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觀行體驗
第一章 四念處觀行理論(2)
十三、如何觀行才能心空?
觀行四念處、觀身念處、觀呼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自己對於自身中的呼吸現象有什麼發現和體會?從局部的呼吸到全身的呼吸,從呼吸的細微處到整個過程的觀察,都觀察出什麼了嗎?是否非常明顯的感知到了呼吸的生住異滅無常?對於整個身體狀況,是否有生住異滅的感覺?對色身的認知是否覺得空一些了?
要想有更真實的體會,在觀察過程中,盡量不要帶意識的思惟分析,要客觀的感知,親身體會,把學得的理論知識都忘掉,要純粹的個人感知。觀行時,要高著眼,整體把握,再把整體濃縮成一個點來觀。不要與感受融合在一起,不要只注重受覺,要身心分離地感知,把心從身體裡跳出來,從感受裡跳出來,從呼吸裡跳出來。把心與身能完全的分離開來才能發現客觀真理和事實,頫視、頫瞰、鳥瞰,就像觀看與自己無關的客體一樣,這樣就能客觀的看待身體,看待呼吸,看待身體上出現的的一切現象,這樣就能容易發現色身生住異滅的現象,心就容易空了。
十四、如何培養修道的良好習慣
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一些修道的好習慣是非常值得的,就像為了批量生產,要花費時間精力和成本制造模具一樣,這個時候是費心血和時間的,而一旦模具打造好了,以後再生產產品就節省極多的時間和成本,所謂事半功倍,至少是節省四倍到無數倍的時間和成本,這是非常值得的。在培養修道習慣的階段是很辛苦的,成成敗敗,進進退退,不容易堅持下去,這時候就需要旁邊有人督促,能結伴互相督促就好辦一些。需要培養的好習慣都有哪些,這就要每個人根據自身情況而有意的加以選擇,從而改變不合乎法理和修行的世俗習氣,養成修道人的良好習慣。
觀呼吸是觀行的最初入手處,是培養正確的覺觀和正知正念比較好的一個方法,能培養出細致入微的覺察力和反觀力,能有效的對治世俗不良習氣。檢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心念有什麼變化,對待人事物理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心念是否清淨一些了,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取是否減輕了,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是否能隨緣一些了,是否不太挑剔了,人際關係是否改善一些有親和力了,心性是否善良一些了,心境是否平和一些了,動用不好心思的時候是否少一些了,人是否變得厚道一些了。
如果檢查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了上述種種改變,那就說明修行對路了,四念處觀行是行之有效的。要不斷從方方面面檢查自己的心行,及時作以總結,知善知惡,保持和穩固良好的成果,改善不良習氣,培養好的習慣,這樣善根福德越積越厚,戒定慧越來越有所增進。
十五、昏沉定與清明定的區別
昏沉定是打坐時處於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昏昏沉沉朦朦朧朧的,心不清明,沒有所緣境,沒有覺照力、覺觀力、覺知力,好像一種休息養心狀態,身體感覺比較舒服,但沒有觀行智慧。如果心中沒有所緣境,就無念無想了,或者是昏沉了,沒有思考力,也沒有觀行力。處於這種定中貪圖覺受,禪定進步非常慢,心境可能好一些,但對於智慧的生起沒有什麼作用,不屬於正定。昏沉定不是正定,沒有足夠的定力去生起觀行智慧,也就沒有智慧力,沒有智慧力就不能破除心中的無明煩惱。
而清明定是打坐時內心清醒清明,心有所緣境,對所緣境有覺照力、覺觀力、覺察力,定慧等持,屬於正定,可以有足夠的定力,能對境界生起智慧觀照,從而破除無明。清明定是正定,定中心有智慧的力量,能生出智慧火花,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沖破一念無明。
在昏沉定中如果心能提起正念,就能轉換成清明定,清明定如果時間長了,心如果疲乏了也會轉換成昏沉定。要想保持心的清明,一是身體要調順,氣血通暢,精神飽滿,心中能保持正念不失。身心相倚,身體氣血運行得通暢,心就輕松愉悅,容易入定,而心力集中在丹田,丹田發暖,就會把氣血發送到全身,氣血通了,心就容易定住。
思惟觀行的時候進入昏沉定,觀行就停頓了,如果按照四念處經修習,心中始終有一個所緣境,丟掉了再撿回來,昏沉了就能清醒,心中始終清明,禪定和智慧提升都很快。心有禪定時,觀行法義是清晰明了的,沒有禪定時就模模糊糊不甚明了。禪定能引生阿含解脫和般若唯識的觀行智慧,就是這個原理,有的人歪曲說證果明心不需要禪定,即使是找東西時都需要禪定,沒有定就想不起來東西放在哪裡了,何況生死大事,怎麼能用一顆亂糟糟的心去解決和處理?
十六、什麼叫作正念入息,正念出息,正念而住?
對於目前所觀修的法,能夠專注、一心,沒有雜念,就是正念。正念也就是當前應該保持的一個念,與當前所觀境一致的念,也是現量的念。比如在觀行入息的時候,全部注意力都在入息上,從開始氣息從鼻孔入進來,到氣息運行到丹田為止,整個過程都是專注一心一意的觀,只是客觀單純的觀,沒有思惟分析推理想象等等意識的活動,只是單純的知,其他的法都不在意,都不用心,也不觀身體的覺受如何,心念不在覺受上,只在入息上。出息時也是這樣,出入息時都是這樣。修其它任何法都是這樣,這才是正,才是正確如理的用功方法。專一其心,定慧等持,不偏不倚,才能入道。
十七、正知而住的結果是什麼?
每天每時每刻都保持一個知,有定有慧,正知而住,這是四念處經裡佛陀教導的觀行方法。保持一個知,這是意識自證分,知所觀法,不斷的觀察連續的知,就是把意識拘於所觀察的一處,心不散亂,處於禪定狀態。由於意識不散亂,定在一法上,意根牽引不動意識,就不得不也定於一法上,不能再散亂的去緣很多法,那麼意根就會知意識所觀察和所知的法,意根就會思量這個法,久而久之就能明了這個法的實質是什麼,就會發現真相明了真理。這是由意識的知到意根的知的過程,也是證法的過程,意識的知是解,意根的知是證,所以證法一定是意根的證。
意根知法和證法才有實質的作用力,比如說對於自己所犯的錯誤,意根不知道,只是意識知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意識知錯,就是屢犯不改,如果意根知錯,就會痛改前非。再比如說在對待人時,也容易發現對人是真好還是假好,意識對人是假心假意,意根對人才是真心實意。
如果我們真想改正自己的錯誤,降伏貪瞋癡煩惱,就要時時保持覺察,察省自己的身口意行,長期冷靜客觀的觀察,站在局外觀察,在高處頫視的觀察,就會觀察到自己的錯誤和貪瞋癡煩惱,就會覺得自己的心行非常不如法,就會知道不如法的結果很不好。當意根也覺察到自己的煩惱習氣以後,就會思量,思量之後就會權衡,權衡之後就會知道利弊和因果,然後就會決定改掉貪瞋癡,不再如從前一般。
如果不長期一貫的觀察思惟,就不能把意根定在所觀察的法上,意根還會到處攀緣散亂,不知法不證法,不知自己有煩惱,也不能降伏煩惱。這就是保持正知正念的結果,能夠喚醒意根的覺悟,讓意根證法。
有些人竟然不修定就天天喊著觀,這樣的觀能觀出什麼?比如說一個人照看十個孩子,和專心照看一個孩子,其精細度,相差多少?一個人觀察十個方向的敵人,和專心觀察一個方向一個處所的敵人,其精細度相差多少?一個人同時考慮十個問題,和專心一意考慮一個問題,其精細度相差多少?如果沒有禪定,意根處處攀緣於種種法,祂就沒有心思去專一思考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對於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沒有如理的觀察和思量,就不能正確如理的加以認知,就不能合理如法的對待,就容易忽略一些問題,抉擇上就會出錯誤,結果就會錯誤。所以心中常常保持一個知,慢慢就會生起智慧的認知,從而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
十八、觀行的過程和結果
觀行呼吸觀到心靜下來以後,就會發現呼吸系統就像一個自動化程序一樣,與無情物差不多,好像身外之物一樣,最後就會感知到身也如無情物一樣非我非我有。這就是修道的進功,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新發現,由這種量變就會過渡到質變,質變的時候就會發現,五陰身都是虛假幻化的,無常無我的空的。慢慢心就會脫離肉身,脫離感覺,自身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被觀的無情的色身組織系統,猶如呆板的機器一樣;一個是能觀的識心,動轉的很慢,情緒情執越來越輕微,心境越來越穩定平靜,受也越來越少,只有一個單純的觀和知,覺察力卻越來越強大,心越來越細致入微,發現的真相越來越多。再以後就會發現能觀所觀越來越機械化,越來越空,越來越無我,無明越來越薄,最後才能破除無明,斷除我見。
十九、觀行功夫與斷煩惱的關係
不管觀行什麼法,要想證得,就要把觀行功夫連成一片。如何才能把功夫連成一片?就是要把打坐靜止當中所修成的禪定功夫,延伸到身體活動當中,延伸到一天二六時中,心心念念不間斷。留心觀察自己在下座以後是否還能持續觀行持續覺知,在行走坐臥中是否都能持續觀行持續覺知,在即將睡著的時候能否還能持續觀行持續覺知,乃至於睡著以後在夢中還能否持續觀行和覺知,做一切事情的時候是否都能持續觀行和覺知。如果觀察到自己的觀行功夫斷斷續續,心念經常不經意地流注到世俗法中,就要不斷提醒自己把注意力轉到觀行上來,斷了就要連接上,盡量讓功夫連續起來。
如果在行走坐臥中,全部心念都在自己的色身上觀行,或者是大部分心念、主要心念都在自己的色身上觀行,這樣的定力就相當好了。如果能在一切時中,都能有覺知有正念,功夫就連成一片了,這樣的定力就具足了未到地定,足夠斷我見了。當觀行和覺知功夫連成一片的時候,心心念念都在自己的色身上,就不會再有心犯戒,不會再有心去造作惡業,這時候心就清淨下來了,煩惱淡薄了,所以說禪定能有效的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
在見道之前,必須具足未到地定,當具足未到地定的時候,欲界粗重的五品煩惱就斷除了,這時候就可以成為初果向,離初果就不遠了。如果未到地定還不具足,或者根本沒有未到地定,那麼就不要想斷我見證初果。沒有禪定能證果,那是戲論,不能成為現實的。
二十、實修要隨時檢查成果
觀呼吸整個過程不能只在身體上用功,也要在心上多用功,畢竟修一切法都是為了修心。心是身體的主人,身體調理到一定程度,不影響心了,就要在心上用功,心調理好了,安靜了,身體也會隨之調順。最後的功用都在心上,身體就不用再多加照管了。
觀呼吸是為了改變心念心行和心性的,下座以後在人事交往歷緣對境中,檢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行有什麼變化,對待人事物理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心念是否清淨一些了,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取是否減輕了,是否隨緣一些了,是否不太挑剔了,人際關係是否改善一些了,心性是否改善一些了,心境是否平和一些了,動用心思的人事是否少一些了,人是否變得厚道一些了,是否讓別人感到親和一些了。身心都是什麼反應,什麼心境,煩惱如何,心態有什麼變化,這些都是觀行之後的結果,最能說明問題。
心量大沒大,容人度增加沒有,考慮問題長遠宏觀一些沒有,對眾生的憐憫度增加沒有,責任感增強沒有,大菩提心增加沒有,道心堅固沒有?心系佛教和眾生沒有?這些都是檢查修行的內容,如果差得還很遠,那就離見道還很遠,需要再繼續努力,精進用功用心。總之,要從方方面面檢查自己的心行,及時作以總結,知善知惡,保持和穩固良好的成果,改善不良習氣,這樣善根福德越積越厚,戒定慧越來越有所增進。
二十一、修行四念處的功德受用
按照大念住經修行,定力不斷增強,會感覺越修越受益,堅持在行住坐臥中觀呼吸、觀色身,心越來越靜,越來越細致,到最後色身從頭到腳、從裡到外所有的變化現象都能觀察到,心非常靈敏有智慧,這都是因為有禪定的緣故。如果不修禪定,心就很粗糙,色身內外什麼狀況也觀察不到,發現不了,尤其是自己內心的貪瞋癡煩惱、種種無明,一是發現不了,二是降伏不住。所以必須要修禪定,修四念處,以增長觀行智慧,降伏煩惱,不造或者少造惡業。
在四念處的修行過程中,心越來越靜了,靜到一定程度,因緣時節具足,接觸到一個法一個因緣,隨即就能反觀和參究,意根那種無語言文字和聲音的思量性就起用了,於是立即獲得靈感,有可能就證得了法。禪定修得好,心就非常伶俐,專注力強,能時刻緣在所觀之法上,了知自己的身心內外,外面不管什麼境界出現了,心裡雖然很清楚,卻能做到不理睬不動心,沒有自我存在感,不把自己當回事,內心煩惱出現時心裡也清楚了知,卻能不隨煩惱去造作業行,這就是禪定的功德,心清靜,能降伏煩惱。
煩惱輕微一些了,對世間的貪執就會減少減輕了,不願意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再去搞世俗事業,很多事情都覺得不重要了,一心向道,願力就廣大,修行也就走上了正軌,見道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二十二、修行四念處是從無明知到明知的過程
這部四念處經不僅僅是修定的經,也是止觀同時運行的經。止觀的結果,有智慧的生發,這個慧就是斷我見的智慧,法眼得清淨、心得解脫的慧。所謂解脫的慧,就是通過觀察,對所觀察的法,如實正觀到一定程度,就會由無明的知變成了有明的知,原來的知是對於法不明了的無明知,現在的知是明了法的真諦的明知,明了所觀的這一切法、五陰身心都是生滅的、無常的、變異的、苦的、空的、無我的,這時候小乘的解脫智慧就生出來了,斷除貪瞋煩惱之後就能心得解脫。
所以觀行四念處,心裡時時刻刻要有一個正知,而且是在心止的時候的知,不是心散亂的知。這兩個知是有區別的,心止的知,有意根的知,心散亂的時候是意識散亂的知。散亂的知都是無明知,心止的知,無明能逐漸減少,能從無明知逐漸轉變成明知,能開智慧得解脫。
心散亂時候的知,顯現出的都是意識的功能作用,心止時候的知,不僅有意識清清楚楚的知,還有意根明明了了的知,有意根的深深思量作用,這樣才能斷我見,得法眼清淨。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修行方法,不是用意識心思惟、分析、考量、比量、推理,這些方法通通都不用。所有的法都是現量存在的,本來就是如此的,只要保持了知,到一定時候,就能明了世間真諦。
對所觀法的無明知,是落到了現象界,認現象界為真為實,明知是知現象界的生滅和不真不實。中間的觀行過程很重要,由無明到明的轉折很重要。觀察到現象界後面那個理,是明知,意根明知的時候,一定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出現。這個過程可能要長一些,因為前世的基礎弱一些,今世就多辛苦了。在觀呼吸的修習過程中,要參考一下楞嚴經中周利槃陀迦的觀呼吸方法,周利槃陀迦觀呼吸沒有離開過鼻耑,非常專一,最後證得了四果,並且還修出了四禪定。
二十三、有明的知和無明的知的區別
無明就是內心的晦眛無知,不知道五受陰的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道五陰世間的生滅變異,不知道諸法的本質相貌,不知道諸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不知道因緣果報之理,總之,無明就是不知不懂真實理法,執取一切妄法為我和我所。帶著這些無明的知,就是無明顛倒的邪知。
如果通過觀行實證到了五受陰苦空無常無我,實證到了諸法的真實理,斷除了無明,不再迷惑顛倒執取一切法,這樣對五陰的知、對諸法的知,就是明的了,叫作明知。當然明也是有階級差別的,是有層次和程度的,有最初的明和最後的明,明要漸次的明,越來越明,就會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解脫。
明也分為意識的明,和意根的明,意識的明比較容易,把佛法理解通透了,意識就明了;但意根的明必須在實證之後才能出現,意根的明不是靠理解和簡單思惟就能出現的,必須在禪定中不斷的參究,不斷的思量,才能頓悟,頓時而明。意識的明是漸明,漸修就會漸明,漸明是解的結果,不是真實智慧。
意識對理的通透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意識證果同樣很困難,不是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思惟思惟,解一解,就意識證果了,那離意識證果還遠著呢,離意根證果更加的遙遠。證果哪有那麼容易的?無明是那樣的深重,遮障是那樣的大,煩惱是那樣的重,智慧是那樣的淺薄,能當個好凡夫就不錯了,如果不改變自己,消除一部分煩惱和無明,不脫胎換骨,就不要談什麼證果,離證果實在太遙遠了。
二十四、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和五蘊之間的對應關係
二者正是對應關係,四念處的身,就是五蘊中的色蘊,四念處的受就是五蘊的受蘊,四念處的心就是五蘊的識蘊、行蘊和想蘊,四念處的法就是五蘊十八界的修行之法三十七道品。所以觀行四念處,五蘊就能得解脫。
佛法都是相通的,殊途同歸,都是一個道理,只是闡述的角度不同罷了。雖然闡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其結果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斷我見得解脫。每個人修行時所選取的點位有差別,但結果沒有差別。從任何一點而入,都能通向目的地,只要方法用對路,定能到達終極目標高山頂。站在高山頂上看山下四周,條條路途通山頂,不必圍繞整座山走一圈,沿著一條路上到山頂,所有的路都一目了然。所以成道的人,能問什麼答什麼,哪條路上的眾生,都能為其指引方向,大乘法、小乘法、世間法外道法、戒定慧,一切修法都可以引路。這時才是當之無愧的善知識,德才兼備。
二十五、為什麼觀行能斷我見?
舉例子來說觀行這個問題,譬如小孩子都喜歡玩具,有的小孩子得到一件玩具之後,愛不釋手,喜歡好幾年也不厭倦,這樣的智商就堪憂了。而有的小孩子對到手的玩具充滿了好奇,拆了裝,裝了拆,最後明白了這個玩具不過如此,就不再感興趣了,然後就換另外一種玩具,最後對其它所有玩具都是這個樣子,拆拆分分,從裡到外看個明白,看明白以後就不再好奇感興趣了,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最後對任何玩具都不再感興趣了,這表明這個孩子心智已經成熟了。
眾生就如小孩子一樣,也喜歡五陰這個名色玩具,多生多劫甚至無數個無量劫都愛不釋手,貪愛不止,被五陰身束縛得死死的,不得自在,受盡了苦痛。如何解脫束縛呢?應該像心智成熟的孩子那樣,把五陰世間拆分開破解開,看透五陰的實質,知道五陰其實是苦的、空的、無常無我的,其餘就沒什麼了。如果眾生有大乘的心智,看透了五陰實質就是空的如來藏,根本沒有五陰這樣的法,五陰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因緣所生法,因緣滅五陰身就滅,不得自在,這個心智就是最成熟的了。
因為大多數眾生都執迷於五陰,沉浸在五陰當中不能自拔,就像執迷玩具的小孩子一樣心智不成熟,不懂得如何拆分五陰,佛就設立一個方便方法,教導眾生如理如實地觀察,從四念處的呼吸開始起觀,目的是先從呼吸入手,來合理地細致地拆分五陰,如理作意地去深入觀行,實地現觀,這是最簡單有效的觀行方法。
有的人觀呼吸,觀來觀去,五陰就被觀破了一點,從這一點上就窺破了色陰,看明白了原來色陰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除此什麼也沒有,於是就斷了身見。有的人在斷身見的同時,一使勁,連帶著把其它四陰也一齊都拆分開了,看透了五陰全體都是苦空無我的,於是斷我見,心智再好一些的,把五陰從裡到外觀個清清楚楚、透透徹徹,煩惱頓斷,直接證四果阿羅漢。
所以這個觀行是非常好的拆分五陰得小乘解脫的方法,讓眾生這些孩子心智都能早些成熟,從而厭離五陰,解脫生死苦。關鍵是要會觀,觀的要如理如實,這也在於眾生的心智和定力。眾生定慧有差別,這是肯定的,不過不用急,只要長久觀行,日久功深,早晚都會把五陰觀透徹,不再被它所迷惑和纏縛,解脫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