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三十一章 如來藏的心所法

一、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與一切識心俱,與一切法俱。只要有識心在運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運行著,如果離開五遍行心所法,識心就不能存在,無法運行,不能有了別活動。那麽在一切法上都有識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爲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識和第七識的運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隨著兩個識運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運行的,比如第八識要出生一個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隨第八識至始至終的運行,一個都不缺少。而六七識則不一定,六七識作意以後,如果不感興趣,就不會觸,尤其是第七識意根;觸了之後,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識意根;受之後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想之後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運行,六識就不能出現,即使出現也會消失停止運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現,六個識都不能出現。可見意根的王者統治地位,祂的權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會出現偏差,而極大多數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無法發現,也不願意承認。很多人就是因爲自己思惟不得力,沒有辦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論,依止一個現成的答案,以爲究竟,認爲這是保靠的,錯也不知。這是目前佛教界極其普遍的現象。

二、心所與心王的關係

心王是主,心所是隨從,是主的用;心王每一刹那都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不能離開心所法,心所法離開心王,也就不能存在、不能運行了。心王出現的時候,就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沒有心所法的運行,肯定就沒有心王。其中五遍行心所法與八個識刹那都不能離開,其他心所法只是個別時候才伴隨心王運行。心所相當於心王的柱杖一樣,心王猶如皇帝,心所就如黃袍和皇冠。

識心的運行,就是心所法的運行,沒有心所法,就見不到識,見到心所法的運行,就等於見到了識。其中作意、觸、受、想、思心所法,就是八個識對所緣境生起的識別作用,心所法就是八個識的工具,心王從來離不開工具,就像一個人走路必然要用腿和腳一樣,離開腿和腳就不能走路。八個識相當於身體,心所法就像兩條腿,身體要走路必然用腿,八識要運行造作,必然用心所法。

爲了便於理解心王與心所的關係,我們可以把八識比喻爲色身,心所法比喻爲眼睛、耳朵和鼻子;色身要活動,就要依靠著眼睛、耳朵、鼻子等等,如來藏要運行,就要依靠心所法。或者把心王比作機器人,心所法比作機器人的四肢,機器人要運作,就依靠著四肢,四肢活動起來,就表明機器人出現和工作了。

其中五遍行心所法與如來藏最密切不可分,分秒刹那都不能離開;五別境心所法在其次,別別現行,不是時時都能出現;善十一心所法則時有時無,煩惱心所法,也是時有時無,最終都要滅去。那麽心王要運行,每刹那都用五遍行心所法,有些時候就要用五別境和善十一心所法,煩惱心所法不一定每個心王都有,如來藏天然就不具煩惱心所法,七識的煩惱心所法,通過修行,最終要滅盡。

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一直不變的跟隨著識心運行,其他心所法如五別境心所法只是在某些個別時候起用,煩惱心所法也不是一直都要起用的,而且隨著識心的清淨程度,煩惱心所法要逐漸減少和滅除不用。用得太頻繁的人,一定是煩惱重的人。心行還沒有修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不容易起用和現前,心行變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要常常現前起用,起心動念與善相應。

有的時候,幾種心所法可以並行起用,比如說五遍行心所法肯定是刹那都在運行的,同時識心裡生起了欲望,欲心所出現了;同時心裡還有念頭,這是念心所;同時自己還知道有念頭,這是慧心所在運行;再同時生起慚愧心認爲不應該有欲望和念頭,這是善心所起用;如果同時心裡想起某人某事,心裡起了恨意,這是煩惱心所運行出來了,這時善心所就沒有出現,二者只能有一。

善惡心所法不能並行,意識正對一個法起善心時,不會有惡心出現。貪心所是惡,不貪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存在現行,有貪就沒有不貪,二者只能有一,或者一個也沒有;嗔是惡,不嗔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存在和現行,嗔與不嗔是一對,有不嗔,就沒有嗔,二者只能有一。修行好的人,善心所要增加,現行的時候多;定力好,心清靜的人,善惡心所都很少現起,心就不善不惡,對境而不動。

五別境心所法和五遍行心所法可以並行,與善惡心所法二者之一種,可以並行。因爲識心有明就沒有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明,對立的法不能同時現行,可以前後現行。修行得越好,証量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心思就相對簡單一點,也就是並行的心所比較少。即使是五遍行心所法,其現行時,運行過程也比較簡單而不複襍,五別境心所法中定心所法現行時間比較多和長,欲、念、勝解心所法就很少現行,煩惱心所法更是少於現行。

三、如來藏的五遍行心所法

三界唯心的意思是說,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心體當中出生的。爲什麽如來藏能出生萬法呢?因爲如來藏心體裡具足一切法的種子,有種子就能出生一切法,種子是出生義。一切法的種子就是如來藏心體中的七大種子,同時有業力種子配合,三界法就能被如來藏現行出來。如來藏在三界世間法當中運行,是以心所法的方式運行,當祂運行時,同時就輸出業種和七大種子,如來藏用七大種子生出心法和色法,心法和色法具足,三界世間法就具足。

衆生位的如來藏只有五遍行心所法,其中如來藏的作意,是對種子作意,對五隂身作意,對七識作意,對器世間作意。如來藏的觸心所,是觸業種,觸五隂身,觸七識心,觸宇宙器世間,觸外六塵。觸之後是受心所的運行,對觸的那些對象領納和領受,也就是接納下來,在其中並不生起苦和樂覺受,沒有苦樂受,完全是捨受,也就是沒有覺受。納受之後,想心所運行出來,想是了知、了別,然後就取相、持相,如來藏這種取相和持相的方式與七識有截然不同的區別。最後思心所起用,思量抉擇,決定要造作,於是就輸出七大種子開始變造,於是乎三界世間法就出現了。

四、如來藏的思心所有什麽功能作用

思心所的作用主要是抉擇,做決策和決定,然後開始實際行動。八個識都有思心所,都有抉擇性,都能作出決定,只是抉擇的内容不同,權利大小的不同。八個識都是根據什麽作抉擇呢?八個識在作抉擇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心識活動,如果沒有任何心識活動,就不能作抉擇。五遍行心所法是八個識都具有的識心活動,對相分的作意、觸、受、想、思,這些識心活動運行到最後,就對所了別的法生起決定心,準備有所造作和行動。

比如如來藏的思心所的造作,如來藏創造了一部分耳根,祂要時刻決定下一刹那如何再創造剩下的部分。如何創造,在哪個位置創造,創造成什麽樣子的,什麽色彩什麽形狀的,如來藏都要不斷的作決定。這些決定是在如來藏了別業種和耳根狀態時決定的,其了別過程中有對業種的作意、觸受、想、思的識心活動,也有對耳根已經變造部位的作意、觸、受、想、思活動,然後就在相應的部位輸出與業種相應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耳朵就慢慢的形成和完善了。

再比如胖人要減肥,如來藏就得隨順意根,根據業種和現行的業緣,決定輸出四大種子,吸取色身上的四大微粒,不斷變化四大種子的比例結構和排序,同時配合七識進行身體運動和調節飲食結構,最後身體就發生變化了。當然如來藏沒有五隂和色法的概念,也不具體了別色法的相貌,祂只是了別業種,了別意根的思心所,再根據色身所攝取的四大和業緣,也許能讓色身逐漸瘦下去;如果業種不允許,業緣不具足,瘦下去就很困難。

一切法的運行,如來藏都要有思心所作決定;而作決定之前,祂一定有心識活動,作意觸受想思,只是一般人無法了解到。第七識只知道決定要身體瘦下來,第六識只知道讓身體變成某種樣貌,具體如何改變意根就不知道了,反正改變色身也不是祂改變的,盡管意根認爲都是自己所爲,實際卻不是。第六識觀察智慧不足時,也不知道身體具體是如何瘦下來的。如來藏幫助色身減肥以後,六七識就覺得自己可瘦下來了,好像祂付出了什麽代價似的,實際上意根只是作個決定,其餘的事,都是如來藏完成的。

如來藏了別意根的心行,就像機器人了別人的指令似的,就像電腦讀取數據似的,就像電腦識別人手的操作似的;如來藏了別業種就像電腦讀取程序似的;如來藏輸出和實現業種,就像電腦完成某個程序似的。所以如來藏雖然造就了一切法,就像什麽事也沒有做似的,祂的了別,根本不是了別具體的人事物的樣貌,而是一種抽象的了別,像了別符號似的;就像音樂家識別樂譜,就能譜曲一樣。

五、如來藏的運行,依自體的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法在本質境上運行,就能對業種,對衆生的根身器界有了別作用,有見分作用,就能見一切法、照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見的相分。而如來藏的思心所運行之後,就能顯現出帶質境,是如來藏思心所變造出來的,帶質境就是如來藏的相分,是如來藏見分運作的結果,是見分所顯示出來的法塵。

第七識依如來藏的見分,也就能緣到如來藏見分帶起的相分——帶質境。所以第七識雖然能緣如來藏的見分,但與如來藏所見的相分是不同的,一個是本質境,一個是依本質境所變起的相似境,如鏡子中的火,是幻化的。雖然如來藏見分所見的本質境也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第七識所見的帶質境是幻中幻,是二次變現。

勝義根處的相分是帶質境和獨影境。帶質境包括真帶質和假帶質,分爲變帶和狹帶,有色法也有心法,還有非色非心法。如來藏所緣的本質境是四大組成的微粒,是比較粗重的,比較實的色法;而帶質境的色法雖然也是四大微粒組成的,但卻是微細的色法,不太實了,比較虛幻。就像人類的色身與鬼神類的色身的差別似的。本質境比如說是四大組成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帶質境就好比是鏡子裡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一個實,一個虛,七識只能了別虛法,不能了別實法,實法只能由如來藏了別。

六、如來藏裡的識種子輸送出來形成了七個識,七個識一現行開始運作時就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首先是五遍行心所法,然後五別境心所法不定時跟隨著運行,也有善惡心所法不定時跟隨著運行,七個識有時善有時惡,有時善惡都不現起,但五遍行心所法一定時時刻刻跟隨七識現前運行。可是這些心所法都沒有種子,七大種子裡沒有五遍行的種子,業種裡也沒有心所法的種子。但是七識一現行,五遍行、五別境與善惡心所就跟著出來運行,於是身口意的業行就生出來了。

識種子像水滴一樣,水滴連續起來形成水流,水流相當於七識的識流。但是七識本身依賴著心所法才能運作,要有心所法的輔助運行才有七識的功能作用。七識出生後就對所對應的法作意、觸、受、想、思,這就是七識的運作過程,其中夾襍著其它心所法。識種子本身是清淨的,形成的識流也是清淨的,可是心所法參與運行的時候,七識就不一定清淨了,因爲心所法有不清淨的,有染污的,那麽七識帶著心所法所形成的業種就不一定是清淨的了。如來藏裡存的是什麽樣的業種,意根就有什麽樣的表現,所以意根一定與業種相應。

如來藏根據業種現行七識,業種染污,七識的心行就染污;業種清淨,七識的心行就清淨。染污種子成熟了,意根就要現行染污業,染污業又作爲種子存進如來藏,而識種子回到如來藏裡,仍然是清淨的。七識所造作的惡業種緣熟時現行出來,在現報中又生起不善的心行,依不善的心行又去造作不善業,又以這個爲因産生了不善的果,業果就是這樣周而複始,生死輪回不絕。七識所造作的善惡業種遇緣現行而了,業種雖然消失了,但一切法一切心行都像档案一樣永不消失。衆生無始劫所經歷的越多,這個如來藏存的就越多,歷劫生命長河裡的東西一點一滴如來藏都存档。如來藏無形無相,如果不是無形無相就儲存不了這麽多的档案,那麽档案也是無形無相的。

七、如來藏在無餘涅槃裡心所法是否還存在和運行

阿羅漢如果還能出無餘涅槃,一定是某種業種成熟,如來藏依業種再運作,出生意根,然後意根和如來藏一起投胎出生五隂十八界。業種成熟時,如來藏一定能了知到,業種不成熟時,如來藏也應該能了知到。那麽如來藏這個知是什麽?

如來藏依業種運作的時候,是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運行之前,有想心所的運行,想心所就是了別取相,了別業種,取業種成熟與否的相。想心所之前是受心所,接受領納業種,受心所之前是觸心所對業種的觸,觸之前一定要作意於業種。如來藏在無餘涅槃裡沒有其他什麽事,只此一件事可作,就是用五遍行心所法了別業種。

而如來藏運作這一件事,自身必須存在和不斷的運行,才能保証能不斷的了別業種。如來藏自身的存在,不斷運行,依靠如來藏自身的識種子不斷的流注,形成連續不斷的如來藏識流,五遍行心所法伴隨著如來藏不停止的運行,這就是如來藏相續不斷,不生不滅的原理。

八、如來藏的知和意根的知,内容完全不同。比如意根証得如來藏,知道如來藏時,如來藏卻不能証得自己,不知自己。當意根証得色身非我非真實時,如來藏並不能知道色身非真實非如來藏自己。如來藏的思心所所思的内容與意根思心所所思的内容完全不一樣,差別很大。所以意根証得的法,如來藏不能証得,意根的抉擇決定,如來藏不能作同樣的抉擇決定,只是配合隨順意根的抉擇罷了。

當意根參究一個法時,什麽時候能參究出來,如來藏是不知道的,但是如來藏能了別意根的思心所,了別因緣,了別業種,主要是提供意根所需要的識種子,配合意根思量參究。而具體事相上的事,如來藏都不了知。這是如來藏與七個識的區別。

九、如來藏本身是無相的,但是祂有運行的行相,有蹤跡可尋。這個無相的行相,不需要如來藏變現,因爲這樣的行相不是如虛妄的五蘊世間法那樣的相,比生滅法更虛幻不實,沒有實法,所以不用如來藏出生,就像雁過虛空了無痕一般。如來藏本身是真法,真法不需要變現就能顯現出來,因此說如來藏不屬於内外相分,只要如來藏有所運作,就能被有智慧的第六識發覺,抓住祂無形無相的蹤跡。

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也是有行相的,轉識成智的第六識完全可以現前觀察得到如來藏心所法的無形無相的運作方式。我們從物體的搖晃上,完全可以觀察出風的勢力有多大,風的勢力就是無形無相的相,第六識完全可以現前觀察得到,但風的行相和勢力無須如來藏出生,是風本身所具有的相貌,如來藏出生風時就有了,觀察如來藏的運行行相也是如此。觀察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與觀察如來藏的運行行相,還是有些微的差別。

意識觀察到如來藏的行相,這個行相不用如來藏變現,因爲它既不是假,也不是真,比如說如來藏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也不是實法,實法只有如來藏本體和佛性。

在阿羅漢的無餘涅槃裡,像佛那樣的無上智慧,都觀察不到如來藏的本體,也觀察不到如來藏的運作行相。所以說如來藏是無相的,不可見的。其運行的行相也是依如來藏的運作在五蘊的虛妄法上才能顯現出來,是附屬於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不是實體。

如來藏運行的行相,不管意識心智慧認知怎樣,意識存在不存在,這種相永遠存在,是如來藏運作時顯現出來的,不是變現出來的,意識沒有智慧時就識別不出這種行相。再比如如來藏的心所法的運行,是一種法塵相,不管意識是否存在,不管意識是否有智慧識別,這種法塵相永遠存在,不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是如來藏運作時自己顯現出來的。就像人在白天太陽光下行走坐臥,就能有行走坐臥的影子出現,這些影子不是人主觀變現出來的,二者的道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太深細的法,無法講得太清楚和細致,有觀察智慧的人之間能心領神會。

十、心王、心所是否各有其運行行相

 心王的運行行相體現在識種子的流注和運行上,心所的運行行相體現在善心所法、惡心所法,還有不善不惡的心所法上,以及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上,這些心所法不是從識種子帶過來的,和識種子不是一體的,各有各的運行行相。但是它們能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配合的天衣無縫。

心王的心所法中,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的運行,與識種子的運行和流注不好區分,雖然如此,二者也不是一體的,各有各的運行行相。因爲心所法是要不斷變動的,不僅能夠增加和減少,還能變得更完善,它的運行和識種子的運行,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這個區別非常不好區分與觀察,即使觀察出來,語言也不容易表達清楚。

比如說五別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七識心王能夠定下來,出現禪定,這個定能增加,也能減少和消失,定心所是不斷變化的。這些變化肯定不是識種子帶過來的,識種子的流注是受如來藏支配和決定的,當然如來藏是隨意根動轉的。定心所法是從另外一個處所來的,比如從業種帶過來,隨著業種出現。如果心所法與業種混在一起,心所法前後世就有一定的連接性,比如前世修過禪定的人,今世稍微修禪定,定心所就容易出現。心所法雖然和業種有關係,但是心所法沒有單獨的種子,和前世的身口意行的種子是綑在一起的。

再比如說勝解心所、念心所、欲心所,每個心所法都會産生變異,心所法不是固定的,能夠增加,也能減少,還能産生變異,這個不是從識種子那兒一起出來的,也是和業種有關係,但是又沒有單獨的業種,這裡的内容非常深。

比如五別境那個慧心所,肯定是隨著環境的熏習要不斷增加或不斷減少,是不斷在變異的。可是心王的識種子卻不是變異的,識種的本身永遠是那樣的清淨,只不過種子流注的是集中的還是分散的,有這個區別。

識種子流出來就形成了心王本體,心王本體是清淨的,因爲識種子是清淨的。識種子沒有染污性,也沒有善與惡性,但與心所法和合在一起,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後,識心就有善與惡、不善不惡的心行出現。所以八識心王的心行和心所法的心行其實就是一個,心所法就是心王的心行,八識心王運行起來,是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尤其是以五遍行心所法的形式運行。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第一章裡講,五遍行心所法是心王的助伴,心王只要運行,必須以五遍行心所法爲助伴,沒有五遍行心所法,心王就不能運行,這是《瑜伽師地論》第一卷所說。比如識種子要出生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出生的方位,要確定它出生在何處,例如出生在眼見花的花色上,意根確定了這個處所後,識種子就奔勝義根那個花的色塵處出生出來;或者奔向某個聲音的處所,在勝義根聲塵出現的處所出生,或者在其它意根想要了別的處所出生。所以識種子出生之前有個作意,作意就是有出生的方向,出生的位置,在識種子沒有出生之前作意心所法就開始運行。心所法和心王運行的行相就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行相應該是完全一致的,表面上體現的都是心所的運行行相,也隱藏著心王識種子流注的運行行相,二者雖然是一致的,卻各有各的運行行相。

還有五遍行心所法最後一個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是抉擇決定,最後功能作用就是造作,思心所造作完了,就等於心王造作完了,於是識心在此法上滅去,轉移處所,那麽心所法在此法上也就消失了。從這個原理上說,心王和心所的運行行相是一致的,它們的運行是扭在一起的,行相是體現在心所法運行的行相上,隱藏著識種子流注的運行行相,它們是不可分開的。

十一、八識心王的了別,是借助於心所法完成的,沒有心所法的運行,八識心王就不能了別,了別就是心所法對識心的輔助作用。比如意識的了別,要通過作意心所法對相分的作意,要有觸心所對相分的觸,要有想心所的取相執取性,要有受心所的接納和感受作用,要有慧心所的智慧分別;有的時候要有定心所的專注力,之後意識要有對相分的勝解力,有的時候還要有欲心所和念心所的輔助和引發作用,其中可能還要有善惡心所法的參與作用,使其行爲造作具有一定的善惡性。因此說八識心王的了別就是通過各種心所法實現的,沒有心所法,識心就無所作爲。

心法必須要依賴心所法才能顯現和運行,心法的作用,就是心所法的作用,心所法的作用就是心法的作用,心所法一定要刹那刹那伴隨心法,二者不能離開須臾。心法的了別,一個是通過心所法的運行實現的,一個是通過見大種子形成的佛性實現的。

十二、八識的捨受         

捨受的特征是對境無心,既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是一種不苦不樂的心境。八個識都有捨受,第七識捨受的出現,一是因爲祂對六塵不能具體和細致的了別,無法覺知到疼痛、酸甜苦辣等等六塵境界,因此心裡就沒有苦樂受;二是所對的境界不重大,心裡也就平靜和平淡、沒有苦樂受,只有捨受。一旦六識了別到重大而有特別意義的六塵境界,尤其是對自身自我影響和意義都不一般時,意根就有苦樂受,不是捨受了,祂就有情緒,有可能迫使六識表現出自己的苦樂受,如:高興得手舞足蹈興高採烈、氣得渾身發抖、痛苦得哀嚎大哭等等,都是意根的情緒發泄。

六識的捨受,與第七識稍微有些區別。六識是直接了別六塵,了別以後,並不覺得六塵有多好和多不好,心境屬於中性一些,平和一些,中庸一些,覺得六塵有無都可,六塵不會對自己産生什麽影響,既不喜也不厭,也無所希求,這樣六識對六塵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這就是六識的捨受。

如來藏也有捨受,但是如來藏的捨受,與前七識又不相同。如來藏的捨受,是因爲如來藏面對著六塵境界,不知六塵境界爲何物,分別不了境界的好壞美醜,不知善惡是非,不知興衰利弊,因此如來藏沒有什麽感受,方便說爲捨受。而七識的捨受,是對六塵的受,七識對六塵的時候,既不感興趣,也不厭惡,是這種捨受,是分別了六塵以後又不具體了別的受。如來藏因爲其本身不能分別六塵的好惡是非大小長短方圓,因此自心沒有感受,沒有情緒,真心和妄心的捨受有這種區別。

捨受就是對境界既不是喜歡,也不是厭惡,而是覺得無所謂。見六塵也行,不見六塵也行;有六塵也行,沒有六塵也行,七識心就是這種感受,這叫作七識的捨受。如來藏這種捨受,是分別不了具體境界的受,不知具體究竟爲何物,對境界沒有定義和概念,也沒有覺觀,因此第八識就是平淡無奇的那種捨受。如來藏還有一種捨受,是祂了別相分以後的捨受。祂了別什麽呢?了別衆生的根身器界,了別業種,了別七識心行,了別七識心行以後,如來藏也不知道七識心行的善惡,不會說七識太清淨了,或者認爲七識心太污穢了,因此祂就不會對七識生起喜歡和厭惡的感受,祂是完全的捨受,根本不在意七識的心行如何,照樣會配合七識的運行。如來藏了別了衆生的業種以後,不會說,這個業種很好,那個業種很糟,因此祂就不會喜歡業種,也不會厭棄業種,照樣會如實的輸出業種,實現衆生應有的果報,這就是如來藏的捨受。

如來藏在記錄、收存衆生的業種時,不會說,這個業種太糟糕了,記錄下來,這個衆生將來可就慘了,我就隱瞞不作記錄,也不收存了吧。如來藏也不會說,衆生造作的這個業行太好了,我可得好好收存,不要丟失了。因此如來藏對於衆生的業行,不會生起樂受或者苦受,祂完全是捨受。當如來藏了別了衆生的根身器界時,不會說這個根身器界有多好,也不會說這個根身器界太糟糕了,我要給往好點變造。因此,如來藏就不會對根身器界生起苦受和樂受,也是完全的捨受。

十三、心王與心所,所緣一定是同一個,不可能不同。心所是識心的助伴,是伴隨和輔助識心運行的,心所不可能離開識心的所緣境界,而單獨去緣其他的境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沒有識心,就沒有心所,心所不陪伴識心運行,識心就不能有任何作爲,那就要滅去。比如一個沒有腿的殘疾人,只要走路,就用柱扙,離開柱扙就寸步難行。因此不可能說人在一個地方,而柱扙則在另一個地方,二者所在地不同,那這個人要如何走路呢?

學佛人盡量不要去背誦名人名言,這是世俗人所作的事情,佛教裡只要不搞崇拜,佛教發展就會快速,衆生智慧就能增長,理論就會越來越完善。崇拜就把智慧卡死了,把佛教卡住了。過去唯識宗的十大論師,還是多少大論師,他們的唯識觀點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唯識觀點和理念而已,並不保証百分之百都正確無誤,因此不可全部照搬。如果都正確,各大論師的觀點應該完全一致才對,至少應該沒有什麽大的差別和出入,可是他們的觀點並不一致,爭論起來沒完沒了,究竟誰對誰錯,有可能都錯,但絕不可能都對。

任何一位菩薩的智慧都是有限量的,所說不是完全正確無誤,不可完全照搬,不可完全隨順。只有佛的智慧才是圓滿無漏的,必須百分之百信服和接受。幾千年前的唯識理論,不可全部隨順,應該帶著疑問來修學。但是極大多數人是不會有智慧生起疑問的,往往都是要全磐接受,如果全磐接受的話,道業就會受阻礙,其錯誤部分就要流傳到後世,貽誤後人。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