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四念處觀行體驗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5-06-30 09:11:22 閲讀: 0

第二章 觀行日志

一、觀行中的方便法

藍天的觀行日記:上坐做十次深呼吸,感覺氣道長而通暢,丹田發熱。之後默念心經,心經經文從開頭默念到究竟涅槃,意念逐步集中在經文上,妄念減少,腹部呼吸加深,隨後觀呼吸,把意念由默念經文改為觀呼吸,把所緣放在呼吸上。在吸氣時知我在長吸氣,在呼氣時知我在長呼氣,此時定力比以前強,已經能守住呼吸。隨著呼吸,慢慢感覺兩耳有些向外漲鼓,後來自然消失,呼吸變得自然輕松,而且變得悠長,腹部溫暖柔軟寬敞,心裡安適,下坐後身心愉悅。

21年7月6日

評:觀行佛法是在禪定穩定,觀行定力具足的時候才能觀,並不一定能一味的觀。如果禪定還不穩定,就要先修身心,集聚定力。中間可以用種種適合自己目前狀態的方法來操作,以穩定身心,增強定力。定力具足以後,再觀行,就是正觀,否則就是亂觀,浪費時間,沒有成效。

二、什麼是實修實證?   

如本的觀行日志:今天早晨上坐,調了會兒呼吸,感覺不是很通暢,不專注。然後緩慢地默念心經,就進入一種止觀狀態,心比較安定了。然後試著觀出入息,腿麻脹時心裡的浮躁感就要生起來了,或者雜念快要生出來了,於是就停止觀出入息,又緩慢地默念心經,又進入一種止觀狀態,心比較安定。

下坐如厠時,感覺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流動”的東西,哪有一個不變的身體相呀。吃飯時,眼睛看著坐在對面的家人,感覺只是眼、耳、鼻、舌與五臟六腑組合在一具骨骼上的假人而已。可是她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假人。我無法告訴她自己這種感受,怕她不高興。吃飯時,看著碗裡的四大物質組成的米飯與蔬菜,感覺它們進入自己的身體後再成為身體一部分,物質的身體與物質的米飯沒啥區別,都是四大物質而已,就像陽台上的花兒吸收了土壤與水就能長成各種植物一樣。    

為什麼卻不認為花兒是我自己呢?卻執取一個四大物質的色身為我呢?為什麼每個人的身體又長的不一樣?與我的心識有什麼關係?想到這裡就止住,不再往下思維,不想把以前的所學套進去分析思維,應該把這個問題交給意根去思量,不斷的觀察、尋伺、咀嚼才有“意~~思”,帶著疑惑才有深入探求的欲望。

今天出門活動看到街上對面走來的人,感覺身形、動作、說話也是一具活動的假人,可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具假人。門口與認識的熟人打招呼,盯著對方的腦門,就想腦門下面是一具白骨、裡面都裝著一樣的東西。感覺真沒啥意思。看別人說話,感覺對方發出的語言聲音只不過是氣流與物質的嘴脣、舌頭、喉嚨、氣管的一種氣流碰撞,與人擊鼓鳴鐘沒有太大區別。平時所說的或所爭辯的對錯、是非、美醜都沒啥意思,不想說話,安住呼吸。

評:以上是四念處修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逐漸擴展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從早到晚到睡眠,達到無間,其心與世俗相逐漸脫離,越來越空,逐漸的在換凡夫骨,脫凡夫胎殼,這樣不斷的用功下去,早晚有一天跳過龍門,鯉魚變成龍。

當把觀行擴展到日常起居方方面面,達到無間時,就是初步的三昧境界了,這個三昧裡有禪定,也有智慧,只不過還不完善和究竟,完善和究竟的三昧就是悟道時的三昧,法眼淨的三昧,斷三縛結的三昧,不入三惡道的三昧。這樣的觀行僅僅是個過程,是身心蜕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五根、無力、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覺分、八正道、四念處修行漸漸具足圓滿,只有證道的條件具足時就會斷我見,進入證道位得法眼淨。

這才叫作實修,實際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實際到內心的每個心念,每個行持,每個操守,實際到每個步驟,實際到佛陀所講的所有修行過程和必要條件中,一絲不苟不急躁,實際到煩惱不起,心念止息。當然止息的是意識的心念,意根對法的思量從來不斷,心心無間。所以最後見道一定是意根見道證道,證果之後其心念也是無間斷的,其轉變的心行心所法也是無間斷的連貫的,五品粗重煩惱也是無間斷的滅除了,不可能是一會兒是聖人一會兒是凡夫的來回轉換,不用意識去牽制意根回到空無我的認知中。

而意識證果與此相反,意識清明時是個好人,境界一來時意根隨煩惱現起染污意,六識不覺隨起造作染污業,過後意識覺得不妥,又督導意根壓制煩惱,但再壓制煩惱已經起來了,過錯已經犯了,惡業已經形成了,種子已經留下了,未來怎麼辦?動不動就有貪欲的念頭出現,動不動就有瞋恨的念頭出現,時不時就起個煩惱犯個戒,造個惡業,這是什麼聖人?雖然過後又知錯了,又糾正了,如此不斷的循環往復,這是見的什麼道,這麼不保靠?這麼累心?當意識感覺疲累的時候,就不會再沒完沒了的督導意根了,那時刹車就失靈了,那是什麼後果?      

每個學佛修行人既然已經遇到了解脫之法,都應該老老實實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修行,不要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欺騙自己再去欺騙他人,紙終究包不住火,紙房子終究觝不住風吹雨打,早晚要毀壞的,不如趁早找個永久的安樂止息處,這才是智者。

三、如何駕馭五蘊這輛車

如濤的觀行日記:我在四念處訓練的初始階段,坐中妄念非常嚴重,導致觀行吃力。目前此關口過去了,上坐無需費力去處理粗重妄念,即可安住於呼吸,甚至能入淺定,產生輕微的身心分離感。

但我發現自己意根和意識的定慧力還是相當的微薄。打個比方,就像到了春天,山間的河谿剛過枯水期,潺潺水流,不過只能浮起一個小的竹筏,但並不足以托載木舟,更不用說像大江大河那樣,水深浪湧,能載得動巨艦大舟,遠遠沒有那個力量。現在似乎更能體會到佛法中常提到的“亁慧”二字的含義,如我一般初學佛的凡夫,意識稍懂一些般若的道理,但定力尚十分淺薄時,所謂的“慧”,不過是淺層意識的情思意解而已,哪有絲毫的功德受用,就像師父說的,這樣的所謂“悟”,只是誤會的“誤”。我應為曾經的自以為是、誇誇其談做真誠的懺悔。

在目前的訓練中,粗的妄念降伏了,只意味著意根牛不再像過去那麼野了,脾性變得更溫順一些,不過祂還是很活潑好動。上坐時專心致志的觀呼吸,就是用呼吸這根繩索把祂再栓牢點,讓祂更少於攀援。

意根這頭牛之所以好動,究其原因是因為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把六塵境界都當真了,並當成自己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所以意識牧童在有空時,就要不斷的提示意根牛,六塵境界是假的,六根是幻化、六塵是幻化,根塵相觸時,了別塵境的六識也只是一連串的識種子罷了。色法是空,心法也是空,意識所了別的山河大地、自我身心,不過是內六塵在大腦中的複雜電信號,重重的妄念,不過是意識自己玩出的虛妄獨影法塵,無一法有真實可言……把這個訊息深深的埋藏與內心深處,讓意根牛好好咀嚼反芻,期待祂終有一天也能豁然開朗!

評:一切粗重的妄念和細微的妄念,不過都是意根無始劫以來認境為真,不斷堅執而形成的習氣慣性勢力,就像開得很猛的一輛車,不容易刹牐,意識駕馭非常吃力,況且很多人並不想駕馭,還一味的放縱,加大馬力的行駛,後果是什麼,大家應該能想到。如何駕馭這輛車,使之能慢慢減速,安全平穩的運行,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一個重要課題。

正好現在有四念處的觀行目標,能讓意根把精力逐漸轉移過來,逐漸安住於其中,車速慢慢減低,不再顛簸。把注意力從煩惱瑣事中抽離出來,面對呼吸這一件事,心靜了,煩惱沉澱了,表面的清水就會映照出五蘊的真容,就可能會發現,原來五蘊並不那麼真實可靠,從前都是錯認錯執了。從此以後,無明煩惱就會逐漸從心中剝離出去,輕松安穩,減少和滅除了苦痛。

四念處就是佛陀開出的治療身心疾病的良藥處方,只要放心服下去,身病心病都會消除,獲得智慧解脫。不要懷疑,佛陀是大醫王,能解救眾生於水火,跟隨佛陀的指引,定能達到對岸的綠洲歇息安身。

意識在整個修習過程中,如向導一般指引意根方向,意根一旦明了方向,走上正途,就要靠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去思索,去探尋,去發現真相,扭轉從前錯誤的認知,這樣才能獲得新生。意識這個副駕駛在旁邊稍微看管扶助就行了,一切還要靠意根自己,五蘊之車畢竟由祂親自來駕駛,意識代替不了其位。

四、思想念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如本的觀行日志:這些日子上坐時,在調伏身心的過程中,用過觀想念佛、黙誦心經、默念佛號、念楞嚴咒、觀身體三十二物、觀法塵的生滅變異等方法來使心念專注,不再浮躁不安。就像降伏一匹野馬,需要用各種方法觀察出它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為什麼喜歡,找出原因,然後把這個原因解決掉,才能沒有這方面的欲望與想法。

個人感覺上坐後一法一法的觀行身體的三十二物的變異生滅非常有效,只要開始作意:“發、毛、爪、齒、皮”的“發”…,心念就開始安靜,三十二物大略觀行一遍後,再反觀這個能覺知、能觀察、能分別的心是個什麼樣子、在哪裡、所依所緣、作用範圍、與心識的差別。

在觀行的時候,只要保持一個疑念:“我是誰?”,然後在色身與心識中一法一法地反復體驗、擇別每一法的狀態特性、作用範圍、條件、區別等等,然後不知在什麼時候忽然就與所學的法義相吻合了。就會明白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觀行體驗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雖然結論一樣。

有時忽然妄念來時,不去壓服它,我的辦法是去觀這些法塵浮現的原因,觀法塵的本質、出處、所依所緣,後來發現我對它們都加上了一個標簽:你我他,然後對它們衡量對錯、是非、好壞,跟著就有了喜怒、躁動、鬱悶不滿、焦慮希求這些不能放捨的情緒出來,像灰塵一樣把本來清淨的心遮蔽著、壓抑著、繫縛著、綑綁著,真是作繭自縛。原來這些只不過是過去的記憶留下的法塵而已,它不是心、不離心而有,本沒有自體性,是自己心田裡的記憶名相而已。

解決了法塵,然後連帶色塵、聲塵、觸塵這五塵的本質、出處、所依所緣都認識了。這才是妄念生起的原因。開始的時候要經常反復的對法塵去認識、擇別,然後才能把心裡的執取放捨,放捨後才會釋然、收攝。壓制的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就好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妄念就不好降伏。

其次觀行前必須聞思成熟,否則生不起來智慧,不知道怎麼去觀去擇別,有止而沒有觀慧。比如每個醫生都對身體的出生、變異、老死都有一定的現量觀察,但身體是我的觀念不變,沒有智慧,也不知道去探求生命的本質。所以個人覺得觀行前聞思成熟是基礎。

然後再觀色身與心識的互相影響,然後深信起心動念皆有果報,都是自做自受,內心就越來越安寧。最後再安住於鼻孔的呼吸上,有時呼吸微弱時只感覺整個色身都在呼吸,身內身外沒有界限。當定力好時就感覺身心處於無我無主的狀態下,逐漸不再有身體的概念,目前單盤基本上能堅持一小時不換腿,下坐後感覺精神充沛。不過當腿麻脹疼痛時心力就弱了,需換腿才能繼續。

下坐後出去活動,練太極拳,感覺與打坐觀行一樣,很安靜很緩慢很輕松的就進入觀行狀態,身心處在無我無主的狀態下,呼吸均勻,沒有誰在,只有胳膊只有腿緩慢的在空中移動,只有鳥鳴在空寂中起落,只有無形無相無處的心在覺知,沒有誰在。在生活中,盡量把三十二物的色身心念提著,不去看色身的整體,這樣觀察色身的無常無主。目前還不能形成無間作意。21年6月2號   

評:一切的念頭、思想、觀念,都來自於無明,而無明沒有出處,沒有去處,是虛幻之法。既然妄念、思想觀念來自於沒有出處的無明,那就不用當真,看破它看透它,不跟隨妄想起落,如如不動,慢慢這些無明念頭自己就消失了,心就清淨了安寧了,再來觀所緣,朗然明了,無明轉薄。人類的思想觀念,來來去去,想留也留不住,總是要變幻不停的,固定不了的,看破它,不理它,不隨之動,心自清涼。

五、性障輕微容易發起禪定

藍天的觀行日志:晚上上坐,做了十次深呼吸,之後觀鼻息,慢慢進入腹呼吸。這段時間在腹式呼吸的初始階段,吸氣時腹部肌肉收縮程度不那麼強烈了,而今天在呼氣時腹部收縮得卻很強烈,呼吸時丹田很熱。始終觀鼻息,沒有把念頭移到別處。

打坐半小時左右,感覺氣機要向上發動,聽了師父的教誨,順其自然並沒有阻止,感覺氣機瞬間達到胸口處,沒再往上來,整個胸口以下部位像過電一樣,瞬間就消失了。繼續觀鼻息,此時還是腹式呼吸,又過了十來分鐘,又一次氣機往上湧,兩耳同時翁鳴一下,整個頭部及臉部毛孔站立,麻酥酥的,很快感覺消退,前後心及腹部出些微汗,深呼吸停止,看看表還有十多分鐘,就主動深呼吸直到打坐結束。

上坐,做十次深呼吸,之後觀鼻息,一會兒就進入腹式呼吸,今早丹田部也很熱,尤其是吸氣時,感覺氣流就像一股熱流一樣由上腹進入丹田。有時吸一口氣,能感覺大腿上面是涼涼的,好像涼氣從大腿上進去一樣。在打坐半小時左右,又感覺氣機向上湧,這次比較遲緩,沒那麼強烈,湧到胸部和頭部就不下去了,胸部氣脹致使呼吸變短,頭部也有些發脹但不是很明顯,經歷了十分鐘,把念頭放在丹田處,上述的不適才慢慢消除,呼吸變得通暢,雙肩也沉下去,腹部柔軟舒適。

評:心越空,氣機發動的越快越長,入定越深。有性障遮障的,不容易發動氣機,發起來也很快掉下去。將來生起初禪定也是有類似的氣機發動,心越空性障越輕,氣機發動的越快越深入,越能遍及全身,越能持續長久,禪定越深。所謂的性障,就是心有執念,執身執我,念著的法多,攀緣不斷,世間法都執以為實,不肯放捨。

六、什麼叫格物致知

八十二口的觀行日志:我按師父說的方法修習靜中定,從觀呼吸開始,讓心靜下來後,放了個“色身非我”的念在心裡看著,同時進入愣神離語言的狀態,漸漸感覺身體好像在遠離覺知心,有點安立不住。下座後感覺身體輕快安逸,猶如大夢初醒,不像以前感覺那麼疲憊了,就是頭部有些發緊發麻,而且一直持續了十多分鐘。感謝師父教導,學佛就是要先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意根習氣,有了目標後,心裡輕松了不少。

評:有一句話叫作格物致知,意思是說心只要與境界分離,不粘著境界,不著於境界,就不會受境界熏染和局限,就會跳出境界外回頭客觀的看待境界,就會得出客觀的結論和看法。而心與境界貼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被境界遮蔽了心智,只見境界相,不見真理和事實。

禪定中的觀行就是要格物致知,把心從法上抽離開來,從而無語言文字的重新客觀的審視法觀察法,沒有主觀性,慢慢就會有不同於從前的客觀發現,認識到了客觀真理,從而能出生解脫境界的智慧。主觀能動性是意識的,客觀的感知審視是意根的。格物就是讓意識不動,意根去親自感知,這樣才能有公正客觀如理的發現,原來事情都不是那樣的,原來都錯了。

不修禪定和觀行,永遠不會格物致知,永遠不會改變意根的我見我執,永遠處於愚昧無知之中,解脫就沒有出期。禪定和觀行這個關口,再難也要過,並且一定要下決心突破,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學佛一生和多生。要想實證和解脫,沒有其他的路途,只此一條,繞不過去,早晚都得走,早走總比晚走好得多,少受很多苦。

七、禪定的功德

如曌的觀行日志:今日左腿單盤半小時,右腿單盤半小時,上坐後先誦了一遍楞嚴咒。後凝心靜氣觀呼吸,不久後全身持續發熱,四肢和面部有汗液,口中不斷有津液分泌出來,沒感覺到丹田發熱,但每一口氣都吸的很深,小腹會自然鼓起,隨著觀察的深入似乎吸的更深。左腿單盤和右腿單盤身體的感覺和鼻孔的吸氣量似乎是不同的,身體感受也不完全一樣,個人目前左腿單盤心更容易定下來,觀察時間更長。

生活中很呆滯很慢,大部分事都不入心,很多瑣事都記不住。有時候該動腦的時候好像突然卡住了,不知道心裡在想什麼。跟人說話時能知道對方想表達和發泄什麼,但說不出附和的話甚至不想開口。自他有苦受時會思維苦受的由來,想徹底的斷集滅苦。

評:心念越集中,身體裡的氣越集中,能量越集中,就會導致氣機發動,渾身發熱。禪定非常深的人,身體對冷熱不敏感,鼕天不用穿很多,夏天穿多也不覺得熱,鼕夏一衲,不用總換衣服穿。禪定能消除一些浮躁氣,不重要的事就不會用心了,更不會趨炎附勢,最初語音和動作顯得笨拙,行動力弱但觀察力深透,心細敏感,看人看事會比從前精準仔細,不容易被騙,有點大智若愚,實則心不用在小事上,真智慧在慢慢提升。

八、觀行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水到渠成

藍天的觀行日記:晚上上坐,做了十分鐘主動深呼吸,在結束深呼吸前慢慢有了氣感,之後觀鼻息吸,在第四次吸氣時,感覺丹田氣機發動,腹部肌肉開始出現不規則跳動,慢慢吸氣和呼氣,腹部肌肉跳動加大,在一次吸氣後停頓,靜止等候,腹部肌肉開始規則收縮,致使腹部繼續擴展,同時帶動胸脅部向外擴伸,氣流持續從鼻腔吸入,直到腹部肌肉發脹為止,呼氣時自然呼出。這樣就進入了深呼吸,念頭繼續關注鼻根處呼吸。大概過了十分鐘左右,在一次吸氣結束前,下腹部肌肉開始收縮,感覺氣流又往下沖,好像到達最底部。胸腹部好像一個氣箱,氣流進入又出來。這樣一直持續到打坐結束。

在今天深呼吸過程中,腹部較比以前熱得多,吸氣的時候充滿氣體,呼氣的時候感覺腹腔肌肉合在一起,腹部非常舒暢。期間很少有妄念,如果不是主動想些事情,不會有其他妄念在頭腦中閃現。打坐結束後,繼續坐在床上,慢慢呼吸著,這時群裡有同修發起聊天,談論一下打坐的感覺,說了一會就不能說了,因為說話的同時,由於慣性丹田還在強烈的呼氣和吸氣,致使說話不能接續,於是就休息了。

評:每天堅持觀呼吸,禪定會越來越好,心越來越細致專注,觀察的會越來越細致,而觀察越細致心就越專注,禪定越好,這是良性循環。但是功夫作純熟以後,觀察的現象就沒有什麼新的變化,感覺修行好像沒有什麼進功,停滯不前了。這時候就會出現分化的現象,有的人就會覺得無聊沒有意義,漸漸就會厭煩退墮的心理。其實只要堅持,功夫都在不斷的提升,初期比較明顯,後期只是不明顯而已。就像在水淺之處,所作一切都會顯露出來,等行至水深之處,所作一切就不明顯了。

明了這個理,就要克服這種無聊的心理,不能半途而廢,功夫越好越不明顯,不要在意表面的停滯,這只是考驗一個人耐心的時刻,只有有耐心並且堅毅不拔的人才能登上頂峰。

九、要想快速入定可以做前行引導

藍天的觀行日記:觀呼吸第三十一天,上座之前,自己自我暗示:今天打坐過程不再思考、減少思考,也把一切與打坐無關的事情放下,心念只關注呼吸。上坐之後,採用主動腹部深呼吸。今天把意念加在下腹部,慢慢腹部有些發熱,五分鐘左右,慢慢有了些氣感,深呼吸變得輕松,下腹部肌肉有跳動,感覺要發動氣機,大概十分鐘左右,停止腹部主動深呼吸。

隨後開始觀鼻息,今天沒有像前幾天那樣轉到自然呼吸,而是用意識慢慢引導腹式呼吸,很快經過幾次呼吸,下腹部氣機發動直接進入深度腹式呼吸,這時念頭僅僅放在呼吸上,同時感知全身的覺受,盡量減少分析思維活動。由於念頭集中,呼吸自然而深細,呼吸幅度也比主動深呼吸大,氣流通過胸、上腹、中腹直達腹底,直到打坐結束。

觀呼吸過程中意念集中,所緣清晰,呼吸均勻深細。在打坐中間段,突然感覺一下右胯部外側,有非常明顯的涼爽感覺;在打坐結束前,右耳持續有清涼感(右耳前段時間因上火發熱發脹兩個月)。

評:修定可以做加行,主動調整身心狀態,引導到一個比較適合入定的狀態,然後心就會沉靜下來入定了。在主動引導中,心的作意集中於一件事情上,只對這件事情感興趣,屏蔽了其他所緣,這本身就是智慧,也是定。在修定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智慧,以慧引定,定慧結合,入定會非常快。有一部分人修定時強行定,不利用智慧,結果入定很困難。而有另一部分人,只用意識的慧分析思惟,卻永遠不入定中。這二者修習都偏頗,不走中道,無法出生三昧。

十、法義熏染意根時候的表現

藍天的觀行日志:昨晚打坐觀呼吸,呼吸比較順暢,胸腹溫暖舒適,隨著觀呼吸的持續,感知呼吸熱流不斷地在身體延展,從腹部逐漸向背後延伸,最後熱流湧入後腦部,呼吸越來越順暢,氣脈暢通,眼前清明,妄念很少,意念集中在全身的覺受上,於是準備觀行法義,腦海裡主動閃現“色無常,色無我”,這時突然全身肌肉繃緊,呼吸急劇加深,身體隨肌肉收縮而出現扭動,這種狀態大概持續兩分鐘作用,之後慢慢恢復平靜。

此後繼續觀呼吸,感知全身覺受,經過剛才全身肌肉緊張收縮之後,全身經脈進一步打開,尤其是頭部更加暢通,就這樣觀行了一段時間,頭部清醒,眼前安寧,於是又主動在腦海中閃現“色無常,色無我”,這次全身還是有反應,但已經不是很強烈,慢慢在眼前思維色無我具體法義,思維過程中意念集中,無妄念,無任何煩躁情緒和無耑打擾,安寧深沉,不久鬧鈴響了,下坐。今早上坐全程觀呼吸,沒有觀行思維法義,全身氣脈通暢,一直享受在全身愉悅過程中。

21年11月19日

評:當色無常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候,渾身肌肉緊繃身體扭動,這是意根對色無常有了觸動。以前無常法沒有觸動到意根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震動現象。好多意識所明了的法義,沒有熏染到意根的時候,身心都不會有所觸動,只有意根正視了法義的時候,才出現震動。繼續觀行參究以後,意根才能證得,三昧或者法眼淨才會隨之出現。震驚、驚訝、驚慌失措、慌亂無主等等這樣深層次的心理活動,都是意根受到觸動表現出來的。

觀呼吸的時候,要一心一意的體會呼吸的無常,體會時不用思惟,只是客觀的觀察,不用特意引出色無常這個話頭。觀行四念處斷我見,是自然而然的從呼吸這個切口體會到色無常身無常,再從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客觀的體會出心無常法無常,從而斷我見。功夫到了,自然觀察自然體會,不是刻意閃現出與目前觀行不同的法義問題。這是自然證果,是意根證果。

觀行也叫作現量觀察,目前有什麼法就觀察什麼法,法是什麼狀態就如實的觀這些狀態。觀呼吸,就如實的觀呼吸,現量的觀呼吸,呼吸的情景就那麼呈現在目前,至於意根如何辨認,得出什麼結論,那是意根的事,色無常身無常,就應該讓意根自己得出這個結論,讓祂自己確認,不用意識去提醒,意識只負責把現象如實呈現給意根就行了,其餘的都是意根的事,不用替意根著急,不用替意根拿主意,誰的問題誰來解決,幫忙沒有用。這樣的結果就是現量實證,沒有情思意解,沒有推理推導和想象猜測。

十一、觀行能出生覺照力反觀力

如濤的觀行日記:我上國學時,每次跑步之後左腰就會岔氣,醫生診斷為腸痙攣。後來打坐久了,發現是尾骶骨的一根經絡扯著腸子,導致整個下盤都有不適感。今年年初,我參加了師父組織的辟谷,前後斷食十天,這毛病好了不少。這段時間通過打坐,體內氣脈不斷運行、沖擊和調整,酸脹疼痛的位置也反復變化,目前左側腰胯部經絡終於暢通了,任怎樣晃海,怎樣彎腰撅背,也不再拉扯疼痛了。

經常打坐能使身體能量充沛,並培養出覺照觀察力,故上坐後很快就進入狀態,粗妄念淡薄,心意柔軟,感覺很輕盈。就像開電動車,充滿電的開車狀態和電不足時的開車狀態,完全兩回事,前者非常輕盈,後者非常無力,拖著走,能量不同的緣故,清淨心是能量,覺照力也是能量。打坐修定慧,就倣佛是充電。

把意識心的“知”安置在內心最深處,用這個“知”持續的照著,內在的染污和濁重就會不斷的被清理干淨,這是我目前用功的方法。這個“知”也是用來攝住意根和意識攀援的,就像要抓住一隻小動物,你不能隨便抓它的某個部位,比如抓它的尾巴或肚子,那樣不行,你抓不住它,反而會被它抓咬,你得抓住它得後脖頸,它才會服服帖帖,一動不動。這個懾服妄念的手法,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辦法。

評:禪定能把心從外境界拉回來,不再關注外界,心收歛回來,從而能專注的感知自己內心,這樣才能反觀反省自心,發現自心的煩惱和習氣,檢查出自心的種種不足和缺漏,自覺和不自覺的就會改掉這些缺點,彌補不足,變得謙虛謹慎,提升了品德修養。有些人專門拿燈向外照別人,不知道向內照自己,照自己是修自己,增福德,照別人是人我是非煩惱,消福德,燈下最黑,那就是你的心。

禪定好了,精力充沛,身心輕安了,心就會柔軟下來,心量就會打開,包容別人和境界,不再與人為敵為仇,和樂相處,情商提高了,人際關係也變好了。時刻帶著一個知,專注力提高,心越來越細致,越來越靜,思惟越來越深,智慧越來越增長,煩惱自然越來越沉澱,以至於逐漸消除,業障也會逐漸的消除,修行障緣就減少了。這是脫胎換骨的過程,是全面修正自己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不可能從凡夫過度到初果向以及初果人,不要想憑空成聖。

十二、觀行猶如拴馬樁是為栓意根馬

藍天的觀行日志:上坐,採用主動腹部深度呼吸,吸氣時到達最大,稍作停留,之後再呼氣到最大,之後再稍作停留。深呼吸大概半小時後,能感覺有明顯的氣感,之後慢慢轉為自然腹式呼吸。

按四念處經的經文,在呼吸中不再思維其他的事情,始終保持對呼吸的知,這時才發現自己的念頭會時不時的冒出來,有時想控制不讓念頭出來的確很難,念頭的主要內容是近期或者是最近幾天經常接觸的人的面容,跟他接觸越多,他的面容出來就越強烈,現在知道為什麼古人修行時都要避開人多的地方,這也可能就是所謂的意根的攀緣性和習慣性,臨近打坐結束前大腦才慢慢感覺有些清明。今天打坐感覺一般,心不太靜,打坐中莫名其妙的閃現經常接觸的人的頭像,自然腹部呼吸不太深長。

評:這裡充分體現出意根的遍計所執性,體現出意根的攀緣性,對於曾經接觸的境界的執著,不管有意義還是無意義的,都加以關注和執著,不肯歇心。要想降伏這匹野馬,就要給他拴在呼吸的柱子上,一開始祂會亂蹦亂跳,時間長了,就會習慣了,安靜下來,開始關注研究柱子以及柱子周圍的景物,這就好辦了,這叫作上道。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