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三章 如何具體觀行五蘊


一、觀行五蘊以觀行識心為主

觀行五蘊十八界空無我,不僅要觀行五根以及五根對應的五塵,還要觀行六識和意根,包括六七識對應的法塵。其實對於五塵,意根也對應,如果五塵出現,意根不感興趣,就不會出生五識去了別五塵,六識就不知道有五塵境和法塵境。六識的出生都由意根作主,出生六識的目的就是了別和處理五塵和法塵,所以意根不僅對應法塵,也對應五塵。在沒有六識的情況下,或者六識無力了別的情況下,都是意根自己單獨觀照和攀緣這些法,比如身根的情況,意根時時處處都隨著如來藏之後了知著,身體的所有情況,有時讓意識五識知道,有時就不讓六識知道,即使讓意識知道,意識也是莫名其妙。

觀行五蘊主要還是以觀行識心無我為主,五蘊的主體是識心,最容易錯認為我,而把五根和六塵錯認為我所,我所的無我性比較容易認清,而識心的我最難看清。識心也是法的一種,也是在如來藏裡生生滅滅,而且是刹那生滅,這些法從真諦的角度來看是沒有生滅,都是如來藏性,但從世俗法的角度來看,除了如來藏,一切法都是生滅的,現象不斷變幻,有無互相對立。變化的不僅是識心的刹那生滅,識種子輸出滅回,念念起伏不定,還有塵境也是在刹那變化著,四大種子輸出滅回,色法生滅變異。

在禪定比較深的時候,五蘊十八界的法,就會在心中逐漸的獨立出來,互相粘連的不那麼緊密了,獨立起來容易各個擊破,粘連在一起,比較複雜,顯得更真實,難以看清虛妄無我性。在禪定的狀態下,識心活動比較慢而微細,對法的執著性輕微,遮障就小,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容易被識心看清。所以禪定的好處極多,能澄清事實真相,識心了別性和認知性比較客觀公正,容易開智慧。學佛人如果不修禪定太可惜了,信佛語,戒定慧具足,才是好佛子。

二、如何深入觀行無我

觀行五蘊的時候,如果有很深的禪定,思惟就會很深細,能往法義裡一直深入進去,從而能一層層的解開法義之謎。觀行思惟時,要慢慢地、細細地、深深地,與自己的身口意當下進行對照,在盡量大的範圍內探究和觀行,從而識得五蘊不是我。要探究色蘊為什麼不是我,受想行識蘊為什麼不是我,思考時要多問一個為什麼,要把這個為什麼的疑問解決,要深細地思惟。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理解和明白,沒有真正落實到內心,那所有的理論知識都是空洞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和實際問題。

如何觀行思惟呢?比如說觀行色身非我,非我是一個結論,但卻是佛陀的結論,不是我們的結論,因此這個結論跟我們沒有關係,觀行之後,我們自己確確實實也得出了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才是我們自己的,是自己的智慧結晶,才有解脫的功德受用。佛陀的結論只是一個引子,起個借鋻作用,用以開發自己的智慧。我們可以順著這個結論,逆向觀行思惟:為什麼色身非我呢?因為色身是空的;為什麼色身是空的呢?因為色身是苦的;為什麼色身是苦的呢?這是我們最初觀行的入手處,需要我們慢慢地思惟和尋找種種依據。最後得出結論,色身確實不是我,這就斷身見斷我見了。

每個人觀行之後,獲得的智慧、證得的果位是不一定相同的,因為因緣不同,觀行有差別,斷除身見的程度是不同的,要看證到什麼程度,修到什麼程度。即便是證初果,也分不同層次,身心受用和轉變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孩子都上一年級,在一個班裡學習的水平也不一樣,證果相當於畢業,所以畢業時每個人的水平也不一樣,還有早畢業、晚畢業的。每個行者參究的法的範圍、角度和深度都不同,思惟力不同,證法的智慧就有差別;智慧不同,煩惱的消除和行為改變的程度就不同。思惟得越深細,定力就越好,定力越好,思惟的就越深細,那麼證得的程度就越深,越究竟,心行改變的就越徹底。

三、觀色身非我的下手處

眾生普遍都以色身為我為我所,也把外界生存環境據為我所有。如果要思惟觀行色身非我非我所,首先要思惟觀行生存環境六塵境界非我非我所,然後在此基礎上觀行色身非我就比較容易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外界六塵與色身一樣,都是由如來藏中的地水火風空五大種子組成的,性質相同,而且外界六塵離自心比色身稍微遠一些,執著思惟輕一些,容易入手。佛說過外界六塵是我們的外身,也叫作我們的外界,色身是內界內身,內外是相輔相成相通的。確認六塵非我非我所相對比較容易,色身與六塵同理,這樣就會把自心與色身拉開了距離,稍微能分割開,再觀行確認色身非我非我所就容易多了。

在世俗界研究色身的科學叫作醫學,中醫裡也講色身的結構構造與山河大地相似相同類同,治療身體的時候,不要把色身看得很神秘很特殊,就把它當作山河大地來治理,就像治理生存環境一樣。中醫這個看法非常科學,接近於佛法,給我們很大啓發,觀行就找到了一個切入點,上手就快一些了。

世俗法裡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色身也是這樣,身體堵塞就會有臭氣,就會腐爛出現腫瘤和癌細胞。器世間四大不調,江河決堤、地震海歗、火災風災泛濫,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色身也如此,四大不調,氣虛血虛、風寒、上火、泄瀉、腫瘤癌症等等就會出現。楞嚴經中諸位聖人,也是從觀行外界地水火風,再反觀到自身的地水火風,而證得了種種三昧,得以成就。所以從觀行六塵境界入手,是觀行色身的一個捷徑。

四、看破色身得解脫

觀察人體解剖圖,就知道人體的動作是肌肉伸縮形成的,是機械化的,不是真有個我在動作。人體就是意根所用的工具,是高精密機械化全自動的,不是真實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編排的。看這個神經元系統,無非是一團正負極電線,一堆亂麻繩子而已,從中牽扯出想蘊和受蘊,弄出行蘊和識蘊,像這樣能拆分組合的肉體究竟是什麼?是我嗎?能把它當作我嗎?其實它什麼也不是,根本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也就用個幾十年上百年而已,不行再換一個好的。我們應該看破它,去掉心中的累贅,輕松自在解脫,無煩無惱。

這個色身用一用就行了,沒必要去執著它,全體色身,包括六識的功能作用,全部是有固定程序的,如來藏設計編排,為意根所用。如果有人打你一巴掌,給你一拳,就算了吧,不要計較,打不著你,打的也不是你。如果有人對你無理取鬧,也算了吧,侵犯不了你,傷害的也不是你。世間讓它愛怎樣就怎樣,好壞都無所謂,沒有真實的,較真幹什麼?你跟我結怨,我跟他結仇,你痛恨我,我討厭他,煩惱得毫無道理,沒有意義。從微生物之間的爭奪,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世界大戰,鬥得不可開交,簡直是毫無道理,也鬥不倒誰,打不垮誰,生了滅,滅了生,沒有生也沒有死,縱使世界消失幾百萬年,只是消失了一大堆亂麻繩子而已。

釋迦佛的親眷被琉璃王殺死幾百個,阿難失心痛哭,可是佛陀與往常一樣心平如水,不惱不恨。為什麼佛陀如此看得開呢?所有一切沒有真人真事,幻化的空的,所以佛陀解脫,阿難不解脫就苦惱不已。

五、如何觀察我見的落處

尋找自己的我見落處,可以從自己的貪求上來觀察,需求過多即為貪,不合理的需求即為貪,不應求而求,即為貪。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求呢?因為心中有我,見色身為我,見受陰為我,見想陰為我,見行陰為我,於是為了五陰而去貪求。若心中無我,就會少欲知足,適可而止,不會過多的尋覔和求取,更不會用不如法的手段用不合理的方式,甚至用損人的方式去求取自身的利益。

心中無我的人,不會花費心思去求取,更不會不擇手段的求取,而是隨緣而活。無我的人做事都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處理問題,考慮他人的利益,照顧他人的感受。但是這種照顧不一定是順從他人的無理需求,而是為他人長遠和究竟的利益為出發點,其用心和行為不一定會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認同。

心中有我的人,我見重的人,我執也必然重,為人處事都是從自心為出發點,以自我為重,以自己觀念看法為準,不徵求他人的意見和看法,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習氣做完再說,先斬後奏,不管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如果他人不順從自己,就會氣急敗壞,採取報復手段,以奪回自我利益,平心中的怨氣,不計後果。這樣的話,在與自他爭鬥過程中,自己每勝利一次,無我修證的路上就會倒退一步,往生死苦的坑裡就進了一步,今世後世的苦難就會加重一些。

善於觀察,在修行當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善觀察就會權衡出一切事情當中真正的利弊得失,長遠利益永遠重要於現前的利益,長期效應遠遠大於短期效應。我見重的人目光短淺,往往只看到眼前一點點,被眼前的極小利益矇蔽了雙眼,這就是所謂的業障。什麼叫作業障?往世的無明業因,增加了自己的我見我執,障礙了智慧的生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不知道何為自己的真實利益,把無益之事當作極大的利益去求取,結果背道而馳,得不償失。

眾生都覺得無明這一用語比較含蓄,愚癡這用語比較粗俗,其實兩個詞語都是一個含義,佛陀就是用愚癡這個詞語來表述眾生的心性,這已經很含蓄了。佛陀有時候也會對弟子們吼一句:咄!癡人!其實不管用什麼語言,都不能把眾生的癡和蠢表達盡致,說什麼都不解勁,說什麼眾生都無動於衷,只好無語。即使用須彌山當撬棍,都撬不動眾生心中的癡、愚、鈍。

六、如何才能塵消

證得塵的生滅變異性、不實在性、虛假性、空性,之後心對塵就空了、淨了,見解改變了,知見改變了,具足了正見,心中無塵,見塵而非塵,獲得塵三昧,處於塵三昧中。但塵不消不滅,假相還在,只是對它的一切認知改變了,不迷惑了,不顛倒了,不執取了。

塵是心了別的相,包括色相和心相,以及非色非心相。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由於沒有禪定,學法時理是理,事是事,永遠是兩碼事,一遇事,理就跑到後腦勺去了,就被事卡住了。這樣學法,學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

七、如何盡快斷除我見

能不能斷我見證初果乃至於四果,在於這個人身見我見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身見輕微的人,很少在意和顧及色身如何,不太花費心思特意照顧色身,對色身的安危不太掛心,少有恐懼感。這樣的人由於不太執著色身和五蘊,容易斷我見證果。由於不太在意色身五蘊,心裡掛礙少,容易有禪定,觀行五蘊能一直深入下去,觀行得力,斷我見就容易一些。

過去修行人善根福德深厚,在物質生活不發達的世間裡生存,不被物欲所控制,欲望較少,不貪圖享受和娛樂,也不無故的消耗自己的福報,所以能一心在道業上不斷進步。如今的人就不一樣了,太貪圖享受和舒適的生活,心被各種欲望遮障著,業障不但消除不了,甚至還會增加,道業就很難有什麼進步。

過去的阿羅漢能夠行頭陀行,因為沒有身見我見,又斷除了我執,內心裡沒有對我的安危與否的恐懼,不在意色身所周遭的環境,只想滅除各種心行,以取證無餘涅槃。現代人則非常在意色身,各種營養保養養生,由於業障的關係,也沒見有多少人把色身保養得有多好,又增加了身見,所以修行上很難有什麼突破。對色身無微不至的照顧,到最後看來卻是得不償失的,得小失大,不知何輕何重,都是因為現代生活環境的影響,加之善根福德不足,才會盲目隨意的消耗自己的福德。

所以要想盡快的斷除我見我執,就不要總是在意自己的色身五蘊,不要太照顧自己,盡量看淡自己及生活環境,把心用在道業上。同時再注意不要無故的去隨意消耗自己的福德,福德對於修道非常重要,即使有諸大菩薩的福德,也不要輕易消耗掉,把福德點滴積累起來,才能終至成就佛的福德。

八、如實判斷自己是否屬於斷我見的狀態

問:次第觀察五陰無常、苦、非我,於受想行識不復起我見、我所見,之後還可以怎樣增上嗎?後續的方向是什麼?還是說保持這種不造作寂靜的狀態一段時間之後,自動就能夠自證生已盡、所作已作、不受後有?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只要出定後很短的時間內(一兩個小時), 猴子心就又會回來,又會想要抓取造作。這樣循環往復,我覺得可能是某個地方,沒有完全與佛陀的教法啣接上。

答:自作證我生已盡,所作已作,不受後有,這是四果大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就不要想了,先把初果穩穩當當真真正正的拿到手以後,再說後邊的。初果對於前世沒有斷過我見的人來說,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了。

在觀察五受陰苦空無常無我的時候,要正確判斷是否真正的認為五受陰確實是苦空無常無我了,這個非常重要,是非常關鍵之處。不可自己認為無我就是無我了。觀行思惟的時候,心好像很清淨,出定不觀行的時候,心裡還是有我的,心又不清淨了,這說明沒有真正斷我見,不是真無我了。那就再接著觀行,繼續做功夫。

九、反觀自心

聽到有人讚美、誇耀自己,心裡就感覺高興舒服,這是什麼心?聽到有人責備諷刺就瞋恨,這是什麼心?看到與己無關的人事物並不在意,這是什麼心?看到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人事物就特別關注,這是什麼心?這些心是怎麼生起來的,又是怎樣變化的?又是如何滅去的?這時候的心,是五陰當中的哪個陰引起?這個五陰是你嗎?每個人是否都執著這個心,執著這個受覺?

十、苦集的方便斷與究竟斷

四聖諦修行次序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或者是知苦、慕滅、修道、斷集。斷集,分為方便斷集和根本斷集。方便斷,就是沒有禪定沒有證果時,意識降伏壓伏自己不造惡業、少造惡業;根本斷集是究竟斷,煩惱斷除以後,意根不再有造作惡業的想法和動力,不用意識的降伏和壓伏,自動自覺的就不造惡業了。這樣舊的惡業種子就消除了,新的惡業種子不積集,後世就沒有苦了。

苦是如何來的?在生命最初期,沒有五蘊世間,也沒有苦。意根因為無明向外攀緣,想要知,於是如來藏出生世界,繼而出生五蘊身。五蘊生活在世間,由於意根的無明,就會造作一些不如理的惡業,於是業種積集起來,就有後世的苦報。學佛修行以後,不斷的思考苦諦,明了苦的來源是前世集的惡業,於是就會想辦法斷苦,開始修道不再積集惡業行,證得無我以後,斷除無明煩惱,才逐漸滅了苦。

十一、觀行功夫不足觀念就無法改變

問:在觀行意識非我的時候,我怎麼也找不到證據。您說意識在了別一個法塵之後消失,然後再在另一個法塵上運行。但是我感覺這個能“知”的意識心還是我啊,雖然是不停的在改變,但是這個“知”的性質沒有變,我比較困擾。

答:你這是還沒有如實觀察,觀行功夫欠缺,以至於認識不足,觀念不能改變。四聖諦中的苦諦:苦、空、無常、無我,注意佛講苦諦的次序,無常、空、苦、無我,這是一環釦一環次第相連的。觀行的時候,需要按照次第觀行,完完全全觀行出第一個的時候,應該引出或者是得出第二個結論,觀行出第二個的時候,要引出第三個結論,觀行出第三個的時候,應該得出第四個結論。如果不是這樣,就出現了障礙和阻力,是什麼障礙呢?是無始劫以來固有的思想觀念障礙了自己,使得自己無法扭轉從前的觀念,不能形成新的觀念和認知。比如說,無常的法就是空的不可得的抓不住的,你只知道無常,卻不能進入空的思想裡,那就停止不前往下觀不下去了。

如果能完完全全觀行空這個階段,卻不能形成空的就是苦的思想觀念,就出現阻礙了,觀行停滯不前,無法往下進行。如果觀行到五陰都是苦的,卻不能得出結論苦的根本不是我,最後一個瓶頸就出現了。怎樣才能突破這個瓶頸呢?或者怎樣才能突破各個瓶頸,改變從前固有的錯誤的思想觀念呢?需要我們深思再深思。其中持戒、禪定、如理思惟以及福德、願力是很重要的,應該注重這些方面的修持。

十二、斷我見不是變化色身

斷我見是觀行五蘊的不真實性、空性、無我性,不是要把身體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是讓身體變成殘缺不全,然後才能確認色身無我。改變身體是依靠禪定的力量,不用斷我見,只修禪定就能改變色身了。那些身體癱瘓殘疾的人,不是照樣我見深重嗎?如果能把色身通過觀行,變成黃金,也許我見更重。關鍵是在思想認識上,現量認知色身是假的空的不真實的,改變思想,不用改變身體。不要觀成殘廢人,萬一定力增強了,身體真出毛病了,不就壞了嗎?觀身體是組合起來的就行了。

十三、斷我見的最關鍵之處在於改變觀念

斷我見首先需要改變舊的思想觀念,建立新的思想觀念,有新的認知體系,對於無常的現象要有清晰的認知,充分而清醒的認識到五陰世間的無常,生滅變異,從而把生滅變異的法確立為空和無我。但確立這樣的思想觀念是非常困難的,現象容易觀察,觀念不容易改變,樹立正確如理的觀念比觀行世間法的無常還要難很多倍,無常其實是容易觀察到的,就是由於習慣於有,很難確認為空,知道空了也無法確認為無我,就是因為舊有的我的觀念不容易突破。

這就需要有意的訓練觀念的改變,如何訓練呢?比如拿一個玩具汽車,拆了裝,裝了拆,然後觀察在這其中有真實的玩具汽車嗎?一堆鐵片子組裝出來的東西是玩具汽車嗎?有玩具汽車這個東西嗎?玩具汽車是因緣所生法,不能自主,生住異滅,生滅變異,本身是空的,沒有我的性質。還可以把朔膠洋娃娃拆拆裝裝,觀察形成洋娃娃的因緣性,洋娃娃本身的生滅變異無常性和空性。反反復復的試驗和觀察,從而逐漸打破有的觀念,樹立空的觀念,形成新的觀念認知,這樣才好斷我見。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