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大乘顯識經講記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1年08月04日

第八章  愛欲因和戒取因

原文:大葯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見欲因。佛言。大葯。互因生欲。猶如鑽燧。兩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識。及因男女。色聲香味觸等。而有欲生。

釋:大葯王子對佛說:世尊,如何才能見到産生婬欲的因?佛說:大葯,生起欲望的原因有男女兩方面因素,由於二者互相吸引,而起欲心。猶如鑽燧取火,兩根木頭是生火的因,加上人力的摩擦,火就在兩根木頭中生出來了。欲望也是這樣,因爲有阿賴耶識,有六識,以及有男女二人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男女之間就産生了欲望。

這裡的欲主要是欲界衆生的男女欲望,以及對五欲六塵的追求欲。欲界衆生有各種各樣的欲求,男女欲最重,其它的欲比如金錢欲、飲食欲、權力欲、名聲欲等等在其次。互因就是雙方面互相爲因爲緣,因對方而起愛欲,就如兩個木材互相摩擦就會生火一樣,一根木頭不會起火,男女兩方面的原因才産生了愛欲。阿賴耶識是産生一切法之因,因著阿賴耶識,還有男女二人,色聲香味觸等,然後衆生之間就有愛欲生起。

原文:譬如因花生果。花中無果。果生花滅。如是因身顯識。循身求識。識不可見。

釋:又譬如因爲有花,才能結果,花中沒有果子,當果子出生時,花就謝滅了。同理,因爲五隂身而顯現出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可是在五隂身上上下下周遍尋找阿賴耶識,卻找不到,阿賴耶識不是用眼識看見的,不是用耳識聽見的,不是用鼻識嗅到的,不是用舌識嘗到的,不是用身識觸到的,因此色身上找不到阿賴耶識。

就好比有花才會生果,花中卻沒有果,果生出來了,花就滅了。因著衆生的五隂色身來顯現阿賴耶識,但是在這個色身上去找阿賴耶識,卻是找不到的,因爲祂無形無色,無形無色卻能有無窮多的作用。

原文:業果生。身便謝滅。身骨髓等。不淨諸物。鹹悉銷散。又如種子。持將來果。味色香觸。遷植而生。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受想作意。受來生報。亦複如是。

釋:這一期的業果結束,下一期的業果成熟,業緣出現了,此世的色身就謝滅,身體骨髓内脏等等不淨物,全部都消散了。又像種子一樣,帶著將來果子的味色香觸等,遷移到土地裡,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阿賴耶識也是如此,捨棄此身,帶著善惡業,和受想作意的種子,接受來世的五隂果報,下一世的生命就出生了。

衆生這一輩子造的業,業果成熟了,就要去下一世受因緣果報,這一期的生命就得結束,於是色身就謝滅了,這些内脏、骨髓等不淨諸物也都隨著消散了。下一世的業果顯現出來,就好比種子執持著將來還沒有出生的花果的色香味觸,這個種子比喻爲阿賴耶識,下一世還沒有出生的花果比喻爲下一世的果報,下一世的果報就含藏在種子裡,而衆生下一世的果報就含藏在阿賴耶識裡了。

阿賴耶識遷到下一世,衆生就有下一生的果報。阿賴耶識持著衆生的善惡業,持著受覺、想覺、作意種子、六識種子,然後就受來生的果報,來生的果報身裡也有受想作意,但是果報有樂有苦,都是根據善惡業而顯現出來的業果報。

原文:又如男女愛欲。歡會分離而去。識業和合。戀結愛著。味玩貪吝。報盡分離。隨業受報。父母因緣。中隂對之。以業力生。識獲身果。愛情及業。俱無形質。欲色相因。而生於欲。是爲欲因。

釋:佛說,又比如男女之間有了愛欲,歡會過後各自離開而散去,阿賴耶識也是這樣,與業種和合在一起,五隂就生出種種貪愛結縛,對於所貪著的法味著玩著貪取著吝惜著,貪嗔癡煩惱不斷現行。業報結束,五隂就消失,進入中隂身裡,父母因緣現前,因爲衆生的業力之故,新的五隂出生,阿賴耶識就使得下一世色身五隂的果報出現了。衆生的愛恨情仇和業種業力,都沒有形色,也沒有質礙,欲愛心加上色身因,就出生了欲望,這就是衆生的欲因。

衆生的煩惱和習氣都作爲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裡,這一世報盡了,阿賴耶識就和業種分離,和色身分離,隨著其他的業,又産生下一世的色身。在下一次色身出生之前還有中隂身,在中隂身裡遇見父母這個緣,然後就投胎,受下一世的果報身。衆生的愛戀心和善惡業,都是無形無色的,因爲貪愛,有外色、男女色等作爲因,就産生出了愛欲心。衆生産生愛欲心的原因是内心的貪愛沒有斷除,然後又有男女色等這些緣,愛欲心就現出來了。原來的貪愛是作爲種子存在阿賴耶識裡,因緣具足時,種子現行,愛欲心生起,這就是欲因。

原文:大葯。雲何見戒取因。戒謂師所制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行。取謂執取。是戒作如是見。因是持戒。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釋:大葯,如何知道守持戒律是証果的因?戒,就是天人師佛世尊所制定的戒律,如:不殺戒、不媮盜戒、不邪婬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等五戒。取,就是執取、執行的意思。受持五戒的原因應該是這樣的,因爲能遵守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不犯,將來就能証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這裡沒有說在家人持五戒能証得四果阿羅漢,一般來說,要証得四果阿羅漢必須要出家修行才能証得,這不包括前世已經証得了四果阿羅漢的情況,但即使在家修出了四果阿羅漢,因爲他已經心空無欲,一定會出家的,在家居裡肯定住不下去,適應不了家居生活。

原文:以是因故。獲於勝有。謂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無漏善。無漏之善。無隂熟果。

釋:因爲守持戒律,而得一二三果,就能獲得殊勝的三界世間果報,來世能得人身和天人身,不下三惡道。但是因爲沒有斷除煩惱,或者是煩惱沒有斷盡,其心還有漏,有漏就能漏掉善法,所以這些都是有漏的善業,不是無漏的善業。無漏的善業,是四果阿羅漢才具有的,滅去所有的貪嗔癡煩惱以後,一切善法都不再漏掉,最後有能力滅去五隂身,入於無餘涅槃中,寂靜清涼,沒有一絲煩惱和苦患,不在三界中,解脫三界苦。

原文:今此戒取。是有漏種植之。於識執善惡業。識不淳淨。煩惱因故。受熱惱苦。是爲見戒取因。

釋:現在因爲這種持戒獲得的是有漏的業種,種植在阿賴耶識裡,阿賴耶識裡有善惡業種,還是不夠清淨,還有苦惱和苦患,將來還要受煩惱之苦,這就是衆生持戒的原因,是爲了獲得有漏善,得人天果報。

見戒取因在前面的段落裡,佛沒有回答,就在這裡回答。五戒是佛所制的戒,佛所制定的戒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取是執取,執取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的業叫執取,也叫作守戒。因爲有善惡的心,才要守戒,如果心純淨了無善惡,就不必刻意守戒,也不會犯戒。

持這有漏的五戒、八戒、十戒能獲得什麽果報?能獲得須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獲得初果二果三果,將來還會有色身生出來,一定是人身和天人身,不會再有三惡道身。証得初果命終以後,七次往返人間和天上,一次人間,一次天上,就是一個來回,最多七個來回,就証得四果,能入無餘涅槃,脫離三界生死苦了。証得二果命終以後上天一回,回人間一回,在人間就可以証得四果,解脫三界有苦。三果就是生到天上,然後取証四果,入無餘涅槃,有的在中隂身裡,就取証四果,入無餘涅槃得解脫。這都叫殊勝的有,証得這三果,受人天等身,証得四果,才能出三界,入無餘涅槃,再也沒有煩惱漏了。

三果人雖然斷了煩惱,但沒有斷盡,還屬於部分有漏,無漏是四果,煩惱全部斷盡。無漏的善是四果人証得的,六神通當中有個漏盡通,只有阿羅漢才能証得,三果以下都不能証得漏盡通。在大乘中是初地以上的菩薩能証得部分無漏善,八地以上的菩薩是完全無漏的善,地前菩薩都有漏,所以初地菩薩因爲心得無漏,就能轉識成智。明心之後的菩薩還有漏時,就不能轉識成智,因爲有漏,智慧就不圓滿。

無漏之善無隂熟果。就像四果阿羅漢,是無漏的善,因爲沒有後世五隂成熟的果,就不會有下一世的五隂生命,命終沒有五隂就入涅槃了。我們持的五戒八戒十戒都是有漏,四果阿羅漢就不用持五戒,因爲他已達到無漏了,沒有貪嗔癡煩惱,永遠不會再犯戒這些有漏的戒了。

三果以下都是有善有惡業,還有煩惱漏,比如三果人還有慢心,慢心就是惡,還有散亂心,還有對禪定對色身的貪愛,還有我執沒有斷盡,這都叫作惡。因爲有這些煩惱漏,就有隂熟果,還有下一世的五隂果報。即使有中隂身的出現,也是果,上天了還有五隂果,四果阿羅漢就沒有五隂果了。因爲衆生有煩惱故,所以才會有熱惱苦,生在人中有熱惱苦,生在天上也有苦,比如五衰相現,欲界天人色身要滅之前,都有熱惱苦。總之,能取得小乘的一二三果位,就是戒取的因。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