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第九章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九卷(四正勤)
原文:如是於四念住。串習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顛倒。已能了達。善不善法。從此無間。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爲令生故。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爲欲令住。令不忘失。廣說如前。乃至攝心持心。
釋:由於熏習觀行了四念住的緣故,就消除了心中最粗淺的顛倒。從前以身爲我計淨貪著,現在知身不淨無我;從前以苦爲樂,貪享覺受,現在知受皆苦;從前認爲心是相續是常,現在知心無常;從前計五蘊世間法爲我,現在知無我。把顛倒知見搬正回來,心不再顛倒。
修習四念住之後,就能了達什麽是善法,什麽是不善法,從此無間斷地進入四正勤的修習中。能令那些還沒有生起的惡的不善法不再生起;能令那些已經生起的惡的不善法斷除掉;對於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能令其出生;對於那些已經生起的善法保持下去,令其永遠不忘失掉。展開來說就像前邊所說的那樣。在四正勤的修習過程中,能夠攝持住心、保持住心。
原文:雲何名爲。惡不善法。謂欲纏染污。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若未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現在前。說名已生。
釋:什麽叫作惡的不善法?惡不善法是由貪欲所纏縛的身業、口業和意業,攝屬於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以及能生起五隂七識所有的煩惱。如果身口意惡不善業還沒有造作出來,惡不善行還沒有出現,就是還未生起的惡不善行;如果身口意惡不善業已經和合生起了,惡不善行已經出現了,就叫作惡不善行已生。
和合是指煩惱與緣合,煩惱遇緣惡不善業行出現,煩惱不遇緣,煩惱只是眠藏著,惡不善業行不出現。惡業和不善業二者稍微有區別,在煩惱輕重程度上有差別,惡行顯示煩惱比較重比較粗,不善行顯示煩惱輕一些,介於惡和善之間。不善行包含的範圍廣,惡行是不容易讓人忍受的行爲。惡這種煩惱比較粗重,表現的比較明顯,是不應該出現的,所以才是讓人讓己不好容忍。不善的煩惱稍微輕一些,每個人經常出現,人們對此有一定的容忍度。
衆生惡不善法多善法少,所以都覺得不善屬於正常現象。而衆生卻不知,大家都認爲的一切正常現象,都是不正常的,都不應該出現。人們拿不善當作正常現象,說明衆生都有不善法,心地都不清淨。越能容忍惡不善法,人心的善法越少。衆生的容忍與諸佛菩薩的容忍截然不同,諸佛菩薩的容忍是智慧和慈悲的體現,衆生的容忍很多時候是煩惱的體現。很多人身口意行不善的時候,你給指出來,都會不高興,心無慚愧,說明他對自己的惡不善行爲很能容忍,這就離修行還有一段距離。
原文:雲何名爲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未生已生。應知如前。惡不善法。若時未生。惡不善法。先未和合。爲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一切。皆不複生。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生欲。
釋:什麽叫作一切善法?善法是對惡法的對治,與惡法相反,是降伏惡法的法,名爲善法。比如對於煩惱蓋障的對治,對於煩惱結縛的對治,對治之後生起了善法,惡法就滅,就像太陽生起敺逐了黑暗,黑暗就消失一樣。如果惡法消失,就不再用善法對治了,心清淨以後,就是不善不惡的,作善也是有爲法,也是生死業,心清淨就無業,得大寂靜,得大涅槃。
用善法對治惡法,就是四正勤的修習,未生惡使其不生,已生惡使其斷滅。當惡不善法生起的因緣條件還沒有具足時,爲了使惡不善法不生,心中就會發起希求和願望,希望惡不善法不要再生起來。比如發願以後再也不要嫉妒了,再也不要媮盜了,再也不要妄語了,再也不殺生了,再也不陷害人了等等。這就叫作對於還沒有出生的惡不善法,爲了使其不生,而發起了希冀和欲望。
原文: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合。爲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生欲。
釋:如果這時候生起惡不善法的因緣和合起來了,已經生起了惡不善法,爲了使惡不善法斷滅而發起了希求和願望,希望自己再也不要容忍一切惡不善法了,下決心要斷滅和遣除一切惡不善法,使心變善。這就叫作對於已生的惡不善法,爲了使其斷滅而生起了希冀和欲望。
以上所發的願都是善願,只有覺悟的人才能如此發願,覺悟自心有惡和煩惱,知惡不善法的惡果惡報,對於解脫有障礙,並且也分得清楚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和不善,如果分不清楚,就不能覺悟自心,即使有願,也不能如願和滿願。這些願,是在修行過程中自動自覺發起來的,是修行如法有成效的體現,是精進的結果。精進是心精進,不是只在身口等表面做文章,身口如車,心如駕車人,如果想要車走得快和穩,方向正確,當然是要督促和鞭策駕車人了。初學佛的人大多在身口上精進用功,如拜佛念佛,還不會在心上用功,老修行人就知道觀察自心,監管自心,對治自心,使心斷惡增善。
原文:又彼一切。惡不善法。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事生。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
釋:所有一切惡不善法,或者是緣於過去的事情出生,或者是緣於未來的事情出生,或者是緣於現在的事情出生。所以惡不善法或者是緣非現前所見的境界,或者是緣現前所見的境界。如果是緣過去和未來的境界,叫作緣非現前所見的境界,如果是緣當前出現的境界,叫作緣現前所見的境界。
原文:當知此中。於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自策自勵。是名策勵。於緣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勇猛正勤。是名發勤精進。所以者何。要當堅固。自策自勵。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複生。或永斷滅。
釋:而對於緣非現前所見境界,如果惡不善法還沒有生起來的時候,就一定要讓惡不善法不出生,如果惡不善法已經出生的時候,就一定要使得惡不善法永遠斷滅,以此自己鞭策自己,自己鼓勵自己,這就叫作策勵。對於緣現前所見的境界,如果惡不善法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一定要令其不生,如果惡不善法已經出生的時候,就一定要令其永遠斷滅,這樣勇猛精進地修行,就叫作奮發、勤奮精進。爲什麽要這樣精進呢?這是因爲,只有心堅固地自策自勵,勇猛精進,才能使得惡不善法或者不再出生,或者永遠斷滅不現。
原文:又於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於上品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發勤精進。又若行於過去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複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緣過去。若行未來。當知亦爾。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
釋:對於下品和中品所有煩惱纏縛,如果還沒有出生的,一定要令其不生,對於已經生出來的,一定要令其永遠斷滅,所以自己策勵自己。對於上品煩惱纏縛,如果還沒有出生的,就一定要令其不生,已經出生的,就一定要永遠滅除,因而勤奮精進。
如果心緣過去境界,當正緣想過去境界時,不要讓煩惱因爲過去的境界而生起,假使心中失去了正念,沒有覺察到煩惱出現了,一旦發現了煩惱生起,也不再容忍煩惱繼續,能快速地滅除掉,除遣和剔除煩惱。如果心緣未來境界,也要像緣過去境界一樣對待。像這樣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能令其不生,已經生起的能令速斷,就叫作策勵。
原文:若行現在所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複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如是未生。惡不善法。令其不生。已經生起,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釋:如果心緣現在現前所見的境界,在現前境界中運行時,不讓煩惱緣於現在境界而生起。假如一不小心,丟失了正念,煩惱暫時生起,一旦發現,就不容忍其繼續,迅速地斷滅,除遣剔除其煩惱。像這樣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能令其不生,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之後即令其煩惱斷滅,就叫作勤奮精進。
能如以上勇猛精進地修行四正勤,自策自勵,煩惱不久就會除遣,煩惱除遣之後心清淨才能見道,獲得智慧解脫。如果對於煩惱纏縛還不能覺悟其害,任由煩惱泛濫,輪回苦惱之災就不除,無由見道証聖。由此可知,不斷煩惱証菩提,無有其事。
原文:又或有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生於彼。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於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生於彼。當於爾時。決定亦有。非理分別。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若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釋:有的惡不善法,只由分別力出生,不由境界力出生。分別力就是意識的分別性,也是隨順意根習氣的結果,不受現前六塵境界的熏染,境界無力推動惡不善法已經出生,因爲意根固有的習氣力量大。有的惡不善法不僅是由意識的分別力産生出來的,也是由六塵境界熏染的力量産生出來的。
只由分別力産生,不由境界熏染産生的惡不善法,是指住於現前法中,而思惟過去和未來境界,於是惡不善法就出生了。這樣的惡不善法,主要是意根的煩惱習氣産生出來的。不僅是由分別力産生,也由境界熏染産生的惡不善法,是指在身口意運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産生了惡不善法。身口意運行時不僅有六識的分別力,也受現前境界熏染。因爲這時候,不僅境界起推動作用,決定也有非如理分別。這是意根煩惱習氣,和現前境界熏染共同産生的惡不善法。
由此可知,惡不善法只由分別力産生,不受境界力熏染的,如果還沒有出生,能令其不生,出生以後能令其斷滅。這叫作策勵。如果是由分別力出生,同時也由境界熏染力産生出來的惡不善法,這些法如果還沒有出生時,能令其不生,即使出生以後,也能斷除,這叫作發勤精進。
原文: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爲令生故生欲者。謂於未得。未現在前。所有善法。爲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獲得欲。求現前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爲令生故生欲。
釋:對於還沒有出生的一切善法,爲了令其出生的緣故而生起希冀和願望,意思是說對於還沒有得到、還沒有出現的所有善法,爲了能夠得到,令其現在面前,發心希望得到,並且發起猛力的願望,期求獲得善法的欲望,期求善法現在前的欲望,最終令善法出現在面前,這叫作於未出生的一切善法,爲了令其出生的緣故而生起了欲望。
原文: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爲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者。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爲欲令住。於此善法。明了現前。無闇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言。令修圓滿。於此善法。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堅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滿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爲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
釋:對於已經出生的善法,爲了令善法堅住,爲了不忘失善法,爲了令其善法得到圓滿,而生起希冀和願望。已經獲得的所有善法,已經在現前出現的所有善法,叫作已生善法。對於已經得到的善法不再失去,也不再退去,這叫作希冀善法常住。對於已有善法心中明了自持,清清楚楚,沒有暗鈍性,這叫作令其善法不忘失。對於已經獲得的善法,不斷地修習,令善法圓滿究竟無間,這叫作令修圓滿。
對於善法發起希冀心,發起猛力的求取心,發願獲得和持有,並且想要堅固地住在善法中而不退失不忘卻,希望把善法修習圓滿,這些欲望和心願,就叫作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生起欲望,爲了想要令其住著永存,爲了不忘失善法,爲了把善法修習圓滿,而生起的欲望。
原文:策勵者。爲於已得。令現前故。發勤精進者。爲於未得。令其得故。又策勵者。於已生善。爲欲令住。令不忘故。發勤精進者。令修滿故。又於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勵。於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圓滿。是名發勤精進。
釋:所謂的策勵,是爲了對於已經獲得的善法,令其現前,在身口意行中顯現出來,所以才要勇猛地鞭策激勵自己。所謂的發勤精進,是爲了對還沒有獲得的善法,令其盡快得到,所以才勤勉精進。策勵也指對於已經生起的善法,爲了令其堅住持久,令其不被忘卻。發勤精進又指對於已經生起的善法,令其盡快修習圓滿,所以才生發出勤奮精進心。
另外,對於下品和中品善法,還沒有出生的,要令其出生,已經出生的,要令其堅住,不再忘卻,這叫作策勵。對於上品善法,還沒有出生的,要令其出生,已經出生的,令其堅住,並且令其修習圓滿,這叫作發勤精進。
原文:言策心者。謂若心於修奢摩他一境性中。正勤方便。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爲令不生。廣說乃至。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爲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由是因緣。其心於内。極略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殷勤策勵。慶悅其心。是名策心。雲何持心。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複於内。略攝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
釋:所說的策心,是說如果心在修習止的時候,在專住於一個境界的奢靡他中,正當精勤地以方便力,對於還沒有出生的惡不善法,爲了令其不出生,對於已經出生的惡不善法,令其滅除,廣泛地說,乃至於對於已經出生的一切善法,爲了令其堅住,不令忘失,令其修習圓滿。由於這個修止的因緣,當發現自己内心極其昏昧,或者害怕昏昧,這時候就要隨機選擇一種清淨勝妙的殊勝之相,來激發鼓勵自己,讓心歡喜心向往之,這叫作策勵其心。什麽叫作持心?在修習舉相時,當發現自心掉動不停,或者害怕掉動時,在心裡悄悄地收攝自心,讓心止下來,這叫作持心。
這裡說的策心,是指在修定的時候,發現心裡昏沉不清明,就要修觀以對治,讓心提起,集中在所觀之法上,這樣心就不昏沉掉舉了。所觀之法有很多,可選一種與自己目前所修習的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法上,所觀之法越清晰明確,越勝妙越殊勝,就越能感興趣,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就會旺盛,敺走昏沉暗鈍。在修觀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的心注意力不夠集中,心散亂了,就要停止修觀,讓心止於一境中不動,等心靜下來以後,再繼續修觀。
在修習定慧止觀的時候,不是一味地修定和止,也不是一味地修慧和觀,要根據自心的情況來抉擇。修行要定慧等持,止觀雙運,如果發現定多心沉沒就要提起正念,多修觀,如果發現自心不能專一深入,就要多修止,要保証止中有觀,觀在定中,二者缺一,不得善果。
原文:如是四種。亦名正勝。謂於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爲令不生。其已生者。爲令斷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爲欲令生。如前黑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
釋:以上四種修習方法,也叫作四正勝。對於黑品煩惱之法,如果還沒有出生的,爲了令其不生,對於已經出生的,爲了令其斷滅,而生起欲望和策勵,發起勤勉精進心,策勵其心、加持其心,這是二種正勝。對於白品諸善法,還沒有出生的,爲了令其出生故,其已經出生的,爲了令其堅住圓滿故,生起願望和策勵,發心精進修行,策勵其心、堅持其心,這也是二種正勝。
勤是勤勉精進的意思,勝是心勝,也是精進的意思,正是指方向和方法正確無誤,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精進,是正精進,是不斷地趣向目標;反之,在不正確的方向上努力精進,就是邪精進,越精進離目標越遠。不少人學佛修行就是邪精進,不明修行目標,也不明修行原理,只一味地用功,勇猛是勇猛,智慧太欠缺了。
原文:如是四種。亦名正斷。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爲欲令彼。不現行斷。爲欲令彼。不現前斷。爲斷故斷。故名斷斷。
釋:如是四種正勝,也叫作四正斷。其一是身口意造作的律儀斷,是對於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爲了令其斷故,生起欲望和策勵。其二是斷斷,是對於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爲了令其不生故,而生起欲望和策勵。由於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應該修習身口意律儀,令其惡不善法斷除,不應該忍受這些惡不善法,任其出生和增長,這叫作律儀斷。對於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爲了令其不再現行出來而斷,爲了令其不再現前而斷,爲了斷除惡不善法而斷,叫作斷斷。
原文: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爲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爲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釋:其三是修斷,是對於還沒有出生的善法,爲了令其出生故,而策勵其心,加持其心。由於善法多次反複地修習,先前所沒有獲得的善法,現在能令其現前出現,能讓惡不善法有所斷除,叫作修斷。其四是防護斷,是對於已經出生的一切善法,爲了令其堅住,而不斷地策勵其心,加持其心。由於在已經獲得、已經現前出現的所有善法中,其心能夠遠離放逸,修習不放逸行,能令善法堅住而不忘失,善法修習圓滿了,防護就生起來了。所有的善法,對於惡不善法能有所斷除的緣故,名爲防護斷(惡不善法)。
防護是防護惡不善法的出現,心中有善法,惡不善法才能斷除不出現,由於善惡不能同時出現,所以善法起著防護的作用。善法堅固以後,就不會造作惡不善業了,這是長時間修習善法的結果。四正勤是屬於最初修習的助道之法,是見道的必要條件,所以見道的人是要斷除相應的粗重的煩惱的,心中善法應該是堅固的,惡不善法是不會輕易現前的。
如果修完四正勤,在命終之前還沒有見道,因爲心改變的緣故,後世所受的惡報也會很輕微,但不保証善法不會退去,惡不善法不會重新出現。因爲業緣的緣故,難免會被惡的環境熏染,又因爲有善法的基礎,再遇善緣,善法還是會容易生起,修習善法是很快的。見道以後,善法才能保持住,並且會不斷地堅固和增長,不斷地圓滿。
原文:如是廣辨。四正斷已。複雲何知。此中略義。謂爲顯示。於黑白品。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是故宣說。四種正斷。當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故。加行圓滿。
釋:如是廣泛地論辯四正斷以後,如何才能知道四正斷的大略要義?四正斷的大略要義,是顯示在黑白善惡諸品的取捨過程中,其增上意樂圓滿了,去惡增善的加行也圓滿了,因此就應該說四正斷。你們應當知道,在四正斷的修習過程中,由於心裡已經生起了想要斷惡增善的欲望的緣故,增上意樂就圓滿了,由於自心能夠策勵自己,進而生發勤勉精進心,不斷地策勵其心,加持自心,因此加行就圓滿了。
在達到四正斷之前,對四正勤的修習,還沒有生起很強的欲望,所以增上意樂還不圓滿,四種正斷就不出現,對自身的策勵激勵還不夠強,鞭策和敺策其心的力度還不夠大,所以四種正斷就不會出現。直到意樂和策勵都圓滿具足了,四正斷才出現,這時候四正勤就修完了。
原文: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正應作事。謂爲斷滅。所應斷事。及爲獲得。所應得事。先當生起。希願樂欲。爲斷諸纏。複應時時。正勤修習。止舉捨相。爲斷諸纏。及隨眠故。更應修集。對治善法。爲現如是。一切所作。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是名略義。
釋:修行瑜伽的行者,只有這些法才是他所應該修的,爲了斷滅那些所應該斷除的事,以及要獲得所應該獲得的事,首先應當生起希冀、意願和樂欲。爲了斷除諸煩惱纏縛,還應該時時正精勤地修習止相(禪定)、舉相(激勵自心)和捨相(捨棄惡不善法)。爲了斷除諸煩惱纏縛以及隨眠的緣故,更應該修集用來對治惡的善法。爲了顯現出這些所有所應該作的事,才宣說四正勝以及四正斷,這些内容就叫作四正斷的大略之義。
以上四正勤這些法,有一些人不願意修習,輕賤這些法,認爲這些法很基礎,是小乘法,沒有必要花時間去修,所有精力都用來熏習大乘法就好了。但是四正勤不修,心不轉善,德不具足,德不相配,就証不得大乘法,所有的熏習最終也只是理論而已,理論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是可以忘卻丟失的,即使不忘卻,理論終究是一個理論,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命終卻因惡不善法而墮落,徒有理論不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