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四念處觀行體驗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4-10-16 19:10:19 閲讀: 0

第二章  觀行日志

一、觀行中的方便法

藍天的觀行日記:上坐做十次深呼吸,感覺氣道長而通暢,丹田發熱。之後默念心經,心經經文從開頭默念到究竟涅槃,意念逐步集中在經文上,妄念減少,腹部呼吸加深,隨後觀呼吸,把意念由默念經文改爲觀呼吸,把所緣放在呼吸上。在吸氣時知我在長吸氣,在呼氣時知我在長呼氣,此時定力比以前強,已經能守住呼吸。隨著呼吸,慢慢感覺兩耳有些向外漲鼓,後來自然消失,呼吸變得自然輕松,而且變得悠長,腹部溫暖柔軟寬敞,心裡安適,下坐後身心愉悅。

21年7月6日

評:觀行佛法是在禪定穩定,觀行定力具足的時候才能觀,並不一定能一味的觀。如果禪定還不穩定,就要先修身心,集聚定力。中間可以用種種適合自己目前狀態的方法來操作,以穩定身心,增強定力。定力具足以後,再觀行,就是正觀,否則就是亂觀,浪費時間,沒有成效。

二、什麽是實修實証?   

如本的觀行日志:今天早晨上坐,調了會兒呼吸,感覺不是很通暢,不專注。然後緩慢地默念心經,就進入一種止觀狀態,心比較安定了。然後試著觀出入息,腿麻脹時心裡的浮躁感就要生起來了,或者襍念快要生出來了,於是就停止觀出入息,又緩慢地默念心經,又進入一種止觀狀態,心比較安定。

下坐如厠時,感覺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流動”的東西,哪有一個不變的身體相呀。吃飯時,眼睛看著坐在對面的家人,感覺只是眼、耳、鼻、舌與五臟六腑組合在一具骨骼上的假人而已。可是她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假人。我無法告訴她自己這種感受,怕她不高興。吃飯時,看著碗裡的四大物質組成的米飯與蔬菜,感覺它們進入自己的身體後再成爲身體一部分,物質的身體與物質的米飯沒啥區別,都是四大物質而已,就像陽台上的花兒吸收了土壤與水就能長成各種植物一樣。    

爲什麽卻不認爲花兒是我自己呢?卻執取一個四大物質的色身爲我呢?爲什麽每個人的身體又長的不一樣?與我的心識有什麽關係?想到這裡就止住,不再往下思維,不想把以前的所學套進去分析思維,應該把這個問題交給意根去思量,不斷的觀察、尋伺、咀嚼才有“意~~思”,帶著疑惑才有深入探求的欲望。

今天出門活動看到街上對面走來的人,感覺身形、動作、說話也是一具活動的假人,可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具假人。門口與認識的熟人打招呼,盯著對方的腦門,就想腦門下面是一具白骨、裡面都裝著一樣的東西。感覺真沒啥意思。看別人說話,感覺對方發出的語言聲音只不過是氣流與物質的嘴脣、舌頭、喉嚨、氣管的一種氣流碰撞,與人擊鼓鳴鍾沒有太大區別。平時所說的或所爭辯的對錯、是非、美醜都沒啥意思,不想說話,安住呼吸。

評:以上是四念處修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行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泛,逐漸擴展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從早到晚到睡眠,達到無間,其心與世俗相逐漸脫離,越來越空,逐漸的在換凡夫骨,脫凡夫胎殼,這樣不斷的用功下去,早晚有一天跳過龍門,鯉魚變成龍。

當把觀行擴展到日常起居方方面面,達到無間時,就是初步的三昧境界了,這個三昧裡有禪定,也有智慧,只不過還不完善和究竟,完善和究竟的三昧就是悟道時的三昧,法眼淨的三昧,斷三縛結的三昧,不入三惡道的三昧。這樣的觀行僅僅是個過程,是身心蜕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五根、無力、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覺分、八正道、四念處修行漸漸具足圓滿,只有証道的條件具足時就會斷我見,進入証道位得法眼淨。

這才叫作實修,實際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實際到内心的每個心念,每個行持,每個操守,實際到每個步驟,實際到佛陀所講的所有修行過程和必要條件中,一絲不苟不急躁,實際到煩惱不起,心念止息。當然止息的是意識的心念,意根對法的思量從來不斷,心心無間。所以最後見道一定是意根見道証道,証果之後其心念也是無間斷的,其轉變的心行心所法也是無間斷的連貫的,五品粗重煩惱也是無間斷的滅除了,不可能是一會兒是聖人一會兒是凡夫的來回轉換,不用意識去牽制意根回到空無我的認知中。

而意識証果與此相反,意識清明時是個好人,境界一來時意根隨煩惱現起染污意,六識不覺隨起造作染污業,過後意識覺得不妥,又督導意根壓制煩惱,但再壓制煩惱已經起來了,過錯已經犯了,惡業已經形成了,種子已經留下了,未來怎麽辦?動不動就有貪欲的念頭出現,動不動就有嗔恨的念頭出現,時不時就起個煩惱犯個戒,造個惡業,這是什麽聖人?雖然過後又知錯了,又糾正了,如此不斷的循環往複,這是見的什麽道,這麽不保靠?這麽累心?當意識感覺疲累的時候,就不會再沒完沒了的督導意根了,那時刹車就失靈了,那是什麽後果?      

每個學佛修行人既然已經遇到了解脫之法,都應該老老實實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修行,不要有投機取巧的心理,欺騙自己再去欺騙他人,紙終究包不住火,紙房子終究觝不住風吹雨打,早晚要毁壞的,不如趁早找個永久的安樂止息處,這才是智者。

三、如何駕馭五蘊這輛車

如濤的觀行日記:我在四念處訓練的初始階段,坐中妄念非常嚴重,導致觀行吃力。目前此關口過去了,上坐無需費力去處理粗重妄念,即可安住於呼吸,甚至能入淺定,産生輕微的身心分離感。

但我發現自己意根和意識的定慧力還是相當的微薄。打個比方,就像到了春天,山間的河谿剛過枯水期,潺潺水流,不過只能浮起一個小的竹筏,但並不足以托載木舟,更不用說像大江大河那樣,水深浪湧,能載得動巨艦大舟,遠遠沒有那個力量。現在似乎更能體會到佛法中常提到的“亁慧”二字的含義,如我一般初學佛的凡夫,意識稍懂一些般若的道理,但定力尚十分淺薄時,所謂的“慧”,不過是淺層意識的情思意解而已,哪有絲毫的功德受用,就像師父說的,這樣的所謂“悟”,只是誤會的“誤”。我應爲曾經的自以爲是、誇誇其談做真誠的懺悔。

在目前的訓練中,粗的妄念降伏了,只意味著意根牛不再像過去那麽野了,脾性變得更溫順一些,不過祂還是很活潑好動。上坐時專心致志的觀呼吸,就是用呼吸這根繩索把祂再栓牢點,讓祂更少於攀援。

意根這頭牛之所以好動,究其原因是因爲無始劫以來的無明,把六塵境界都當真了,並當成自己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所以意識牧童在有空時,就要不斷的提示意根牛,六塵境界是假的,六根是幻化、六塵是幻化,根塵相觸時,了別塵境的六識也只是一連串的識種子罷了。色法是空,心法也是空,意識所了別的山河大地、自我身心,不過是内六塵在大腦中的複襍電信號,重重的妄念,不過是意識自己玩出的虛妄獨影法塵,無一法有真實可言……把這個訊息深深的埋藏與内心深處,讓意根牛好好咀嚼反芻,期待祂終有一天也能豁然開朗!

評:一切粗重的妄念和細微的妄念,不過都是意根無始劫以來認境爲真,不斷堅執而形成的習氣慣性勢力,就像開得很猛的一輛車,不容易刹牐,意識駕馭非常吃力,況且很多人並不想駕馭,還一味的放縱,加大馬力的行駛,後果是什麽,大家應該能想到。如何駕馭這輛車,使之能慢慢減速,安全平穩的運行,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一個重要課題。

正好現在有四念處的觀行目標,能讓意根把精力逐漸轉移過來,逐漸安住於其中,車速慢慢減低,不再顛簸。把注意力從煩惱瑣事中抽離出來,面對呼吸這一件事,心靜了,煩惱沉澱了,表面的清水就會映照出五蘊的真容,就可能會發現,原來五蘊並不那麽真實可靠,從前都是錯認錯執了。從此以後,無明煩惱就會逐漸從心中剝離出去,輕松安穩,減少和滅除了苦痛。

四念處就是佛陀開出的治療身心疾病的良葯處方,只要放心服下去,身病心病都會消除,獲得智慧解脫。不要懷疑,佛陀是大毉王,能解救衆生於水火,跟隨佛陀的指引,定能達到對岸的綠洲歇息安身。

意識在整個修習過程中,如向導一般指引意根方向,意根一旦明了方向,走上正途,就要靠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去思索,去探尋,去發現真相,扭轉從前錯誤的認知,這樣才能獲得新生。意識這個副駕駛在旁邊稍微看管扶助就行了,一切還要靠意根自己,五蘊之車畢竟由祂親自來駕駛,意識代替不了其位。

四、思想念頭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如本的觀行日志:這些日子上坐時,在調伏身心的過程中,用過觀想念佛、黙誦心經、默念佛號、念楞嚴咒、觀身體三十二物、觀法塵的生滅變異等方法來使心念專注,不再浮躁不安。就像降伏一匹野馬,需要用各種方法觀察出它喜歡什麽、想要什麽、爲什麽喜歡,找出原因,然後把這個原因解決掉,才能沒有這方面的欲望與想法。

個人感覺上坐後一法一法的觀行身體的三十二物的變異生滅非常有效,只要開始作意:“發、毛、爪、齒、皮”的“發”…,心念就開始安靜,三十二物大略觀行一遍後,再反觀這個能覺知、能觀察、能分別的心是個什麽樣子、在哪裡、所依所緣、作用範圍、與心識的差別。

在觀行的時候,只要保持一個疑念:“我是誰?”,然後在色身與心識中一法一法地反複體驗、擇別每一法的狀態特性、作用範圍、條件、區別等等,然後不知在什麽時候忽然就與所學的法義相吻合了。就會明白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觀行體驗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雖然結論一樣。

有時忽然妄念來時,不去壓服它,我的辦法是去觀這些法塵浮現的原因,觀法塵的本質、出處、所依所緣,後來發現我對它們都加上了一個標簽:你我他,然後對它們衡量對錯、是非、好壞,跟著就有了喜怒、躁動、鬱悶不滿、焦慮希求這些不能放捨的情緒出來,像灰塵一樣把本來清淨的心遮蔽著、壓抑著、係縛著、綑綁著,真是作繭自縛。原來這些只不過是過去的記憶留下的法塵而已,它不是心、不離心而有,本沒有自體性,是自己心田裡的記憶名相而已。

解決了法塵,然後連帶色塵、聲塵、觸塵這五塵的本質、出處、所依所緣都認識了。這才是妄念生起的原因。開始的時候要經常反複的對法塵去認識、擇別,然後才能把心裡的執取放捨,放捨後才會釋然、收攝。壓制的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就好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妄念就不好降伏。

其次觀行前必須聞思成熟,否則生不起來智慧,不知道怎麽去觀去擇別,有止而沒有觀慧。比如每個毉生都對身體的出生、變異、老死都有一定的現量觀察,但身體是我的觀念不變,沒有智慧,也不知道去探求生命的本質。所以個人覺得觀行前聞思成熟是基礎。

然後再觀色身與心識的互相影響,然後深信起心動念皆有果報,都是自做自受,内心就越來越安寧。最後再安住於鼻孔的呼吸上,有時呼吸微弱時只感覺整個色身都在呼吸,身内身外沒有界限。當定力好時就感覺身心處於無我無主的狀態下,逐漸不再有身體的概念,目前單磐基本上能堅持一小時不換腿,下坐後感覺精神充沛。不過當腿麻脹疼痛時心力就弱了,需換腿才能繼續。

下坐後出去活動,練太極拳,感覺與打坐觀行一樣,很安靜很緩慢很輕松的就進入觀行狀態,身心處在無我無主的狀態下,呼吸均勻,沒有誰在,只有胳膊只有腿緩慢的在空中移動,只有鳥鳴在空寂中起落,只有無形無相無處的心在覺知,沒有誰在。在生活中,盡量把三十二物的色身心念提著,不去看色身的整體,這樣觀察色身的無常無主。目前還不能形成無間作意。21年6月2號   

評:一切的念頭、思想、觀念,都來自於無明,而無明沒有出處,沒有去處,是虛幻之法。既然妄念、思想觀念來自於沒有出處的無明,那就不用當真,看破它看透它,不跟隨妄想起落,如如不動,慢慢這些無明念頭自己就消失了,心就清淨了安寧了,再來觀所緣,朗然明了,無明轉薄。人類的思想觀念,來來去去,想留也留不住,總是要變幻不停的,固定不了的,看破它,不理它,不隨之動,心自清涼。

五、性障輕微容易發起禪定

藍天的觀行日志:晚上上坐,做了十次深呼吸,之後觀鼻息,慢慢進入腹呼吸。這段時間在腹式呼吸的初始階段,吸氣時腹部肌肉收縮程度不那麽強烈了,而今天在呼氣時腹部收縮得卻很強烈,呼吸時丹田很熱。始終觀鼻息,沒有把念頭移到別處。

打坐半小時左右,感覺氣機要向上發動,聽了師父的教誨,順其自然並沒有阻止,感覺氣機瞬間達到胸口處,沒再往上來,整個胸口以下部位像過電一樣,瞬間就消失了。繼續觀鼻息,此時還是腹式呼吸,又過了十來分鍾,又一次氣機往上湧,兩耳同時翁鳴一下,整個頭部及臉部毛孔站立,麻酥酥的,很快感覺消退,前後心及腹部出些微汗,深呼吸停止,看看表還有十多分鍾,就主動深呼吸直到打坐結束。

上坐,做十次深呼吸,之後觀鼻息,一會兒就進入腹式呼吸,今早丹田部也很熱,尤其是吸氣時,感覺氣流就像一股熱流一樣由上腹進入丹田。有時吸一口氣,能感覺大腿上面是涼涼的,好像涼氣從大腿上進去一樣。在打坐半小時左右,又感覺氣機向上湧,這次比較遲緩,沒那麽強烈,湧到胸部和頭部就不下去了,胸部氣脹致使呼吸變短,頭部也有些發脹但不是很明顯,經歷了十分鍾,把念頭放在丹田處,上述的不適才慢慢消除,呼吸變得通暢,雙肩也沉下去,腹部柔軟舒適。

評:心越空,氣機發動的越快越長,入定越深。有性障遮障的,不容易發動氣機,發起來也很快掉下去。將來生起初禪定也是有類似的氣機發動,心越空性障越輕,氣機發動的越快越深入,越能遍及全身,越能持續長久,禪定越深。所謂的性障,就是心有執念,執身執我,念著的法多,攀緣不斷,世間法都執以爲實,不肯放捨。

六、什麽叫格物致知

八十二口的觀行日志:我按師父說的方法修習靜中定,從觀呼吸開始,讓心靜下來後,放了個“色身非我”的念在心裡看著,同時進入愣神離語言的狀態,漸漸感覺身體好像在遠離覺知心,有點安立不住。下座後感覺身體輕快安逸,猶如大夢初醒,不像以前感覺那麽疲憊了,就是頭部有些發緊發麻,而且一直持續了十多分鍾。感謝師父教導,學佛就是要先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意根習氣,有了目標後,心裡輕松了不少。

評:有一句話叫作格物致知,意思是說心只要與境界分離,不粘著境界,不著於境界,就不會受境界熏染和侷限,就會跳出境界外回頭客觀的看待境界,就會得出客觀的結論和看法。而心與境界貼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被境界遮蔽了心智,只見境界相,不見真理和事實。

禪定中的觀行就是要格物致知,把心從法上抽離開來,從而無語言文字的重新客觀的審視法觀察法,沒有主觀性,慢慢就會有不同於從前的客觀發現,認識到了客觀真理,從而能出生解脫境界的智慧。主觀能動性是意識的,客觀的感知審視是意根的。格物就是讓意識不動,意根去親自感知,這樣才能有公正客觀如理的發現,原來事情都不是那樣的,原來都錯了。

不修禪定和觀行,永遠不會格物致知,永遠不會改變意根的我見我執,永遠處於愚昧無知之中,解脫就沒有出期。禪定和觀行這個關口,再難也要過,並且一定要下決心突破,這樣才對得起自己學佛一生和多生。要想實証和解脫,沒有其他的路途,只此一條,繞不過去,早晚都得走,早走總比晚走好得多,少受很多苦。

七、禪定的功德

如曌的觀行日志:今日左腿單磐半小時,右腿單磐半小時,上坐後先誦了一遍楞嚴咒。後凝心靜氣觀呼吸,不久後全身持續發熱,四肢和面部有汗液,口中不斷有津液分泌出來,沒感覺到丹田發熱,但每一口氣都吸的很深,小腹會自然鼓起,隨著觀察的深入似乎吸的更深。左腿單磐和右腿單磐身體的感覺和鼻孔的吸氣量似乎是不同的,身體感受也不完全一樣,個人目前左腿單磐心更容易定下來,觀察時間更長。

生活中很呆滯很慢,大部分事都不入心,很多瑣事都記不住。有時候該動腦的時候好像突然卡住了,不知道心裡在想什麽。跟人說話時能知道對方想表達和發泄什麽,但說不出附和的話甚至不想開口。自他有苦受時會思維苦受的由來,想徹底的斷集滅苦。

評:心念越集中,身體裡的氣越集中,能量越集中,就會導致氣機發動,渾身發熱。禪定非常深的人,身體對冷熱不敏感,鼕天不用穿很多,夏天穿多也不覺得熱,鼕夏一衲,不用總換衣服穿。禪定能消除一些浮躁氣,不重要的事就不會用心了,更不會趨炎附勢,最初語音和動作顯得笨拙,行動力弱但觀察力深透,心細敏感,看人看事會比從前精準仔細,不容易被騙,有點大智若愚,實則心不用在小事上,真智慧在慢慢提升。

八、觀行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水到渠成

藍天的觀行日記:晚上上坐,做了十分鍾主動深呼吸,在結束深呼吸前慢慢有了氣感,之後觀鼻息吸,在第四次吸氣時,感覺丹田氣機發動,腹部肌肉開始出現不槼則跳動,慢慢吸氣和呼氣,腹部肌肉跳動加大,在一次吸氣後停頓,靜止等候,腹部肌肉開始槼則收縮,致使腹部繼續擴展,同時帶動胸脇部向外擴伸,氣流持續從鼻腔吸入,直到腹部肌肉發脹爲止,呼氣時自然呼出。這樣就進入了深呼吸,念頭繼續關注鼻根處呼吸。大概過了十分鍾左右,在一次吸氣結束前,下腹部肌肉開始收縮,感覺氣流又往下沖,好像到達最底部。胸腹部好像一個氣箱,氣流進入又出來。這樣一直持續到打坐結束。

在今天深呼吸過程中,腹部較比以前熱得多,吸氣的時候充滿氣體,呼氣的時候感覺腹腔肌肉合在一起,腹部非常舒暢。期間很少有妄念,如果不是主動想些事情,不會有其他妄念在頭腦中閃現。打坐結束後,繼續坐在床上,慢慢呼吸著,這時群裡有同修發起聊天,談論一下打坐的感覺,說了一會就不能說了,因爲說話的同時,由於慣性丹田還在強烈的呼氣和吸氣,致使說話不能接續,於是就休息了。

評:每天堅持觀呼吸,禪定會越來越好,心越來越細致專注,觀察的會越來越細致,而觀察越細致心就越專注,禪定越好,這是良性循環。但是功夫作純熟以後,觀察的現象就沒有什麽新的變化,感覺修行好像沒有什麽進功,停滯不前了。這時候就會出現分化的現象,有的人就會覺得無聊沒有意義,漸漸就會厭煩退墮的心理。其實只要堅持,功夫都在不斷的提升,初期比較明顯,後期只是不明顯而已。就像在水淺之處,所作一切都會顯露出來,等行至水深之處,所作一切就不明顯了。

明了這個理,就要克服這種無聊的心理,不能半途而廢,功夫越好越不明顯,不要在意表面的停滯,這只是考驗一個人耐心的時刻,只有有耐心並且堅毅不拔的人才能登上頂峰。

九、要想快速入定可以做前行引導

藍天的觀行日記:觀呼吸第三十一天,上座之前,自己自我暗示:今天打坐過程不再思考、減少思考,也把一切與打坐無關的事情放下,心念只關注呼吸。上坐之後,採用主動腹部深呼吸。今天把意念加在下腹部,慢慢腹部有些發熱,五分鍾左右,慢慢有了些氣感,深呼吸變得輕松,下腹部肌肉有跳動,感覺要發動氣機,大概十分鍾左右,停止腹部主動深呼吸。

隨後開始觀鼻息,今天沒有像前幾天那樣轉到自然呼吸,而是用意識慢慢引導腹式呼吸,很快經過幾次呼吸,下腹部氣機發動直接進入深度腹式呼吸,這時念頭僅僅放在呼吸上,同時感知全身的覺受,盡量減少分析思維活動。由於念頭集中,呼吸自然而深細,呼吸幅度也比主動深呼吸大,氣流通過胸、上腹、中腹直達腹底,直到打坐結束。

觀呼吸過程中意念集中,所緣清晰,呼吸均勻深細。在打坐中間段,突然感覺一下右胯部外側,有非常明顯的涼爽感覺;在打坐結束前,右耳持續有清涼感(右耳前段時間因上火發熱發脹兩個月)。

評:修定可以做加行,主動調整身心狀態,引導到一個比較適合入定的狀態,然後心就會沉靜下來入定了。在主動引導中,心的作意集中於一件事情上,只對這件事情感興趣,屏蔽了其他所緣,這本身就是智慧,也是定。在修定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智慧,以慧引定,定慧結合,入定會非常快。有一部分人修定時強行定,不利用智慧,結果入定很困難。而有另一部分人,只用意識的慧分析思惟,卻永遠不入定中。這二者修習都偏頗,不走中道,無法出生三昧。

十、法義熏染意根時候的表現

藍天的觀行日志:昨晚打坐觀呼吸,呼吸比較順暢,胸腹溫暖舒適,隨著觀呼吸的持續,感知呼吸熱流不斷地在身體延展,從腹部逐漸向背後延伸,最後熱流湧入後腦部,呼吸越來越順暢,氣脈暢通,眼前清明,妄念很少,意念集中在全身的覺受上,於是準備觀行法義,腦海裡主動閃現“色無常,色無我”,這時突然全身肌肉繃緊,呼吸急劇加深,身體隨肌肉收縮而出現扭動,這種狀態大概持續兩分鍾作用,之後慢慢恢複平靜。

此後繼續觀呼吸,感知全身覺受,經過剛才全身肌肉緊張收縮之後,全身經脈進一步打開,尤其是頭部更加暢通,就這樣觀行了一段時間,頭部清醒,眼前安寧,於是又主動在腦海中閃現“色無常,色無我”,這次全身還是有反應,但已經不是很強烈,慢慢在眼前思維色無我具體法義,思維過程中意念集中,無妄念,無任何煩躁情緒和無耑打擾,安寧深沉,不久閙鈴響了,下坐。今早上坐全程觀呼吸,沒有觀行思維法義,全身氣脈通暢,一直享受在全身愉悅過程中。

21年11月19日

評:當色無常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候,渾身肌肉緊繃身體扭動,這是意根對色無常有了觸動。以前無常法沒有觸動到意根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震動現象。好多意識所明了的法義,沒有熏染到意根的時候,身心都不會有所觸動,只有意根正視了法義的時候,才出現震動。繼續觀行參究以後,意根才能証得,三昧或者法眼淨才會隨之出現。震驚、驚訝、驚慌失措、慌亂無主等等這樣深層次的心理活動,都是意根受到觸動表現出來的。

觀呼吸的時候,要一心一意的體會呼吸的無常,體會時不用思惟,只是客觀的觀察,不用特意引出色無常這個話頭。觀行四念處斷我見,是自然而然的從呼吸這個切口體會到色無常身無常,再從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客觀的體會出心無常法無常,從而斷我見。功夫到了,自然觀察自然體會,不是刻意閃現出與目前觀行不同的法義問題。這是自然証果,是意根証果。

觀行也叫作現量觀察,目前有什麽法就觀察什麽法,法是什麽狀態就如實的觀這些狀態。觀呼吸,就如實的觀呼吸,現量的觀呼吸,呼吸的情景就那麽呈現在目前,至於意根如何辨認,得出什麽結論,那是意根的事,色無常身無常,就應該讓意根自己得出這個結論,讓祂自己確認,不用意識去提醒,意識只負責把現象如實呈現給意根就行了,其餘的都是意根的事,不用替意根著急,不用替意根拿主意,誰的問題誰來解決,幫忙沒有用。這樣的結果就是現量實証,沒有情思意解,沒有推理推導和想象猜測。

十一、觀行能出生覺照力反觀力

如濤的觀行日記:我上小學時,每次跑步之後左腰就會岔氣,毉生診斷爲腸痙攣。後來打坐久了,發現是尾骶骨的一根經絡扯著腸子,導致整個下磐都有不適感。今年年初,我參加了師父組織的辟谷,前後斷食十天,這毛病好了不少。這段時間通過打坐,體内氣脈不斷運行、沖擊和調整,酸脹疼痛的位置也反複變化,目前左側腰胯部經絡終於暢通了,任怎樣晃海,怎樣彎腰撅背,也不再拉扯疼痛了。

經常打坐能使身體能量充沛,並培養出覺照觀察力,故上坐後很快就進入狀態,粗妄念淡薄,心意柔軟,感覺很輕盈。就像開電動車,充滿電的開車狀態和電不足時的開車狀態,完全兩回事,前者非常輕盈,後者非常無力,拖著走,能量不同的緣故,清淨心是能量,覺照力也是能量。打坐修定慧,就倣佛是充電。

把意識心的“知”安置在内心最深處,用這個“知”持續的照著,内在的染污和濁重就會不斷的被清理干淨,這是我目前用功的方法。這個“知”也是用來攝住意根和意識攀援的,就像要抓住一隻小動物,你不能隨便抓它的某個部位,比如抓它的尾巴或肚子,那樣不行,你抓不住它,反而會被它抓咬,你得抓住它得後脖頸,它才會服服帖帖,一動不動。這個懾服妄念的手法,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辦法。

評:禪定能把心從外境界拉回來,不再關注外界,心收歛回來,從而能專注的感知自己内心,這樣才能反觀反省自心,發現自心的煩惱和習氣,檢查出自心的種種不足和缺漏,自覺和不自覺的就會改掉這些缺點,彌補不足,變得謙虛謹慎,提升了品德修養。有些人專門拿燈向外照別人,不知道向内照自己,照自己是修自己,增福德,照別人是人我是非煩惱,消福德,燈下最黑,那就是你的心。

禪定好了,精力充沛,身心輕安了,心就會柔軟下來,心量就會打開,包容別人和境界,不再與人爲敵爲仇,和樂相處,情商提高了,人際關係也變好了。時刻帶著一個知,專注力提高,心越來越細致,越來越靜,思惟越來越深,智慧越來越增長,煩惱自然越來越沉澱,以至於逐漸消除,業障也會逐漸的消除,修行障緣就減少了。這是脫胎換骨的過程,是全面修正自己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不可能從凡夫過度到初果向以及初果人,不要想憑空成聖。

十二、觀行猶如拴馬樁是爲栓意根馬

藍天的觀行日志:上坐,採用主動腹部深度呼吸,吸氣時到達最大,稍作停留,之後再呼氣到最大,之後再稍作停留。深呼吸大概半小時後,能感覺有明顯的氣感,之後慢慢轉爲自然腹式呼吸。

按四念處經的經文,在呼吸中不再思維其他的事情,始終保持對呼吸的知,這時才發現自己的念頭會時不時的冒出來,有時想控制不讓念頭出來的確很難,念頭的主要内容是近期或者是最近幾天經常接觸的人的面容,跟他接觸越多,他的面容出來就越強烈,現在知道爲什麽古人修行時都要避開人多的地方,這也可能就是所謂的意根的攀緣性和習慣性,臨近打坐結束前大腦才慢慢感覺有些清明。今天打坐感覺一般,心不太靜,打坐中莫名其妙的閃現經常接觸的人的頭像,自然腹部呼吸不太深長。

評:這裡充分體現出意根的遍計所執性,體現出意根的攀緣性,對於曾經接觸的境界的執著,不管有意義還是無意義的,都加以關注和執著,不肯歇心。要想降伏這匹野馬,就要給他拴在呼吸的柱子上,一開始祂會亂蹦亂跳,時間長了,就會習慣了,安靜下來,開始關注研究柱子以及柱子周圍的景物,這就好辦了,這叫作上道。

十三、堅持不懈觀行功夫才能不斷提升

如本的觀行日志:這兩天打坐每次先雙磐25分鍾,然後身體開始發熱,再換單磐。現在右腿比以前軟了。感覺雙磐時的心力比單磐效果好一些。目前還是以修止爲主,上坐後心能夠沉下來,認識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重要性,不希求什麽感受與結果了,也就不急躁了。能踏下心來從腳下做起,從呼吸開始。

上坐時還是先調呼吸,先深吸氣至腹部,再緩緩吐出,多調幾分鍾,邊調邊放松。然後緩慢一個字一個字默念心經,達到止觀狀態了,再稍微觀一會兒呼吸。當感覺枯燥了,心裡就有點散動的欲望,然後反觀這個心只是一種覺知的功能而已,這個“我”沒有所依之處,内外不可得,恍然如夢,根本沒有誰存在,然後就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什麽欲求了,心就止下來不動了,也沒有了觀的欲望。45分鍾後腿開始麻脹疼痛時,堅持對治忍耐一會兒覺受,一小時就下坐,不想繼續做下去了。

評:在觀行中色身狀態和心理狀態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貴在堅持,到最後就平穩沒有起伏了。那時觀行就會牢固了,對於所觀的呼吸,就會有清晰的認識和觀感,以及對於觀呼吸所引起的其他身體現象,也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再入境。能跳出境外,心物分離,頫視色身,才能有一個如理的認識,看清色身的事實真相,逐漸感知到色身的生滅變異的空性。這種感知不是意識強行植入的,不是意識引導的,是意根客觀的清醒的感知,不參襍情緒的,理智的認知。

只有理智的認知才能持久起用,才能改變身心,改變對五蘊的心態,才能客觀的看待和處理五蘊的問題。這樣持續的用功,斷我見都是有可能的。這樣慢慢修持下去,就知道意識在其中起什麽作用,意根在其中起什麽作用。對於意識証果的錯誤非理性觀點,就會覺得有多幼稚可笑。有些人看到佛經裡記載比丘聽法幾分鍾就証果的現象,以爲自己不用修行三十七道品不用修定也能很快証果,這是多麽無知可笑的想法。

那些聽佛說法幾分鍾就証果的人,前世今世都做了很多修行功夫,三十七道品具足,善根福德具足,得法因緣具足,佛力加持作用大,不是不勞而獲的撿便宜証果,都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我們現在精進的修習四念處觀,就是在修習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者齊修,努力培養善根福德,不走捷徑,穩步前進,把基礎打牢,種種因緣條件具足了,就能斷我見了。

十四、外道的修身法也可以借鋻來修身

改的觀呼吸體驗:整座狀態比昨晚要清明許多。自然呼吸,左鼻孔進出氣,吸入深沉長一些,呼出清緩稍短一些,呼出後停留時間長。左鼻孔通喉嚨處發干,吸入時發聲大,呼出時發聲小。試著觀想右側降火左側升水,當觀想時,呼吸就變的很輕微,沒有上述現象。把注意力調整到呼吸上時,又恢複了上述呼吸狀態。打坐觀行盡量不要在累時困時進行,否則容易混沌,不清明。昨晚下坐後躺下時卻自然的清晰的觀起呼吸來。  

評:這裡用了道家太極八卦圖的修法,因爲學佛人的身體與外道的身體結構相同,沒有差別,所以調理身體時可以借鋻外道的方法,畢竟他們經驗豐富,只要對自己修行有用的,拿來用就好,抓到耗子才是好貓。外道們都修禪定,禪定畢竟對修身和修心修智慧有用,我們就要修定,不用刻意表現自己與外道不同,好像殊勝於外道似的,如果禪定不如外道,煩惱就會比外道還重,這樣會讓人恥笑的。

十七、如何轉妄念爲智慧

悟實的觀行日志:這幾天打坐,我特意觀察了一下那些妄念是怎麽出現的。意識心沒有去想,但妄念它也冒出來,是意識心去了別的,這就是意根在攀緣了。如果意根不攀緣就不會出現妄念,特別是平時比較注重的事情、感興趣的事情,晚上打坐的時候,它就更容易冒出來。所以說白天能否保持心清靜是很重要的,心清靜,妄念就不容易出現。因此,白天對事的時候,要做到對事不入心,過而不留,這樣的話心就比較容易清靜了,就不會有那麽多的妄念出現。

當然,因爲對事、境特意去壓制不入心,這是沒多少效果的,降伏煩惱不能單獨靠壓制。要善於轉念,遇事就思惟: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萬法苦、空、無常、無我,色身不淨等,意識心多往這方面去思惟思惟,思惟清楚了,煩惱就消散了,也才能做到人事物不那麽入心,減輕甚至消除意根對事、境的惦記。

評:妄念來源於意根的攀緣和執念,意根對五隂世間的執取性非常頑固執拗,對於六塵境界的執取也非常的頑固,幾乎是一刻也不停息,即使在睡著以後也是這樣,以至於心不得清靜,智慧不得出生,煩惱不能斷除。要降伏意根這種攀緣性非常困難,只能轉換意根的攀緣對象,轉換注意力,讓祂去緣一個更有意義的法,把祂定住在一個法上,之後祂的心思才能單純一些。這是以楔出楔之法,最後再把楔拔除,心就會空下來了。念佛念咒念經都是以楔出楔之法,數息觀、白骨觀、四念處觀等等觀行都是以楔出楔之法。只要意根能專注了,專門思量一個法,智慧就能出生。

當你妄念叢生的時候,不要著急除滅它,要看著它,觀察它,尋找它的來源處,就會發現妄念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沒有根,猶如浮萍,所以根本不用對治它,給它一個新的所緣,給祂一個新的重要的任務,讓祂忙於一件事,心就會清淨下來,智慧就能出現了。原來意根沒有智慧,就是因爲祂太攀緣了,所緣的法太多,不能專注的思量,就看不明白什麽事理,當然就不會有智慧了。所以要想獲得智慧,就要修定,把意根定下來,只面對一個問題一個法,問題就能解決了,生死大事也能解決。

十八、正確的觀行功夫應該這樣做

如濤的觀行日記:目前入淺定較快,坐中提起一個“知”,隨著呼吸,在内心照著、照著……不多久,啪嗒一下,心就倣佛入流了,瞬間清淨,腦子也清淨亮堂了。無需刻意去對付妄念。色身、覺受、妄念,皆爲生滅幻化,空的,並非係縛,照著就好了,不用去對治,它自己就空了。

就像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過去光知道背,不知道用,現在訓練時,用起來,似乎找到點感覺了。五蘊不是障礙,不用去對付,只要記著它是生滅幻化的就行了,只管照著它,任它去,照久了,五蘊自己就會空,色身和妄念是會自動空的,這是我目前所能知。

磐腿打坐只是個形式,我也試過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提起一個“知”,内心照著,這麽走起,也能入比較淺的定。打坐時,雙磐、單磐、散磐,也都可以,關鍵是用心的方法,方法對頭,就可以契入。

評:心不靜時,内心所緣有很多,而我們是有目標的,觀行呼吸就是最主要的目標,也可以說是唯一的任務,抓主要事抓大事,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不能去追逐呼吸之外的思想念頭,那些都不重要,念頭來來去去,終不停留,留也留不住,不分神的干正事就好。 心只緣呼吸,就像燈光只照在呼吸上,周圍一切的身念襍念就不在心中,消失了,空了。而在呼吸上,會發現以前所發現不了的現象,也就是真相事實,至於是什麽真相事實,各人在做功夫當中自己體會,每個人發現的可能不太一樣,但最終結果卻是殊途同歸,那就是証得五蘊空和無我。

觀行時不在具體身姿,行走坐臥都要觀行,動靜結合,相得益彰。但磐腿有磐腿的好處,就是能促使氣血更暢通,色身更調和,心更靜,念更集中。之後在配合身體行走活動,氣血運行得到充分的調理,周遍運行,對身體更有益處,心會更清淨。

十九、如何觀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如本的觀行日志:這兩天打坐觀鼻孔處呼吸,一直以修止與練腿爲主。沒有任何境界,右腿比以前軟一些了,每坐雙磐半個小時左右再單磐,或者單磐50分鍾再換另一條腿,不是特別痛了,一小時的時間也不覺得很長了。下坐後,白天出門活動,時時讓自己保持一種侷外人的作意,去看看這個身體究竟是怎麽活動的,用沒有語言、思維、推理的那種心,去看、去聽、去知自己與別人或張嘴說話或咀嚼吃飯、或露齒微笑、或眼睛轉動、或舉手抬腿從旁邊走過。

一定不要在心裡說這是意根的功能、這是意識的功能、這是耳識的功能、這是身識的功能等等去分析,要去以侷外人的心態:不幫助參與、不幫助分析,這樣才能有那種抽離身外的心眼生起來,從旁看著身心的變動過程,這裡面意識動的是很微細的,只有去體驗才明白。有時也會在某個時候回首反觀一下這個能了別的心是個什麽樣子的,身心究竟是如何相應運轉起來的?只把這個疑念提著,一定不要去思維推理,而且感覺思維推理一加上去,就沒有了體驗參究下去的欲望與力量。

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定力還很欠缺,有時候與人講話多了就容易失去覺照的力量,習氣不容易控制,經常得需要回到呼吸上安住。越來越感到修定的重要,感覺到體驗與知識的差別。

     評論:觀行時盡量保持單純的知,不要刻意加入主觀意識的思惟分析,不要有意識的主觀思想,不要有什麽觀念帶入,把心靜下來,放下心,一切事都有意根默默的關注和管理,要相信主人。有些時候知識多也是個負擔,能阻礙意根自己的思量觀察,沒辦法看清真相和事實,也沒法實証。社會各類成功人士,不見得是知識多的人,而是有深細思惟,有獨道見解的人,都是意根有智慧的人,實際操作比較多的人,不是憑腦子空想,憑嘴巴空談的人,空談往往誤國。

二十、有次第觀行才有可能實証

耀靈的觀行日志:昨天觀六塵境界虛妄不實,心裡不承認境界是實有的,塵境本虛,境不自名,於是心能夠逐漸不黏在六塵境界裡。觀自己“起心攀緣分別六塵境界”這一行爲是無常的,是不自在的,是消耗身心的,是苦的。爲什麽自己非得關注六塵境界呢?繼續回光返照觀行,心不攀緣分別塵境,也不起妄想思維。

再觀諸法無我、萬法唯識,這裡感覺就是金剛經那句實無有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好比一切現象都是自己的影子,那我爲何要去關注自己的影子呢?於是完全不起心憶念諸法,心安住在自在自明的狀態裡。若心裡不起感,現象也不會應。

境界變得明朗,一會兒後感覺自己進入無邊無際的虛空,找不到身體邊際,找不到空間感,這時守住“諸法無我”的慧觀,不去攀緣境界,心裡雖驚恐但能堅持。這種境界十幾分鍾才退去,每次觀行至此就會出現這種境界,不過有時候狀態退步,隔數月才能觀行到此。這時對“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有一絲體會,這時呼吸也若有若無了,只有丹田有輕微呼吸,身體氣脈也在很快起變化,精神恢複很快。

評:這個觀行看著挺精進,好像也有一些禪定效果,但是這些觀行實際上是襍亂無章沒有次第的,把所學的理論都拿出來觀行了一遍,說是觀行,實際上是熏習,都落在意識的思惟分析裡,得出的結論是意識的結論,也都是所學的理論,沒有中間証明過程,沒有實際証據,所以僅僅是理論罷了。有太多人都是這樣觀行的,然後又都認爲自己証得了,自己確認了。

實際上這裡的理論,能觀行成功一個,証得一個都需要一個無量劫的時間,因爲那是屬於地上菩薩的唯識種智範疇,凡夫能觀行成就直接成爲地上菩薩嗎?顯然不能。比如觀想諸法無我,這是地上菩薩的觀行境界,萬法唯識也是唯識種智範疇,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樣也是唯識種智範疇,一切現象都是自己的影子,暫且就說這個自己是指如來藏吧,証得這個境界也就初地滿心位了。再比如觀行六塵境界的虛妄,並沒有什麽証據証明境界是虛妄的,就讓意識強行的不承認境界真實,就代表六塵確實是虛妄了,這不是觀行,而是複述佛經。這樣的話就算意識也沒有証得和確認六塵的虛妄,何況意根証得,更是顯得很遙遠。

很多人都是理論學多了,什麽都知道,可是什麽都沒有消化吸收,堵在心中,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道這些理論所對應的智慧層次,不知道如何一步步的由淺入深的去實際証得,不知道修學和觀行的次第。沒有慢心的還好,一旦此人有慢心,就會認爲自己証了這個,又証了那個,別人的話就聽不進去了。即使沒有慢心,不認爲自己証了,這樣襍亂無序的觀行,於實際修証並沒有多少益處。雖然暫時有了一些禪定,但是禪定不穩定,隨時會退,即使禪定不退,死後也必退,不能實証斷我見,死亡之時所有的禪定和觀行又有多大益處?

現在學佛的人包括講法的人,因爲沒有實証,不知道所學理論的深淺層次,只看哪個理論知識高大上就學哪個和講哪個,好像學哪個講哪個,就能証得哪個似的,非常忙亂,沒有次第和章法。如果想要熏習佛法,對唯識感興趣,熏習唯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觀行實証唯識,那要在斷我見証得三果以後,並且明心過禪宗三關以後,在此之前,實証唯識理論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絕對不可能的。

修學次第就是觀行五蘊無我斷我見,然後是參禪明心,再之後發起後得智和初禪,成爲三果人,有能力過牢關,如幻觀、陽炎觀和如夢觀次第成就,之後才是唯識種智内容,如一真法界、萬法唯識、諸法無我、鏡像觀、真如三昧等等。 如果前邊基礎的法沒有証得,後邊的法無論怎樣觀行都沒有實際效果,不會証得的,只能叫作熏習而已。

不是像有的人所講的那樣,剛開悟就能觀察到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剛開悟就能觀察出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種子功能作用,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即使是真開悟,真証得了第八識,累死也觀察不到這些内容,即使到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境界,也觀察不了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宇宙器世間的,也觀察不了一切法如何是第八識的種子功能作用。因爲這都是道種智的範疇,剛開悟不可能有道種智,這樣說就証明此人根本沒有真開悟,不知道剛開悟的人究竟能觀察出什麽。

無論誰此生真想修行成就,不再流轉三惡道,就要發大心大願,踏踏實實的從最基礎的佛法起修,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試圖建造什麽空中樓閣。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一步一步走,不要跳躍,更不要試著飛行,練出腳勁練出腿功,此生真真實實能斷我見就很好了,免除三惡道的苦,就很慶幸了。在此基礎上再參禪,能真正明心,已經相當不錯了,功德極大,其餘的暫時都不用考慮,因爲離自己還很遠,考慮也沒有用。

二十一、觀行的目標和結果是現象界的空 

藍天的觀行日志:今早上打坐觀呼吸,吸氣從鼻耑入氣開始,順著氣流所到之處:鼻腔、咽喉、氣管、胸腔,往下經過上腹、中腹,最後到丹田,呼氣時從丹田開始,氣流經過上述通道排出。能感覺氣流流經每一個呼吸部位,吸氣時能感知氣流頭部所到部位的狀況,呼氣時能覺察氣流尾部從丹田處向上收縮至胸口,氣流進出經過處,有麻酥酥的感覺。

今早打坐的意念比較集中,沒有出現頭脹、氣沖等現象,頭腦清明,呼吸均勻輕松,沒有前段時間那樣的阻力。進入觀呼吸沒有多長時間,胸骨部位就像開了一樣,有些暖很舒適,接著兩肩也是這樣,骨頭像開了一樣非常舒適,這就可能是所謂的輕安吧,腹部溫暖,不似以前那樣熱。隨著觀呼吸的持續,呼吸的深度加大,吸氣時氣流可以腹底,呼吸時也能覺知腳踝處有氣流出入。不知不覺中,打坐結束的時間到了,現在感覺打坐時間有些短。9月16日

評:以上觀行到的都是現象,主要是你在這些現象上發現了什麽真理?對這些現象有什麽感觸?比如說小孩子玩玩具,玩著玩著就會覺得厭了沒意思了。爲什麽覺得沒意思了?比如說長期的重複做一件事,做著做著就會覺得沒意思了,爲什麽會覺得沒意思了?比如說天天吃飯,吃著吃著應該覺得吃飯沒意思了,只是不得不吃。當然絕大多數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比如說人這一生,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五欲不斷,有的人活著活著,就會覺得人生不過如此,突然就覺得沒意思了。當然絕大多數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這些還不是究竟的,再往裡探究,會有新的發現,發現了所緣的法是空的,才出生了智慧。覺知了法的生滅,才是智慧,覺知了法的空,是真正的智慧。沒智慧的人,即使受一輩子的挫折,也不會覺得人生空虛。有智慧的人,即使一輩子順利,也不會覺得人生有意義。長久的觀察,就會體悟到現象的生滅,體悟到現象的空。空了一個現象,就會空了與此相關的其他現象,進而五蘊皆空。

二十二、觀行越不過七覺支三十七道品

如濤的觀行日記:腿部的氣脈是越來越通暢,磐坐很輕松了,上坐時幾乎不需要怎麽努力,稍微調息,就能進入空靈柔軟的狀態,然後就把五隂無我的念頭,懸在内心去參究,下坐後,兩腿發樂,非常舒服。早晨一醒來,連帶整個身體都很喜樂,腰部、手腳、心口、喉嚨,能量很充沛,整個身體的細胞都是樂的,氣血太充足有發脹的感覺。能量太充足感覺是一種負擔,這時我通常就起床,到處走走,把聚集的能量消散消散,頭腦也感覺非常輕快和清晰,好像有股清氣在往頭頂沖。

我會繼續保持少吃的狀態,從今天起到假期結束,不吃米麵之類的食物,把腸道再清空一些。我感覺打坐之所以有阻礙,主要是五隂遮障,也就是身心兩方面原因,首先身體氣脈不夠通暢,能量無法有效積蓄和提升;還有就是心不夠清淨,思慮繁亂,沒法專一思維法義,功夫就進展就慢。所以我要從身心兩方面去除遮障,只要真用功,一定會有效果,就怕平常被事務卷進去,渾渾不覺,修行就上不去了。所以意識的警惕性很重要,在意根還沒受熏成功前,意識要多提醒和督促意根,把精力放在正道上,絕不能到處放羊。

把身體弄得清靜些,讓頭腦思慮澄清些,相對來說都不算太難,但斷我見確實很難,因爲意根實在太頑固了,從平常的夢境中就可以觀察到,夢中有時還會有各種自我維護的心態和情緒升起,白天時可以自欺欺人,内心好像特別清靜,但晚上做夢時,發現意根的斤斤計較並未停止,所以功夫還停留在淺表層面,得繼續深入,路還很長。2021-10-04

評:這是修到了喜覺支階段。七覺支助道品: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七覺支一環套一環,沒有前邊覺支就沒有後邊的覺支。在喜覺支出現的時候是心喜身樂,後邊還有輕安覺知、定覺支,最後是捨覺支。

如果是處於身樂的最初階段,就保持下去,不要急於消散,讓功夫自己轉折推進,不要有太多人爲的干預,自然而然最好。只是不要執著和在意這些覺受,以至於阻礙功夫的進步就好,輕安覺支和定覺支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覺受是空不掉捨不掉的。這時候還是應該保持自然狀態,隨順身體的樂觸和覺受,否則後邊的覺支也不會出現了。年輕的時候,身體條件好,修道非常快,年齡越大,修道越困難,所以修道要越早越好。

另外,在禪定中觀行五隂無我,心中懸掛的法義,内容不要太多 太複襍,盡量比較簡單和單一, 一點一點的深入,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觀行無我,把五隂的所有組成部分拆分開,從一個方面下手觀行,心中懸掛一個比較具體的法義,這樣觀行就不會太困難。一開始不要在心裡懸掛五隂無我這樣大的念頭,因爲這時候無論是意識,還是意根能力還是有限的,啃不動這樣的龐然大物,待能力提高了,宏觀的觀行能力增強了,再總體或者是整體觀行五隂十八界的無我性,這樣才能吃得消。

請問意識証果的那些人,你們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覺受,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估計你們在夢裡都沒有夢見過,更不可能有親身體驗了,七覺支的第一個覺支恐怕都沒有發起過,定覺支捨覺支更沒有見過影子,跳脫了七覺支就果了,甚至跳脫了八正道就果了,甚至跳脫了三十七道品就果了,沒有實修的影子,哪能斷三縛結,哪能有實証呢?不斷三縛結如何能明心開悟呢?各個團體各個人都給在家貼上實修實証的標簽,跳過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怎麽能有實修?只要名譽,不管後果,這就是目前學佛人的心態。 

二十三、四正勤是實修的一個硬指標

八十二口的觀行日記:平時感覺心裡空空落落的,沒根,沒味道,向内關注的多,對外關注的少。現在對衆生的感覺不如以前多了,平時說話少了,雖然還是喜歡學習法義,但對法義辯証沒有太多興趣了,跟別人討論問題,說到一半就不想說了。以前工作生活遇到煩惱會失眠,現在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說忘就忘,有時入定會想起來干擾一下,然後又忘了。意根一動,能感到開始造作了。意根動最明顯的就是貪嗔起來了,要仔細觀察,作任何事,意根都會先動。

評:當禪定生起來以後,觀行也跟上了,内心就會發生改變,有禪定和沒有禪定的區別很大,有禪定以後,對外的攀緣就少了,對小事的關注也少了,對很多事情就不感興趣了,煩惱減輕執念少,智慧就會逐漸生起來了。禪定的益處說之不盡,如果不修禪定,那就不是在修行,學佛就是戯論,無法實証。有禪定才能觀行,觀行也才能細致到位,才能抓大事放小事,捨棄諸多不必要的事情,人也會變得隨緣和善巧,固執性減弱,嗔念變輕,貪心減弱。

有禪定和修觀行以後,能夠向内心處反觀,心裡的煩惱就能及時發現,能隨時得到調伏,惡不善念就會越來越少,善念和捨念越來越多,四正勤就修出來了,未生善已生,已生善增長,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滅除。如果有些人煩惱還很重,心念善少惡多,四正勤就沒有修好,心性沒有改變,斷我見証果就沒有希望。

所以說証初果是要斷除粗重煩惱的,心性已經是聖賢人的心性。如果有人說自己斷我見了,或者說自己開悟了,可是他的煩惱看起來還是很重,心性沒有根本的改變,貪嗔嫉妒,四處爭鬥,身口意都不清淨,這樣的人就是自以爲的証果和開悟,如來藏是不承認的。任何人如果對戒律和禪定沒有修持,沒有如理觀行,七覺分和八正道四正勤等等都沒有修持,都不可能有大小乘的任何見道,所以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就是實修的硬指標。

二十六、如何反觀自心貪習

白雪香的觀行體驗:心有定的時候就能發現,我現在有煩惱,這是習氣種子現前了。破這種習氣我有個體驗,例如看到一件玩物手串之類,心裡忽然生起喜愛,繼而生出佔有欲,然後就拿起來摩挲。這時覺知到,這是貪欲。

然後繼續分析,手串就是一段木頭,無非弄個機器或者手工打磨,之後刷上一些油漆而已,別無他趣。再觀行相類似的東西,比如項鏈、手鐲、掛件之類的物品也是如此,這樣盡量細致地觀行,以後這個貪手鏈之類的種子,就被破壞掉,不會再出生了。這樣心越來越清淨,不會反複發生,不必因爲習氣現前總去鬥爭,使得煩惱反而加重。戒很重要,能使心靜下來,更細致,心水澄清,思路清晰明了。

評:這樣的觀行是很好,但是比這更好的觀行是什麽?是觀心,是心趣境,對物生起了貪欲和佔有欲。爲什麽要喜歡手串等物品?不是手串有什麽吸引力,吸引了自己,喜歡物品,好像是外物有什麽過失似的,其實外物就是外物,四大物質而已,沒有過失,它吸引不了你。而你爲什麽被吸引了?說到底還是自心迷寐顛倒。如何是顛倒的?如何才能不顛倒?喜歡外物,是因爲認爲外物能爲我所用,能裝飾自己美化自己,還是因爲有個我才去喜歡,物品能滿足自己的貪心,從中能獲得一種覺受和滿足感,注重覺受,就有貪欲。

很多時候,人都是追求一種覺受,只管感覺舒服就行了,不管這種覺受有沒有必要,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障礙,值不值得,這些都不管,這就是迷惑顛倒。活在世間裡,内心充滿了無明,盲目的活著,習慣於什麽就做什麽,跟著感覺走,沒有反觀力,也不會反抗習慣,隨波逐流。觀行自己的種種感覺,都有什麽實際意義,這個觀行比較究竟。觀來觀去,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覺受都沒有實際意義,放下覺受天地寬,貪欲沒有了,内心才能舒適自在和解脫。

二十七、什麽是現量實証

藍天的觀行日記:今早上坐觀呼吸,呼吸幾次,呼吸順暢,胸腹溫暖舒適,氣脈運行清晰,能感知氣流運行到兩腳腳心處,會隂穴打開。腰部有熱流流入。隨著呼吸的深入,呼吸壓力增大,下巴處微微有些發麻,但明顯比前段時間減輕,右胸、右肋部有明顯發脹堵塞感,向上輻射到腋下,再向上延伸至右肩胛,通過喉管右側與右側下脣相連,隱約還通向右耳根,每次呼吸都能感到這條線路上各各點相互牽引,左側腋下微微有些發脹,沒有其他的狀況,隨著呼吸觀行,右側以腋下爲中心的這條線路由發脹擁塞慢慢變得舒適、熱絡,並向後側延伸至後肩。

對全身的覺受觀行了一段時間後,就把念頭集中鼻子上,觀行鼻子部位的出入息。認真聽氣流通過鼻腔時發出的摩擦聲,仔細感受氣流流過鼻腔及咽喉時的覺受,慢慢感知到腦部隨出入息時發生的變化:腦内有種不斷疏通的舒適輕松感,兩肩及腋下也有涼絲絲的清涼感,除了鼻部有氣流外,脖子的前後左右都能感知有氣流圍繞,胸腔漸漸打開,能感知皮膚參與呼吸的面積擴大,身體發熱增加,全身舒適感增強,右耳有要與鼻子和腦相通的前奏,但到打坐結束時也沒有徹底通。

在前幾天的打坐中,下巴、下脣和舌頭麻脹得很厲害,喉部發緊,於是在打坐的後期,經常思考法義,這樣能加強定力,能快速越過上述出現擁塞狀況。思考的法義還是“身無常,色無我”,後來就把“無我”作爲主要思考的内容,大致思考之後,就把大腦放空,發現這時定力明顯增強,體現在呼吸加深、堵塞的地方慢慢化開、身體舒適感增加。

幾天前有一次打坐後期,思考法義,後來再觀呼吸時,已感覺不到身體,僅僅感覺一束束氣流交織在一起,吸氣時一大股氣流融入其中,呼氣時一股氣流離開而去。現在微微能感覺到意根現量觀察的味道。

評:心再細一些,就會感覺到色身就是一張幻網,由氣流編織而成,再以後感覺氣流也不真實,色身更是虛幻的了。我這樣說的時候,你們那邊想一想,就會覺得好像是這麽回事,確實是這麽回事,但不管你們怎樣覺得是這麽回事,再怎樣確認,都不是真實的感知和現量的感知,都不是實証。如何是現量感知和實証呢?

現量實証,就像藍天這樣的現前觀察,我的色身現在確實是這樣的,我的感知現在就是這樣的,這些法目前正在運行著,能如實的觀察到,這才是現量觀察現量實証。除此都不是現量實証,可以叫作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

所以有些人說我能隨文入觀,一邊聽法一邊觀行,我就是實証了。但是如果這些法目前還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和心裡,你不能現前如實觀察到,那就不是隨文入觀,那是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還沒有現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觀察到了,才是現量觀察現量實証。

好多沒有禪定,也不會觀行的人,聽聽法,思惟思惟,就覺得這些法講得對,確實是如此,很確認,我現量觀行了,我斷我見了。但這僅僅是推測推導,不是現量觀察,還不能斷我見,離斷我見的距離不知道有多遠,也許這輩子還不能斷我見,也許幾百年幾萬年甚至幾劫也不能斷我見。關於什麽才是現量觀察和實証,大家都應該仔細地加以辨別,不可盲目自信,以至於導致大妄語,這樣就非常不好了。

二十八、六根互通互用的基礎

藍天的觀行日記:今早上坐觀呼吸,氣道通暢,胸、腹、肩、背溫暖舒適,經過幾次呼吸,熱流湧入腦部,今天腦部、面部等沒有明顯的堵塞現象,呼吸壓力不大,意念感知全身氣脈變化和覺受,後來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

偶爾思考一下法義,突然想起師父前天開示說:要專心感知呼吸,不要意識的推理和引導,現量觀察呼吸的運行及生滅。於是就在眼前專心觀察呼吸,沒經多長時間,在一個吸氣過程中,突然“吧嗒”一聲,感覺右眼睛和右耳根相通了,緊接著又與腦相通了,感覺右腦部位有些空明。繼續觀呼吸一段時間,左眼和左耳也相通了,整個腦部變得空明,眼前變得清澈,耳朵對外面的聲音敏銳性降低,能明顯感到專注力進一步提升,由於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頭部,沒有感受身體其他部位的受覺。頭部在後續的呼吸中有些變化,但不太好描述,就這樣一直持續到打坐結束。11月21日

評:在打坐過程中,感覺眼根與耳根和大腦都相通了,這是禪定使得四大發生了變化,變得微細了,勝義根中各根就通融了一些,將來禪定再深時,五根都通了以後,功能作用就會可以互相代替,尤其是意根可以代替五根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六根互通,六塵可以由一根了別,眼根不僅可以見色,還可以有耳根的聞聲功能、有鼻根的嗅香功能、有舌根的嘗味功能以及有身根的覺觸功能,同理其它幾根也是如此,這樣六根的神通妙用就現起來了。

衆生原本都可以有神通妙用,因爲心有阻礙,五隂身就分成了六根,各根各管一部分功能,其功能作用就受到了阻礙,用起來就不那麽妙了。要想還本複原,就要把心量打開,各根的功能打通,妙用就會出現了。

感覺大腦通透了,是心清靜以後,心念集中,氣脈從前邊任脈運行到後邊的督脈,到達督脈末耑大腦部位出現的反應。氣脈在後腦勝義根部位,到達頭頂,再向下到達整個面部,在印堂穴任脈與督脈接壤之處,一個小周天快運行完了。因爲注意力集中,定力增強,心念的意念作用也強,身體會隨著意念有所改變,這是三能變識的功能作用,意根的能變作用明顯,略顯主動性的能變作用。如果意根的意念作用非常大,就會想什麽變什麽,希望什麽來什麽,心中所想都能如願實現。到一定時候,指石爲金都有可能,變化一定的境界也有可能。

二十九、什麽是捨受

白雪香的觀行感悟:捨,捨去了,不要了,或者說沒了。受,受想行識的受,受覺,情緒化的一種覺受。捨受,感情比較遲鈍,或者說沒有情緒。舉個例子,對於食物,沒有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大部分情況只有個能吃或者不能吃。

再例如,於父母兄弟親情分離或者團聚,内心沒有變化。不會有高興激動或者失落之類的情緒。再例如,於人情世故冷暖,罵我不會生氣,或者假生氣,或者生一下氣。別人誇我,並不會有沾沾自喜之類的情緒。對別人的責罵或者誤會,也不是不屑,也不是容忍,也不是無動於衷。就如一刀砍空氣中,或者一拳打海緜上,任別人如何總是沒什麽!

捨受的内涵是無我,我在捨,我在受。沒有我自然就無所謂捨無所謂受了。因爲捨受的主體消失了。

評:修行就是要這樣的修,不是整天理論一套套的,實際上心行卻與理論截然相反。修到無心的時候,就不用談戒不戒的了,戒是多餘的。無心的時候,德行最高,無所求的時候,德行最高。德行高了,才能成爲聖賢人,沒有品行低的聖賢人。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