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修證指歸(下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九章  意根與實修的關係

一、意識的推理不等於觀行和參究

在修定觀呼吸時,意識只觀行呼吸,知息入出,知息長短,不必加個意念說知的本源是什麼。不要管這個知到最後是什麼結果,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結果還沒有出來,就不要推測。意識的推理是意識的一廂情願,而一廂情願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意識與意根的兩相情願才能一拍即合的把事情圓滿解決了,最後結果才會如實出現,那才叫作證。

意識的推理不是不好,但它僅僅是個指路標而已,具體走不走和如何走,還要依靠意根的抉擇,意根不抉擇,意識怎樣指路也沒有用。有時候意識不推理,還能順利解決問題,推理反而耽誤事,如果方向正確,不推理可能走的更快更穩,意識用得太多不是好事,意識用得越多,意根越無能,意根無能,就是你整個人的無能,操作指揮系統有問題,那還如何操作?

修行是傻子干的事情,太聰明就不會一老本實的做事情了。意識指個大方向,就閉目養神,暗中監督就行啦,不要管太多。意根靠自己的能力一旦走出去,到達目的地,祂的本事簡直太強大了,靠意識拖著走,意根就弱智和無能,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意識的推理,實質上也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見不到的意思,見到了就不叫作妄想了。有些人意識妄想出一個第八識,在某處起某作用,然後定義這個叫作明心開悟,不用斷煩惱,不用修禪定,頂多有幾分鐘十幾分鐘心能定下來就可以見道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大家應該能知道。如果這也算開悟,那麼做夢夢見也算數,夢裡見金山銀山,醒過來應該發大財才對。夢境畢竟不是現實,不是事實,獨頭意識的推測等種種作為怎麼能當真呢?要想有大智慧真正智慧,就老實修定觀行參究,不要讓意識靈活機動的推導結果,意根不認那個結果,意識一切所為都白費。

二、意識與意根二者境界一致才能證悟

望遠鏡可以刹那間看到幾公裡、幾十公裡以外的高山大海,可是要親自見到和觸碰到高山大海,需要親自走過幾十公裡地,走到山腳下大海邊,才能親眼見到高山大海,碰觸到高山大海,才知道高山大海的樣貌和容顔,才可以對人說:我親眼見到了那座高山那個大海,真是壯觀極了,我的心境頓時打開了,簡直太高興了。三昧境界就類似於此,意根必須親到,離開望遠鏡,親眼所見,才有定慧等持的三昧,意根不到,那是借助望遠鏡所見,不是真見、無條件的見、赤裸裸的見。

意識就如望遠鏡,不管望多遠的境界,所見都不真,境界模糊不清,意根所見清清楚楚、透透徹徹,徹法底源。如果意根沒有跟上,望不到意識所見,就不是親眼所見,不是親臨現境,不是親證。因為意識所見離境界遠,所見不真,猶如隔了一層鏡片,有所遮障,景色既不細致,也模糊不清,只是一個輪廓而已,細節必須有待意根親自去見,才能查明,知其所以然。

在凡夫地意識讀了一些佛經,知道了佛的境界,可是意根不知道,就不是親證佛境。這種知無比的粗糙,與不知沒有什麼區別,要想親證佛境,細知、深知、真知佛境,必須再修行三個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個無量劫,中間沒有捷徑可走,該修的法都要修,該證的法都要證,戒定慧、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種種行持一樣不能少,中間過程全部親歷,偷工減料走捷徑絕對不行。

在凡夫地,意識學了一些法,知道了八地菩薩應該具有的無功用行境界,能於法任運而行,不用心思,能現量觀察如來藏對根身器界的了別和運作,但是對於此種境界,意識知道歸知道,粗糙無比,離實際證得還有兩個無量劫的修證距離,在這期間不管怎麼說,你都無法現量觀察到如來藏究竟是如何了別和運行根身器界的,要想親自證得此種境界,你必須再修二大阿僧祇劫才行,中間過程必須全部走過,不許偷工減料偷奸耍滑。

在凡夫地,意識學到了真如三昧這個名滙,覺得很好很殊勝,但是具體什麼叫作真如三昧,境界如何,內心卻一無所知,所知見的只是一種臆想而已,要想親自見到真如三昧境界,還需要再修一個無量劫,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因為真如三昧是真如境界,是在一切法上證得的,見一切法或者部分法都是真如性,都是如來藏的真實而如如的性質,都是一真法界中的一部分。

一切法究竟如何都是真如性,如何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這是道種智唯識種智的境界,是初地以上入如來家的佛子才有能力現量觀察得到的,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分證法身,分證即佛,分證一真法界,才知一切法的部分真如性,凡夫即使真的證得了如來藏,離真如三昧的智慧境界還是太遙遠了,只能想一想,絕對見不到,見到的時候就有道種智,成為入地大菩薩了。

在凡夫地,意識學了金剛經,知道一切法如夢泡影,可是意識再感覺一切法如夢泡影,也要再經過接近一個阿僧祇劫的修行時劫,達到十回向位才能親證如夢境界。中間要逐漸的實證如來藏,發起種種三昧,修出初禪定,斷除貪瞋癡煩惱現行,成為三果人,過禪宗三關,現量證得有餘涅槃,命終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不入,留一品思惑煩惱滋潤生生世世的五蘊身,繼續自度度人。達不到這些條件,不經過這些境界,意識所覺得的如夢幻泡影,也只是說食,怎麼能飽腹呢?

意識望遠鏡所望見的,與意根親眼所見的可能差得非常遙遠,望見很容易也很快,可是親證就需要意根用腳步一步一步的丈量,親自走到那個境界邊緣,才能見到那個境界,極其辛苦,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努力。二者所見的境界極不一致,所以望見歸望見,證得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沒有證得的時候只能過過嘴癮,說一說罷了。不要覺得證得什麼法很容易,那是錯覺,實際並非那樣,非常不容易,無量劫的業障,業力如山大,哪有那麼容易排除越過去的,雖然佛的加持力不可思議,自己的業力同樣也不可思議。只有業障消除,善根福德種種因緣都具足的時候,意根拉近與意識的距離,與意識所見合一,彼時才能頓悟,除此都是誤會的誤。

三、身臨其境

用望遠鏡可以望見極遠極遠的星空,望見浩瀚無垠的海洋,望見天邊的山川大地,但是身體相隔何止千山萬水。見的再遠再高,也不代表身臨其境。既定的目標,不是靠手指達到,不是靠空口說到,需要用腳去度量,所以總要開步走。一步一步地走,不能跑不能跳,更不能飛躍,這樣才能穩妥到達目的地。不要嫌路遠,就用意識臆想,也不要嫌辛苦,就用意識的臆想,更不要嫌路費貴,就用意識的臆想。想入非非,終究是幻境,要想王土,身臨其境,必用意根腳踏實地,一步步丈量,親觸每寸土地。

四、意識的臆想不能代替實修

有時候學了一些佛法,意識就覺得明明自己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呼風喚雨,一使勁什麼都可以做到,沒有什麼困難,包括成佛也不是那麼困難。可是呢,自己一個心念都控制不住,固執一件事就是不能放開,身口意行什麼也改變不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沒有意根的實證,意識想當然的認為什麼、理解什麼、想什麼都沒用,落不到實地上,有力氣使不出來,常常會覺得無可奈何。所以即使覺得成佛特容易,也要老老實實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覺得證果明心就像吃大白菜一樣容易,也得一步一步修四正勤七覺分八正道,老老實實的持戒修定,修四念處,老老實實的修完菩薩六度。佛講的這些修行路途都不是沒用的擺設,是必須要實行的。絕大多數人一輩子能把這些前提條件修完就很不錯了,這些條件不能圓滿具足,靠意識的推理和臆想證果明心,那是無濟於事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實修實證涉及到意根,在修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的過程中,都在薰修意根,改變意根固有的知見,只有修到位了,意根的知見才能改變,從而一切都隨著意根的改變而改變,這時候才能證果明心。但意根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改變自己固執知見的,意根不改變,什麼也改變不了。所以學佛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實修,意識妄想沒有用,即使覺得自己明天就能成佛了,也要過三大無量劫以後。有些人還高談闊論說要不取相分別,心無住無執,這要等到幾地菩薩時再說吧,地前菩薩根本做不到。意識斷我見,意識證果,意識明心,意識成佛,先在夢裡試試,行得通不?

五、理見與事見

佛法修證的最高境界就是佛陀的理事圓融,事事圓融,事事無礙,都合於理,理能顯事,事能顯理,理事永遠不脫節。要做到這樣,必須從佛法修證的最初見道開始,終至最後見道成佛。前後所見之道逐漸轉深,也就是所見的理越來越深細,而事也隨之越來越圓融圓滿,從最初見道時開始,事就隨理而行,理到哪裡,事就跟隨到哪裡,不相脫節,直至佛陀最後見道,夜睹明星悟道,理圓滿,一切事即刻隨之都圓滿,理事都不用再修,位尊無上法王。

見道分為理上見和事上見,理見和事見有什麼區別?理上見,是從理到理,在意識層面上充分認識了理,明了了理,而事不相隨,這時候事與理是脫節的。因為意根沒有見,定慧具足圓融的三昧境界就不出現,事就不與之相隨,事由意根來掌控,意識無法讓事相隨和圓融。

而事上見道,是在事上參理證理,這樣見道事必合理,事必隨理,理事必能融合在一起,不相脫節,從此才能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外表看人還是那個人,從心行上看不再有舊時行履,思想品質煥然一新,心空無我,有為上顯無為,無為又為了有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所以真正的見道是在事上作了充分參究的見理和入理,是事隨理、事顯理的證理,理事不分,三昧相隨。理事融合,不一定圓融,也不一定無礙,因為理不徹,理徹即成佛。在事上見理,就是證得,在事不見理,就不是證。如果理只是理,不與事融合,這個理就解決不了事,解決不了事的理,就沒有實用。所以只知理,不在事上見理顯理,就不是實證。

六、如何才能真修實證有現量智慧

很多人都把自己理解的法當作實證,甚至理解的還很粗淺,甚至對於法都是猜測、推導、臆測出來的,弄不清楚解與解悟與證悟之間的界限和差別,誤會很大,導致大妄語。很多佛法的答案和結論都是佛給出來的,也有一些是諸大菩薩善知識們講解出來的,自己在修習的過程中,對這些結論和答案加以理解,並不是實證,甚至連解悟都談不上,離解悟還有很遠的距離。

實證是什麼呢?譬如佛說一切法如夢如幻,這是諸佛通過修證得出的結論,是佛的證量,其他人加以理解了,也僅僅是理解,解悟也不算,真正證悟如夢如幻就到了菩薩十回向位,很快就有資格進入初地了,那麼凡夫眾生通過閱讀理解諸法如夢如幻,能直接成為十回向位的大菩薩嗎?顯然不可能,戒定慧菩薩六度都不具足,哪方面也沒修圓滿,連初開悟都不算,怎麼能越過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成為十回向位的大菩薩?

如果要實證五蘊世間如夢如幻,就要在修足戒定慧菩薩六度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的觀行和參究,次第證得各個層次的法,由禪宗的初關二關直至三關,最後才能證得如夢觀,這要經過多劫的時間,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對如夢如幻的理解,還分為很多層次,即使是完完全全究竟徹底的理解,也不等於是實證,因為根本沒有實際參究的過程,沒有證明,結論不是自己得出來的。

就像幾何證明題一樣,最終的結論是老師給出來的,是現成的,不是自己得出來的,需要自己一步步的證明,有過程有步驟,最後才能證明老師給出的最後結論,如果過程不完整,不屬實,即使得出與老師一致的結論,也是錯誤的,不是現量證得。佛法與此道理是一樣的,人人都能說最後的結論如夢如幻,說的雖然是正理,但也不是自己的現量證。

佛法中佛給我們無數最後的答案和結論,都在三藏十二部經裡,即使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經都背誦下來了,甚至口若懸河的宣講,也不是自己的證量,僅僅代表自己的理解而已,與解悟還有很大的差距,證悟就不要談了。佛講的每一個法,甚至每一句話,都需要自己在甚深禪定中去思惟參究,如實如理的觀行,才有可能一一實證,實證之後的智慧才是自己的現量智慧,否則任何說法都不是自己所證,真實智慧與所說法不相應。

真要實證,並且要有所成就,甚至連觀行五蘊比較細的情節都要忘掉,拋之腦後。只管觀行和參究,細節需要自己在觀行的時候厘清,然後才能出生智慧。很多人用功就是用不到意根這裡,那是因為禪定嚴重不足,怎麼也體會不了如何只讓意根思量。定力不夠用,那如何有體會呢?沒有禪定的時候,最好什麼也不要參究,如果意識聰明就會解出不少東西,卻沒有真實用處,玩嘴皮子倒是可以,實用是沒有。那意識解法還不如不解,留著到禪定提升、因緣具足時再參究是最好的。

七、理論研究非修行正途

當今佛門裡出現一種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流弊,覺得理論學的越多越好,如果能學富五車就覺得很棒很自豪,如果能寫出若干篇文章、若干本書來,就覺得更棒、更自豪了。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能不能指導和規範自己的身口意行,能不能扭轉一些七識的心行,能不能讓自己心清靜,減少無明,能不能有真實的受益,這些就都不管了,還美其名曰說菩薩不用管煩惱的事,知見正確到時候自然就會斷除煩惱了。

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僅僅有理論知識,僅僅有意識的知見,對於煩惱來說永遠是無濟於事的,臨命終時後世的去向是由貪瞋癡煩惱的現行來決定的,是由貪瞋癡造作的業行來決定的,不是由理論知識和佛法上的知見來決定的,所以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每個學佛人都應該加以重視,不可掉以輕心。

理論和知見,就好像是烹飪用的菜譜,學了好幾本烹飪書,卻從來沒有在廚房裡親手操作過,甚至連食材都沒有挑選和搭配過,所掌握的烹飪知識,烹飪知見能解決飢餓問題嗎?花費寶貴的時間精力用來研究又研究,研究之後又著書立說,廣招徒眾,致使名聲顯赫,卻不得不忍飢挨餓,徒有其表。譬如一個孩子從國學開始學習,一直到大學,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後,都是學習的理論知識,大學以上的可能會搞一些科研和實驗,有一些實證,大學生以前學到的都是知識,知識的東西不能直接用於生產工藝上,中間需要經過實習和實踐階段,知識才能轉化為生產力。

學習佛法也是要這樣應用於五蘊世間生活當中,這就需要不斷的持戒修定,在甚深的禪定中努力的參究,與自身的五蘊相連結,與身口意行相聯繫,讓理論得到實踐,努力的親證實證,破除無明,增長實智,改造身心,轉變身心,這樣修行才算成就,才有實益,才是正道。

八、臆想臆測是完全不可靠的修行方法

眾生由於智慧有限,禪定不足,無法深入思惟,意根的思量也無法運行,對於一些較深的法就習慣於用臆想、臆測的方法,而臆想臆測就是意識心的功能作用,絲毫沒有意根的智慧。臆想臆測最嚴重的就是信口開河地說:開悟以後就能觀察到第八識是如何出生根身器界的。根是身根身體,第八識如何用種子一點點出生身根的,如何出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的,開悟以後再修一個無量劫也許能觀察到一點點,兩個無量劫差不多能觀察到許多。器是宇宙器世間,眾生生存的空間環境,第八識如何用種子出生宇宙器世間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也許也觀察不到,兩個無量劫差不多能觀察到一些。

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第八識是如何用種子出生六根和六塵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也很難觀察得到,兩個無量劫還差不多能觀察到一些。第八識是如何用識種子出生六識的,開悟以後再修行一個無量劫能觀察到一些,但不能完全具足的觀察。但無論能觀察到什麼,如果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內心,身口意行都不因此觀察而發生變化,所謂的觀察都不是觀察,而是臆想推測。臆想臆測都是意識的思惟方式方法,不涉及到意根作主識的思量,所臆想臆測的就沒有作用力,不能轉變身口意行,不能消除煩惱和惡業種子,沒有清淨的功德受用。

九、知解並非證

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常,是指佛陀的無垢識沒有種子變異了,永遠保持長恒不變;樂,是指佛陀一切業障永盡無餘,無垢識裡沒有苦受種子了,所餘一切都是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的善業種子,果報為寂滅樂;我,是指佛陀的無垢識裡滅去一切生滅業種,不受業障拖累,是完全的我性,可以稱為我;淨,是指佛陀的無垢識滅盡一切染污種子,徹底清淨無垢了。

第八識也受業障的遮障,心體裡如果沒有存業障的種子,第八識就會發揮無盡的功德,光照大千,就如佛陀的無垢識一般無二,無一法不遍、無一法不周、無一法不現。而眾生的第八識由於受業障局限,不能變現極多的殊勝美妙的境界,不能變造眾生的分身,不能變造佛國土,不能遍緣一切境。所謂的第八識受局限,就是祂有無窮無盡的功德作用不能發揮,非是無殊勝的功德作用。到佛地,第八識再也不受局限了,一切功德作用盡數發揮。

以上的道理都懂都知嗎?能為人講解嗎?對於法的學習,所有的理解和知都落於意識心上,沒有落於意根心中。雖然解和知了,但離證還有十萬八千裡地,甚至遠遠超過十萬八千裡地,即使能為人解說,寫出一百本書,離證也有十萬八千裡地。對於五蘊無我,即使都能理解,都能知,知解的可能很深透,但都不是證,也許離證還有極遠的距離。對於第八識,無論怎樣理解和知,知解的也許還很深,甚至能推測和琢磨出第八識的功用,但也屬於解,不是證,離證也許還有極遠極遠的距離。

很多人都把這種解當作證,口才好的,就以善知識的身份到處講經說法,口若懸河。但無論怎樣,耳入口出之法都不是證。比如囌東坡對佛法的解:八風吹不動,耑坐紫金蓮。結果禪師評價:屁!囌東坡一看立馬就不高興了,我寫得這麼好,竟然說是屁?於是立時過江找禪師說道說道。禪師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跑過來跟我算賬?

所以說知解不中用,證的才管用。有的人說自己明心開悟了,一遇境界就被轉走了,然後就用意識勸導,好了一會,境界再來,又被境界轉走,如此反復多年不能自主,這種人真的證果明心了嗎?對於最粗重的煩惱都不能降伏,遇見漂亮的異性都不能無視或者無動於衷,心思飛揚,把持不住,這種人能是明心證果的人嗎?凡是用意識不斷壓制說服自己的,都不是證。真證了,證到哪裡就會做到哪裡。

有不少人也說自己鯉魚跳龍門了,可是他把龍門的門檻設置的很低很低,甚至拆掉了門檻,輕易的就過去了,實際上這是遊過去的,不是跳過去的,這是鯉魚跳龍門嗎?遊過這樣的龍門,仍然是鯉魚而不是龍。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