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如來藏與因果
一、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業行,無數台電腦也算不清,眾生無量劫的業種,如果能夠格式化,過去的業就算了結。但是這些業如果不受報完了,或者不經過懺罪,不通過修行以達到徹底清淨,業是不會了盡的。因為所造的業太多了,如果虛空有形,虛空也會被撐破的。那些業都是由眾生各人的因果業報。
我們所不知道的所有事情,如來藏都記載著。那些因因果果糾纏不清的複雜事情,如來藏都知道,因緣具足時,都會如實公正地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不能看那些表面不公平的事情,其背後的因果太複雜,如來藏都會算清,如實地呈現因果報應。那麼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公平的事,有如來藏存在,一切都會平等的,都會公正的。事情你只要做了,就沒有白做的,無論好壞。
如來藏太不可思議了,學了如來藏法以後,會懂得很多人間天上三界世間的道理,那樣無明就會減少了。那些業行,意根越執著,如來藏記載的越深刻,所以有心造業和無心造業,所得的果報就不一樣。那我們做善事,就不要考慮會不會得善果報,如來藏會讓你有相應的善果報的。做惡事,也不能心存僥幸,以為能躲得過去,如來藏不會讓你躲過去的。善護身口意,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二、眾生生生世世所做的一切事無論巨、細、善、惡、無記,都由各人的如來藏所記載,作為種子寄存在如來藏裡。當因緣成熟時,如來藏就會輸出所存的業種,來實現這個因果律則,眾生就會受到相應的果報。如殺業,甲殺乙時,這個流程兩個人的如來藏都各自做記錄,業行消失,種子就收存不滅。等到某世兩人相遇,或者相識或者不識,因緣成熟時,各自的如來藏就分別輸出業種,被殺者就起心要殺甲。
如果前世,甲是無意而誤殺乙,今世相遇,乙也會不故意而誤殺甲。這樣就平等地實現了因緣果報,而乙不知道為什麼殺甲,甲不知道為什麼被殺。兩人的殺與被殺業種子就消失,互不相欠。如果乙在討債時討過了頭,比如同時又搶劫了甲的財產,或者給甲分屍,或者其它惡行和善行,那麼各自的如來藏再做記載,後世相遇,甲再討乙債,如果討債時又過了頭,乙再往回討,這樣因果循環不已,無有出頭之日。眾生就是這樣,業果交織在一起,糾纏不止,苦不堪言,甚為可湣,業行不息,輪迴不已。眾生學佛,明識佛理,清淨業行,不造惡業。多結善緣,互助修行,同登法船,共到彼岸。
三、佛在菩薩優婆塞戒經裡說,一惡眾生的惡業因緣,能讓整個國土瓜果蔬菜不收,這是為什麼呢?
眾生的業報分為正報和依報。正報就是五陰色身所受的因緣果報,比如眾生的色身種類和狀況,屬於四聖六凡裡的哪一種,在凡夫中又屬於哪一道眾生,六根是否具足,是否正常,是否有殘缺和病障等等。眾生正報的色身,是由眾生單體的業種(前世和今世造的業)所決定的,是單個眾生的如來藏單獨變造出來的。而依報是眾生的共同生存環境,生存環境不僅僅是單個眾生來受用,是共業眾生共同受用,因此生存環境是由很多共業眾生的業種所共同決定的。那麼依報的生存環境就是所有有緣的共業眾生,他們的所有的如來藏依據他們共同的業種所生成的因緣果報。
依報就是眾生外界的生存環境,生存環境不是由一個眾生所能決定的,是所有的共業眾生,他們所有的業緣業種來決定的。那麼外界的生存環境就不是一個眾生的如來藏能夠單獨創造的,是所有有緣的眾生,他們的如來藏共同變造出來的。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共同輸出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輸出眾生造業的業種,輸出來以後,共同變現所有共業眾生的依報——生存環境。
我們生存所依賴的飲食瓜果蔬菜的收成如何,是由所有有緣眾生共同的業緣所決定的。那麼這些依報是如何形成的呢?眾生的業包括共業和別業,別業包括單個眾生的業和一部分眾生別於所有眾生的業。共業和別業都是相對來說的,不是絕對的共業和別業,比如某地區的業既是共業也是別業,共業是這個地區眾生共同的業緣,別業是別於其他地區、別於整個世界眾生的業緣。所有眾生的業,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依據眾生的業緣,輸出業種以後所形成的依報生存環境。因此依報的生存環境不是由一個眾生的如來藏所能決定得了的,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依據共同業種來決定的。
如果有一個眾生他的惡業力非常大,其他眾生雖然有一些善業,但是這些善業種子的力量敵不過這個惡眾生的惡業的種子的力量,那麼結果就是以哪個業重就以哪個業為主現行出來,所有眾生就隨著惡眾生一起生活在惡劣的生存環境。所有眾生的如來藏輸出的業種,就觝不過這個惡眾生的如來藏所輸出的惡業種,那麼最終的果報就是惡報,於是就出現了瓜果蔬菜不收的情況,眾生就得忍飢挨餓,現出貧窮的果報。
如果這一個地區有一個大修行人,這個修行人善的業種比較重,善的力量比較強大,他也能夠改變這個地區的依報環境,讓瓜果蔬菜生長茂盛,民眾生活富足安康,或者使這個地區災障消除。如果這個地區的眾生的惡業太重,那麼這個修行人就不能改變整體的惡劣環境。他雖然善業比較重,但是他敵不過眾生的惡業的力量,眾生的惡業太嚴重,那麼依報就以惡劣環境為主。世間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有很多,也許就能改變世間的生存環境,使眾生的依報得到改善。
如果眾生的惡業極重的話,即使有很多菩薩到這個世間來,雖然菩薩的善業力量非常大,但是眾生惡業的力量也非常大,兩種力量要看哪種力量強,就以哪種力量為主。如果善業的力量大不過惡業的力量,就以惡業為主。眾生的如來藏輸出惡業種子,結果顯現的果報就是惡的果報。如果說善業的力量比較強,比如說在極樂世界或者是其他佛國土,在那裡佛菩薩們善業力量是極其強大的,幾乎是沒有什麼惡業,那麼其佛國土的依報環境就非常的殊勝。
單個眾生的修行也是一樣,要看這個眾生的惡業重還是善業重。臨終的時候哪個業重,他就被哪個業牽走,如果地獄業重,他就隨著重的惡業下地獄,如果善的業重,他就隨著善業升天。如果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他的願力非常大,這個願力遠大於他的惡業力,那麼命終就被這個強大的願力牽引到極樂世界,他就會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學佛修行就有這麼一個法則,這個法則就是看我們的善惡業行,哪個業大,哪個業重,那麼現世、命終或者來世就以哪個業為主,隨著這個重業去受果報,就會隨後現出這種重業的果報。如果善業大,我們今生就可能明心見性,或者臨終往生其他更殊勝的佛國土。如果惡業比較重,盡管學佛修行,因為惡業一直在牽累著,今生也很難修行脫離三惡道。他的果報就以惡業為主,臨命終就可能下生到三惡道受報,不能得到人身,更不能往生其他佛國土。
所有眾生的業種也可以進行總體衡量,看結果是善業的力量大還是惡業的力量大;如果善業的力量大,現起的外界的生存環境就會美滿如意,更為殊勝一些。如果所有眾生的惡業都重,結果就以惡業為主,現起的依報,就是非常惡劣的生存環境,比如生活貧窮或者是災難頻發等等。如果有一個大修行人,他的善業比較大,那麼他可以扭轉整個惡業的趨勢。如果有一個眾生他的惡業力量非常強,盡管其他人有一些善業,但那個眾生的惡業力量太強了,那麼依報會被他的惡業來扭轉,以他的惡業果報為主,現起的生存環境就非常的惡劣,果物莊稼不收或者災難頻發,就是因為這個惡人惡的因緣太大了,惡業種子力量太強的緣故。
但是共業當中,還有別業,比如飛機失事時,有人死亡,有人就會安全無恙返回家鄕,而有人本來要登上飛機,與這些人一起遭遇災難,可陰差陽錯,他就沒有登上這架飛機,躲過了這個災難。這些因緣果報是極其複雜的,只有佛的一切種智才能完全了知,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詳盡而全面的了知。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作:佛力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也不可思議。盡管佛力無窮無盡,無邊廣大,但是眾生的業力也同樣無窮無盡,無邊廣大,眾生的惡業力足可以觝擋住佛的無量的神力。這就是說眾生惡業也是不可思議的,眾生無量劫的生死惡業,其力無法想象。佛世尊三大無量劫的修行,其福德智慧和神通道力眾生都不能思議,那麼眾生的業力,眾生自己同樣也不能思議,只有佛能完全了知佛的神力和眾生的業力究竟如何。
眾生的業力感召了三界世間的生住異滅,也能感召天災人禍,乃至於劫盡時的水災、火災和風災,整個三禪天以下的器世間全部毀壞。到了這個世界毀壞的時候,三災就出現了,水災出現時,大水淹沒了整個的欲界和色界初禪天;火災來臨之際,大火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將二禪天毀壞;風災來臨時,大風一直吹到色界三禪天。到了第四禪天才止息了災難,因為四禪天人心無動轉,是捨念清靜地。三禪天以下都有災難,就說明三禪天以下的眾生惡業力非常大。因為他們的心都有動轉,都不清靜。心有動轉,就有業力,其業力就能感召整個世界的毀壞,包括三千大千世界的毀壞。
四、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
因果也是萬法當中的一法,是一種生滅性的暫時而有的一種現象。無論什麼樣的因果都能發生變化、能出生、能滅亡,有生滅變異,因此因果就是虛妄的空的。如受苦報、受樂報、受不苦不樂報、受六道輪迴報,這些果報受完即了,果報就結束,存在如來藏裡的業種也就消失不見,有生有滅之法就是虛妄不實的,因此也就是空的。
因果是由眾生的五陰身造就和承受的,五陰本身是空的、幻化不實的,造的業因就是生滅的、空的、幻化不實的;受的果報也是空的、幻化不實的。因果是世俗法現象界的一種假象,依眾生的如來藏而有生又有滅。世出世間法只有如來藏不空、不生不滅、不變化、不消失,其餘一切都是有生、住、異、滅的,所以都是幻化的,都是空的。
因果報完,就不再持續了,然後再有其它的因果出現和實現。因果,生滅變異不實,所以是空的;因果是後天出生之法,也能消失結束,所以是空的;因果實現的當時,就是空幻的,是如來藏在實現著因果律則,表面上有,實質是無。眾生都是虛妄地造業,虛妄地受報,白白地受苦,從來不知苦本身的虛妄性,更不知造作苦因本是虛妄,更不知苦果的虛幻,也不知造作苦行就有苦果。不知苦因,不知苦集,不知苦滅,不知苦滅道之修行方法,所以眾生無量世就這樣生死流轉,什麼時候流轉夠了,什麼時候才能覺醒,才能開始小心造作業行。
五、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不善不惡因有不善不惡之果,一切都在因果之中。這些因果都由如來藏來如實的實現。如來藏會平等地實現一切業因果報,按照其固有的因果律則,絕不會有冤假錯案。我們學佛修行的一部分內容就是要改變和消除那些惡的因緣果報,不斷地增加善的因緣果報,以取得究竟清淨無餘的佛果。
業因是五陰在世俗法裡造,果報也是在世俗法中實現。既然是世俗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不變之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虛妄相,相是有,實質是空的。眾生往往是因為執著五陰世間的一切法為實有,才能為五陰而造作一切業行。如果真正證得了五陰非我,斷除了對五陰的執著性,就不會再輕易造作惡業行了。
雖然業因果報是空的假的,但是受報時也是非常苦惱的,因此我們有必要識因達果,不造惡業,只造善業,生生世世享受善果,直至成佛。世尊慈悲,來此五濁惡世,用各種言詞說教,來教導眾生破除五陰為我的邪見,眾生最終才能得到解脫,回歸自性當中。我們應該遵循世尊的教導,斷惡修善,修除一切煩惱和染污,清淨心地,自利利他,早日成就佛道,圓滿佛果。
六、問:因果酧報絲毫不爽,不會不報和錯報。那麼,給人念經念咒能夠幫助生病的人康複,做法事超度,又為什麼能幫到他人呢?
答:每個眾生造作的業行,業種雖然存在如來藏裡,不會無緣無故就消失不見,業種的消滅,要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消除,一個消業的方式,是業種現行出來,眾生受到惡報,報盡,業種就沒有了,以後不再因為此業而受果報;另一個消業的方式是懺悔,懺悔過後,心變清淨了,重業就變輕業,輕業就消失;再一個消業的方式是,通過念佛念經念咒超度等等,能感應到諸佛菩薩加持來消業。
另一方面,有病的人,業障現前,有的是冤親債主來討債,通過念經念佛給冤親債主回向,他們得到益處,就不再討債,病人的身體就康複了。如果念經念佛念咒能幫助眾生消業,這是超度者有德,有德的人能感應到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持,從而滅掉眾生的一部分業障,使得眾生的冤親債主受到法益,原諒眾生或者離開眾生,眾生的病障就消除一部分。再者一個有道有德之人,也有能力化解眾生的業緣,減輕眾生的病苦。這裡面就涉及到了意根的心所和意識心的心所法的運用,最重要的是有如來藏的具體操作和實施,以及眾生的如來藏之間的互通作用,其中的三能變識和合運作細節非常複雜,有極深的唯識種智才能觀察到這些內容。
眾生的業有定業和不定業,定業可以通過一定的因緣條件變成不定業,不定業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消失掉。很多的業不一定都要通過受報的形式才能消滅,通過懺悔的方式也能消業,尤其是悟道以後,明了世俗諦理和勝義諦理,消的業又多又大,心改變了,一切業都會改變,萬法唯心造,關鍵在於眾生的心是否清淨。但是重大的定業不可改,也不通懺悔,一定是受報之後,業種才能消滅。重大的惡業會嚴重地遮障自己的道業,阻礙自己見道、證道,未來必下三惡道長劫受苦,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降伏自己的貪瞋癡煩惱,避免有意和無意地造作大惡業。
斷我見和明心見性之後,悟得了無生之理,具足了無生忍的智慧和無生法忍的智慧,這些三惡道的業就能消滅,三惡道的苦報就變為只在人中受些餘苦,果報就結束。因為業是生滅變化的,不是本來固定存在的,有生之法必有滅時,只要是人為的五蘊產生的法,有生之法,必有滅,非是真實存在永遠不變的,只要是虛妄法,就都能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積極地通過懺悔等各種形式,改變內心,讓內心逐漸地轉變清淨,那麼業種也就能改變了。
但是要想造作過的業種完全消失,是不太可能的,最多只能減輕一些罪障而已,就像破碎的玉器,無論怎樣修補,都會有裂痕,潑出去的水,無論怎樣也難於完全收回。這些因果律則都由如來藏來實現,而如來藏不做主宰,意根雖然能做主宰,但是意根也通融不了如來藏,因為如來藏一絲縫隙也沒有,言語不進,也不近人情,不諳世故,鐵面無私,只按其固定的程序來實現因果,因此很多地上菩薩也要承受因果的苦報。
這些因因果果的複雜程度,地上菩薩的唯識種智能觀察出一小部分,只有佛才能完全的了知。所以說深信因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人只會存著僥幸心理,多數的時候對因果是無覺無知的,入地的菩薩因為能夠觀察和明了如來藏的運作之理,才能深信因果,不敢妄造業行,其餘的人,都是昏天暗地的多。為了我們自己的道業增進,少些苦報,一切時中都要謹言慎行,把自己放得低低地,尤其是對待大乘三寶,對待大乘如來藏法,更要小心再小心,沒有智慧時,敬請沉默不語,以免自己造大惡業,後悔無期。
七、我們每天有意無意的身口意行是否都會有果報
身口意的行為分為善的、惡的和不善不惡的無記業,有意和無意的身口意行,包括在三業裡。身口意行不管是善的、惡的,還是無記的,只要做了,就會在如來藏裡存種子,種子遇緣就會生出果報,所以一切業行都有果報。但是果報有所不同,有意造作的果報大,無意造作的果報小,善惡都是這樣。
有意作善,善果報就大(這裡有意是指有善心的意思),無意作善,善果報就小(這裡的無意是指本來沒有想作善的心思,可是恰巧就作了善業);有意作的惡業,惡果報就大(這裡的有意是指有惡心的意思),無意作的惡業,惡果報就小(這裡的無意是指本來沒有惡心,可是恰巧就作了惡業)。
無論怎樣,果報是一定要有的,因為身口意行出現時,如來藏都作記錄,有意的身口意行就作有意的記錄,無意的身口意行就作無意的記錄,然後就作為種子存起來,將來的果報就會出現。身口意行的種子輸送出去,還要回到如來藏中,那就把身口意行的信息帶回到如來藏中,成為了業種。
要不然眾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業障,有那麼多的苦報呢? 如來藏作記錄也不是有心有意的,祂只是要依一定的律則,依一定的程序和流程,自然就記錄了一切的業行。對他人所作的任何身口意行,將來都要反彈回來,還要加上很高的孽息來承受,當然善業也如此,要加上高額利息,眾生就要承受善業的高額果報。
八、身口意的行為,只要出現了,就是業。身是身體的行為造作,口是語言的行為造作,意是七識心的思想行為造作。不管是哪個眾生,只要有行為造作,都有業,都有果報,要看身口意行為的善惡性和輕重性。身體行為造作有善惡有輕重,語言行為的造作有善惡有輕重,七識心的思想行為造作有善惡和輕重,那麼果報就有善惡和輕重;有意,有有意的果報,無意有無意的果報,沒有不受果報的。意業不犯或者非常輕微的,只有斷除貪瞋癡煩惱的三四果人和地上菩薩,其餘人都犯意業。口業比身業容易犯,多數人口無遮攔,身行造業的不算太多;如果身行造業多的,那是貪瞋癡煩惱極重之人。
身口意行造作的一切法都作為種子收存,把聰明智慧收存起來,後世在同樣事情上仍然具有聰明智慧,不懂的事情,來世仍然不懂。每項事業,不管善惡還是無記,如來藏全部記錄收存,事情都沒有白做的,不是做完等於沒做一樣;說過的話,也不會白說,以後都有個果,有個交代。
業種要因緣具足,才能現行,無量劫的業種,不能一時都現行出來,而是哪個業種先熟,先實現哪個業的果報。如果都一起現行出來,就會出現善惡交織、喜樂和苦惱交織的果報,因果就更顯得錯綜複雜了。
九、眾生在人中比較容易修學佛法,人中苦樂參半,感受到苦時,才能有滅苦的心,才能修道;生存環境太苦就無法修行;生存環境都是樂,就不願意修行,有苦有樂,才能修行。所以世尊要到人間來成佛,以度人為主,天人都在忙著享樂,沒有心思修行,惡道眾生,畜生愚癡,不解言語,不能修行;餓鬼無福,忍飢挨餓,不能修行;地獄眾生,痛苦交加,心識昏暗,沒心修行。俗話說,富貴學道難,貧窮布施難。
地獄眾生只要苦受不至於神識昏迷,還能有一些思惟能力,他們有宿命通,知道自己前世所造的業行,明理的就能懺悔前世業,從而消除業障,脫離地獄苦。學佛和不學佛造業下地獄的,果報不一樣,有福和無福下地獄的,果報不一樣。明理越多,出地獄越快。有人到地獄門口,一念華嚴經中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知道地獄也是自心所造,就從地獄裡出來,地獄相在他的心中消失了,所以懂法明理非常好。證得五陰虛妄這個理,三縛結就斷,三惡道的業消滅了。沒有我,怎麼還有三惡道呢?怎麼還有三惡道業呢?全部是虛妄,這樣消業非常快。
大涅槃經中,世尊給阿闍世王消業時,告訴他什麼叫作父親,父親的五陰不是父親,單獨一個陰不是父親,和合起來也不是父親,沒有父親這個法,沒有父親這個人,也沒有阿闍世王這個人,殺父業也虛妄不實。阿闍世王聽了這個理,雖然沒有證羅漢果,但是地獄業消了,命終不會下地獄了。
大乘法的消業同樣殊勝,有個勇施菩薩犯重悟無生的故事。勇施比丘到一個女施主家乞食,女人看中他,想與他行非法,就在飯裡下迷幻藥讓他吃,他吃了以後,不能自我控制,就行了非法,從此兩人就有了來往。女人丈夫知道後很生氣,比丘告訴女人毒死他,結果丈夫被毒死了。勇施知道後非常懊悔,知道自己犯了兩個大罪,非下地獄不可,失心發狂,就去找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說,還是找世尊處理吧。於是世尊問了事情原委,用無生理開導他,為他分析一切事情的虛妄,我人的虛妄,勇施聽後,就悟了大乘無生理,開悟成為菩薩了。三惡道業同時就消滅了,不用再下地獄受苦。這等於實相懺悔法,實相法中,無人無我,沒有犯者和受害者,沒有造業之事。誰是造業人?沒有作業者。這些法只要細心思惟,慧眼打開,就會證得無生。
十、業報能否在定中暫停
入定時,過去的業種如果正好在這個時候緣熟,果報就要在這個時候實現,這是沒有辦法的。即使這個人在行善時,惡業緣熟,惡報也要現前,馬上就受惡報,善業就無法繼續完成。因果之事,誰也違背不了,緣熟必受報。如果惡業的緣不成熟,大的善業也許能讓惡業果報後延,也可以讓惡業的果報減少減輕。如果惡業已定,那就沒有辦法,誰也阻止不了。
十一、如來藏能直接實現眾生的業果報,不必經過意根的思心所,因果酧嘗不由七識作主;如來藏直接讓色身長大衰老,不由七識作主;如來藏直接促使色身生滅變異、改變生存環境和業緣,不由七識作主。眾生今世造作的業行,如來藏都會存儲起來,包括身口意的每個細節,一絲不留,全部以業種的形式記錄存儲。後世緣熟,如來藏輸出業種,眾生就要按照自己的業種生活和受報。
這些業種都與意根相應,因為意根生生世世存在不滅,一直帶著這些業到未來世,直到受報完了,業種消失。而六識是新出生的,不帶業種,但是會受意根的熏染而表現出各種習氣煩惱。
十二、業果如夢本是幻,醒來無物何須償
眾生生生世世造作惡業,果報就是六道輪迴,如果業果不能消失,六道輪迴就沒有止息之日,眾生永遠不能成佛,可事實卻不是這樣。為什麼在證果以後就斷除了三縛結,永遠不下三惡道了?在證果之前,還有無數三惡道業種沒有現行,業果還沒有受,這些業種哪裡去了?眾生造惡業,佛要求通過懺悔消業,就可以不受惡報了。那這些惡業哪裡去了?如果因果一定要實現,那麼哪個眾生能成佛?
一切法除了如來藏都是虛幻不實的,都如夢中物一樣。夢裡的東西醒過來就沒有了,在夢裡造作的一切行為,醒過來以後都不用再負責任,虛幻的就沒有業果,而且醒過來以後不會再造作惡業,不再顛倒了。而在夢裡就不一樣了,夢裡造作業行,就要承受果報。
斷我見證果時是第一次從夢中醒過來,明心又醒過來一次,證得如幻觀又醒過來一次,證得陽炎觀醒過來一次,證得如夢觀醒過來一次,證得每個法都醒過來一次。入初地醒過來一次,入二地醒過來一次,直到成佛時就從夢中完完全全清醒過來,這次是徹底清醒了,從此以後再也不入夢,再也沒有夢境了。那麼夢裡所造作的惡業還存在嗎?夢裡的人事物,醒過來,還存在嗎?都不存在了,消失了,了不可見。在佛心中空蕩蕩的一片,任何法都不存在,佛還要酧嘗什麼因果,如何酧嘗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業果沒有所附的人事物理,業果何在?
佛為眾生講法,就是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都是在做夢,一切法都在夢中,出了夢中,一切法就不存在了,只要醒過來,就什麼事也沒有,好事惡事都沒有。佛法無非是破迷,心中不迷,就是開悟,開悟就沒有事了。
我不是真實的,你不是真實的,事不是真實的,理不是真實的。認識到這些理,證得這些理,還有真實的人事物理嗎?沒有,還有什麼果報嗎?沒有,果報也是事理,也是虛幻不真實的,醒過來就都消失了。清醒一部分,消失一部分,徹底清醒,一切善惡業果全部消失。證果時,是不是清醒了一小部分?初步證得無我之理,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三惡道以及惡業和業果是不是在六根六塵六識裡?肯定在,那就沒有其事了,果報就消失了一小部分。
如果證得法的程度非常深,懂得的理非常深,清醒的程度就非常大,那麼就會證得更多的事理都不真實,消失的事理就更多,惡業消除的也就更多了。一旦清醒開悟時,就知道哪裡有什麼真實的因因果果?哪裡有什麼真實的我人眾生和壽者?哪裡有什麼善惡業行?證得這些,業種就消失一部分。
如果像佛那樣清醒,如佛那樣認識一切法,那麼一切惡業業種全部消除,哪裡還有一點惡業果報?沒有。但佛為了讓眾生不再造作惡業,也會為了眾生而示現有惡業果報,以警覺眾生。這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演戲,佛無量劫度化眾生都是在演戲,佛是最好最偉大的演員,是最好的導師,所作一切都是為了喚醒眾生迷茫的心,讓眾生清醒過來。除此佛還有什麼個人的一己私利?完全沒有,徹底無我。
十三、動物之間互吃是否有果報
動物之間互殺互吃,當然都有果報了。因為動物的一切行為造作,各自的如來藏都會存入記錄,收存業種,如來藏就是天然的有這個功能作用。那麼業種成熟以後就有業報了,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是受報的載體,個個業障深重,無以自拔。但是動物的殺與人的殺有區別,動物純屬為了活命,沒有殺心惡心,人殺涉及到一個心行的問題,所以人的殺業重。受戒以後的殺,還涉及到戒罪,心性上的罪業加上戒上的罪業,業就更重了。
十四、不昧因果的意思
昧,是昧略晦暗的意思。不昧就是心裡清明,對因果不迷惑。菩薩摩訶薩們對因果都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有唯識種智,清清楚楚知道每個業行造作的同時,種子就會存入如來藏中,緣熟必有果報。沒有唯識種智的菩薩和凡夫菩薩就不是很清楚這件事,所以有時候還會抱著僥幸心理,造作一些惡業。菩薩們由於無明沒有斷盡,身口意行還在因果之中,不能脫離因果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