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觀行五蘊斷我見(第二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04日

第四章  大小乘的區別

一、雲何認識空?

在佛法修學過程中,通過長期廣泛的觀察,對人事物理認知的智慧提升了以後,思想觀念就會改變,觀念改變了態度就改變,態度改變了行爲就改變,行爲改變了業就改變,業改變了果報就改變,果報改變就解脫。有智慧能充分有效的認識到萬法的空和虛幻,不再執著執取萬法,世間空了寂靜了,心安然了,就解脫了。認識到空的時候,就會覺得世間一切都沒有什麽,世俗法得過且過,世俗裡有利益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空了,身口意改變了,不再造作貪嗔癡煩惱業,果報善了。如果還認識不到空,心裡就有我,有我就有煩惱和煩惱業。      

空,分三個方面來逐漸深入的認識,最深的是從如來藏這個角度來認識,但不証得如來藏是無法認識到空的,比較深一點的是從十二因緣和四聖諦角度來認識,最淺的認識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認識空,這是經驗和聰明智慧的累積,是世間智者的智慧,當然是很不究竟的,但也好過無智執有之人。最徹底最究竟的認識,是從如來藏裡七大種子的功能作用角度來認識一切法,這樣就能空到絕境,連空也空,空空也空,絕一切心和境,一切法和境都多餘。到這種時候,已經沒什麽好說的了,說出來的都不是,沒有意會更沒有言傳。

二、大小乘所証得的空的差別

小乘証得的五隂空與大乘証得的五隂空有本質的區別,正因爲有區別,所以大小乘人的心量不同、願力不同、道行不同,小乘人解脫以後要入無餘涅槃,而大乘人解脫以後卻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小乘人証得的五隂空,是在外表現象上証得的,是觀察五隂現象的生住異滅証得的空,這種空不究竟,還不到底,還有偏頗,所以智慧淺,行願也淺。大乘人証得的五隂空,是從五隂的本質上証得的,見到了五隂的本質是如來藏所出生,所以就不再在意五隂,也不會想辦法去滅去五隂,所以行願就大。

比如一部分人看見一個人生了之後又死了,就會知道人是無常的能滅的,把握不住的,因此是空的。而另一部分人不僅如此,還看見了這個人其實是魔幻師變幻出來的,生死由魔幻師掌握,即使死了,魔幻師還可以再變幻出來,生死都是假相。這部分人就對這個幻化人沒有執取了,但也不會刻意迴避和棄捨。

其實小乘人所認爲的空,是與有相對立的空,這還是另一種的有。正因爲小乘人的空停留在表面現象上,不是實質性的空,所以他們都想辦法滅除不用,想辦法躲避,害怕五隂世間,這就是另一種有。真正空了,還躲避什麽?害怕什麽?也就不會去想辦法滅除了。比如天女散花,小乘人害怕花著身,就躲避花,抖落掉身上的花,認爲花著身不如法。而大乘人不理這些花,渾身是花也無所謂,所以花反倒不著身了。

大乘菩薩爲什麽是如此心態?因爲菩薩知道花是幻化的假相,不會有什麽實質的作用,色身也是如此,幻化身與幻化花,何障礙之有,有何不如法的?這些法都需要自己實証之後去體會,沒有實証,雖然很理解了,但是還不能到位,心行上還不能空。小乘人認爲確實有個空,大乘人認爲連空也空,空空也空,空盡了,才是到家了。

三、大小乘空的區別

萬法皆空的空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從小乘法的角度講的五蘊世間皆空的含義,層次比較淺,範圍比較窄,不包括一切法;另一方面是從大乘法角度講的五蘊世間皆空,和一切法空的含義,層次也越來越深,是根本上的空,實質上的空,究竟意義上的空,以至於最後達到完全徹底的空,範圍則包括了一切法,沒有一絲遺漏。小乘法講五蘊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這個空是指生滅變異無常的法,只要有生就會變異甚至滅去,不能常住不能久長,有生有滅的法,是無我性的法,這是小乘的空。

大乘法的空是証得如來藏以後,現量觀察五蘊世間和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所以都是空的,這些法也是生滅變異不真實的。很顯然,大乘的空更根本更究竟更透徹,把空的理講明了。從地上菩薩唯識種智來講,眼前所見的物都是心所變現的,被變生的法就是幻化的不真實的。就像魔術師憑空變一束鮮花,這束鮮花雖然在現象上是存在的,但實質是空的、不存在的,存在是一種假相。大乘法闡述世間一切法的空、假、中,而小乘的空比較淺,沒有假,也沒有中,只是觀察世間法無常變異不住,沒有被幻化的那種假,沒有抓住法的實質,觀察智慧比較淺。

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的修行,都是破除七識五隂的無明,讓七識五隂具有空的智慧。如果熏習了很多法,理論很豐富,能寫出諸多辯論論文,可是心卻不空,把所學理論都當作實有的法,這是學知識,而不是修行,與修行背道而馳。

尤其是學大乘法,如果沉迷於深奥有趣的理論當中,不斷吸取知識,孜孜以求的探索和研究,整理和歸納,條分縷析,把如來藏幻化的一切法當作有法來執取,執有而不空,這都不是修行。修行是依據理論証空而破除無明,改變心行和心性,心性只有心空了才能改變,心性改變,心行才能隨之改變,果報才能由惡報變爲善報。每個學人都要牢記學佛的宗旨是要達到心空,心空及第歸,修行不是搞學問,不是累積知識、研究理論,所以不能執理廢事,要理事統一,理事圓融無礙。

四、大小乘証道的區別

斷我見是觀行五蘊無我之理,不涉及第八識,証得第八識需要修學大乘般若,在意識具有相當的般若正知見以後,就要在禪定參禪,參究第八識,才能大乘証道。大小乘的用功方法和内容不同,大小乘在証道以後心空的層次和内涵也不同,小乘斷我見是証得五蘊空無我,是單獨一個無的那種空;而大乘証道以後的空,包括了小乘的那種無的空,也包括証得了第八識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空性,知道第八識本身如何是空的,也能觀察出祂所出生的五蘊身是如何空的。所以大乘的空比小乘的空更究竟一些,更接近真理,更能體現出法界真相。証道時二者的智慧相差很大。

五、大小乘的空不是一個境界

聲聞緣覺的空,與空如來藏的空是兩個境界,差別極大,不可混爲一談。如來藏三種空,無論哪一種,都必須証得如來藏才能現量觀行,與小乘的空截然不同。証得如來藏以後的心空,與沒有証得如來藏之前的空,不能混爲一談,性質不同,心境不同。菩提本無樹,是小乘空,這時還沒有証得如來藏,與空如來藏不掛靠,後邊聞金剛經說五個何期自性,這時候才証得如來藏。

六、色無常苦空非我中空的含義

每個法上都有不同層次的含義,智慧不同的人當然就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小乘人理解爲散壞破滅的空,大乘人除此再加上如來藏的空性,地上菩薩以及佛陀看色就是四大種子的運作,更是空無。色法本身就是空相,這個深刻的道理地前菩薩絕對不可能觀察出來,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實際内涵,諸佛觀察色直達底源。新悟菩薩只能把色理解成空性第八識所生,觀察力微弱,理解成分多。

但是無常苦空非我,主要指小乘的散滅毁壞之法。由前面的色無常,証知色是苦的,再証知色是散壞不久住的,最後就會証知色不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認爲的不散滅的代表著自我的主體。

七、大小乘修行地圖

修行的真正入手處,小乘的四念處經就是實修的入手處,坐禪三昧經也是。大乘的父子合集經,就是世尊讓他父親觀行諸法如夢,裡面只講理論,因爲是度初級學人的入門方法,只是相似的理解如夢,並不能証得。

至於說大小乘的修行地圖,當然是先觀行斷我見証果以後,再參禪,參禪的方法,斷我見的方法,修定的方法都講過了。沒有斷我見,參禪就不會有結果;參禪不成就,如幻觀就不要想了,禪宗第三關和陽炎關、如夢觀都不要想了,以後地上菩薩所修的法,更不用想了。可以找資料熏習,但無論怎麽修都是熏習,絕對不能實証。修行的次第和路數很清晰,修定學理論,然後觀行斷我見,証果以後參禪明心。這些達不到,談什麽都沒有用。不是大根基、特大根基的人,無法跳躍修行。佛菩薩和阿羅漢再來的人可以,其餘人跳也跳不過去。

初地以上的菩薩,能夠完全通達小乘佛法,大乘只通達一部分,佛全部通達。沒有實証,只是理解,理解的永遠不能叫作通達。因爲沒有實証,一個法都不能通,達不到任何智慧境界。至於說轉依,沒有實証,也轉依不了。實証了第八識以後,才能逐漸轉依,轉依成功一部分,心地改變了,轉識成智了,那已經是初地以上菩薩了。普通人談不到轉依,心地裡都是貪嗔癡,最初的我見都沒有斷,帶著個高大的我,遮障那麽嚴重,能轉依個什麽呢?

禪定沒有,念佛都不能定,念咒也不能定,觀呼吸觀不下去,基本的禪定都修不出來,如何有能力觀行五蘊無我,如何能夠斷我見?如何能夠參禪明心?不明心,談其它的簡直太遙遠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