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二部)
第十六章 真與妄的區別(2)
十四、法本無法,意思是說如來藏這法當中 ,一法也無,無形無相,心體本空。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捨去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那樣就不會出離生死火坑。不學佛的人都沒有成佛之心,和修法之念,但他們永遠處於生死輪迴中。
不思善不思惡之心,是指真如心,祂沒有思考三界法六塵法的功能作用,祂本來就不思,不知善惡是非。不思善惡不是說讓意識也處於不思善惡是非的狀態,就成為真如了,意識心也不思的時候,就是入定狀態,入定狀態仍然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真如本心的本有狀態,因此不能把意識心不思善惡時,就當作真如,就以為這時候開悟了。意識如果入定不思惟了,就不能參禪,不參禪不思惟,就不能悟道。
我們修行所體證到的智慧境界,都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表達不了的,有可能是沒有真悟。如來藏在哪裡,哪個是,怎樣起作用的都可以表達,簡短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長篇大論更能說得詳細。佛用四十九年時間,也沒有講完如來藏法,只講出來極微少的一點點,沒講出來的法還有極多極多。所以只要真實證悟,都能把如來藏表達出來,也會表達得很準確到位。
十五、八識能否了別身體的狀況
身體的變化無非就是胖了、餓了、瘦了、渴了、輕安了、舒適了、疲乏了、困了、還有呼吸的狀況,色身內臟的狀況,血液流動的狀況,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異常狀況,這些都屬於身根的運行情況。身體的各種狀況,各種變化,最直接的了別是身識,最具體和清楚細致的了別是意識心,時刻刹那不間斷了別的是第七識。意識心了別了以後,祂就會生起名言,把身體的某種狀況定義為渴,把某種狀況定義為餓,把某種狀況定義為舒適和昏沉等等,名言和概念是意識心分別之後的產物,把這具體情況分別出來以後,就有文字和語言的出現。
第七識對身根也有了別性,而且沒有間斷時,從入胎到死亡,以及中陰身裡,都在時刻攀緣身根和了別身根狀況。第七識緣於如來藏變起的身根相分,而有自己的識別了別性,祂只能了別粗略的狀況,不能作具體的了別,因為攀緣的法太多,心識不能集中,也就沒有足夠的智慧作具體細膩的了別,但是身體的異常狀況,祂能首先感覺出來,意識心不知道的,祂就已經先知道了,有時就要警覺意識來了別和關注身體的異常變化。
在六識滅掉時,比如睡著以後,昏迷以後,入定以後,第七識都在堅守和執著著身體,在昏迷時,身體只要稍微緩過來一點,祂就要喚醒意識出來,讓身體動起來,在身體受傷時,祂能努力強撐著身體,不讓意識和身識滅去,頑強地守著身體和生命,祂認為身體是祂的,六識都是祂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歸祂所有,因此祂才執著不捨,是最頑強的一個識。當身體出現病痛時,即使睡著六識都已經滅去時,祂還一直在惦記著身體,一旦身體病痛加劇,祂就馬上喚醒六識來處理身體的狀況,以至於一宿不能睡個安穩覺。因此說第七識能了別色身的狀況,了別粗略的狀況,有個粗糙的判斷,只是不能細膩一些。
第七識和第六識的了別性也有很大的區別,只是六識的了別性比較詳細和具體,能給出概念和定義,能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第七識和如來藏不能了別身根具體的狀況,不能給出概念,也不能下定義,不能用文字語言表達。
如來藏是否能了別色身呢?如來藏也能了別身體的狀況,如果說如來藏對身根不能了別的話,身體就沒辦法產生變化,也沒辦法繼續存在下去,祂還是能夠了別身根的。但是祂的了別性與身識、第六識和第七識的了別性完全不同,祂絕對不能具體了別身根是哪種狀態,也不會出現名言,不與文字語言相應。如來藏對身根的了別,還是以了別種子最為根本,祂了別了業種和業緣的同時,就知道身根當前是什麼狀態,下一步要如何變化,然後輸出四大種子讓身根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一定與業種一致。
其中具體的如何祂還是不知道,比如現在皮膚還挺好,一會就要有個因緣促使皮膚出現病變,祂知道要如何改變皮膚的狀態,但是祂心裡沒有概念,沒有溼疹或者是水泡的概念,祂就能變出溼疹和水泡等等之類的東西,祂是從業種和業緣上知道要如何變化皮膚,世俗的名言和概念祂沒有。因為如來藏不了知世俗法,所謂身體具體的變化的狀態,如胖、瘦、扭傷、骨折、流血、腫瘤等等這些名言概念祂不懂,這些屬於世俗法,如來藏不了別具體的世俗法。
祂有祂了別的內容和方式,七識心無法知道祂的心理,如來藏主要是以了別種子的形式,知道身根當前的大致的狀況,以後一段時間內的狀況是怎麼樣的,祂也能知道業緣要如何演變和發生,但是心裡還是沒有我們世俗界的名詞概念,第六識與如來藏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溝通。如來藏依種子判別就知道身根下一步應該如何變化,再下一步應該如何變化,下一秒鐘、下一分鐘、下一個小時、或者第二天身根要如何變化,祂依據種子,有一個大概的判斷,祂這種判斷和我們七識心的判斷還有很大區別,如來藏的了別性和七識的了別性截然不同。
再者,如來藏通過了別七識心行,也能知道身根要如何發生變化,比如讓身體上火了、發脹了、咳嗽、頭痛等等,祂隨順配合七識的心行,促使身根出現以上種種變化,使得身心保持一致,互相影響,這種身根的變化也是三個能變識共同和合運作的結果。
十六、如來藏只有了別到身根的情況,才能幫助身體正常運行,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能幫助身體復原。比如說身體受傷、皮膚破損、流血,身體做手術了,如來藏肯定知道身體的狀況,之後就能自動的給身體受傷的地方彌補上肌肉,讓身體復合,讓筋骨連接完好,恢復如初。如來藏通過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讓身體復原,逐漸健康起來,所以如來藏能了別身根,配合身根,實現業因果報。
只是如來藏了別的方式和前七識,尤其是和意識都不一樣,祂不了別具體的世俗法方面的內容,但是祂還是有祂獨具的了別方式,祂了別之後,不會給身體情況下個定義,加個概念,沒有受傷、流血、骨折、潰爛等等這些名詞概念,也沒有想修補的心行,祂只是按照祂特有的程序來運行,祂的心行真的不好窺探。
祂沒有名言,沒有概念,也不知道身根具體的狀況,但是祂能完全配合身根配合七識,完成身根的各種變化,達到與業種、業緣和七識同步,這說明如來藏能同時了別無數色法和心法。身體手術了,受傷了,祂會幫助恢復,渴了、餓了、疲乏了、困了,祂能配合身根和七識解決出現的問題。如來藏的配合主要是配合意根,因為意根也了別身根,因此就想改變身體狀況,祂了別意根的心行,就配合意根,讓身根有相應的變化,除非因緣條件不允許。
既然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如來藏所變幻,如來藏所變化,一切法因為如來藏才能產生變異,才能有生住異滅,我們就要仔細思惟,如來藏對一切法有沒有了別性,有沒有見的作用。祂肯定有,祂能夠了別一切法,只是了別的方式和內容,與七識大不相同,我們現在沒有甚深的智慧觀察祂的心行,沒辦法了解祂的心行,也沒辦法與之溝通,只有當自己證悟了,有了道種智以後,自己慢慢的一點一點體驗觀行,對於如來藏裡的秘密才能都通達了知。
十七、如來藏的了別性與前六識了別性的區別
我們的思想念頭、觀念、想法、知見,都屬於想蘊和行藴範圍,想蘊是指六個識心對六塵境界了別的功能作用,繼而又取相執取。這種功能作用是如何產生出來的呢?有人說念頭存在如來藏裡,是如來藏出生的念頭,但是如來藏並不存念頭,祂只能存種子,存業種。念頭是一種法,如來藏存一切法的種子,種子輸出以後,就產生了法。意根作意攀緣法塵,觸了法塵之後,了別不清楚,又要想了別法塵,如來藏就會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生出意識心來了別。
意識心生出來以後,意識的作意心所法就開始運作,意識就作意於意根想要了別的法塵,之後觸法塵;觸了法塵以後,受心所出生,意識就領納領受法塵;領納了法塵以後,想心所運行,想心所了別法塵,取法塵的相,執取法塵;之後就有感受,受蘊出來了,感受以後還要再想,下一步思心所運行出來,意識就要思量思考,對法塵有了勝解,於是思想念頭不斷的出生、發展、變化,語言也就此產生出來,所以思想念頭就是意識心的功能作用。
從以上分析來看,說念頭是存在如來藏裡的就不對了,如來藏不存念頭,而是存種子、存業種,業種現行,識種子生出來,法塵和意識心就出生,意識了別法塵以後,對法塵有了勝解,然後才能有念頭。如來藏出生法塵以後,意識了別法塵時就會出現連續不斷的了別功能作用,意識執取法塵、思量法塵時,就有思想念頭、回憶、妄想、希望、打算、以及想像,這都是屬於意識心的功能作用,屬於想蘊和行藴。
想蘊就是六識心生出來以後,對法塵的了別取相作用,也就是由五遍行與五別境心所法而運作出來的取相分別性。之後行藴的思心所的行為造作就出來,各種念頭就不斷的出現。所以說念頭是意識心的念想作用,是意根攀緣的結果,由如來藏出生。
如來藏和第六識的區別我們應該能清楚,如來藏有幾個遍,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法。遍一切法是最主要的,一切法主要指六根六塵六識上的法,還有超過六根六塵六識的法,六識緣不到,也了別不到的,是由如來藏出生,意根能緣,但不能具體了別的法。凡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不管在七識心上留影還是不留影,都叫作法,如來藏本身也是法。
我們應該知道,既然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由如來藏所執持,那麼如來藏肯定在一切法上,和一切法在一起,如來藏不可能是生滅性的,因為一切法不可能同時都滅,總有存在著的法,那麼如來藏必然同在,這個法滅了,那個法生出,只要有法存在,就有如來藏存在。
那麼有人修定心裡沒有念頭時還有沒有法的存在?在沒有念頭的時候仍然有法存在,眼識還能看見眼前的光明或者是黑暗,耳識還能聽見周圍的聲音,心裡沒有念頭也知道有什麼聲音,沒有念頭的時候,身識也知道身體的感受,五識只要在了別五塵境界,第六識就一定存在,祂必須配合五識了別五塵境界,外加一個法塵境界,這時候六塵都在,六識心也都存在,六識心只要存在,就要了別六塵境界。除非入深定了,入深定了還知道自己入定了,還有心喜,說明意識心還在。但是有時候意識了別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態,也許還不知道自己在了別,一個可能是因為祂自己的心識弱,再一個可能是因為意識有愚癡性,反觀力弱,愚癡的人沒有能力反觀自己到底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心念,在起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心中某個法滅了,還有了別這個法的意識心存在嗎?那就沒有了,意識心在這個法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另一個法生出來,意識心了別到了,就在另一個法上出現;當另一個法滅了,了別那個法的意識心就隨之而滅,意識心總是在隨著六塵法生,隨著六塵法滅,意識心是要隨著境界的轉換而轉換的,境界的轉換一個是意根的攀緣在不斷的轉換,一個是境界的因緣要不斷發生生滅變化。
而如來藏不管法生法滅,祂一直存在著,這個法滅,那個法還在,如來藏一直在執持著祂所出生的一切法,有些法我們能接觸得到,有些法我們就接觸不到,但如來藏一直都存在,都接觸。所以在修定時,不管心中有念沒念,如來藏都在,我們睡著的時候,更是一點念想也沒有了,但是如來藏還是存在;即使昏迷了,如來藏還是存在,到臨死亡之時,任何一種想法都沒有了,馬上就要死了,如來藏仍然存在;即使六識都滅了,還有意根在,那麼如來藏就存在著。因為祂遍一切處一切法,沒有祂就沒有法,有法就有祂。
我們一般情況下所能知道的了別性,都是指第六識的了別性,以第六識的了別性為主,當然前五識也有了別性。眼識的了別性,能見光明和黑暗,當眼前看不見黑暗,也看不見光亮,這個時候肯定沒有眼識了,只要能看到一點亮光,即使是閉著眼睛,還能知道眼前是黑暗的,這個時候還是有眼識的存在。
前五識的了別作用比較粗淺,我們很容易就知道有沒有五識的存在,這個知是第六識的知,第六識能知五識是否存在,能知五識的狀態。但是第六識的體性比較微細,了別的範圍非常廣,能把第六識了別的範圍都了別到,也是不太容易的,當然了別第六識的了別,還是第六識自己,這是第六識的反觀力作用。
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境界就是六塵境界,只要把六塵境界的概念弄清楚了,就能判斷出自己所接觸和了知的境界是不是屬於六塵境界,只要是六塵境界,能了知六塵境界的心,一定是六識心,肯定不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了別慧特別劣,祂不了別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好、是壞、是粗、是細、是美、是醜,如來藏都不知道。
但是如來藏也是識,祂也有識的功能作用,識的功能作用就是了別分別的作用,如來藏了別分別的作用是什麼?祂在何處起了別分別作用呢?我們知道,業種成熟業緣現前時,果報就出現,因為什麼而出現果報、受果報呢?是因為如來藏把業種輸送出來了,果報是與眾生造業的業種相一致的,就是說眾生造什麼業,肯定就要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報肯定是從前造過的業所感召到的。
那麼如來藏是如何把業種輸送出來,讓我們受到相應的果報呢?如來藏是如何產生我們的五陰身,產生五陰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法和三界世間法呢?因為如來藏有了別業種的功能作用,祂了別業種以後,知道緣熟了,就能讓業種現行出來,按照業種如理如法如實的變現眾生的五陰色身,變現五陰身生存的環境,變現五陰身的一切業緣,如實的實現眾生的業因果報。
如來藏不但能了別業種,還能了別根身,五陰身現在處於何種狀況,下一步五陰身應該如何變化,再下一步五陰身又應該要如何變化,如來藏因為能隨時隨地了別業種的關係,這些事祂都知道,祂能依業種和業緣使五陰身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五陰身刹那刹那的生滅變異,都是如來藏對五陰身和業種的了別作用的結果。
如來藏還能了別五陰生存的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其實也是在刹那刹那發生著變化,我們現在沒有能力觀察出來,因為心太粗糙,智慧太低劣了,無法了知這些生滅變化現象,也沒有甚深的禪定和智慧觀察到這些現象。但是我們卻能觀察出一段時間內宇宙器世間的生滅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如來藏依據眾生的業種,在刹那刹那的變現和維持著。宇宙器世間要如何變化和轉變,如來藏都能知道,所以祂要不斷的輸送四大種子,不斷的改變著宇宙器世間,宇宙器世間才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存在,宇宙各種現象上的發生和變化,都是如來藏了別宇宙器世間、不斷變造宇宙器世間的結果。
如來藏因為能了別業種,了別宇宙器世間,祂就能讓宇宙器世間不斷的發生變化,比如最大的最初的變化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生滅,地球的成、住、壞、空,這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如來藏依據業種,不斷的輸出四大種子,就能讓宇宙器世間出現這些變化,所以如來藏作為識,祂也有了別性。
如來藏這種了別性,我們一般都觀察不出來,因為沒有證得如來藏,也沒有甚深的智慧,我們一般所能知道的了別性都是前六識的了別性,意根的了別性我們也無法了解,所以我們知道的了別性,肯定就是前第六識的了別,以意識心為主,不大可能觀察了知到如來藏的了別性。
如來藏和第六識這兩個識的體性,我們應該仔細分清楚,分清楚以後,在將來參禪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所處的清清靜靜的狀態,沒有思想、沒有念頭的狀態,當作是開悟的狀態,認為自己的心清靜了,達到無知無念了,這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可是這裡還是有個知,知境界法,知自己清淨和無念的知,這正是第六識對自己的反觀性的知,不是真心如來藏的知,也不是意識的無知。但是這個時候如來藏的知和無知也都在,需要我們用慧眼去把祂識別出來,這樣就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公,參禪也就達到初步的成功了。
十八、言語道斷,是指真心阿賴耶識根本的體性,祂沒有語言,也不通達曉了任何語言。因此祂不說話,我們說話,祂也聽不見,聽不懂。所以我們想開悟找到祂,祂也不會說,我在這裡,這就是我,所以參禪這種事跟祂無關,祂不理會這件事。但是在參禪時,沒有祂的佐助,我們真就不能參禪,沒有祂的佐助,我們什麼也不能做。換句話說,沒有祂,根本就沒有我們,更不用說參禪了。
所以言語道斷,是指祂不通語言,不通文字,不聽勸告,不聽騙,不聽哀求,不聽吩咐,不聽利誘,不聽兩舌,不聽惡口,不聽綺語,不聽是非,也不聽讚美,語言文字,乾脆就不用施加於祂。言語道斷的意思,不是讓我們修到自己沒有語言時,就是悟了。妄心的沒有語言與真心阿賴耶識的本來就沒有語言,不是一回事。
心行處滅,也是指真心阿賴耶識的體性,真心沒有任何心行,沒有任何想法和打算,沒有任何貪求和厭棄,祂無所求,也無所得,因此事事都不作主。在六塵任何境界裡,祂都不起心,不動念,既不貪,也不瞋,也不愚癡,沒有邪見,也沒有我見,完全是一個無我的心。所以心行處滅就是指真心,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心行,不對六塵境界,不知六塵,不分別六塵,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了,祂都不動心,所有六識心所具有的善惡和不善不惡的心行,祂都沒有,祂是清淨而又無為的。
十九、如來藏不了知具體的萬法和六塵境界,這是第七識所了知的部分,也是六識所了知的內容。真心與妄心的體性,所對應和了知的內容,要嚴格區別開,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認知和智慧。如來藏知,如果意識不知,沒有什麼用,意根知了,意識知了,才有意義,才有作用。
雖然能讀萬卷書,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進。學法的根本目的,是獲取智慧,不是為了收藏無數的知識和學問,不是為學而學,更不是學給他人看的。所以為了獲得智慧,我們要做什麼,如何做,是應該要用心思考的。學佛人,是學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語言,而是通過佛的語言,了解佛的心,然後學習佛的心,效倣佛的行,最終才能與佛平等無二,慈悲於人。
二十、無一切念者,為真如心,不是妄心七識,只有真如無念,不念一切法。眾生的妄心是有念的,因為六識只要存在,就要面對六塵境界,肯定有念想。佛雖然是無上覺,祂的七識心也有念,佛要觀察哪個世界眾生的緣熟,可以現應化身去救度,而觀察思惟就是念,沒有念不會去觀察眾生的根器和眾生的因緣,沒有念佛就不能因材施教,演說無量法。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度眾也沒有離開過念,除非佛入定,和無事時,不用度眾生時,才沒有念。
但是從另一面來說,真如也有念,真如除了不念六識所念的六塵境界,其餘一切祂都念。悟後慢慢就會懂得真如的有念和無念,那是後得智、別相智、道種智才能了知的內容。所以不能把真如的無念當成意識心的無念,也不能把意識心的無念當成真如的無念,悟前往往錯會佛語和祖師語。現在普遍都是真妄不分,把妄心的體性當真如的體性,而真如所具有的體性讓妄心修行去達到,那怎麼可能做得到呢?現在的眾生顛倒知見太多,真不知真,妄不知是妄,真妄互相混著說。
二十一、有人說如來藏是眾生立出來的,我們立祂,祂就存在,不立祂 ,祂就不存在。可是實際上如來藏根本不用我們立,祂本自存在,任何人想推翻祂,也推不倒。祂永遠不滅,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磨滅祂,不管眾生承認不承認祂,祂一直都在默默無聞的工作著,為眾生奉獻著一切法,頫首甘為孺子牛,祂只管耕耘,不要收獲。
如來藏是世間最正之眼,能見一切法,而又無所見;能知一切法,而又無所知;能聞一切法,而又無所聞;能覺一切法,而又無所覺。祂無見無不見,無知無不知,無聞無不聞,無覺無不覺。如來藏的無知,是因為如來藏不對六塵境界,不分別六塵境界,對一切法不作具體了別,又沒有覺觀,沒有名言概念,沒有知見,沒有觀點、意見和看法。
但是,如來藏又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能了別業種,了別業種時就了別了一切法,同時依如來藏而運行的佛性,在一切法上都能運行,對一切法都有見性,因此能覺一切法,能觀一切法。此種覺觀與七識的覺觀截然不同,其見性與七識的見性也截然不同,眾生往往很難區分。
如來藏在了別業種以後,就要依據業種,變造一切法。如果祂不知一切法,那就無法變造了,或者是要錯亂地變造,那就會出現因果不符、無因有果、有果無因的現象,而眾生的因果從來就沒有錯亂過一絲毫,可見如來藏能如實了別業種,如實依業種出生一切法,實現因果律。實際上,因為如來藏能知一切法,才能變造一切法,祂知的方式,一是知業種,二是知因緣;另一方面祂有見性的功能作用,能見一切法,就能配合一切法生起和轉變。總體來說,如來藏的見聞覺知性非常殊勝,也很特別,別於七識的見聞覺知性,我們難於了知。
二十二、無心定與真如三昧的區別
無心定的意思,就是住在定境中,無念無想,無所事事,百無所思,意識不起思惟和觀照,就像楞嚴經中世尊所說的內守悠閑的狀態,這些都是意識的閑著狀態。有些人就誤會這種狀態就是不起念想的真如了,認為是證得真如三昧了。其實真如本來就沒有一絲念想,不管修不修定,都是如此,因此真如的狀態永遠不改變。而禪定中意識的不起念的狀態,是修出來的,先無後有的,那麼有後還能無,早晚還會消失,生滅變異之法,就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如,那就不等於真如三昧境界。
二十三、動念即乖的意思
乖,是乖離、違背、不是的意思。當我們動起念頭的時候,這個起念動念的心,不是第八識本心。因為第八識從來不動念頭,尤其是三界世間法裡的念頭,有語言有文字有聲音有心思的念頭,第八識都不會出現。只有妄心才有念頭,因為意根對於世間法的攀緣不止,惦念不斷,意識就要不斷的出生各種念頭和思想,生生滅滅,斷斷續續,抓不住理還亂。所以沒有唯識種智的人,所能觀察出來的念頭,都是妄心思想出來的,起念的心都是妄心,不是第八識本心。
二十四、怎樣才是無分別?
如來藏的無分別性,七識心很難做到。接近於如來藏的無分別狀態,也就是七識的無心狀態,七識心無心時,對一切法都無所謂,不再放在心上。看像沒看見一樣,聽像沒聽見一樣,沒有人我對立是非糾紛,不管好壞是非,不著六塵境界。
但是這種狀態,還是分別了,知道是色是聲是香,認識你我他她,有了名言概念,與如來藏那種不知所以,沒有名言概念的無分別狀態還是有區別的。畢竟識心種類不同,功能作用就不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