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三十三章 參禪與証悟

一、如何証得自性如來藏

學佛要想証得自性如來藏,明心見性,成爲真正的菩薩,就要修菩薩所修的法,菩薩修什麽法呢?菩薩就要修六度波羅蜜和菩薩四攝法,六度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菩薩的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樂、同行。作爲菩薩一定要先修布施波羅蜜,布施一方面能與衆生結善緣,讓衆生信受我們,跟我們一起學佛修行,就會成爲我們度化的弟子,我們才能夠帶著與自己有緣的大衆,不斷地在菩薩道上邁進,將來我們成佛時,這些衆生都在佛國土裡精進護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的另一方面能快速地積累福德,福德具足,才能保証道業不斷增進,最終才能明心見性,入到佛門裡。

六度波羅蜜的第二條是持戒,因爲持戒心能清靜,持戒不犯就不受惡業果報,也不會有惡業拖累和障礙道業的增進,不受生死輪回苦。因爲持戒心得清靜,才能有禪定的出現,有了禪定才能觀行,才能參禪,才能明心証得如來藏,所以持戒也很重要。如果一個菩薩還不能持戒,說明他的性障煩惱還很重,離真正菩薩的標準還很遠。要想當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定要持戒,一開始由嚴格約束自己守戒,到後來自動自覺持戒、守戒,再最後就達到無戒可持。因爲他的心已經清淨下來,沒有犯戒的心行,一切的行爲造作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這個時候不用再主觀的持戒,時時處處身口意行都合乎戒律,不越矩,符合佛法,這是不持而持的持戒。

六度第三條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行也能使心得清淨,從而降伏自己的性障,與衆生結善緣,化解惡緣,雖然衆生帶給我們很多辱境,如果能忍伏下來,不回報於衆生,不嗔恨於衆生,就和衆生化解了冤仇,自己的性障煩惱也能夠得到降伏,與真正的菩薩心性相應。忍辱的另一方面是於聞所未聞法生忍,於甚深法生忍,於未証法生忍,這樣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道業才能不斷地進步,才能盡快的得証甚深法。

六度第四條是精進波羅蜜,作爲菩薩一定要在佛法上精進修行,不能懈怠,在各個方面都要精進。在布施度上精進,在修福德與衆生結善緣上精進,在持戒上也精進,在忍辱上也要精進,在修禪定上也要精進,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要精進,時時處處精進,善法就會得以快速的增長,這是菩薩第四度精進度的修行。

第五度是禪定波羅蜜,菩薩心一定要有定,這個定一方面是指四禪八定,有四禪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禪定和初禪之前未到地定,必須要修持出來,在這兩種定中才能很好的做觀行,有觀行能力才能參禪,進而實証,由定而出生佛法的大智慧,定也能生福,叫定福。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心定,心得決定,對於甚深大乘般若實相法,心已得決定,不可移轉,確信不疑般若經典是走向成佛之道的重要法寶,從而精進修持。

菩薩六度最後一度就是般若波羅蜜,菩薩一定要修般若智慧,所謂般若就是指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般若經典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主講般若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以《心經》《金剛經》等經典爲主,宣說般若心體的殊勝功德,引導衆生悟入實相,開啓大智慧。這些經典菩薩們要修習,要理解,理解了以後在禪定中參証,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証得般若心體如來藏,從而獲得般若大智慧。

作爲菩薩主要是修這六波羅蜜,最後一條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都在薰修般若智慧,薰修如來藏法。每個菩薩薰修的時劫不同,証悟的快慢就有所不同,因爲我們歷劫以來,都非常執著五隂的假相,執著十八界的假相,把虛妄法都當作真實的,於是就遮蔽了真實之心相,我們只能認假相,不認真實法。

因此很多菩薩就要先修小乘法《阿含經》,先求斷我見,成爲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後,内心把假相都一一排除掉,然後就在假相裡尋找真相,斷我見以後就容易找到那顆不生不滅、常放光明的摩尼寶珠。在沒斷我見之前,就容易把五隂中的某些法當作明珠,真正的自性如來藏這顆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因爲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等我們把五隂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後,就容易証得自性清靜心如來藏,這樣明心也就很快了。

二、修足菩薩六度才能証悟

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裡,世尊拈花微笑,迦葉頓悟。迦葉頓悟時不是明白了花是生滅幻化的假的,而是頓悟了如來藏,找到了佛的無垢識在佛身上的運作行相,他就明心開悟了。公案是引導開悟明心証得如來藏的。至於佛拿的花以及萬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是生滅幻化的假象,但是從這些假象當中,我們可以悟得一個真相,把那個真相找出來就明心開悟了。

要想開悟,証得如來藏真心,要怎樣修行?要修行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就是修福,我們得在大乘佛法裡種福,福德積累夠了才能成爲明心見性的菩薩,所以福德是必須要修的。沒有福德也不可能獲得禪定和智慧,福德是修行一切法的基礎。布施之後要持戒,因爲持戒能夠攝心,讓心不散亂,持戒心就清淨,不造作惡業;心清淨以後就能生定,定力生起來,就能住於定境當中思惟佛法、觀行佛法,這樣才能夠把佛法參究出來,就能証果和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還需要什麽條件?需要般若智慧,要懂得如來藏的體性,才能知道在五隂萬法的運作上如何尋找如來藏;需要把般若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弄清楚,然後在五隂萬法的運行上証悟如來藏,因此需要我們把五隂運行的脈胳弄清楚,清楚五隂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五隂搞清楚了,如來藏搞清楚了,六個識七個識搞清楚了,在禪定的狀態下,在識心的運作上、在五隂上參究如來藏,因緣具足就能夠証得如來藏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這些條件具足了,就能明心見性。佛法已經給我們指明了道路方向,只差自己實際去修行了。修行修什麽?修布施修福德、修精進行、修禪定、修般若智慧,修忍辱改變心行,這些内容修好了,就能開悟。

三、阿羅漢和緣覺佛們都把三界世俗法放下了,放得再徹底也沒有了,仍然沒有悟得自性清淨心。他們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時刻不起念想。眼看色時,眼識接觸到色,就停住,不往下進行了,不再産生受想行等身口意的行爲,更不去分別這個色,不起心動念,其它幾個根也是這樣。六根對六塵只是接觸就移開,保持心的清淨,有誰比他們更有修行,然而他們只能得個小乘的涅槃。而菩薩們不怕六塵境界,很清楚六塵都是自心所變的幻化相,根本不去執著。該用六塵時照樣用,可是六塵根本侵擾不了菩薩的心。

所以要想悟道究竟成佛,就要修菩薩的法。修菩薩六度,具備福德,守持戒律,精進修般若智慧,有相應的定力參話頭,才能悟得那個心,這是最正道和根本的修行。

百尺竿頭的意思是說還在竿子上,在世間法的頂上,這是落在一無所有的空上了,還不究竟,還需要進一步找到五隂世間背後的實質的東西,能夠支撐和凸顯五隂世間虛幻存在的東西。有的人内心裡沒有念想,就認爲是空了,但這不是實相境界,是一種定境,還有一個真實的有,不生不滅的,能産生萬法的,要去証得祂。那就需要在百尺竿頭上,再往上更進一步,這樣就証得了那個真實有的空性心了,就從空落到了有。本來無一物,就是在百尺竿頭,後來悟得了應無所住的心,才知道這個心不空,能産生萬法,這才是証實相。

四、第六識如何才算是証得如來藏

 第六識有見分,就是第六識的知性、覺性,見分能夠感知到一切法,了知到一切法,這些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第六識的相分,就是第六識能夠知和覺的對象,只要能被第六識覺知觀察到的法,都是第六識的相分。第六識知和覺的對象,包括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七個識的心法和心所;除此,第六識也能夠覺知到如來藏以及心所法,那必須是在第六識找到証得如來藏以後,証得如來藏就是明心証悟了。

第六識在有般若智慧之時,能夠証得如來藏,也能夠覺悟如來藏,能夠找到如來藏,能夠觀察如來藏,如來藏就可以是第六識的相分。但是如來藏祂本身卻沒有一個形和相,也沒有色彩,來讓眼識、讓耳識、讓鼻識去感知祂,只能由第六識來覺察到、覺悟到如來藏的運行行相,在祂運行的法相上來証得如來藏。

雖然如來藏的運行法相也是無形無相的,但是第六識能夠覺知到、領悟到。第六識察覺到如來藏以及祂的運作,是有很多前提條件的,這些條件不具足,第六識就不能感知到如來藏,不能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那些菩薩條件具足了之後,第六識是如何覺知到如來藏的運作呢?怎樣才能算是証得、找到如來藏呢?

証得和找到如來藏,不是在眼識見祂的色彩色相上,不是在耳識聽到如來藏的聲音上,因爲如來藏沒有色彩,沒有形相,沒有聲音。但是如來藏還是有運行的法相,祂無始劫以來一直在不停息地運作著,那麽祂就有運行的相能夠被意識心所了別到,無形無相的法相也能被識別出來。就是說如來藏有運作的行相和法相。

這裡用個比喻來說明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能知道如何去証得如來藏。可以把如來藏比作風,這個風不管是大風、小風還是微風,都沒有任何形相,但是我們這個第六識心,還是能夠知道有風吹過來了。這個風既然無形無相,我們的眼睛肯定看不見,雖然大風刮起來有聲音,但是耳識聽不到風本身的聲音,風本身是沒有聲音的,我們聽到的聲音不是風的聲音,而是風與物或者是虛空中的氣體相接觸撞擊所發出來的聲音,風的勢力越大,碰到物體發出的聲音越大,因爲有沖擊力和撞擊力。但是意識知道有風吹過來,仍然需要眼識耳識鼻識身識的共同運作,才能知道有風了;同理找到如來藏雖然是意識的發現,但是也離不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密切配合,需要意識在五塵六塵上六個識和合運作找到如來藏,實際上是八個識和合運作証得了如來藏。

那第六識要想知道有沒有風,是不是風刮過來了,是多大的風,第六識要從哪些方面來觀察了知?那就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觀察。風能起什麽作用?風的勢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帶來的影響和物體的狀態就不同。那大風起的作用是,大風一來了,大樹都會搖晃起來,再嚴重一些,樹倒屋塌,大風就起這個沖擊和毁壞的作用,它能夠吹折一切。大風吹過來時,甚至房屋就能被吹倒塌了,樹也能被吹倒連根拔起,或者把一些物品給吹飛上天,從這些相上,第六識心就能知道,這是暴風刮來了,就証得了暴風。所謂証得風,不是見到了風,而是見到了風所起的作用。那小風吹過來,只是樹葉搖搖晃晃,樹枝搖搖擺擺,小草晃晃動動,風的作用比較小,意識心就知道這是小風,這樣就証得了小風。這個証得也不是看見了風的形相,不是聽到了風的聲音,而是從風所起的作用上,來証得和找到了這個風。

從風與物體撞擊所發出的聲音上也能知道風,知道風的大小,這也是証得風。雖然風刮到樹枝上,或者刮到吹到各種物體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那就說明這些聲音不是風本身所發出來的,如果是風所發出來的聲音,風如果有聲音,那我們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一樣的。可是風吹到各種物體上,祂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可見這個聲音不是風所發出來的,而是風吹到物體上,風與物體和合運作,互相接觸撞擊到一起,所産生出來的聲音。實際上,不管是刮風,還是風與物體的撞擊,還是風聲,都是如來藏的作用。《楞嚴經》裡講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其實都是如來藏性,這裡暫時先不說。

微風也有微風所起的作用,比如說我們拿個扇子來扇,風産生出來時,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也聽不到,但是我們能感覺到清涼涼爽,薄薄的衣服會有浮動現象,我們就知道有微風吹過來了,這就在微風所起的作用上証得了微風。一個是涼爽的感受,再一個是能産生物體微微的動相,從這些方面我們就找到和証得了微風。那大風小風,各個不同的風,都要從風運作過程中所産生出來的形相上來識別、認取、了知、覺知到風。

如來藏也類似於風,也是無形無相的,那麽我們就不能從色相上來看見祂,不能從聲音上,不能從嗅覺上、味覺上,不能從觸覺上,來証得找到如來藏。只能用意識心來觀察、捕捉如來藏祂所起的那些利用,當然這種觀察必須要與五識一起觀察。當我們般若智慧打開時,在五蘊運作起來的時候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了,知道如此如此之作用,就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把與五蘊本身的虛妄作用區別開。

雖然入地以後,會觀察到五蘊的實質就是如來藏,但是初悟,不可能証得此點,只能把五蘊與如來藏所起的作用嚴格區分開,不能混淆不清,否則那就是悟錯了。如來藏就像風一樣無形無相,怎麽找到祂?觀察如來藏所産生的一切相,這些相都是祂運作的結果,在這些相上就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就能証得如來藏,和風的作用是一個道理。

剛証得和捕捉到如來藏的時候,有可能捕捉到如來藏作用的一刹那,偶爾的這一刹那,就是如來藏的一點點小作用,沒有把祂的作用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一片。發現祂的出現只是在一個點上,在一個刹那上。這悟的層次就非常非常淺,是刹那刹那的悟,如來藏的作用是斷開的,沒有連成一條線,也沒有連成面和片。嚴格來說,這不算悟,悟至少要証得如來藏的作用是連成線的,最好是連成一片,大悟徹底之人,是連成了一大片。

所以說驗証一個人悟沒悟,各有各的標準,手稍微一松,就可能毁了一個人後續的大智慧的開發,使得往後的路非常難走,困難重重,不僅能耽誤這個人的前程,有可能會影響佛教事業的穩定發展。在悟得如來藏刹那的作用的時候,應該乘勝追擊,繼續參究,把一個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智慧再擴展開來,把如來藏的功能作用由點連成線,在整個一件事情上要悟透,然後再從線到片。

最初找到如來藏是在某一處起用,再深入思惟參究,就知道了這裡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裡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那邊也是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這些點還是分散開來的,沒有連成線,慢慢的再給祂連成線。那麽最初可能在眼根上,在見色法上找到如來藏,但卻不是找到如來藏的色彩形相,而是意識發現了如來藏是如何運作的。

最初在眼根上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然後就會在其它幾個根上也發現如來藏的運作,知道祂在六根上都是如此運作的,這樣就在六根上都觀察到了如來藏的運作行相。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証得如來藏的刹那起用,不知道祂是如何連續運作的。再漸漸通過觀察參究,智慧打開的時候,就能把如來藏的起用連成線連成片。

我們知道,如來藏是一直都在運作不斷的,不可能有刹那暫停不起用之時,祂遍一切時、蘊、處、界、地,遍一切法。但是這裡所說的一直,還不是無始無終的那個一直,只是一段時間内的一直,那麽悟得如來藏在一個事件上的運作,其智慧還很淺。那就再參究,把智慧再打開一些,不僅要悟得如來藏的更廣泛的運作,還要悟得如來藏更深細的一些運作。

再觀察時就會發現,如來藏是無始無終遍一切法的,在五隂色身上,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相上,在六根上,十二處上,十八界上,祂都是這樣運作的,從來沒有停止過,每時每刹那都在這樣地運作著。到這種程度,悟得的智慧可能就要連成面,或者是連成一片了,這一片也分小片、中片和大片。根據証得的如來藏運作的範圍有多大,這個片有多大,說明智慧就有多深。以此來判斷每個人的智慧程度。觀行的智慧越深,連成大片時,就可能到了牢關,甚至可能過了牢關,再可能到達初地。那麽最初証得如來藏的運作,只是在某一點上,某一處上,然後連成線,那只能是菩薩七住位,智慧還不夠深,然此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第六識找到和証得如來藏,就是捕捉到如來藏所起的那些利用,最初証得的智慧非常淺,可能在一刹那上,捕捉到如來藏是這樣起作用的。然後捕捉的面積稍微擴大一些,範圍稍微廣一些,証得如來藏的作用就能有一些連續性。最後悟的程度可能就要深一些,從方方面面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那麽此人的別相智就出現了。

如來藏配合五蘊的運作非常深細,都是刹那刹那連續性的,每個人証得如來藏的運作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其智慧程度就不同。因爲悟前第六識的智慧深淺不同,証得如來藏,捕捉到如來藏運作的程度和深度就不同。有的人在參究時,心非常細致,定力也夠用,參究的範圍比較廣,參究之處也比較深入細致,悟的就可能透徹一些。

相反,定力不足,心比較粗,悟得就非常淺,其智慧就可能根本沒有被開發出來,尤其是被人幾乎是明白告知的人,他只是知道如來藏起了某種作用,其它一概不知,根本觀察不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嚴格來說,這不能屬於証悟。真正証悟的人,最初可能觀察不到如來藏和五蘊、七個識是如何在一起和合運作的,但是他馬上就會思惟整理,尤其是被智慧深細的過來人所指導,就會觀察到如來藏與五蘊七識的和合運作情況,了知到了如來藏運作的一些細節,那麽以後的觀察智很快就能具足。

有的人悟後,可能到了牢關那個境界,甚至過了三關,這種人極其稀有難遇。有的人悟了,只是七住位,就悟了一個小片面、小片段,如來藏的運作根本連不起來。那麽智慧再深一些的人,能把如來藏所起的作用都能連起來,在六根上(不止是在眼根和耳根上)祂都能知道如來藏是如何如何起作用的,每一個簡單的事件具體是如何完成的。

再以後,就能知道如來藏在五蘊上、十二處上連續的功能作用,其細節内容了知的也比較多了,到最後就會由只知道如來藏初淺的作用,到能夠觀察到如來藏所起的更深細的作用,再最後智慧比較深,過牢關以後,就能夠觀察到如來藏心所法的運作。在此之前根本觀察不到,因爲這屬於比較深細的智慧境界,等你悟了能夠觀察如來藏心所法運作的時候,那就已經成爲地上菩薩了。對於如來藏的觀行智慧,有深淺廣狹的不同,証得的如來藏的智慧程度的不同,其大乘果位就不同。

五、如何撇開虛相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

在一切法的運作上都有第七識和如來藏的和合運行,二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如來藏的運作而沒有意根,也不可能在一個法上只有意根的運作而沒有如來藏的運作。那麽只要証得意根,就能順藤摸瓜,抓住如來藏,那是不難的。當第七識決定不要命根的時候,如來藏絕對管不了命根,衆生必死無疑。有情衆生和無情物都有如來藏的執持作用,那要看是哪種有法,無情物上如來藏和第七識不能親自和單獨的執持無情物,都是所有衆生的如來藏共同執持的。

其實証得如來藏還是很容易的,知道任何一個法都有如來藏的運作,在各種生命活動中,都是如來藏維持的結果,七個識的運行,都是如來藏護持的結果,色聲香味觸法的出現,都是如來藏變現的結果。沒有哪個法的出現,不是如來藏的功勞,一切事業都是如來藏成就的。只要能把虛相撇開不認,就能發現如來藏的功能作用,那就能証得如來藏,抓住如來藏了。

虛相法是什麽?就是五隂的活動,五隂的活動嚴嚴實實的遮蔽了衆生的雙眼,使得衆生只見五隂的活動,不見其背後如來藏的功能性。只有把五隂的活動觀察清楚,認清其不實性,虛假性,就把五隂像枯枝敗葉一樣撥開,從而露出如來藏這只鮮花。

怎樣認清五隂活動的虛妄,斷除我見?應該要把五隂的功能作用都找出來,概念弄清楚,内涵捋清,活動槼律抓住,再思惟其來龍去脈,証得其虛妄性。然後就能把五隂活動都撇開,托顯出如來藏的功用了,從而証得如來藏,就像証得風的存在一樣。

如來藏在第七識後面垂簾聽政,就像演雙簧戯一樣,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有人才說潛意識裡有一部分如來藏。如果能把潛意識和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分開,當下就証得了如來藏。打字,是如來藏、第七識、第六識、身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生滅法也有不生滅法,能清清楚楚的分得開,才是智慧。

要在一切法上順藤摸瓜,摸到如來藏,首先要找準藤條。如來藏猶如瓜蛋子,瓜蛋子是結在藤節上的。藤節就相當於五隂當中的十二處,就是六根六塵處,這是最活潑的,簡直活靈活現,生機盎然,賊人在此猖獗,君子在這裡處事,可謂凡聖同居,龍蛇混襍,一切交易都在這裡進行。此時就看當人的眼力,辨得出君與賊、凡與聖、龍與蛇,若有火眼金睛之人,必能擒賊又能識君子。

六、如來藏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那就是在六根的用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塵的顯現當中找到如來藏,在六識的活動當中找到如來藏。這就是所謂的生緣處處。而六識的活動,包括了受想行識的四隂活動,那就是在色法的五根、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心法六識上有如來藏的顯現。在這之前,要觀行色法的虛妄,觀行心法的虛妄,就能証得五隂非我,斷我見了,然後再參禪,就容易証悟。

要想悟得徹底,就要在十八界任一個法上都找到如來藏的運作,不要丟掉任一個法,這樣智慧就會非常深利。在欲界當中,一切法都是六識的作用,有識就有一切法,所以一定要把六識的體性作用搞透徹,那時再來悟,就能徹底,這叫作大悟成片,而不是只悟得一個小片段。只悟個片段,智慧非常的淺,無法觀察如來藏的運行。

所以學佛,一定要把小乘的基礎打好,底子厚厚的,再參究大乘法時才能順利,容易証悟,也容易悟得透徹,獲得的智慧比較深。

七、譬如萎花枯葉,遮蔽了花中俏麗而生機勃勃的鮮花,要想顯露出鮮花的崢嶸和芳香,就要除去萎花,剝落敗葉,美麗的鮮花才能躍然於眼前。同理,五隂的萎花敗葉,正遮蔽著真如自性,我們也要撥開五隂的遮障,排除七識的掩蔽,真如之性,就會大放光明。那就需要我們認清五隂的虛幻,認清七識的虛妄,不認這些假法爲真實,那麽真我就能漸漸顯露頭角,躍然於心,從此識得主人,歸家穩坐,天下太平。學佛要把六七識的體性認清楚,把如來藏的體性認清楚,然後修出禪定,在定中觀行妄心的虛妄,真心的作用處,就能實証真如。

八、佛爲什麽不能找到無餘涅槃裡的如來藏

在無餘涅槃裡沒有了五隂身,如來藏沒有依托,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行相。沒有運行的行相,佛的任何一個識,就無法發現如來藏。

找到如來藏,觀察如來藏,只能在五隂身上,觀察如來藏要在五隂身上的運作上來觀察。沒有五隂身,就觀察不到如來藏,就像觀察風,必須在樹上、在物體上來觀察風,沒有樹、沒有物體,那麽虛空當中有風,它沒法表現出來,如來藏與風的情況應該是一樣的。

無形無相的東西,必須通過有形有相的法,才能夠顯現出來,否則無形無相,怎麽被發現呢?比如說你發現了風,必須髮現風吹在自己身上的涼爽性、清涼性,或者衣物飄動起來、樹飄動起來、物體動了,才能發現風。如果沒有自己五隂身,那怎麽發現風呢?沒有外界的樹和草的揺動,你怎麽發現風?發現風就得從這些物質色法上、從風的運行行相上動性上找到風,從物體的飄動性上找到風,從風吹到身體感覺到的清涼性、涼爽性和寒冷性或者是熱性上發現風。

那麽找到如來藏也是同樣原理,必須通過五隂身的運作,通過五隂的活動上來感知。有五隂活動,就表示如來藏在色身上執持著、維繫著、運轉著。如果沒有五隂身,如來藏無法顯現其運行的軌跡。

佛在十二因緣經裡說名色二者是互相依賴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就是指五隂,識就是指阿賴耶識如來藏。五隂能緣著如來藏才能夠運作,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五隂。識緣名色就是說,阿賴耶識必須緣著五隂身,才能夠顯現自己的存在和運行,沒有五隂身,如來藏就沒法運行。

九、如何悟才是最根本的悟

找如來藏最貼切的作法就是像尋找風一樣,從作用上發現風的蹤跡,發現如來藏也是從如來藏的蹤跡上發現的。雖然如來藏無影無蹤,但是祂遍界不藏身,到處都是祂的影子,就是不見祂本人。從四大種子的作用處不容易發現如來藏的蹤跡,証得如來藏都是從識大種子的作用上,來發現如來藏的運行行相,所以才有唯識之說。這樣悟就悟在六個識上,最利根的人就悟在第七識意根上,這是深層次的悟,最究竟的悟,最根本的悟,最徹底的悟,是唯識宗的悟,而不是粗淺的禪宗的悟。

十、如何現量証得八個識

八個識都是無形無相的,發現八個識,就是發現八個識的運行行相,看不見八個識的識體。可以用風的那個比喻,八個識猶如風,我們看不見風,只能發現風的作用;同理,我們也看不見八個識,只能發現八個識的作用。如果只有如來藏,沒有五隂時,如來藏就不能顯現出來,這時佛也發現不了如來藏本身。

風吹大樹時,樹一搖動,就知有風,就証得了風;五蘊就是大樹,七識本身,也可以是大樹,也可以是風,識心就像風,五蘊這棵樹搖擺起來,就知道識心的風現前了,就知道有識心風的存在,就証得了識心風。意識也是無形無相的,意識卻能發現祂自己的運行行相和心所法,了別自己的思想念頭和心行。這些識心和心行都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卻能有了別性,能被証得和感知。

如果根據樹的搖晃,証得了風,這個証悟是比量了別還是現量?當然是現量了別,因爲樹確實在眼前搖晃,搖晃確實是風的作用,這不用與其他法比較,直接就能了知。如果根據如來藏的運作來証如來藏之心體,這個同樣是現量,而不是比量。風吹到臉上,感覺涼爽,就知道有風,這個絕對是現量了別和証得,除此沒有其他途徑現量証得風。

一個人在房間裡覺得憋悶時,就知道房間裡氧氣不足,於是就到屋外透氣。覺得氧氣不足,是現量了別還是比量了別?肯定是現量了別和証得,因爲親身經歷了,最能說明問題。當你看見太陽光覺得刺眼時,就躲開了,這時就知道自己的眼識看見了太陽光,同時就証得了眼識;知道自己看見眼前物,就知道是眼識看見的,就現量証得了眼識。

當你思惟時,就知道意識心現前,就証得了意識,這也是証得意識自己,是証自証分,是自我反觀力。這是現量証得意識,不是比量了知。喝水時,覺得水是涼的,這個感覺就是身識的覺,是現量証得了身識,不是比量了知。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只要當下能了知到的,不是比較得出的結論,都是現量境界,都是親証。

十一、如果想參禪尋覔証悟如來藏,不僅要了解如來藏的體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裡顯露頭角,在何時何地何處露出蹤跡。這樣,我們才能在某時某處某種境界上去捕捉祂,與祂相認,從而攜手歸家穩坐,其樂融融。如來藏出現的時和處都是什麽呢?如來藏祂時時刻刻都存在和顯現著,時時刻刻都在起利用,祂與五隂身從不相離片刻須臾。

在六根處,在六塵處,在六識處,在十八界上,在五隂上,到處都有如來藏的顯現,處處都是見祂的緣,因此處處都能得逢渠。就像過去禪師所說的生緣處處,就是這個意思;哪裡沒有祂,哪裡不是祂,沒有祂的出現,就沒有哪裡,祂活活潑潑的,觸緣皆是,無一處不是,那麽找到祂的機緣,就有無限之多。那就沒有必要讓意識盡量不分別,如果意識不分別,如何能識得自家寶貝,如何能識得久違的父母雙親,而在分別之處,也正是祂大顯身手的時候!

如來藏自心本來就是離念的,祂不分別六塵,不念諸法,也不行諸法,本體就是這樣的功能體性,與意識的有念無念沒有關係,與意識的分別與不分別也沒有關係,因此就不用我們刻意把意識心也修成無念,修成不分別了。修成的無念,無論如何也不是本來就離念的如來藏,心體不同之故。就像白薯漆成紅色,也不可能是紅薯,本質不同之故。

所以參禪,尋覔自心如來藏,不用我們把意識心離去念想,根本沒有這個必要,相反我們還要善於利用意識的念想,來參証如來藏。如來藏不僅在意識離念時顯現,更是在意識念念動轉時顯現,而且生機勃勃。如來藏的蹤跡,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法,那麽任何時候,任何處所,如來藏都在靈靈活活地顯現著,從來不會隱藏絲毫,只是意識心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很難發現和証得祂而已。如果意識心離念時,就有如來藏,或者離念的意識就是如來藏,那麽意識心又有念時,又該怎麽辦?有念、無念本是生滅變異法,如來藏心體永遠不生滅,不變異。

還有人說,如來藏是無所住的心,要想証得如來藏,我們的意識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無所住。暫且不論意識心能不能做得到無所住,即使意識心真修到無所住了,那也仍然是意識心,不會變成如來藏,本質不同之故。如來藏的無所住,是本來就無所住,根本不管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而當意識心念念攀緣的時候,也正是如來藏大露風光之時。我們盡管停留,盡管住,停留之處,住之處,就有如來藏的身影,這時識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鄕故裡,但只恐怕這時只顧追逐六塵緣影,不能識得出真心如來藏了。

如來藏既然遍一切處,哪裡不是祂,何處沒有祂;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也沒有何處,也沒有哪裡;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處,就有哪裡。如來藏是多麽靈活的法,不必把意識弄得死死板板,也不必在意識心上大作文章。我們只要讓意識心反觀,觀其來處,觀其起處,自然就能找到歸家之路。找到証得祂以後,大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從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圓滿具足時,就成就佛道了。

十二、要証得如來藏,就要找出前七識,把前七識排除,不與如來藏混淆,就能容易証得如來藏了。首先要了解意識心的體性,以及意識心在各種法當中運行的各種相貌,把在各種情況下出現的意識,都要找出來,就能全部証得意識心了,前五識的體性也要弄清楚,要一一找出來。然後再了解意根的體性,在每時每刻做決定、做主宰的心就是意根,在某件事情當中那個做抉擇的心就是意根,如果心思能細致一些,就能發現找到意根。

最後就剩下如來藏,將來找出來時就是明心開悟了。我們只需要把八個識分一分,看看各自都是做什麽用的,哪個是生滅性的,哪個是不生滅的,這樣我們心中就能清楚了幾個識的體性和功能作用都是什麽,對佛法就不再迷惑不清了。八個識心,每個識自己都要親自去找出來現前觀察。

修行佛法,需要我們去修的是妄心七識,真心如來藏不用我們去修,但是需要找到,找到祂就能真正明白祂,觀察祂的運作,明白祂的運行情況叫作明心。明心以後,觀察智慧越來越深,智慧就會越來越增長,增長到極限,就圓滿了,圓滿了就成佛。我們在無量劫的生死輪回中無明深厚,要做到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更不容易,在生死流轉中所遭受的生死苦惱就會無窮無盡,永遠沒有出期。因此需要我們忍於一切難懂的佛法,知難而進,就會漸有所成,最終就會証得無上菩提。

十三、如何參禪

所謂離相,是讓六識心離開世間一切虛妄相,不認這些虛妄相爲真實,繼而能破除虛妄的我見,識得世出世間的真實相。而真正的離相者,是本來就離一切相、沒有任何一種相貌的如來藏心體。

所謂的離,就是剝離、排除的意思,所謂的排除,是不認世間生滅的虛妄法爲真實,觀察世間所存在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無常的、生滅的、變易的、苦的、幻化的,凡是具備這幾個特性的法,都不是真實的法,那麽内心當中就不能再把這些法當作真實。

把這些虛妄法一一都否定之後,我們就可以尋找在這些虛妄法當中,究竟哪一法是本來就離一切相的、不生滅的、常在的,哪一法是不變易的,是不空而有真實作用的。如果我們找到一法,認爲那就是真如,就是真正的自己,那我們就要比對一下心經中所講的空性心的體性,觀察這一法是否有增減、有變易,是否有生滅和無常的現象,是否是變化無常的,是否是不自在的,是否是因緣生的,是否是受很多因緣條件所制約的。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生滅的虛妄法,如果不是這樣,確實是符合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空不有的體性,那就是真實永恒不變的真如如來藏,這樣才是找到了真正的實相心,才真正的証悟了如來藏本心。

所以剝離法不是滅掉什麽,而是確認世間法的虛妄不實性,不認它爲真,都剝離之後,剩下一個不生滅、不變異的才是真。這個方法不是讓我們打坐修定,把覺知心都滅掉,如果把覺知心都滅掉了,就不能知道哪個是真如如來藏,不能明心開悟了。

証悟真心如來藏也不一定是在打坐修定時覺知心稍微清淨一點,沒有妄想了,認爲這就是開悟。因爲這時候意識暫時沒有妄想,好像是清淨了,等一會兒意識心的妄想還會出現,不可能永久保持清明,沒有一絲妄念。即使永遠沒有妄想,永遠清淨,那也仍然是意識心,祂永遠不能變爲真心。這是妄想的法塵境界生滅變異的現象,不是不變易的真如心,這時是一種暫時而有的某種定的境界,不是開悟的境界,所以不可以當作真實法去認取。

那麽世間的虛妄法都是什麽呢?世間法,就是世俗法,是五隂世間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與眼根所對應的是色塵,與耳根所對應的是聲塵,與鼻根所對應的是香塵,與舌根所對應的是味塵,與身根所對應的是觸塵,與意根所對應的是法塵。

五隂是色隂、受隂、想隂、行隂、識隂,五隂十八界就是整個三界世間,其中每一法都是虛妄的、生滅變異的、無常的,五隂世間都是有爲法,有行爲有造作的法,是後天出生的法,所以才是虛妄的。出世間法是指如來藏,祂不在三界世間裡,祂沒有任何相對立的法,所以才是真實的法。

十四、枯木龍吟,修行到某種程度,定力非常好時,有一天就會覺得五隂色身確實像一個枯萎的木頭似的,好像是一個空殼,並沒有實質的功能作用,表面上的那些五蘊作用看似有,實際就像被操縱的一個機器人,只是被動地動轉罷了。就像木偶被人牽線,才有舞戯襍耍的産生,實質沒有什麽意義。就像一個大力鬼附身,身口意一切造作都是大力鬼所爲。我們只需要找到這個大力鬼,找到這個牽線的人,找到機器人的開關按鈕,那麽無窮無盡的奥秘就會全部揭開。枯木裡只要有龍在,枯木就逢春,然後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有龍在,鉄樹也開花,一切都會萬象更新,訢訢向榮,一片生機盎然。聽……聽……龍吟了。

十五、問:如來藏的作用無處不在,就是這個無處不在,才無從下手。如來藏如何尋找?用哪個手段?

答:必須修好定力時再參究,否則解悟成分多;如果是解悟就不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不能知道如來藏究竟是如何出生五蘊的,智慧也就不能增長,只有真正的証悟才與如來藏相應。如果定力不足,暫時不要下手參禪。

斷我見以後,很容易証得如來藏,把五隂的功能作用全部否定,如來藏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還把五隂的作用當作真實,如來藏的作用就感覺不到,証得祂就很難。當福德、定力和慧力具足,菩薩六度修行成就,用參禪參公案的方式,就能証悟,那時就有下手處了。

十六、龍牙和尚居遁頌

龍牙山裡龍,形非世間色。世上畫龍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識龍人,一見便心息。

釋:龍牙山指五蘊,龍指阿賴耶識,五蘊之中有阿賴耶識在隱居著,供養著五蘊身,執持著五蘊身,五蘊身才得以運作。世間色都是物質色法,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嗅得到,觸得到。而這個阿賴耶識卻不是這樣,祂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嗅不到。世上最會畫龍的人,也描畫不出阿賴耶識的形象,因爲阿賴耶識沒有三界世俗相,那就沒有比照,也就沒有下手處。只有懂得阿賴耶識的人,以智慧之眼識得祂,就再也不向外攀緣了。因爲只有這個是最真實的,其餘的都是祂所變現出來的幻化假相,認識到此點,心就止息下來,不再外求了。

既然阿賴耶識無形無相,那麽如何才能尋覔到五蘊身中阿賴耶識這條龍呢?那就要了解阿賴耶識的體性,知道祂是如何出現的,都是在哪裡出現的,然後在祂出沒處,看著祂。五蘊身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洞口,雖然這條龍無身不出洞,但是祂會從六個洞口裡,常常鳴吼,當祂鳴吼時,只要能識別到祂的聲音,就能找到祂的蹤跡。從此,就可以循聲認得自性,找到歸家的路。

十七、有學人問百丈和尚雲: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百丈和尚答: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係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見,生若干種畏愛。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有個學人對百丈和尚說:對一切境界時,如何才能讓心像木頭石頭一樣不動,不起念想呢?這個學人,是在意識覺知心上用功夫,想要強壓抑意識心不起念想,讓意識心面對著六塵境界時,就像是沒有看到沒有覺知到一樣無覺無知,好壞不管,善惡不分,是非不計,木然無所用心。那這是干什麽呢?這是在修定,讓覺知心對六塵境界不起分別,不起觀照作用,盡量把覺知心滅掉才好。

那麽這樣修的結果是什麽?結果就是覺知心能夠深入定中,無念無想,無覺無知,像木頭一樣,與石頭無別。但是這樣是不會有智慧出生的,因爲内心不起觀照,就不能有智慧識別各種境界,更不能識得境界背後的真如心體,那就不能明心見性,也不能觀照諸法斷除我見了。其結果就是不出六道生死輪回,不斷苦,沒修滅,沒証道,不得解脫,也不能知諸法實相,不具般若智慧。這個學人只知道修定,不懂觀照諸法實相,這是修行的大忌,也是修行的邪路,因爲解脫是依賴智慧解脫,成佛是依賴智慧而成佛,禪定僅僅是出生智慧的一個助緣,不是主修,深定不出生智慧。

百丈和尚回答說: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係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見,生若干種畏愛。

解:一切諸法本來就不會自己說是對是錯,是染是淨,都是衆生的識心去分別諸法的是非、對錯、垢和淨;一切諸法也沒有心行,想去把衆生的識心係縛住,讓識心生心動念,不得解脫。但是衆生自己卻虛妄地計較諸法,對諸法起種種知見和見解,生起種種的貪愛和憎厭。

百丈和尚接著說: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

解:我們只要明了,諸法不會自己就能出生,都是因爲識心自己種種顛倒執取於相,諸法才出生了,識心對於境界來說,根本就不能與境界相接觸,根本不能觸到境界,那就是說,本沒有境界。沒有境界,我們卻虛妄的強行去分別,當然是徒增係縛了。如果我們把心看空,把境界看空,知道識心本無,境界也本無,那我們當下就能得到解脫,也不會有境界來係縛自己的心了。同理,虛妄的識心,也本不有,那就不會有心再被境界所係縛了。這樣來作觀行的話,無心也無境,心境不相到,還有什麽不是解脫的呢。

百丈和尚說: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下就是寂滅的,虛妄相本不存在,實質就是那顆寂滅的真心,這樣一切心境所在之處,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自心真如。

這樣觀照諸法,何愁心不了境,何愁不見諸法實相,何愁心不寂止,何愁不得解脫,何愁不成無上菩提。

十八、黃龍禪師有偈雲:“春有百花鞦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描述禪師們過牢關的境界,過牢關的人,心得清淨,内心不再貪戀世間,生活在世間,一事也不牽掛,一法也不再留戀,對自我五隂不再執著,對自己所証得的真如也不執著,内心坦坦蕩蕩,不留一物。雖然在人間生活照樣經歷一年四季春夏鞦鼕,可是心中卻無一法可當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與我不相干,活在世間照吃照喝,卻不貪執世間,内心已經得到解脫,沒有拘執。

十九、只有因緣條件具足才能悟道

証果和明心的條件如果具足,遇到相應的因緣,不管是什麽因緣,人爲設計的也好,自然環境也好,只要能觸動内心,就能証果和明心。如果遇見佛講法更能証果和明心見性了,佛的威德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講法的法會磁場效應也是非常大的。況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禪定,心地都很清淨,都有出離心,煩惱都輕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聞法,就能隨著佛的音聲觀行思惟,立即就能証果和明心。

如果學佛還沒有修到位,内心沒有疑情,沒有起心參究,心裡沒有念玆在玆,即使遇到很多應該悟道的緣,也會白白的錯過去,不能悟道。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跟佛世的衆生沒法比,善根輕鮮福又薄,内心浮躁,都沒有禪定,佛法即使講的再細,也不能入心,所以都無法真正的實証什麽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錯了。

正因爲衆生普遍都沒有禪定,無法具足禪定,所以就出現一種說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觀行佛法,可是沒有禪定如何有觀行能力?能觀行出什麽?能觀行多長時間?每個人自己可以試驗一下,修定之前的觀行,與修定之後的觀行,其效果差別到底有多大,可以說差別太大了,結果有本質上的區別。

一個法義,有禪定時思惟和沒有禪定時思惟,簡直天差地別。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錯會誤會太多,無法理解真實義,要想實際証得和現量觀行,那真是太難太難。即使這樣,很多人還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動不動援引一段經文,以証明自己的觀點。其實經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觀點並不一致,自己錯會很多,也不自知。不少研究經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實理解透徹經典的真正義理,還覺得自己很能。其實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來的,必須甚深禪定的如理思惟觀行參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實証。研究不能實証。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經裡記載,衆生在聽佛講法的當下就証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沒有修禪定,直接就証果了,好像是只要能聞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証果,不用特意修定。這個誤會是相當大的,不知道那些聞法當下証果的人,都已經具足了禪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緣了,遇見佛講法這樣最殊勝的因緣,當然會非常容易的証果和明心見性了。這些人只能看見最後的結果,看不到証果的人之前已經走過了多長的修行路程,聽佛講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發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禪定的,這些必要條件都不看,專門截取最後証果這一段,這是最嚴重的斷章取義了。

現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徑,越簡單越直接越好,佛所走過的路都不想走,以爲自己的辦法比佛還實用,還直接,不用那麽辛苦。難道說一個凡夫比佛高明,比佛還有智慧嗎?佛的修行都是繞彎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嗎?癡人說夢,研究出的果,都是紙糊的,風一吹就散壞了,遇火就化掉了。如今世間假果太多,蓋的都是蘿蔔印章,觝不住風吹草動,死後果報自知。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