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日常開示滙總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02月25日

第三章  意根的實修實証

一、如何不影響睡眠而讓意根思考問題?

如果想在不影響睡覺的情況下,在臨睡前給意根布置些任務,讓意根在睡覺期間思考一個問題,那就需要意根非常熟悉這個問題,了解問題的内容是什麽,不需要意識再幫助分析問題,不需要意識再傳導什麽信息了,並且這個問題也不著急解決,不需要馬上就知道答案,這樣意根就會放心地讓六識滅去了。布置完任務,給出思考問題以後,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也不要想了,直接睡覺,讓意根心裡只有這件事,不被其他事情覆蓋和影響。意根需要啓用意識配合自己思考,一定是對問題還不太熟悉,找不到解決的路數和方向,才需要意識幫助分析,給出可以參考的信息。如果意根對問題非常熟悉,有解決的方法,即使意識想幫助分析,意根也不用,嫌祂礙事。

二、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特征和益處

對於疑難問題的思考分爲不同的淺深層次。最淺的層次是意識單獨的思惟,因爲沒有禪定,意根對問題也不熟悉,所以就參與不進去。在意識的思惟過程中會摻襍一些語言、文字和聲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個過程容易被觀察出來,這是意識對自己運作的反觀作用。其中語言包括自言自語,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文字包括寫在紙上的,以及心裡的想象和描述;聲音包括出聲的聲音,以及不出聲的心聲。在思惟的過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專一,不用有禪定,思惟的結果,意根不承認,因爲沒有參與其中,心裡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會採取實際上的相應的行動。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參與其中,有一些淺定,意根與意識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其中不排除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意識負責提供資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棄一部分所緣,專心、半專心地思考。因爲意根要思考,就沒有更多的精力緣一切法,必然要捨棄一些法,這樣粗淺的禪定就出現了,緣法與不緣法由意根抉擇,緣什麽法不緣什麽法由意根抉擇。如果意根不參與思考,就不會抉擇捨棄一部分緣法,就不會有粗淺的禪定。意根捨棄的法越多,禪定越深,參與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結果。

最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單獨的思量,這時候禪定已經很深了,意識的輔助和傳導作用都已經完成,意根對問題已經了解和熟悉了,捨棄了絕大多數的法緣,一心在禪定中獨自思考參究,甚至在夢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結果,意識一醒過來就明白了,還不影響睡眠。心裡一旦有禪定了,即使是短時間的禪定,也必然會啓動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進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專心,其他的法緣就顧及不到了,必然出現禪定。

由此可見,意根是作主識,是安排抉擇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禪定也必至,修行過程中有沒有禪定在於意根,由意根說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禪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習慣的人,以後再遇到什麽疑難問題,立刻就會進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識引導,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專注,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古來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習慣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

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益處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決核心問題,沒有疑惑,不用糾結,不會反悔,内心愉悅。比意識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徹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裡更認可,更踏實,永遠與結果相應,不用費心再記憶背誦,而意識思考出來的過後容易忘記,想不起來。

三、用意根念佛和思考問題會感覺累嗎?

念佛時只管念就行了,不用動腦經思考佛的種種功德,以及如何念才能達到效果這些問題,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比較少,如果念佛的時間不是太長的話,正常吃飯,就不太會感覺累。但剛開始學會意根念佛的時候,由於不熟練,需要用一些心思,會感覺累一些。等到念佛漸漸進入三昧境界了,禪定比較深,氣血運行的好,給養足能量足,就不會有累的感覺了,反而是色身輕安,精神愉悅了。在三昧狀態中,消耗的能量非常少。

用意根思考問題就與念佛不同,思考問題時需要動腦筋,消耗的腦力精力和能量就多了,如果沒有充足的能量供給,就會感覺累。參禪的時候,主要都是意根的參究思量,需要調動神經系統,能量消耗的多,就會感覺很累,所以參禪的人飯量會增加一些,用腦多的人飯量會多一些,並且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否則就會感覺很累。但是如果在禪定很深的時候,由於氣血充足,能量就能補給得上,不容易感覺累,而禪定淺則容易感覺累。如果參禪進入很深的三昧境界,這時氣血運行的好,身心輕安愉悅,就不會感覺累了。

用意根思量消耗的能量多,用意識想問題消耗的能量少。因爲意根思量需要動用大腦神經系統,這就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會感覺累。全身的神經系統都是由意根調動的,意識調動不了,所以用意識思惟比較輕松,即使很散亂,什麽都想,也不會覺得很累,很多人就喜歡用意識,不願意深入思考參究。

四、佛法竟然沒有世間法嚴謹和嚴肅

在法律上,只要沒有確鑿的証據,一個殺人案件都不能立案。明明感覺人已經死了,直覺往往是很準的,可是沒有找到屍體就不能立案,明明覺得就是那個人殺了人,因爲沒有確鑿的殺人証據,也不能抓捕歸案。刑法裡的証據那都是實打實的、活生生的能擺出來的東西,直覺得再準確無誤,也不能採用,法律上就是如此嚴謹和嚴肅。

可是我們某些人講的佛法卻不是如此,推理,想象,思惟,整理,歸納,琢磨,提醒,暗示,這樣搞出來的東西,都能叫作証果和開悟,並且說是參禪參究出來的。如果要証據,推理出來的就是証據,別人暗示的就是証據,琢磨琢磨就把証據琢磨出來了,佛法並不難琢磨。有邏輯思惟就行,有嚴密的思惟更好,沒有嚴密的思惟也可以,想象誰不會,都算數,畢竟聖人的榮譽和名聲更令人著迷,更值得追求,途徑和手段在其次。

想要培養自己的邏輯思惟力的人,可以看一些刑偵案件,再讀一些哲學哲理,學一些心理學,頭腦思惟就能開闊了。偵破案件破案的過程,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思惟,同時配合証據,就能破案。但是如果沒有証據,或者是証據不足,思惟推理再具有邏輯性,再嚴密,也不許採納。其中,邏輯思惟能引導取証的方向,沒有証據的時候,邏輯思惟再嚴絲合縫,也不能用,用了會造成冤假錯案。

如果在定中的意識思惟像破案一樣嚴密謹慎,邏輯合理,是不是交給意根思量的時候就更容易悟得通透?這要看意識思惟的是什麽内容了。意識思惟的作用是指引意根思量法義的方向和大體目標,捋清佛法的整體框架和思想脈絡,引領意根進入參究狀態,意識不能思惟太具體和過細的法義,這是意根參究的,應該留給意根解決,最後的答案一定要由意根參究得出。意根與意識的作用此消彼長,意識用得多,意根用得就少,意根的智慧,意識無法替代。

五、邏輯思惟力能生發出智慧力

什麽是智慧?智慧就是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具有嚴密邏輯思惟能力,就能圓滿地解決問題,沒有漏洞,這就是智慧。什麽是邏輯?邏輯就是思惟的方法、思惟的次第、思惟的角度、思惟的深度、思惟的層次,通過這些思惟,能夠找出問題的著手處和著眼點,一步步深入,從而抓住問題的根本,直達問題的核心,全方位地、徹底地解決問題,沒有遺漏,這就是智慧力。

運用好邏輯思惟,能生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解決無窮無盡的問題,如果掌握不好邏輯思惟,就要仔細觀察我寫的每一篇短文,或者在群裡的發言,要留意我對每個問題的思惟方式、方法和角度,留意我是如何層層遞進地闡述問題,揭露問題的實質,以及語句、段落前後之間的邏輯關係。

把解決問題的次第弄清楚,猶如抽絲剝繭一般,智慧增長就會非常快速,這就是帶有邏輯性的。比如說前些天喒們一起討論的超拔超度那個問題,觀察我那個思惟次第,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就知道我的思想脈絡是很清晰的,有條不紊,最後就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其實在闡述問題的過程當中,還不知道最後的結論究竟是什麽,只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把問題展開來,如果過程沒有差池,到最後結論就是正確的。最初著手處、著眼點以及次第都正確,這是很關鍵的,這樣能直達問題的根源,抓住根本問題,這就是邏輯思惟力,具備這種能力,智慧就生發出來了,以此方法思惟問題,任何問題都能夠如理如法地解決。

六、意根被熏染成功和証果一定要在禪定中嗎?

証果一定要在禪定中,意根被熏染成就了,不一定要在禪定中,但是對意根的善法熏染在禪定中更容易一些,而惡法的熏染卻不需要禪定。因爲意根本身惡法非常多,與惡法相應,只要遇到惡法了,不知不覺就能被熏,尤其是長時間的熏,意根肯定受熏成習。由於意根無始劫以來無明深重,一直處於惡法當中,煩惱染污很重很重,無力自拔,他力救拔也很困難。要去除染污煩惱,薰修善法,心變善,非短期之功所能承辦。

無始劫的染污正常來說,需要無始劫的善法熏染,才能轉惡爲善,但這個耗時太久,也沒有如此長時間的善法環境,那就要在相對短期的時間裡熏習成就,比如一劫、一小劫、幾百萬年、幾十萬年,乃至於幾百年、幾十年的時間。而要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熏習成就,就需要禪定了,時間越短,需要的禪定越深。因爲在禪定裡,心能專一,思惟深細深透,能出生智慧,意根明理快,容易接受熏染,善法容易成就。如果沒有禪定,心散亂,意根思量不透,智慧不生,就接受不了善法,觀念不能改,還是要按照惡的心所法行事。

而証果比善法熏染更困難,需要的智慧更大更深細,思想觀念改變得更徹底,不反彈,要求的禪定就會更深更長久,這樣意根才更能專一地思量無我之理,才能把理論思量透徹,從而能証理。禪定是讓心不動和少動,心不動就能降伏煩惱,專心於理,産生智慧,沒有禪定就沒有此功德。意根無始劫以來都習慣於我和煩惱,短時間改變習慣降伏煩惱,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特殊的方法和渠道,沒有極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大的願力和耐力,就無法斷我見斷除煩惱。

七、如何才是功不唐捐的修行?

年齡大的人,由於大腦萎縮,勝義根不強了,六識功能就會受影響。都有哪些影響呢?比如說新認識了一個人,當時是記住了,過後就忘了,這是意識的憶識力不行了。意根的功能受影響嗎?意根本身的功能不受影響,但是與六識互相配合的功能會受六識影響,不受大腦和勝義根的影響。因爲老人見到那個人時,印象並沒有深入到意根那裡,僅停留在意識層面,致使過後就忘記了。

而老人對自己的親人甲印象深刻,記憶很深,甚至心裡很掛念。盡管如此,有時候見到甲時,心裡清清楚楚知道是甲,可是開口卻叫出乙的名字,說的還是有關甲的事情。這就是意識有些糊塗了,意根卻沒有。人的年紀越大,勝義根的功能越弱,意識越糊塗。盡管意根不糊塗,但是身口意行都是意識和五識一起造作的,這就難免出現種種錯亂和障礙。

我們學佛修行爲了功不唐捐,不失修行的功德,要如何修行呢?應該不停留在意識層面的理解、思惟、分析、背誦和記憶,努力修出禪定,在禪定中思惟,把學來的法浸入到意根心中,然後在定中讓意根思量,達到現量的實証。多用意根,才能開發出真正的智慧,讓智慧不斷地增長,一直延續到後世,生生世世受用,生生世世增長,最終圓滿成佛。

八、理論與事實的辨証關係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事實,真知是理論,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和真知不是配合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係,實踐在先,理論在後。沒有經過實踐的人,就要根據正確如實的理論去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也要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不知道實踐的方法,就不能証明理論是否正確,也得不出正確的理論。

有些事實是否是事實,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實的,實際卻未必是事實,表面不像是事實的,實際上卻是事實。這需要智慧去辨別,如果沒有智慧就辨別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確的理論方法,以此方法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謂的事實,才能檢驗得出正確如理的結果。

九、剛開悟時總相智的智慧層次

一個居士問:師父,剛開悟証得如來藏時生出了總相智,用這個總相智觀察如來藏,能在多大範圍内觀察?我回答說:這個範圍剛開始悟時不算太大,觀察得並不普遍,範圍就是五蘊簡單運作之内的範圍,比較粗略,在複襍的運作中則很難觀察到如來藏。其中以色蘊和行蘊爲主,受想識蘊略微能觀察一些,但不多不深,因爲色蘊行蘊明顯一些,容易觀察,在受蘊上粗略的也能觀察出來,在想蘊和識蘊上觀察困難一些,都是粗略大略的觀察,不能深入細節當中,觀察不夠深細。

但是這個觀察,卻是現量的觀察,也就是現前的觀察,在五蘊運作的當下,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不能落入一刹那間的思考當中,中間不會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不會落入思考思惟分析琢磨的相狀之中,一落思惟,則不是現量現前觀察了。參究當中,一旦出現語言文字和聲音,一定是禪定不足了,意識的情思意解作用佔了上風,意根的功能弱下來了,不是現量智慧。所以現量一定是意根親臨現場觀察發現和見証,不是意識的那種腦想和腦補。古時禪師考驗弟子,弟子稍微一遲疑,想要用語言描述的時候,禪師往往就會一棒子打下來,不允許落入思惟意解之中。

意識思惟行相明顯,尤其是意識單獨的思惟,不是現量,與意根一起同時觀察到的才是現量,意識起著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所佔分量比重越少,則智慧越深,越是現量,越不容否定,不能反悔,也不是猶豫不決的,而是很堅定很果決的,沒有疑慮的。可見,這種現量觀察非常不容易,要求功夫和智慧都很高。

唐宋朝六祖以後,相傳開悟的人有一千多人,禪宗公案留下來的有一千七百則,但是這裡面並不都是純正的証悟,解悟的也有,具體數量無法勘察和統計。從那些開悟偈子的寥寥數語中,以及簡略的對話和描述暗示中,因爲沒有細節,所以並不能從其中分辨出是証悟還是解悟。即使他們都有禪定,也不能表明,凡是有禪定者一定是証悟,當然無禪定者更不能証悟了。在禪定中正好是處於意根深深參究時悟的,是立時見到,不落入意識思惟中的才算作証悟,偏於意識的都是解悟,或者是解悟也不算。當然如果是真解悟了,通過修定,加強意根的參究功夫,可以轉爲証悟。

要想有這種參究功夫,禪定必不可少。要想有禪定,色身要氣聚,氣聚則身定,身定則心定。要想氣聚,一則色身要健康,氣脈運行通暢,能形成一股強勁的勢力,把心思凝聚起來;二則不散亂襍思,不幻想不神遊,就是不攀緣諸法,也就是能放下世間襍事。色身如果氣不足,則無法聚氣,要想氣足,可練氣,可補氣,食補葯補也可以。氣生起來以後,一定要隨順氣動,讓身心都安靜下來,氣勢一旦形成,禪定就出現。所以修行還是要趁早,趁身體健康氣力足時,不要等到年老色衰,什麽都不中用了,才想起應該修行了,這時候恐怕晚了,功夫做不起來了。雖然說修行不是修身體,但是離開身體的配合,如何能修行呢?

一位七十五嵗的老居士跟我通話,聲音洪亮如鍾,中氣很足,我一聽,這氣勢都超過我了,也超過了很多二三十嵗的年輕人,聽聲音再活二十年沒問題。我問禪定怎麽樣,他說禪定很好,能達到用意根參究的程度,沒有襍念,氣感很強。我問智慧境界怎麽樣,他問我剛開悟時的總相智,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在多大範圍之内。我一聽就明白了,這幾年他的功夫和智慧都大有長進,心量格侷也大,善根深厚,是成大器之人。

十、只有在三昧狀態中才能証法

惟如的四念處觀行體驗:這兩年主要是觀四念處,練習不淨觀和白骨觀,近半年來,身體不斷地出現各種反應,師公教我一些方法,比如敲打頭部,還教我艾灸和用生薑水洗頭。戴上艾灸帽子好多了,但還沒有恢複好,感覺頭頂風往裡鑽似的,現在感覺頭頂還有像雞蛋大的一小片,就像揪著頭髮似的發脹難受,又有點發熱,卻感覺輕安舒服,眼睛也好多了。

以前結婚時住的房子倒塌了,本來還覺得挺難過挺可惜的,又轉念想想,房子和人的身體沒有什麽兩樣,都會毁壞滅掉,於是就把心放開了。我到毉院看望老公公時,看到毉院裡住院的都是老年人,個個都靠插管子維持呼吸,由於我近來只要看見各種色身我就會起疑情,所以當下我就觀色身不淨,一直疑下去,忽然間我就愣神了,腦子裡顯現出這些老人都是一具具白骨,有躺著的,還有臥著似的,然後腦子裡又顯現出我父親火化時粉碎的白骨,像灰塵似的,過後又消失不見了。

仔細想想,親人只不過是這一世親而已,卻成爲我們修行的障礙,認識到這點以後,當下親情就淡薄了,心能定下來精進修行。用心觀想,親人和房子這些事的本質也是空的、不真實的,想想就能放下,不執著不難過了。越是親眼見到一切人事變化無常,内心就越堅定,信心就越強,心空觀法義就越輕松,不起妄念。

快過年這段時間,家裡有些事情叫我幫忙,我老是聽過就忘記,還反複地聽錯又做錯,又記不住,就覺得頭腦反應越來越遲鈍,老誤事。不僅如此,還感覺頭頂進風了一樣,頭皮碰著水或遇到風,腦袋就像裂開似的難受。眼睛和鼻子流水不斷,眼睛發澁看東西累,耳朵還嗡嗡地響,我還以爲是耳根壞了呢。不過也奇怪,身體雖然這樣,耳朵還嗡嗡響,其他聲音也聽不清了,卻好像身心裡裡外外都是佛號聲音,以前是心清淨才能聽著腦海裡的佛號聲,最近卻是越著急越想不起來,越發愣,就覺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動著腦海裡佛號聲響似的,還更清晰響亮,緜緜不斷。

點評:在修行中身體出現的這些現象,表明通過修四念處,禪定非常深,處於念佛三昧和輕微的白骨觀三昧中,内心裡的念佛聲是自動自覺出現的,想不出現也難,這就是意根處於念佛的三昧狀態中,不受意識控制。並且同時也有很深的觀行智慧,定慧是等持的,這時候能很容易斷我見,或者是什麽時候斷我見了都不知道。

其中對房子和親人的感想屬於意識的理解和分析,不是實証,意識成分多於意根,因此不是現量。而在毉院裡出現的白骨觀,意根成分居多,也有意識的成分,三昧境界較淺,定力還不夠足,所以見到老人還需要在現場起疑情,不是立刻現出白骨。如果禪定再深入下去,三昧境界再深一些,白骨自動現前,則很容易斷我見了。所以斷我見和明心,都是在甚深的禪定當中,在三昧境界當中,智慧自動顯現,不用刻意思惟觀行,不受意識控制,就是証法的現量境界,以意識爲主的是非量和比量境界。

頭部的現象表明氣脈快把整個頭部打通了,一旦打通身體就沒有障礙了。只是我不知道這是打通了任督二脈,還是中脈也快打通了,沒有數據判斷不了。但是這離斷我見不遠了,斷我見之後,禪定會更深,還會有更多的祥瑞景象出現。

十、比對所學理論的揣測與証無關

問:拿撓癢來說,根塵相觸後如作意就會生識(此處是意根作意在先,有些時候是意根作意在後),而此時意根在指揮身識運作。我就心想:七八識互依(八識九緣),意根既然出現了,第八識應該就在附近。那麽應該就是根塵相觸,意根作意的瞬間,第八識就變現出了身識(三能變),然後意根指揮身識去運作撓癢。此段的第八識的存在,是學生顛倒妄想,還是說只是種解題思路,離証得第八識的距離還甚遠嗎?

答:你此時既沒有現前觀察到意根的運作,也沒有現前觀察到第八識的運作,那麽你所敘述的都不是事實,而是比對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惟、臆想、推理、猜測,這些都是非量境界,沒有現量觀察,因此都不能當真。沒有禪定的人就是這樣學法的,意識功能強盛超前,實際上就是揣測,即使一切法都揣測對了,但那畢竟是揣測,不能作數。

我遇到不少人都是處於這種學法狀態,看著是挺聰明,能找到問題的關鍵處和著眼點,然後就走捷徑,用意識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猜測,但這樣做就障礙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阻礙了實修實証,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不少人把這種臆想推測當作實証,到處宣傳自己開悟成聖了,但這還屬於初學階段,禪定還沒有生起,戒定慧、菩薩六度乃至於三十七道品都沒有修出來,証悟的因緣和條件還差太多。末法時期衆生福薄,禪定修不出來,戒律無法受持,又不願意修福,只能搞搞乾慧,而正是這個乾慧是最障道最耽誤事的,往往會自塞悟門。

十一、白雪香對於法相的破解

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煩惱心,你看啊,這些心是怎麽生發出來的?我舉個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這其實是一種類型的心,別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別人強,這叫傲慢心。

仔細觀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對一件事的認識,別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這怎麽解決呢?把我扔掉,世間上的事,世人有個成語叫森羅萬象,華嚴經有個形容海印森羅,也就是說世間事太多太多了,術業有專攻,人家做的好應該贊歎,我做的好應該謙虛,因爲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沒什麽值得傲慢或者說驕傲的。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情緒,産生情緒的就是人的想象罷了,空幻不實,事情本身也是瞬息變化生滅,哪裡有個需要驕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細觀察,我說把我扔掉,你看,我産生了情緒,扔掉了情緒,其實等於扔掉的是一個空幻的東西,也並沒有扔掉什麽,於事上不增不減,不耽誤做任何事情,還非常的平靜。

剛剛提到各種心,心有各種分別,有各種分別就有各種心,這個叫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就如鏡子裡的影子,這叫心法,也叫法界。鏡子能照森羅萬象,這是鏡子本具的功能,佛經的名詞叫法爾如是,這個功能叫性,也就是見性。能分別森羅萬象的功能是識,把識細分就是八識,鏡子就叫如,裡邊的那些物象就叫來(去)。這個鏡子還有個功能,照完之後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機的底片,這個叫種子,留存種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體就叫如來藏,因爲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覺悟了,就成了寶藏(zang)。

世人說的“我”和佛菩薩說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說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間各種角色,可以羅列一下,比如父、母、兒子、女兒、上司、下屬、買菜的、賣貨的、司機、美國人、中國人、信徒等等無數無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種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麽做這個角色?答案是身體,以身體來進入角色,所以我們總以爲身體是“我”,也就是這個原因。身體就如個物件,所以需要思想來支配,所以我們又以爲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劇本,身體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這個角色是個心法,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境界相。仔細讀師父法義,唯識把這些分類解釋得非常詳細,真的是能讓人出離世間的大法要。師父強調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識上把這些脈絡弄得清清楚楚,然後去用意根証得。其實我們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証量的,比如非常執著世間名利、情,這也是意根的証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鏡一般,不然也不會那麽難証了。轉意根的認知,意根在轉之前是一團麻,有了正確的認知後,修正意根的認知,轉之後就清涼了。

評:這純粹是實証所得的見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裡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還不淺,這樣五蘊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脫於五蘊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縛。而要破解就要實証法相的苦空無常無我性,意識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體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場了。

只有實証的人才無煩惱,意識解出來的,不解決煩惱問題,所以有不少人越過小乘的觀行和實修,也越過禪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來藏,即使解出來了,也沒有打破五蘊的智慧,五蘊不破,依然故我,煩惱重重,惡業還會繼續造,沒有一絲解脫的影子。真修行不越過任何一個階段,也不看低任何一個法的修行作用,更不會高看自己的智慧,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與世俗界才能脫離得解脫。

十二、君若蘭對五蘊的觀行思路和體驗

一隻蒼蠅落在腿上,感覺癢、厭煩。其實腿即色隂,四大假合;癢即受隂,受隂皆苦,無來無去;取相、推理即想隂,蒼蠅也是假象,癢只是一種覺受,也是假象,爲蒼蠅、覺受取名相,加意義就是想隂。決定敺趕、意識運行的過程、覺受的那個時間過程即行隂,行隂緣識産生,也是隨緣而來,隨緣而滅。了別這一切的是識隂:識由如來藏種子産生,也是隨緣而來,隨緣而滅。

五蘊因緣和合,變化無常,變化不恒定即空。執著就有苦,苦受也是假象。這一切不恒定、無主宰即無我性。

再看蒼蠅爬腿,腿癢還在,内心厭惡感消失,隨手輕輕一揮,蒼蠅飛去。事件剛發生過,又似乎什麽都沒有發生一樣。五蘊了不可得,無我在、無我所在。我觀蒼蠅爬腿,空對空,哪裡可得?此時内心不刻意,一片安靜。

這是弟子爲了通過事例把理論弄清楚的思路,所以很粗淺。理論理清晰後,弟子會一點點不貪多的深入觀。就像師父說的,面對現象,意識盡量少加入,直接觀。把握核心,繼續精進。

評:觀行的思路清晰,具體觀行時,一方面要具足禪定,一方面精力要集中在一個點上,突破一個點,才能以點帶面的証得整體五蘊無我。要想有最真實的觀行,有最真實的體驗,在觀行時,應該盡量按照四念處經裡教的方法如實觀行,有什麽就觀什麽,覺知到什麽就觀什麽,不用去想象和代入。四念處經裡教導如何觀行呢?是不動意識的、面對諸般現象的直接體驗和觀察,依據事實,不要腦補,大家好好品一品這樣的觀行境界。如果做不到這點,就要深修禪定,如果定力不足,就會都落在分析上了,直感就少,現量也很少。

在現代佛教修行中,幾乎所有的團體弘法者都教的是意識觀行、意識體驗、意識感覺、意識體會、意識分析,根本涉及不到意根的修行。結果得到的就不是真實的體驗和觀行,不是客觀的觀行,是加上了主觀意識的分析、理解和想象,虛幻的成分非常多,隨行者根本分不清這是不是真觀行、真參究、真修行,只覺得這樣思惟比較容易,不用太費功夫,容易出成果,所以假証果才普遍存在,其實修行哪有如此簡單和容易?哪有那麽多凡夫根性的能轉變成聖賢?

十三、如何讓意根改變一切法

問:如果我不停地觀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誦經,功夫足夠的時候,第七識被熏了,就會自動轉出薰修的種子,改變外在的環境嗎?因爲外在環境也是第七識轉出來的嗎?

答:種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來藏轉化出來的,意根本身不會現行出種子。在修學過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夠大,獲得的能量足夠大,如來藏隨順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問題。境界隨意根心轉,意根被訓練得心力很強大,非常堅定地一心想改變境界,或者想達成什麽目標,就一定能滿足心願。如果還沒有滿願,那是因爲力量還不足,還需要薰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爲金,就是因爲意根心力強大,硬生生把石頭變成黃金了。  

學佛學好了,心善了,心柔軟了,用不了多長時間,相貌就改變了,都是心改變的結果,這個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識。所謂的熏染意根,就是改變自己的心。自己心改變沒改變,改變成什麽樣,到什麽程度,自己仔細觀察,應該能知道。對人對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還是應付假裝的,自己應該能觀察到,凡是真心實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爲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時是真修行,還是假裝修行做樣子,自己應該能觀察出來。做任何事達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禪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條件。

一切心行都分爲意識和意根兩個層次,比如判斷布施是真布施,還是走形式出風頭,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來;對待父母,是真心孝敬還是假意,細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來。讓心改變的修行,大多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量的積累在意識,質的改變在意根,所以說意識淺,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別誠心,可以直接質變,改變一切,不需要積蓄力量。

薰修意根需要長久的堅持,持之以恒地持戒,發大菩提心,不斷地修習禪定,做事專注一心,排除襍思亂想,專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資糧。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數時候是需要意識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間苦,來熏染引導意根,個別時候需要靠南牆,來強迫自己回頭轉彎,所以苦難是成長必需的,如果不經歷苦難,就沒有出離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四、AI機器人的功能作用

貪嗔癡是識心具有的煩惱,非識心的物質色法沒有貪嗔癡煩惱。機器人雖然是物質色法,沒有識心,本身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貪嗔癡煩惱,但是機器人不僅僅有物質屬性,同時也被賦予了粗淺的類似識心的功能,能起到粗淺的識心的作用,那就是識別文字的功能作用。它這種識別屬於簡單式、無腦式、不自主被動式和被限定式。總之,它的識別功能不是用智慧思考出來的,因此就不具智慧性,可以方便說爲有愚癡屬性。

機器人的識別功能相當於人的一部分的意識功能,而且這個功能比較簡單化,只能識別文字信息,並且具有收集、整理、歸納、概括、存儲以及輸出信息等等種種簡單功能,而這些信息來源於其它渠道,都是已存在的舊有信息,不是機器人自己本身開發出來的新信息。它輸出的永遠是別人的信息,永遠是舊有的已存在的信息,沒有自己創造出來的新信息,因此機器人不具智慧性,方便說爲有愚癡性。

無論機器人能輸出多少法,它永遠做不到與所說一致,能說不能做,永遠只是個學語之流,所有的信息内容,它都沒有証得過,也永遠不可能証得,那麽AI機器人就根本不具備意根的功能作用,沒有作主性,也沒有自主性。

部分學佛人就類似於AI機器人,智慧不足,只能用到意識的部分功能,也比較粗略,意識用從他處所學,滙總、加工、整理、歸納、提鍊,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就認爲這是自己的智慧,慢心同時也出來了。如果這是自己的智慧,那麽AI機器人同樣有智慧,而且智慧還很廣大,接近於在人類現有的知識範圍内無所不知,人類不如它知識廣博,同樣人類也不如“度娘”知識豐富,那麽機器人和“度娘”是不是應該先於所有人類成佛?

這個答案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某些人在意識上的高談闊論,頭頭是道,根本不是自己智慧所得,更不是真實智慧,言行不可能一致,言到行不到,意根沒有智慧沒有証法,那就仍然是凡夫,只有言行一致者才是聖人的現量智慧,是從自己胸襟當中湧現出來的,屬於個人所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極其寶貴的,有這個智慧,才能轉識成智,才能最終成就佛道。學佛該如何學,修行該如何修如何行,大家心裡應該清楚。

十五、心念心聽的原理

心念心聽不是心念耳聞,心念耳聞,說是耳聞,其實不是耳聞,耳識聞不到内心的聲音,只能聞到出聲念佛的口念的外在聲音。意識是内外(心口)聲音俱聞,意根根據定力情況,參與聽聞的深淺程度不同。心念,沒有念出聲音,念佛就沒有身識,只有意識,或者是意根與意識一起念佛,這個意識就是獨頭意識。聽心念的聲音的識心就是獨頭意識在聽,也有意根一起聽。

還有一種心念的情況,就是意根單獨念佛,這時候能觀察的也是獨頭意識,也有意根一起反觀。一般情況下,定力不深沒有反觀力時,獨頭意識不容易觀察到意根念佛,定力深時才能觀察到自己心在念佛。心念佛時,定力越深,意根參與念佛的程度越深,意根自己和獨頭意識觀察到自己念佛的心念越清晰明了,這已經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了。

意根的心念也體現在念咒上,讀經誦咒時也可以讓意根一起跟著讀誦,這需要禪定,禪定越深,意根參與的程度越深。在心靜時獨頭意識可以觀察到意根的心念,但意根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的,只有心念,心念就是念心所法。讀經誦咒時要慢慢地默讀默誦,這是要讓意根能夠專注地跟著一起念,定力深時,意根不但念的深而專注,反觀力也強。這裡獨頭意識和意根都有反觀力,二者不好分辨,需要很深的禪定,心很靜,才能有辨別力,所以對二者的反觀力容易生出誤會。

定也就是專注力,要想能專注,沒有襍念,有兩種方法:一是極快的唸誦,這樣沒有時間襍念,襍念跟不上,就不能出現了;二是極慢的唸誦,心裡沒有襍念的想法,就會專注一心了。但是第一種極快的方法,只能暫時用,不能長久,因爲耗氣耗力,體能跟不上。定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意根對一切法的參與度,意根越參與,越能成事,這就是智慧。所以有禪定有定力,不僅學佛修行用得上,在世俗法裡生存,也是有極大利益的。

修行只要用心,越過一個坎兒,就會突飛猛進。希望大家都能放開世俗法,一心奔向佛法,求取根本,不取浮華。

十六、爲什麽知道虛幻了還感覺一切法都非常真實?

問:我明明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可是我看見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爲什麽還是那麽真實?冷熱觸痛的感覺也還是那麽真實呢?

答:自己認爲一切法都是虛幻的,這種認爲是根據所學的佛經理論而知的,是學來的知識,還沒有實証,沒有現量體驗和觀察,所以這種知等於不知。在經過實修,得到實証之後,在接觸每個法的當下,才能夠親自體會體驗,那時候的感知、感覺和認知,才是真實的、現量的、可信賴的、可依靠的,學來的知識沒有可信度,依賴不了,疑惑重重。証得一切法是虛幻的以後,要想改變一切法,不受一切束縛,需要修行四禪八定,超越色隂區宇、受隂區宇、想隂區宇、行隂區宇和識隂區宇,這樣才能解脫一切法,超越一切法,改變一切法。

衆多人即使佛經倒背如流,也不能斷我見,不能明心見性,更不能証得一切法的虛幻。那麽聽一堂課就斷我見,純屬是想入非非,即使聽一百萬堂課,也許連斷我見的邊都摸不到。因爲這不是只憑借耳聽就能實証得到的,耳聽的是知識理論,理論要想變成實際,成爲自己的現量智慧,中間要經過很多道工序的加工,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什麽代價也不用付出,只悠哉悠哉地聽講,那些法猶如耳邊的風聲,一閃而過,不會留下多少痕跡的。前提還是那些法講得正確無誤,如果有誤,斷我見更是不著邊際的事情。

小乘的斷我見和大乘的明心見性,都是智慧的認知,糾正了從前錯誤的邪見。智慧的認知還不能改變法本身的狀態,法的本身狀態是通過禪定和神通道力改變的,其中包括三種修行方式:奢摩他、三摩鉢提和禪那,三種修行都圓滿以後,身心世界才能全部都轉變了,轉變成佛的清淨圓滿境界,至此佛道就成就了,具體修行方法都在圓覺經中。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