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修證指歸(下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八章  意根心所法  

一、五遍行心所法的運行 

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與一切識心俱,與一切法俱。只要有識心在運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運行著,離開五遍行心所法識心無法運行,不能存在,不能有了別活動。那麼在一切法上,也有識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為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識和第七識的運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隨著兩個識運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運行的,比如第八識要出生一個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隨第八識至始至終的運行,一個都不缺少。而六七識則不一定,六七識作意以後,如果不感興趣,就不會觸,尤其是第七識意根;觸了之後,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識意根;受之後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想之後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識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運行,六識就不能出現,出現也會消失停止運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現,六個識都不能出現。可見意根的王者統治地位,祂的權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會出現偏差,而極大多數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無法發現。就是因為自己思惟不得力,沒有辦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論,依止一個現成的答案,以為究竟,認為這是保靠的,錯也不知。這是目前佛教界極其普遍的現象。

二、意根的受

意根不僅僅只有捨受,還有苦樂受。因為意根有無明和煩惱,有善惡心所法,就一定會有苦樂受,由於苦樂受而生起貪和瞋煩惱。意根如果只有捨受,被人打罵欺辱都會無動於衷,雖然意識有可能心裡不好受,但一會兒就過去了,不會有什麼報復的作為,這是大修行人的良好修養和品德,一般人根本不具備。意根如果只有捨受,被讚歎捧上天,都會無動於衷,在權色名利面前仍然會無動於衷,不會去追逐權色名利,淡薄榮華富貴。雖然意識有可能喜歡這些,但也僅僅有點喜歡罷了,不會有所作為,付諸行動。這是大修行人的德行修養,一般人根本不會這樣。

因為意根對六塵境界的領受很多時候需要借助於六識,六識對境界有明顯的了別功能作用,所以受也很明顯和直接,而意根的受就顯得間接一些,隱晦一會,不容易被意識發現,因此就說意根沒有受。對於色身上的受,是意識和身識直接領受的,色身上的疼痛和舒適是身識和意識直接感受到的,沒有六識的時候,色身上的痛觸和樂觸,意識和身識都沒有感覺,但是這時候意根是否有感覺呢?意根肯定有感覺,所以在昏迷和睡著以後,意根才會喚起六識去了別,並且想辦法處理色身上的問題。即使沒有喚起六識清醒過來,在昏迷和睡眠中,色身上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也說明了意根有覺受。

眾生都是以六識的受為受,意根的受就體會不到,在意識智慧不足沒有道種智的時候,也觀察不到意根有受,所以眾多人都說意根無受也就不奇怪了,但這不是正理。五遍行心所法是作意、觸、受、想、思,意根也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一定有受。

三、意根的捨受

捨受是不感覺苦樂受的受,說意根是捨受也有一部分道理,意根對於身觸是捨受的,不直接感受六塵境界。無論色身如何疼痛,意根不會感受到疼痛,是身識和意識感覺疼痛,沒有身識和意識的時候,色身就不會感受到疼痛。比如說動手術的時候,如果有身識和意識存在,人就清醒著,一定會非常疼痛。為了滅除痛覺,就要打麻藥,讓身識先滅去,再讓意識滅去,這樣開刀色身就不覺得疼痛了。

牙疼的時候,睡著以後六識滅去就不覺得疼痛了,但是牙的炎症還存在著,醒了就會接著疼痛,有時候半夜還能疼醒。為什麼半夜能疼醒過來呢?在昏迷時雖然身體很糟糕,但是卻不覺得疼痛,醒過來就會感覺疼痛難忍了。在地獄中受報時,疼痛得昏死過去才不感覺疼痛,但是業力不會讓罪人昏死過去,業風一吹,罪人就會清醒過來,繼續受報。在禪定中痛覺也會減輕或者消失,因為六識或者消失或者微弱。

所以痛覺是身識和意識共同體驗的覺受,意根沒有這樣的覺受,即使有,意識也不知道,觀察不出來。眾生都是以六識的覺受為覺受,當六識滅去或者微弱時,無論意根是怎樣的覺受和心理,意識都不知道,不知道就認為意根沒有什麼感受,沒有什麼心行,或者說意根很簡單,智慧很淺。

當意根的功能作用強大起來代替六識的時候,一切覺受都是意根的,但這時意根禪定智慧的修為已經非常超勝了,幾乎都是捨受,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了。一般眾生的意根還是有苦樂受,不僅僅是捨受,有類似於意識那樣的心理覺受,委屈壓抑煩悶憤恨,喜悅快樂興奮,情緒波動很大,才會有怒火滔天、手舞足蹈和喜形於色這樣情緒出現。

四、推敲中所蘊含的心所法

推敲一詞來源於唐朝詩人賈島作詩的典故,本是描述賈島在作詩時選詞擇句的思惟方式和用功狀態。詩人為了尋找恰當的字詞,心裡不斷的搜索詞語,用以顯示該詩所要表達的意境,身手同時配合推敲。最開始由意識推敲尋伺,逐漸過渡到到意根的推敲尋伺,意根的推敲尋伺非常細密和隱蔽,以至於意識好像不動沒有思惟了,如同參禪一樣。

賈島在琢磨推敲詞句的時候,都有什麼心所法出現?有五遍行心所法、五別境心所法,也許還有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推敲時首先要針對推敲的法升起作意心所法,把心引到要推敲的法上;觸心所法出現,心觸要推敲的法;受心所法出現,接受領納推敲的法;想心所法生起,認識和取著所推敲的法;思心所法出現,不斷的思量這個法,直到最後搞通、確定,再接後續的行為。在用手比劃推和敲動作的時候還有五識和五俱意識的五遍行心所法出現。

作意的時候心思比較集中,意識意根集中在所對應的法上,受心所法的出現可能會比其他時候少,腦海中在盤算著思考的問題。在推敲的過程中如果觸及到特別的意根敏感的畫面可能會有受心所法,這種受是心裡的觸動和感受,而不是因為外界六塵變化引起的感受。受心所法最初是接受、接納、領受的意思,因為如果不把問題領納接受下來,就不能接著想這個問題,也就不能思,不能有最後思的結果,不能有抉擇和往後的造作,更沒有智慧的生起。

在想和思的過程中,一直都有定心所法的伴隨。還有勝解心所法,勝解應該是正確的理解了法的大概意思,也就是明白了大概,針對思考的法能解出比較合理的答案、見解、觀念和結論。在推敲過程中,也有欲心所法、念心所法和定心所法的出現,欲心所法是想要推敲,驅動六七識去推敲,去選詞造句,勝解之後對詞義形成念心所,專注於推敲就是定心所的功德。

五、勝解心所法

對於法的勝解,七個識都有,因為七個識都有各自對應的法,如果哪個識對於自己對應的法不能勝解,那麼這個識心就不能認清所對應的法,就不會出現後續的運作,或者後續的運作就會全部錯亂,眾生就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修行,什麼都談不到了。六識是這樣,第七識更是如此,作主識不能勝解所對應的法,就等於天下大亂一樣,想做個愚癡眾生都很難,連細菌都能勝解所面對的狀況,身為高級眾生的人天大眾,作主宰的第七識不能勝解塵境等等諸法,那要如何調控五陰身的運行?不能是像瞎貓撞死耗子似的迷迷瞪瞪的作指揮,這樣的五陰身無法生存。

比如說一個人要買花這件事,去了花市見到眾多的鮮花要做挑選,眼識對所見的花色要有勝解,才知道鮮花的色澤是什麼,意識也要對鮮花有勝解,才知道鮮花是否豔麗和新鮮,是否是自己所要買的,意根對於鮮花更要有勝解,更應該清楚六識所見和挑選的鮮花品種色澤和價格等等情況,最後才能決定買與不買,如果不清楚,或者拿不定主意,就會繼續讓六識挑選和比較,直到完全清楚和滿意,才作最後的決定,然後買鮮花這件事情才會結束。對於一切法都是這樣,六識的了別情況,第七識意根必須都能勝解,才能推動一切法的運行,才不會錯亂,讓五陰身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六、意根的慧最關鍵

八個識都有慧心所,第八識的慧心所先不談,前七識的慧心所中,第七識意根的慧心所最重要,在修證中最關鍵,祂代表著一個眾生的根本智慧程度。因為意根決定著六識的出生和運轉,決定著六識的一切身口意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六識的智慧,前六識是受制於意根的,所以意根的智慧起決定的作用,關乎著眾生的生死存亡,以及是解脫還是生死繫縛。

如果意根沒有智慧,六識再有智慧也無濟於事,六識造作的業行由意根做主宰,有什麼樣的業種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未來世有什麼樣的業果報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後世是生死輪迴還是解脫成佛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所以斷我見的智慧和證悟的智慧,以及一切的三昧智慧,都由意根獲得,離開意根的智慧,修行就談不到成果,包括初果和初果向,包括凡夫階段的種種轉變。

七、意根的兩種煩惱心所法

意根的煩惱心所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常恒伴隨意根現行,須臾不斷的煩惱心所法,如瑜伽師地論裡提到的我見、我慢、我愛和無明(我癡);另一種是不常恒伴隨意根現行的煩惱心所法,這是指除以上四種煩惱之外的心所法,如瞋喜怒等大中小隨煩惱,如果這些煩惱恒常現行,那麼眾生的自他身心就會嚴重受損,生活繁亂,生命就不會長久,只有我見我愛我執我慢煩惱才是凡夫眾生恒常現行的煩惱。

一切人等遇到深法,無法現前觀行,只能稍微理解一點表面意思,所以只能背書。十二因緣法顯示出,眾生之所以在六道裡生死輪迴不休,就是因為意根的無明,意根若無無明,十二因緣盡,眾生煩惱盡,就解脫了生死。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七個字充分理解了,就會明白意根到底有沒有瞋。意根的無明裡若沒有瞋,也就不會促使六識造作瞋業,生死業就減少了近一半,而意識有瞋是無所謂的,因為意識不能決定造作瞋業,也就不會有瞋業種子,也就沒有瞋的生死業。

再者說,意識的瞋是從哪裡來的?如何出現的?很多人既不能現前觀察意根是否有瞋,也捋不清意根與意識的邏輯辯證關係,也不知道六識身口意行的由來,只會背書,並且認為自己淺薄的理解是正確的。如楞嚴經中說,眾生生命的最初期只有意根和阿賴耶識,意根起念之後,才有天地萬物和五陰六識,意根若沒有瞋,意識的瞋是哪裡來的?瞋業是如何出現的?眾生之間互相爭奪打鬥,是因為什麼?是如何出現的?

意識的煩惱很容易降伏和斷除,只要懂得了理論,明了了理論,就會有效的控制了煩惱,但是由於意根不斷煩惱,在遇到根本問題時,意識一疏忽,煩惱立刻就會出現,人就現原形了。比如夢中,比如醉酒以後,意識弱了就沒有理智了,意根的煩惱就會全部表現出來。醉酒以後的瞋心瞋行,難道也是意識的?為什麼酒後更容易造惡業?為什麼酒後現原形?為什麼酒後見人品?

降伏煩惱是指把意識的煩惱斷了,但是這只是暫時性的,不是長久的,如果意根的煩惱不斷,意識所斷的煩惱在因緣具足時還會生起來,根本控制不住。所以瞋煩惱在三果的時候才能斷盡,那就表明意根在三果時才能斷盡瞋煩惱,而意識的瞋煩惱,在凡夫明理階段就可以斷除,但不究竟,遇到特殊緣分意識還會出現瞋煩惱。比如有一些人性格溫和,脾氣特別好,平時無論怎樣都不會生瞋,這是意識無瞋的情況。但是一旦遇到特殊情況,觸碰到他的底線,這樣的人也有可能會殺人,這就是意根的瞋現行出來了。

八、意根的煩惱心所法

問:如果恨的情緒到了咬牙切齒的程度,就是意根的深恨,是意根的反應,意根有恨的小隨煩惱嗎?

答:意根是作主識,身口意行由意根作主和指揮支配,咬牙切齒的身根活動是意根支配和指揮造作出來的,意識不管有什麼心思什麼想法和情緒,都不能指揮和支配身體有咬牙切齒的現象發生。把意根當作一個正常的識心,就容易理解意根所有的心行活動,就不會有誤解了。

意根是五陰身的主人,時刻主宰著五陰身一切身口意行,我們修行就是在修意根,改變意根,意根三次轉識成智之後就成佛,如果意根沒有某種無明煩惱,那麼修行就只修意識就好了,不用理會意根。而修意識是非常簡單、非常輕松和容易的,只要學了理,意識思惟之後理解就明了、有智慧了,心行就能發生變化,就轉變了。而實際上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絕不是這樣簡單和快速,改變自己很困難,必須經過長期熏習,長期的反觀和歷緣對境的降伏自己,才能取得一點點的進步。意根的無明煩惱極多極深,不容易降伏和斷除,修行才覺得困難。

十二因緣是由意根的無明導致後續無量的生死輪迴苦,就說明意根具足一切無明煩惱,如果意根沒有無明煩惱,只有意識有,就不至於有無始劫的生死輪迴苦了,意識的無明煩惱都容易解決。那麼還要再思考,意識的無明煩惱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我,就是指意根,主要是指意根,一說我的時候,就是意根的思想觀念出來了,根深蒂固習氣深重的我的思想觀念,就是意根。那麼想要觀察意根,就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和習氣慣性就可以了。我就是意根,觀察意根就要觀察我,從這個角度來用功就不困難了。內心當中比較深邃難以發現和觀察的思想觀念,都是意根的,根深蒂固的骨子裡的習氣煩惱和智慧,都是意根的,非常隱秘難知難改。意識的思想觀念都浮在表面,容易被熏,也容易發現,容易降伏,容易改變。如果不涉及到意根的修行,那麼學佛就是輕松愉快的,成佛也就很快速了。

意根在五蘊當中的所有功能作用,都能觀察得到,知道事實是什麼,真理是什麼,才能說意根有什麼和沒什麼,或者確切的說,或者肯定的說,否則就要按照佛說的:不要信汝意。自己的判斷會嚴重受到現量觀察智慧的局限,智慧不足觀察不出來的時候,就要努力修行,爭取早日能夠如實觀察和現量觀察,以獲得真實的智慧、如實的智慧和現量智慧。在此之前,懷疑畢竟屬於懷疑,不能得出如實的結論,那就不要下結論。學佛修行都要本著這樣的態度,才不會有誤評誤判的過失。

努力把法貫通,連貫起來,就能捋順法義了。任何一個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主體有主線聯繫起來的,從整體上把握所有法的內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學佛修行不是背誦什麼法則,而是要理論聯繫實際,要實際去觀察,看看所遇的理論是否如理如法,是否是實際。要努力去實地觀行,在五蘊的運作上觀察,在身口意上觀察,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佛法與世俗法都是這樣。學佛是要追求真理,真理就是事實,無人能改變的事實,以事實為自己所依,以真理為自己所依,就是佛教導我們的依法,這樣才能有所成就,不會錯謬。

九、從十二因緣的角度看意根的心所法

十二因緣中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三個環節,很明顯的揭示出眾生的生老病死苦,都是因為意根的無明所導致的。因為意根的無明,眾生就有了善惡業和六道輪迴,那麼意根的無明就包括了一切煩惱,具有一切煩惱心所法。眾生因為有一切煩惱,才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而意根的無明一旦全部斷盡,眾生就成佛,這時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善心所法,並且恒常伴隨著意根運行,從前是不恒常,尤其是凡夫階段,很少伴隨意根運行。

總結起來說,意根具足一切心所法,不比意識少。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煩惱心所法,心就不會太染污,就會少造作生死業,苦受就少,然而眾生無量劫以來,具足了一切生死苦,造作過一切生死業,這說明意根具足了一切煩惱心所法。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心就不會完全徹底清淨,那就不能成佛,然而一切眾生最終必將成佛,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只不過這些善惡心所法不是恒常伴隨著意根運行,凡夫眾生的意根,只有我見、我慢、我執、我癡四大根本煩惱恒常不斷的伴隨著意根運行,須臾不相捨離。可見,這四大根本煩惱是生死業和生死苦的禍根,由這四大根本煩惱,引發出其它煩惱時現時隱的現行。

如果我見煩惱一斷,其它三個根本煩惱也會隨之漸漸斷除,四大根本煩惱一斷,其它一切煩惱就會隨之全部斷盡,分段生死即了。所以說眾生斷我見以後,我見煩惱既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也不能斷續伴隨意根運行了;乃至於我執我慢煩惱斷盡以後,我執我慢煩惱既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也不能斷續伴隨意根運行,而是永遠不再伴隨意根運行了。乃至於我癡煩惱也是如此,一旦斷盡,意根的現行煩惱就斷盡了,命終就可以出離三界,入無餘涅槃了。

凡夫眾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不具足,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而是時有時無,時隱時現,一旦意根斷除煩惱心所法,善心所法就會逐漸具足,而且會恒常伴隨意根運行,這就是聖人的心行,不是凡夫的心行了。總結起來說,凡夫眾生的意根只有四大根本煩惱恒常伴隨意根運行,其它煩惱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瑜伽師地論即是如此論述。凡夫眾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也是時有時無、時隱時現,斷除煩惱成為聖人以後,善心所法就會時常伴隨意根運行,乃至於最後恒常伴隨意根運行。

近幾十年來,很多人都是極大的誤會了意根的心所法,究其原因是由於定慧嚴重不足,無法現前觀察意根的心行,理解力也不強,誤會了菩薩的論述,這個誤會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於各大菩薩的定慧層次參差不齊,高低不等,菩薩的論述中就難免有矛盾之處,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以智慧最深的彌勒菩薩的論述為主,如果有佛經為佐證,就應該以佛經為主。如果沒有佛經來佐證,就要以真實的證量為準,以事實為準,因為事實畢竟勝於雄辯。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