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第五節 定心所法
一、有禪定時意根就有定心所法
意根是否有定心所法,完全在個人的修持,有禪定的人意根有定心所,意識也有定心所,乃至於五識也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識心就沒有定心所法。在禪定裡,五識得到了降伏,不緣多個境界,意識也得到了降伏,不緣多個境界,專心於當前了別的境界,或者是不了別境界。這是意根不想緣多個境界的結果,意根得到了降伏,不四處攀緣,不對多處境界感興趣,只關注當前的境界,這樣才使得六識都不到處緣法,都處於定中,否則意根散亂,六識必散亂而無定。
當意根從意識那裡明了要修定,並且只能緣意識作意的法,受到意識的引導時,就會盡量少攀緣不攀緣,即使意根有攀緣,意識也不願意關注,久而久之,意根就不攀緣了,只關注意識作意的法,禪定就出現了。意根因其攀緣習氣重,要經過很長時間,意識不斷的牽制意根只緣一境,意根的攀緣就沒有用了,最後被意識牽制住時,就減少攀緣作意,這就漸趨於定了,但不能像意識心那樣只緣一境或不緣境。
意根作意心所和思心所現起時攀緣法塵,第八識必生起意識了別;意根到處攀緣,意識就到處了別,這樣就沒有定了,所以意根也與定相應,才能保證六識有定。如果意根攀緣作意,思念著某個法,意識必出生念著意根所思念的法,就不能入無想定了,未到地定也很難出現。意根如果不降伏,任何人也不能有定,意根降伏的程度不同,定的程度就不同,意識的定就有深淺之說,定的深淺在於意根。比如說面前同時有五個人,如果意根同時對五個人都感興趣,都作意,都生起思心所,那麼第八識就在五個人處,出生眼識意識,眼識意識就要同時了別五個人,那麼眼識意識很難有定了。
定叫作心一境性,意思是說意識只緣一法,偶爾有二法三法,以一法為主。眼前有十個人,如果意識要有定,只能集中精力了別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才能把這兩個人了別清楚、全面。如果意根對十個人同時全部作意,意識就要同時了別十個人,那麼就不可能把十個人同時都了別清楚、全面。因此意識如果要了別清楚,就要在一個時間裡專心了別一個人,那麼意根就不能同時作意十個人九個人,否則意識就不能專注。
思惟此理,要知道意識心是如何出生的,出生的前提是什麼;再思惟觀行,意識得定的原理是什麼,這樣就能正確了知意根的體性,也許還能證得佛法。意根與法塵相觸,第八識出生意識,意識就了別法塵,如果意根同時觸十個法塵,意識必然要了別十個法塵,那麼意識如何有定?意識了別的法塵也是意根作意和觸、思的法塵,那麼意識要有定,意根必然要配合,少攀緣作意,盡量不思量法塵,這樣身心就與定相應了。
二、意根定的表現
定,就是識心不動,或者是少動,或者是慢動,或者是滅。動,就是身口意行的出生和運轉;不動,就是身口意行的不運行,少動就是少運行,慢動就是身口意行動得慢和微弱;滅,就是身口意行的停止和消失。這些動與不動、少動、慢動以及滅,都是由誰指揮和作主決定的呢?除了意根無他,意識無此功能,五識更無此功能,第八識聽從意根的安排,絕不無事生非,沒事找事。
當意識把意根降伏下來以後,意根就安穩了,攀緣性減輕了,攀緣的法逐漸減少,以至於在心行上,滅除了一些心行,減少了造作,不再拿指揮棒一邊指揮第八識,一邊指揮前六識,忙得不知所以。這樣的話,身體上的行為造作減少、減慢、減輕,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四肢不動,頭不動,最後外在的身行全部停止,五識滅去;以至於修到四禪時,意根不想控制色身,不執身了,就不想讓色身再動,於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脈搏停止,猶如死人一樣。但是因為意根還不想滅除了知性,還想知,意識就保持了知性而不滅,只是了知性很微弱,動得極慢極緩。
在口行上,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慢、越來越低沉、越來越微弱,最後就消失,無聲了。再出一點聲音,意識覺得很累很累,意根就不願意再作主說話發聲,於是決定停止出聲。在意行上,由最初的妄念紛飛,到漸漸念頭減少、專一,最後減弱、消失,只有一個覺知,反觀力減弱,再最後覺知性反觀力也消失不見,進入無想定。無想定之後,意根也不想領受和覺知境界,於是滅掉兩個心所,就進入滅盡定中。
由此可見,定最主要就是定意根的,只定六識沒有用。因為意根想讓六識怎樣,六識就要怎樣;想讓六識了別什麼,六識就得了別什麼;想讓六識了別多少,六識就得了別多少;想讓六識了別到什麼程度,六識就得了別到什麼程度,哪有六識的自主權?六識想定,意根不想定,六識就要造作了;意根不想睡覺,六識就得工作,絕對擺脫不了意根的控制。因此說不降伏意根,怎麼能定,如何定?修定只此一個門路,別無他途。定,就是意根的定!
三、戒定慧最終是由意根成就的
戒定慧三無漏學,不僅僅是意識應該修學和具足,主要還是要意根也要隨意識修學而具足。持戒有表面持戒,也有內心真正持戒不犯的。真正持戒,就是意根持戒不犯,內心守戒;表面持戒,也可能是假裝持戒,心卻在犯戒。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如果意根不守戒行,心裡散亂放逸懈怠,想造作惡業,那麼意根作主,一定讓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惡業,滿意根的願,所以戒律以戒意根為主。如果不戒意根,只戒六識,最終持戒就不能成就。六識不能作得了自己的主,意根想犯戒,六識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服從。意根守戒,六識必然守戒不亂動。
意根有定不散亂,才能不到處攀緣,六識才能有定。如果意根散亂,意識想定,也定不下來。意根心定於佛法上,意識才能一心專精修行,定於佛法上不動搖;如果意根動搖不定,意識就沒有辦法了。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強了,意識意根才能都生出大智慧,最後轉識成智;沒有定,就不能出生大智慧,不能轉識成智。
四、意根定了六識才能定
既然大智慧不僅體現在意識上,也體現在意根上,轉識成智既有意識的轉識成智,更有意根的轉識成智,那麼禪定是定哪個識的,與哪個識相應?意識和意根都有禪定,都與禪定相應。首先,意根把法交給意識思惟,意識先是散亂,後漸有定,由其思惟觀行引起意根的關注,注意力漸趨集中在意識所思惟的內容上,這樣就有了初步的定。意識也就能逐漸專注於思惟觀行,隨著意根注意力的增強,禪定越來越深,意識越來越專注,思惟就越來越細密,意根依之深細地思惟,就能明理,從而證法。這是由觀行引發禪定,再增強觀行力的方法。
另一方面,意識修定,促使意根減少攀緣,意念集中;之後,意根決定思惟法義,意識就集中注意力思惟和觀行一個法義,意識的觀行內容刹那刹那傳入意根,意根對於傳遞過來的信息也許有勝解,也許沒有勝解,那就也許能出生智慧,也許不能出生智慧。是否能出生智慧,也在於三十七道品是否具足,戒定慧修行的情況如何,煩惱是否降伏,心性是否調柔等等諸多因素。
如果能專一思惟,深入細密的觀行,就說明意識和意根二者注意力都能集中,二者都有一定的定力。六識出現禪定的時候,意根一定有定;如果意根沒有定,六識的禪定就不可能出現,因為六識有念無念是由意根決定的,意根到處攀緣,六塵境界都想了別,不想只了別一個境界,六識是不可能無念或者專注於一個境界的。
六識薰修佛法,如果能薰修到意根,影響和帶動意根,意根也就有定了。意根的定,首先是指意根能定於法上,定在五陰無我這個法上來精進修學,定在三十七道品上,或者定在菩薩六度上。意根一精進起來,六識才能精進;意根懈怠了,六識不可能精進。如果意根具足了三十七道品,六識必然具足。意根是督導和掌控六識的指揮官,六識必然受意根的指揮和調遣,所以修道的關鍵全部在意根上。
意根作意定於法上以後,六識就能定於法上不散亂了,然後在法上六識才能作意觀行。意根定在哪裡,六識就定在哪裡,因為六識是隨著意根轉的,意根的指揮棒時時刻刻、刹那刹那都要指揮六識,意根如果不定,祂拿指揮棒到處亂指揮,六識是否能定?根本定不了。所以定首先還是指意根的定,與意根相應的定。
意根定於佛法上修行,時刻念著觀行五蘊的虛妄,那六識才能去觀行;意根如果想要參禪,認為如來藏這個法很重要,想要證得,意根就督導著意識來參禪,意識才能定於參禪這個法上,才能精進修行大乘法。所以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沒法定。在專門打坐修出來的四禪八定中,定主要指誰的定?當然也是指意根的。如果意根沒有降伏下來,意根不定於打坐上,還照樣四處緣法,攀緣惦念於其他法,雜思亂想,六識要想打坐修定,滅除散亂,這是不可能的。
能夠專心致志的看書、思惟和做事,都是意識的定。但是如果意根對此不感興趣,不定在看書做事上,不專心作意於書的內容,意識是否能定?根本不可能。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散亂得如猿猴,不能定了。盡管意識不斷地專心作意,可是沒有用,照樣被意根牽著四處跑。所以降伏意根是修行極關鍵處,聞思修證都要落實到意根上,才能功不唐捐,才能有結果和果報。
所以不管是四禪八定的定,還是定於法上的定,專注於法上的專注,主要都是指意根,然後六識才能定,才能息心,才能滅除覺觀,甚至識心滅掉。意根一動,六識才能動,意根指哪,六識一定打哪;想降伏六識,一定要降伏意根,降伏五陰也首先要降伏意根。
成佛也主要是把意根熏成功,讓意根證得一切法,了知一切法,滅盡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惑,意根具足圓滿了戒定慧,眾生必然成佛。這個眾生是指誰?就是指意根。所以維摩結經說的了眾生心行,如來藏了眾生心行主要是了意根的心行。眾生就是意根,意根就是眾生,意根把五陰當作我,那麼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
五、修定的原理
意識一上座時,就準備定,可是坐了許久也定不下來,一愁不展。直到把意根拴住,不到處亂跑,意識才漸漸定下來。意識是如何拴住意根的?意識想要修定就強行制心一處從而對抗意根的胡亂攀緣,時間久了意根知道亂動也沒用,六識不願意隨順,意根慢慢就定了下來,這時意識才能真正有定。
意識分別慧很強,知道心散亂的種種過失,從而產生了修定的欲望,此時就可通過強行的制心一處拴住意根,讓意根慢慢聽話調伏下來。意根先清靜,意識才能真正定得下來,但意根要想清靜需要先靠意識的熏染和制心一處,兩者相輔相成,缺了哪個配合,心都定不下來。
意根牛被意識慢慢馴服下來以後,不亂吃草,不踏人家苗稼,意識才能安心。意識是騎在意根牛背上的牧童,意識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根牛就馱著牧童慢慢走向杏花村,學佛就是如此。意識降伏意根,是為了讓意根引領自己走正路,因為意識在意根牛背上不能自主,自己無法下來單獨走路,就要依靠意根達到目的地。
六、定來源於意根的少攀緣不攀緣
意根對六塵的攀緣減少減輕,才能有定的出現,如果意根只緣一法,那個定力要多強有多強。實際上這是很困難的,意根在六塵境界上可以只緣一法、二法和少法。六塵之外的法,意根也緣,比如某個業種成熟,第八識把業緣變現出來了,意根也知道;到了某時應該出定,意根也知道;身根當中出現的某些變化,意根同樣是知道的。其實身根也是意根所緣的六塵境界之一,意根不能不緣,尤其是意根還執身時,身根如果有些變化,意根都能知,還會促使意識去了別比較大的變化。
意識每每修出的一點點定,都是意根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意根攀緣重,時時處處攀緣惦念,意識不可能有定。所謂的定,正是意根減少攀緣的結果,正是意根對六塵境界的作意減少的結果,正是意根在六塵境界上的觸受想思心所法少於現行的結果,這也正是意根的德出現的結果。煩惱降伏就是德,不散亂攀緣六塵就是德,不貪愛少貪愛六塵境界就是德;有德就有功,其功就是心得清淨,智慧現前。睡眠清明時,是意根攀緣較少的德所引發的功,不迷惑、不顛倒、不妄想、不錯亂、不煩惱,就是功德。
在初禪以前的定中,意識可以緣兩、三個法塵,有主有次,有輕有重,只要有主次輕重,就有定。如果沒有主次和輕重,所有法意根都認為重要,那個心就是非常散亂的,不可能有一點定。那麼意根也就不太可能只緣一法,緣的法減少減輕就可以有定,有主有次就可以有定。最好的定是意識只緣一法,意根在六塵上是只緣一法,在六塵外,也要緣某個法,才能與如來藏一起維持、執持五陰身的運行。
七、意根禪定力的強大作用
在修定時,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身根和意根、六識都相互影響,色法和心法、物質和精神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坐禪時環境清淨不嘈雜,坐墊特別舒服,身沒有病痛阻礙,自然容易入定。當身體的任脈堵塞非常嚴重的時候,想要得定,是萬萬不能的;同理,後背督脈嚴重堵塞的時候,想要得定,也是非常困難的,坐都坐不直,何況得定;當內臟問題嚴重的時候,心煩意亂,想要得定,太難;當大腦氣血運行不暢通的時候,想要參禪,深思佛法,根本行不通,這是身對心的影響。心對身的影響情況,比如心胸開闊,豁達大度,對一切人事都很超然,那麼色身就健康,即使有病,心裡不在乎,不當回事,疾病也能很快就好。
圓覺經裡佛所講的很多種修行方法,那些變化身心世界的修行方法,都是指意識在定中,由意根指揮如來藏所變化出來的,是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變化的。沒有定,意根的思心所功能就強大不了,能被雜亂的法塵分散其注意力,意根作意的法太多,識心分流,勢力必然減弱,如來藏無法配合意根的思心所以變化身心世界。
各種神通境界,如果離開意根,一通也沒有。意識想要身體上升虛空,身體一寸也挪動不了,只有意根有力量,思心所強大時,才能指揮色身,如來藏配合,出現各種神通境界。意根的思心所要強大,必須有禪定,意根少於攀緣,勢力集中,心識強大,如來藏配合滿足意根的意願。
任何一個法的運作,沒有能離開意根的,只是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很多人觀察不到罷了。為什麼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如來藏也不在表面運行,這是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和如來藏都隱藏著,都是秘密的;如果能觀察到,而且很容易就能觀察到,那麼意根和如來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佛那裡,一個秘密都沒有,因為佛的智慧無比強大,證得了一切法,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所以佛是具有一切種智的智者。
如果眾生都能觀察得到意根的運行,意根就不叫作潛意識或者是暗意識了;因為眾生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在背後運行,在暗地裡運行,而且也是一種意識,是隱蔽的意識,那就是說意根的功能識性與意識比較靠近和相像,大眾才把意根的作用當作是潛意識和暗意識。同理,如果大家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如來藏也就不是什麼神秘的了,也就不是隱藏的識心了。悟後的人,都能觀察得到如來藏明晃晃地運行著,一點也不隱藏。隱不隱,秘不秘,在於自己的意識,不在於意根和如來藏。祂們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都是在光明正大的運行著,只是眾生智慧和禪定不足,觀察不到罷了。
如果有定,少於攀緣,定於一處,意識也必然定於一處,一個人的心力就強,六七識可以合力改變另外一個人的心意和想法,以及色身的狀態。所謂的心力強,就是識心在禪定中,心力集中不分散,心意所指的境界,就能隨心而改變。其中意識起著分析引導的作用,意根起著抉擇指揮的作用,如來藏隨順意根,就能改變境界。而如來藏改變境界,首先是改變外境界,其次內境界隨之改變,自己才能發覺。
而改變境界和他人想法的決定,就是意根的思心所作出來的,是意根的意願。意根通過調動自己的如來藏,就能控制他人,當然也要在意識的配合之下,意識負責選擇目標和方向,負責分析、計劃和研究。
別人身上的膽結石,如果心力強,都可以通過觀想消除掉,包括消除他人身上的癌細胞,兩個星球遠的距離,也可以辦得到,不是同一類眾生,也可以辦得到,改變鬼神的色身和心理狀態,有禪定力時,這都不難。心力強的人,打個心念,就加持了他人,也不是難事。一切法的改變,是意根推動的結果,是意根思心所造作的結果,是如來藏隨順配合意根的結果。
八、意根由於攀緣才難以入定
我們打坐修定時,為什麼不能入定,為什麼入定很淺,就是因為意根不肯歇息下來,攀緣不斷,心裡什麼法都惦念著,放不下,這就是無明。眾生都是以為真有個外面世界,真有個人事物存在著,內心才思緒不斷。打坐時意根總是攀緣萬法,意識心就要了別這些法,因此不能安定下來。
如果意根沒有無明,知道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就不願意攀緣,意根就安穩下來,不再攀緣法塵,意識就不用去了別,心就定下來了。定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理,也是意根攀緣,才顯現出來的,仍然是虛妄法,不可執著。如果不執著了,那些境界慢慢就會消失,定就深了。修定時謹記世尊的告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醒自己,就會減少攀緣,無明薄了,定就深入了。
九、意根定於一境才能有定
楞嚴經中世尊說意根默容一切法,意思是說意根能緣到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所緣的法範圍非常廣泛,祂內執第八識為我,隨著第八識而能緣一切法,於是就把第八識所緣的法,當作是自己所緣的,這樣就把第八識的功德據為己有了。意根又執六識為我和我所,把六識的見聞覺知誤認是自己的見聞覺知,把六識的功德據為己有。
因為意根攀緣的法太多,不能專注,以至於祂了別六塵的慧劣,不能清楚了知六塵境界。因此想具體了別六塵境界時,就讓意識出來幫助了別,第八識就隨順著變出意識,了別那些意根所攀緣的境界,於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不斷地湧現出來,隨著意根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一會兒過去一會兒未來,意根攀緣什麼,意識就隨著了別什麼,從無定止。六個識每天都跟著意根東奔西跑,意根指到哪裡,六識就打到哪裡,意根是總指揮,指引六識到一切六塵境界上去了別,六識只能聽從。
如果想要修定,想要有智慧,就要把意根繫縛在少數或者一個境界上,意識就會達到一心不亂。降伏了指揮官,就能降伏千軍萬馬,擒賊就要先擒王,誰作主,就把誰公關下來,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要想修定,讓心識集中,只能制止意根,讓祂只能緣於一境,這樣意識就能集中在一個境界上,這就是識心的定,名為制心一處。
意根雖然執第八識的功能為我所有,但是沒有明心之前,祂不知道自己緣第八識才能有自己的見,不知道自己把第八識的見當作了自己的見,把第八識的所有功德都據為了己有。如果意根知道要攀緣第八識如來藏就好了,那麼眾生就沒有無始無明了。可是眾生的意根從來就不知道有個第八識如來藏,學佛以後知道有如來藏,又不知道在哪裡,沒有證得如來藏,不可能去主動攀緣第八識。證得了如來藏,緣於如來藏,意識就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思惟如來藏的體性,意根隨著意識的觀察,也能隨時了知如來藏的運作,這樣就能獲得別相智、後得智以及道種智。
十、降伏意根才能修好禪定
打坐入定時,意根不滅,照樣攀緣一切法,第八識照樣變法塵,攀緣得嚴重了,意識心就出定,心就散亂了。所以意根不降伏,是修不好禪定的。降伏意根,就靠意識去說服教育,首先意識心自己要先明理,才能去說服教育意根。意識心要明理,就要多熏俢佛法,尤其是正法的道理,哪一天意根被說通了,認可所熏俢的佛法道理,修行就有大的進展,就算成功。
如果意根認可五陰十八界確實是虛妄的,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那就斷了五陰為我的我見了,斷了我見,隨後三縛結都斷,三惡道業消滅,未來世永遠不下三惡道。如果意根知道自我虛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再也不執著自己,不執著一切法了,就會斷我執,就是四果羅漢,得解脫了。意根被降伏下來,不再攀緣,執著輕了,禪定的修行就會大有進展。打坐時意根不再攀緣法塵,去弄出很多事情,那麼意識心就不用了別那麼多法塵,禪定就修好了。
十一、心不在焉和刹不下心的意思
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這裡,不在此時正面對的事情上,類似於對正在做和應該做的事無心,其實是有心,只是不專注,注意力分散在其他方面。這表明意根對於目前的事情不感興趣,意識心注意力就不能專注在此事上,而是在關注著其它意根感興趣的事情。因為意識不能專注,對於眼前的人事物見就像沒見著一樣,叫作視而不見;聽就像沒聽見一樣,叫作充耳不聞;吃飯時食不知味,六根觸六塵時,六識的了知性都較弱。
這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根有更重要的事要攀緣,意識心就得專注在意根關注的事情上;另一種情況是,修行人通過修行,心趨向於無為,意根對於六塵境界不感興趣了,六個識也趨向於無為,對六塵境界不願意作具體分別,敷衍了事。
刹不下心,也是注意力不能專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心中還有其它的更重要的事情在惦念著,也是意根有別的事情要關注要攀緣,意識心就沒辦法專注在目前事情上,叫作分神或者是一心兩用多用。所以我們要想做事成功,就要降伏意根,讓意根盡量減少攀緣,意識就能集中注意力,解決目前的事情,這就需要修定了。修定從意根下手,斷煩惱從意根下手,斷我見從意根下手,明心見性從意根下手,意根的問題解決了,一切事情都能解決,成就佛道,全在意根。
十二、扭轉意根的習慣心才能定下來
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雜音,還有蟲鳴等等,就會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為什麼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的攀緣,祂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塵境。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意識不理會祂的所緣境,祂就放棄所緣,注意力這才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歛,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煩躁不舒服,感覺抑鬱,有時就要發脾氣,這時候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慢慢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十三、意根被降伏之後才能出現定慧
沉下心來是什麼意思?沉下心來就是心排除了雜念,定出現了。這時是壓伏了意識的雜思亂想,心不浮躁,專一而深沉,意識思惟細密而深透,意根減少攀緣,不斷消化意識傳過來的信息,並能不斷考究權衡。意識心沉靜下來,思緒不雜亂無章,所思惟的法就能深入到意根,意根也能明了思惟的法。
在遇到問題時,內心比較慌亂,是因為意根心裡沒有底,意識沒有主意,不能讓意根安心,沒有給意根提供什麼可靠、可值得信賴的信息,意根就心不踏實,做事不穩。內心越慌亂,意識越不能有清晰的思惟,就沒有智慧的出生。沉穩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沉穩,這因為心裡有定有慧,定力強,能看透事情的本質,意根鎮靜,能保持身心安穩。看透是什麼意思?只有意識的看明白,比較浮淺,還不算透,意根也看明白了,才是透。而定強,意根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思量抉擇性,就能作出智慧性的抉擇。
定慧是緊密相聯的,離定無慧,有慧的人必有定。為什麼?壓伏意識的雜思亂想和膚淺思惟,專一深入,入到意根,發揮意根的功用,二者合力解決問題,從而智慧顯現,雖有意識的智慧,更要意根的智慧。那些堅毅不拔的人,意志堅定的人,百折不撓的人,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定有慧的人,也都顯示出來內心深處的勇氣和智慧,絕不僅僅是意識表面的智慧。
而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也表現為沉穩和睿智,有定有慧,足智多謀,這個定慧之力即是意根被降伏之後所獲得的能力。臨危不懼,果敢機智,有勇有謀,都是定慧結合的表現。為什麼臨危不懼?意根安穩,是意識訓導、熏染的結果,一般的膚淺的意識訓導不了意根,必須深入定中,一心思惟,才能把意根熏染成功,讓意根有底氣,果敢堅決,有智慧性的決斷力。
佛法含攝世間法,學好佛法,定慧等持,再學世間的知識時思路清晰,直奔主題。教學,就是意識教導自己的意根,或者教導他人的意根;教學的成功,在於能夠說服意根,馴服意根。
十四、意根能否緣於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緣於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緣的法要有重點和側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這樣就能把重點突出出來,讓六識了別重點部分,這就是定。意識也不可能只緣一法,很多時候要超過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識處於念佛三昧之中,重點緣於佛號和佛念,可是意識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臥,也知道東南西北,也知道周圍情況,也知道躲避什麼,不是像傻子一樣除了念佛一無所知,但是意識就處於三昧定中。眼識處於定中,只關注眼前一個事物,但是眼識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這說明,定不是只緣一法才稱為定,注意力集中,專注力足夠,才是定的狀態。有一些定力強的人,專注力強,同時做幾件事都能處理好,不往無用之處分神。
意根雖然有遍緣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時緣一切法和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當下祂覺得重要有意義的就去緣,習慣於緣的法,由於慣性作用一定要緣,但不一定分配過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裡只要輕輕一帶就行了。比如說我有權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時間,我未必有精力和興趣五百人都照顧到,每一時間,都會有所選擇。意根也是如此,權利歸權利,能力歸能力,興趣歸興趣。因為意根的禪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十五、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
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但是極大多數人的意根並沒有定,只有修出了禪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意根就沒有定心所。如果說有禪定的人意根也沒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識如何能定得住?比如說意根對面前的紫羅蘭感興趣,讓六識訢賞,同時又對旁邊的鳥叫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聽鳥叫,一會意根又對一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觀察品評那個人,這樣的話,六識如何能有定?
窺基大師前世入定幾千年,如果意根沒有定心所法,如何能在定裡幾千年?這個定裡並沒有六識,有六識就定不了多久。外道們的禪定也很厲害,能定八萬大劫,都是意根在定中。意根如果不與定心所法相應,修定還有什麼用?怎麼修也不會有定,意根不善,意識怎樣熏染意根也沒用,眾生永遠不能善。
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永遠不能轉識成智,永遠不能有佛那樣的智慧。難道說佛的意根也是那樣的低劣劣弱?那麼佛是如何由意根成就的報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