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開示滙總(增加三萬字的新內容)
第九章 意根訓練篇
一、觀行、觀想、觀察與想象的區別
觀,一般是指客觀的觀察,現前有什麼就觀察什麼,也叫作現觀和直觀。而想象就是妄想現前沒有的,離開現前境離開事實的腦補,與現觀直觀相反,是意識的思惟活動,是修證的大忌。
前幾天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意根的帖子裡講過了,盯著香頭是意識盯,為了牽引意根觀察香頭,並且意識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去想象什麼,不要在腦海裡出什麼畫面,不要去打擾意根觀察。一個香頭,有什麼可想象的?哪有那麼多事,還出畫面?意識妄念止不住,意根也靜不下來,心不定就不能觀。有禪定時叫作觀,沒有禪定就是意識的雜念。訓練意根的同時,也是訓練意識,先把意識訓練得無妄念妄想,無雜念以後,意根就差不多訓練好了,這時候才能談得到觀,不動意識心念的觀,也可以進入參,之後進入三昧中,觀行和參究才能成就。
四念處觀中,觀身不淨,包括觀呼吸和白骨觀,呼吸是現前存在之法,觀名為觀察觀行,白骨現前可以見得到,也可能見不到,但是白骨都會見過,知道為何物,不用想象,觀呼吸觀白骨的觀也可以叫作觀察觀行,也可以叫作觀想。
觀受是苦,受是自己親身感受,現前存在或者自己經歷過,不用想象,觀受的觀名為觀察觀行觀想。
觀心無常,心是自己現前存在和運行的妄心,自己感受得到,不用想象,觀心的觀名為觀察觀行觀想。
觀法無我,法是我們所修的四聖諦理、三十七道品、五蓋、五蘊十八界等等,這些是現前存在的法,不用想象,觀法就是觀察觀行觀想。
但是由於智慧不足,現前存在的法不能正確認識,就靠意識的思惟想象,這就無法現量觀行了。就是呼吸這樣簡單的現象,許多人也無法現量去觀,而靠意識的思惟想象,意識一動就遮蔽意根,現量的觀和思就不能啓用,所得結果就假。
觀像念佛,面前要擺一尊佛像,或者畫一尊佛像,意識看著佛像,意根直接去觀。禪定不足時,意識會輔助意根去觀,有些思惟分析,禪定足了以後,去掉意識的分析,意根單獨的現量觀。三昧出現時,意根觀行的現量境現前,證量出現,觀像念佛就修成就了。這時候不管意識想不想佛像,佛像都會出現,不以意識為轉移,身心都處於三昧中。凡是意識控制指揮不了的,都是意根的現量境,真實可靠。
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沒有參照物,很難觀,這得靠自己的願力和阿彌陀佛等諸佛菩薩加持力。第一觀日觀,有個落日可以作為參照物,後面十五觀都沒有任何參照物,也沒法用意識思惟想象,極樂世界裡即使是一草一木都無法想象,何況那麼多景觀寶物聽都沒聽說過,地球上根本沒有,這要如何觀?但只要第一觀日觀成就,心處於三昧中,意根的思就打開了,再附以諸佛菩薩的加持,第二觀第三觀才有希望成就。第三觀成就以後,不管你怎麼樣,三昧都永遠不消失了,一直保持到臨命終時,然後在此三昧中往生極樂世界。而永久保持三昧境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的結果,否則保持不住。所以第一觀沒有成就時,直接去修後面幾觀,那都不是一般的困難,無法想象如何去修。
二、如何訓練意根思考和解決問題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著急立即用意識去思惟分析下結論。如果事情不是特別緊急,就把心沉靜下來,盡力排除雜念,心裡只盯著當前這個事情,不作意識的分析,不作意識的推理,不作意識的判斷,更不要意識的結論。放空其他念頭,盯著這個問題,心裡不要有語言文字,不要有心聲,靜靜地盯著這個問題,但是心裡並不是空,並不是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而是意根在心裡靜靜地懸掛著這個問題,在悄悄地思量著這個問題。
意識沒有思惟分析,意根卻在面對著這個問題,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地思考著、思量著。沒有經驗的時候,心不細的時候,就感覺不到意根有心理活動,但祂確實有極多的心理活動,只是都被意識的活動掩蓋了。有的人意根能量很微弱,思考力也很微弱,因為雜念太多,零零碎碎,把能量都分散了,導致心力不足,無法集中精力思考一個問題,也無法完美地合理地深層次地解決一個問題。
眾生之所以智慧劣弱,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雜念多,心裡亂亂糟糟的,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沒有重點。就像一個戰鬥團隊,成員們各自自行其事,團隊力量分散,不能聚集到一起形成一股巨力,去勇敢地成功地抗擊敵對勢力,結果面對每個敵對勢力都潰敗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福薄,嚴重缺福,沒有福德的支撐,這個先不談。
那麼為了提升智慧,尤其是要提升意根的智慧,就要排除雜念,有能力集中心念,關注極少的、重要的、關鍵問題。要做到這點,就要壓制意識,少用意識,盡量不動用意識的語言文字和聲音,不要總有內心的聲音,不要總有獨白。有些時候內心有意識的獨白也不要緊,但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意根的專注的思慮,意識一邊獨白,意根一邊思慮,二者所關注的事情應該是同一個。這時候意根的能量就大了,力量集中了,就會突破內心的黑暗和無知,找到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把問題解決。
意根思慮清楚了,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意識琢磨明白的問題,即使解決了,也不徹底不穩妥不放心,況且還不容易解決問題。因為意根是作主識,祂自己考慮清楚的問題,解決以後不會後悔,聽從意識分析的,容易後悔,容易改變心意和想法。善變的人,都是習慣於用意識思惟,不用意根的人,是比較膚淺的人。沒有主意的人,喜歡依賴別人的人,都是不習慣於用意根思考問題,而是習慣於用意識的人,因為自己的意識靠不住,沒辦法才去依賴別人。
而用意根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雖然穩妥、可靠、徹底、究竟,能直截根源,但往往比較慢,因為思想深就會慢,思想淺才會快。就像挖井一樣,挖得深費工夫,挖得就慢,挖得淺不費功夫,挖得就快。但是挖得慢能挖出水,挖得快卻出不來水。所以慢就是快,快也就是慢,效果不同,所以不能求速度,質量為上。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是這樣,深深地思考抉擇,需要費一些時間,但慢工出細活,結果完美。一個習慣於深思的人,一個習慣於用意根的人,一般來說思惟比較慢,做事也比較慢,但相對來說效果好,不容易出錯,不容易後悔。
要想做事解決問題的效果好,就不要圖快,要深思熟慮,要多用意根思考和抉擇,要多訓練意根的思考力,多練習無語言文字聲音的專注力和觀察力。訓練時間長了,意根用得熟練了,就會發現,用意根思考很有韻味和趣味,很有吸引力,越思考越不想停下來,於是就喜歡孤獨,不想被打擾,而且智慧越來越深,解決問題越來越得心應手。一個人的意根訓練好了,用習慣了,這個人就顯得很深沉,很有內涵和特質,思想深邃,見解獨特,能力強,關鍵是穩重可靠,可信賴,不會總變卦。
三、道和術的關係
訓練意根屬於術的範疇,如果道的高度達不到,僅靠術,無論如何也不能見道,只能把術運用於世俗法中討生活。而只要道達到一定的高度,術不必訓練,自然具足。因為道是根本,術是枝末,道是心,術由心成,是心的一種狀態,心成就,術自然就成就,如影隨形。如果對一種法深度渴求,心心念念於斯,無有他想,這種法必然會深入骨髓,刻到意根心中,雖鬥轉星移,朝朝暮暮無動搖,術不求自現。
意根精力和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並且能夠單獨考量衡量某些事理的時候,每個人都親身經歷過,只是想不到這點。比如意根特別喜歡,特別感興趣,特別關心,特別震驚震撼震動,特別驚訝,特別恐怖,特別驚喜,非常激動,非常憤怒、氣憤,這時候都是意根一心的時候,意識參與不進來,意根不需要意識做什麼,一心沉浸在當前的情境中,進行深度感知,深度體驗和思量。這時候就是不動意識心念,意根單獨在消化所接收到接觸到的信息或是塵境,往往會目瞪口呆、愣神、驚呆、呆愣,這時候意識沒有思惟,像傻子一樣,意根自己快速深度思量,祂會發現從前所發現不了的事實和真相,發現了之後,意識就會感覺到原來如此,也知道問題的真相了。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這類事情總結提鍊出來,形成一種指導自己修證的方式方法,修行就會進入更深一個層次。
提鍊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包含著道與術,道就是心,就是心的狀態,從佛教的修行來看,就是菩提心,就是對佛法的態度,就是善根福德。術就是功夫和技巧,在道之後通過培養訓練才能具足,之後就等著出成果了。
對於道發菩提心方面,我講得極少,導致大部分弟子對發菩提心認識不足,在術上用功比較多,進步卻不快。發菩提心屬於基礎修學內容,跟我修學的弟子應該早就具足,不用我特意教學,我的精力不允許我照顧初級眾生的需求,沒有精力包攬眾生修學所需的全部內容。
四、四念處經中訓練意根的方法(意根訓練篇)
世尊講的四念處經的觀行方法,就是訓練意根的方法。首先從觀呼吸上來看,世尊就是讓弟子們如實觀,現前的呼吸是什麼狀態就觀什麼狀態,不能加入意識的思惟和想象,意識只負責把意根牽引到呼吸這件事上來,別的不要管,不要動念不要沒事找事。意識如何把意根牽引到呼吸上來呢?意識只要把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看著呼吸就行了,不要用語言文字和獨白,這時候意根指揮不動意識,其他的法就攀緣不了了,只能順著意識的焦點去觀呼吸了。
在觀呼吸當中,意識了知呼吸的進出長短等狀況,不做任何加工,意根也漸漸擯棄眾緣,與意識一起專心觀呼吸,了知每個當下呼吸的狀況,漸漸成了習慣,變成自動化似的,行住坐臥都會觀呼吸。養成習慣這件事很重要,習慣一成,則成主宰,日久天長,因緣成熟,就會發現呼吸的真相,色身的空和無我的真相。觀其他的法都是如此觀,拴住意根野馬,使其念玆在玆,心細如發時發現真相。若不拴住意根,意根心猿意馬,注意力分散,智慧不生,則不能發現真相,隨生死流流轉不息。
四念處這部經非常好,其修行方法通大小乘,其用功方法就是老實觀,如實觀,不作他想,不作加工,意識牽引意根,意根抑制意識的妄想,共同合作,證得五蘊無我。這個行門通一切法的觀行和修證,通後世的修行,後世再遇佛法,也會自動如此觀行,修證則易。四念處經中所教的觀行方法,也就是訓練意根的方法,引導並牽制住意根,養成觀行的習慣,後邊自然會水到渠成,好像變成了無功用行,任運自然,必能打開智慧。
五、楞嚴經中訓練意根的方法觀鼻耑白(意根訓練篇)
楞嚴經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耑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釋:孫陀羅難陀最初出家的時候,由於心散亂,修不出三昧,不能證得無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羅兩個人觀自己的鼻頭氣息變白。孫陀羅難陀只觀了二十一天,就看見自己鼻子中的進氣和出氣都像煙霧一樣,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夠圓滿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變成了空虛和清淨,就像琉璃一樣明澈。於是進出鼻孔氣息的煙相漸漸沒有了,變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開,煩惱斷盡,所有從鼻耑出入的氣息都變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證得了阿羅漢果。世尊授記他將來會證得無上菩提。他的圓通法門是銷去鼻耑出入的氣息,時間久了,智慧生起,圓滿以後滅盡煩惱。
孫陀羅難陀所獲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觀的成果,是修證出來的成果,不是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成果,意識的任何作用無法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因此無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證而來,因為意根能見到事物的真相,見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見到五蘊空相。這些真相靠意識的想是想不出來的,因為意識所能觸的法,與意根所觸的法隔了一層,更虛假了一層。意根與如來藏緊密相連,所觸的法是帶質境,直接由本質境而來,中間再無過渡的法了,而意識所觸的法是意根觸之後再次變現出來的,意識要想見到真相,太難太難,只有依靠意根。
這個法門我沒有修過,具體的修行過程和殊勝的結果講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處就是客觀的觀,不加入意識對氣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覺直接去感知鼻耑的氣息,漸至專一,定慧等持進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觀行法門中,意識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啓用,就不處於觀的狀態了,離開了當下境界,變得不如實了,結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識用的越多,對意根觀的遮障越大,離道就越遠。
所以要訓練意根的觀,就用直觀的方法,泯去意識的思惟,讓意識只起牽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給意根。意根的觀是客觀實際的觀,沒有脫離現實的非量想象,能主導境界的變化,讓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從而改變身心世界。入手處看似簡單,實則功夫難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掛礙的人事太多,心被纏繞得不能進入安靜專一的觀行狀態,定慧都不能出現,當然就談不到修證的果了。
六、滅除貪婬的觀行妙法
楞嚴經第五卷原文:(烏芻瑟摩)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釋:烏芻瑟摩回憶自己在久遠劫前,貪欲心重,空王佛告訴他說,心性多婬的人,由於婬欲多,每天就像處於猛火聚集的部落之中,燃燒自己的身心,不斷地感受著身心的焦灼,不得安寧。為了擺脫這種焦灼,佛教給烏芻瑟摩一個對治貪婬的妙法,就是每天都觀行自己全身上下的百骸四肢當中的冷氣和暖氣,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地全部都觀行到。
這是從火大上入手觀行,火大在色身上的表現就是體溫,或冷或熱,遍布於全身上下和內外,就是百多塊骸骨和四肢當中,佛讓烏芻瑟摩把全身的冷暖都觀行到。烏芻瑟摩在觀行一段時間以後,身心出現了巨大變化: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什麼是神光呢?就是精神頭、精力、注意力、心力,主要是指意根的精神力量,不僅六識的注意力不向外散了,最主要的是意根的精力也不向外泄漏宣泄婬欲了,而是向身內凝聚,都用在觀身體裡的冷暖氣上了。這股本來要宣泄出去的精力和能量就向內轉化了,轉化為觀察力和智慧力,生出了智慧之光,心火變成了慧光。
佛教的方法不是強行壓制婬心不起,而是巧妙地轉化、轉移,同樣的一股精力和熱情,轉移到另外一處,用於開發智慧之處,用於解脫之處,這有多巧妙?壓制會引起痛苦掙紮,就像戒賭戒毒一樣難以忍受,而轉化是引火歸元,換一個地方使用。充分利用之後,火光三昧生起,身心都煥發出勃勃生機,煩惱漏盡,清涼寂滅,心得大自在,成阿羅漢。烏芻瑟摩所修的圓通法門是:一心觀行身體百骸四肢的一切冷暖之觸,身體中的火大能夠無障礙地全身流通運行,不再被婬欲所阻礙,滯留於婬欲之中,從此一切煩惱都滅除了,生起了解脫三界世間的大智慧,登上了無上覺悟之路。
從地水風空四大入手觀察也是這樣觀,都是觀身觸根塵處。貪婬歸火大,而廣泛的貪欲歸水大,可以觀身內之水界與身外之水界等無差別,都歸於空,從而滅除貪欲,煩惱漏盡。瞋恚也歸火大,同樣可以觀心火歸空,從而滅除瞋恚,得解脫。五蘊中任何一種法都可以作為觀行所緣,都可以入道,都可以滅除煩惱漏,都可以涅槃得解脫。
七、怎樣觀行才能見道?
楞嚴經第五卷原文:(周利槃特迦)佛湣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釋:佛教周利槃特迦安居一處,調出息和入息,調的同時就是觀察出入息。周利槃陀迦觀出入息的時候,觀到最後觀察出自己的出入息非常微細,微細到快要斷了。還觀察出出入息的產生、暫留、變異和滅去的細微過程,甚至能覺察出出息和入息都是刹那刹那運行的,也就是入息出息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過程,不是連續不斷的完整的過程,是可分割的機械化的過程和程序,是組合拼湊起來的。
到這個時候,就豁然發現出入息是空的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於是周利槃陀迦的心豁然開朗,頓悟了自身五蘊是空的無我的,再也不被這些生滅法障礙了,當即煩惱斷盡,證得了四果大阿羅漢。周利槃陀迦的觀行體會是反觀出入息的來去處,直至發現來處空、去處也空,出入息生住異滅的全部過程都是空的,了不可得。
觀出入息是觀呼吸過程中的後一部分,觀呼吸最開始部分是觀從鼻孔出入的氣,這部分比較粗,容易觀。等到氣入到身體裡以後,漸漸變成了與脈絡相連的息,這部分就比較微細了,甚至非常微細的息有可能與鼻孔的呼吸氣不相關了。是身體本身自動的息脈運行,哪管呼吸停止了,沒有外在的氣從鼻孔進入身體裡了,這個息脈仍然會緩慢地微微地運行,這是四禪呼吸停止的境界,而人卻不會死。那麼息是如何發起來的呢?人的身體有毛孔,外邊的氣會通過毛孔進入身體裡面,再變成息,促使身體血液流動,以維持生命活動基本的需求。
如果不是在四禪定裡,這麼微少的氣息是推動不了血液快速流動的,身體所需要的血液養料供應就不充分,就會感到憋悶受不了。四禪定是捨念清淨定,沒有心念,就不用消耗那麼多的氣血,毛孔呼吸提供的養分足夠用了。
息的大本營在丹田處,由丹田向全身運行,觀出入息主要就是觀丹田這部分的息,丹田一起一落就是一息,精力充足心更細的時候,就會隨著息運行到全身而觀全身的息。息有粗有細,有急有緩,觀的時候只淡然、疏離、客觀地感受息的運行情況,不加任何心思和想法。待到禪定加深,心思非常細膩以後,就會觀察出息的運行非常微弱緩慢了,是一段一段運行的,前後連接不是那麼緊密,好像是拼湊起來的,感覺不那麼真實了。
這就好像觀火圈一樣,平時看火圈是火圈,不知道是一隻火把快速搖動形成的,根本沒有什麼火圈,這是錯覺,是看錯了的感覺。待到心細了以後,仔細觀察,就發現哪裡是什麼火圈,就是火把沿著固定圓形軌道的一點位一點位的移動。於是豁然開朗,心下大悟,根本沒有火圈,火把也是空的,心瞬時就空了,解脫了,從此不再被火圈束縛,每天不用再圍著火圈轉來轉去,不得消停。
觀出入息,以及觀一切法都是這個原理,觀到最後就會發現根本沒有其事其物其人其法,都是空的,這樣就見道了。只要如實的觀察出法的生住異滅,一下子就能見道。在明白觀行所指的方向,掌握正確的觀行方法,功夫修到位,見道是不難的。難在心不在修道上,對世俗法仍然看重和執著,不肯放下,思想觀念起決定作用。
眾生由於愚癡,心很粗糙,沒有禪定力,看什麼都是錯覺,看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真真實實,絲毫不懷疑,所以才去拼命地不斷地抓取一切法,弄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卻仍然頑強地去拼,美其名曰叫作努力奮鬥,叫作胸懷大志,叫作積極進取,叫作有事業心,叫作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為了那些根本無有其人其事的空法,付出一切代價,真是蠢得沒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