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第四節 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一、從十二因緣的角度看意根的心所法
十二因緣中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三個環節,很明顯的揭示出眾生的生老病死苦,都是因為意根的無明所導致的。因為意根的無明,眾生就有了善惡業和六道輪迴,那麼意根的無明就包括了一切煩惱,具有一切煩惱心所法。眾生因為有一切煩惱,才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而意根的無明一旦全部斷盡,眾生就成佛,這時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善心所法,並且恒常伴隨著意根運行,從前是不恒常,尤其是凡夫階段,很少伴隨意根運行。
總結起來說,意根具足一切心所法,不比意識少。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煩惱心所法,心就不會太染污,就會少造作生死業,苦受就少,然而眾生無量劫以來,具足了一切生死苦,造作過一切生死業,這說明意根具足了一切煩惱心所法。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心就不會完全徹底清淨,那就不能成佛,然而一切眾生最終必將成佛,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只不過這些善惡心所法不是恒常伴隨著意根運行,凡夫眾生的意根,只有我見、我慢、我執、我癡四大根本煩惱恒常不斷的伴隨著意根運行,須臾不相捨離。可見,這四大根本煩惱是生死業和生死苦的禍根,由這四大根本煩惱,引發出其它煩惱時現時隱的現行。
如果我見煩惱一斷,其它三個根本煩惱也會隨之漸漸斷除,四大根本煩惱一斷,其它一切煩惱就會隨之全部斷盡,分段生死即了。所以說眾生斷我見以後,我見煩惱既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也不能斷續伴隨意根運行了;乃至於我執我慢煩惱斷盡以後,我執我慢煩惱既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也不能斷續伴隨意根運行,而是永遠不再伴隨意根運行了。乃至於我癡煩惱也是如此,一旦斷盡,意根的現行煩惱就斷盡了,命終就可以出離三界,入無餘涅槃了。
凡夫眾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不具足,不能恒常伴隨意根運行,而是時有時無,時隱時現,一旦意根斷除煩惱心所法,善心所法就會逐漸具足,而且會恒常伴隨意根運行,這就是聖人的心行,不是凡夫的心行了。總結起來說,凡夫眾生的意根只有四大根本煩惱恒常伴隨意根運行,其它煩惱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瑜伽師地論即是如此論述。凡夫眾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也是時有時無、時隱時現,斷除煩惱成為聖人以後,善心所法就會時常伴隨意根運行,乃至於最後恒常伴隨意根運行。
近幾十年來,很多人都是極大的誤會了意根的心所法,究其原因是由於定慧嚴重不足,無法現前觀察意根的心行,理解力也不強,誤會了菩薩的論述,這個誤會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於各大菩薩的定慧層次參差不齊,高低不等,菩薩的論述中就難免有矛盾之處,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以智慧最深的彌勒菩薩的論述為主,如果有佛經為佐證,就應該以佛經為主。如果沒有佛經來佐證,就要以真實的證量為準,以事實為準,因為事實畢竟勝於雄辯。
二、意根在十二因緣中的決定性作用
眾生有生老病死純大苦聚,全部是因為有無明,而這個無明就是意根的無明,意根有無明才有心行思心所,有思心所就有造業的抉擇,之後才出現了六識。十二因緣前兩個支分都是意根的,第三支分的六識也是因為意根才出現的,所以意根對於生死有絕對的主導作用,對於其他法都有推動作用。即使第三支六識的業行,也是隨順意根而有,落謝下來的種子也是因為意根而有,所以後世的名色就是因為意根而有。意根染污六識就染污,種子就染污,名色苦受就多,尤其是三惡道的苦。
名色增長以後,出生六入,六入與六塵的觸,由意根作主,意根攀緣多觸就多,生死業就多,攀緣少觸就少,生死業就少。觸之後的受、愛、取,雖然有六識的受愛取,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能引出下一支出生的是意根的受愛取,意根沒有受愛取,就沒有下一個支分出現。最後三支的有、生和老死,完全是因為意根的取出現的。所以生死輪迴的出現,意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十二因緣闡明了意根是生死的根,解脫和沉淪都在於意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解決意根的問題,破除意根的無明。意根也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根,苦是由意根無明心行促使六識造業而來的,集是意根促使六識造業落下的種子而來的,滅是滅除意根的無明心行,道是意根證法而得來的。
既然意根在生死輪迴之中,具有如此巨大的決定性作用,那麼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心所法,具足了所有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以及不善不惡心所法,意根的心所法決定了五識的心所法,決定了意識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改變,六識的心所法就改變,一切法都隨之改變。如果不改變意根的心所法,六識的心所法即使改變了,也會再變回去。意根煩惱不斷,意識即使斷了煩惱,也會重新生出煩惱,意根沒有禪定,六識即使有禪定,也持續不了多久,必然會再次散亂。
三、意根的心所法為甚麼不比意識的少?
唯識的修證,意根是核心,因為如來藏用不著任何人指點,不用改變,修行只能用心於意根,改變了意根,就改變了一個人,從凡夫到果地佛;也只有改變意根,才能改變一切法。所有的無明都在意根裡,破除意根的無明就成佛,改變意根就改變種子,種子改變就成佛。意識的無明都是從意根這裡來的,依意根才有意識和意識的無明,意識和意識的無明都容易斷除,根本不是難事,難就難在了意根。所以意根的心所不能比意識少,應該與意識的心所法差不多。禪定力和觀察力都嚴重不足,就無法證得意根,更無法觀察意根的心所法的運行,意根在任何一個法中的運行狀態就不知不證,於是就敢貿然否認意根的各種心行,非要說成是意識的心行。
意根如果不證法,就不能破除無明,破除意識的無明都沒有用,不能改變甚麼。現在看來,在意識上做甚麼文章都沒有用,一切法的修證必須觸及到意根,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個思路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佛法的修證應該沒有甚麼話好說了。
四、意識心所法與意根心所法的關係
問:“識種子出生形成七個識以後,心所法伴隨著運行,識心才有善惡無記三性。"這個心所法是屬於意根的心所法吧?因為意根裡有俱生和分別習氣,而前六識由識種子出生形成時應該都是清淨的,受意根心所法影響後才有了三性,這麼理解是否正確?
答:哪個識運行,就有哪個識的心所法伴隨著。因為意識受意根調控和指揮,意識運行起來以後,祂自己的心所法現起是必然受意根調控,受意根的心所法影響的,意根想行善,善心所法現起以後,必然帶動意識的善心所法出生,以完成意根的指令,惡心所法和無記心所法現起都是如此。
意根要布施,必然要指揮六識去具體操作,這樣六識的出生就是用來配合意根的,是要執行布施這件善事的,所以意識的心所法一出生必然是善的,與意根的心所法一致。如果意根不想布施,那麼在布施這件善事上,就沒有意識以及意識的心所法出生和運行。就是說只要識心的心所法運作,就會出現三性,所以要清淨識心,只要把根源的意根心所法清淨了,其餘識心也就跟著清淨了。
意根想要殺人放火,就會出生六識來完成這件惡事,因為殺人放火的具體操作必須有六識才能完成,意根無法操作,所以六識一出生,心所法必然是惡的,與意根的心所法一致。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惡無記心所法,才能讓六識具足一切心所法去操作身口意行,不像某些人說的意根只有一部分心所法,如果意根的心所法不全,很多事意根就無法作主造作了,意根不作主的事,六識如何操作?
意識的心所法一開始與意根是一致的,但是通過思惟之後如果覺得事情不對,也會改變心所法,回頭來說服熏染意根。意識也有違背意根的時候,比如意根想做壞事,可是意識猶豫不決,不實行,改變想法之後也可以改變意根的想法,這就是意識的熏染作用。改變意根都是通過意識的熏染,經歷某件事,意識都會思考利弊,這樣意根就會知道利弊,以後做事就會有所取捨。只不過意識熏染有快有慢,這在於意識的智慧善巧。
五、修行是修甚麼?
修行到最後到底是打死意識,還是打死意根?打死意識為因,打死意根為果,打死意根雖為最終目的,但下手處還得從意識處下手。意識每天晚上都死,植物人的意識也差不多一直都是死的,可後世還是照樣不免三惡道,何況六道輪迴。這說明了甚麼?說明了生死的大權是掌握在意根手裡的,所以修行必須落實到意根這裡,把意根搞明白,把意根降伏下來,把意根的無明斷除。滅意根的無明,究竟要如何操作?無明會延伸出一切煩惱心所法,那麼煩惱心所法主要是誰的心所法?由意根的無明導致生老病死苦,哪個煩惱心所法意根不具足?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煩惱心所法,那修行是不是很輕松愉快呢?
有些人非要說意根是不善不惡的,既然如此,我們還用修行嗎?修就是修除無明惡法,具足善法,如果意根只有不善不惡法,眾生就不用修行了。如來藏是不善不惡的,所以如來藏從來都不修行,也根本不用修行。修個甚麼,讓祂改正甚麼呢?祂沒有無明,沒有惡,也不邪。如來藏如果去修行,恐怕就會修邪了,修歪了。善惡皆無明,有無明必然是善和惡的。如來藏無無明,所以既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隨緣應對,無所用心。有無明,才有瞋心,才會起心造殺業,有無明才有愚癡,才會造殺業。
六、五蘊與十八界的對應關係顯示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
色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受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想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行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識蘊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六塵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六識的概念範圍功能作用,各自都是甚麼?對應關係是甚麼?十八界具體對應於五蘊中的哪個蘊?
五根、五塵和法塵,對應於色蘊。六識和意根對應於識蘊和受蘊、想蘊、行蘊。受想行識與七個識息息相關,色與識也有關聯,沒有識就沒有五根的色蘊。但一般人觀察不出來意根的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即使五識的受想行識的功能作用,多數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識的作用。
色蘊由四大種子積集而成,受想行識蘊由識種子積集而成。單獨識種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須有心所法配合運行,所以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識的心所法,離不開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運行,根本就沒有六識及六識的心所法。所以五蘊和十八界應該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前五根五塵對應色蘊,意根意識五識對應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讓這一切法運行起來的總指揮是意根,總司令是如來藏。
七、意根的別境心所法
瞋恚有意識的假瞋恚,和意根的真瞋恚,恨的程度,就說明了是真恨還是假恨。意根和意識的心所法,觀察分別出來並不難,可如今有些人學佛就像背課文似的到處背誦,卻當作百分之百正確,不去觀行思惟。如果意根沒有勝解,如何能作出那麼多的正確抉擇?尤其是斷我見和明心見性的抉擇,沒有勝解,意根如何與意識一起參究,最後破參?意識給出的那麼多信息,意根勝解了,才能正確了別並作出決斷,否則決斷都是錯誤的,眾生如何能正常生存?
即使沒有意識思惟時,發生大事了,意根也能馬上明了事情的嚴重性,立時作決定。沒有勝解就沒有慧,勝解是慧的前提。意根的思,沒有一個人確切地說出其內涵是甚麼,是如何運行的,只能說思是決定的意思,思量的具體內涵,思是如何運行的就更不知道了。
意根的念心所也是,有時晚上想一件事,後來要睡覺了,這件事老是在腦子裡想,意識老是在提醒,早點睡吧,不要想了,明早恐怕起不來。可是這只能控制一會兒,不知道甚麼時候又再想那件事了,最後竟失眠了。意根的攀緣、習氣、執著這些特性,總歸要體現在心所上。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爭議
能現量如實觀察意根的運作,必須有唯識種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薩的觀察智慧才行。因為觀察不到意根,不能真實了知意根,才會有爭議。淺法沒有爭議,因為大家都能容易觀察得到,對於觀察不到的,才去爭議,否則有甚麼可爭議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爭議。意根到底有甚麼心所法,哪個人能夠實際觀察驗證?六七識都是染污煩惱,遮障那麼重,有甚麼能力去實際觀察?如果有能驗證者,只要把驗證過程講出來就能止息爭議了。
依法,是依意根運行的真實相,如果觀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實相來定義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實際的實相法?依不了實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證宗旨,就有錯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意根獨特的心所法功能
由思考進入禪定,在深禪定中表面好像沒有了念頭,沒有了思想,沒有了思慮,實際上意識雖然沒有了念頭和思慮,但意根還在用心和思量著,並沒有停止過思慮,念頭沒有斷絕過,因此意根被稱作是恒審思量的心識,只是意識心智慧不足觀察不出來而已。所以意識所不知道的事情,觀察不出來的法,並不代表沒有和不存在。
意根在一切法的運行上,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意識觀察不出來,不代表意根沒有作用也沒有運行。在參禪中,在禪定中,在睡眠中,在昏迷中,意根所起的一切作用,意根的心所法的運行,意識雖然暫時無法觀察出來,但絕不可否定意根的所有功能作用,等將來具有了唯識種智就能現量觀察意根的運作和心行了。
由此可見,凡夫的智慧與唯識種智的智慧相差實在是太遠了。我們有些人的禪定智慧都嚴重不足,對於自己所理解不了,觀察不了的意根心所法,不應該表態說有或者沒有,不應該說是與否,保持沉默和心裡存疑才是智者。對於自己目前沒有能力觀察和辨別的法,不輕易下結論,也就不會輕易造作誹謗業,不給自己道業設置障礙,這是一個智者的選擇。佛經常告誡菩薩應該聞深不怖,聞深不謗,應該安忍於甚深法義。
意根的神奇功能作用非常多,超出我們目前的思惟和想象,只有我們不固守淺薄的己見,不被固有的有限量的理論所封閉,將來就有可能觀察出意根更多的功能作用。其實學佛修行到最後,就是把意根和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全部開發觀察出來,全部證得之後才能成佛。意根和第八識的法,都探索出來,都證得,也就沒有甚麼可修的了,也就達到大乘的無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