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解悟与证悟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5:28:04 阅读: 2769

第九章 如何确保意根实证

一、在一切法的参究上,一开始是意根配合意识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识搜集各种数据和资料;等到意识把资料搜集的比较充分,足够意根利用的时候,意识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虑,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审察过滤工作,让意根多费心思,意识少活跃,参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让意识少于活跃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证意根的专心参究,虽然祂不能完全定于一处,能定于极少数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专心参究的法义,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别一下就可以,不影响自己参究。那么观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识不能情思意解,多动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发挥意根的思量,亲自证得五蕴无我,这就是观行和参禅的奥秘。

所以意根不证法,不可能明心证悟,同样也不可能断我见。在定中参禅观行,动用意识思惟要少,动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这是参禅观行的奥秘。

二、西方心理学家说过,让潜意识记住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进入一种昏睡的朦胧状态,或者一个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意识层面的努力都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所有想法都能够通过映像,以一种安静的、被动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送到潜意识中。

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断我见,降伏烦恼,可以用自我催眠这个方法,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让意根了别和接受五阴无我性。

放松,安静,昏昏欲睡,刚刚醒过来,这些时候都有定,心不散乱;同时还有意识,意识思惟力比较微弱,有了别作用,作用力小,能观察意根,能向意根传递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时突出,比平时大。那么这时影响说服熏染意根,改变意根,是最佳的时机。断我见的观行,在这种状态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识,意根作用力大,受影响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阴非我的思想观念,传递灌输给意根,让意根认可接受。

三、怎样观行能取所取空断我见

能取的是七识,所取的是六尘万法,观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较好的情况下才能观行思惟。前提条件是:第一,禅定要具足,第二,五阴虚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内容,次第观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识心的空性观行出来,要观察清楚透彻。内心要认可六识的虚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尘万法观察清楚透彻,包括五阴世间法,都要观行出其虚妄、生灭、变异、不实性。

六尘的虚妄容易观行,杂阿含经里,世尊教导过如何观行六尘的虚妄,边阅读边思惟六尘是如何的虚妄,一条条逐个思惟观行。随文而观,随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认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观行,意识只粗浅的知道那些道理并没有用,有逻辑思惟能找出依据和证据,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观行出来时,内心就会说:哦,原来如此!意根就认可了。

观行总有个过程,到最后内心会说:原来是这样啊!这时是真知道了,这是意根的认可,否则就是意识心的肤浅的知,意识的知往往没有多大用处。道理很多人都会说,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认可,因为这些道理意根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意根要明白要懂,意识心就得思惟观行这些理论的内容,观行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意根,告诉意根: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论据要充分。意识分析的每个内容都传递给了意根,意根就能了知这些内容,就能明理;意识不观行不思惟,意根不知道,就不能断我见。

四、意识在观行五蕴时,观行的信息同时就传递到意根那里,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时间长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识观行的结果,这是意根启动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断性的结果。如果有禅定时,意根也能根据意识观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与意识一起思量,或者单独思量,意识把证据找得越多,道理说得越清楚,熏染意根越深刻,意根越能单独进行思量,从而与意识一起共同断除我见,共同证果。

五、在观行陷于沉思的时候,里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为;来回踱步思考时,有意识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虑考量。其中如果意识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识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决问题也有力度。

意识与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谁问谁答,最后都是意根认可赞同,意根作最后的定夺和抉择,问题才算解决。

观行五蕴、参话头和参禅、参究,都与自问自答是一个原理,都是两个识之间密切配合的关系。意识存在时,两个识刹那都没有分离过,意识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挥,从来没有脱离过意根的操控和配合,从来没有出现过意识单独思惟,意根不参与的情况,如果意根不参与,意识就灭去不存在,意识不能脱离意根单独运行。

而在没有意识存在和思惟的时候,意根仍然可以单独工作,从来没有休息过。遍计所执,时时思量处处作主,即使在睡着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后,意根也没有清闲过。所以两个识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关系,不可能破参开悟,不能断我见;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就没有数据资料,不知道详细情节,证据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参与思量,其结果就是有问无答,那就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就作为一个不解的问题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决,这就说不定是什么时候了。

六、意识的观察和想念,其过程和结果,能影响意根,让意根确信,也有同样的想和念,只要意根想和念成就,诸法必成就,因为有如来藏支持。意识所作的一切,无非是供意根作决策,指挥下一步的身口意行,无非是熏染影响意根和改变意根,除此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为祂不作主,不是老板。意根是能作主的老板,老板后边有总裁,这个最厉害。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起思惟,越深细越好,越全面越好,其过程就是让意根了解和确认的过程,没有过程,意根无法确认,一切法就不能成就,所以过程比结果重要。很多人学法只要结果,不要过程,那怎么能实证佛法,从而改变自己改变一切呢?

过程里有内容,有数据,有资料,内容齐全,数据齐全,资料齐全完整了,证据确凿,意根就相信,这就是实证。要想收集出完整的数据资料,起深细思惟,必须有禅定,心能专一深入,没有散乱。这是实证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

七、意根也受意识的不正思惟影响和熏染,作出错误的抉择。无始劫以来意识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欺骗意根,告诉意根五阴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阴世间美好而快乐,应该努力追求不舍,意识充当着邪师的角色,于是意根贪染于世俗五欲,执著五阴自己。断我见前后,意识就开始充当意根的良师益友,自己改邪归正以后,再帮助意根改邪归正,共同降伏烦恼、断除无明,共同转识成智,携手并进。

八、意识如果没有思惟过程,根本就说服不了意根,意根既无知又固执,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把所有的现量拿给祂,祂才肯承认事实。因为祂自己不能作深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必须依靠意识提供证据。如果没有道理给祂,硬要祂承认某个理,从而改变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对祂摆事实讲道理才行。反反复复观察,多方求证,推导出一系列的事实依据,让这些道理成为一种非常明确的事实,意识自己不得不承认,行蕴确实是无常无我,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认可行蕴苦空无常非我,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后,七识的心行才能发生根本转变,从此就能天下太平。

九、如何断除意根的执取性

如果把意根的执取执著性降伏了,往那里一坐,心里空空的,禅定就现前了,行住坐卧犹如在虚空里一样。执著减轻,身心轻安,所以空是先空意根,之后意识才能真正空,内心空空如也。

要想去除意根对五蕴的执取性,就要让意根在禅定的状态下慢慢的细细的,随着意识观行,让意根慢慢思量意识所观行思惟的内容,等意根真正思量明白,确定五蕴确实是空幻的,就证得五蕴无我了。单意识知道此理,意根不确定不肯定,不属于实证。意根没有定,散乱攀缘时,就没办法专心考虑法义,无法证得。意根有定,不散乱攀缘,心专而集中,才能思量观察,最后再确认,无明就断除了。

具体观行时,先观色蕴如何生如何灭,观受蕴如何生如何灭,慢慢而仔细的思量观察,慢慢的接受色蕴和受蕴的苦空无常。如果没有定,只有意识的思惟分析,而无法深入到意根,意根就不能接受此理,甚至会抗拒。

观察想蕴的生起与灭去,如喝茶时,观察对茶味的了知性是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听声音时,对声音的了知性执取性,是如何生起来又如何灭下去的。给意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慢慢的静静的让意根思惟思量,让祂接受,让祂随意识的现量观察而起自己的思量。有定时,观行可以深入到意根,所有的法都是让意根接受认可,然后由意根决定改变,意根认为眼见才为实。

观察行蕴的生起和灭去,身口意行的出生和灭去,取茶沏茶喝茶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行蕴。观察行蕴如何生如何灭,如何是苦空无常的,如何是无我的,然后意根肯定,就断除我见,后续的修行就是要慢慢断除我执。观行需要禅定,在定中让意根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思量法,亲自证明五蕴无我性。在意根处处攀缘非常忙碌的情况下,而听从意识所熏习的法义,根本没有精力去思惟确认。

观察识蕴的生起和灭去,眼见色时,观察眼识如何生起如何灭去;闻声时,观察耳识是如何生起和灭去的。一个识一个识这样观察,观察六个识的生灭、幻化、无常、苦、空、无我,一定要慢慢细致观察,深入到意根,让意根随着一起思考观察和认可;意根一旦认可,就能慢慢的放松对五蕴的执取,我执的断除就有希望了。

十、证悟类似于几何里的证明题,老师给出一道题,这是结论,需要中间演算推理证明过程,过程正确,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论据充分,自然就会得出与命题一致的结论。中间的演算推理,就是证明过程,这个过程代表学生的智商和知识水平,从过程当中推导出的结果符合命题,这道题就证明结束,成绩合格,或者给与满分。推导过程不严密,粗枝大叶有漏洞,就不能自然而然得出与命题一致的结论,不能证明命题的真实性正确性,强行得出那个结论,成绩就不合格。而结论早已摆在那里,是老师给出的,不属学生自己的智慧证量,只有过程才显示学生的智商和知识水平。

同理,在佛法中证明某个佛陀给出的结论也是这样。比如佛陀告诉众生五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结论,需要弟子们经过自己深细思惟观行,才能得出与佛陀的圣言量一致的结论。思惟观行的过程中,内容是否详细,观行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充分说明问题,是否能让意根确认,这是极其重要的。

而不是说,佛陀给出的结论,我们再重复一遍甚至百遍,就代表自己证悟了。即使重复一亿遍,没有中间思惟证明过程,也只是鹦鹉学舌罢了,没有智慧的显现,没有智慧的证量,因此不是证悟。

大乘方面也如是,佛的任何一句话都是结论,都是命题,需要我们每个弟子在禅定中细心思惟参究去加以证明。参究思惟的过程代表每个人的智慧证量,没有过程只有结果,那就是抄袭佛陀的圣言量,不是一个证悟者。

再比如佛陀告诉众生色身是苦的不是我,这是一个结论,也叫作真理。那么弟子们就应该在禅定中观行思惟,色身究竟如何是苦的。如何两个字,里面内容极其广泛,需要弟子们广泛而深细的收集证据,然后综合思惟整理,以证明色身的苦性。然后再思惟为什么苦的就不是我,为什么三个字里面有无数的内容,需要弟子们收集出来,都找出来,再加以思惟整理,以证明苦的色身确实不是我。这样证明以后五阴无我的观行就告一小段落,还有四个阴需要如此观行思惟。

在观行思惟参究过程中,一定要多问自己为什么,之后再回答出究竟为什么,把所有问题都要解决掉,不能留给其他人,更不能留给佛陀去解答。谁解答得出,谁增长智慧,谁有智慧证量。而能问出为什么,也代表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疑问,合理的问题合理的为什么,更代表了一个人的智慧,那么正确如理无误的解答,当然更是一个人的大智慧的体现了。这个智慧一显现出来,得出的结论符合佛陀的结论和教导,那就是证悟了。

世俗界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学佛修行人,对于遇到任何法,也都要多问为什么,把一个问题穷究到底,搞得水落石出,必能出生智慧。而每日口里喃喃念叨佛语,并不代表自己的智慧和证量。比如口里念念叨叨一切法都是真如,都在一真法界里,中间没有思惟观行的成分,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如此,念叨一万年有什么用?佛法不是这样修的,佛法是需要证明的,需要极多极多的证据,这些证据需要在禅定的思惟观行中获得。多问为什么,就能积极主动的寻找证据了,总有一天会证据确凿,水落石出,意识意根都能开窍,豁然开朗,顿然大悟。

十一、断我见证果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处处都在开示给我们一个真理: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说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静的,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本没有自体性,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因此说是空寂的。从另一方面说,所有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由如来藏所主导,是如来藏的影子,实质是如来藏,没有一切法,因此说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这个真理真相。

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观行这些法,要有较深的禅定,在各种境界中,在六根对六尘中,体会根与尘的虚幻性、不实性、不作主性、没有自体性,定慧要相结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细观行,眼见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尘如何的虚幻,如何像影子一样;耳听声时,声音这个境界,如何像梦一样,耳根怎么像幻化的一样,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如何起听觉作用的,观行好了,就能证得五阴空幻,寂静不生。

对于这些法的观行,初步的理解,不等于是证得。理解比较容易一些,意识心思惟一段时间就觉得理解了,但这不是证得,实证要有禅定,要在定中甚深思惟,要证据确凿,要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意根,意根认可才叫证果。意识理解的都属于知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那都是想象,不是证,必须经过深细的观行,意根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那个理,才算证果。

那时候由于是真正证得认可五阴无我,六根虚幻,心行就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就转变。真认为自己是虚妄的时候,心里肯定要发生变化,不可能与从前一样,还是老样子。而意识理解的,没有证得,内心不知道五阴确实是无我,对自我的认知就不改变,对五阴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心行还是一如既往,烦恼还是原来那样重,不能断除三缚结,三恶道不能免。

这与世俗法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听别人所说相当于意识的理解,并没有证实,自己心里还是很虚,不敢肯定是否真实。之后,眼见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会说:啊!原来如此!这时对人对事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眼见相当于意根的证得,耳听相当于意识的理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

意识的理解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意根的证得是亲眼所见,是现量知,是真实看见。理解的相当于道听途说,和实际的亲眼所见,差别很大。比如听说某个人如何如何,心里生起一种看法,有了某种印象,可是等见面一观察,原来是这样,与心里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见面时的感觉和印象更真实可信,然后自己才能对此人采取如理的态度。如实了解和观察以后,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行为造作和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用心熏习,熏习到内心深处,真真正正的去观行諸根如幻,五阴无我。观行的时候就是第六识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后交给意根,意根胜解了意识的思惟内容,认可诸根如幻这个理的属实性,就证果。意根如果不认可意识思惟观行的理,那就没有用。要想尽快的让意根证得,就要多收集资料数据,证据确凿,尽量能达到现量观察的程度。观行的中间还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断的修集各种资粮和道粮,需要不断的修集福德资粮,还有戒律、忍辱、禅定、智慧,不断的圆满这些六度的条件。

十二、用心养花,花花皆可养活;用心烧菜,菜菜皆可美味;用心交友,友友皆是善友;用心爱人,人人皆是亲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做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念佛,佛佛皆是功德;用心降魔,魔魔皆可消除;用心求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参禅,禅禅皆可见性;用心用心,心心皆是无心。

以上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有识心,没有识心的运作,就没有活动,不能养花,不能交友,不能做人做事,不能念佛,不能参禅。为什么在这些活动当中,还要用心呢?这里所说的用心是指什么?

五阴身一切活动,有意识主动,而意根被动接受的时候,这时候五阴身的活动虽然做出来了,但是意根都是被动的被意识所牵,并不感兴趣,也不明了那样做的原因,因此做人做事并不真诚,不是实心实意,这叫作无心而做。这种无心做事,无论善恶,果报都轻微。

做事时要想有一个最好的结果,果报殊胜,意识就要让意根明了其中真正的道理,熏染意根,让意根积极主动的决定去做,起主导作用,这样才是真诚的,实心实意的,如来藏配合,造就出最好的成果,存下最好的种子,后世的果报也殊胜。

有人也参禅,有人也念佛,有人也学法,有人也做事,有人也为人,可是意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结果就不同。意根在其中不真正用心,还稀里糊涂,还不专心,还到处攀缘,效果就大打折扣,果报不殊胜。

十三、意识思惟分析能力强,了别法尘境界比较深细,容易出生智慧。意识的智慧是通过接触环境,深入学习和细致思惟出现的,以此智慧能牵引意根走出泥泞,趋向光明大道,到达极乐家园。如果没有意识的引领,意根就要长期处于泥潭中,不能自拔,五阴身永久处于生死轮回中,所以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十四、要想思惟清晰透彻,就要有一定的定力,缺少定力就做不到。在定中思惟又深又细,慢慢地,细细地,就能深入到意根,越深越细越慢,意根就越容易理解,而且祂也参与深细的思量才能有所触动,有真切的认知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见,心行上就有个较大的转变。

意根也有比较微弱的了别慧,意识思惟得深细了,祂就能依之真正明了五蕴是无我的,从而知道了无我的真实义。意根原来就不这样认为,因为祂不知道这些道理,这就需要意识心多为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比如教育孩子时,如果不给孩子讲道理,只管强迫和动粗,他表面上虽然不得不服从,但内心深处不懂,祂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从而改正其行为,下次还要犯错。因此说服教育讲道理是必须要做的,理讲的越透彻明白,他越能接受和顺从,对待意根也是如此。

十五、意识思惟的过程,就是让意根明理的过程,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意识必须要思惟,而且要深思,如果不思惟,意根就不能明理。意识心明白的道理,意根还不明白,身口意行就不能发生变化。意根必须依赖于意识思惟的具体信息,起自己的思量,才能知道意识所明了的这些道理是否属实,如果意识心不加以思惟,就没有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就了别不到这些道理,祂就不能明理,不能促使其观念发生变化,身口意行也不能改变。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就要善于思惟,好好利用意识心,如理如法的思惟观行,修行佛法不能让意识总是处于无念想无觉知的状态,不能让意识闲着无用,那样我们就不能深明正理,智慧也不能得到增长。

十六、为什么很多人知道五蕴是空的,而不能断我见

不能断我见的原因,是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五蕴虚妄的内涵思惟透彻,交给意根的资料不全,意根对此内容模糊不清,无法参究和认同,意识可能也不知道资料不全,不会思惟和不能收集证据,意根巧妇就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意根的攀缘心没有降伏,禅定力不足,因此就没有参究成就。很多人也没有开始参究,因为前期的意识没有把工作做好,意根无法接续工作。

意根是裁判者,是检验者,是把关者,意识所有思惟分析的数据,都要经由意根的检验,即使意识分析得再细致入微,再精确精准,意根也得把关检查才能放行认可。比如下属的工作人员,做好了一项工作,交给领导审批,领导不能不看一遍、检查一遍、审核一遍,就定为合格发薪水,最少要过目一遍,严格的话,要审核一段时间,作以调查,确信无误了,才能盖章。意识与意根的关系就是如此。

十七、如何成功的熏修意根

熏修意根,就是让意根认可某个正确真实而如法的道理,这个熏修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我们把一道题的原理不断剖析化简,这个剖析的过程就是给意根找证据、熏意根、让意根明了的过程,证据确凿,意根就被说服了,最后意根就证得了此理,承认题目的正确性。这类似于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已知的定理,加上严谨的思惟推理,最后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结论,就是证。这个过程就是求证的过程,证也叫作求证,求是推求,求是意识的求,后边有意根的支持和合作,证是证得,是明白,是明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了结论,五蕴十八界都是空,非我,但是意根不懂不认可,就得想办法证明给他看。证明出一分,意根就调伏一分、清净一分,就有一分受用,离大道就近了一步。修行就是这个道理,佛陀给了我们结论,也就是真理,我们就要想办法证明其结论和真理的正确性,然后自己就获得了真理,有了大智慧,就能得大解脱。

如果在修行当中身心不改变,就说明意识没有把证据拿给意根,意根不认可,祂就抓着身心不放,身心就不得解脱。所以自己修行的证明过程有没有效果,证据是否充足,就看身心有没有改变,遇到烦恼境界是否能过关,内心有没有更清净一点,是否有了智慧的认知;如果没有,就是证明不到位,修行没有成功,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理论,不是实证。检验是否断我见和明心见性,身心世界的转变是一个标准,是解悟还是证悟,这条也作为一个标准。

十八、意根和如来藏的存在,没有先后,无始劫前同时都存在,法尔如是,没有道理可讲。无始劫前因为意根的无明,不明实相,就起心向外攀缘,于是五阴世界出生,一切法也就渐渐的都产生出来了,于是是非纷扰不停,苦恼连连不断。修行就是让意根认可一切法都不是我,意识就要观行思惟一切法都不是我,大小乘理都要修学,学通达以后,最后才能证得一切法都不是我,所有的修行,都是为此打基础。所以说我心越重,越不得解脱,离成佛就越遥远,降伏意根的我性,任重而道远。

十九、意根对第八识的思量,要缘于意识的思惟和引导才能进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动觉悟到第八识。因为意根的无明根深蒂固,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着,无始劫以来祂就与第八识在一起,却不识祂,还把第八识的功能据为己有。意识通过学习第八识理论之后,不断地熏意根,让意根也了别第八识的体性。意根了知第八识的体性之后有可能要想寻觅证得第八识,于是就决定参禅。

证得第八识以后,通过意识心对第八识的观察,意根就会思量第八识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阴的无我性,思量六识的无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无我性,就能发起大智慧,认可五阴六识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这样就能断除对自我的执著性。也不会再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会越来越深,无我性越来越增大,无明越来越淡泊,心行越来越清静平等。

二十、怎样做到意识无念而意根参究?意识要把问题仔细思考一下,把问题的内涵了解清楚,然后把问题的整个意思凝聚成一个点,深深地悬在意根心里,这样就把问题交给意根了。意识这时可以思考,也可以不思考,有时需要思考,有时需要静静的不要思考。最好是能配合意根,不分散自己和意根的注意力,因为如果意识忙于其他事务,必把信息传递给意根,增加意根的负担,使得意根不能专心,无法思量出正确结果。

是否是意识把一个问题思考以后。就是交给意根思量了?意识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暗示意根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后把问题的重点核心内容深深悬挂于心,就交给意根了。意根就会不断的思量,直到有了结果。很多时候,意识思考的同时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参与的越多越深。而当意识没有思考出结果时,意根就不会放弃,就会单独思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了结果。

二十一、如何正确修行才能实证无我

既然要求证无我,获得无我的解脱,那就要知道什么是无我的,为什么是无我的。这个为什么是非常重要极其重要的。不知道为什么,只能是相似的理解,不是证得无我也不能证得无我。因为里面没有观行的过程和观行的内容,就直接接受了那个无我的结论,把那个结论直接当成了自己的结论,而不去用心思考究竟为什么无我,没有思考就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就得不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也就不能证得无我,只能想象无我,叫作情思意解。

 一般学佛人都是因为不懂得思考问题,不愿意动脑筋思考,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路也不通不清晰,于是就把从外学来的法,当成是正确无误的,而毫无疑问的直接接受下来。接受了以后,就觉得真的是那样,于是就幻想着自己也有相同的境界。很多人也就以为自己真的证得了什么,其实都是误会。现在佛教世面上认为自己断我见证果的人一大堆,认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的人一大堆,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初禅以上禅定的人一大堆,好像越末法时期,越是圣人辈出,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这些圣人连最起码的思维观行都不会,就那样稀里糊涂的成了圣人了。因为这些现象太多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也就不感叹了。

直接接受一个无我的结论并且修定,这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还不究竟,应该继续观行思考,多问为什么,不要接受现成的答案和现成的结论。应该自己从头思考,一步一步都要问为什么,不要糊弄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只要自己能思考有思考能力,哪管走错路也不白走,增长经验,识得对错。错路是正路的基础,只要不怕错,总有走正路的时候,思考一上路,证果是早晚的事。

很多人都把修定当成是全部的修行内容,不懂得思惟观行,就没有观行智慧。因为修定可以有些特殊的感应和很舒服和愉悦的身心觉受,很多人就贪着禅定,但不能证果,不能出生大小乘的智慧。真正修行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观行思考再思考,只要思考动脑筋,才能从脑筋那里出生智慧,从而证得无我,有初步的解脱功德受用。很多人都不懂观行,于是就一味的修行禅定,入到定中一无所知,浑浑噩噩,糟糟懂懂,还认为这就是修行。还有的人,以为身心出现各种特殊境界,就是修行。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个侧面,是修行的一部分内容,最主要内容应该是思考观行,然后获得解脱的功德受用。

而另有一些人,认为修行就是为了获得智慧,懂得越来越多的理才是正道,才能得解脱。于是就把意识理解的那点东西原封不动的倒给其他人,就叫作弘法度众生了,根本就不修禅定,成天手捧书本,不是背诵就是情思意解,看完书,理解了,懂得了,吸收了,就认为自己有智慧了,就已经证得某某果了。现在到处是果,看得人眼花缭乱的,什么果也不稀奇了。

很多人的学佛目的就不明确也不正确,追求自由自在,什么是自由自在没有搞懂,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自由自在也不清楚,能否真的自由自在永远自由自在也不清楚。外道也能通过修定而达到所谓的自由自在,那就是各种神通境界啦,殊不知神通依靠禅定而有,禅定依靠色身而存在,依靠心的自律而有。如果不守戒行,或者色身消失,禅定就消失,神通就消失,然后就不自由自在了。追求无忧无虑和觉知安详,就更是虚无缥缈,不可靠的了。那都是依禅定,依觉知心,依意识心而有的一种暂时的心境,可是任何一种心境都是生灭变异法,前提条件消失,心境就消失,业障凡夫,谁也不能保证心境总是如一不变的。

二十二、初学佛的人都有疑问,有疑问不解决,就会障碍道业的增进。那就应该想办法解决疑问,其一是要从他处请教解开疑问,其二是请教之后要自己通过思考,寻找证据,再亲自解开疑问。明明有太多的疑问,不去解决,而是一味的修定来遮盖疑问,那怎么能解除疑问,获得智慧呢?为了不把身体当作我,就去想象着把无情物当作自己的身体,各种想象,却从来不思考为什么色身不是我。这样还是有个色身的我,还是有束缚不得解脱。然后这个色身我见没有断除,就去想象识心的功能作用不是我,这些想象还是贪爱美好的感受,是换另一种想象的乐的感受来代替目前苦的感受。没有仔细思维观行所有的受为什么都不是我,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是生灭变异无常的。不这样如理思惟,而是逃避现实,在想象中享受,也是一种贪爱和束缚。以后的内容都是如此,想象和情思意解,没有观行体验和过程,这不是真正的修行,是逃避现实。

数理化比较好的人,逻辑思惟力非常好,正好用到佛法的观行上,比较实用。而文人墨客,学佛全靠研究和情思意解,不懂观行,不会如理思考,结果文人墨客因为他的理解力研究力好,文字水平好,虽然什么也没有证得,却一篇篇的理论文章横空出世,搞得人们眼花缭乱,都被迷惑住了。世上有几人是开眼者,有如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看破一切伪装,还原一切真相?

学佛修行,不是追求什么果位,去求取什么果子吃,而是要真真实实的获得解脱的智慧,心地要达到解脱,这是修行的根本目标和目的,追求果位和虚名,就是舍本逐末,本来没有解脱,现在又加上一个束缚,给自己再增加一道绳索,何苦呢?追求虚荣,还不是一个我吗?怎么能断除我见呢?末法时期众生福薄,修行都是颠倒着修。明明是要破除我见,却时时在增加我见,明明是要无我,却处处都是我。修行的实质意义都没有弄明白,也不想弄明白。学佛还是为了一个我,我要如何如何,这是背道而驰,追求越多,跑得越快,越多造作,离道越远。

断个我见真的很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看几本书,揣摩揣摩,然后就把无我的果揣进兜里了。还早着呢,还远着呢,八万四千里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急着得果,还是个我,不出我心之外。我要证果,我要证果,有这个我,怎么能证果?我要成为圣人,我要成为圣人,有这个我,怎么能是圣人?

二十三、当你心里说,这一切都不是我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说不清楚,再继续观行。一定要多多自问自答,这样才能有证据,证据确凿,才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真有疑问,就是意根生疑,祂不懂,想要弄懂,这是好事。就怕没有疑问,那离见道就太远了。

二十四、断我见需要证据,证据确凿才行。意根的习气也不要太重,无明不要太深重才行。如果意根非常愚痴,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摆出来,证据确凿,意根仍然认原来的死理,那就不能断我见。意识不断的观行思惟过程,就是不断扭转意根的愚痴无明的过程,意根的无明薄一些了,才肯认事实,否则事实明晃晃的摆在面前,也没有用。

二十五、如何训练意识引导意根观行

训练快速睡眠的方法,首先意识暗示意根放松,就是让意根不再执身,不再让身识和意识执身,不再让五识和意识多有造作;然后意识暗示意根不要再想,就是让独头意识不再生起。如果意根服从意识的暗示,六识就会渐渐减弱,渐渐灭去。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意识会引导,意根能听话顺从,就能达到目的。

断我见也是如此,意识要有足够的智慧引导意根,意根心性得到有效降伏,能顺从意识的思惟和引导,需要意根不要有那么强烈的我见和我执。在平时就应该训练意识和意根少考虑色身,少执著五阴的功能作用,贪执要减轻,才有办法渐渐空去色身的感受。意根太执我的时候,是没办法引导和观行的。意识也应该多了解身见的内容是什么,我见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方向有目标的观行和反观;如果身见和我见的内涵和范围不知道,就没法观行断身见和我见了。

二十六、如何做参究功夫

有禅定能保证思惟观行参究很专注,不会思惟一会儿心就散乱了;没有禅定思惟就没有头绪,思路也不清晰。做功夫参究的过程非常复杂,意识和意根的识心活动非常深细,如果弄不好,不会做功夫,参究就不出结果。要会用功夫,把参究过程中的识心活动搞清楚,就知道如何用心如何做功夫了。

意识和意根共同参究时,五识也有一定的作用,否则就处于二禅境界没有五识,意识微弱,这样也就不能思惟观行,不可能开悟。如来藏也在其中起相应的作用,否则就没有七识存在。

参究时意识要把需要参究的内容理解透,生起疑情,凝聚成一个点,交给意根,让意根也生起疑情,禅定具足时,就能精进,行走坐卧朝思暮思,不破解疑情决不罢休。

为什么要把参究的内容凝聚成一个点呢?因为意根没有语言文字,也不能分析,如果不把整个意思凝聚成一个点,就有语言文字,意根无法参究,只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而意识单独思惟分析程度比较浅,不能出生甚深的智慧,也就是意根不参究就不能有智慧出生,意识的慧不起决定作用,意根也有智慧时,才能把握好五蕴的方向盘,才能决定五蕴今后的命运。

二十七、不管意识知道多少法,意根不知道就要起疑,心里就不会踏实和落底。为了解决意根的疑,不让意根再疑,所以不要让意识单独学知识,满足于意识单独的知,应该两个识一起参究,触证了以后,两个识都知道,就没有疑了。断疑生信,不仅要断意识的疑,更要断意根的疑。

所以学法意识尽量不要去猜测,要在禅定中与意根一起参究。意识的疑浅,意根的疑深,疑越深,解决之后越释然 ,智慧越大,身心越能转变。

二十八、开悟的过程

学佛开悟的过程,说难极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因为扭转和改变意根固有的认知,让祂接受一个真理真相非常不容易。说容易是因为其中的步骤并不复杂,只涉及到意识和意根的认知问题。首先是意识通过学习,知道有个如来藏常住五阴身中出生一切法,反反复复熏修让意根也知道有个如来藏是真我,是真正的主人。但是意根肯定会怀疑这件事,认为自己就是真主人,一切都是我作主说了算的。

为了去掉意根的疑,就要先让意根证得五蕴十八界都不是我,包括意根自己也是生灭变异的不是真实的,这样意根就会确立一个依托,承认有个如来藏可以依靠。再下一步就是意识和意根共同参禅,参究如来藏。如果是意识自己参究,那叫作推理推测,叫作情思意解,得出的结论就叫作理解或者是解悟,获得一种没有禅定水滋润的乾慧,解行无法相应,无法解脱。要想让意根与意识共同参究,必须有禅定,用疑情和话头拴住意根,截断意根的胡乱攀缘和思虑,让祂朝斯暮斯的缘虑疑情和话头,有朝一日,定能明心见性。

悟道的方法就是从意识下手深入到意根,把意识所思惟的内容落到意根让意根理解,需要意识这个传令兵传信息的时候要有善巧方便,心细有智慧,思惟周到严密,充分吸引意根的注意力,调动意根的积极性,让意根没有退路,只有认真思量审批认可的份儿。意识把收集到的信息组织好之后交给意根,之后最好是安静等待,随时听候意根的吩咐,不给意根惹事和添乱,这就需要相当好的禅定了,让意根在定中没有干扰的思量参究,这样参究的效率是最高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