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第三十三章 參禪與證悟(2)
十、如何現量證得八個識
八個識都是無形無相的,發現八個識,就是發現八個識的運行行相,看不見八個識的識體。可以用風的那個比喻,八個識猶如風,我們看不見風,只能發現風的作用;同理,我們也看不見八個識,只能發現八個識的作用。如果只有如來藏,沒有五陰時,如來藏就不能顯現出來,這時佛也發現不了如來藏本身。
風吹大樹時,樹一搖動,就知有風,就證得了風;五蘊就是大樹,七識本身,也可以是大樹,也可以是風,識心就像風,五蘊這棵樹搖擺起來,就知道識心的風現前了,就知道有識心風的存在,就證得了識心風。意識也是無形無相的,意識卻能發現祂自己的運行行相和心所法,了別自己的思想念頭和心行。這些識心和心行都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卻能有了別性,能被證得和感知。
如果根據樹的搖晃,證得了風,這個證悟是比量了別還是現量?當然是現量了別,因為樹確實在眼前搖晃,搖晃確實是風的作用,這不用與其他法比較,直接就能了知。如果根據如來藏的運作來證如來藏之心體,這個同樣是現量,而不是比量。風吹到臉上,感覺涼爽,就知道有風,這個絕對是現量了別和證得,除此沒有其他途徑現量證得風。
一個人在房間裡覺得憋悶時,就知道房間裡氧氣不足,於是就到屋外透氣。覺得氧氣不足,是現量了別還是比量了別?肯定是現量了別和證得,因為親身經歷了,最能說明問題。當你看見太陽光覺得刺眼時,就躲開了,這時就知道自己的眼識看見了太陽光,同時就證得了眼識;知道自己看見眼前物,就知道是眼識看見的,就現量證得了眼識。
當你思惟時,就知道意識心現前,就證得了意識,這也是證得意識自己,是證自證分,是自我反觀力。這是現量證得意識,不是比量了知。喝水時,覺得水是涼的,這個感覺就是身識的覺,是現量證得了身識,不是比量了知。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只要當下能了知到的,不是比較得出的結論,都是現量境界,都是親證。
十一、如果想參禪尋覔證悟如來藏,不僅要了解如來藏的體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裡顯露頭角,在何時何地何處露出蹤跡。這樣,我們才能在某時某處某種境界上去捕捉祂,與祂相認,從而攜手歸家穩坐,其樂融融。如來藏出現的時和處都是什麼呢?如來藏祂時時刻刻都存在和顯現著,時時刻刻都在起利用,祂與五陰身從不相離片刻須臾。
在六根處,在六塵處,在六識處,在十八界上,在五陰上,到處都有如來藏的顯現,處處都是見祂的緣,因此處處都能得逢渠。就像過去禪師所說的生緣處處,就是這個意思;哪裡沒有祂,哪裡不是祂,沒有祂的出現,就沒有哪裡,祂活活潑潑的,觸緣皆是,無一處不是,那麼找到祂的機緣,就有無限之多。那就沒有必要讓意識盡量不分別,如果意識不分別,如何能識得自家寶貝,如何能識得久違的父母雙親,而在分別之處,也正是祂大顯身手的時候!
如來藏自心本來就是離念的,祂不分別六塵,不念諸法,也不行諸法,本體就是這樣的功能體性,與意識的有念無念沒有關係,與意識的分別與不分別也沒有關係,因此就不用我們刻意把意識心也修成無念,修成不分別了。修成的無念,無論如何也不是本來就離念的如來藏,心體不同之故。就像白薯漆成紅色,也不可能是紅薯,本質不同之故。
所以參禪,尋覔自心如來藏,不用我們把意識心離去念想,根本沒有這個必要,相反我們還要善於利用意識的念想,來參證如來藏。如來藏不僅在意識離念時顯現,更是在意識念念動轉時顯現,而且生機勃勃。如來藏的蹤跡,遍一切時,遍一切地,遍一切處,遍一切界,遍一切法,那麼任何時候,任何處所,如來藏都在靈靈活活地顯現著,從來不會隱藏絲毫,只是意識心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很難發現和證得祂而已。如果意識心離念時,就有如來藏,或者離念的意識就是如來藏,那麼意識心又有念時,又該怎麼辦?有念、無念本是生滅變異法,如來藏心體永遠不生滅,不變異。
還有人說,如來藏是無所住的心,要想證得如來藏,我們的意識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無所住。暫且不論意識心能不能做得到無所住,即使意識心真修到無所住了,那也仍然是意識心,不會變成如來藏,本質不同之故。如來藏的無所住,是本來就無所住,根本不管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而當意識心念念攀緣的時候,也正是如來藏大露風光之時。我們盡管停留,盡管住,停留之處,住之處,就有如來藏的身影,這時識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鄕故裡,但只恐怕這時只顧追逐六塵緣影,不能識得出真心如來藏了。
如來藏既然遍一切處,哪裡不是祂,何處沒有祂;沒有祂,就沒有一切,也沒有何處,也沒有哪裡;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處,就有哪裡。如來藏是多麼靈活的法,不必把意識弄得死死板板,也不必在意識心上大作文章。我們只要讓意識心反觀,觀其來處,觀其起處,自然就能找到歸家之路。找到證得祂以後,大智慧自然就會生起,從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圓滿具足時,就成就佛道了。
十二、要證得如來藏,就要找出前七識,把前七識排除,不與如來藏混淆,就能容易證得如來藏了。首先要了解意識心的體性,以及意識心在各種法當中運行的各種相貌,把在各種情況下出現的意識,都要找出來,就能全部證得意識心了,前五識的體性也要弄清楚,要一一找出來。然後再了解意根的體性,在每時每刻做決定、做主宰的心就是意根,在某件事情當中那個做抉擇的心就是意根,如果心思能細致一些,就能發現找到意根。
最後就剩下如來藏,將來找出來時就是明心開悟了。我們只需要把八個識分一分,看看各自都是做什麼用的,哪個是生滅性的,哪個是不生滅的,這樣我們心中就能清楚了幾個識的體性和功能作用都是什麼,對佛法就不再迷惑不清了。八個識心,每個識自己都要親自去找出來現前觀察。
修行佛法,需要我們去修的是妄心七識,真心如來藏不用我們去修,但是需要找到,找到祂就能真正明白祂,觀察祂的運作,明白祂的運行情況叫作明心。明心以後,觀察智慧越來越深,智慧就會越來越增長,增長到極限,就圓滿了,圓滿了就成佛。我們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中無明深厚,要做到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更不容易,在生死流轉中所遭受的生死苦惱就會無窮無盡,永遠沒有出期。因此需要我們忍於一切難懂的佛法,知難而進,就會漸有所成,最終就會證得無上菩提。
十三、如何參禪
所謂離相,是讓六識心離開世間一切虛妄相,不認這些虛妄相為真實,繼而能破除虛妄的我見,識得世出世間的真實相。而真正的離相者,是本來就離一切相、沒有任何一種相貌的如來藏心體。
所謂的離,就是剝離、排除的意思,所謂的排除,是不認世間生滅的虛妄法為真實,觀察世間所存在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無常的、生滅的、變易的、苦的、幻化的,凡是具備這幾個特性的法,都不是真實的法,那麼內心當中就不能再把這些法當作真實。
把這些虛妄法一一都否定之後,我們就可以尋找在這些虛妄法當中,究竟哪一法是本來就離一切相的、不生滅的、常在的,哪一法是不變易的,是不空而有真實作用的。如果我們找到一法,認為那就是真如,就是真正的自己,那我們就要比對一下心經中所講的空性心的體性,觀察這一法是否有增減、有變易,是否有生滅和無常的現象,是否是變化無常的,是否是不自在的,是否是因緣生的,是否是受很多因緣條件所制約的。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生滅的虛妄法,如果不是這樣,確實是符合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空不有的體性,那就是真實永恒不變的真如如來藏,這樣才是找到了真正的實相心,才真正的證悟了如來藏本心。
所以剝離法不是滅掉什麼,而是確認世間法的虛妄不實性,不認它為真,都剝離之後,剩下一個不生滅、不變異的才是真。這個方法不是讓我們打坐修定,把覺知心都滅掉,如果把覺知心都滅掉了,就不能知道哪個是真如如來藏,不能明心開悟了。
證悟真心如來藏也不一定是在打坐修定時覺知心稍微清淨一點,沒有妄想了,認為這就是開悟。因為這時候意識暫時沒有妄想,好像是清淨了,等一會兒意識心的妄想還會出現,不可能永久保持清明,沒有一絲妄念。即使永遠沒有妄想,永遠清淨,那也仍然是意識心,祂永遠不能變為真心。這是妄想的法塵境界生滅變異的現象,不是不變易的真如心,這時是一種暫時而有的某種定的境界,不是開悟的境界,所以不可以當作真實法去認取。
那麼世間的虛妄法都是什麼呢?世間法,就是世俗法,是五陰世間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與眼根所對應的是色塵,與耳根所對應的是聲塵,與鼻根所對應的是香塵,與舌根所對應的是味塵,與身根所對應的是觸塵,與意根所對應的是法塵。
五陰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十八界就是整個三界世間,其中每一法都是虛妄的、生滅變異的、無常的,五陰世間都是有為法,有行為有造作的法,是後天出生的法,所以才是虛妄的。出世間法是指如來藏,祂不在三界世間裡,祂沒有任何相對立的法,所以才是真實的法。
十四、枯木龍吟,修行到某種程度,定力非常好時,有一天就會覺得五陰色身確實像一個枯萎的木頭似的,好像是一個空殼,並沒有實質的功能作用,表面上的那些五蘊作用看似有,實際就像被操縱的一個機器人,只是被動地動轉罷了。就像木偶被人牽線,才有舞戲雜耍的產生,實質沒有什麼意義。就像一個大力鬼附身,身口意一切造作都是大力鬼所為。我們只需要找到這個大力鬼,找到這個牽線的人,找到機器人的開關按鈕,那麼無窮無盡的奥秘就會全部揭開。枯木裡只要有龍在,枯木就逢春,然後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有龍在,鐵樹也開花,一切都會萬象更新,訢訢向榮,一片生機盎然。聽……聽……龍吟了。
十五、問:如來藏的作用無處不在,就是這個無處不在,才無從下手。如來藏如何尋找?用哪個手段?
答:必須修好定力時再參究,否則解悟成分多;如果是解悟就不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情況,不能知道如來藏究竟是如何出生五蘊的,智慧也就不能增長,只有真正的證悟才與如來藏相應。如果定力不足,暫時不要下手參禪。
斷我見以後,很容易證得如來藏,把五陰的功能作用全部否定,如來藏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如果還把五陰的作用當作真實,如來藏的作用就感覺不到,證得祂就很難。當福德、定力和慧力具足,菩薩六度修行成就,用參禪參公案的方式,就能證悟,那時就有下手處了。
十六、龍牙和尚居遁頌
龍牙山裡龍,形非世間色。世上畫龍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識龍人,一見便心息。
釋:龍牙山指五蘊,龍指阿賴耶識,五蘊之中有阿賴耶識在隱居著,供養著五蘊身,執持著五蘊身,五蘊身才得以運作。世間色都是物質色法,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嗅得到,觸得到。而這個阿賴耶識卻不是這樣,祂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嗅不到。世上最會畫龍的人,也描畫不出阿賴耶識的形象,因為阿賴耶識沒有三界世俗相,那就沒有比照,也就沒有下手處。只有懂得阿賴耶識的人,以智慧之眼識得祂,就再也不向外攀緣了。因為只有這個是最真實的,其餘的都是祂所變現出來的幻化假相,認識到此點,心就止息下來,不再外求了。
既然阿賴耶識無形無相,那麼如何才能尋覔到五蘊身中阿賴耶識這條龍呢?那就要了解阿賴耶識的體性,知道祂是如何出現的,都是在哪裡出現的,然後在祂出沒處,看著祂。五蘊身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洞口,雖然這條龍無身不出洞,但是祂會從六個洞口裡,常常鳴吼,當祂鳴吼時,只要能識別到祂的聲音,就能找到祂的蹤跡。從此,就可以循聲認得自性,找到歸家的路。
十七、有學人問百丈和尚云: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百丈和尚答: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見,生若干種畏愛。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有個學人對百丈和尚說:對一切境界時,如何才能讓心像木頭石頭一樣不動,不起念想呢?這個學人,是在意識覺知心上用功夫,想要強壓抑意識心不起念想,讓意識心面對著六塵境界時,就像是沒有看到沒有覺知到一樣無覺無知,好壞不管,善惡不分,是非不計,木然無所用心。那這是幹什麼呢?這是在修定,讓覺知心對六塵境界不起分別,不起觀照作用,盡量把覺知心滅掉才好。
那麼這樣修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覺知心能夠深入定中,無念無想,無覺無知,像木頭一樣,與石頭無別。但是這樣是不會有智慧出生的,因為內心不起觀照,就不能有智慧識別各種境界,更不能識得境界背後的真如心體,那就不能明心見性,也不能觀照諸法斷除我見了。其結果就是不出六道生死輪迴,不斷苦,沒修滅,沒證道,不得解脫,也不能知諸法實相,不具般若智慧。這個學人只知道修定,不懂觀照諸法實相,這是修行的大忌,也是修行的邪路,因為解脫是依賴智慧解脫,成佛是依賴智慧而成佛,禪定僅僅是出生智慧的一個助緣,不是主修,深定不出生智慧。
百丈和尚回答說:一切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起若干種見,生若干種畏愛。
解:一切諸法本來就不會自己說是對是錯,是染是淨,都是眾生的識心去分別諸法的是非、對錯、垢和淨;一切諸法也沒有心行,想去把眾生的識心繫縛住,讓識心生心動念,不得解脫。但是眾生自己卻虛妄地計較諸法,對諸法起種種知見和見解,生起種種的貪愛和憎厭。
百丈和尚接著說: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於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
解:我們只要明了,諸法不會自己就能出生,都是因為識心自己種種顛倒執取於相,諸法才出生了,識心對於境界來說,根本就不能與境界相接觸,根本不能觸到境界,那就是說,本沒有境界。沒有境界,我們卻虛妄的強行去分別,當然是徒增繫縛了。如果我們把心看空,把境界看空,知道識心本無,境界也本無,那我們當下就能得到解脫,也不會有境界來繫縛自己的心了。同理,虛妄的識心,也本不有,那就不會有心再被境界所繫縛了。這樣來作觀行的話,無心也無境,心境不相到,還有什麼不是解脫的呢。
百丈和尚說: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解: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下就是寂滅的,虛妄相本不存在,實質就是那顆寂滅的真心,這樣一切心境所在之處,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自心真如。
這樣觀照諸法,何愁心不了境,何愁不見諸法實相,何愁心不寂止,何愁不得解脫,何愁不成無上菩提。
十八、黃龍禪師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描述禪師們過牢關的境界,過牢關的人,心得清淨,內心不再貪戀世間,生活在世間,一事也不牽掛,一法也不再留戀,對自我五陰不再執著,對自己所證得的真如也不執著,內心坦坦蕩蕩,不留一物。雖然在人間生活照樣經歷一年四季春夏秋鼕,可是心中卻無一法可當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與我不相干,活在世間照吃照喝,卻不貪執世間,內心已經得到解脫,沒有拘執。
十九、只有因緣條件具足才能悟道
證果和明心的條件如果具足,遇到相應的因緣,不管是什麼因緣,人為設計的也好,自然環境也好,只要能觸動內心,就能證果和明心。如果遇見佛講法更能證果和明心見性了,佛的威德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講法的法會磁場效應也是非常大的。況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禪定,心地都很清淨,都有出離心,煩惱都輕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聞法,就能隨著佛的音聲觀行思惟,立即就能證果和明心。
如果學佛還沒有修到位,內心沒有疑情,沒有起心參究,心裡沒有念玆在玆,即使遇到很多應該悟道的緣,也會白白的錯過去,不能悟道。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跟佛世的眾生沒法比,善根輕鮮福又薄,內心浮躁,都沒有禪定,佛法即使講的再細,也不能入心,所以都無法真正的實證什麼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錯了。
正因為眾生普遍都沒有禪定,無法具足禪定,所以就出現一種說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觀行佛法,可是沒有禪定如何有觀行能力?能觀行出什麼?能觀行多長時間?每個人自己可以試驗一下,修定之前的觀行,與修定之後的觀行,其效果差別到底有多大,可以說差別太大了,結果有本質上的區別。
一個法義,有禪定時思惟和沒有禪定時思惟,簡直天差地別。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錯會誤會太多,無法理解真實義,要想實際證得和現量觀行,那真是太難太難。即使這樣,很多人還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動不動援引一段經文,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其實經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觀點並不一致,自己錯會很多,也不自知。不少研究經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實理解透徹經典的真正義理,還覺得自己很能。其實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來的,必須甚深禪定的如理思惟觀行參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實證。研究不能實證。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經裡記載,眾生在聽佛講法的當下就證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沒有修禪定,直接就證果了,好像是只要能聞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證果,不用特意修定。這個誤會是相當大的,不知道那些聞法當下證果的人,都已經具足了禪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緣了,遇見佛講法這樣最殊勝的因緣,當然會非常容易的證果和明心見性了。這些人只能看見最後的結果,看不到證果的人之前已經走過了多長的修行路程,聽佛講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發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禪定的,這些必要條件都不看,專門截取最後證果這一段,這是最嚴重的斷章取義了。
現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徑,越簡單越直接越好,佛所走過的路都不想走,以為自己的辦法比佛還實用,還直接,不用那麼辛苦。難道說一個凡夫比佛高明,比佛還有智慧嗎?佛的修行都是繞彎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嗎?癡人說夢,研究出的果,都是紙糊的,風一吹就散壞了,遇火就化掉了。如今世間假果太多,蓋的都是蘿蔔印章,觝不住風吹草動,死後果報自知。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來藏本體,都是虛妄法,包括學佛修行,包括行善度眾生,包括成佛這個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虛妄法,由如來藏出生,生生滅滅。只有如來藏不生不滅。涅槃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圓成實性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真如性也是虛妄法,依靠如來藏才能顯現出來。五蘊身心更是虛妄,這些虛妄法,我們要如何對待?
我們應該依靠真心如來藏修行妄心七識,去除七識的無明和染污,無明盡,究竟轉識成智。而不是修真,因為如來藏不用我們修,祂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圓滿具足,無無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體無為,自性清淨。因此無煩惱,無生死,無輪迴,本自無縛,自性解脫。如來藏自己不修行,我們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識像如來藏一樣清淨,不再有生死,就解脫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識證得如來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區別
一切法分為事和理兩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來藏理體。在談論事的時候,就要從相上來破除相的真實有性,這時候就不能從如來藏理的角度來說了。那會讓有些人認為相就是真實的,就會生起執著,從而心被束縛,不能解脫。
小乘法都是從相上來破有,大乘法是從理和事兩方面來修行,從理上來破相,認理就好辦,但是也不廢相,不會執理而廢事,要求理事圓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圓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圓融還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薩和等妙二覺。明心以後的菩薩也許能圓融一點點,如果觀察力不具備,那就一點也不能圓融。
如果沒有證果也沒有明心的人,告訴他五陰十八界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他就會認為是真實的,那執著這些沒有錯,沒有什麼不好,因此就不會想辦法去滅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這樣的話,眾生的生死問題就不能解決了。一切法皆真如,這是地上菩薩以及佛的現量觀行結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從基礎五陰十八界的生滅相上來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陰十八界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如來對待,沒有人能現量觀察到這個理。
四禪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滅,沒有不生滅的相,除了第八識的空相,空相無相,所以不生滅。四禪八定裡的六識從相上看就是生滅變異的,第七識從相上看也是生滅變異的。談論生滅變異的法,修相的時候,就要有生滅變異的相。如果這時候要說七個識和四禪八定,都是不生滅的,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既然都不生不滅固定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什麼好修行的了,已經完美了。
二十二、如何悟後起修
五祖說: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讓我們認自性清淨心為不生滅的真心,不要去認虛妄的五陰身為自己,也不要認生滅的妄心為自己,只要做到這樣,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夠免得生死流轉。
而證得真心以後,也不需要去守護看著祂,因為真心不管你守不守護,祂都在運行著;祂也不跑,祂也不丟,祂也不滅亡,你守祂作什麼?只要我們意識心依止於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改變自己,心就能越來越清淨,不是說讓我們看住抓住祂。這個守是依止認可的意思,以祂為真,再不向外貪求。我們的六識心身口意行應該依止於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來造作;依止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也要清淨自己的妄心七識,這也是守。
悟後沒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執著真心,這樣反倒增加束縛,增長執著;內心一旦不執著真心,也不執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關,然後再過生死牢關。有些人說開悟以後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識心,保任意識心不起妄念,他們認為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讓自己盡量長時間地無念,認為這就是守真心了。實際上他們守的是意識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來就那樣,本來就如此,不跑不丟,不變異,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為真我,認取真心為自性,明心以後應該依止於真心的體性,來改變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貪瞋癡慢等等煩惱,心得清靜,不起私心慢心,是這樣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