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4日

第六章  俱捨論第二十三卷(四加行)

本卷講述瑜伽行者在修習聲聞四念住的過程中,所出生的四種善根:暖法善根、頂法善根、忍法善根和世第一法善根,這四善根也是聲聞見道之前的四加行位。在作以如此四加行之後,就會獲得法眼淨,証得初果乃至四果。如果不修四念住,修習其它四聖諦法如白骨觀等等,也都會出生此四善根,處四加行位,最後才能見道証果。   

在四種善根中,得暖法善根者,雖然還能退轉,斷掉善根,或者能造無間地獄業,以至於死入惡道,但在六道輪回中不至於流轉很久就能達到涅槃。得頂法善根者,雖然也有退轉,但善根不失,畢竟不斷,還會增加善根。得忍法善根者,善根有增無退,命終不再住在異生位,不再造無間地獄業,不墮入惡道中,不會有卵生和溼生,也不會出生在無想天和北俱蘆洲以及大梵天處,不會生爲黃門和隂陽人,也不會第八次出生在三界中,見道所斷惑終究不會再出現。得世第一法善根者,雖然暫時還住在異生位,但卻能趣入正性離生,必得見道離開生死苦。

第一節  暖善根和頂善根 

原文:頌曰。彼居法念住。總觀四所緣。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論曰。彼觀行者。居緣總襍。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觀已。生何善根。

釋:有頌曰:正處於修習四念住中法念住的行者,應該從總體上來觀行身受心法四個所緣境,來觀行身受心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的行相。有論說:觀行四念住的行者,所觸對的緣有總有襍,在觀行法念住時,要從總體上來觀行所緣的身受心法四個所緣境界,修習苦諦的四種行相:苦空無常無我。這樣修習了法念住的觀行之後,能生出什麽善根呢?

這裡的意思是說,在修習法念住階段,從總體上觀行身受心法所緣境,就會生出四善根,名爲四加行,在見道之前才開始修四加行,在修習法念住之前四善根還不能出現,因爲機緣還不到,善根不成熟的緣故。

原文:頌曰:從此生暖法。具觀四聖諦。修十六行相。次生頂亦然。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次忍唯法念。下中品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皆慧五除得。

釋:有偈頌說:修習四念住的苦空無常無我之後,會生出暖法,有暖法善根能具足觀行四聖諦,修習十六種行相:苦諦四行相、集諦四行相、滅諦四行相、道諦四行相。繼續修習法念住之後也是這樣再生出頂法,也具足觀行四聖諦,修習十六種行相。暖法和頂法兩個善根,都是最初修習法念住,從總體上觀行身、受、心、法四個所緣境,後又修習四聖諦修習出來的。

再之後的忍法善根,只修習法念住就能生出來。忍法的下品和中品善根與頂法善根觀行的所緣是一樣的,忍法的上品善根,只觀行欲界的苦,五行隂中的每一行每一刹那都要觀行其苦諦。世間第一法這個善根也是這樣,都是只修習法念住的時候出生的,下品和中品觀行的所緣與頂法也是一樣的,上品只觀欲界苦。四種善根都是以慧爲體,是智慧的體性,除了第五種得法得道者的善根。

十六種行相就是修習四聖諦之後出現的行相,其中苦聖諦要觀察四念住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具這四種行相;集聖諦要觀察集諦的因、集、起、緣四行相;滅聖諦要觀察滅諦的滅、靜、妙、離四行相;道聖諦要觀察道諦的道、如、行、出四行相。暖法和頂法善根的修習中,都要修十六種行相,其中的觀行智慧是逐漸深細的,禪定也是逐漸深入的,定慧的層次是逐漸深入的,直到修到第四善根世間第一法圓滿以後,定慧具足,才能見道。

原文: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爲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爲暖。

釋:有論說:總緣一切衆生的共相修習法念住,其智慧能夠漸次地成熟,直至達到上上品。修習完法念住之後,就會生出順決擇分,順從於四聖諦理,有最初的善根出生,這種善根叫作暖法。這種智慧如溫暖相,心被四聖諦所熏,趣向於四聖諦,所以取名爲暖法。暖法譬如能夠燒壞煩惱惑的薪材,是聖道火出現之前的相貌,就像火燃燒之前的狀態一樣,叫作暖。

把見道比喻爲火相現前,材薪燃燒義,在火出現之前,最初要發生溫度的變化,溫度升高,暖度出現,這時候相當於暖法善根。隨著溫度不斷地升高,熱量達到一定程度,材薪燃燒,火就出現了。這中間次第經過頂法善根、忍法善根和世間第一法善根,之後就能見道了。暖法的出現,說明行者通過修習四念住和四聖諦,心已經發生了變化,能夠隨順於四聖諦理生起了順決擇分,不再抗拒和違背四聖諦理,也相當於初步接受了四聖諦理,並且受熏了。

原文:此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別。如後當辯。

釋:這個暖法善根所經歷的修習階段比較長的緣故,就是所處的分位長的緣故,在暖法善根現前階段,能具足觀察四聖諦的全部真實境界,以及能夠具足修行十六行相。意思就是說,只觀察了苦諦,還不能出現暖法善根,只觀察了苦諦和集諦也是不能出現暖善根,再觀察滅諦還是不能出現暖法善根,只有把四聖諦全部作以觀察之後,才能出現暖法善根。

觀察五蘊的苦聖諦,修行四種行相:無常、苦、空、無我;觀察五蘊的集聖諦,修行四種行相:苦集起的因、苦是如何招集起來的、苦集是如何出生的、苦是以什麽爲緣而出生的;觀察滅聖諦,修行四種行相:苦是如何息滅的、苦滅了以後是寂靜的、寂靜是最微妙的境界、寂靜以後就離苦;觀察道聖諦,修行四種行相:觀察滅苦所修的道、所修之道契合真實之理、身口意行契合四聖諦理趣向涅槃、出離三界永遠得解脫。這裡所涉及到的所有修習内容都有差別,這些差別相以後再辯論。

原文: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此轉勝故。更立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爲頂。此亦如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釋:當這種暖法善根由下品至中品,再由中品至上品,漸漸增長到圓滿的時候,就有另外的善根生發出來,叫作頂法善根。當頂法善根越來越殊勝的時候,就更換成別的名字。在這不斷增長的善根中,頂法是最超勝的,就像人的頭頂一樣,就取名爲頂法。取名爲頂法,也是因爲頂法處於進退兩者之間,前是進,後是退,頂法猶如山頂,所以就名爲頂法。在頂法善根階段也如暖法一樣,能具足觀察四聖諦,以及能具足修行十六行相。

原文:如是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念住。以何義故。名初安足。謂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跡。後增進時。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

釋:這樣的暖法和頂法兩個善根,在最初出生的時候,只有在修習法念住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爲什麽緣故說是初安足呢?這意思是說伴隨著什麽樣的善根,以十六種行相最開始進入四聖諦的觀行。在暖、頂法善根增進之後,就具足了四念住的修習。在這之前所修得的法,以後就不再現前了,因爲對於先前修的那些法,心裡不會生起特別看重的心思,因爲那些法都比較粗淺,已經越過去不用修了。

第二節  忍善根和世第一善根

原文: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爲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釋:當頂法善根由下品至中品,再由中品至上品,漸漸增長到成熟圓滿時,就會有其它善根生出來,名爲忍法。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理能忍可的善根中,此忍法是最勝的緣故,所以就叫作忍法。又因爲此忍位不再退墮回去的緣故,名爲忍法。在四聖諦理的修習過程中,能容忍、安忍、忍可、認可四聖諦理的,屬忍法善根最勝品,在此忍位,心對四聖諦理沒有退墮,所以名爲忍法。

此忍法善根最初出生和逐漸增進,都是在修法念住的時候出現的,修前邊三個念住,還不能出生忍法善根,忍法善根不是襍修出來的,這就與前邊的暖和頂善根有所區別了。此忍法善根也分爲下中上三品,下、中二品與頂法相同,都具足觀察四聖諦理,以及能具足修習十六行相。

由上文可知,忍法善根不會退回去不認四聖諦理,暖法和頂法善根有可能會退回去,就是說已經出生的順決擇分可能會失去,内心裡不再有順決擇分,不再隨順四聖諦理,不接受苦集滅道之理。智慧有所退墮,其中原因有很多,任何因緣都可能致使智慧退墮,業障大的也有可能不再信佛學佛。但等業障關過去以後,也許還會重新燃起學佛修行的勇氣和信心,也有可能再次修出暖法和頂法善根,但修到忍法善根的時候是不會退回去了。

因爲四種善根都屬於修慧,是修行所獲得的智慧,所以聞慧和思慧是能夠退墮的,是不堅固的,修慧的前部分也是能夠退墮的,是不堅固的。到修慧的後期,智慧才堅固,不會退墮了,那麽一旦見道實証以後,就更不會退墮了。見道以後,禪定有可能會退,但見道的智慧永遠不退,果位就不會退。修到三果的時候,初禪定也許會退,不能永遠保持下去,但是三果的解脫智慧和功德永遠不會退,果位就不退。在見道之前,禪定也許不退,但智慧有可能退,只要智慧退,善根就退了,不管禪定如何。

原文: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鄰接故。由此義準。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謂瑜伽師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續故。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

釋:忍法善根的上品與頂法有差別,上品只觀察欲界的苦,與世間第一法緊緊相鄰,由這個義理就能確定,在出現暖頂忍等善根時,都能具足緣三界的苦等四聖諦,這個義理在心中已經建立起來,就不用再加以揀別了。於是瑜伽行者對於色界和無色界修道的四聖諦對治方法,每個聖諦的行相所緣就逐漸地減少和簡略,乃至於最後只有兩個念的作意,來思惟欲界的苦聖諦境界。

在這以前名爲中忍位,從中忍位開始無間斷地生起更殊勝的善根,每一行每一刹那都稱作上品忍。在忍法最初生起的時候,善根是不相續的,修到上品忍時,善根就無間斷了,這時候就出生了世間第一法。

原文:如上品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爲世間。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爲。世第一法。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

釋:世第一法和上品忍一樣,都緣於欲界的苦聖諦,修完十六種行相中的每一個行相,只要一刹那的時間就完成了,但因爲這個善根是有漏的,所以就名爲世間,因爲是在世間中最殊勝的,就名爲第一。這個有漏法是世間中最殊勝的,因此就說爲是世間第一法。此世第一法有大的利用,是離開凡夫同類的因,能引生聖道,所以名爲最勝。

世第一法雖然還是屬於世間裡的法,但卻是世間法裡最殊勝的,再以後就是出世間法的証聖預流果了,出世間就是走向解脫,漸離三界,漸趣涅槃。所以四加行是見道前的沖刺階段,也是準備階段。

原文:如是暖等。四種善根。念住性故。皆慧爲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性。然除彼得。勿諸聖者。暖等善根。重現前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時。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修未來四。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一。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

釋:如是暖頂忍世間第一四種善根,因爲都有念住的緣故,因此都以智慧爲體,具有智慧性。四善根如果和助伴合一起,都屬於五蘊性,是識蘊所具有的善根和智慧。但除去得法得道者,其餘還不屬於諸聖賢者,因爲暖等四善根又重新現前,處於加行位的緣故,四善根之後的見道者才屬於聖者。其中的暖法最初出現的時候,是緣著苦集滅三聖諦法,念住在現在的身受心法,修未來世的身受心法,隨著四聖諦每一諦中的每一個行相,修未來世的身受心法;又緣著滅諦一法,念住在現在的身受心法,修未來世的法念住,隨著四聖諦中任何一個現在的行相,修未來世的身受心法。

原文:由此種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後增進時緣三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由此種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

釋:因爲此聲聞種姓的人,先前並沒有得過暖法,要具有同樣善根者才能修習暖法。在後時善根增進時緣於苦集滅三諦,隨著現前的一念住,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四聖諦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緣於滅諦法,在現前念住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滅諦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由於此種姓先前已經得到暖法的緣故,處於不同分位的人,也能修習。

原文:頂初安足。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時。緣三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

釋:頂法善根剛剛生起的時候,是緣於四聖諦法,念住現前的法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四聖諦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在後來增進時,緣於苦集滅三諦法,隨著現前的一念住,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緣於滅諦,在現前的念住中,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滅諦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

原文:忍初安足。及後增進。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然於增進。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緣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無異分故。似見道故。

釋:忍法最初生起的時候,以及後來增進的時候,緣於四聖諦法,在現前的念住中,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四聖諦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十六行相。但是忍法增進以後,略過一些所緣法的時候,隨著所略過的所緣法,就不再修此法的行相。世第一法緣於欲界的苦聖諦,在現前的念住中,修習未來的四念住,隨著苦諦現前的每一行相,修習未來的四行相。因爲再也沒有其它分位的緣故,在此位就與見道位比較相似,但畢竟還不是見道。

原文:論曰。此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決擇分。依何義建立順決擇分名。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段。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分名。此四爲緣。引決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爲順決擇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地故。

釋:有論說:此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殊勝善根,名爲順決擇分。這是依何義理建立的順決擇分名字?決就是決斷的意思;擇是揀擇分別的意思。決斷揀擇諸聖道法,因爲諸聖道能斷除疑惘,以及能分別四聖諦的相貌的緣故。分是分段的意思,言語已經顯示出了意趣。所順的只是見道的一分,抉擇之分位,所以立爲抉擇分名字。

以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爲緣,引發抉擇分,順從增益聖道的緣故,就得了順從抉擇分之名,所以才叫作順決擇分。如是四種善根都是修所成慧,不是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唯獨是等引地所攝。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