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三十三章 參禪與證悟

一、如何證得自性如來藏

學佛要想證得自性如來藏,明心見性,成為真正的菩薩,就要修菩薩所修的法,菩薩修什麼法呢?菩薩就要修六度波羅蜜和菩薩四攝法,六度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菩薩的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樂、同行。作為菩薩一定要先修布施波羅蜜,布施一方面能與眾生結善緣,讓眾生信受我們,跟我們一起學佛修行,就會成為我們度化的弟子,我們才能夠帶著與自己有緣的大眾,不斷地在菩薩道上邁進,將來我們成佛時,這些眾生都在佛國土裡精進護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的另一方面能快速地積累福德,福德具足,才能保證道業不斷增進,最終才能明心見性,入到佛門裡。

六度波羅蜜的第二條是持戒,因為持戒心能清靜,持戒不犯就不受惡業果報,也不會有惡業拖累和障礙道業的增進,不受生死輪迴苦。因為持戒心得清靜,才能有禪定的出現,有了禪定才能觀行,才能參禪,才能明心證得如來藏,所以持戒也很重要。如果一個菩薩還不能持戒,說明他的性障煩惱還很重,離真正菩薩的標準還很遠。要想當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定要持戒,一開始由嚴格約束自己守戒,到後來自動自覺持戒、守戒,再最後就達到無戒可持。因為他的心已經清淨下來,沒有犯戒的心行,一切的行為造作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這個時候不用再主觀的持戒,時時處處身口意行都合乎戒律,不越矩,符合佛法,這是不持而持的持戒。

六度第三條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行也能使心得清淨,從而降伏自己的性障,與眾生結善緣,化解惡緣,雖然眾生帶給我們很多辱境,如果能忍伏下來,不回報於眾生,不瞋恨於眾生,就和眾生化解了冤仇,自己的性障煩惱也能夠得到降伏,與真正的菩薩心性相應。忍辱的另一方面是於聞所未聞法生忍,於甚深法生忍,於未證法生忍,這樣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道業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盡快的得證甚深法。

六度第四條是精進波羅蜜,作為菩薩一定要在佛法上精進修行,不能懈怠,在各個方面都要精進。在布施度上精進,在修福德與眾生結善緣上精進,在持戒上也精進,在忍辱上也要精進,在修禪定上也要精進,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要精進,時時處處精進,善法就會得以快速的增長,這是菩薩第四度精進度的修行。

第五度是禪定波羅蜜,菩薩心一定要有定,這個定一方面是指四禪八定,有四禪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禪定和初禪之前未到地定,必須要修持出來,在這兩種定中才能很好的做觀行,有觀行能力才能參禪,進而實證,由定而出生佛法的大智慧,定也能生福,叫定福。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心定,心得決定,對於甚深大乘般若實相法,心已得決定,不可移轉,確信不疑般若經典是走向成佛之道的重要法寶,從而精進修持。

菩薩六度最後一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菩薩一定要修般若智慧,所謂般若就是指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般若經典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主講般若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以《心經》《金剛經》等經典為主,宣說般若心體的殊勝功德,引導眾生悟入實相,開啓大智慧。這些經典菩薩們要修習,要理解,理解了以後在禪定中參證,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證得般若心體如來藏,從而獲得般若大智慧。

作為菩薩主要是修這六波羅蜜,最後一條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都在薰修般若智慧,薰修如來藏法。每個菩薩薰修的時劫不同,證悟的快慢就有所不同,因為我們歷劫以來,都非常執著五陰的假相,執著十八界的假相,把虛妄法都當作真實的,於是就遮蔽了真實之心相,我們只能認假相,不認真實法。

因此很多菩薩就要先修小乘法《阿含經》,先求斷我見,成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後,內心把假相都一一排除掉,然後就在假相裡尋找真相,斷我見以後就容易找到那顆不生不滅、常放光明的摩尼寶珠。在沒斷我見之前,就容易把五陰中的某些法當作明珠,真正的自性如來藏這顆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因為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等我們把五陰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後,就容易證得自性清靜心如來藏,這樣明心也就很快了。

二、修足菩薩六度才能證悟

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裡,世尊拈花微笑,迦葉頓悟。迦葉頓悟時不是明白了花是生滅幻化的假的,而是頓悟了如來藏,找到了佛的無垢識在佛身上的運作行相,他就明心開悟了。公案是引導開悟明心證得如來藏的。至於佛拿的花以及萬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是生滅幻化的假象,但是從這些假象當中,我們可以悟得一個真相,把那個真相找出來就明心開悟了。

要想開悟,證得如來藏真心,要怎樣修行?要修行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就是修福,我們得在大乘佛法裡種福,福德積累夠了才能成為明心見性的菩薩,所以福德是必須要修的。沒有福德也不可能獲得禪定和智慧,福德是修行一切法的基礎。布施之後要持戒,因為持戒能夠攝心,讓心不散亂,持戒心就清淨,不造作惡業;心清淨以後就能生定,定力生起來,就能住於定境當中思惟佛法、觀行佛法,這樣才能夠把佛法參究出來,就能證果和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還需要什麼條件?需要般若智慧,要懂得如來藏的體性,才能知道在五陰萬法的運作上如何尋找如來藏;需要把般若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弄清楚,然後在五陰萬法的運行上證悟如來藏,因此需要我們把五陰運行的脈胳弄清楚,清楚五陰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五陰搞清楚了,如來藏搞清楚了,六個識七個識搞清楚了,在禪定的狀態下,在識心的運作上、在五陰上參究如來藏,因緣具足就能夠證得如來藏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這些條件具足了,就能明心見性。佛法已經給我們指明了道路方向,只差自己實際去修行了。修行修什麼?修布施修福德、修精進行、修禪定、修般若智慧,修忍辱改變心行,這些內容修好了,就能開悟。

三、阿羅漢和緣覺佛們都把三界世俗法放下了,放得再徹底也沒有了,仍然沒有悟得自性清淨心。他們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時刻不起念想。眼看色時,眼識接觸到色,就停住,不往下進行了,不再產生受想行等身口意的行為,更不去分別這個色,不起心動念,其它幾個根也是這樣。六根對六塵只是接觸就移開,保持心的清淨,有誰比他們更有修行,然而他們只能得個小乘的涅槃。而菩薩們不怕六塵境界,很清楚六塵都是自心所變的幻化相,根本不去執著。該用六塵時照樣用,可是六塵根本侵擾不了菩薩的心。

所以要想悟道究竟成佛,就要修菩薩的法。修菩薩六度,具備福德,守持戒律,精進修般若智慧,有相應的定力參話頭,才能悟得那個心,這是最正道和根本的修行。

百尺竿頭的意思是說還在竿子上,在世間法的頂上,這是落在一無所有的空上了,還不究竟,還需要進一步找到五陰世間背後的實質的東西,能夠支撐和凸顯五陰世間虛幻存在的東西。有的人內心裡沒有念想,就認為是空了,但這不是實相境界,是一種定境,還有一個真實的有,不生不滅的,能產生萬法的,要去證得祂。那就需要在百尺竿頭上,再往上更進一步,這樣就證得了那個真實有的空性心了,就從空落到了有。本來無一物,就是在百尺竿頭,後來悟得了應無所住的心,才知道這個心不空,能產生萬法,這才是證實相。

四、第六識如何才算是證得如來藏

 第六識有見分,就是第六識的知性、覺性,見分能夠感知到一切法,了知到一切法,這些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第六識的相分,就是第六識能夠知和覺的對象,只要能被第六識覺知觀察到的法,都是第六識的相分。第六識知和覺的對象,包括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七個識的心法和心所;除此,第六識也能夠覺知到如來藏以及心所法,那必須是在第六識找到證得如來藏以後,證得如來藏就是明心證悟了。

第六識在有般若智慧之時,能夠證得如來藏,也能夠覺悟如來藏,能夠找到如來藏,能夠觀察如來藏,如來藏就可以是第六識的相分。但是如來藏祂本身卻沒有一個形和相,也沒有色彩,來讓眼識、讓耳識、讓鼻識去感知祂,只能由第六識來覺察到、覺悟到如來藏的運行行相,在祂運行的法相上來證得如來藏。

雖然如來藏的運行法相也是無形無相的,但是第六識能夠覺知到、領悟到。第六識察覺到如來藏以及祂的運作,是有很多前提條件的,這些條件不具足,第六識就不能感知到如來藏,不能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那些菩薩條件具足了之後,第六識是如何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呢?怎樣才能算是證得、找到如來藏呢?

證得和找到如來藏,不是在眼識見祂的色彩色相上,不是在耳識聽到如來藏的聲音上,因為如來藏沒有色彩,沒有形相,沒有聲音。但是如來藏還是有運行的法相,祂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不停息地運作著,那麼祂就有運行的相能夠被意識心所了別到,無形無相的法相也能被識別出來。就是說如來藏有運作的行相和法相。

這裡用個比喻來說明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能知道如何去證得如來藏。可以把如來藏比作風,這個風不管是大風、小風還是微風,都沒有任何形相,但是我們這個第六識心,還是能夠知道有風吹過來了。這個風既然無形無相,我們的眼睛肯定看不見,雖然大風刮起來有聲音,但是耳識聽不到風本身的聲音,風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我們聽到的聲音不是風的聲音,而是風與物或者是虛空中的氣體相接觸撞擊所發出來的聲音,風的勢力越大,碰到物體發出的聲音越大,因為有沖擊力和撞擊力。但是意識知道有風吹過來,仍然需要眼識耳識鼻識身識的共同運作,才能知道有風了;同理找到如來藏雖然是意識的發現,但是也離不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密切配合,需要意識在五塵六塵上六個識和合運作找到如來藏,實際上是八個識和合運作證得了如來藏。

那第六識要想知道有沒有風,是不是風刮過來了,是多大的風,第六識要從哪些方面來觀察了知?那就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觀察。風能起什麼作用?風的勢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帶來的影響和物體的狀態就不同。那大風起的作用是,大風一來了,大樹都會搖晃起來,再嚴重一些,樹倒屋塌,大風就起這個沖擊和毀壞的作用,它能夠吹折一切。大風吹過來時,甚至房屋就能被吹倒塌了,樹也能被吹倒連根拔起,或者把一些物品給吹飛上天,從這些相上,第六識心就能知道,這是暴風刮來了,就證得了暴風。所謂證得風,不是見到了風,而是見到了風所起的作用。那小風吹過來,只是樹葉搖搖晃晃,樹枝搖搖擺擺,小草晃晃動動,風的作用比較小,意識心就知道這是小風,這樣就證得了小風。這個證得也不是看見了風的形相,不是聽到了風的聲音,而是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證得和找到了這個風。

從風與物體撞擊所發出的聲音上也能知道風,知道風的大小,這也是證得風。雖然風刮到樹枝上,或者刮到吹到各種物體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那就說明這些聲音不是風本身所發出來的,如果是風所發出來的聲音,風如果有聲音,那我們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一樣的。可是風吹到各種物體上,祂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可見這個聲音不是風所發出來的,而是風吹到物體上,風與物體和合運作,互相接觸撞擊到一起,所產生出來的聲音。實際上,不管是刮風,還是風與物體的撞擊,還是風聲,都是如來藏的作用。《楞嚴經》裡講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其實都是如來藏性,這裡暫時先不說。

微風也有微風所起的作用,比如說我們拿個扇子來扇,風產生出來時,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也聽不到,但是我們能感覺到清涼涼爽,薄薄的衣服會有浮動現象,我們就知道有微風吹過來了,這就在微風所起的作用上證得了微風。一個是涼爽的感受,再一個是能產生物體微微的動相,從這些方面我們就找到和證得了微風。那大風小風,各個不同的風,都要從風運作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形相上來識別、認取、了知、覺知到風。

如來藏也類似於風,也是無形無相的,那麼我們就不能從色相上來看見祂,不能從聲音上,不能從嗅覺上、味覺上,不能從觸覺上,來證得找到如來藏。只能用意識心來觀察、捕捉如來藏祂所起的那些利用,當然這種觀察必須要與五識一起觀察。當我們般若智慧打開時,在五蘊運作起來的時候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了,知道如此如此之作用,就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把與五蘊本身的虛妄作用區別開。

雖然入地以後,會觀察到五蘊的實質就是如來藏,但是初悟,不可能證得此點,只能把五蘊與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嚴格區分開,不能混淆不清,否則那就是悟錯了。如來藏就像風一樣無形無相,怎麼找到祂?觀察如來藏所產生的一切相,這些相都是祂運作的結果,在這些相上就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就能證得如來藏,和風的作用是一個道理。

剛證得和捕捉到如來藏的時候,有可能捕捉到如來藏作用的一刹那,偶爾的這一刹那,就是如來藏的一點點小作用,沒有把祂的作用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一片。發現祂的出現只是在一個點上,在一個刹那上。這悟的層次就非常非常淺,是刹那刹那的悟,如來藏的作用是斷開的,沒有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面和片。嚴格來說,這不算悟,悟至少要證得如來藏的作用是連成線的,最好是連成一片,大悟徹底之人,是連成了一大片。

所以說驗證一個人悟沒悟,各有各的標準,手稍微一松,就可能毀了一個人後續的大智慧的開發,使得往後的路非常難走,困難重重,不僅能耽誤這個人的前程,有可能會影響佛教事業的穩定發展。在悟得如來藏刹那的作用的時候,應該乘勝追擊,繼續參究,把一個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智慧再擴展開來,把如來藏的功能作用由點連成線,在整個一件事情上要悟透,然後再從線到片。

最初找到如來藏是在某一處起用,再深入思惟參究,就知道了這裡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裡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邊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這些點還是分散開來的,沒有連成線,慢慢的再給祂連成線。那麼最初可能在眼根上,在見色法上找到如來藏,但卻不是找到如來藏的色彩形相,而是意識發現了如來藏是如何運作的。

最初在眼根上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會在其它幾個根上也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知道祂在六根上都是如此運作的,這樣就在六根上都觀察到了如來藏的運作行相。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證得如來藏的刹那起用,不知道祂是如何連續運作的。再漸漸通過觀察參究,智慧打開的時候,就能把如來藏的起用連成線連成片。

我們知道,如來藏是一直都在運作不斷的,不可能有刹那暫停不起用之時,祂遍一切時、蘊、處、界、地,遍一切法。但是這裡所說的一直,還不是無始無終的那個一直,只是一段時間內的一直,那麼悟得如來藏在一個事件上的運作,其智慧還很淺。那就再參究,把智慧再打開一些,不僅要悟得如來藏的更廣泛的運作,還要悟得如來藏更深細的一些運作。

再觀察時就會發現,如來藏是無始無終遍一切法的,在五陰色身上,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相上,在六根上,十二處上,十八界上,祂都是這樣運作的,從來沒有停止過,每時每刹那都在這樣地運作著。到這種程度,悟得的智慧可能就要連成面,或者是連成一片了,這一片也分小片、中片和大片。根據證得的如來藏運作的範圍有多大,這個片有多大,說明智慧就有多深。以此來判斷每個人的智慧程度。觀行的智慧越深,連成大片時,就可能到了牢關,甚至可能過了牢關,再可能到達初地。那麼最初證得如來藏的運作,只是在某一點上,某一處上,然後連成線,那只能是菩薩七住位,智慧還不夠深,然此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第六識找到和證得如來藏,就是捕捉到如來藏所起的那些利用,最初證得的智慧非常淺,可能在一刹那上,捕捉到如來藏是這樣起作用的。然後捕捉的面積稍微擴大一些,範圍稍微廣一些,證得如來藏的作用就能有一些連續性。最後悟的程度可能就要深一些,從方方面面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那麼此人的別相智就出現了。

如來藏配合五蘊的運作非常深細,都是刹那刹那連續性的,每個人證得如來藏的運作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其智慧程度就不同。因為悟前第六識的智慧深淺不同,證得如來藏,捕捉到如來藏運作的程度和深度就不同。有的人在參究時,心非常細致,定力也夠用,參究的範圍比較廣,參究之處也比較深入細致,悟的就可能透徹一些。

相反,定力不足,心比較粗,悟得就非常淺,其智慧就可能根本沒有被開發出來,尤其是被人幾乎是明白告知的人,他只是知道如來藏起了某種作用,其它一概不知,根本觀察不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嚴格來說,這不能屬於證悟。真正證悟的人,最初可能觀察不到如來藏和五蘊、七個識是如何在一起和合運作的,但是他馬上就會思惟整理,尤其是被智慧深細的過來人所指導,就會觀察到如來藏與五蘊七識的和合運作情況,了知到了如來藏運作的一些細節,那麼以後的觀察智很快就能具足。

有的人悟後,可能到了牢關那個境界,甚至過了三關,這種人極其稀有難遇。有的人悟了,只是七住位,就悟了一個小片面、小片段,如來藏的運作根本連不起來。那麼智慧再深一些的人,能把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都能連起來,在六根上(不止是在眼根和耳根上)祂都能知道如來藏是如何如何起作用的,每一個簡單的事件具體是如何完成的。

再以後,就能知道如來藏在五蘊上、十二處上連續的功能作用,其細節內容了知的也比較多了,到最後就會由只知道如來藏初淺的作用,到能夠觀察到如來藏所起的更深細的作用,再最後智慧比較深,過牢關以後,就能夠觀察到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在此之前根本觀察不到,因為這屬於比較深細的智慧境界,等你悟了能夠觀察如來藏心所法運作的時候,那就已經成為地上菩薩了。對於如來藏的觀行智慧,有深淺廣狹的不同,證得的如來藏的智慧程度的不同,其大乘果位就不同。

五、如何撇開虛相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

在一切法的運作上都有第七識和如來藏的和合運行,二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如來藏的運作而沒有意根,也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意根的運作而沒有如來藏的運作。那麼只要證得意根,就能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那是不難的。當第七識決定不要命根的時候,如來藏絕對管不了命根,眾生必死無疑。有情眾生和無情物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那要看是哪種有法,無情物上如來藏和第七識不能親自和單獨的執持無情物,都是所有眾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

其實證得如來藏還是很容易的,知道任何一個法都有如來藏的運作,在各種生命活動中,都是如來藏維持的結果,七個識的運行,都是如來藏護持的結果,色聲香味觸法的出現,都是如來藏變現的結果。沒有哪個法的出現,不是如來藏的功勞,一切事業都是如來藏成就的。只要能把虛相撇開不認,就能發現如來藏的功能作用,那就能證得如來藏,抓住如來藏了。

虛相法是什麼?就是五陰的活動,五陰的活動嚴嚴實實的遮蔽了眾生的雙眼,使得眾生只見五陰的活動,不見其背後如來藏的功能性。只有把五陰的活動觀察清楚,認清其不實性,虛假性,就把五陰像枯枝敗葉一樣撥開,從而露出如來藏這只鮮花。

怎樣認清五陰活動的虛妄,斷除我見?應該要把五陰的功能作用都找出來,概念弄清楚,內涵捋清,活動規律抓住,再思惟其來龍去脈,證得其虛妄性。然後就能把五陰活動都撇開,托顯出如來藏的功用了,從而證得如來藏,就像證得風的存在一樣。

如來藏在第七識後面垂簾聽政,就像演雙簧戲一樣,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有人才說潛意識裡有一部分如來藏。如果能把潛意識和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分開,當下就證得了如來藏。打字,是如來藏、第七識、第六識、身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生滅法也有不生滅法,能清清楚楚的分得開,才是智慧。

要在一切法上順藤摸瓜,摸到如來藏,首先要找準藤條。如來藏猶如瓜蛋子,瓜蛋子是結在藤節上的。藤節就相當於五陰當中的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處,這是最活潑的,簡直活靈活現,生機盎然,賊人在此猖獗,君子在這裡處事,可謂凡聖同居,龍蛇混雜,一切交易都在這裡進行。此時就看當人的眼力,辨得出君與賊、凡與聖、龍與蛇,若有火眼金睛之人,必能擒賊又能識君子。

六、如來藏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那就是在六根的用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塵的顯現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識的活動當中找到如來藏。這就是所謂的生緣處處。而六識的活動,包括了受想行識的四陰活動,那就是在色法的五根、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心法六識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這之前,要觀行色法的虛妄,觀行心法的虛妄,就能證得五陰非我,斷我見了,然後再參禪,就容易證悟。

要想悟得徹底,就要在十八界任一個法上都找到如來藏的運作,不要丟掉任一個法,這樣智慧就會非常深利。在欲界當中,一切法都是六識的作用,有識就有一切法,所以一定要把六識的體性作用搞透徹,那時再來悟,就能徹底,這叫作大悟成片,而不是只悟得一個小片段。只悟個片段,智慧非常的淺,無法觀察如來藏的運行。

所以學佛,一定要把小乘的基礎打好,底子厚厚的,再參究大乘法時才能順利,容易證悟,也容易悟得透徹,獲得的智慧比較深。

七、譬如萎花枯葉,遮蔽了花中俏麗而生機勃勃的鮮花,要想顯露出鮮花的崢嶸和芳香,就要除去萎花,剝落敗葉,美麗的鮮花才能躍然於眼前。同理,五陰的萎花敗葉,正遮蔽著真如自性,我們也要撥開五陰的遮障,排除七識的掩蔽,真如之性,就會大放光明。那就需要我們認清五陰的虛幻,認清七識的虛妄,不認這些假法為真實,那麼真我就能漸漸顯露頭角,躍然於心,從此識得主人,歸家穩坐,天下太平。學佛要把六七識的體性認清楚,把如來藏的體性認清楚,然後修出禪定,在定中觀行妄心的虛妄,真心的作用處,就能實證真如。

八、佛為什麼不能找到無餘涅槃裡的如來藏

在無餘涅槃裡沒有了五陰身,如來藏沒有依托,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行相。沒有運行的行相,佛的任何一個識,就無法發現如來藏。

找到如來藏,觀察如來藏,只能在五陰身上,觀察如來藏要在五陰身上的運作上來觀察。沒有五陰身,就觀察不到如來藏,就像觀察風,必須在樹上、在物體上來觀察風,沒有樹、沒有物體,那麼虛空當中有風,它沒法表現出來,如來藏與風的情況應該是一樣的。

無形無相的東西,必須通過有形有相的法,才能夠顯現出來,否則無形無相,怎麼被發現呢?比如說你發現了風,必須髮現風吹在自己身上的涼爽性、清涼性,或者衣物飄動起來、樹飄動起來、物體動了,才能發現風。如果沒有自己五陰身,那怎麼發現風呢?沒有外界的樹和草的揺動,你怎麼發現風?發現風就得從這些物質色法上、從風的運行行相上動性上找到風,從物體的飄動性上找到風,從風吹到身體感覺到的清涼性、涼爽性和寒冷性或者是熱性上發現風。

那麼找到如來藏也是同樣原理,必須通過五陰身的運作,通過五陰的活動上來感知。有五陰活動,就表示如來藏在色身上執持著、維繫著、運轉著。如果沒有五陰身,如來藏無法顯現其運行的軌跡。

佛在十二因緣經裡說名色二者是互相依賴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就是指五陰,識就是指阿賴耶識如來藏。五陰能緣著如來藏才能夠運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五陰。識緣名色就是說,阿賴耶識必須緣著五陰身,才能夠顯現自己的存在和運行,沒有五陰身,如來藏就沒法運行。

九、如何悟才是最根本的悟

找如來藏最貼切的作法就是像尋找風一樣,從作用上發現風的蹤跡,發現如來藏也是從如來藏的蹤跡上發現的。雖然如來藏無影無蹤,但是祂遍界不藏身,到處都是祂的影子,就是不見祂本人。從四大種子的作用處不容易發現如來藏的蹤跡,證得如來藏都是從識大種子的作用上,來發現如來藏的運行行相,所以才有唯識之說。這樣悟就悟在六個識上,最利根的人就悟在第七識意根上,這是深層次的悟,最究竟的悟,最根本的悟,最徹底的悟,是唯識宗的悟,而不是粗淺的禪宗的悟。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