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三章 意根的實修實證


一、如何不影響睡眠而讓意根思考問題?

如果想在不影響睡覺的情況下,在臨睡前給意根布置些任務,讓意根在睡覺期間思考一個問題,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這個問題,了解問題的內容是什麼,不需要意識再幫助分析問題,不需要意識再傳導什麼信息了,並且這個問題也不著急解決,不需要馬上就知道答案,這樣意根就會放心地讓六識滅去了。布置完任務,給出思考問題以後,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覺,讓意根心裡只有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蓋和影響。意根需要啓用意識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對問題還不太熟悉,找不到解決的路數和方向,才需要意識幫助分析,給出可以參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對問題非常熟悉,有解決的方法,即使意識想幫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礙事。

二、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特徵和益處

對於疑難問題的思考分為不同的淺深層次。最淺的層次是意識單獨的思惟,因為沒有禪定,意根對問題也不熟悉,所以就參與不進去。在意識的思惟過程中會摻雜一些語言、文字和聲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個過程容易被觀察出來,這是意識對自己運作的反觀作用。其中語言包括自言自語,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文字包括寫在紙上的,以及心裡的想象和描述;聲音包括出聲的聲音,以及不出聲的心聲。在思惟的過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專一,不用有禪定,思惟的結果,意根不承認,因為沒有參與其中,心裡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會採取實際上的相應的行動。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參與其中,有一些淺定,意根與意識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其中不排除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意識負責提供資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棄一部分所緣,專心、半專心地思考。因為意根要思考,就沒有更多的精力緣一切法,必然要捨棄一些法,這樣粗淺的禪定就出現了,緣法與不緣法由意根抉擇,緣什麼法不緣什麼法由意根抉擇。如果意根不參與思考,就不會抉擇捨棄一部分緣法,就不會有粗淺的禪定。意根捨棄的法越多,禪定越深,參與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結果。

最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單獨的思量,這時候禪定已經很深了,意識的輔助和傳導作用都已經完成,意根對問題已經了解和熟悉了,捨棄了絕大多數的法緣,一心在禪定中獨自思考參究,甚至在夢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結果,意識一醒過來就明白了,還不影響睡眠。心裡一旦有禪定了,即使是短時間的禪定,也必然會啓動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進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專心,其他的法緣就顧及不到了,必然出現禪定。

由此可見,意根是作主識,是安排抉擇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禪定也必至,修行過程中有沒有禪定在於意根,由意根說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禪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習慣的人,以後再遇到什麼疑難問題,立刻就會進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識引導,注意力非常集中,內心專注,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古來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習慣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

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益處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決核心問題,沒有疑惑,不用糾結,不會反悔,內心愉悅。比意識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徹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裡更認可,更踏實,永遠與結果相應,不用費心再記憶背誦,而意識思考出來的過後容易忘記,想不起來。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問題會感覺累嗎?

念佛時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動腦筋思考佛的種種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達到效果這些問題,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比較少,如果念佛的時間不是太長的話,正常吃飯,就不太會感覺累。但剛開始學會意根念佛的時候,由於不熟練,需要用一些心思,會感覺累一些。等到念佛漸漸進入三昧境界了,禪定比較深,氣血運行的好,給養足能量足,就不會有累的感覺了,反而是色身輕安,精神愉悅了。在三昧狀態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問題就與念佛不同,思考問題時需要動腦筋,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沒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就會感覺累。參禪的時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參究思量,需要調動神經系統,能量消耗的多,就會感覺很累,所以參禪的人飯量會增加一些,用腦多的人飯量會多一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否則就會感覺很累。但是如果在禪定很深的時候,由於氣血充足,能量就能補給得上,不容易感覺累,而禪定淺則容易感覺累。如果參禪進入很深的三昧境界,這時氣血運行的好,身心輕安愉悅,就不會感覺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識想問題消耗的能量少。因為意根思量需要動用大腦神經系統,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會感覺累。全身的神經系統都是由意根調動的,意識調動不了,所以用意識思惟比較輕松,即使很散亂,什麼都想,也不會覺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歡用意識,不願意深入思考參究。

四、佛法竟然沒有世間法嚴謹和嚴肅

在法律上,只要沒有確鑿的證據,一個殺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覺人已經死了,直覺往往是很準的,可是沒有找到屍體就不能立案,明明覺得就是那個人殺了人,因為沒有確鑿的殺人證據,也不能抓捕歸案。刑法裡的證據那都是實打實的、活生生的能擺出來的東西,直覺得再準確無誤,也不能採用,法律上就是如此嚴謹和嚴肅。

可是我們某些人講的佛法卻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歸納,琢磨,提醒,暗示,這樣搞出來的東西,都能叫作證果和開悟,並且說是參禪參究出來的。如果要證據,推理出來的就是證據,別人暗示的就是證據,琢磨琢磨就把證據琢磨出來了,佛法並不難琢磨。有邏輯思惟就行,有嚴密的思惟更好,沒有嚴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誰不會,都算數,畢竟聖人的榮譽和名聲更令人著迷,更值得追求,途徑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養自己的邏輯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偵案件,再讀一些哲學哲理,學一些心理學,頭腦思惟就能開闊了。偵破案件破案的過程,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思惟,同時配合證據,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沒有證據,或者是證據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邏輯性,再嚴密,也不許採納。其中,邏輯思惟能引導取證的方向,沒有證據的時候,邏輯思惟再嚴絲合縫,也不能用,用了會造成冤假錯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識思惟像破案一樣嚴密謹慎,邏輯合理,是不是交給意根思量的時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這要看意識思惟的是什麼內容了。意識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義的方向和大體目標,捋清佛法的整體框架和思想脈絡,引領意根進入參究狀態,意識不能思惟太具體和過細的法義,這是意根參究的,應該留給意根解決,最後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參究得出。意根與意識的作用此消彼長,意識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識無法替代。

五、邏輯思惟力能生發出智慧力

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具有嚴密邏輯思惟能力,就能圓滿地解決問題,沒有漏洞,這就是智慧。什麼是邏輯?邏輯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層次,通過這些思惟,能夠找出問題的著手處和著眼點,一步步深入,從而抓住問題的根本,直達問題的核心,全方位地、徹底地解決問題,沒有遺漏,這就是智慧力。

運用好邏輯思惟,能生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解決無窮無盡的問題,如果掌握不好邏輯思惟,就要仔細觀察我寫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裡的發言,要留意我對每個問題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層層遞進地闡述問題,揭露問題的實質,以及語句、段落前後之間的邏輯關係。

把解決問題的次第弄清楚,猶如抽絲剝繭一般,智慧增長就會非常快速,這就是帶有邏輯性的。比如說前些天咱們一起討論的超拔超度那個問題,觀察我那個思惟次第,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脈絡是很清晰的,有條不紊,最後就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其實在闡述問題的過程當中,還不知道最後的結論究竟是什麼,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問題展開來,如果過程沒有差池,到最後結論就是正確的。最初著手處、著眼點以及次第都正確,這是很關鍵的,這樣能直達問題的根源,抓住根本問題,這就是邏輯思惟力,具備這種能力,智慧就生發出來了,以此方法思惟問題,任何問題都能夠如理如法地解決。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證果一定要在禪定中嗎?

證果一定要在禪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禪定中,但是對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禪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惡法的熏染卻不需要禪定。因為意根本身惡法非常多,與惡法相應,只要遇到惡法了,不知不覺就能被熏,尤其是長時間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習。由於意根無始劫以來無明深重,一直處於惡法當中,煩惱染污很重很重,無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難。要去除染污煩惱,薰修善法,心變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辦。

無始劫的染污正常來說,需要無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轉惡為善,但這個耗時太久,也沒有如此長時間的善法環境,那就要在相對短期的時間裡熏習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幾百萬年、幾十萬年,乃至於幾百年、幾十年的時間。而要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熏習成就,就需要禪定了,時間越短,需要的禪定越深。因為在禪定裡,心能專一,思惟深細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沒有禪定,心散亂,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觀念不能改,還是要按照惡的心所法行事。

而證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難,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細,思想觀念改變得更徹底,不反彈,要求的禪定就會更深更長久,這樣意根才更能專一地思量無我之理,才能把理論思量透徹,從而能證理。禪定是讓心不動和少動,心不動就能降伏煩惱,專心於理,產生智慧,沒有禪定就沒有此功德。意根無始劫以來都習慣於我和煩惱,短時間改變習慣降伏煩惱,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沒有極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大的願力和耐力,就無法斷我見斷除煩惱。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齡大的人,由於大腦萎縮,勝義根不強了,六識功能就會受影響。都有哪些影響呢?比如說新認識了一個人,當時是記住了,過後就忘了,這是意識的憶識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響嗎?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響,但是與六識互相配合的功能會受六識影響,不受大腦和勝義根的影響。因為老人見到那個人時,印象並沒有深入到意根那裡,僅停留在意識層面,致使過後就忘記了。

而老人對自己的親人甲印象深刻,記憶很深,甚至心裡很掛念。盡管如此,有時候見到甲時,心裡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開口卻叫出乙的名字,說的還是有關甲的事情。這就是意識有些糊塗了,意根卻沒有。人的年紀越大,勝義根的功能越弱,意識越糊塗。盡管意根不糊塗,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識和五識一起造作的,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錯亂和障礙。

我們學佛修行為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應該不停留在意識層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誦和記憶,努力修出禪定,在禪定中思惟,把學來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後在定中讓意根思量,達到現量的實證。多用意根,才能開發出真正的智慧,讓智慧不斷地增長,一直延續到後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長,最終圓滿成佛。

八、理論與事實的辨證關係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事實,真知是理論,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和真知不是配合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係,實踐在先,理論在後。沒有經過實踐的人,就要根據正確如實的理論去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也要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不知道實踐的方法,就不能證明理論是否正確,也得不出正確的理論。

有些事實是否是事實,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實的,實際卻未必是事實,表面不像是事實的,實際上卻是事實。這需要智慧去辨別,如果沒有智慧就辨別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確的理論方法,以此方法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謂的事實,才能檢驗得出正確如理的結果。

九、剛開悟時總相智的智慧層次

一個居士問:師父,剛開悟證得如來藏時生出了總相智,用這個總相智觀察如來藏,能在多大範圍內觀察?我回答說:這個範圍剛開始悟時不算太大,觀察得並不普遍,範圍就是五蘊簡單運作之內的範圍,比較粗略,在複雜的運作中則很難觀察到如來藏。其中以色蘊和行蘊為主,受想識蘊略微能觀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為色蘊行蘊明顯一些,容易觀察,在受蘊上粗略的也能觀察出來,在想蘊和識蘊上觀察困難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觀察,不能深入細節當中,觀察不夠深細。

但是這個觀察,卻是現量的觀察,也就是現前的觀察,在五蘊運作的當下,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不能落入一刹那間的思考當中,中間不會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不會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狀之中,一落思惟,則不是現量現前觀察了。參究當中,一旦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一定是禪定不足了,意識的情思意解作用佔了上風,意根的功能弱下來了,不是現量智慧。所以現量一定是意根親臨現場觀察發現和見證,不是意識的那種腦想和腦補。古時禪師考驗弟子,弟子稍微一遲疑,想要用語言描述的時候,禪師往往就會一棒子打下來,不允許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識思惟行相明顯,尤其是意識單獨的思惟,不是現量,與意根一起同時觀察到的才是現量,意識起著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所佔分量比重越少,則智慧越深,越是現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猶豫不決的,而是很堅定很果決的,沒有疑慮的。可見,這種現量觀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後,相傳開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禪宗公案留下來的有一千七百則,但是這裡面並不都是純正的證悟,解悟的也有,具體數量無法勘察和統計。從那些開悟偈子的寥寥數語中,以及簡略的對話和描述暗示中,因為沒有細節,所以並不能從其中分辨出是證悟還是解悟。即使他們都有禪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禪定者一定是證悟,當然無禪定者更不能證悟了。在禪定中正好是處於意根深深參究時悟的,是立時見到,不落入意識思惟中的才算作證悟,偏於意識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當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過修定,加強意根的參究功夫,可以轉為證悟。

要想有這種參究功夫,禪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禪定,色身要氣聚,氣聚則身定,身定則心定。要想氣聚,一則色身要健康,氣脈運行通暢,能形成一股強勁的勢力,把心思凝聚起來;二則不散亂雜思,不幻想不神遊,就是不攀緣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間雜事。色身如果氣不足,則無法聚氣,要想氣足,可練氣,可補氣,食補藥補也可以。氣生起來以後,一定要隨順氣動,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氣勢一旦形成,禪定就出現。所以修行還是要趁早,趁身體健康氣力足時,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麼都不中用了,才想起應該修行了,這時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來了。雖然說修行不是修身體,但是離開身體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居士跟我通話,聲音洪亮如鐘,中氣很足,我一聽,這氣勢都超過我了,也超過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聽聲音再活二十年沒問題。我問禪定怎麼樣,他說禪定很好,能達到用意根參究的程度,沒有雜念,氣感很強。我問智慧境界怎麼樣,他問我剛開悟時的總相智,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在多大範圍之內。我一聽就明白了,這幾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長進,心量格局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