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第三節 各識所對應的心所法
一、與八個識相應的心所法
心所法就是識心所具有的法,是識心在運行過程中心行的軌跡,輔助於八個識運行。八個識所有的心所法由世親菩薩總結歸納出最多五十一個,但還有沒歸納出來的比較細微的心所法,如驚恐、害怕、快樂、幸福等等情緒方面的心所法,這些心所法不屬於善和惡,在本質上不影響修證。各識有各自的心所法,不盡相同,每個眾生的不同修行階段也有不同的心所法,隨心而定,隨心而變化。因此很難說每個識的心所法究竟固定有多少,也很難說每個眾生的心所法究竟有哪些,都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總體來說,八個識的心所法有: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惡見;
大隨煩惱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不定心所:悔、眠、尋、伺;
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
小隨煩惱十: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
其中,善十一心所法與煩惱心所法相對立,有此則無彼,有彼則無此,識心有善心所法就沒有相應的煩惱心所法,有煩惱心所法,就沒有相應的善十一心所法。一個識心不可能同時擁有善惡心所法,要麼善,要麼惡,要麼不善不惡,不能同時。
如在面對一個境界一個法時,識心有信心所法,就不能有不信心所法,也不能半信半疑,反之,也一樣,不能兼具;有慚愧心所法就不能有無慚無愧心所法;有無貪心所法,就不能有貪心所法;有無瞋心所法,就不能有瞋心所法;有無癡心所法,就不能有癡心所法;有精進心所法,就不能有懈怠心所法;有輕安心所法,就不能有昏沉心所法;有不放逸心所法,就不能有放逸心所法;有行捨心所法,就不能有忿恨、惱心所法;有不害心所法,就不能有害心所法,對立的二者只能有一,不能兼具。
那麼第八識是否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法呢?肯定沒有,第八識沒有無明,沒有一切煩惱,而且有善心所法,也有不善不惡心所法;如果沒有善心所法,就會有惡心所法。第八識的善心所法為:信、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沒有慚愧心所法,因為第八識從來不造作對不起自己和他人的心行,因此無須慚愧與不慚愧。無貪無瞋無癡三個心所法容易理解,第八識沒有無明,當然沒有貪瞋癡煩惱,心解脫於一切煩惱。
第八識有不放逸心所法,祂從來不會放縱自己去追求逸樂,因為對一切法都無心,從來不覺得疲累,不貪愛境界,不喜歡境界,不厭離境界,因此既不放縱自己,也不追求安逸,祂就有不放逸心所法。
第八識有行捨心所法,行捨是心行處於捨的狀態,不偏不倚,平等於一切法,不追憶過去,不攀緣未來,心緒平和,不緩不急,處於中道,心性為中性,第八識正是這樣的心。
第八識有不害心所法,對一切人事物理都沒有違害心和違逆心,如果人事物理有不如法之處,第八識一律都不予以追究,絕對不在意甚麼,因此不起違害心行,儘管去呈現一切善惡現象,第八識從來都無心分別和對待,從來不起心念,善惡都影響不了第八識心。
二、第八識的心所法
眾生第八識的心所法,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有五別境心所法:勝解、念、定,慧(是否有欲心所法,還有待於觀察),有善心所法:信、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行捨、不害。沒有二十六個煩惱心所法,沒有四個不定心所法。佛的第八識心所法有五遍行、五別境和善十一,沒有煩惱心所法和不定心所法(具體運作現在觀察不到)。
第八識的五遍行心所法,刹那刹那伴隨著第八識運行,須臾不分離,因為第八識時刻都在一切法上運作著,能了別業種,了別五蘊身,了別器世間,了別意根的心行,只要第八識變現出來的法,第八識都能了別,那麼五遍行心所法就會伴隨著第八識運行。
作意心所法,第八識對所了別的一切法加以關注,把心趣向於所要了別的法;接下來就要觸所要了別的法;然後接納正在觸的法;之後了別接納過來的法,心裡就會有法的相貌出現。這與七個識心中生起的法相有很大區別,第八識不會有世俗法的相貌,不會出現具體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相貌,但一定會了別出法的六大種子分布和運行狀況;之後第八識思心所出現,抉擇如何出生相應的法、改變相應的法,通過調控六大種子輸出六大種子的方式,就讓法出現了生滅變異的現象。
第八識對第七識意根的了別,主要了別意根的心所法,了別識種子的分散和集中情況,因而就會知道第七識所關注的是甚麼法,想要如何造作,在業種允許的情況下,第八識就會滿足第七識的欲求和想法。
五別境心所法中,第八識有勝解心所法。第八識了別了業種、了別了五蘊身、了別了器世間、了別了意根的心行之後,對這些法能夠準確的了知,合理的認知,並且心能忍可隨順下來,之後才能有所造作,這個過程就是勝解;如果不能正確的解讀這些法,往下就無法合理如實的產生和改變一切法了。
比如第八識了別了意根思心所的抉擇之後,能夠正確而準確的了知意根的抉擇是甚麼,並且認可、相信意根的抉擇,才能隨順於意根的心思而變造法,如果第八識不能勝解意根的心思,就要把法錯亂出生和改變,那就不能正常配合意根,世界也就亂套了。
再比如第八識了別了業種,能勝解業種是甚麼,就會知道如何依據業種出生法,如果不能勝解業種是甚麼,就無法正常的產生法,那天下就要大亂了。如業種表明這個人應該要出車禍,結果第八識不能正確了別,不能勝解這個信息,不僅不出車禍,身體的病卻給消除了,或者是升官發財了,這樣就不能如實實現因果了,善沒有善報,惡沒有惡報,世間就不正常了。因此說第八識一定有勝解心所法。
忍可就是認可的意思,就是隨順不反對的意思。無生忍、無生法忍也是這個意思,不違逆,承認下來。這與凡夫心上一把刀的忍,是截然不同的,心上一把刀的忍,有忍的心和觀念,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不是這樣,第八識的忍可更不是這樣。沒有證得第八識,就無法真正理解第八識與六七識心的區別,無法體會祂的心行。
第八識也有念心所法,比如第八識在母胎中一邊了別業種,一邊輸出四大種子變生胎兒的色身,了別完業種,心裡就能記住業種,根據業種輸出相應的四大種子在色身上。第八識在變生耳朵等等器官時,變造出一點心裡就能記住自己變造了多少,變造了甚麼,並且想著下一步如何再變造,甚麼時候變造甚麼,用多少四大種子,比例結構是甚麼,心裡都有數,而心裡有數就是念心所法,只是倒不出來,不如意識善談而已。第八識正在執持和變造的法沒有變造完,祂都會記得在何時再接著變造,甚麼時候變造甚麼,在甚麼處所變造,第八識都會想著,心裡有數,祂有這些念想,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念出來的,就如六祖所說:真如無念無不念。
第八識也有定心所法,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首楞嚴大定,金剛寶定等等,說的就是第八識的定,極其堅固,不出不入,甚麼法也破壞不了第八識的定,甚麼法也不能促使第八識出定,不能讓第八識心識散亂、昏沉以及掉舉。世間任何定也不及第八識定的萬分之一,第八識要想實現善惡業種,實現因緣果報,甚麼法也阻止不了祂,不受威逼利誘,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世出世間一切法,第八識都不去攀緣,不去追求,任何利益都不沾,連佛也不想做,無欲無求,定力如金剛。
第八識也有慧心所法,第八識的慧叫作般若波羅蜜多,是能到生死彼岸的大智慧,是能不沉浸於生死,解脫於一切法的大智慧,是能了別一切法、創造一切法的大智慧。第八識如實了別業種的智慧,依據業種輸送六大種子一點點變造或者是迅速變造一切法的智慧,六七識即使成佛了也遠遠不能及。
第八識對一切法的狀態如實了知的大智慧,六七識無論如何都不能及,佛的六七識智慧也許能思量究竟,卻也無法比於第八識的智慧。第八識那種無有比的楞嚴大定,那種無上的大智慧,同一時間既能遍緣一切法,也能同一時間處理一切法,不論遠近和古今,沒有時空隔礙的都能加持和處理。所以第八識有定有慧,絕非七識的定慧所能比,也超乎地前菩薩的想象。
三、第七識的心所法
第七識的心所法很複雜,因為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的善惡果報都是由於第七識意根的善惡心所法而成就的,無論凡夫是在三善道還是三惡道的果報,也無論是四種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的殊勝果報,無不都是由於意根的善惡心所法所成就的。由地獄到佛的果報差別是如此之大,都是由於意根心所法的差別導致的。雖然意識的善惡心所法對果報影響也非常大,但是意識的善惡性一方面是由意根熏染出來的,另一方面由環境所熏染出來的善惡性能熏染到意根,才能對最後的果報產生真正的影響和作用,如果沒有熏染到意根,說明這個人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果報就不能改變。
既然意根心所法決定了眾生後世的善惡果報,眾生也確實有不同的善惡果報,那麼意根就有善和惡心所法。而且每個眾生意根的善惡心所法輕重程度都不同,三惡道眾生的意根具足了煩惱心所法,佛具足了善心所法,其他眾生善惡心所法都不具足。既然不同眾生的意根,其心所法差別是如此之大,那就要根據不同類的眾生,分別表述其意根的各種心所法,不能一概而論。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第七識一直都有無明煩惱,學佛修行以後,由於戒律的約束、禪定和智慧的增長,無明煩惱不斷地得到降伏和斷除,煩惱心所法不斷地減輕和減少,善十一心所法不斷地增加和增強,五別境心所法的功能也不斷地增加和增強。因此第七識的心所法就要根據修行的階段和程度,來分別表述。
(一)凡夫眾生第七識的心所法,有五遍行心所法、五別境心所法、煩惱心所法貪、瞋、癡、慢、疑、邪見、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掉舉、無慚、無愧、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還有善十一心所法等等,沒有昏沉心所法,不定心所法中有悔、尋、伺心所法,沒有睡眠心所法。
尋與伺有區別,尋是心的粗重造作,尋覔尋找,推論推導,思惟分析……。伺是心的細密造作,等待,參究,伺察,細思,細研……。尋,一般都是意識心的思想活動,意根也有尋的行為,但太難觀察到。當意識忘記了某些人事的時候,意根就處於尋的狀態,意識也許處於尋的狀態,也許處於伺的狀態。當意根處於伺的狀態時,意識早就不尋了,也有可能不伺了,完全由意根單獨作業。由尋伺想到,意識在一念不生的時候,意根絕對不是一念不生,意根仍然在思量著,不管祂思量個甚麼,都是在尋伺,包括思量個不思量的那個,也是意根在尋伺著。
意根的伺比尋更難觀察到,因為行相太微細了。所以無數人都否定意根的大部分心所法,認為是不存在的,實際上是觀察不到。不知不懂就乾脆否定掉,這個心態實在不好,心地不誠實,智慧也不能增長。誠實也是一種心所法,屬於善心所法,沒有包括進五十一心所法裡。
凡是心的造作,心的形態,心的行相,心的性質,都屬於心所法,有善有惡,也有不善不惡。尋,是沒有目標的尋找,猶如拿著手電筒到處照,動得明顯而快速。伺,是在到處尋找之後,找到了一個大概目標,於是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觀察,動得輕而慢。參禪時在尋覔到一個大致的參究方向和重點以後,就開始鎖定一個目標觀察考究,心思更加細密,難以發現。
悔心所法,是悔恨、悔悟、譴責、厭離自己從前所作,有時屬於善心所法,有時屬於惡心所法。凡夫和三賢位的人意根有悔,有時善有時惡,而斷煩惱心地清淨的聖人,意根也有悔,但都是善的;如果有人做了善事而悔,那就是惡法了。煩惱習氣斷盡的八地以上菩薩意根沒有悔,因為不再做錯事了,佛的意根更沒有悔心所法,大智慧緣故。地獄眾生的意根一旦悔其所作惡業,惡業即消滅,馬上就會從地獄中出來,這是善。地獄眾生的意識因為忙於受苦,沒有心思悔,即使意識能悔,也不能消除惡業從地獄裡出來,意識不作主故。
凡夫意根幾乎具足了所有煩惱心所法,因為這些煩惱心所法而生生世世輪轉於六道,苦報無有窮盡,只不過每個眾生的煩惱心所法是否都具足,是否都能現行出來,煩惱輕重程度如何。當然凡夫意根也有善心所法,否則凡夫就不能升天享福,六道輪迴裡只有五道,沒有天道,人道裡也沒有善報,阿修羅道裡也沒有善報;即使在人道中也不能成為一個善人,不做善事,將來就沒有善果。而事實是即使三惡道眾生也有善心,否則將來就不能托生為人和天人,只不過眾生善心暫時不出現,或者是較少出現而已。
(二)有四禪八定的凡夫第七識與定心所相應,能入四禪八定,能生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隨煩惱要減少,沒有懈怠、放逸、失念、散亂、昏沉、掉舉等心所法。五別境心所法的定心所法要增強,沒有禪定的人意根沒有定心所法。所以凡夫的第七識心所法,是不定的,每個人心所法不必相同。
但是修出禪定的人,和證得聖果的人,意根和意識心所法的共同特點是煩惱心所法要減輕和減少,善心所法要增加和增強。
(三)三賢位過牢關之前的菩薩和初果、二果人的第七識心所法,我見心所法消除了,大隨煩惱要減少幾個,不信心所法消除了,信心所法增加增強了,不正知心所法消除了,昏沉心所法原來就沒有,懈怠、放逸、掉舉、失念、散亂減輕或消除,大隨煩惱減輕,中隨煩惱也許減輕或者消除;同時善十一心所法全部增加和增強;五別境心所法中勝解、定和慧心所法增強。這些都要依人而定,每個人不完全相同。
(四)過牢關之後的菩薩和地後菩薩由於第七識初步轉識成智,心所法有五遍行和五別境,有善十一,但不完全具足,不夠最強大,到佛地才能完全具足最強大,根本煩惱心所法都滅除了,大隨煩惱全部消除,中隨煩惱減輕或者消除,小隨煩惱在四地到七地菩薩時逐漸滅盡。三果人和四果人的第七識心所法也有所改變,四果人煩惱心所法全部滅除,三果人還有一些煩惱心所法,善心所法增加,五別境心所法也增強了,但不完全具足,大體上相當於過牢關以後菩薩的心所法,但他們小隨煩惱不能斷除,習氣還是存在著。佛的第七識心所法完全具足五遍行、五別境和善十一,沒有其它心所法。
四、意識的心所法
第六識的心所法,一方面受意根心所法的熏染,一方面受環境的熏染而發生轉變。剛出生時意識的心所法完全受意根影響,受意根指揮,一點自主權也沒有,逐漸長大時,漸漸受周圍環境影響,比如父母、親人、玩伴、學校的教育、電視、網路等等的熏染越來越多,這樣的話,一個天生就善良的孩子有可能逐漸染上壞習氣,或者是一個天生有不良習氣的孩子逐漸變乖了,這是環境熏染的作用。如果一個孩子天生的善惡習氣都很重,就不容易受到環境的熏染,好孩子還是好孩子,不會學壞,壞孩子還是壞孩子,不會學好,這樣的話意根的作用力就顯得相當大了。再一方面,意識的心所法又能影響和熏習意根,熏習了意根之後,業種改變,業力得到扭轉,果報出現變化。
凡夫的意識與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但不是每個人的第六識都完全具足五十一個,有的心所法不現行出來,有的心所法因緣具足就要現行出來。有的人煩惱心所法多現行,善心所法就會少現行,煩惱心所法完全具足現行的人,他的煩惱極重,品德是相當不好的。
眾生第六識的心所法最多是五十一個,可以少於五十一,少到只有二十一個時就是八地以上菩薩,完全具足二十一個心所法時就徹底轉識成智成佛了。所以眾生的心所法各有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尤其是有四禪八定的外道凡夫的第六識心所法,就明顯少於五十一個。過牢關之前的三賢位菩薩和初果二果人的心所法一定是要減少的,主要是根本煩惱心所法的我見沒有了,大隨煩惱也減少和減輕了;四果人的心所法,根本煩惱心所法都滅除了,大隨煩惱和中隨煩惱都滅除了,小隨煩惱還存在,只是減輕了;三果人根本煩惱還有慢和癡未滅除,但明顯減輕很多,大隨煩惱和中隨煩惱滅除了,小隨煩惱還有,習氣比四果人重。
過牢關之後的菩薩和地後菩薩,心所法與小乘三、四果人大致相同,只不過地後菩薩的小隨煩惱從初地開始逐漸減輕和減少,入八地菩薩前都滅除了,意根如果沒有煩惱和習氣,意識就更沒有了。八地以後的菩薩第六識的心所法初步與二十一心所法相應,有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但不完全具足,到佛地才能完全具足。
五、五識的心所法
前五識的心所法首先有五遍行心所法,五識一出生,五遍行心所法就伴隨著一起運行起來。五識也有五別境心所法,其中欲心所法,是對五塵的希求、追求和攀緣,多數情況下是受意根的調動和指揮的,也受意識欲心所的影響而現行。少數時候是由於受五塵境的吸引而持續下去,如眼識看見一種柔和的光,而想多觸多了別,這就是欲心所法,這個欲太單純,沒有一點自主性,全部由意根審批和裁決。不想離開這個光屬於貪心所法,厭離躲避這個光,勉強屬於瞋心所法。
其實五識沒有瞋心所法,是受意根調控出來的。比如用眼睛瞪人是瞋,這是身識所為,體現了意根對人的瞋,其中也許有意識的瞋。如果心裡知道這個人可恨而瞋,是意識的瞋,無緣無故就討厭一個人,沒有明確理由,或者勸也勸不住的,或者來不及思考遇境就現起的,是意根的瞋。其實貪也很勉強,都是體現意識和意根的貪。
五識的勝解心所法,是對境界的明了性,不糊塗,知道自己了別的究竟是甚麼,沒有錯覺。念心所法,是五識了別境界後有了一定的記憶,這個記憶性非常短暫,如果心裡能念著境界想要著境,多數是由於意根的念而引起,或者是由意根的欲而引起,是意根主導的結果,有時也受意識的影響,五識本身的念並不清楚和明了,沒有明顯的念性。五識的定心所法,是對境界比較專注的了別性,這種專注了別性,主要是由意根主導操控出來的,是意根促成的,有時是受意識影響的,五識本身並沒有主動性的想法和行為。五識的慧心所法,能準確判斷和了別五塵境界,不錯亂了別。
五識因為只能面對粗略的五塵,不能了別法塵,所以慧很劣,沒有多少心思,沒有多少思考辨別的能力,因此沒有多少善惡心所法。善惡心所法主要是在法塵上運行,思想觀念屬於法塵,六七識相應於法塵,才有那麼多的善惡思想觀念,有善惡心所法,五識卻沒有。五識稍微有根本煩惱貪瞋癡和疑,少數貪是五識自身主動生起的,多數是意根主導的,瞋幾乎都是意根促成的,癡多數由意根主導的,少數屬於自身的辨識力弱。
五識如果有疑,只能疑自身了別的五塵的準確性真實性,不會疑他法,懷疑自己是否看清楚了,這是意識的疑或者是意根的疑。五識沒有意識和意根那種廣泛的對一切法的疑,因為五識心力弱,沒有多少思惟力,智慧極其低劣,因此單獨沒有甚麼心思,沒有甚麼煩惱,也沒有甚麼善心,極大多數是依靠著意根和意識才有善惡心所法,受意根的驅使和意識的影響才能有善惡心所法,本身是中性的時候多。
五識的大隨煩惱,由意根促成的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昏沉,沒有掉舉,也沒有中隨煩惱無慚、無愧,也沒有小隨煩惱,當然也就沒有與之相反的善心所法,因為五識比較粗劣,沒有稍微細密一點的思惟力,因此五識自身沒有甚麼善惡心所法,體現出來的都是意根的善惡性。有四禪八定的外道凡夫,五識的大隨煩惱心所法要減輕減少,根本煩惱只能減輕,不能斷除,這些煩惱都是依意識和意根才能有,單獨沒有這些煩惱。每個人五識的心所法不必相同,因為意根的差別很大,引生五識的心所法就有差別。
五識有睡眠心所法,在睡眠當中暫時斷滅,這個睡眠是由意根決定和調控的。五識還有尋和伺心所法,尋是五識粗略的四處尋找,當然尋找的行為是受意根調控的,尋找的方向也是由意根指定的,意根指哪裡,五識就要趣向哪裡,絲毫沒有自主性,意識還稍微有一些作主性,五識根本沒有,所以才說五識的心所法大多數都是依意根而有,隨意根而轉。從五識的運作上,就能了知到意根的心行。五識的伺,是在五識尋找到五塵的大略處所以後,靜心等待五塵的出現,或者是仔細辨別五塵的相貌。五識沒有悔心所法,因為沒有多少思惟力,不能了別法塵,因此不能悔。
五識的善心所法,一般來說也都是依意根才能存在,包括信、無貪、無瞋、無癡、精進、不放逸、行捨、不害。意根不善時,五識也不能善,五識不能單獨有自己的善心所法,因為善的對象是法塵,五識不能觸法塵,不能有六七識那樣的思惟力,就不能有善和惡的心行,善心和惡心只能六七識有,五識在佛地轉識成智以後,可能完全具足善心所法,但現在還無法觀察到。
成佛之前的五識心所法大體上沒有甚麼變化,受意根主導的心所法除外,意根惡時五識就隨之而惡,意根善時五識隨之而善,中間也受意識的心行影響。五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五別境,總共是十個心所法;加上依意根才能現起的善惡心所法,還有受意根影響和帶動的不定心所法眠、尋和伺,總共有三十二個。六七識在成佛的時候,要經過三次轉識成智,心所法轉變三次,而五識轉識成智只在成佛時轉變一次,心所法到成佛時才轉變,說明五識單獨沒有那麼多善惡心所法,都是依意根才能現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