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解悟與證悟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5-07-01 10:06:15 閲讀: 422

第九章 如何確保意根實證

一、在一切法的參究上,一開始是意根配合意識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識搜集各種數據和資料;等到意識把資料搜集的比較充分,足夠意根利用的時候,意識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慮,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審察過濾工作,讓意根多費心思,意識少活躍,參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讓意識少於活躍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證意根的專心參究,雖然祂不能完全定於一處,能定於極少數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專心參究的法義,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別一下就可以,不影響自己參究。那麼觀行就是要在定中,意識不能情思意解,多動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發揮意根的思量,親自證得五蘊無我,這就是觀行和參禪的奥秘。

所以意根不證法,不可能明心證悟,同樣也不可能斷我見。在定中參禪觀行,動用意識思惟要少,動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多,這是參禪觀行的奥秘。

二、西方心理學家說過,讓潛意識記住東西的最佳途徑,就是進入一種昏睡的朦朧狀態,或者一個類似睡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所有意識層面的努力都減少到最低限度。然後,所有想法都能夠通過映像,以一種安靜的、被動的、易於接受的方式傳送到潛意識中。

這是熏染意根催眠意根的好方法,斷我見,降伏煩惱,可以用自我催眠這個方法,也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自我催眠,能直接讓意根了別和接受五陰無我性。

放松,安靜,昏昏欲睡,剛剛醒過來,這些時候都有定,心不散亂;同時還有意識,意識思惟力比較微弱,有了別作用,作用力小,能觀察意根,能向意根傳遞信息;而且意根的作用比平時突出,比平時大。那麼這時影響說服熏染意根,改變意根,是最佳的時機。斷我見的觀行,在這種狀態下,也是最好的,有定,有意識,意根作用力大,受影響的力也大,那就能把五陰非我的思想觀念,傳遞灌輸給意根,讓意根認可接受。

三、怎樣觀行能取所取空斷我見

能取的是七識,所取的是六塵萬法,觀察能所空要在定力比較好的情況下才能觀行思惟。前提條件是:第一,禪定要具足,第二,五陰虛妄的道理要粗略的了解,再按照所了解的內容,次第觀行思惟,把能取的七識心的空性觀行出來,要觀察清楚透徹。內心要認可六識的虛妄非我性,把所取的六塵萬法觀察清楚透徹,包括五陰世間法,都要觀行出其虛妄、生滅、變異、不實性。

六塵的虛妄容易觀行,雜阿含經裡,世尊教導過如何觀行六塵的虛妄,邊閱讀邊思惟六塵是如何的虛妄,一條條逐個思惟觀行。隨文而觀,隨文而思惟,思惟通透了,就能認可那些道理。不思惟不觀行,意識只粗淺的知道那些道理並沒有用,有邏輯思惟能找出依據和證據,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觀行出來時,內心就會說:哦,原來如此!意根就認可了。

觀行總有個過程,到最後內心會說:原來是這樣啊!這時是真知道了,這是意根的認可,否則就是意識心的膚淺的知,意識的知往往沒有多大用處。道理很多人都會說,實際上自己的內心並不認可,因為這些道理意根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究竟為什麼。意根要明白要懂,意識心就得思惟觀行這些理論的內容,觀行的過程就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意根,告訴意根:是這麼回事,是這個道理,論據要充分。意識分析的每個內容都傳遞給了意根,意根就能了知這些內容,就能明理;意識不觀行不思惟,意根不知道,就不能斷我見。

四、意識在觀行五蘊時,觀行的信息同時就傳遞到意根那裡,意根一次不懂,二次不懂,時間長了,就能理解和受熏,同意意識觀行的結果,這是意根啓動自己特有的思量判斷性的結果。如果有禪定時,意根也能根據意識觀行思惟的思路,自己作以思量,或者與意識一起思量,或者單獨思量,意識把證據找得越多,道理說得越清楚,熏染意根越深刻,意根越能單獨進行思量,從而與意識一起共同斷除我見,共同證果。

五、在觀行陷於沉思的時候,裡面就有意根的深思行為;來回踱步思考時,有意識的思惟,更有意根的思慮考量。其中如果意識的力量大,意根的力量就小;如果意識少用心思,意根的力量就大,解決問題也有力度。

意識與意根的交流方式一般是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不管是誰問誰答,最後都是意根認可讚同,意根作最後的定奪和抉擇,問題才算解決。

觀行五蘊、參話頭和參禪、參究,都與自問自答是一個原理,都是兩個識之間密切配合的關係。意識存在時,兩個識刹那都沒有分離過,意識所思所想都受意根指揮,從來沒有脫離過意根的操控和配合,從來沒有出現過意識單獨思惟,意根不參與的情況,如果意根不參與,意識就滅去不存在,意識不能脫離意根單獨運行。

而在沒有意識存在和思惟的時候,意根仍然可以單獨工作,從來沒有休息過。遍計所執,時時思量處處作主,即使在睡著和昏迷以及死亡前後,意根也沒有清閑過。所以兩個識如果沒有密切配合關係,不可能破參開悟,不能斷我見;如果沒有意識的參與,就沒有數據資料,不知道詳細情節,證據就不足;如果意根不參與思量,其結果就是有問無答,那就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就作為一個不解的問題存留在意根心中,以待意根慢慢解決,這就說不定是什麼時候了。

六、意識的觀察和想念,其過程和結果,能影響意根,讓意根確信,也有同樣的想和念,只要意根想和念成就,諸法必成就,因為有如來藏支持。意識所作的一切,無非是供意根作決策,指揮下一步的身口意行,無非是熏染影響意根和改變意根,除此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因為祂不作主,不是老板。意根是能作主的老板,老板後邊有總裁,這個最厲害。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起思惟,越深細越好,越全面越好,其過程就是讓意根了解和確認的過程,沒有過程,意根無法確認,一切法就不能成就,所以過程比結果重要。很多人學法只要結果,不要過程,那怎麼能實證佛法,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一切呢?

過程裡有內容,有數據,有資料,內容齊全,數據齊全,資料齊全完整了,證據確鑿,意根就相信,這就是實證。要想收集出完整的數據資料,起深細思惟,必須有禪定,心能專一深入,沒有散亂。這是實證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七、意根也受意識的不正思惟影響和熏染,作出錯誤的抉擇。無始劫以來意識一直在有意無意的欺騙意根,告訴意根五陰就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五陰世間美好而快樂,應該努力追求不捨,意識充當著邪師的角色,於是意根貪染於世俗五欲,執著五陰自己。斷我見前後,意識就開始充當意根的良師益友,自己改邪歸正以後,再幫助意根改邪歸正,共同降伏煩惱、斷除無明,共同轉識成智,攜手並進。

八、意識如果沒有思惟過程,根本就說服不了意根,意根既無知又固執,必須擺事實講道理,把所有的現量拿給祂,祂才肯承認事實。因為祂自己不能作深細的分析、歸納和整理,必須依靠意識提供證據。如果沒有道理給祂,硬要祂承認某個理,從而改變祂自己,那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對祂擺事實講道理才行。反反復復觀察,多方求證,推導出一系列的事實依據,讓這些道理成為一種非常明確的事實,意識自己不得不承認,行蘊確實是無常無我,這是口服;再者,意根也不得不認可行蘊苦空無常非我,這是心服。口服心服以後,七識的心行才能發生根本轉變,從此就能天下太平。

九、如何斷除意根的執取性

如果把意根的執取執著性降伏了,往那裡一坐,心裡空空的,禪定就現前了,行住坐臥猶如在虛空裡一樣。執著減輕,身心輕安,所以空是先空意根,之後意識才能真正空,內心空空如也。

要想去除意根對五蘊的執取性,就要讓意根在禪定的狀態下慢慢的細細的,隨著意識觀行,讓意根慢慢思量意識所觀行思惟的內容,等意根真正思量明白,確定五蘊確實是空幻的,就證得五蘊無我了。單意識知道此理,意根不確定不肯定,不屬於實證。意根沒有定,散亂攀緣時,就沒辦法專心考慮法義,無法證得。意根有定,不散亂攀緣,心專而集中,才能思量觀察,最後再確認,無明就斷除了。

具體觀行時,先觀色蘊如何生如何滅,觀受蘊如何生如何滅,慢慢而仔細的思量觀察,慢慢的接受色蘊和受蘊的苦空無常。如果沒有定,只有意識的思惟分析,而無法深入到意根,意根就不能接受此理,甚至會抗拒。

觀察想蘊的生起與滅去,如喝茶時,觀察對茶味的了知性是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聽聲音時,對聲音的了知性執取性,是如何生起來又如何滅下去的。給意根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慢慢的靜靜的讓意根思惟思量,讓祂接受,讓祂隨意識的現量觀察而起自己的思量。有定時,觀行可以深入到意根,所有的法都是讓意根接受認可,然後由意根決定改變,意根認為眼見才為實。

觀察行蘊的生起和滅去,身口意行的出生和滅去,取茶沏茶喝茶一系列的行為都是行蘊。觀察行蘊如何生如何滅,如何是苦空無常的,如何是無我的,然後意根肯定,就斷除我見,後續的修行就是要慢慢斷除我執。觀行需要禪定,在定中讓意根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思量法,親自證明五蘊無我性。在意根處處攀緣非常忙碌的情況下,而聽從意識所熏習的法義,根本沒有精力去思惟確認。

觀察識蘊的生起和滅去,眼見色時,觀察眼識如何生起如何滅去;聞聲時,觀察耳識是如何生起和滅去的。一個識一個識這樣觀察,觀察六個識的生滅、幻化、無常、苦、空、無我,一定要慢慢細致觀察,深入到意根,讓意根隨著一起思考觀察和認可;意根一旦認可,就能慢慢的放松對五蘊的執取,我執的斷除就有希望了。

十、證悟類似於幾何裡的證明題,老師給出一道題,這是結論,需要中間演算推理證明過程,過程正確,推理嚴密,合乎邏輯,論據充分,自然就會得出與命題一致的結論。中間的演算推理,就是證明過程,這個過程代表學生的智商和知識水平,從過程當中推導出的結果符合命題,這道題就證明結束,成績合格,或者給與滿分。推導過程不嚴密,粗枝大葉有漏洞,就不能自然而然得出與命題一致的結論,不能證明命題的真實性正確性,強行得出那個結論,成績就不合格。而結論早已擺在那裡,是老師給出的,不屬學生自己的智慧證量,只有過程才顯示學生的智商和知識水平。

同理,在佛法中證明某個佛陀給出的結論也是這樣。比如佛陀告訴眾生五陰苦空無常無我,這是結論,需要弟子們經過自己深細思惟觀行,才能得出與佛陀的聖言量一致的結論。思惟觀行的過程中,內容是否詳細,觀行是否符合邏輯,是否能充分說明問題,是否能讓意根確認,這是極其重要的。

而不是說,佛陀給出的結論,我們再重復一遍甚至百遍,就代表自己證悟了。即使重復一億遍,沒有中間思惟證明過程,也只是鸚鵡學舌罷了,沒有智慧的顯現,沒有智慧的證量,因此不是證悟。

大乘方面也如是,佛的任何一句話都是結論,都是命題,需要我們每個弟子在禪定中細心思惟參究去加以證明。參究思惟的過程代表每個人的智慧證量,沒有過程只有結果,那就是抄襲佛陀的聖言量,不是一個證悟者。

再比如佛陀告訴眾生色身是苦的不是我,這是一個結論,也叫作真理。那麼弟子們就應該在禪定中觀行思惟,色身究竟如何是苦的。如何兩個字,裡面內容極其廣泛,需要弟子們廣泛而深細的收集證據,然後綜合思惟整理,以證明色身的苦性。然後再思惟為什麼苦的就不是我,為什麼三個字裡面有無數的內容,需要弟子們收集出來,都找出來,再加以思惟整理,以證明苦的色身確實不是我。這樣證明以後五陰無我的觀行就告一小段落,還有四個陰需要如此觀行思惟。

在觀行思惟參究過程中,一定要多問自己為什麼,之後再回答出究竟為什麼,把所有問題都要解決掉,不能留給其他人,更不能留給佛陀去解答。誰解答得出,誰增長智慧,誰有智慧證量。而能問出為什麼,也代表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疑問,合理的問題合理的為什麼,更代表了一個人的智慧,那麼正確如理無誤的解答,當然更是一個人的大智慧的體現了。這個智慧一顯現出來,得出的結論符合佛陀的結論和教導,那就是證悟了。

世俗界裡有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學佛修行人,對於遇到任何法,也都要多問為什麼,把一個問題窮究到底,搞得水落石出,必能出生智慧。而每日口裡喃喃念叨佛語,並不代表自己的智慧和證量。比如口裡念念叨叨一切法都是真如,都在一真法界裡,中間沒有思惟觀行的成分,不知道究竟為什麼如此,念叨一萬年有什麼用?佛法不是這樣修的,佛法是需要證明的,需要極多極多的證據,這些證據需要在禪定的思惟觀行中獲得。多問為什麼,就能積極主動的尋找證據了,總有一天會證據確鑿,水落石出,意識意根都能開竅,豁然開朗,頓然大悟。

十一、斷我見證果與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處處都在開示給我們一個真理: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意思是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寂靜的,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一切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有,本沒有自體性,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因此說是空寂的。從另一方面說,所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由如來藏所主導,是如來藏的影子,實質是如來藏,沒有一切法,因此說一切法皆悉空寂。小乘的空,大乘的空性,都在指示這個真理真相。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觀行這些法,要有較深的禪定,在各種境界中,在六根對六塵中,體會根與塵的虛幻性、不實性、不作主性、沒有自體性,定慧要相結合,完全融合在一起。仔細觀行,眼見色中,眼根如何的不自在,色塵如何的虛幻,如何像影子一樣;耳聽聲時,聲音這個境界,如何像夢一樣,耳根怎麼像幻化的一樣,如何生又是如何滅的,如何起聽覺作用的,觀行好了,就能證得五陰空幻,寂靜不生。

對於這些法的觀行,初步的理解,不等於是證得。理解比較容易一些,意識心思惟一段時間就覺得理解了,但這不是證得,實證要有禪定,要在定中甚深思惟,要證據確鑿,要深入到內心深處的意根,意根認可才叫證果。意識理解的都屬於知識,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那都是想象,不是證,必須經過深細的觀行,意根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可那個理,才算證果。

那時候由於是真正證得認可五陰無我,六根虛幻,心行就改變,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就轉變。真認為自己是虛妄的時候,心裡肯定要發生變化,不可能與從前一樣,還是老樣子。而意識理解的,沒有證得,內心不知道五陰確實是無我,對自我的認知就不改變,對五陰的看法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心行還是一如既往,煩惱還是原來那樣重,不能斷除三縛結,三惡道不能免。

這與世俗法所說的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道理是一樣的,聽別人所說相當於意識的理解,並沒有證實,自己心裡還是很虛,不敢肯定是否真實。之後,眼見了,自己才真正的知道了,就會說:啊!原來如此!這時對人對事就知道該怎樣處理了。眼見相當於意根的證得,耳聽相當於意識的理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

意識的理解是從他人那裡聽來的,意根的證得是親眼所見,是現量知,是真實看見。理解的相當於道聽途說,和實際的親眼所見,差別很大。比如聽說某個人如何如何,心裡生起一種看法,有了某種印象,可是等見面一觀察,原來是這樣,與心裡的印象不完全一致,見面時的感覺和印象更真實可信,然後自己才能對此人採取如理的態度。如實了解和觀察以後,自己的觀點、意見、想法、行為造作和聽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用心熏習,熏習到內心深處,真真正正的去觀行諸根如幻,五陰無我。觀行的時候就是第六識的思惟分析,分析以後交給意根,意根勝解了意識的思惟內容,認可諸根如幻這個理的屬實性,就證果。意根如果不認可意識思惟觀行的理,那就沒有用。要想盡快的讓意根證得,就要多收集資料數據,證據確鑿,盡量能達到現量觀察的程度。觀行的中間還有很多的程序,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法要去修,要不斷的修集各種資糧和道糧,需要不斷的修集福德資糧,還有戒律、忍辱、禪定、智慧,不斷的圓滿這些六度的條件。

十二、用心養花,花花皆可養活;用心燒菜,菜菜皆可美味;用心交友,友友皆是善友;用心愛人,人人皆是親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做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念佛,佛佛皆是功德;用心降魔,魔魔皆可消除;用心求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參禪,禪禪皆可見性;用心用心,心心皆是無心。

以上所做的一切活動,都有識心,沒有識心的運作,就沒有活動,不能養花,不能交友,不能做人做事,不能念佛,不能參禪。為什麼在這些活動當中,還要用心呢?這裡所說的用心是指什麼?

五陰身一切活動,有意識主動,而意根被動接受的時候,這時候五陰身的活動雖然做出來了,但是意根都是被動的被意識所牽,並不感興趣,也不明了那樣做的原因,因此做人做事並不真誠,不是實心實意,這叫作無心而做。這種無心做事,無論善惡,果報都輕微。

做事時要想有一個最好的結果,果報殊勝,意識就要讓意根明了其中真正的道理,熏染意根,讓意根積極主動的決定去做,起主導作用,這樣才是真誠的,實心實意的,如來藏配合,造就出最好的成果,存下最好的種子,後世的果報也殊勝。

有人也參禪,有人也念佛,有人也學法,有人也做事,有人也為人,可是意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結果就不同。意根在其中不真正用心,還稀裡糊塗,還不專心,還到處攀緣,效果就大打折釦,果報不殊勝。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