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与证悟
第八章 禅定在修证过程中的作用
一、定力不足的悟就是解悟
在参禅和观行阶段,不仅要用到意识,最主要的是要用到意根。功夫没有用到意根这里,都是情思意解,即使明白,也是意识明白,往往都是理解。凡是没有定力的情况下悟的,意根没有参与参究的过程,没有参与观行,没有念念都在参禅上,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解悟,或者仅仅是理解理解而已。
如果没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千万不要参究,更不要企图悟入。在这种情况下悟,就是解悟,真不如不悟。这样子悟了以后,一辈子不死不活,卡在那里,上不去,下不来,道业再也无法进步;而且还会增长慢心,造作恶业,将来就会悔之晚矣。
诸位切记,宁可不悟,也不要解悟,夹生饭非常难吃,即使回炉,也很难熟透。定力不足,被人引导又引导,启发又启发的,就是因缘不具足,一般来说,悟也是解悟。
我们遇见任何一种佛法,一定要学会辨别那是解悟的方法,还是证悟的方法。凡是不用特意修定就能悟的方法,就是解悟的方法,因此一定要避开,不要用这种方法,恐怕以后要得不偿失的。
二、定力不足,看文章就像走马观花一样,定力足时,心里那个认知度就非同小可了,足以震动心脏,震动五脏六腑,感觉非常不寻常。有些人走马观花看一遍文章,不能细致思惟,就贸然否定,结果最后还是自己错了。错在哪里?没有定力,不能思惟观行,心思太浮浅,即使引导,也仍然不能观行,智慧不可能逐渐提升,不能日日增进。前世善根不足的人,看什么法也不会受惊吓,平平淡淡的就过去了,好像真懂了一样。
有定力时,思惟细致,才能受触动,这叫作深有感触。看看我们古老的华夏文化内涵多么丰富,用词多么准确,把身心状态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生理学依据,佛法并不孤立,就看大众是否有智慧如实认知。深有感触的深,就是深入到意根深处了,不是浮浅的表面的意识思惟,才有感触。一般性的思惟,没有感触,不会有感慨,更不会感慨万千。
三、证得阳炎观的时候,遇到任何境界,根本不用思惟,直接就过去了。真正断我见时,禅定力足时,也不用思惟,直接就把境界空过去了,不会正视这些所谓的境界的。而解悟的人,由于缺少禅定,加上慢心,遇到境界时,也许比凡夫烦恼还重 。
可见意根的证得和意识的解得,不可同日而语。有禅定与无禅定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实修是修什么,我们应该知道。在真正证得任何一种法,有禅定力的情况下,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任何事情都不是事情。一旦失去禅定,那就不好说了,大水也许就会决堤,冲毁烦恼的堤坝。
有修没修,从事情上看,不是从口中的语言上看。语言可能说得高大上,行事有可能是卑劣下,差距就是这样的大。语言文字与意识相应,这不代表修行,行为直接与意根相应,这才代表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意根,没有修到意根的时候,都不是真正的修行。所有的知见在稍微大一些的烦恼面前,尤其是在生死面前,都无能为力,知见根本抵挡不了烦恼,更抵挡不了生死。
四、一般人的意识除了在睡着以后断灭间断,没有意识的识种子出生,其余时候都有意识存在,识种子没有断绝过。只不过是识种子分布在各个法上,并不集中罢了,所以了别慧力不好,智慧不好,思惟不细密。修定是让意识的识种子流注在少数或者是一个法上,了别势力大,智慧强,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意根少于作意攀缘其他法尘,定在少数法尘上,作意集中,心思细密,思量清晰,能出生智慧,从而证法。但是要做到第一方面,必须降伏意根,因为意识的识种子流注的集中与否,在于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意根的作意集中于一处少处,思心所不在更多的法上拣择和造作,意识的识种子就不散乱流注了,意识就能有专注,就能有禅定。
比如身根慢慢的运转,意识定于身根的活动上,意根也作意于身根的活动上,就把意根拴住了。这样意根专注身根的活动,少于攀缘,如来藏就很少现起其他法尘,不让意根分散注意力。这时意根意识就会发现,身根活动,就像机械化的一样,像木偶似的,这并不是我嘛,这样不由自主的,根本不是我,于是就能断身见。其实意识早就知道身体不是我了,不用修定也知道,就是意根心里不能确定而已。修定就是为了让意根定,能专心思量意识得出的结论到底如何。意根要现量观察,来证明意识的结论如何。在身根活动缓慢的过程中,意根终于观察到了机械化的身根确实不是我,不属于我,于是小乘顿悟,豁然大悟。
五、为了断我见,平时要多观行五阴的活动,在六根触任何六尘境界的时候,分清五阴,观察清楚五阴的作用,思惟其苦空无常性,努力确认其无我性。带着定力观行,慢慢的,缓缓的,深深的,仔细的,一点一点不急不躁的。这样用功下去,总有突破自心障碍的时候,总有冲破无明的时候,总有扭转顽固的意根知见的时候,那时候,修行就初步成功了。
在有时间并且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身根的活动要尽量慢,越慢越好,慢成机器人最好。在这当中,心能很寂静很细致,观察身根的活动,识心的活动,会感觉机械化,不像是自己所为,感觉有些不真实,自我的观念就会淡化,就容易断身见和我见。
再观察身根活动当中的识心,身识在做什么,意识在做什么,意根在做什么。旁边辅助的眼识在做什么,耳识在做什么,鼻识在做什么,各自如何生起,如何运行,如何紧密配合,最后又是如何转移如何消失的。观察和寻找识心的来处和去处,再观察各种心念的起处和落处,一直追踪下去,一定要见个究竟。其结果,一是能断我见,二是能发现来源地,明心证悟。
六、识心的思想活动,包括受、想、思,都是识阴。其活动就是行阴,行阴也是识的功能作用。把识阴的受想思的功能作用,都找出来,思惟观行其生灭变异无常性,思惟观行其苦性、空性、无常性。把这些性质凝聚成一个点,深深的悬挂在心里,交给意根,行走坐卧都要悬挂着、深思着。
禅定要好,心要定要清净,就能与法相应,时节因缘具足,钝根的意根就会开窍:原来识阴觉知心生灭变异无常,根本不是我,我不是这样的,于是就断我见了。离开禅定,缺少禅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认知,不会断我见。
七、禅定不仅仅属于六识的境界,也属于意根的境界,而且主要是意根的定,离开意根的定六识都没有定。意根如果没有定,五遍行心所法就不能集中于六识应该专注之处,如来藏就不能配合意根的思心所只在意根作意处流注六识的识种子,就不能有六识的专注。意根如果没有定就不能起深细思量,也就不能证法,不能断除烦恼,不能得到解脱。
如果禅定只是意识境界,那么意根同时攀缘八件事,意识必然要随着意根去分别八件事,意识如何能定?意识想定,意根却不愿意受束缚,意识如何能自主定得下来?况且无想定里没有意识,那么定就不是意识境界吗了,灭尽定里没有意识,定就不是意识境界了。
了生死是意根了,解脱是意根解脱,所以证法意根一定也要证。意识是前行前导,是引路人,最终还需要意根自己走路。
八、意识心还不能理解的道理,是因为思惟观行的还不透彻深细,还需要再作具体深细的观行思惟,这就需要禅定的辅助了。还要修集福德,菩萨六度或者五度,都得要修好。因此就要常常检查自己的六度修到什么程度了,还差什么条件,差多少,自己都要清楚。修出定力来,才有力度仔细思惟佛法,那时思惟就会很深细,佛法当中的甚深之理就能明了通透了。
有定和无定,思考问题,其力度差别很大。没有定,内心就很浮躁,思考都是浮皮和表面的,不能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会获得深细的智慧。意识心还不是很全面透彻的明了时,是因为意识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思惟观行五阴无我之理,所以意根也不会受熏,更不会明了,等意识思惟观行透彻了,意根才能知道。意根一旦懂得,就会从内心深处断我见,这个力度是相当大的,其心行就能发生很大变化,那么修行就初步成功了。
九、在一切法的参究上,一开始是意根配合意识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识搜集各种数据和资料;等到意识把资料搜集的比较充分,足够意根利用的时候,意识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虑,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审察过滤工作,让意根多费心思,意识少活跃,参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让意识少于活跃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证意根的专心参究,虽然祂不能完全定于一处,能定于极少数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专心参究的法义,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别一下就可以,不影响自己参究。那么参禅就是要在定中,意识不能情思意解,多动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发挥意根的思量,亲自证得如来藏,这就是参禅的奥秘。所以意根不证法,不可能明心证悟,同样也不可能断我见。在定中参禅,动用意识的思惟比较少,动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很多,所以才容易证悟,这是参禅参究的奥秘。
十、意根相信事实,只有见到事实真相,证据确凿心里才能确认,这是意根的体性。意识灌输给意根任何一种理论,让意根相信和认可,不能只是一个最后的结论,主要还应该有思惟推理的过程,有证明过程,没有证据,事实不确凿,意根心里无法确认。
而让意根现前观察,现量证得,相信事实,必须让意根自己亲自在五阴活动当中观察思量。这就要修定,让意根专心思量,不分散注意力。这是修定的奥秘和原理。意识即使没有多少定,也能通过学习认识到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而意根不行,祂不轻易相信意识所学的,祂一定要亲自证明才行。
告诉意识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作用,都是真如,意识很容易就相信了,很快就能明白一切法都是真如,都是如来藏的用。可是意根无法体会,无法现前观察,无法证明,也就无法相信,无法确认。这就必须让意识深入思惟观行,意根借助于意识的观行,而起自己的思量,进而对意识的思惟结果有个认知,就能证悟了。证悟必须在定中观行,减少攀缘,意根作意在意识观行的法上,作意在意识思惟的内容上,意根才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从而顿悟。而意识是一点点明白的,是通过思惟,慢慢分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