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五節 定心所法(2)

十六、意根有定才能開智慧

修定的奥秘在意根,目標在意根,目的在意根,是為了降伏意根,為了發揮意根的功用。當意識制心一處的時候,就強迫意根作意一處,意識不散亂,意根也不散亂。當六識不散亂的時候,少於了別,不干擾意根,讓意根作意集中。意識思惟細密清晰,其思惟的內容傳遞到意根,意根能集中注意力在意識思惟觀行的法上,意根不散亂的時候,也能專心思量這些法,這樣才能證法。

佛用四念處觀讓我們修定,其原理就是通過意識的作意,讓意根作意在意識所作意的目標上不散亂。比如意根一直要作意於身根的呼吸和走路上,其他都不作意和攀緣。然後才能專心思量意識了別的法,就能頓悟開智慧。頓悟是指意根的悟,一點點明理是意識一點點分析的結果。

觀想一個非常有趣的境界,就把意根栓在這種觀想上,心靜下來,氣脈流動,心理感受舒服,意根更感興趣,專注於法並且得定就沒問題了。意識非常聰明,思惟分析一個法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讓意根明白,就困難了。必須讓意根也不分散注意力,專心思量,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於是豁然大悟證法了,身心隨之出現各種三昧狀態,都是意根呈現出來的。

十七、定都是定意根的

入了滅受想定,意識滅掉,意根還在運轉,這種定是意根的定還是意識的定?這時候意根還在轉,還有作意、觸和思心所法,只要思心所運轉,境界就會出現。意根如果不作意不觸不思,色身就倒下涅槃去了,所以意根在滅受想定的時候還是有轉的。但這時候的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而不是意識的定,因為意識消失了。如果消失了的識心還有定,那麼睡著以後也應該有定。

沒有六識的出現,意根心行不受也不想,這正是定,少於運作,就是定。在滅盡定與無想定的時候,沒有六識現前,那誰在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無想定與滅盡定沒有六識,六識都滅了,那六識要如何定在住在無想定與滅盡定裡呢?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六識,然而六識還有定,那怎麼可能?昏迷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去昏迷好不好?睡著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睡覺好了,不用打坐入定。

如果意根沒有定,意根的攀緣性就與從前一樣,一切法可以全部現前,那六識能安靜下來嗎?我們靜坐著想入定思惟佛法,但是意根就想聽鳥叫聲,想訢賞景色,就想了別從前的人事物理,六識就要雜亂了別,那怎麼能安靜下來思惟佛法?六識是否能入定?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所有的定就是定意根的,把意根定住,六識才能靜心思惟。

意根是轉識,是萬法的龍頭,不定住意根,萬法都會止不住的出現,六識就被拉著到處了別造作,那怎麼能有定?定,就是定主人的,定指揮官的,定僕人定士兵有什麼用?比如說想停車定住汽車,只能定司機,讓他踩刹車,定司機旁邊的副司機副駕駛有什麼用?能把車停下來嗎?想要制止小偷偷東西,只能定小偷制止小偷,制止不相干的人有什麼用?意根既然叫轉識,一切法都是祂轉出來的,那麼定,一定是意根的定,意根定了,才會不把不必要的法轉出來,心才能止。意根轉出六識,不定意根而定六識是沒有用的,六識還會照樣被意根轉出來。

綜上所述,定就是意根的定,修定的目的就是定意根,這樣才能有定,萬法才能不現前。如果把意根牽住了,一切法都能成就。牽不住意根,就會六道輪迴。所以沒有一個法不是意根的。

十八、入定出定是由意根決定的

定分很多種,有很多層次,不同層次的定,起不同的作用,只是作用大小不同而已。滅盡定是意根入的定,四禪四空定,都有意識存在,可以說是意識有定。滅盡定中意識已滅,只有意根和第八識,若說意根無定,滅盡定就不能稱之為定。意根沒有定,毫無道理,即使是意識的定,六識的定,也是意根定的結果,否則六識絕對不能定。

入定和出定都是由意根決定的,當意根漸漸的不再攀緣不再作意時,六識心定下來,就入定了。入到無想定裡六識滅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識,意根還執著色身,如果意根決定把色身空了,就入滅盡定。是誰入滅盡定?也是意根入滅盡定,六識都已經滅掉,不存在了,那就不是六識入滅盡定。也不是第八識入滅盡定,因為第八識不入定也不出定,自心永遠不散亂,也不集中,無念無想無宣,心體在萬法中運行,卻常在定中。

在滅盡定與無想定裡,是如何確定出定的時間,又是如何出定的?既然兩種定裡都沒有六識了,是誰出定?沒有六識的定裡,只能是意根在定中,出定一定是意根出定,然後抉擇造作。第八識不在定裡和定外,定也不是定第八識的,那麼定一定是定意根的,出定也是意根出定。在入定前意識告訴意根,明天五點出定,第二天五點一到意根就準時心動,決定了別境界,六識就出定開始攀緣相關的六塵境界,因為意根為了生存,必然如此。

十九、六識的定是意根引起的

眼睛不動,直直的盯著一個地方看,這是誰的定?由什麼引起,為什麼這樣?當眼睛直直的盯著某處的時候,眼識肯定是定了,五俱意識也定,獨頭意識不出現,如果出現就屬於分神,也叫作心猿意馬。這種定是意根把眼識和意識定在意根關注的地方,是意根作意引起的,是意根作意這一處的結果,如來藏出生眼識只了別這一處,無二也無三處。如果意根作意多處色塵,如來藏必在多處出生眼識和意識,那麼眼識就會四處亂轉。

而意識在凝神住思的時候,這時是獨頭意識的定,眼根也許觸著某個色塵,但眼識和五俱意識不分別。這種定也是意根促成的,意根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就讓意識凝神住思,其餘物不見不聽不關注。所以只有意根專注的時候,六識才能專注和不動,六識是受意根調動和指揮的。

多動症的孩子,由於精力不集中,一般來說學習都不好;同樣,學佛心散亂,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數題的時候,意根精力集中與不集中,結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識的專注與不專注,意識專注與否是由意根決定的,只有意根定了,意識才能專注。意根禪定的深淺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發揮的不同,結果就不同。詩人吟詩作畫,凝神靜思,踱步推敲,與參禪的功夫一樣。有定才能有慧,學佛這樣的大事,沒有定絕對不能成辦,定淺也不能解決問題。

二十、意根不攀緣心念才能集中

意根因遍緣一切法故,其了別慧肯定不能細致,如果我們攀緣的事情非常多,心識分散不集中,了別的也同樣不能細致,智慧分別力也就很差。所以當我們需要把一個問題弄清楚時,就應該把心念集中在需要思考的問題上,這樣意識就有定了。有了定,思惟問題才能細致,才能有智慧的生起,就解決問題了。思考問題時,在房間裡踱步,這可以叫作行禪,也是修定參究的一種形式,兼定兼慧。

二十一、說做不一致是因為沒有禪定

有一些人意識的高調可以高到八地菩薩的境界,意根的修持卻仍然落在凡夫層次上。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就是因為從來不修禪定,不在定中仔細思惟,以熏染意根,意根的智慧跟不上意識所解,其身口意所有行為就與意根的無知相應,意識所說的永遠做不到。

可見禪定是非常重要的,禪定是意識與意根交流的平台,禪定是意識為意根傳遞理論知識的橋梁,禪定是意識為意根提供數據資料的渠道,禪定是意識為意根提交證據的場所,禪定是意根受熏和明理的不可或缺的給養,禪定是降伏意根的安神丸。

佛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佛不我欺,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佛是大智慧無量智慧無上智慧的集成者,信受佛語,必定成佛。

二十二、念佛三昧是意根成就的

念佛有三個層次,最淺層次是意識單獨念佛,意根不就念佛,這是流於形式的散心念佛,是做樣子的念佛,不是真念佛,與諸佛沒有感應,念佛的功德很小;其次是意根與意識共同念佛,有淺定,是半攝心式的念佛,可以與諸佛有輕微的感應;最深層次是意根獨自念佛,念佛比較真誠,與諸佛有感應,能引生念佛三昧,念佛的功德大。

意識念佛,意根不喜歡念佛時,心比較散亂,一邊念佛,還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談話,一邊妄想,能夾雜很多事。意根念佛時,睡覺時也能念佛,做夢時也能念佛,工作時也能念佛,思考問題時也能念佛,幹什麼都能念佛,能出現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一定是意根發起的,意根能一切時中念念在念佛,不間斷,有禪定,身心覺受輕安,有喜悅感。

有個人參加百萬洪名念佛期,一個禮拜念佛一百萬遍,手裡撚著1080個珠的串珠,念完一圈,就把108的串珠撚一個,這樣左右手不斷地撚珠子,口裡佛號不斷。同時還能看電視,還能發表意見,還能看別人做事,有時還能生氣,真是忙碌,但這樣念佛有什麼用呢?意根處處攀緣,意識就得裝模作樣地念佛,沒有一點專注,可見降伏意根才能有念佛定,才能有念佛三昧,定還是定意根,定意識不解決問題。

二十三、意根定六識才能定下來

問:意根默容一切法,默容可以理解為被動接受嗎?比如六塵境界的聲塵,聲音刺耳,不想聽也沒辦法,除非遠離聲塵這個因緣,或者是意根心思放在別的內容上。

答: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意思是,意根隨著如來藏能見一切法,了知一切法。一切法上不僅有第八識的運作,還有意根的運作,這兩個識的運作非常深細。所謂的深細,就是因為意識的禪定和智慧不足以觀察到兩個識的細微更細微的運作,才說意根和如來藏的法深細,識心運作更深細。

不想聽聲音想遠離聲音的是意識,意識這個想法讓意根知道了,意根就決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法上。被動接受境界的是六識,因為意根的慣性了別力,意識無法降伏它,就不得不了別一些不願意了別的境界。意根被動接受境界的情況是,如來藏依據成熟的業種而現行出來的六塵境界以及非六塵境界,意根就要被動接受和了別,有很多屬於逆緣和逆境,也有善業果報。

意識想入定時,不想接收六塵境界,可是意根沒有被降伏,一定要不斷讓六識了別意根感興趣的境界,或者是意根習慣性攀緣的境界,六識就要隨意根不斷地了別。然後意識就要不斷地牽引意根定於意識想要觀行思惟的法上來,當意根被意識說服降伏的時候,意根就減少攀緣和了別,定在需要專注了別的六塵上,六識才能入定。實際上還是意根先有定,然後六識才有辦法定下來。

二十四、意根和禪定是修行的關鍵

靜坐思惟觀行以後,精力越來越充沛,最終擺脫了昏沉,這是好現象。下座以後還能繼續思惟觀行,這表明意根形成了思惟習慣,能精進用功了,這是禪定的結果。一切修行只要與禪定和意根有關,就會有效果,出結果,修行就落實在根本上了。如果修行中沒有禪定,也就沒有與意根掛鉤,沒有熏到意根,沒有落實在意根,七覺分不能現前,就不會真精進,也就不能證得佛法。

世出世間法的關鍵點都在意根上,因此除了意根,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一切法的究竟、實質和根本就是如來藏和意根,講別的就太浮淺了。修行也要在意根上修,只修到意識就太淺了,不能出離欲界,不能脫離三惡道,就會永遠在魔王的掌控下。因此禪定和意根之法,是魔王最忌諱和害怕之法,他唯恐學佛人有了禪定,有能力出離欲界,唯恐學佛人修到意根,證得佛法,脫離他的掌控,因此他要千方百計的阻止學佛人修定,阻止學佛人證法。我們要想得解脫,不被欲界魔掌控,就要精進修禪定,努力讓意根修行,以早日證得菩提,走上解脫之道。

二十五、如何讓意根念玆在玆

一個法要深入到內心深處,就要深入禪定,止觀雙運,定中經常思惟,就會形成無間作意,從而念玆在玆。意根就會牢牢的掛著這個法,暗暗參究,有朝一日,就會通達這個法。如果缺少禪定,法義無法深入內心,不能形成疑情,也就不會有所突破,不能參究出實質性的內涵。所以只有修出禪定,才能充分熏染了意根,意根有禪定,才能生出智慧,證得佛法。

二十六、六識的生滅相是意根亂動的結果

從相上看,前六識經常生滅變異,即使在白天很正常的情況下,也是要不斷地從此法上生,從彼法上滅,然後再從此法上滅,從另一個法上生。六識的體性就是這樣不斷的生生滅滅,根本沒有定。六識為什麼要在各種法上生生滅滅呢?因為意根思想的波動,意根緣法的不斷轉變,以及意根的不定止造成的。如果把意根降伏下來,心不散亂,意根的思想念頭就不會跳動不停了,就會定在一個或幾個法上,六識也就不散亂了,不會到處出生和了別,不會跳來跳去的了。

二十七、三昧定境是意根引生出來的

觀察佛像十秒鐘,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但影像一會兒就會消失不見了。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還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出現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為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麼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內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東西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淺,記憶的東西忘記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我們應該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惡人度惡人。

如果經常觀察佛像,出現禪定,讓意根記住,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影像?如果能做到眼前出現佛像,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麼境界,內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二十八、意根與三昧定境的關係

白骨觀觀到最後,成就白骨觀三昧,開眼閉眼能見自他色身皆為白骨,這屬於定果色,他人不能見,只有修出這種三昧定境的人可見。這樣的定境,是通過意識長期的觀想,成功熏染了意根,意根就會認為色身即是白骨樣貌,於是如來藏就會顯現出白骨相,意識隨時隨處就能見到白骨相,於是觀想成就。

所以一切的定境和三昧,都是意識觀想,成功熏染改變意根的結果,也就是意根成就的,意根受熏有了禪定,三昧定境才出現。意識很容易認可各種理論,只是意根因為無明習性深重,很難認理,這就造成了修行的不易。每個眾生的意根無明程度不同,習性也不同,無明越薄,修行越快,越容易出現禪定,越容易進入三昧,越容易證法。白骨觀成就時,就會斷除身見,否認身體為我,貪欲得到降伏,不再執身,得一分解脫。

日想觀成就也是如此,乃至於所有觀行的成就,所有定境的成就都是如此。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就是這樣成就清淨佛國土的,離不開意識,離不開意根,離不開如來藏,離不開定境,離不開三昧的成就。

二十九、各種觀想境界是由意根成就的

問:弟子觀想落日的時候會覺得眼睛熱熱的,而且隱約有黃色的光亮感覺,就是沒有明顯的輪廓,感覺有一團模糊的光,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就是意根作意的結果,意根作意要見落日,注意力在眉間,時間長了,眼睛就會感覺熱,意識回憶落日光明,眼前就好像有光亮似的。意根想什麼如來藏隨順變現什麼,我們就有什麼,我們的五陰就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比如指石為金,眼前本沒有金子,意根在非常強的禪定中,非要變出黃金,如來藏沒辦法也給你變黃金;我們本來沒有三千大千世界,八地菩薩時定慧都很強大時,意根想有三千大千世界,如來藏就隨順憑空變出三千大千世界來。

所以萬法唯心造,一個是指如來藏直接給我們變造,但是如來藏根據什麼變造呢?就是根據意根的想來變造。抓住意根的想,就能如意如願,意根想好東西就能造好東西,意根想不好的東西就造不好東西。比如意根有貪瞋癡,如來藏就變造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意識想有沒有用呢?意識的想如果影響到意根,讓意根也有同樣的想才有用,如果沒有讓意根也想,意識的想就沒有作用,原理就是如此。那我們的病呢,如果身體真有癌症,意根認為沒有什麼事,心裡放蕩放空,癌症就消失了,你心裡認為沒有,如來藏就把那個癌症的四大就抽回去了,癌症就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觀落日,心想落日,將來成就三昧定境,開眼閉眼都是落日,如真實的一般,就是意根心想如來藏隨順變現出來的。關鍵是如何讓意識的想變成意根的想,意根的想一旦牢不可破,落日景觀即時刻在眼前。一切三昧定境都是如此修成的,修成一個,就會修成兩個三個,乃至於四個五個,無窮無盡的三昧都會現前,世界即改變。

三十、意根在禪定中才能改變一切

用自我暗示法觀行佛法時,意識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蘊虛妄,一切法虛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時候,意根就會接受下來,也許就能斷我見了,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這種暗示,類似於自我催眠,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安靜和沉靜的狀態,能聽到內心聲音的狀態,這時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斷我見的內容,慢慢地抑揚頓挫地陳述出來,熏陶意根,並且給意根一定的緩沖時間,讓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裡的法義。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場景,就是讓意根不關注其他問題,只注重被引導的內容,內心要沉靜和安穩祥和,能夠充分的接受意識的引導。如果意識能引導到哪裡,意根就能思惟到哪裡,這時意根是比較聽話的,已經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沒有最後成功。關鍵在於意識是否會觀察意根的反應,是否有引導的經驗,是否真懂無我之理了。這樣的引導催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場景中反復多次進行,只要意識理論嫻熟,會觀察意根,會引導意根,能保持沉穩和沉靜狀態,到一定時日,就可以斷我見。

這種引導和催眠狀態,可以叫作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能夠改變意根的思想,從而發揮意根的功用。意根的改變為什麼與定有關,發揮意根的功用為什麼與定有關?改變自己為什麼與定有關?一切法的成就為什麼與定有關?斷煩惱為什麼與定有關?

因為在定中,六識少於現行,意根能少了別和應對六識,精力集中,就能專心思考,思量性強,能認識到事實真相,認識真理,出生智慧,然後心中就有了力量,就能有很強的正確的抉擇力,從而可以降伏煩惱,改變自己,乃至於改變一切法。否則意識明知是煩惱,就是伏不下來,因為意根心力不足,認識不到那是煩惱,祂就不可能決定改變自己。意根在無定的狀態時,能緣萬法,尤其是六塵的法都要攀緣,心力不集中,不能專心思量,不能認識真理和事實,也就不能有正確的抉擇。修定後,意根緣於少法,其思惟深細,抉擇力就大。一切法都是在定中改變的,一切法是意根作主,如來藏改變的。在禪定中意識浮淺的思惟受到控制,意根以其強大的功用,就能改變一切法。

意根為什麼具有潛能?為什麼靈感來自於意根?因為意根已經歷了無量世,祂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像意識只與這一世的經歷相應。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都存在著,積累了無窮無盡的經驗,老馬識途,祂什麼事都知道。動用意根,激發靈感,發揮其無始劫以來的豐富經驗,祂又能作主,那麼就無事不辦,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三十一、意根沒有禪定時了別慧就低

意根為什麼了別慧低劣呢?因為祂遍緣一切法,什麼法祂都攀緣,什麼法祂都去作意,什麼法祂都領納,什麼法祂都執取,什麼法祂都去思量,所以祂的注意力特別分散,不集中,不專注,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麼法上。一切法祂都攀緣,識心分流太多就不能出現禪定,沒有禪定就沒有很清晰的了別慧,哪個法祂都不能了別清楚。

心識越分散,了別越不清楚。從這個道理上說,沒有定就沒有慧,意識心就不能像意根一樣到處攀緣,到處了別,不能對什麼法都感興趣,都投入精力,那樣的話,智慧也就很浮淺,什麼事也不明了。了解了意根的體性,就知道了意識心不應該到處攀緣,不應該到處去造作,要學會專注,這樣才能生起智慧。但是意識興趣廣泛還是因為意根到處攀緣導致的,意根是否有定,決定著意識是否有定,修定還是要在意根上著力。

那麼意識心要想有定,該怎麼辦呢?就要降伏意根,說服教育意根,告訴祂:這個法是假的,那個法是生滅的,這是空的,那是無我的。慢慢的意根知道並認可了這個道理,就會思量:既然都是空的、生滅的、無我的,那我還執著這些幹什麼呢?祂就不對很多法都去作意,注意力不分散了,意識才能專注。

為什麼把意根降伏下來,意識心就有禪定呢?因為意根只要攀緣什麼法,作意什麼法,思量什麼法,第八識就會把意識心生出來,隨著意根去攀緣什麼法,作意什麼法,了別什麼法,思量什麼法。這樣意識心被意根牽著到處跑,當然就沒有定了。意識心沒有禪定就沒有智慧,意根也一樣沒有智慧。

修定要想有效果,就要不斷地暗示意根,一切法都是空的、假的、生滅的、無常的、無我的,意根懂得了,就不會再攀緣了。那麼在很多沒有意義的法上,意識心也不用再了別了,就會專注於目前最重要的法塵上,只在一個法塵上,或者兩個法塵上來了別,這樣就定下來了。意識有定了,對法塵了別得非常專注集中,其了別慧就殊勝,智慧就容易產生出來,能把法思惟得清楚透徹,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

既然意根攀緣什麼法,意識就隨後了別什麼法,為什麼有很多事情還不清楚,如對前世一無所知呢?因為意根和意識所對應的法塵有所不同,意識對應的法塵範圍比意根小,意根如果攀緣勝義根裡的法塵,意識就要隨著去分別。但意根所緣的有些法塵,不屬於勝義根裡的,與意識不相應,第八識就不能生出意識來了別,意識就不知道了。

除非意識有神通的時候,了別的法塵才能與意根相差不多。成佛時,意識就可能了知所有第八識變起的法塵,對於前五塵,意識也可能了別到。前五識也可能了別到法塵,第八識也能了別到六塵。八個識都轉識成智以後,就沒有局限性了,每個識的功用都擴大到極限,甚至第八識的心所法就能有很多功用,那是真正很了不得的事情,我們沒法想象。所以佛是三界尊,非常值得我們敬仰。

三十二、神足通是意根的定心所法成就的

練習神足通的時候,在座位上盤腿,意識觀想身體離座位一寸,定力足夠時,身體就能離座位一寸,這叫作以心舉身。但是這個身是意識作主舉起來的嗎?不是意識,意識怎麼想也沒用,必須讓意根也想如此做,才可能有辦法作主把身體舉起來。那麼在意識觀想時,意根同時也在努力,想把身體舉起來。在沒有定力時,意根也願意作主讓身體飛起來,為什麼飛不起來?因為沒有禪定或者定力不足,意根的心力就不足,力量不大,如來藏就幫不了忙。

有定無定,意根的表現差別那麼大,力量差別那麼大,就是因為沒有定時,意根其力不充。而在甚深禪定中,意根種子集中流注,其抉擇力思擇力就大,就能心想事成。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