需要一万年,也许需要一个无量劫,那都说不准。意识理解出来的东西没有用,说消失就消失,细节连意识都不知不证,何况意根怎么能知和证,关键时刻还是意根来作主,意根没有确认,无明还在,意识所有的理解到临终时犹如儿戏一样,化为泡影,不能决定后世的趣向。

多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把所有的为什么都解答出来,也许与证悟能沾个边,但都不一定是证悟。佛法就是这样神圣不可臆测。

六、解悟的弊病

问:为什么说学佛修行都解悟的话,真正的佛法就会渐渐消失灭亡了?我们绝大多数人连解悟也摸不着边,解悟佛法不也是挺好的吗?

答: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大家都买一本书来学习开车技术,或者当面听人讲解开车技术,所有人都把技术知识学会了,都觉得自己能开车了。可是却从来没有亲自开过车,从来没有摸过方向盘。然后这些人再写书著作,再教他人学习开车技术。那这样的话,开车技术传到后来,会变成了什么样子了?这种技术还有实际操作的价值了吗?那么以后还会有人开车吗?还有会开车的人了吗?这样以后,开车的技术是不是要失传,变成一种纸上谈兵的游戏了?

佛法也是这样,都来解悟,没有实证,一个传一个,到后来,连解悟的人也不存在,连解悟的佛法也变了形,真正的佛法也就失传了。这是佛所不忍看到的情形,作为佛的真正弟子,对此也会很痛心。

领悟理解和解悟有本质的区别。解悟是类似猜测出来如来藏大致起用的情况,不是现量观察出来的,不是如见眼前物一样的清晰。猜测出来的,意根还是不明,心里不踏实,不落底,容易被扭转。这样就无法观察如来藏的具体运作,不能出生真实的大智慧。一般性的理解领悟,是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好,还没有进入实际思惟和观行参究阶段,对如来藏的运行还没有一点了知性,与解悟的程度相差还很远,与证悟的差距就更大了。

七、什么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现量就是对于法能够现前观察思惟,见的是法的真实相貌,确认的是法的当前状态,不会扭曲真实相。如果不能如实见到法的现前状态,不能如实的观察法的真实相貌,就会采取其它方法,如采取与参照物相比较对比的方法,这是比量,也许能够比较出一个正确的结果,也许不能比较出一个正确结果。比量如果要正确,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用来作参照物的法要准确无误,那么比较出来的结果准确率就能高一些,因为有现成的参照物,就不需要过细的思惟,所需要的智慧不多,所需要的定力不深,也可以没有禅定,就能比较出一个结果,准确与否不一定。

如果现量智慧不足,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那就是想象、幻想和臆测,可以沿着一定的思路和轨道,也可以完全想入非非,没有章法和逻辑,这是非量。非量是在没有什么证据情况下的思惟,凭空想象成分比较多,没有能力收集和掌握证据才不得不如此,可见非量所需智慧更浅,也不需要什么禅定。由此可见,现量需要相当的定力和智慧,其智慧是非常可贵的,是可值得信赖的,实证佛法就靠现量智慧。

在非量当中,由于没有证据,全靠意识的想象,就像天空中的风筝,也许有线牵,也许无线牵,在这当中,意根使不上力,意根的智慧无法像意识一样漫天飞舞,无法想象臆测,意识想什么就是什么,意根无法确认,因此不能实证,但不排除巧合和撞大运。这样意根的智慧不会增长,只增长意识的智慧。再遇到不相类似的问题,不能举一反三,意识只好再重新非量一番,说明其智慧增长很有限。

在比量当中,拿两个事理相比较,主要靠意识的推导排比作用,意根的智慧使不上多大的力,意根也只能旁边看着,其结果意根无法真正确认,虽然不排除比量正确的结果,但也解决不了意根的心疑,意根的智慧不会增长,只增长意识的智慧。

比如一颗参天大树,想要得到其高度值,有三个渠道,一个是现量观察,一个是比量,一个是非量。采取非量的方法就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思惟想象猜测,对于树的高度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如何比较,更不知道如实观察,其结果可想而知,恐怕连自己都不能确认,何况他人。采取比量的方法,就是与旁边的电线杆相比较,与高楼相比较,与山体相比较,然后得出一个大约值。其结果就是心里半肯定半不肯定的,表面上可能要自信一些,但如果有人非要较真,或者有更确切的证据来否定,心里就没底气了。当然如果有人也同意这个结果,心里会增加一些底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渠道和方法,就是现量观察,但是这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证据资料,需要丰富的经验,观察力要敏锐要准确,心思要细密,数据要准确。而有丰富的经验,有大量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其辛苦常人难比,其观察时的定力常人难比,因此最后的智慧也同样常人难比。这样的人是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时期是非常少的,万里不能挑一,千万里不能挑一。

在探索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意根一直都在观看,慢慢受着熏染,当意识一旦得出一个结论出来,非常有信服力,意根再经过自己的思量,就会确认下来,因为有理有据。意根由于智慧浅没有分析能力,就相信证据充分的,相信现量境界。其实这个结果也是意根自己得出的,一切数据都摆在那里,非常现实,意根自己就会起思量,就有结论出来,只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才能确信不疑,当然自己是最信受的,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己都能果敢承担,没有商量的余地,也不容易撕毁自己的结论。

由于现量观察是这样的辛苦和不易,追求短期效应怕吃苦的人不愿意长期辛苦探索,修行时间短的人定慧都不足,都无法累积足够的经验,无法相应于现量观察。因此喜欢比量和非量,喜欢臆测和比对的人非常多,因为这些方法都比较省力,所需时间不用多久,也不用多少定力和慧力,就能有最后的结果出来,这多么轻松,这些人只要结果,中间的过程不需要。

而恰恰中间的过程非常重要,这是提炼证据的过程,是熏陶意根的过程,是降伏各种烦恼心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质变,自心烦恼永远不能降伏不能改变。所以有一些人到处打探结果,企图不经过辛苦参究的过程而轻而易举的得到果实,这个果实就不是自己的,无法享用,自己仍然是穷人一个,再妄称法王,只能遭到诛杀,后果可怕。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问,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清楚如何是现量观察,可是我告诉你,别人所说的现量观察,自己知道了,就是比量,已经不是现量了。真正的现量就需要自己亲自去观察,去认证,所以打探出来的结果,猜测出来的结果,非常不可靠,即使是从现量观察者那里打探出来的结果,也不属于自己的,如果是从比量者那里打探出来的结果,那就更不属于自己的,更不可靠。再辗转传播结果和打探结果,更加虚无缥缈,其结果就很可怕了。在此郑重警告一些不愿意下苦功的人,只有亲自参究,才能亲自得果,自在用果,否则就是苦果,这个苦果是完全要自己亲自受用单独受用的,果报不虚。

八、比量再正确也不是现量的实证

禅定和智慧都不足的人修行才运用比量和研究的方法,定力强的人喜欢参究,不到黄河不死心,大智慧者完全现量证。尤其是具有一切种智的佛世尊,一切法都是现量知,不用比对比较想象和揣测,言语都是肯定表达,没有犹疑。只有禅定不足的人,观行智慧不足的人,无法如实参究,才用比量推理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能证得佛法,实际上不是证得,是类似于猜测。当然猜测是意识的功能作用,接近于解悟。意识的解也很重要,只是还要修好禅定,在禅定中深细思惟观行,之后才可能现量证得。

如果仅仅停留在比量的解悟上,就没有功德受用,遇见一切人事物理时,都需要意识帮忙再进行比量的分析思惟,这往往是后知后觉,意根突然反应错了还要再纠正过来。即使比量再正确,推理再正确,也不是现量,不是实证。实证当下就能见到,虽然不是眼睛所见,意识的见也是当下之见,不用推理和比较。这就是现量的意思。

意识聪明的人都能进行逻辑思惟推理,但不能代替实证。五阴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必须当下就能感知到,不能比对不能推理,比对和推理的反应就慢了一步,靠意识的强行灌输和牵制作用不得不如此,一旦意识功能软弱下来,或者意识消失,牵制作用没有了,就不能知道五阴十八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样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中阴身就不能借力,后世更不能有功德受用。

同理在大乘法上,如来藏的运作必须当下就能观察得到,不能比对,不能逻辑推理,要知就知,不能现用意识考虑和分析,这不是现量。只有当下就知的法,才是实证,才能有效应,才能有感应,才能受益,才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当下知的法,意根一定是知的,不用意识点拨。意根不知的,才用意识逻辑推理和分析比对猜测。

意根的实证,类似于直觉体验。没有禅定就没有直觉体验,即使惊吓之时,也有短暂的禅定。七觉分就是实证佛法必经之路,其中的喜觉分、猗觉分和定觉分,就是在实际修行当中逐渐出现的,都与禅定有关,是次第禅定。没有这个过程,不要谈实证,要信佛陀所说,信佛语没错。而意识的分别思惟能导致意根的直觉体验,功德也很大。在修行过程中,两个觉知性都不能离开,都很重要。

但是如果没有禅定意识功能过于强大,就会掩盖遮挡意根的思量性,这样解悟很容易,实证就非常困难。所以过去的禅宗祖师都反对意识太活跃,也反对禅定中死坐而不起观行思惟,意识的作用恰到好处很难。比如固定的工作两个人来做,如果甲做多了,乙做的就少,原理即如此。如果意识强大,活着时能依靠意识,一旦意识活动弱了,或者意识灭了,意根无可依靠,那时全靠意根。大家想一想,临终和后世,意根没有强大起来,那是什么样子?意识强大的目的和结果应该是让意根强大起来,如果意根不强大,将来怎么办?意根软弱,我们就软弱。意根一旦非常强大了,不用意识也能运作,比如六根互用,六根互通。

九、佛法实证一定要现量观察

佛法实证不是依靠比量,而是依靠现量观察,不是靠推理推测和推论,也不是靠研究,而是依靠禅定中的观行和参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现量,才是可靠的,才能发现真理,证得真理,从而得到真实的受用,断疑生信。

所谓比量类似于猜测,猜测正确的时候不会多,猜对的比例不高,即使猜测正确,也不等于现量观察。比如看到山后冒烟,于是就比量猜测推论,认为一定是山那边着火了,实际上不一定是着火,也许是正在熏湿草等等,不一定出现火苗。再比如看见女人怀孕就认为一定是有过了淫欲才怀孕的,实际上有高禅定的人入胎可以不经过淫欲,五祖投胎即是如此,唐朝宋朝有一些禅定高的禅师投胎也是如此。

还有极多例子说明比量不等于现量,比量完全靠意识的理解,意识的比类,意识的推理,意识的推测,只要意识聪明一点就可以做得到,这并不难,世间有小聪明的人多的很,难在现量观察上,这才导致无数人修行求解脱,真解脱者如凤毛麟角,真正的圣贤人永远永远是极少数人,圣凡不成比例。

推测推理出来的结论,不等于实证,即使推论正确了,正好符合事实,也不能断疑,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比如说凡夫众生都认为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是真实的我,表面上看每个凡夫众生都没有疑问,都确信了,但是如果众生真真正正确信了这点的话,那为什么佛陀开示五阴无我,有些众生却起疑了,并且去修定观行参究四圣谛理,最后断了疑,证明自己从前的认知是错误的?可见众生所谓的确信不疑也不可靠,否则佛陀要如何度脱众生?同理,很多人的意识推理推论和研究,心里也没有断疑,早晚还要推翻自己推导出的结论,真真正正的实证。

再比如科学家经过种种科学手段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即使所有人都认同,也不一定是事实,不一定是真实的。否则后来的科学家就不会经过更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推翻前面科学家的结论。如果科学家的推论研究都是正确无误的,都是符合事实的,那么科学家应该完全与佛陀一样有大智慧,能完全探索出宇宙的真相是什么,知道世间法的实质是什么,其结论应该不违背佛陀圣教,都会成为佛法中的圣贤,成为众生的导师。事实却不是这样,他们都有很深重的无明,仍然是十足的凡夫,不知道法界实相为何。

由此可见,推理推论研究等等的比量方法,不能用于佛法修行当中来,不能当作实证佛法的手段。推理出来的结果,即使自己很信受,也不是真信受,意根有疑不决,自己也不知。命终就会见分晓,那时再回头还来得及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