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第一部)
第十五章 善根福德篇
一、所謂的福,是為他人、為團體做事,付出代價而得來的。只要向外付出,就能得到回報。既然是向外付出,利益了他人,本身就是德,佛法中常常把二者連在一起,但是世俗法和修學佛法上的福德,還是有差別的。比如雷鋒修福,為眾生做善事,這種福德只能在世俗法中享用。因為他沒有在佛法上種善業、種因緣,與佛法還是無緣的,他在佛法上還不能得到利益,沒有種子就沒有收成。
而學佛的人,不僅在世俗法上種福,也在佛法上種福,皈依三寶,供養三寶,勤修戒定慧,這既是修福,也是修德。這種福德不僅能在世俗法中享用,也能在佛法上享用。福德使得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行非常迅速,道業增進很快。福德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基礎,是道糧,是資糧。沒有福德,學佛修行就一事無成。所以菩薩修行,要修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修福。開悟前要布施修福,悟後也要布施修福,入初地以後,還要布施修福,道業才能不斷地增進,可見福德有多麼的重要了。
二、所謂布施,最主要是布施自己的慳貪心,有慳貪心,必獲貧窮的果報。誰最貧窮呢?當然是餓鬼最貧窮,餓鬼肚大如鼓,而咽喉像針眼一樣小,一切飲食都不能入口,只能挨餓。口渴了,看見河水,想過去喝,因為福薄的緣故,河水立刻變成火,喝不到口裡,只能忍受口渴的煎熬。這樣貧窮的果報,怎麼能當菩薩,行菩薩道呢?
菩薩是大福德之人,生生世世在人中、天上做菩薩,果報很殊勝。在人中做人王,在天上做天王,做轉輪王,做大鬼王,永遠不會下三惡道,除非慈願力,要度惡道眾生。菩薩的果報,都是生生世世累劫布施的結果。那麼,慳貪心就不與菩薩心相應,有慳貪心或慳貪心重的人,就不能做菩薩。無論如何參禪用功,也不能明心開悟。所以要當菩薩,首先就要行布施行,修集自己的福德,用福德資糧莊嚴自己。
布施行修好的菩薩,心心念念都想利益眾生,替對方著想,習慣於布施。如果有哪一天,沒有布施眾生、利益眾生,心裡就不安。菩薩即使與眾生還沒有見面,就會想:“我能帶給他什麼?”這樣的菩薩,就是大福德的菩薩,生生世世物質生活優越,總是做眾生的首領。由此看來,修行不能小看布施,不能不做布施,布施就是最實際的修行,名為實修。行菩薩道的人每天都要檢查自己是否修布施行了,這樣的話,道業就會增進很快。
三、眾生在佛法上只要種了一點點善根,就會作為種子,存在心中,永不消失,直至將來成就佛道。這點種子就像一顆非常大的大樹種子一樣,種子雖然只是一個微小的顆粒,但種下去以後,慢慢地就會長成了參天大樹, 實在是不可思議。
在佛法中種善根也如是,佛在法華經中說,眾生念一句南無佛,乃至一低頭、一微笑、一合掌,皆共成佛道。從前有個老人要求出家,阿羅漢們不允許,說他八萬大劫中沒有種過善根。釋迦佛知道後說:這個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修道。阿羅漢的神通觀察不到八萬大劫以前的事情,那時這個老人是個樵夫,一隻老虎追他,他爬上樹,就喊了一聲南無佛,以此善根,八萬大劫以後的今天,就可以出家修道,老人出家以後,精勤修行,不久就得證了道果。
佛在經中說過,在釋迦佛的佛法中種了善根的眾生,在將來彌勒佛降生時,生為人身,在彌勒佛的三轉法輪中,都能得道。前提條件是得為人身,如果在三惡道,機會就不大了。所以眾生不管皈依三寶與否,只要他念了佛、經、咒, 對佛點點頭、笑一笑、合十作禮,都已種下善根,都與佛法結緣,將來必定得度。
但是皈依三寶以後,修行才能快速,尤其是內心中的真正皈依,不是走形式。真正的皈依,是在內心深處,把三寶當作依靠,深心依賴,信受不疑。他的信根已經建立起來了,信行圓滿,就會進入住位修行。真正的皈依,也會得到三寶護法的最大加持力,道業進步會很快。
我們在同事和親屬當中,看到有緣人時要善巧方便地為他們種點善根,種下成佛的種子。如果是小孩子,可以告訴他說:你念一聲佛,我就給一顆糖;或者告訴孩子說你拜一拜佛,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獎賞,這樣就能引導孩子們在佛法上種善根,種種子。成人可以在他們遇到挫折和病痛時,稍微講點因果,要觀察對方能接受到什麼程度,不能過份,過份反而不好了。
四、永明延壽禪師曾給自己定課:日行一善。他的一善,要求的標準比較高,我們做不到。但是為了盡快地積累福德資糧,培養菩薩的精神品質,早具菩薩性,早日見道,我們可以把標準定低一些,說一句話利益了他人,讓人認識到一個正理、正知見,解決他人心裡的疑難、苦惱,這個善行就已經完成了。種子種到了如來藏中,遇緣就受報,不一定要來世。兩個人的如來藏分別做記錄,兩人的意識心不一樣,意根的執著不一樣,所做記錄也有差別。利益他人的心發出來了,本身就有福,何況親自去做。想做真正菩薩的人每天都應該問自己:我今天利益他人了嗎?
五、檢查自己的福德具足不具足,要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順利,有沒有什麼阻礙;修行能不能隨己意願,有充分的時間和環境條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夠做主,不受限制;自己要持戒,是否就能夠圓滿地持戒,想要精進,是否就能精進,想修定,是否沒有障緣;智慧是否在一直增長,所修的法是否得心應手;遇到的深法,能不能堪忍,是否感到意樂,願意隨順。
如果菩薩六度的修行都是順利無阻,那麼福德基本上是夠用的,可把精力轉到其它不足的方面,把六度波羅蜜都具足圓滿。如果對於佛,對於真正的如來藏法,對於真正的僧,信心還不具足,內心有疑,不能肯定,信位菩薩的條件還沒有滿足,還需要修對三寶的信心,具足信根,生起信力,然後就轉入十住位修行六度波羅蜜。
六、捨利弗供養釋迦佛,與釋迦佛供養捨利弗,誰得的福德大?兩個人同樣布施一元錢給同一個人,誰得的福大?一個人供養兩個人都是一元錢,供養誰得的福大?怎樣衡量這些福德?一個人以不同的心境供養同一個人,什麼時候得福大?
布施的時候,心越無為越無所求,得福越大。佛布施的時候,心最空,最無所求,得福最大。雖然捨利弗布施的是佛這個最殊勝的福田,但是也不如心空福大,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證得小乘法的無為,與證得大乘法的無為,其無為的層次有很大差別。同樣證得大乘法,其智慧程度不同,無為的層次也不同。世間的一切差別相,就是心的差別。只要把心修好,一切都不用管,自然而得,越不想得得的越多,越想得得的就越少。
七、真正有善根的人,因為福德很大,今世有隔陰之迷,不自覺地就享受自己的福報。佛菩薩以及護法神,就會阻止他來享受自己的福報,一是怕他不入佛門修行,二是福享多了,福德受損,就沒辦法在佛法上有所受益,有很大程度的進步。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不能只圖快樂,要想辦法多培養自己的福德資糧,戒定慧資糧,圓滿這些資糧,我們才能夠得到相應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則每天都是賣弄自己的口舌,說食不飽。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即使本來是佛,你也只能當個凡夫,生死輪迴不斷。
積累福德不太容易,心裡貪吝的慣性勢力很大。那麼平時多注意不要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更要注意,不要損減福德,盡量多為別人付出,不要讓別人為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輕視蔑視他人;為人不要處處佔上風,要多說柔軟語;尤其不要惹父母、師長氣惱,多孝順父母、師長,這樣得福又多又快。得福最大的方面就是供佛修福,所以我們每天都應該要堅持供佛、修法、敬僧。
八、問:梁武帝修建佛寺供僧,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那就是福德了,怎樣才會有功德呢?
答:功德是性德,是心性方面所具備的德能,比如降伏煩惱是功德,修到心無漏是功德;獲得智慧是功德,戒定慧三者都得到增進,趨向於圓滿是功德,或者具足圓滿,從而能夠自受用,也能夠讓他人得到利益,這是功德。一般來說,功德是不容易退失的,也是受用不盡的,直至成佛。而福德多數是自受用,能夠享盡,能夠滅壞,不是究竟的,也不能保證不利用福德而造惡業行。而功德能夠讓心漸轉清靜,讓福德也會增長。如果福德與功德同時獲得,福德就會牢固,不斷得到增長。
雖然如此,也要修福德,福德不夠,功德也難出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是修出來的福德不要用在世間法的享受上,不求人天福報,以此福德全部回向成就佛道。要想多修功德,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廣行菩薩道,受持讀誦三藏十二部經典,參禪習定,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斷除我見,期求明心證悟,地地增上進修,圓成佛果。這些都是功德,而且是大功德,直至圓滿功德,成就佛果。
九、修行人每天都應該往如來藏這個銀行裡存款,念經念佛念咒是存款,修定是存款,忍辱是存款,思惟佛法是存款,降伏煩惱是存款,皈依持戒是存款,聽經聞法是存款,布施財物是存款,利樂他人是存款,菩薩六度萬行都是存款。
貪圖享受是取款,吃喝玩樂是取款,世間一切所需是取款,賺錢經營是取款,為己消耗是取款,違犯戒行是取款,侵犯他人是取款,貢高我慢是取款,與人爭利是取款,得他利不思回報是取款,自我誇耀是取款,喜人讚歎是取款,受人供養是取款,不孝父母師長是取款,一切惡行是取款,總之,利己自私就是取款。
多生多世所修的福德,作一世帝王將相,就全部消耗殆盡,修行所得福德,升天享福一次就消耗無有。存款時心不甘情不願,以為錢財進了他人私囊,自己吃虧,好不容易勉強存了款,修了福,結果一世半生就耗用殆盡,又成窮光蛋,從頭開始集福。真懂修行的人,多存款,少取款,錢財夠用就行,不用賺太多。無論賺多少錢,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銀行裡提款,非從外得,命中本有,才能賺來,命中沒有,任你努力,也是勞而無獲。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又有多少精明強干的能人,一生潦倒,內心忿忿不平,哀歎命運不公。實則前世未種福德,再有才干,無濟於事。
種福惜福,智者所為,貪圖享受,愚人所行。生活只要過得去就好,不與人比豪富,有錢有財用於利人,利人就是利己,一元錢布施出去,至少一千倍的存款進入自己如來藏銀行裡,布施三寶無量倍的存款進入如來藏銀行裡,何樂不為。是否富人,不看現世眼前的享受,要看如來藏銀行裡存款多少。就像有人,住高档房,開豪華車,穿高档衣,花天酒地,銀行卡裡無錢,不久就會窮困潦倒,此人不名富人。相反,大富長者,緊衣縮食,一切所有,利樂眾生,雖不顯富,存款無量。智者當思,臭囊一具,有何可樂,一切所行,為成佛道,無我無私,究竟為樂。普勸眾生,行菩薩行,心無小愛,大愛無我,利樂眾生,早圓佛智!
十、學佛人福德不夠,修行時就有雜事干擾,這是福德不足的表現。這時應該考慮修福,福德不足,修行進展緩慢,事倍功半。在世俗法裡生存,福德不足,也會一事無成,學佛修行這種生死事,是天底下最大的,如來藏銀行裡沒有存款,修行就不能順利。想要辦成多大的事,就要有相應多的存款,福德不足,無法實現什麼願望。想要成佛,就需要有佛那樣大的福德;想成八地菩薩,就要有八地菩薩的福德;想要成為初地菩薩,就要有初地菩薩的福德;想要明心開悟,就要有十住位菩薩的福德。沒有福德,寸步難行。
十一、修福與菩薩心性
有菩薩心性的人成就很快,這是多生累世修行的結果。為了修行更快速,我們都應該發大心,修自利利人的菩薩行。菩薩的心性就是無我的,無我與菩提相應,就能快速證得菩提;有我,就是障道的根源。如果一個人心心念念都是為著個人利益而修行,不關心佛教和眾生,不關心他人,福德很難累積起來,智慧很難得到增長,修行就非常緩慢。有一些人勸他修福,就是不肯修,結果學了很久,花費了很多精力,知見還是很可憐,上不了正路。修福是學佛的起步,是證得佛法的基礎,非常重要。可是還是有人不願意修福,以為修福就吃虧了,不知道不修福才吃大虧。
布施修福,選擇在什麼處修福也是很重要的,想收獲糧食,就要在稻田地裡種種子,不能在菜地裡種水稻的種子。在大乘法中修福,才能證得大乘法;在真正的佛法上種種子,才能收獲大小乘法的果實。如果專門修福德的話,就要修布施行,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布施不僅僅是供養三寶,包括對眾生的三種布施:財布施就是錢財、物品的布施;法布施,如果自己沒有證得佛法,可以作間接的法布施,這樣積累福德也很快,能讓更多的眾生了解大乘佛法,自己福德很快就能集聚起來,知見樹立得也快,見道就快;無畏布施是解決他人的苦惱和憂愁,讓他人沒有後顧之憂。這三種布施,做到一定程度,福德就能集聚到足夠證果和明心見性,脫離凡夫位。
十二、菩薩為了道業不能輕易享福
菩薩不會輕易選擇上天去享福,除非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菩薩在人間時,如果是為了度眾生的需要,或者是為了護持佛法的需要,才現大富貴身。一般來說,都不現富貴相。因為福報消耗得很快,道業增進得就緩慢。過去悟道的禪師,都可以做國王,可是很少有人願意當國王,那是怕自己的福報消耗得太快,也不利於修道,道業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現在的人,當個小科長,慢心就很重,不知道我們菩薩連天主都不願意當。
真正的大富貴人,是指如來藏的銀行裡有數不清的存款,而不輕易從如來藏裡提取出來享受。布施三寶、護持佛法除外,這是又往如來藏銀行裡存款,而且那是極高額利息的存款。如來藏裡財富少或者沒有財富的種子,也仍然屬於貧窮人,尤其是沒有善業種子和修持佛法的種子,更是貧窮人。所以學佛人在生活上只要過得去,就應該知足,不要想辦法把財富都提取出來;如果不都提取出來,極大部分留在如來藏裡,永遠屬於自己的,任何人都拿不走,而且如來藏銀行永遠也不倒閉,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因為祂不在世間裡,如果祂在世間裡,肯定也有倒閉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