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三十五章 如來藏襍談

一、如來藏裡的信息是共享的

如來藏都在互聯網裡,隨時隨地往外發布自己五隂的信息,一點也不保密。然後如來藏從另一個如來藏獲取的信息,讓意根知道了,意根就了別到那個五隂的信息,這就是衆生之間的感應和互通的關係,也叫作如來藏信息共享。如來藏能隨時隨地攝取五隂身外界的一切信息,意根也能隨時隨地緣到六塵境界,對自己有用的,重大的信息,就要警覺意識知道,不重要的信息,意根自己就處理了,或者是不理,或者是存在如來藏裡。

如果衆生六識之間能夠共享信息,沒有隱藏,都是透明的,沒有隂暗角落,就沒有殺盜婬妄,那世界該有多好,活著該有多輕松愉悅。諸佛之間的心都是透明的,沒有遮掩的,有神通的菩薩之間,心也是透明的,沒有遮掩,這樣的生命質量才是最高的。

二、諸法實相,是說在諸法生生滅滅當中,有個真實而永遠不生滅的實相心存在。因爲有這個不生滅的實相心存在,才值得我們無量劫去努力追求,堅定不悔地奔向佛道,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和困苦,直至圓滿成就佛道。如果沒有這個實相心存在,那麽一切的努力都將化爲泡影,因爲衆生死亡後,就會一了百了,所修一切都會化爲烏有。既然如此,我們學佛就沒有用處,修那些善法也沒有用處,因爲善惡業都不能存種子,後世都將沒有果報。

正因爲有這個實相心存在,我們所修行的一切善法種子才能夠得以收存,下一世以這個善業爲基礎,又能接續往上進修,那麽學佛修行就功不唐捐。因爲每個人實相心裡所存的福德種子和業種千差萬別,那麽修行到成佛的時間,長短就不一,所受的業果報就不相同,因此離開實相心而修行,就猶如水中撈月。

阿羅漢們修行雖然証得五隂我空,沒有証得如來藏實相心,但是都信佛語,首先都知道有個不空的所知依實相心存在,他們才能斷我見,斷我執,然後才敢滅掉自己,入無餘涅槃。因爲他們知道滅掉自己以後,還有個不滅的存在,不是斷滅空。小乘是先知法住,後証果位和涅槃。知法住就是知道有真實的實體法存在,所以他們証果後,沒有一個會謗大乘如來藏的,知道大乘如來藏的重要性。

這個實相心是如此的重要,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了解和証知如來藏,就能破除無明,消除業障,了知越多,破除的無明越多,無明破盡,生死了然不相干,那就再也不用懼怕生死。其實菩薩們在証得真如時,就知道生死是一種假相,能了生死而不了,在一次次的生死當中,自由穿梭往來,度盡苦難衆生,魔王一點辦法也沒有。

三、胡來胡顯,漢來漢現。如來藏就像一面鏡子,誰來照誰,一切法猶如鏡中像,都是由如來藏如鏡現像般地所顯現出來的。大地山河猶如鏡中像,色聲香味觸法猶如鏡中像,鏡外無物,心外無有一法。但是衆生心不同,所現像也不同,因此一個像現出來,各人的心不同,就會生出不同的觀點、意見和看法,互相爭執,互相紛爭,世界就不太平。

昔有三人去印度朝拜觀音菩薩,進入石洞中,三人面對同一觀音菩薩像,由於修行道行不同,所見的像就有差別,一個人見的是觀音菩薩的出家像,一個人見的是在家像,一個人見的是觀音菩薩帶帽像,且所見的身色也大不同。外相分都是相同的,各人看到的内相分卻有差異,那就說明各人心的境界不同。

同樣是一條河,人看是河水,天人看是琉璃,餓鬼看就是火焰,福德不同,所現的像就不同。可見像是唯識所變,八個識和合變出來的。衆生修心,心變清淨了,娑婆世界的土地就會變成黃金地,與極樂世界不差分毫。是心作佛,是心作餓鬼,心完美清淨了,還用求生西方,又求生東方的嗎?迷人修相,不修心,修得百劫不見相好。

四、有人說自性本來就有,不用找,衆生本來就是一尊佛,還用找什麽求什麽,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妙用,因此不用找自性。如果不用明心見性,不用找到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沒有失去過,所有衆生本來就是佛,這個論調完全背離修學佛法的宗旨。

如來藏就是衆生本有的摩尼寶珠,是衆生最寶貴的資財,雖然是本有,如果不找出來,仍然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就比如你家裡的金銀財寶,本來屬於你所有,但是放在哪裡不知道了,而你說不用找,我本來就有那麽多錢財,我是個大富人,任我的財産埋藏在哪裡都無所謂。那麽你沒有找到財寶,怎麽能享用福德呢?那就與貧人一樣靠打工生活,或者沿街乞討過活,找不到金銀財寶,你就不是富貴人,只是名義上的假富人。

同理,不找到如來藏,不明了祂,我們仍然不能真正地依止於祂,不能真正地皈依於祂,也不能了知祂更多的功能體性獲得大智慧,也不能修學如來藏裡所含藏的種子,那麽無明縛不能去除,生死也不能了。如來藏的無量功德不挖掘出來,我們就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只是名義上的佛,不是真佛,沒有佛的德能。

如果說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妙用,我們不用刻意去做什麽,不用刻意去斷除什麽,那麽下地獄受苦報也是如來藏的妙用,衆生爲什麽不願意在地獄裡好好地享受這個妙用?殺人放火也是如來藏的妙用,爲什麽衆生都不願意這樣做?造惡業也是如來藏的妙用,佛爲什麽給我們制定戒律,禁止造惡業?

即使不學佛的衆生,也都有如來藏的妙用,三惡道衆生也都有如來藏的妙用,都可以認可這個妙用,那麽我們何苦來學佛修行呢?愚癡也是如來藏的妙用,也是佛性的顯現,佛性也並沒有失去,那我們是否願意永遠愚癡著,永遠享受著佛性的這種妙用?如果不用斷除愚癡,我們就會永處黑暗,苦患無窮。衆生學佛,不明佛經的義理,胡亂任意地思惟想象佛法,以爲究竟,自誤然後再去誤人,甚可哀憐。

五、戒本無戒,意思是說戒法是因緣所生的法,本來沒有,因爲娑婆世界衆生的身口意不清淨,心地染污,佛陀才制定了戒法用以約束弟子們的身口意行。如果沒有五隂身,就不會用戒法來約束了,如果五隂修行以後達到清淨無爲了,也不用戒法來約束。另一方面來說,本心如來藏沒有色身,沒有身口意行,沒有染污,根本也用不著戒法來約束,祂不受戒,不守戒,更不犯戒,是五隂色身需要受戒、守戒,有時要犯戒,所以說戒本無戒,戒是後天形成的,有生有滅的法,就是虛妄的法。

    六、六根互通的原理

比如大家在看手機屏幕上的字體,同時心裡能夠知道是什麽内涵,而手能夠觸動屏幕翻頁,知道看到哪裡應該翻動屏幕了,然後心裡又有想法,忍不住就會打字提問。明明是只有眼睛在看字體,其它幾根卻能互相配合,搞出一系列的活動。這說明一根動,六根都能動。

爲什麽六根都能動呢?其背後肯定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把六根統攝在一起,雖然是各個不同的六根,實質還是一,沒有什麽不同。因此,修到一定程度,六根是能夠互通互用的,沒有區別和障礙。

世尊在楞嚴經第五卷中說:(六根)在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意思是說,六根之體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麽不同,可是因爲衆生無始劫以來不守自性,欲向外求,故在一根之中,生出各個不同的六根。如果通過修行把六根都解開消去,那麽最後一根也沒有,全部是真如自性,別無少法,這樣衆生就住於本來之中,回歸自性,不再流轉。

七、只有如來藏能産生一切法,因爲如來藏有一切法的種子,種子是能生義。第七識是産生六識的一個緣,一切法都是如來藏依第七識的無明和願力産生出來的,沒有第七識,如來藏自己什麽法也不能産生。如來藏産生前六識必須通過第七識,第七識是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的,無餘涅槃時才會滅去。    

八、涅槃不係縛任何一法,因爲涅槃心沒有主宰性,祂不攀緣一法,也不束縛一法。祂是一種隨緣性的心,萬法有因緣出生,祂就生萬法,緣不具足時,祂就不生萬法。所謂的緣就是業種以及業種現行的條件,比如家具的制成要有人工、木板、膠、油漆、鉄釘以及工具等等,但是家具肯定不是這些因緣生出來的,而是如來藏藉這些因緣輸出四大種子出生的,家具的最根本最基本是由四大種子構成的,只有如來藏有四大種子,能給予四大種子。萬法的好壞,要看是善業種還是惡業種,如來藏不強行地變生什麽,也不主宰生什麽和不生什麽,一切都看五隂造業的種子和緣,祂很會了別業種,從來沒有錯亂過。如來藏一點也不糊塗,祂沒有無明,完全按照特有的槼律而運行。

九、執著佛法到底好不好

關於執著,對於自我五隂的執著,四果羅漢以前都有;對於佛法的執著,沒有修到大乘無學位的菩薩都有,滅了法執就成佛,八地菩薩修行達到無心無爲,在佛法修証上還有很多法要修行,也沒有斷盡法執。

佛法是靈丹妙葯,是衆生脫離苦海的指路明燈,是摩尼珠,是大寶聚,是生死海中的航船,是救命稻草,凡是好言都可以用在佛法上。各個佛經裡已經說得很多很好很清楚了,也有極多的譬喻。佛法就是渡河的船,到岸才能棄船,衆生在生死海中漂泊,如果不緊緊抓著船,掉到海中就會被淹死。沒有得道的凡夫衆生更應該抓著佛法,救自己的性命,以期離苦得樂。

凡夫人極大多數是不執著佛法的,執著佛法的人太少了,如果能執著佛法,就不會再執著自我、執著世俗法,造成生死輪回不斷。執著佛法是好現象,都學通達了,貫通了,再把法執斷盡,就能登上彼岸。如果還屬於生死凡夫階段,就不執著佛法,那肯定是要執著世俗法的,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要懈怠。一個身體懈怠心也懈怠的人,肯定不執著佛法,修與不修無所謂,修什麽也無所謂,怎樣修也無所謂,毫無疑問是這樣。最初學佛修行,能執著佛法還是有很多益處的,貪佛法也是善貪,對自己只有益處、沒有壞處。這樣能把對自我對世俗的執著轉移到佛法中來,把貪五隂自我貪世俗五欲六塵轉過來,執著佛法貪佛法,心地就能得解脫,等到佛法通達了貫通了,再一步步去掉對佛法的貪和執著,然後才能成就佛道。

十、第八識是否屬於識蘊

識蘊,主要指五蘊中的六識的蘊集作用和第七識的蘊集作用,都是生滅性的。因爲蘊就是生滅性的造作,識蘊就是生滅無常無我的,空的。

第八識能蘊集業種,但是這種蘊集作用就像機械化的一樣,是無心的,是法爾如是的作用,是法界的自動槼則,沒有人爲的造作和安排,沒有心行。所以第八識的蘊集作用不是生滅性的,不能歸於五蘊的生滅的蘊集作用裡。 

十一、佛爲地上菩薩講甚深的種子功能,也就是道種智,不特意爲沒有明心的凡夫衆生講甚深的道種智,也不會爲聲聞緣覺們講甚深的道種智。所以佛說:“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這個凡,就是凡夫,愚就是二乘人,他們愚於大乘的實相法,沒有般若智,更沒有地上菩薩的道種智,因此甚深的如來藏法,佛不是爲阿羅漢、辟支佛們來開演的,更不爲凡夫而開演。

十二、四大禪病:止,作,任,滅。止:如來藏這個禪,不是把妄念止下來就有,不止就沒有的,如來藏是本來就存在的,不管你心止與不止。

作:如來藏這個禪,不是通過修行而修出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不管你意識心如何折騰,如來藏天然就存在。

任:如來藏不是你把意識任心隨意,隨緣自在,不修福德禪定六度,就能找得到,尋覔得到的;如來藏雖然不是修出來,但是不修也是不能証得的。

滅:如來藏本來就存在,時刻在顯現,時刻在起利用,不是你把意識心止滅、滅掉,如來藏才能顯現和出現的。

十三、一切法都是真妄和合而生,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七轉識。五隂世間裡一切活動都是八個識共同和合運作的結果,菩薩的生活起居、學佛修行以及弘法利生,都離不開真,也離不開妄,衆生永遠都依賴於真和妄才能得以生存。有真,才能變現出妄,所以真很重要;如果沒有妄,只有真,衆生就不能存在,一切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妄也很重要。

七識心雖然是生滅變異的,但是也不能滅除,既然不能滅除,就要加以改造,改造好了,就成佛。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修七識妄心,破盡七識所有的無明,轉化七識的所有染污,七個識由無明的識性轉化成智慧性,轉識成智以後,修行就圓滿結束。所以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滅掉七識,而是要轉變七識,也不是要滅掉一切境界,而是要轉變一切境界。三界世間一切的虛妄法都要轉變成清淨、純淨無襍染的,那就是佛的境界了。

十四、日用而不知,本心時刻刹那都在生起利用,只是衆生由於無明不能了知,更不知祂是如何起用的。本心時時在用,祂自己知道如何去運作,如何去出生萬法,祂會按照祂自己的運行槼律去起相應的利用,不用我們去用祂去操縱祂。事實上我們也操縱不了,祂的運行槼則裡我們完全插不上手。但是在凡夫階段,我們的本心現在都是在幫助我們造作染污的業行,造作很低俗的事業,造惡業的時候多,而祂自己卻從來不抱怨這些。

相反佛的本心用的就很圓滿,達到了極致。七識心越清淨,本心用的就越好,越有智慧,用的越好;七識心越染污,本心用的就越不好。這個本心既然時時都在用,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找到祂,了知祂到底是如何用的,如何能用得更好,更完美,更究竟,如何能達到像諸佛世尊那樣的用,這就是我們無量劫所追求的目標。

十五、每個有情衆生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且本來就大放光明,時時都在起利用,維持和顯現著萬法,這樣衆生才能有正常的生命活動。不管衆生執著不執著,不管衆生有妄想無妄想,顛倒與不顛倒,本來面目都在清淨地顯現和作用著,根本不用把煩惱、妄想、顛倒都消盡才能証得祂。菩薩都是在煩惱當中覔得菩提,因爲煩惱就是菩提顯現出來的,有煩惱肯定有菩提,那就能在煩惱出現處找到菩提。

煩惱滅盡了就是阿羅漢,妄想顛倒滅盡了就是佛世尊。這都是修行証得菩提以後的結果和果報,六道生死業障的凡夫,在他們身上,同樣有本來面目,照天照地,洞徹無礙,因此凡夫在煩惱當中証得本來面目,就不是凡夫了,以後才能慢慢斷除煩惱,斷除所有執著,去除顛倒妄想和染污,究竟成佛。

世尊剛一成道時就說: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不能証得。世尊的意思是說,衆生本來就有本來面目,只是不能証得而已。而要証得,也非必把煩惱妄想顛倒都滅盡。

佛說,菩薩不離煩惱而証菩提。就是說菩薩們是在煩惱當中找到菩提心,找到菩提心之後,煩惱就會漸漸脫落,最後煩惱消失滅亡,習氣也滅盡,無明也能斷盡。沒有証得菩提本來面目之前,不可能滅盡煩惱習氣和顛倒妄想。

十六、如來藏不是相對待法,祂不與萬法爲侶,不與一切法相對。因爲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滅,如來藏不滅。沒有一切法存在的時候,如來藏照樣能夠存在,祂不依賴任何緣而有,不屬於三界法,獨尊於三界。三界裡的法,都不能與如來藏相比對,所以如來藏當然是無對待法。而如來藏這個真,是絕對待的真,三界世間法當中沒有一法與祂相對比、相比較,而三界外又無法,更沒有與祂相對待的。

因此如來藏就是沒有相對的絕對的真實法。世俗法當中的真是與假相對待的,相對待的真也是假的真,是有生滅的法,如來藏不是這樣。如果認爲如來藏不是真實的有,是假有,是因緣生的有,那麽這個知見會讓自己永處黑暗的深坑,不得出離。

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實我,破除五隂爲我的邪見,進而讓五隂假我依止於真我如來藏,從而破除一切的無明,成就佛道。如果不開悟,不找到如來藏真我,就不能破除無明,更不能破盡無明,也就不能成佛了。我們仍然要處於無明當中,生死不斷,苦惱不斷。開悟找到如來藏,般若智慧就會生起來,有了智慧,就能解脫,就能成佛。

十七、如來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增減,沒有垢淨,但是祂所産生的法有生滅,有來去,有變化,有增減,有垢淨。只有這一個心體沒有生滅,其餘都是生滅幻化的,包括應身佛、化身佛能出生,也能滅去,所有大菩薩的色身也能出生和滅去。所以佛和菩薩們到這個世間來,本身就是不生滅的如來藏和生滅的五蘊的組合體,佛菩薩就是在世間的生滅法中來來去去。因爲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就要接觸這些生滅法,利用這些生滅法來廣度衆生。

如果沒有這些生滅法,佛菩薩只剩下如來藏,那就無所作爲了。單獨一個如來藏的存在,就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境界。佛經常告誡菩薩們不要取這樣的涅槃,取了這樣的涅槃,就不能成佛。佛自己永遠也不取這樣的涅槃,佛地的涅槃是無住處涅槃,心不住一法,也不住在涅槃裡,而處處現身,隨緣現出無量無邊之多的色身五蘊,度化諸衆生。而現出的色身五蘊就是有生有滅的,隨時可以滅掉,滅掉以後,還會現出無數的五蘊身在十方世界利樂有情。

十八、佛法中的平等,是指每個生命體的如來藏真如心的體性是平等的,每個衆生的真如如來藏體性都相同,沒有差別,沒有高低、大小、勝劣、強弱等等,與十方諸佛的真如心也是平等無差別的,體性清淨,自體不污,不染六塵,能夠平等地顯現一切法,不分善惡是非好醜男女等相。真如體性雖然平等,但不妨所變現出的相的不平等,因爲衆生的業緣不同,業種不同,相就有不同;如果相上也要平等,那就是不平等的,違犯了因果律。平等心的真如心體依緣顯現出不平等的幻相,這才是平等又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平等一如。一切不平等的相都是平等的真如理體,平等無差別,一體無二。

十九、即見處便有不見;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此三句話都是說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性,我們六識的見聞覺知也不觸及如來藏,正符合心經中所講的如來藏的空性體性。

第一句即見處便有不見。在我們眼根觸色塵之處,眼識看到色塵的時候,就有個不見色塵的如來藏存在著,我們眼睛既見不到如來藏,如來藏無眼也不見色。

第二句居見聞之境而見聞不到。在我們見色聞聲六識分別六塵境界時,有個如來藏,我們見聞不到,分別不到,因爲如來藏沒有六塵相,眼識就看不見色,耳識就聽不見聲,六識就不知六塵。

第三句居思議之地而思議不及。當我們思考、回憶、想象各種境界法塵時,有個如來藏,是我們六識思議想象不到的,因爲如來藏是不可思議的,不能用情思意解的方式去猜測和想象祂,要如理如法地參究,依一定的軌則,去細心地尋覔,才能証得如來藏。

二十、楞嚴經中有一句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意思是衆生都有見聞覺知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知性,當作真實,樹立知六塵境界的知性爲真,爲常住不滅的我,能去到未來世,那麽這種見解就是邪見,是無明的根本,那樣就會流轉於六道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如果我們通過觀行,了知到這些見聞覺知性,都是生滅變異的妄心,不能常住,不能永遠存在,也不是真實的我,心中就再也不認見聞覺知性爲我了。這樣的知見確立起來以後,就斷了我見,將來就能斷我執,証得無餘涅槃。如果能在見聞覺知上,証得那個沒有見聞覺知性的自性清淨心,就証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再確切地解釋這句話,知見無見的意思就是說,在六識的各種知見上,同時有一個沒有任何知見的本心如來藏,祂在背後一直在運作著;斯即涅槃,祂就是涅槃境界裡的不生滅的本心如來藏,也就是涅槃心。

二十一、時間不是四大組成的實法,是與心不相應的行法,不是由如來藏直接出生的,是如來藏出生物質色法以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不是外塵,如來藏不能緣。只有把眼識意識生出來以後,才能依物質色法判斷和了別時間。沒有眼識意識時,比如睡覺時,意根也能判斷時間,也是依如來藏出生的物質色法來了別判斷。所以沒有單獨的時間這個法,也不屬於外相分和内相分。意根也能了別不屬於外相分和内相分的心不相應行法。

二十二、語言只是一個指頭,不是如來藏本體,無論怎樣說,說的本身不是如來藏,而是指頭,語言可以指向如來藏,他人順指就可以証得如來藏。我們面對著一幅畫,語言可以隨意表達,只是表達出來的都不是那幅畫,但是他人可以根據語言描述,理解那幅畫,認識那幅畫,想象那副畫。

所以說,他人証得如來藏用語言描述出來以後,自己可以理解,但不代表是自己証得的。只有自己親自現前觀察到了,不管能不能用語言描述,都是現量觀察如來藏,都屬於証悟了如來藏。所以語言雖然虛幻,可是有用,這是見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乃至於一切妄法,都是一種道具,都有用處。各種名相,都是指月之指,都是道具,都是通向如來藏的地圖,也都有用。只是不要把地圖畫錯了,把指頭指錯了方向。

二十三、涅槃是否是生滅法

涅槃的狀態是如來藏幻化的,不是實有的,是通過修行得到的,不修行就沒有涅槃狀態,之後還要從涅槃狀態出來。涅槃狀態是會消失和改變的,這說明這種涅槃是有生有滅的,因此說涅槃也不真實,只有如來藏本體才是真實不虛的。如來藏顯示出來的寂靜的涅槃性是真實的,但也是相對的真實,依如來藏本體才能存在。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都是先無後有,後天生出來的,因此是虛幻的現象,是生滅的現象。除了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永遠不會消失,但是有生,也是依無垢識本體才能顯現出來,因此不是實有法;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都不能長久不滅,也是生滅變異法。只有如來藏顯示的涅槃德是真實的,不變異的,不生不滅的。

把一個定義定錯了,不至於影響証果,定義正確,也不一定能証果。証果與否,實修與否不在於概念的定義。四果阿羅漢還有不會講法的,凡夫也有講四果阿羅漢修証境界的,修行不在於如何講法,而在於實証和心行。

二十四、衆生能否度盡

一個如來藏對應一個衆生,所以如來藏也叫作衆生界。心經中說如來藏不生不滅,衆生界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就是不變異,不生不滅就是永遠不滅,所以如來藏的數量永遠是固定的不變的,而且是無窮無盡之多。因爲衆生太多,如來藏太多,無法數得清楚,所以才說是無量數。

這麽多數量的如來藏對應這麽多的衆生,衆生是否能被度盡?只要衆生界不再增加,佛菩薩越來越多,衆生早晚都被度盡,再多也有度盡那一天,只是時間不定,無限長遠,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限長。衆生都成佛時,沒有可度的衆生,諸佛住世也就沒有什麽必要,沒有意義了,應該都會涅槃去了,諸佛們沒有必要無事找事,十方世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最後成佛的那些衆生,修行非常省力,一尊佛護持著一個衆生,修行就像做火箭似的。最後一批衆生沒有機會造惡業,無明業種消除非常快,不用度衆生就能成佛,因爲沒有無明時就成佛了。

二十五、問: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是不是說對如來藏法証悟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別?也就是對空性的証悟程度不同?

答:聖賢人包括聲聞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還有菩薩和佛,叫作四聖,其中小乘初果二果是賢人,明心以後至初地菩薩之前是賢人。前兩種聲聞和緣覺人是小乘根器,不走大乘成佛之路,不參究大乘如來藏法,也沒有証悟如來藏,只有大乘菩薩才能參究如來藏証悟如來藏,這是大乘菩薩與小乘聲聞緣覺的區別。

佛所証得的無爲法,是最究竟徹底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我執法執全部斷盡,心中空空如也,連如來藏法也空也不執。証得大乘如來藏的菩薩是証得了如來藏這種出世間無爲法,以後七識心也會越來越無爲,像如來藏一樣在有爲法的造作中心行卻是無爲的,既有爲又無爲;而小乘聲聞人是証得了五隂無我的我空,這是小乘的無爲法;緣覺証得了十二因緣的緣起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空,這也是一種無爲法。之後聲聞緣覺的心就要無所造作,七識也要無爲,這種無爲性與如來藏有所不同,如來藏是在一切有爲法的造作心行是無爲的,是不廢有爲的無爲,而聲聞緣覺是要廢棄有爲的那種無爲,連成佛度衆生這樣最有意義的大事都不爲,佛說爲焦芽敗種的無爲。

聲聞和緣覺証得的無爲法是一種假相,是依真正無爲的如來藏才有的,既不究竟也不真實,還把法相當作真實有的,把三界和六道當作真實有的法,把苦受當作真實有的。不知道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實質是沒有的,都是如來藏性,所以他們証得無爲法的層次很低。菩薩雖然証得了如來藏無爲法,層次比聲聞緣覺要高,但是由於修爲程度不夠,沒有完全依止於如來藏,心行還不是完全的空和無爲,也是不究竟的,只有佛才是究竟的徹底的無爲。

有人說聲聞緣覺也証得了如來藏,如果是這樣,那麽聲聞緣覺也是菩薩,與菩薩沒有區別,發心應該一樣,願力應該一樣,都應該繼續深入修行如來藏法,走菩薩之道,自利利人。可是他們的行爲卻與菩薩道相違背,慈悲心沒有發出來,害怕三界苦,害怕自己輪回,不肯繼續修行,不肯救度衆生,選擇了入涅槃,完全不是菩薩心行。

如果聲聞緣覺也証得了如來藏,那他們就應該知道如來藏在五隂身上是如何運作的,是如何出生五隂身執持五隂身的,就不應該害怕有爲法和三界苦而選擇入涅槃,可他們對如來藏法完全無知,不知道五隂苦也是幻化的,不用害怕躲避。証悟如來藏應該能現前觀察如來藏,如果只是聽到如來藏的名字就相信有如來藏,那離証悟還有十萬八千裡。所以聲聞緣覺絕對沒有証悟如來藏這種無爲法,而是証得小乘五隂無我和十二因緣這種無爲法。由於証得無爲法的不同,聖賢們才有大小高低不同的差別,菩薩們也因爲証得如來藏的程度不同,而有智慧和果位上的差別。

外道也有無爲法,修到四禪定的時候,就是不動無爲,身心都不動,沒有呼吸,沒有脈搏,沒有心跳,沒有分別,沒有心念;修到無想定,意識滅了,心更無爲;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意識滅去受和想兩個心所法,叫作想受滅無爲。不做不行不動,就是生滅法的無爲。

二十六、心不住法,明心見性,定慧一體,無有頓漸。

心不住法,一個是覺知的妄心不再把五隂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不再把意識心的各種變相當作真實的我,在五隂的運行當中就能排除妄法,找到真實的如來藏,從而明心見性。另一個是,找到如來藏以後,發現祂根本不住在任何一法上,祂不知六塵境界,不知好惡、是非、長短,不識別任何境界相,包括定境法塵,祂總是如如自在,不動心念。

定慧一體,如來藏即在定,也在慧。定,是心永遠不散亂、不攀緣、不動轉、不動搖,祂對六塵不分別,不起心念,沒有貪嗔癡。慧,祂沒有無明,不愚癡,不愚於萬法,含萬法種,變萬法,顯現萬法。而變萬法、顯現萬法,是要有極大智慧的,我們覺知心七個識的智慧望塵莫及,永遠也做不到。如來藏定慧同時具備於一身,就是定慧一體。無有頓漸,當我們找到如來藏的時候,當下就悟,悟是頓時悟,但離不開漸修。頓悟的前提是漸修,需要一點一點地累積福德定慧資糧,資糧滿足了,才能頓悟。

二十七、六祖講的坐禪,是七識妄心面對一切六塵境界,不著善惡境界相,境界雖然有好醜,而心不起非。真正的坐禪人,在各種境界上,只見真如自性這個禪心,而不著一切虛妄相。道人心在行走坐臥、語默言笑中,見的都是真如自性的起用,六根觸六塵時,無非都是自心本性如來藏,這樣念念打成一片,名爲真如三昧。而盡管妄心著相,時時要分別一切法,真如自己卻不著一切相,心本不動,性自清淨。

盡管妄心見境思境,貪嗔熾盛,真如本心自不生念,每日二六時中,心常在定,從不起非,從不起念,此則名爲那伽大定,也名爲首楞嚴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祂沒有出定入定時,即爲真定。而妄心定,有出有入,出即散亂,入則一心,妄心入的定還有心行有生滅,即非真定。 

楞嚴是一種最堅硬的寶,用它來比喻如來藏的不可毁壞、不可摧折的堅固性,楞嚴經中講的楞嚴定就是指如來藏的如如不動性。如來藏常在定中,祂不對應六塵,從不散亂地攀緣六塵,也從不昏沉掉舉,對於六塵無念、無覺、無知。如來藏的這種定,沒有入時,也就沒有出時,任何人事物都不能破壞祂的禪定,都不能讓祂出定,不能讓祂散亂和放逸。所以如來藏也就不用受戒和持戒,因爲祂永遠不犯戒。

想要証得這種楞嚴大定,就要通過參禪明心見性,証得如來藏,這樣就獲得楞嚴大定了,到這時最低是第七住位的菩薩,往後還有十住位,十個行位,十個回向位,十個地位,等覺菩薩,然後就是妙覺菩薩,最後就成佛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