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02月25日

第一章  淨土篇

一、阿彌陀經裡的往生條件阿彌陀經

原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說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爲了往生,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念一天就念到了一心不亂的境界,或者是分別念了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就念到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會出現在此人面前。這個人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不念娑婆世界的一切人事物,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捨利弗,我看到這樣的殊勝利益,所以才說這樣的話。如果有衆生聽到這樣的說法,應當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佛在這裡吧往生的條件說得很清楚了,要修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出現,並且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不能念著娑婆世界,如果念著娑婆世界,即使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來到面前,也會回去,無法接引。這個意思就是說,念佛即使念到預知時至,都不能保証往生,因爲在臨終時禪定是個變數,不是固定不變的,心念和業力也是個變數。定力一消失,心散亂,襍念出現,那什麽都別談了。而影響定力的因素有很多,臨終時說不定有什麽因緣出現,心就散亂了,往生就不可能了。

一心不亂可以做到,但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個是關鍵,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臨命終時,如果業障現前,怨親債主找上門,恐怕沒有幾個能心不顛倒的,起一念貪都去不了。信要怎麽信,達到什麽程度,願應該有什麽心願,行應該有什麽行動,都應該做些什麽,信願行的内容很豐富,如果想往生,應該先熏陶一下坐禪三昧經開頭部分佛講的治各種心的内容,把心調理好不顛倒了,才有希望往生。

年齡大的人,身體有疾病的人,要多在行門上用功,少花時間去解一些不必要的法,因爲臨命終時是靠這輩子的行來決定後世的趣向,解的法不起決定作用。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願力和願行,心願心念力很重要。要想願力堅定,一定要深刻地認知到世間的苦,如果不知世間苦,心就會因爲貪愛而懈怠。不少學佛人無論學佛多長時間,心裡還是悠哉悠哉地沒有緊迫感,每天都是東看看西瞧瞧,對什麽都感興趣,襍亂無章地吸收點知識,對修行沒有正確的認識和計劃,對後世也無知無畏。這樣的人往往都是初學佛者,初生牛犢不怕虎,初學佛者不怕苦也不怕死。

想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先看一看淨土初祖慧遠大師的修行事跡,看看大師是如何修行的,爲什麽能三次在三昧中見到聖像?我們應該如何用功修行才能保証命終往生淨土。

二、往生後在蓮花台中熏習什麽法?

阿彌陀經原文:彼國常有種種奇妙襍色之鳥。白鹤孔雀。鸚鵡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釋:這是介紹極樂世界國土裡衆生修行的境況,在極樂世界裡常常有種種奇妙色彩斑襍的鳥類,有白鹤、孔雀、鸚鵡、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些鳥晝夜六時發出和雅的音聲,所演唱的内容是三十七道品,和雅音是唱給極樂世界住在蓮花台中的衆生聽的,衆生聽了以後,就會念三寶的恩德和功德。

所以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仍然要修四聖諦法以及助道之法,仍然要先熏習五蘊無我,爲斷我見打基礎,爲明心見性花開見佛打基礎。我們在娑婆世界裡學佛修行,如果不學阿含經,不懂四聖諦,不修三十七道品,能不能行?多修一點法,多明一點理,都會爲往生增加一點保障,到極樂世界以後修行更快速。往生到極樂世界裡的衆生,根據從前的願力、發心和所修之法,分爲大小乘人,但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人都要在蓮花台中熏習四聖諦和三十七道品,降伏了煩惱才能出蓮花台外,見佛見菩薩聞法,才能有機會証果,有機會明心見性。

三、下品下生往生的條件

觀無量壽經原文: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釋:下品下生的情況是這樣的,有的衆生造作了不善的業行,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惡罪業,具足了一切不善業,這樣的愚癡人因爲這些惡業的緣故,應該墮落到三惡道中,經歷很多劫的時間,受無窮無盡的苦楚。像這樣的愚癡人在臨命終時遇見了善知識,對他進行了種種教導和安慰鼓勵,爲他講說妙法,教導他念佛,那個愚癡人已經痛苦逼身,念不出佛了。

善知識告訴他說,你如果不能念阿彌陀佛,就稱呼無量壽佛的佛名吧。於是此人非常誠心地稱念佛名,聲音不斷絕地足足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因爲他至心稱念佛名的緣故,每一念中都除滅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命終之時就看見金色的蓮花猶如日輪一樣大,懸浮在他的面前,這個人一念間就往生極樂世界了。在蓮花中住了正正十二大劫,蓮花才開敷,從蓮花中出來以後,聽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用大悲音聲爲他廣說諸法的實相,除滅了他的罪業,此人聽聞之後歡喜不已,馬上就發了菩提心。

能至心念佛者,都是以真誠心念佛的,從内心深處念佛,不是口念心不念的念佛。不僅意識信受和念佛,意根也信受和念佛,才能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罪一消,沒有障礙,就往生極樂世界了。因爲罪業都與意根相應,只有意根也念佛了,才能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的罪業。如果僅僅是意識信佛念佛,不至誠,所以不能消業,更不能往生。造大惡業的人,臨命終恰巧能遇到善知識的攝受非常不容易,能至心念佛者,在娑婆世界裡更是難找,念佛一輩子都沒有熏到意根的人,遍地都是。所以造大惡業的人,臨命終時能往生極樂世界是稀有難得的。

下品下生,攝受的都是造大惡業的,並且還沒有機緣信佛的人。這樣的人臨命終時馬上要下地獄了,甚至地獄的惡相已經出現了。這時候這個惡人心生恐懼,有善知識給他開示極樂世界淨土念佛法門,因爲此人還有一些善根,加上内心恐懼無助,就立刻非常信受,只念了十句佛號,當時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只有具備這樣條件的人才能下品下生,之前已經信佛的人,再造惡業,就往生不了了,因爲已經信佛學佛了,對於念佛早已懈怠沒有誠心了,出造這麽大的罪業,臨命終惡相現前時至誠心還是發不起來,因此無法往生。

四、臨命終時如何才能心不顛倒往生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釋:如果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說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能接引人往生,只要能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能夠連續一天,或者兩天,或者三天,或者四天,或者五天,或者六天,或者七天,在這樣的時間裡能夠連續不斷地念佛,並且一心不亂,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以及阿羅漢等等聖人大衆,就會出現在這個人的面前。這個人在馬上要命終的時候,心能夠不顛倒,就會立即隨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往生到極樂世界。

前邊一句話:(念佛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後邊一句話: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兩句話意思有差別,前邊那句話只是表示臨命終時,佛與諸聖衆出現在念佛人面前,但不代表這個念佛人一定能往生,因爲後邊這句話還有一個往生的條件是心不顛倒,後邊這句話是補充前邊那一句話的,表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往生。前邊一句話表示阿彌陀佛和諸聖衆到念佛人面前準備接引,但並沒有接走,後邊一句話表示此人在心不顛倒時才被接走,如果心顛倒了,就不會被接走了。

雖然阿彌陀佛和諸聖衆出現在這個人的面前,如果這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心顛倒了散亂了,結果就不會往生。平時念佛即使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了,也不能保証臨命終往生,如果業障現前,心亂了顛倒了,就與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不相應了,那就去不成極樂世界。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想去就能去成的,除了需要極大的福德,還要消除業障,還要有清淨的大願,讓願力大於業力,還要有深心和至誠心。

一心不亂,不等於心不顛倒,預知時至也不一定能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了,也一定能接走,是否往生的根本在於,準備往生的人在臨命終時心是否顛倒。臨命終最後一念非常重要,在這一念之前雖然能夠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但最後一念卻沒有保持住,那就沒辦法了,就這最後一念決定後世的趣向,練兵千日用兵一時,生死考驗就在最後一念。如果之前沒有念佛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最後一念幾乎是顛倒不由自主的了,就由業力作主了。如果這時候願力大於業力,情形就不一樣了,由願力牽引趣向後世。

一心不亂以定爲主,有少量慧,心不顛倒以慧爲主,有少量定。定慧具足不可或缺,才能往生。要想有心不顛倒的智慧,需要如何修?修淨土人難往生,不僅僅是功夫難修,主要是智慧不足。是什麽智慧不足?是對世間苦的智慧不足,所以平時業障沒有消除,臨命終時心才會顛倒。如果平時能修習苦聖諦,知娑婆苦,不貪五蘊世間,能真心發願往生,放下萬緣,得一心不亂以後,才能有希望往生。

一心不亂以後,心還能顛倒,顛倒是什麽心念?不顛倒是什麽心念?阿彌陀佛出現在面前要接引的時候,或者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應該一心念著阿彌陀佛,一心念著極樂世界,念著佛的功德和相好,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相應,這是不顛倒。

如果這時候突然念著家親眷屬了,念著五欲六塵,念著娑婆世界的好,心裡稍微有一點點的留戀和不捨,就與阿彌陀佛不是一心了,有點三心二意了,這就是顛倒。有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想:我是一個菩薩,菩薩就應該時時刻刻度衆生,我現在要去極樂世界了,這正是度衆生的好時機,我得讓大衆好好看看我往生的殊勝樣子,以增加他們往生的信心。這樣一想的時候心就是亂的,不是一心不亂了,心就顛倒了,就無法往生了。

要想往生,平時功夫就要做足,要明理,明五蘊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明理之後,消除業障,知自己苦,也知衆生苦,既想解脫自己的苦,又想解脫衆生的苦,這樣才能生起真誠心至誠心,才能發起菩薩的清淨大願,與阿彌陀佛和諸聖衆相應,與極樂世界相應,臨命終才能不顛倒,從而往生極樂世界。

五、觀無量壽經第八觀

原文: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釋:這是介紹的觀像念佛方法。從第七觀開始修觀像念佛,修成之後,佛像於心中自自然然顯現出來,不是臆想出來的,是佛像自己現出來的,這是一種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身心處於觀像念佛三昧中,從而明心証悟。第七觀是觀佛所坐的蓮花座,第八觀是觀佛像。一開始是用意念的方式觀像,當禪定力和慧力具足的時候,三昧出現,佛像自己現前,獨頭意識可見,他人看不見。這個佛像是有形有相的像,是有五蘊身的佛像。觀像念佛就是觀佛的五蘊報身,証佛的法身。

因此衆生心想佛時,佛像就出現在衆生心中,佛像是衆生心念出來的、想出來的、感應出來的,是衆生心變幻出來的。這個佛像就是如來的法界身,具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像爲心生,有什麽樣的心,就現什麽樣的像,現什麽樣的像,就有什麽樣的心,心像一如。如果衆生心念念是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念念是六道中事,那麽衆生就是六道生死衆生像,心與像一致,心與境界相合。衆生心善,像善境界也善,衆生心惡,像惡境界也惡。同理,衆生心想佛、念佛,衆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佛。正是衆生的心能作佛,衆生的心就是佛。

佛的十大名號之一,叫作正遍知,是指能正而無錯繆地知一切法,具足一切智的意思,十方諸佛聚在一起,就是正遍知海。如果衆生心念十方諸佛,正遍知海就從衆生的心當中出生,比如念佛三昧出現的時候,十方諸佛就會在面前立,正遍知海出生,自己的獨頭意識可見,他人見不到。諸佛都是衆生心想出來的,沒有心外之佛,心外無佛,離心也無佛。因此衆生應當一心仔細地觀彼佛像,莫要襍思亂想,莫要夾襍世間妄想,妄想世間,世間現,而佛不現,要想見佛悟道,就要一心念佛觀佛。

六、往生極樂世界所需要的善根福德因緣是指什麽?

善根的善,是指在佛法中以善心和清淨心所修的善業,所行的善行。比如深心歸依於三寶,供養三寶,正信佛教,精進修持戒定慧,具有相當程度的福德和佛法的理念,不再以世俗法爲歸爲重,發大菩提心,誓願救度一切衆生。不違背三寶的教導,深信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隨順教導,願樂修習不誹謗,受佛所化,感佛深恩,願以身心一切回報佛法僧三寶等等。善根的根,是根器的意思,是已成種的意思,是基礎牢固、紥實、不可動搖的意思,是善法深種於心的意思,也是能生長善法善果的意思。若無此善根,則與極樂世界及諸上善人不相應,若不相應則不能共住極樂世界。

以上是對善根的定性描述,無法定量描述,判定善根深淺程度的標準無法具體表述,只有具有相當的經驗和智慧的人才能如理如實判斷。若沒有經驗和智慧,即使給出標準,也無法據以真實判斷。這和世間法的判斷是差不多的,比如對大學教授和講師的評級評判,即使有標準可依,小學生和中學生還是無法據以真實判斷,外行判斷不了内行,低級別的判斷不了高級別的。

對於佛法修持程度的判斷更是如此,極大多數人都處於外行和低級別階段,如何能判斷得了一個人是否是善知識,是否開悟和入地,所講的法是否真符合佛所講的意趣?即使是對照標準答案,也不能如實判斷。所以對於深害衆生的邪魔外道,佛菩薩護法神悄悄處理就行了,沒必要跟衆生講清其中原委,有些人過後經過長久的思考,慢慢也就明白了。

福德方面,當然是要與極樂世界衆生的福德相當,與天人的福德相當,有資格享受極樂世界的福,就是說自己已經集聚了極大的福德資糧,命終才能往生,最後在極樂世界裡享受這些福德。如果沒有種下這麽大的福業,則無法享受大福,不能往生。這類福主要是指清淨福,如持戒之福,禪定之福,念佛之福,智慧之福,恭敬信樂三寶之福,這些福都與學佛的功德相應,不是在娑婆世界裡能享受的榮華富貴世俗之福。

往生的因緣是指什麽呢?因緣也就是條件,因是修出來的善業種子,如念佛的功德一心不亂,心中捨棄了娑婆世界的緣心不顛倒,具足戒定慧,降伏貪嗔癡,一心向往極樂世界,向往成佛度衆生。緣是善業緣熟,善友相助,惡業不現前,冤親債主遠離,沒有障礙,所修的福德和功德,能感得命終諸佛菩薩聖衆來授手相迎。只有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的人,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一般人修持不足則無法往生。

七、如何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由於每個人的業力不同,臨命終的時候色身出現的狀態就不同。業障比較重的人在臨終的時候四大不調和,身體僵硬,死後要到三惡道受報。業障不太重,一生中做了不少善業的人,心與善法相應,四大是調和的,身體柔軟,死後會投生三善道,臨終的時候沒有苦受。末法時期極大多數人煩惱重,一生中善業少惡業多,臨終時會感覺很痛苦。爲了能往生善道,家人會請人助念,以期能消除一部分業障,增加一些福德,在助念過程中這四大調和了,身體就變得柔軟了。有些人就認爲死者肯定往生極樂世界了,最起碼也是去了天道。但這是不一定的,身體柔軟了只代表業障減輕,善根和福德增加罷了。

我遇到一個真實的事例,有一位女居士,她愛人雖信佛但不修行,久病死去以後,請寺院出家人助念,七天之中四組人輪班助念,一分鍾都沒有斷過,越助念死者身體越柔軟,後來整個身體都能團起來,全身都是軟的,大家都以爲他去極樂世界了,就算不去極樂世界也上天道了,結果七天過後火化了,死者就給女居士托夢,夢裡的表情顯示他很不高興。這個女居士來問我是怎麽回事,我說他對自己所處的處境不滿意,還是有苦受,可能沒有往生,也沒有上天道,也沒有托生人身,如果已經托生了,他就沒辦法來給托夢,即使托夢也是歡喜的,不是愁眉苦臉的樣子。

又過了不長時間,她家的陽台出現了嗶哩叭啦的聲音,後來女居士又夢到她愛人回到家裡來了。這就說明死者,一是沒有往生(一般指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天人、阿修羅、人三道),二是沒有托生(泛指受生,出生了六道輪回一期的生命),三是她所處的境界是在中隂身的環境裡。這件事說明了別人再怎麽助念,如果死者善根福德不深厚,心不與極樂世界相應,就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心不與天道相應,也不能升天。除非助念的人功德非常非常大,把他的業種給改變了,那麽他才能升天,或者往生,或者托生人道。

爲什麽身體柔軟了也沒有往生善道呢?因爲助念只是給他增加了一些福德,改變了一些業種,遠遠達不到能往生的程度,要想往生,必須自己修心,把心改變得與極樂世界相應,幾天的助念是無法改變死者心的。修行不是那麽容易的,活著的人修行一輩子都未必能把心改變到清淨的程度,自己不修行,依靠別人助念是不能把心改變到極其堅固地信受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放棄娑婆世界一切業緣了。能夠準確判斷死者是否往生,必須要有天眼,能夠看得到人的神識坐上了蓮花台,看見諸佛菩薩來迎接,看見到了極樂世界,若不如此,判斷都不準確,都是猜測,不可信。

修行這個問題涉及到功德,功德是誰修誰得,不修不得,父母子女之間都不互相替代,包括佛陀和他的家人之間也不互相替代。《楞嚴經》上講,阿難仗著是佛的表弟,以爲自己不用太修行,依仗著佛的威神力和加持力,自然就能成就,結果卻不是,該受到磨難的還是要受磨難,包括佛的家人也都是這樣。修行的功德不是從外邊來的,是自己的心生出來的,別人給不了。死者能否往生,在於他自己是否有念佛的功德,這個功德助念的人給不了他,需要自己念佛修行。沒有修行的功德,就沒有相應的業果報。

現在很多學淨土法門的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臨終那一念上,如果平時沒有修好,心沒有改變,業種沒有清淨,靠臨終那一念,那相當於壓賭注一樣,是不可靠的。必須是平時把自己修成就了,臨命終時才有把握往生。如果平時連夢中的念頭都控制不住,把握不了,臨終時病苦交加,業障都現前,冤親債主也來討債了,最後那一念就更難把握了。所以不能只指望臨終,在平時就要有所成就,把心改變了,業障消除了,福德增加了,心念都能控制住了。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福德就要與極樂世界相應,不相應不能共住。你想到哪裡,福德都要與那裡的環境相應,要有那個業種,你沒有種下那個業種,福德又不相應,怎麽能到那個地方去呢?心如果與極樂世界不相應,就變不出極樂世界,怎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任何一種修行的法門,都是在修心,心修到什麽程度,改變到什麽程度,與什麽境界相應,才能到相應的環境當中去共住和生存。

八、保証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佛給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打保票的只有三條,都在觀無量壽經中。第一條,十六觀中的第三觀,水觀修成,保証命終必往生極樂世界。後邊的第四觀至第十六觀,更是保証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與第三條算是一條。第二條,斷我見之人,命終必保証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上生。第三條,明心之人,命終必保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其它的修行方法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但不保,不確定,可能往生,也可能不往生,視最後一口氣情況而定。

九、老年癡呆或失憶的人能否往生?

老年癡呆了或者是失憶了,這樣的人業障比較重,主要是大腦出現了障礙,這雖然是障礙了意識的功能,但是如果在平時念佛已經把意根熏好了,把業障消除很大一部分,能處於念佛三昧中,能時時想起阿彌陀佛,他怎麽能得老年癡呆症,怎麽能失憶呢?一個有福德,業障輕微的人,怎麽能得老年癡呆,怎麽能失憶呢?

在癡呆和失憶的時候,如果他連最親的兒子都不認識了,自己姓啥都不知道了,就更不能想起佛來,他還能念佛嗎?佛跟他親兒子比,他跟誰最親呢?當然跟兒子親了,最親的兒子都想不起來了,怎麽能想起佛來呢?他之所以得了老年癡呆症或者失憶症,就說明他心裡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通過念佛把業障消一消,念佛並沒有熏到意根裡,他才癡呆,如果念佛熏到意根裡了,心裡都是阿彌陀佛,他怎麽能癡呆呢?也不可能失憶了,他心裡都是佛,業障消除很大一部分,佛力加持力他,他怎麽能失憶呢?既然想不起佛,他怎麽能往生呢?就算正常人,有禪定的人,也未必能往生啊,往生非常不容易,不比証果和開悟簡單。

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再講出來的法,那才是可靠的,沒有親身經歷過,依靠文解意,靠自己想象如何如何,都沒有做到過,怎麽能有保証啊,那是不可靠的。如果我要講淨土講往生,也得按照佛經那幾條來講,離開佛經就不敢講了。因爲我沒有往生過,不知道具體哪種情況才能往生,那只能依靠佛經來講。即使我念佛念到佛給下保証了,說你臨終不管怎麽樣,肯定能保持正念,肯定能往生,這個才可信,剩下都不可信。

那麽淨土宗要想講法攝受人往生,最合格最適合的人只有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來領大家修淨土,法法皆令人信受,法法都可信賴,他說這樣行持肯定能往生,那樣念佛肯定能往生,他的話都是可信的,其餘的人講法都不可信。爲什麽淨土初祖慧遠大師講話可信呢?因爲他親身實踐了淨土行門,而且成功了,他修淨土時總處身心一直處在三昧當中,阿彌陀佛在他的三昧中親自出現幾次,極樂淨土的境界在他的三昧中也出現若干次,他總處在三昧境界當中不出定,他是必往生無疑了。

那麽以他的修持禪定和智慧經驗,他說怎麽樣能往生,他說的話才是確定可信的,因爲他修到那個程度了,他有經驗,沒有經驗的人都不可信。同樣的,有些人講明心開悟,因爲沒有經歷過真實的開悟,所說的明心開悟也是不可信的,他們所說的明心開悟理論也許對,也許不對,但是即使是理論對,實際上也不能真開悟,畢竟沒有親身經歷過,行持不對,所說就不可靠。任何人弘法,都必須親自修行過了,走過那段路了,所講的才可靠,其餘都不可靠。弘揚淨土的人,對於念佛往生之事,一點點經驗都沒有,因此他們所說的如何如何念佛一定能往生,都不可信,只有佛經才最可信,離開淨土經講往生,都是臆想和幻想。

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有什麽區別?

南無是皈依的意思,表示真誠依止歸順,阿彌陀佛是佛本尊名號。念佛名號,是爲了感應到佛,相應到佛,求佛加持,授手拔濟救度。兩種念佛方法本無區別,但多兩個字,心念宛轉,不如念阿彌陀佛更直接,心思簡單,更易得三昧。

念佛不是純粹爲了念佛,而是要攝心,真誠皈依阿彌陀佛,要得念佛三昧。在念佛三昧裡才能感應到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相應,才有往生的把握。所以念佛也要盡量把心定下來,心要專一,念佛號時心裡要有佛,懷著恭敬心念。爲了攝心得定,念佛號時聲音就不能太上揚,這樣耗氣,心容易散亂,不容易收攝。聲音低一些,聚攏一些,氣聚,心神安寧,心專注無襍念,容易得定,得念佛三昧,得佛加持。

爲了心念佛,得念佛三昧,可以試著這樣念佛:徐徐念出阿字,阿字音拖長,彌陀佛不念,同時心裡卻有阿彌陀佛本尊,阿字顯露在外,彌陀佛三個字隱藏在心底,一個字音代替全佛,心無襍念,都是佛,這樣念佛得三昧容易。

十一、佛和諸聖爲什麽不用神通給衆生強行接走?

佛是心中佛,聖是心中聖,心中有佛,佛即現,心中有聖聖則顯。如若心中無佛聖,佛聖不現是你心。

十二、如何用意根念佛?

意根念佛是真心實意地念佛,不是走形式的口號式有口無心地念佛。要做到這點,必須對念佛這件事認知到位,思想徹底改變,深信切願,一切行爲都趣向佛,身心世界裡都是佛,放下娑婆緣,念念是極樂。心法和行門具足,命終必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當中任何一個法門的修行都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内在的心門,一個層面是外在的行門。心門是修心養性門,也叫作道,是意根之門;行門就是功夫門,也叫作術,是六識之門。當然意識不僅是行門,也是心門,只不過意識的慧淺,容易獲得,所以不是重點。道是根本,是内在的敺動力,術是末,受制於道,輔助於道,二者結合,法門才能成就。

念佛法門也是如此,總體是修信、願、行三資糧,信願屬於道,行是術。要想念佛有成就,首先是道心要成就,思想認識要轉變,覺悟心生起,大願發出來,再輔之以精進的念佛行門功夫,往生的希望就很大。其中行門業包括戒定慧、菩薩六度和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心門就是用意根念佛之門,要想讓意根念著佛,就應該讓意根了解佛的無量功德,了解佛無量無邊之多的偉大事跡,了解佛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了解佛的宏大願力,了解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歷程。這些都了解了以後,就會對佛油然生起無比的崇敬和向往,自然而然就能精進念佛了,行門就容易成就,最後就會心心念念都是佛,修成念佛三昧。

在具足信願之後,意根降伏下來,不念世俗法,心得到收攝,禪定逐漸出現。這時候意識念佛熏染意根,逐漸由意識的有語言、文字和聲音的有形相的念佛,轉移到意根的無語言、文字和聲音的無形相念佛,功夫就會逐漸成就了。如果不把意根收攝起來,祂到處攀緣,貪著世俗法,心散亂,不能專心念佛,就不會出現念佛三昧。

如果不修心門,只單單走行門之路,機械地念佛,追求數量,以數量取勝,功夫深了就熏染到意根,量變達到質變,使得意根思想觀念轉變,心念裡都是佛,修成三昧。這樣修非常困難,很難成功,極大多數念佛人都是這樣修的。只需要多花費時間長期念佛,念佛念得非常純熟了,不用過腦,遇到任何境界,一張口阿彌陀佛就出來了,猶如自動化的機器人一樣,然而煩惱還是照樣煩惱,散亂還是照樣散亂,這樣念佛有什麽實質利益呢?許多寺院和團體打念佛七,一個星期百萬洪名,佛號聲聲聲入耳,念念不斷,但世間襍事也是事事入心,也沒耽擱多少,貪嗔癡三毒一樣不少,也沒見消除多少業障,念佛三昧卻連影子都沒有。

一切法門都是心門,念佛法門也是心門,不修心,難以有成就,修心就是修意根,以意根爲主地修行,意根修好了,則一切法門都能成就了。只是這個心由於無始劫以來染污很重,煩惱熾盛,很難把握,不容易降伏。然而爲了脫離苦海,再難也要想辦法扭轉和制服,否則就會依然沉沒在生死苦海中不能自拔。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