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與証悟
第八章 禪定在修証過程中的作用
一、定力不足的悟就是解悟
在參禪和觀行階段,不僅要用到意識,最主要的是要用到意根。功夫沒有用到意根這裡,都是情思意解,即使明白,也是意識明白,往往都是理解。凡是沒有定力的情況下悟的,意根沒有參與參究的過程,沒有參與觀行,沒有念念都在參禪上,可以說百分之百都是解悟,或者僅僅是理解理解而已。
如果沒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千萬不要參究,更不要企圖悟入。在這種情況下悟,就是解悟,真不如不悟。這樣子悟了以後,一輩子不死不活,卡在那裡,上不去,下不來,道業再也無法進步;而且還會增長慢心,造作惡業,將來就會悔之晚矣。
諸位切記,寧可不悟,也不要解悟,夾生飯非常難吃,即使回爐,也很難熟透。定力不足,被人引導又引導,啓發又啓發的,就是因緣不具足,一般來說,悟也是解悟。
我們遇見任何一種佛法,一定要學會辨別那是解悟的方法,還是証悟的方法。凡是不用特意修定就能悟的方法,就是解悟的方法,因此一定要避開,不要用這種方法,恐怕以後要得不償失的。
二、定力不足,看文章就像走馬觀花一樣,定力足時,心裡那個認知度就非同小可了,足以震動心臟,震動五臟六腑,感覺非常不尋常。有些人走馬觀花看一遍文章,不能細致思惟,就貿然否定,結果最後還是自己錯了。錯在哪裡?沒有定力,不能思惟觀行,心思太浮淺,即使引導,也仍然不能觀行,智慧不可能逐漸提升,不能日日增進。前世善根不足的人,看什麽法也不會受驚嚇,平平淡淡的就過去了,好像真懂了一樣。
有定力時,思惟細致,才能受觸動,這叫作深有感觸。看看我們古老的華夏文化内涵多麽豐富,用詞多麽準確,把身心狀態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透透徹徹。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有生理學依據,佛法並不孤立,就看大衆是否有智慧如實認知。深有感觸的深,就是深入到意根深處了,不是浮淺的表面的意識思惟,才有感觸。一般性的思惟,沒有感觸,不會有感慨,更不會感慨萬千。
三、証得陽炎觀的時候,遇到任何境界,根本不用思惟,直接就過去了。真正斷我見時,禪定力足時,也不用思惟,直接就把境界空過去了,不會正視這些所謂的境界的。而解悟的人,由於缺少禪定,加上慢心,遇到境界時,也許比凡夫煩惱還重 。
可見意根的証得和意識的解得,不可同日而語。有禪定與無禪定之間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實修是修什麽,我們應該知道。在真正証得任何一種法,有禪定力的情況下,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任何事情都不是事情。一旦失去禪定,那就不好說了,大水也許就會決堤,沖毁煩惱的堤垻。
有修沒修,從事情上看,不是從口中的語言上看。語言可能說得高大上,行事有可能是卑劣下,差距就是這樣的大。語言文字與意識相應,這不代表修行,行爲直接與意根相應,這才代表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意根,沒有修到意根的時候,都不是真正的修行。所有的知見在稍微大一些的煩惱面前,尤其是在生死面前,都無能爲力,知見根本觝擋不了煩惱,更觝擋不了生死。
四、一般人的意識除了在睡著以後斷滅間斷,沒有意識的識種子出生,其餘時候都有意識存在,識種子沒有斷絕過。只不過是識種子分布在各個法上,並不集中罷了,所以了別慧力不好,智慧不好,思惟不細密。修定是讓意識的識種子流注在少數或者是一個法上,了別勢力大,智慧強,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意根少於作意攀緣其他法塵,定在少數法塵上,作意集中,心思細密,思量清晰,能出生智慧,從而証法。但是要做到第一方面,必須降伏意根,因爲意識的識種子流注的集中與否,在於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意根的作意集中於一處少處,思心所不在更多的法上揀擇和造作,意識的識種子就不散亂流注了,意識就能有專注,就能有禪定。
比如身根慢慢的運轉,意識定於身根的活動上,意根也作意於身根的活動上,就把意根拴住了。這樣意根專注身根的活動,少於攀緣,如來藏就很少現起其他法塵,不讓意根分散注意力。這時意根意識就會發現,身根活動,就像機械化的一樣,像木偶似的,這並不是我嘛,這樣不由自主的,根本不是我,於是就能斷身見。其實意識早就知道身體不是我了,不用修定也知道,就是意根心裡不能確定而已。修定就是爲了讓意根定,能專心思量意識得出的結論到底如何。意根要現量觀察,來証明意識的結論如何。在身根活動緩慢的過程中,意根終於觀察到了機械化的身根確實不是我,不屬於我,於是小乘頓悟,豁然大悟。
五、爲了斷我見,平時要多觀行五隂的活動,在六根觸任何六塵境界的時候,分清五隂,觀察清楚五隂的作用,思惟其苦空無常性,努力確認其無我性。帶著定力觀行,慢慢的,緩緩的,深深的,仔細的,一點一點不急不躁的。這樣用功下去,總有突破自心障礙的時候,總有沖破無明的時候,總有扭轉頑固的意根知見的時候,那時候,修行就初步成功了。
在有時間並且環境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身根的活動要盡量慢,越慢越好,慢成機器人最好。在這當中,心能很寂靜很細致,觀察身根的活動,識心的活動,會感覺機械化,不像是自己所爲,感覺有些不真實,自我的觀念就會淡化,就容易斷身見和我見。
再觀察身根活動當中的識心,身識在做什麽,意識在做什麽,意根在做什麽。旁邊輔助的眼識在做什麽,耳識在做什麽,鼻識在做什麽,各自如何生起,如何運行,如何緊密配合,最後又是如何轉移如何消失的。觀察和尋找識心的來處和去處,再觀察各種心念的起處和落處,一直追蹤下去,一定要見個究竟。其結果,一是能斷我見,二是能發現來源地,明心証悟。
六、識心的思想活動,包括受、想、思,都是識隂。其活動就是行隂,行隂也是識的功能作用。把識隂的受想思的功能作用,都找出來,思惟觀行其生滅變異無常性,思惟觀行其苦性、空性、無常性。把這些性質凝聚成一個點,深深的懸掛在心裡,交給意根,行走坐臥都要懸掛著、深思著。
禪定要好,心要定要清淨,就能與法相應,時節因緣具足,鈍根的意根就會開竅:原來識隂覺知心生滅變異無常,根本不是我,我不是這樣的,於是就斷我見了。離開禪定,缺少禪定,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認知,不會斷我見。
七、禪定不僅僅屬於六識的境界,也屬於意根的境界,而且主要是意根的定,離開意根的定六識都沒有定。意根如果沒有定,五遍行心所法就不能集中於六識應該專注之處,如來藏就不能配合意根的思心所只在意根作意處流注六識的識種子,就不能有六識的專注。意根如果沒有定就不能起深細思量,也就不能証法,不能斷除煩惱,不能得到解脫。
如果禪定只是意識境界,那麽意根同時攀緣八件事,意識必然要隨著意根去分別八件事,意識如何能定?意識想定,意根卻不願意受束縛,意識如何能自主定得下來?況且無想定裡沒有意識,那麽定就不是意識境界嗎了,滅盡定裡沒有意識,定就不是意識境界了。
了生死是意根了,解脫是意根解脫,所以証法意根一定也要証。意識是前行前導,是引路人,最終還需要意根自己走路。
八、意識心還不能理解的道理,是因爲思惟觀行的還不透徹深細,還需要再作具體深細的觀行思惟,這就需要禪定的輔助了。還要修集福德,菩薩六度或者五度,都得要修好。因此就要常常檢查自己的六度修到什麽程度了,還差什麽條件,差多少,自己都要清楚。修出定力來,才有力度仔細思惟佛法,那時思惟就會很深細,佛法當中的甚深之理就能明了通透了。
有定和無定,思考問題,其力度差別很大。沒有定,内心就很浮躁,思考都是浮皮和表面的,不能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和核心,不能認識到問題的根源,不會獲得深細的智慧。意識心還不是很全面透徹的明了時,是因爲意識還沒有全面、系統地思惟觀行五隂無我之理,所以意根也不會受熏,更不會明了,等意識思惟觀行透徹了,意根才能知道。意根一旦懂得,就會從内心深處斷我見,這個力度是相當大的,其心行就能發生很大變化,那麽修行就初步成功了。
九、在一切法的參究上,一開始是意根配合意識的思惟分析,配合意識搜集各種數據和資料;等到意識把資料搜集的比較充分,足夠意根利用的時候,意識就要配合意根的深思熟慮,配合意根的加工和整合工作,配合意根的審察過濾工作,讓意根多費心思,意識少活躍,參究工作就能很快完成。
要想讓意識少於活躍的思惟,意根多思量,就要修定,在定中才能保証意根的專心參究,雖然祂不能完全定於一處,能定於極少數法上就可以了,除了需要專心參究的法義,其他的只是稍稍了別一下就可以,不影響自己參究。那麽參禪就是要在定中,意識不能情思意解,多動用意根的思量性,充分有效的發揮意根的思量,親自証得如來藏,這就是參禪的奥秘。所以意根不証法,不可能明心証悟,同樣也不可能斷我見。在定中參禪,動用意識的思惟比較少,動用意根的思量性要很多,所以才容易証悟,這是參禪參究的奥秘。
十、意根相信事實,只有見到事實真相,証據確鑿心裡才能確認,這是意根的體性。意識灌輸給意根任何一種理論,讓意根相信和認可,不能只是一個最後的結論,主要還應該有思惟推理的過程,有証明過程,沒有証據,事實不確鑿,意根心裡無法確認。
而讓意根現前觀察,現量証得,相信事實,必須讓意根自己親自在五隂活動當中觀察思量。這就要修定,讓意根專心思量,不分散注意力。這是修定的奥秘和原理。意識即使沒有多少定,也能通過學習認識到所學理論的正確性,而意根不行,祂不輕易相信意識所學的,祂一定要親自証明才行。
告訴意識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作用,都是真如,意識很容易就相信了,很快就能明白一切法都是真如,都是如來藏的用。可是意根無法體會,無法現前觀察,無法証明,也就無法相信,無法確認。這就必須讓意識深入思惟觀行,意根借助於意識的觀行,而起自己的思量,進而對意識的思惟結果有個認知,就能証悟了。証悟必須在定中觀行,減少攀緣,意根作意在意識觀行的法上,作意在意識思惟的内容上,意根才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從而頓悟。而意識是一點點明白的,是通過思惟,慢慢分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