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心經真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5-06-30 17:39:42 閲讀: 365

第二節  如何觀行得大智慧

下面再講講“觀”的含義。什麼叫作觀?觀就是觀行、觀察,也包括思考、思惟的意思。觀自在菩薩,是能觀察眾生的如來藏自在不自在、覺知心自在不自在的菩薩,菩薩從開悟明心的第七住位開始,就能做這種觀行。我們學佛修行首先經過十信位,十信位修行圓滿再進入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然後進入十地位,最後是等覺位、妙覺位共五十二個階位。明心見性以後,菩薩就開始觀察、思惟如來藏的各種體性,入地以後,菩薩對佛法越來越通達,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觀行,越往後觀行的內容就越深細,智慧就越來越深廣。

一、觀行的種類差別

觀行大致分為三種:小乘的觀行、中乘的觀行和大乘的觀行,成佛以後就不用再觀行了,成佛之前的各個修行階段都要觀行,因此觀行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不可或缺,是獲得智慧的必由之路。

小乘的觀行對象和範圍是五蘊十八界,通過觀行五蘊十八界,證知了這個假我的虛妄性,就能斷我見、我執,證聲聞初果至四果阿羅漢,最後心得解脫。中乘的觀行對象和範圍是十二因緣法,通過對十二因緣每個環節的思惟、推理、論證,最後證得辟支佛果,從而斷除一念無明得解脫。

大乘菩薩悟道之前,要在外門廣修菩薩六度,修完菩薩六度,再靜慮觀行——參禪,依次過禪宗初關、二關和三關。菩薩在明心證悟本來自在的如來藏之後,要觀行如來藏運作的總體相貌和具體運作的細相,獲得總相智和別相智,觀行證得如幻觀成為十住位菩薩後,再觀行證得陽焰觀和如夢觀,成為十行位、十回向位菩薩,然後具足一分道種智就可以進入如來家,成為初地菩薩。進入初地再觀行如來藏的種子功能,證得如鏡像觀;初地滿心進入二地,然後地地觀行越來越深細,直到種智具足,圓滿成佛,就不用再觀行了。 

二、菩薩如何修觀行

觀行也叫禪修或思惟修,就是在心止於一境的前提下,在定中深細地觀察思惟佛法的真實義、究竟義,從而開啓智慧,定越深獲得的智慧就越深。菩薩若不修觀行,學佛就成了純粹的佛學理論研究,永遠不能證果,不能破除無明而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就不能出離生死輪迴,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修持觀行的功夫很重要,止觀雙運就能破除一切無明,否則就無法“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只有淺層次的情思義解和乾慧狂慧,沒有真正的解脫智慧。

初學菩薩修觀行應由淺入深,首先要修外門的觀行,觀行思惟世俗諦五蘊十八界的虛妄而斷我見;接著熏習般若正知見,先從理論上明白如來藏的體性,明白五蘊活動不離如來藏的運行,明白有如來藏潛轉身中作諸事業;然後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進入看話頭、參話頭等禪修觀行,也就是參禪階段,等到時節因緣都具足時,就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證得實相心如來藏,從而獲得般若總相智,從此以後就可以進入內門修觀行了。

所謂內門觀行,是指菩薩開悟明心,真正進入佛法殿堂以後所要修的觀行,主要是觀行如來藏運行的細相和含藏的種子功能,觀行如來藏是如何與前七識和合運作,而變現六塵萬法和成就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菩薩的觀行越深越細,智慧就越來越猛利,直至一切種智全部成就。

菩薩修觀行要以定力為助緣,初學菩薩要想斷我見,要想參禪明心,要想思惟甚深的法義,意識心不能散亂到處攀緣,不能過多地分散精力去關注不相干的俗世事務,心裡不能有過多的掛礙。一定要具足相應的定力——未到地定至初禪定,這樣意識心定在一處,止於一處,專注力強,觀行的力度才深透,才能出生大智慧。要斷我見乃至明心證悟,至少要有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想要入地修學道種智,至少要有初禪的定力。在定中觀行的時候,要注意定慧等持,不能過於專注在定境上,否則就容易進入深定,無法再思惟參究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