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解悟与证悟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10 08:43:40 阅读: 2953

第九章 如何确保意根实证

一、在一切法的参究上,一开始是意根配合意识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识搜集各种数据和资料;等到意识把资料搜集的比较充分,足够意根利用的时候,意识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虑,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审察过滤工作,让意根多费心思,意识少活跃,参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让意识少于活跃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证意根的专心参究,虽然祂不能完全定于一处,能定于极少数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专心参究的法义,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别一下就可以,不影响自己参究。那么观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识不能情思意解,多动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发挥意根的思量,亲自证得五蕴无我,这就是观行和参禅的奥秘。

所以意根不证法,不可能明心证悟,同样也不可能断我见。在定中参禅观行,动用意识思惟要少,动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这是参禅观行的奥秘。

二、西方心理学家说过,让潜意识记住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进入一种昏睡的朦胧状态,或者一个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意识层面的努力都减少到最低限度。然后,所有想法都能够通过映像,以一种安静的、被动的、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送到潜意识中。

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断我见,降伏烦恼,可以用自我催眠这个方法,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让意根了别和接受五阴无我性。

放松,安静,昏昏欲睡,刚刚醒过来,这些时候都有定,心不散乱;同时还有意识,意识思惟力比较微弱,有了别作用,作用力小,能观察意根,能向意根传递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时突出,比平时大。那么这时影响说服熏染意根,改变意根,是最佳的时机。断我见的观行,在这种状态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识,意根作用力大,受影响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阴非我的思想观念,传递灌输给意根,让意根认可接受。

三、怎样观行能取所取空断我见

能取的是七识,所取的是六尘万法,观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较好的情况下才能观行思惟。前提条件是:第一,禅定要具足,第二,五阴虚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内容,次第观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识心的空性观行出来,要观察清楚透彻。内心要认可六识的虚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尘万法观察清楚透彻,包括五阴世间法,都要观行出其虚妄、生灭、变异、不实性。

六尘的虚妄容易观行,杂阿含经里,世尊教导过如何观行六尘的虚妄,边阅读边思惟六尘是如何的虚妄,一条条逐个思惟观行。随文而观,随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认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观行,意识只粗浅的知道那些道理并没有用,有逻辑思惟能找出依据和证据,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观行出来时,内心就会说:哦,原来如此!意根就认可了。

观行总有个过程,到最后内心会说:原来是这样啊!这时是真知道了,这是意根的认可,否则就是意识心的肤浅的知,意识的知往往没有多大用处。道理很多人都会说,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认可,因为这些道理意根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意根要明白要懂,意识心就得思惟观行这些理论的内容,观行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意根,告诉意根: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论据要充分。意识分析的每个内容都传递给了意根,意根就能了知这些内容,就能明理;意识不观行不思惟,意根不知道,就不能断我见。

四、意识在观行五蕴时,观行的信息同时就传递到意根那里,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时间长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识观行的结果,这是意根启动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断性的结果。如果有禅定时,意根也能根据意识观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与意识一起思量,或者单独思量,意识把证据找得越多,道理说得越清楚,熏染意根越深刻,意根越能单独进行思量,从而与意识一起共同断除我见,共同证果。

五、在观行陷于沉思的时候,里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为;来回踱步思考时,有意识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虑考量。其中如果意识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识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决问题也有力度。

意识与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谁问谁答,最后都是意根认可赞同,意根作最后的定夺和抉择,问题才算解决。

观行五蕴、参话头和参禅、参究,都与自问自答是一个原理,都是两个识之间密切配合的关系。意识存在时,两个识刹那都没有分离过,意识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挥,从来没有脱离过意根的操控和配合,从来没有出现过意识单独思惟,意根不参与的情况,如果意根不参与,意识就灭去不存在,意识不能脱离意根单独运行。

而在没有意识存在和思惟的时候,意根仍然可以单独工作,从来没有休息过。遍计所执,时时思量处处作主,即使在睡着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后,意根也没有清闲过。所以两个识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关系,不可能破参开悟,不能断我见;如果没有意识的参与,就没有数据资料,不知道详细情节,证据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参与思量,其结果就是有问无答,那就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就作为一个不解的问题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决,这就说不定是什么时候了。

六、意识的观察和想念,其过程和结果,能影响意根,让意根确信,也有同样的想和念,只要意根想和念成就,诸法必成就,因为有如来藏支持。意识所作的一切,无非是供意根作决策,指挥下一步的身口意行,无非是熏染影响意根和改变意根,除此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为祂不作主,不是老板。意根是能作主的老板,老板后边有总裁,这个最厉害。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起思惟,越深细越好,越全面越好,其过程就是让意根了解和确认的过程,没有过程,意根无法确认,一切法就不能成就,所以过程比结果重要。很多人学法只要结果,不要过程,那怎么能实证佛法,从而改变自己改变一切呢?

过程里有内容,有数据,有资料,内容齐全,数据齐全,资料齐全完整了,证据确凿,意根就相信,这就是实证。要想收集出完整的数据资料,起深细思惟,必须有禅定,心能专一深入,没有散乱。这是实证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

七、意根也受意识的不正思惟影响和熏染,作出错误的抉择。无始劫以来意识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欺骗意根,告诉意根五阴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阴世间美好而快乐,应该努力追求不舍,意识充当着邪师的角色,于是意根贪染于世俗五欲,执著五阴自己。断我见前后,意识就开始充当意根的良师益友,自己改邪归正以后,再帮助意根改邪归正,共同降伏烦恼、断除无明,共同转识成智,携手并进。

八、意识如果没有思惟过程,根本就说服不了意根,意根既无知又固执,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把所有的现量拿给祂,祂才肯承认事实。因为祂自己不能作深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必须依靠意识提供证据。如果没有道理给祂,硬要祂承认某个理,从而改变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对祂摆事实讲道理才行。反反复复观察,多方求证,推导出一系列的事实依据,让这些道理成为一种非常明确的事实,意识自己不得不承认,行蕴确实是无常无我,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认可行蕴苦空无常非我,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后,七识的心行才能发生根本转变,从此就能天下太平。

九、如何断除意根的执取性

如果把意根的执取执著性降伏了,往那里一坐,心里空空的,禅定就现前了,行住坐卧犹如在虚空里一样。执著减轻,身心轻安,所以空是先空意根,之后意识才能真正空,内心空空如也。

要想去除意根对五蕴的执取性,就要让意根在禅定的状态下慢慢的细细的,随着意识观行,让意根慢慢思量意识所观行思惟的内容,等意根真正思量明白,确定五蕴确实是空幻的,就证得五蕴无我了。单意识知道此理,意根不确定不肯定,不属于实证。意根没有定,散乱攀缘时,就没办法专心考虑法义,无法证得。意根有定,不散乱攀缘,心专而集中,才能思量观察,最后再确认,无明就断除了。

具体观行时,先观色蕴如何生如何灭,观受蕴如何生如何灭,慢慢而仔细的思量观察,慢慢的接受色蕴和受蕴的苦空无常。如果没有定,只有意识的思惟分析,而无法深入到意根,意根就不能接受此理,甚至会抗拒。

观察想蕴的生起与灭去,如喝茶时,观察对茶味的了知性是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听声音时,对声音的了知性执取性,是如何生起来又如何灭下去的。给意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慢慢的静静的让意根思惟思量,让祂接受,让祂随意识的现量观察而起自己的思量。有定时,观行可以深入到意根,所有的法都是让意根接受认可,然后由意根决定改变,意根认为眼见才为实。

观察行蕴的生起和灭去,身口意行的出生和灭去,取茶沏茶喝茶一系列的行为都是行蕴。观察行蕴如何生如何灭,如何是苦空无常的,如何是无我的,然后意根肯定,就断除我见,后续的修行就是要慢慢断除我执。观行需要禅定,在定中让意根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思量法,亲自证明五蕴无我性。在意根处处攀缘非常忙碌的情况下,而听从意识所熏习的法义,根本没有精力去思惟确认。

观察识蕴的生起和灭去,眼见色时,观察眼识如何生起如何灭去;闻声时,观察耳识是如何生起和灭去的。一个识一个识这样观察,观察六个识的生灭、幻化、无常、苦、空、无我,一定要慢慢细致观察,深入到意根,让意根随着一起思考观察和认可;意根一旦认可,就能慢慢的放松对五蕴的执取,我执的断除就有希望了。

十、证悟类似于几何里的证明题,老师给出一道题,这是结论,需要中间演算推理证明过程,过程正确,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论据充分,自然就会得出与命题一致的结论。中间的演算推理,就是证明过程,这个过程代表学生的智商和知识水平,从过程当中推导出的结果符合命题,这道题就证明结束,成绩合格,或者给与满分。推导过程不严密,粗枝大叶有漏洞,就不能自然而然得出与命题一致的结论,不能证明命题的真实性正确性,强行得出那个结论,成绩就不合格。而结论早已摆在那里,是老师给出的,不属学生自己的智慧证量,只有过程才显示学生的智商和知识水平。

同理,在佛法中证明某个佛陀给出的结论也是这样。比如佛陀告诉众生五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结论,需要弟子们经过自己深细思惟观行,才能得出与佛陀的圣言量一致的结论。思惟观行的过程中,内容是否详细,观行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充分说明问题,是否能让意根确认,这是极其重要的。

而不是说,佛陀给出的结论,我们再重复一遍甚至百遍,就代表自己证悟了。即使重复一亿遍,没有中间思惟证明过程,也只是鹦鹉学舌罢了,没有智慧的显现,没有智慧的证量,因此不是证悟。

大乘方面也如是,佛的任何一句话都是结论,都是命题,需要我们每个弟子在禅定中细心思惟参究去加以证明。参究思惟的过程代表每个人的智慧证量,没有过程只有结果,那就是抄袭佛陀的圣言量,不是一个证悟者。

再比如佛陀告诉众生色身是苦的不是我,这是一个结论,也叫作真理。那么弟子们就应该在禅定中观行思惟,色身究竟如何是苦的。如何两个字,里面内容极其广泛,需要弟子们广泛而深细的收集证据,然后综合思惟整理,以证明色身的苦性。然后再思惟为什么苦的就不是我,为什么三个字里面有无数的内容,需要弟子们收集出来,都找出来,再加以思惟整理,以证明苦的色身确实不是我。这样证明以后五阴无我的观行就告一小段落,还有四个阴需要如此观行思惟。

在观行思惟参究过程中,一定要多问自己为什么,之后再回答出究竟为什么,把所有问题都要解决掉,不能留给其他人,更不能留给佛陀去解答。谁解答得出,谁增长智慧,谁有智慧证量。而能问出为什么,也代表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疑问,合理的问题合理的为什么,更代表了一个人的智慧,那么正确如理无误的解答,当然更是一个人的大智慧的体现了。这个智慧一显现出来,得出的结论符合佛陀的结论和教导,那就是证悟了。

世俗界里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学佛修行人,对于遇到任何法,也都要多问为什么,把一个问题穷究到底,搞得水落石出,必能出生智慧。而每日口里喃喃念叨佛语,并不代表自己的智慧和证量。比如口里念念叨叨一切法都是真如,都在一真法界里,中间没有思惟观行的成分,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如此,念叨一万年有什么用?佛法不是这样修的,佛法是需要证明的,需要极多极多的证据,这些证据需要在禅定的思惟观行中获得。多问为什么,就能积极主动的寻找证据了,总有一天会证据确凿,水落石出,意识意根都能开窍,豁然开朗,顿然大悟。

十一、断我见证果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处处都在开示给我们一个真理: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说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静的,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一切法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有,本没有自体性,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法,因此说是空寂的。从另一方面说,所有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由如来藏所主导,是如来藏的影子,实质是如来藏,没有一切法,因此说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这个真理真相。

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观行这些法,要有较深的禅定,在各种境界中,在六根对六尘中,体会根与尘的虚幻性、不实性、不作主性、没有自体性,定慧要相结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细观行,眼见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尘如何的虚幻,如何像影子一样;耳听声时,声音这个境界,如何像梦一样,耳根怎么像幻化的一样,如何生又是如何灭的,如何起听觉作用的,观行好了,就能证得五阴空幻,寂静不生。

对于这些法的观行,初步的理解,不等于是证得。理解比较容易一些,意识心思惟一段时间就觉得理解了,但这不是证得,实证要有禅定,要在定中甚深思惟,要证据确凿,要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意根,意根认可才叫证果。意识理解的都属于知识,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那都是想象,不是证,必须经过深细的观行,意根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那个理,才算证果。

那时候由于是真正证得认可五阴无我,六根虚幻,心行就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就转变。真认为自己是虚妄的时候,心里肯定要发生变化,不可能与从前一样,还是老样子。而意识理解的,没有证得,内心不知道五阴确实是无我,对自我的认知就不改变,对五阴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心行还是一如既往,烦恼还是原来那样重,不能断除三缚结,三恶道不能免。

这与世俗法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是一样的,听别人所说相当于意识的理解,并没有证实,自己心里还是很虚,不敢肯定是否真实。之后,眼见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会说:啊!原来如此!这时对人对事就知道该怎样处理了。眼见相当于意根的证得,耳听相当于意识的理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

意识的理解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意根的证得是亲眼所见,是现量知,是真实看见。理解的相当于道听途说,和实际的亲眼所见,差别很大。比如听说某个人如何如何,心里生起一种看法,有了某种印象,可是等见面一观察,原来是这样,与心里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见面时的感觉和印象更真实可信,然后自己才能对此人采取如理的态度。如实了解和观察以后,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行为造作和听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用心熏习,熏习到内心深处,真真正正的去观行諸根如幻,五阴无我。观行的时候就是第六识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后交给意根,意根胜解了意识的思惟内容,认可诸根如幻这个理的属实性,就证果。意根如果不认可意识思惟观行的理,那就没有用。要想尽快的让意根证得,就要多收集资料数据,证据确凿,尽量能达到现量观察的程度。观行的中间还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断的修集各种资粮和道粮,需要不断的修集福德资粮,还有戒律、忍辱、禅定、智慧,不断的圆满这些六度的条件。

十二、用心养花,花花皆可养活;用心烧菜,菜菜皆可美味;用心交友,友友皆是善友;用心爱人,人人皆是亲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做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念佛,佛佛皆是功德;用心降魔,魔魔皆可消除;用心求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参禅,禅禅皆可见性;用心用心,心心皆是无心。

以上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有识心,没有识心的运作,就没有活动,不能养花,不能交友,不能做人做事,不能念佛,不能参禅。为什么在这些活动当中,还要用心呢?这里所说的用心是指什么?

五阴身一切活动,有意识主动,而意根被动接受的时候,这时候五阴身的活动虽然做出来了,但是意根都是被动的被意识所牵,并不感兴趣,也不明了那样做的原因,因此做人做事并不真诚,不是实心实意,这叫作无心而做。这种无心做事,无论善恶,果报都轻微。

做事时要想有一个最好的结果,果报殊胜,意识就要让意根明了其中真正的道理,熏染意根,让意根积极主动的决定去做,起主导作用,这样才是真诚的,实心实意的,如来藏配合,造就出最好的成果,存下最好的种子,后世的果报也殊胜。

有人也参禅,有人也念佛,有人也学法,有人也做事,有人也为人,可是意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结果就不同。意根在其中不真正用心,还稀里糊涂,还不专心,还到处攀缘,效果就大打折扣,果报不殊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