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觀行體驗
第二章 觀行日志(3)
二十、有次第觀行才有可能實證
耀靈的觀行日志:昨天觀六塵境界虛妄不實,心裡不承認境界是實有的,塵境本虛,境不自名,於是心能夠逐漸不黏在六塵境界裡。觀自己“起心攀緣分別六塵境界”這一行為是無常的,是不自在的,是消耗身心的,是苦的。為什麼自己非得關注六塵境界呢?繼續回光返照觀行,心不攀緣分別塵境,也不起妄想思維。
再觀諸法無我、萬法唯識,這裡感覺就是金剛經那句實無有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好比一切現象都是自己的影子,那我為何要去關注自己的影子呢?於是完全不起心憶念諸法,心安住在自在自明的狀態裡。若心裡不起感,現象也不會應。
境界變得明朗,一會兒後感覺自己進入無邊無際的虛空,找不到身體邊際,找不到空間感,這時守住“諸法無我”的慧觀,不去攀緣境界,心裡雖驚恐但能堅持。這種境界十幾分鐘才退去,每次觀行至此就會出現這種境界,不過有時候狀態退步,隔數月才能觀行到此。這時對“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有一絲體會,這時呼吸也若有若無了,只有丹田有輕微呼吸,身體氣脈也在很快起變化,精神恢復很快。
評:這個觀行看著挺精進,好像也有一些禪定效果,但是這些觀行實際上是雜亂無章沒有次第的,把所學的理論都拿出來觀行了一遍,說是觀行,實際上是熏習,都落在意識的思惟分析裡,得出的結論是意識的結論,也都是所學的理論,沒有中間證明過程,沒有實際證據,所以僅僅是理論罷了。有太多人都是這樣觀行的,然後又都認為自己證得了,自己確認了。
實際上這裡的理論,能觀行成功一個,證得一個都需要一個無量劫的時間,因為那是屬於地上菩薩的唯識種智範疇,凡夫能觀行成就直接成為地上菩薩嗎?顯然不能。比如觀想諸法無我,這是地上菩薩的觀行境界,萬法唯識也是唯識種智範疇,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樣也是唯識種智範疇,一切現象都是自己的影子,暫且就說這個自己是指如來藏吧,證得這個境界也就初地滿心位了。再比如觀行六塵境界的虛妄,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境界是虛妄的,就讓意識強行的不承認境界真實,就代表六塵確實是虛妄了,這不是觀行,而是復述佛經。這樣的話就算意識也沒有證得和確認六塵的虛妄,何況意根證得,更是顯得很遙遠。
很多人都是理論學多了,什麼都知道,可是什麼都沒有消化吸收,堵在心中,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道這些理論所對應的智慧層次,不知道如何一步步的由淺入深的去實際證得,不知道修學和觀行的次第。沒有慢心的還好,一旦此人有慢心,就會認為自己證了這個,又證了那個,別人的話就聽不進去了。即使沒有慢心,不認為自己證了,這樣雜亂無序的觀行,於實際修證並沒有多少益處。雖然暫時有了一些禪定,但是禪定不穩定,隨時會退,即使禪定不退,死後也必退,不能實證斷我見,死亡之時所有的禪定和觀行又有多大益處?
現在學佛的人包括講法的人,因為沒有實證,不知道所學理論的深淺層次,只看哪個理論知識高大上就學哪個和講哪個,好像學哪個講哪個,就能證得哪個似的,非常忙亂,沒有次第和章法。如果想要熏習佛法,對唯識感興趣,熏習唯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觀行實證唯識,那要在斷我見證得三果以後,並且明心過禪宗三關以後,在此之前,實證唯識理論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絕對不可能的。
修學次第就是觀行五蘊無我斷我見,然後是參禪明心,再之後發起後得智和初禪,成為三果人,有能力過牢關,如幻觀、陽炎觀和如夢觀次第成就,之後才是唯識種智內容,如一真法界、萬法唯識、諸法無我、鏡像觀、真如三昧等等。 如果前邊基礎的法沒有證得,後邊的法無論怎樣觀行都沒有實際效果,不會證得的,只能叫作熏習而已。
不是像有的人所講的那樣,剛開悟就能觀察到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剛開悟就能觀察出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種子功能作用,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即使是真開悟,真證得了第八識,累死也觀察不到這些內容,即使到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境界,也觀察不了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宇宙器世間的,也觀察不了一切法如何是第八識的種子功能作用。因為這都是道種智的範疇,剛開悟不可能有道種智,這樣說就證明此人根本沒有真開悟,不知道剛開悟的人究竟能觀察出什麼。
無論誰此生真想修行成就,不再流轉三惡道,就要發大心大願,踏踏實實的從最基礎的佛法起修,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試圖建造什麼空中樓閣。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一步一步走,不要跳躍,更不要試著飛行,練出腳勁練出腿功,此生真真實實能斷我見就很好了,免除三惡道的苦,就很慶幸了。在此基礎上再參禪,能真正明心,已經相當不錯了,功德極大,其餘的暫時都不用考慮,因為離自己還很遠,考慮也沒有用。
二十一、觀行的目標和結果是現象界的空
藍天的觀行日志:今早上打坐觀呼吸,吸氣從鼻耑入氣開始,順著氣流所到之處:鼻腔、咽喉、氣管、胸腔,往下經過上腹、中腹,最後到丹田,呼氣時從丹田開始,氣流經過上述通道排出。能感覺氣流流經每一個呼吸部位,吸氣時能感知氣流頭部所到部位的狀況,呼氣時能覺察氣流尾部從丹田處向上收縮至胸口,氣流進出經過處,有麻酥酥的感覺。
今早打坐的意念比較集中,沒有出現頭脹、氣沖等現象,頭腦清明,呼吸均勻輕松,沒有前段時間那樣的阻力。進入觀呼吸沒有多長時間,胸骨部位就像開了一樣,有些暖很舒適,接著兩肩也是這樣,骨頭像開了一樣非常舒適,這就可能是所謂的輕安吧,腹部溫暖,不似以前那樣熱。隨著觀呼吸的持續,呼吸的深度加大,吸氣時氣流可以腹底,呼吸時也能覺知腳踝處有氣流出入。不知不覺中,打坐結束的時間到了,現在感覺打坐時間有些短。9月16日
評:以上觀行到的都是現象,主要是你在這些現象上發現了什麼真理?對這些現象有什麼感觸?比如說小孩子玩玩具,玩著玩著就會覺得厭了沒意思了。為什麼覺得沒意思了?比如說長期的重復做一件事,做著做著就會覺得沒意思了,為什麼會覺得沒意思了?比如說天天吃飯,吃著吃著應該覺得吃飯沒意思了,只是不得不吃。當然絕大多數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比如說人這一生,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五欲不斷,有的人活著活著,就會覺得人生不過如此,突然就覺得沒意思了。當然絕大多數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這些還不是究竟的,再往裡探究,會有新的發現,發現了所緣的法是空的,才出生了智慧。覺知了法的生滅,才是智慧,覺知了法的空,是真正的智慧。沒智慧的人,即使受一輩子的挫折,也不會覺得人生空虛。有智慧的人,即使一輩子順利,也不會覺得人生有意義。長久的觀察,就會體悟到現象的生滅,體悟到現象的空。空了一個現象,就會空了與此相關的其他現象,進而五蘊皆空。
二十二、觀行越不過七覺支三十七道品
如濤的觀行日記:腿部的氣脈是越來越通暢,盤坐很輕松了,上坐時幾乎不需要怎麼努力,稍微調息,就能進入空靈柔軟的狀態,然後就把五陰無我的念頭,懸在內心去參究,下坐後,兩腿發樂,非常舒服。早晨一醒來,連帶整個身體都很喜樂,腰部、手腳、心口、喉嚨,能量很充沛,整個身體的細胞都是樂的,氣血太充足有發脹的感覺。能量太充足感覺是一種負擔,這時我通常就起床,到處走走,把聚集的能量消散消散,頭腦也感覺非常輕快和清晰,好像有股清氣在往頭頂沖。
我會繼續保持少吃的狀態,從今天起到假期結束,不吃米麵之類的食物,把腸道再清空一些。我感覺打坐之所以有阻礙,主要是五陰遮障,也就是身心兩方面原因,首先身體氣脈不夠通暢,能量無法有效積蓄和提升;還有就是心不夠清淨,思慮繁亂,沒法專一思維法義,功夫就進展就慢。所以我要從身心兩方面去除遮障,只要真用功,一定會有效果,就怕平常被事務卷進去,渾渾不覺,修行就上不去了。所以意識的警惕性很重要,在意根還沒受熏成功前,意識要多提醒和督促意根,把精力放在正道上,絕不能到處放羊。
把身體弄得清靜些,讓頭腦思慮澄清些,相對來說都不算太難,但斷我見確實很難,因為意根實在太頑固了,從平常的夢境中就可以觀察到,夢中有時還會有各種自我維護的心態和情緒升起,白天時可以自欺欺人,內心好像特別清靜,但晚上做夢時,發現意根的斤斤計較並未停止,所以功夫還停留在淺表層面,得繼續深入,路還很長。2021-10-04
評:這是修到了喜覺支階段。七覺支助道品: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七覺支一環套一環,沒有前邊覺支就沒有後邊的覺支。在喜覺支出現的時候是心喜身樂,後邊還有輕安覺知、定覺支,最後是捨覺支。
如果是處於身樂的最初階段,就保持下去,不要急於消散,讓功夫自己轉折推進,不要有太多人為的干預,自然而然最好。只是不要執著和在意這些覺受,以至於阻礙功夫的進步就好,輕安覺支和定覺支還沒有生起的時候,覺受是空不掉捨不掉的。這時候還是應該保持自然狀態,隨順身體的樂觸和覺受,否則後邊的覺支也不會出現了。年輕的時候,身體條件好,修道非常快,年齡越大,修道越困難,所以修道要越早越好。
另外,在禪定中觀行五陰無我,心中懸掛的法義,內容不要太多 太複雜,盡量比較簡單和單一, 一點一點的深入,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觀行無我,把五陰的所有組成部分拆分開,從一個方面下手觀行,心中懸掛一個比較具體的法義,這樣觀行就不會太困難。一開始不要在心裡懸掛五陰無我這樣大的念頭,因為這時候無論是意識,還是意根能力還是有限的,啃不動這樣的龐然大物,待能力提高了,宏觀的觀行能力增強了,再總體或者是整體觀行五陰十八界的無我性,這樣才能吃得消。
請問意識證果的那些人,你們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覺受,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估計你們在夢裡都沒有夢見過,更不可能有親身體驗了,七覺支的第一個覺支恐怕都沒有發起過,定覺支捨覺支更沒有見過影子,跳脫了七覺支就果了,甚至跳脫了八正道就果了,甚至跳脫了三十七道品就果了,沒有實修的影子,哪能斷三縛結,哪能有實證呢?不斷三縛結如何能明心開悟呢?各個團體各個人都給在家貼上實修實證的標簽,跳過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怎麼能有實修?只要名譽,不管後果,這就是目前學佛人的心態。
二十三、四正勤是實修的一個硬指標
八十二口的觀行日記:平時感覺心裡空空落落的,沒根,沒味道,向內關注的多,對外關注的少。現在對眾生的感覺不如以前多了,平時說話少了,雖然還是喜歡學習法義,但對法義辯證沒有太多興趣了,跟別人討論問題,說到一半就不想說了。以前工作生活遇到煩惱會失眠,現在該吃就吃,該睡就睡,說忘就忘,有時入定會想起來干擾一下,然後又忘了。意根一動,能感到開始造作了。意根動最明顯的就是貪瞋起來了,要仔細觀察,作任何事,意根都會先動。
評:當禪定生起來以後,觀行也跟上了,內心就會發生改變,有禪定和沒有禪定的區別很大,有禪定以後,對外的攀緣就少了,對小事的關注也少了,對很多事情就不感興趣了,煩惱減輕執念少,智慧就會逐漸生起來了。禪定的益處說之不盡,如果不修禪定,那就不是在修行,學佛就是戲論,無法實證。有禪定才能觀行,觀行也才能細致到位,才能抓大事放小事,捨棄諸多不必要的事情,人也會變得隨緣和善巧,固執性減弱,瞋念變輕,貪心減弱。
有禪定和修觀行以後,能夠向內心處反觀,心裡的煩惱就能及時發現,能隨時得到調伏,惡不善念就會越來越少,善念和捨念越來越多,四正勤就修出來了,未生善已生,已生善增長,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滅除。如果有些人煩惱還很重,心念善少惡多,四正勤就沒有修好,心性沒有改變,斷我見證果就沒有希望。
所以說證初果是要斷除粗重煩惱的,心性已經是聖賢人的心性。如果有人說自己斷我見了,或者說自己開悟了,可是他的煩惱看起來還是很重,心性沒有根本的改變,貪瞋嫉妒,四處爭鬥,身口意都不清淨,這樣的人就是自以為的證果和開悟,如來藏是不承認的。任何人如果對戒律和禪定沒有修持,沒有如理觀行,七覺分和八正道四正勤等等都沒有修持,都不可能有大小乘的任何見道,所以四正勤三十七道品就是實修的硬指標。
二十六、如何反觀自心貪習
白雪香的觀行體驗:心有定的時候就能發現,我現在有煩惱,這是習氣種子現前了。破這種習氣我有個體驗,例如看到一件玩物手串之類,心裡忽然生起喜愛,繼而生出佔有欲,然後就拿起來摩挲。這時覺知到,這是貪欲。
然後繼續分析,手串就是一段木頭,無非弄個機器或者手工打磨,之後刷上一些油漆而已,別無他趣。再觀行相類似的東西,比如項鏈、手鐲、掛件之類的物品也是如此,這樣盡量細致地觀行,以後這個貪手鏈之類的種子,就被破壞掉,不會再出生了。這樣心越來越清淨,不會反復發生,不必因為習氣現前總去鬥爭,使得煩惱反而加重。戒很重要,能使心靜下來,更細致,心水澄清,思路清晰明了。
評:這樣的觀行是很好,但是比這更好的觀行是什麼?是觀心,是心趣境,對物生起了貪欲和佔有欲。為什麼要喜歡手串等物品?不是手串有什麼吸引力,吸引了自己,喜歡物品,好像是外物有什麼過失似的,其實外物就是外物,四大物質而已,沒有過失,它吸引不了你。而你為什麼被吸引了?說到底還是自心迷寐顛倒。如何是顛倒的?如何才能不顛倒?喜歡外物,是因為認為外物能為我所用,能裝飾自己美化自己,還是因為有個我才去喜歡,物品能滿足自己的貪心,從中能獲得一種覺受和滿足感,注重覺受,就有貪欲。
很多時候,人都是追求一種覺受,只管感覺舒服就行了,不管這種覺受有沒有必要,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障礙,值不值得,這些都不管,這就是迷惑顛倒。活在世間裡,內心充滿了無明,盲目的活著,習慣於什麼就做什麼,跟著感覺走,沒有反觀力,也不會反抗習慣,隨波逐流。觀行自己的種種感覺,都有什麼實際意義,這個觀行比較究竟。觀來觀去,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覺受都沒有實際意義,放下覺受天地寬,貪欲沒有了,內心才能舒適自在和解脫。
二十七、什麼是現量實證
藍天的觀行日記:今早上坐觀呼吸,呼吸幾次,呼吸順暢,胸腹溫暖舒適,氣脈運行清晰,能感知氣流運行到兩腳腳心處,會陰穴打開。腰部有熱流流入。隨著呼吸的深入,呼吸壓力增大,下巴處微微有些發麻,但明顯比前段時間減輕,右胸、右肋部有明顯發脹堵塞感,向上輻射到腋下,再向上延伸至右肩胛,通過喉管右側與右側下脣相連,隱約還通向右耳根,每次呼吸都能感到這條線路上各各點相互牽引,左側腋下微微有些發脹,沒有其他的狀況,隨著呼吸觀行,右側以腋下為中心的這條線路由發脹擁塞慢慢變得舒適、熱絡,並向後側延伸至後肩。
對全身的覺受觀行了一段時間後,就把念頭集中鼻子上,觀行鼻子部位的出入息。認真聽氣流通過鼻腔時發出的摩擦聲,仔細感受氣流流過鼻腔及咽喉時的覺受,慢慢感知到腦部隨出入息時發生的變化:腦內有種不斷疏通的舒適輕松感,兩肩及腋下也有涼絲絲的清涼感,除了鼻部有氣流外,脖子的前後左右都能感知有氣流圍繞,胸腔漸漸打開,能感知皮膚參與呼吸的面積擴大,身體發熱增加,全身舒適感增強,右耳有要與鼻子和腦相通的前奏,但到打坐結束時也沒有徹底通。
在前幾天的打坐中,下巴、下脣和舌頭麻脹得很厲害,喉部發緊,於是在打坐的後期,經常思考法義,這樣能加強定力,能快速越過上述出現擁塞狀況。思考的法義還是“身無常,色無我”,後來就把“無我”作為主要思考的內容,大致思考之後,就把大腦放空,發現這時定力明顯增強,體現在呼吸加深、堵塞的地方慢慢化開、身體舒適感增加。
幾天前有一次打坐後期,思考法義,後來再觀呼吸時,已感覺不到身體,僅僅感覺一束束氣流交織在一起,吸氣時一大股氣流融入其中,呼氣時一股氣流離開而去。現在微微能感覺到意根現量觀察的味道。
評:心再細一些,就會感覺到色身就是一張幻網,由氣流編織而成,再以後感覺氣流也不真實,色身更是虛幻的了。我這樣說的時候,你們那邊想一想,就會覺得好像是這麼回事,確實是這麼回事,但不管你們怎樣覺得是這麼回事,再怎樣確認,都不是真實的感知和現量的感知,都不是實證。如何是現量感知和實證呢?
現量實證,就像藍天這樣的現前觀察,我的色身現在確實是這樣的,我的感知現在就是這樣的,這些法目前正在運行著,能如實的觀察到,這才是現量觀察現量實證。除此都不是現量實證,可以叫作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
所以有些人說我能隨文入觀,一邊聽法一邊觀行,我就是實證了。但是如果這些法目前還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和心裡,你不能現前如實觀察到,那就不是隨文入觀,那是依理想象,是比量和非量,還沒有現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觀察到了,才是現量觀察現量實證。
好多沒有禪定,也不會觀行的人,聽聽法,思惟思惟,就覺得這些法講得對,確實是如此,很確認,我現量觀行了,我斷我見了。但這僅僅是推測推導,不是現量觀察,還不能斷我見,離斷我見的距離不知道有多遠,也許這輩子還不能斷我見,也許幾百年幾萬年甚至幾劫也不能斷我見。關於什麼才是現量觀察和實證,大家都應該仔細地加以辨別,不可盲目自信,以至於導致大妄語,這樣就非常不好了。
二十八、六根互通互用的基礎
藍天的觀行日記:今早上坐觀呼吸,氣道通暢,胸、腹、肩、背溫暖舒適,經過幾次呼吸,熱流湧入腦部,今天腦部、面部等沒有明顯的堵塞現象,呼吸壓力不大,意念感知全身氣脈變化和覺受,後來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
偶爾思考一下法義,突然想起師父前天開示說:要專心感知呼吸,不要意識的推理和引導,現量觀察呼吸的運行及生滅。於是就在眼前專心觀察呼吸,沒經多長時間,在一個吸氣過程中,突然“吧嗒”一聲,感覺右眼睛和右耳根相通了,緊接著又與腦相通了,感覺右腦部位有些空明。繼續觀呼吸一段時間,左眼和左耳也相通了,整個腦部變得空明,眼前變得清澈,耳朵對外面的聲音敏銳性降低,能明顯感到專注力進一步提升,由於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頭部,沒有感受身體其他部位的受覺。頭部在後續的呼吸中有些變化,但不太好描述,就這樣一直持續到打坐結束。11月21日
評:在打坐過程中,感覺眼根與耳根和大腦都相通了,這是禪定使得四大發生了變化,變得微細了,勝義根中各根就通融了一些,將來禪定再深時,五根都通了以後,功能作用就會可以互相代替,尤其是意根可以代替五根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六根互通,六塵可以由一根了別,眼根不僅可以見色,還可以有耳根的聞聲功能、有鼻根的嗅香功能、有舌根的嘗味功能以及有身根的覺觸功能,同理其它幾根也是如此,這樣六根的神通妙用就現起來了。
眾生原本都可以有神通妙用,因為心有阻礙,五陰身就分成了六根,各根各管一部分功能,其功能作用就受到了阻礙,用起來就不那麼妙了。要想還本復原,就要把心量打開,各根的功能打通,妙用就會出現了。
感覺大腦通透了,是心清靜以後,心念集中,氣脈從前邊任脈運行到後邊的督脈,到達督脈末耑大腦部位出現的反應。氣脈在後腦勝義根部位,到達頭頂,再向下到達整個面部,在印堂穴任脈與督脈接壤之處,一個小周天快運行完了。因為注意力集中,定力增強,心念的意念作用也強,身體會隨著意念有所改變,這是三能變識的功能作用,意根的能變作用明顯,略顯主動性的能變作用。如果意根的意念作用非常大,就會想什麼變什麼,希望什麼來什麼,心中所想都能如願實現。到一定時候,指石為金都有可能,變化一定的境界也有可能。
二十九、什麼是捨受
白雪香的觀行感悟:捨,捨去了,不要了,或者說沒了。受,受想行識的受,受覺,情緒化的一種覺受。捨受,感情比較遲鈍,或者說沒有情緒。舉個例子,對於食物,沒有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大部分情況只有個能吃或者不能吃。
再例如,於父母兄弟親情分離或者團聚,內心沒有變化。不會有高興激動或者失落之類的情緒。再例如,於人情世故冷暖,罵我不會生氣,或者假生氣,或者生一下氣。別人誇我,並不會有沾沾自喜之類的情緒。對別人的責罵或者誤會,也不是不屑,也不是容忍,也不是無動於衷。就如一刀砍空氣中,或者一拳打海緜上,任別人如何總是沒什麼!
捨受的內涵是無我,我在捨,我在受。沒有我自然就無所謂捨無所謂受了。因為捨受的主體消失了。
評:修行就是要這樣的修,不是整天理論一套套的,實際上心行卻與理論截然相反。修到無心的時候,就不用談戒不戒的了,戒是多餘的。無心的時候,德行最高,無所求的時候,德行最高。德行高了,才能成為聖賢人,沒有品行低的聖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