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佛法雜談(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十章  法義篇(2)

十九、推理,並不一定是證得。比如辟支佛推十二因緣或者是十因緣,推到阿賴耶識那裡,就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阿賴耶識)。雖然如此,也沒有找到和證得第八識,不是實證阿賴耶識者。實證阿賴耶識者是大乘菩薩,是大乘見道,必有大乘善根福德因緣和發心,缺一不可。如果說外道和小乘也有大乘菩薩的發心,那必是大乘菩薩,因為不管菩薩學什麼法,都是圍繞於大乘,為了度眾生和成就佛道。不發菩薩的心願,其行止和結果必不是菩薩,必不能見道,必不能有菩薩的果德。否則發外道的心也能成佛。佛就沒有必要強調眾生一定要發大心大願,發自利利他的菩薩清淨大願,以完成佛道的修證過程,圓滿成佛。

辟支佛盡管把生死的來源推到阿賴耶識這裡,最終還是走向涅槃滅度,畢竟沒有行菩薩的大道,而利樂眾生。這點足以證明辟支佛不是菩薩,沒有實證阿賴耶識。種子不正,根不正,如何能有正果?就如有一些人,在悟前把一切法都歸於第八識這裡,認為其來源都是第八識,其性都是佛性。盡管持這種觀點,但畢竟是理解和推理、想象,並沒有實證第八識,不屬於明心菩薩。

禪宗有個話頭,要大眾參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無數人都猜測出這個一就是如來藏,萬法都歸於如來藏,都來自於如來藏。可是盡管如此,仍然不屬於大乘見道,不屬於破參,還不是真實義的菩薩。因為仍然沒有證得如來藏,不知道一歸於何處。不知何處,沒有找到如來藏在何處,仍然處於無明之中,離證悟不知道還有多遠的路程。相似法畢竟是相似法,代替不了真實法,沒有真實法的功德受用,說食並不能飽。

有的人說阿羅漢和辟支佛都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了,如果是這樣,那就都叫作菩薩好了,何必又叫作阿羅漢和辟支佛,佛法不必分為小乘四聖諦、中乘十二因緣和大乘菩薩六度,都叫作菩薩法,都以明心見性和成佛為根本目的就行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其中的區別很大。

十九、法法相通,沒有說學此法,不通另一個法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學好了,很多經典都會貫通。學唯識,觀行識的運作,是非常有樂趣的,既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他人和世界,能逐漸擺脫愚癡,獲得無量智慧。一切法都落實在識上,有識就有一切法,明了識,就能明了一切法,就能成佛。

二十、略談色

色即是色蘊,是五蘊之一,有相貌、形體、色彩,包括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其中後三者就是法處所攝色。顯色是青黃赤白;形色是大小方圓長短寬窄;表色是色的形狀、姿態,身體的運動和動作、行來去止等等;無表色是色相上所顯現的美麗、醜陋、魅力、韻味、氣質、學識、修養、平靜、憤怒、開朗、熱情等等。法處所攝色是色聲香味觸上面所顯現的法塵,與意根相對,是意識所了別。色還包括眾生色,男女色相,宇宙山河大地,植物鑛物,房屋宮殿無情物等。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要想見如來,見法身佛,見真佛,不能以色相、聲相求見,有色有聲有六塵相的不是真佛,是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化現的有生有滅的佛,魔王波旬因為福力的緣故也能化現佛的相貌。佛涅槃後,四祖優波鞠多就讓波旬化現出釋迦佛的身相來目睹瞻仰,波旬就真的化現出佛的色相,從樹林中走了出來,身後跟著一群弟子,優波鞠多乍一見,以為是真正的釋迦佛,情不自禁地禮拜起來,波旬受不住禮拜就現了原形。所以要見如來不能著色相,不能從色相上來見。

二十一、每個討論的題目,相當於一篇小論文一樣,自己要有論點,然後展開論據,運用譬喻說明,或者舉具體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論點。因,就是證據、論據、事實,用以輔證宗旨。喻,就是貼切形象的譬喻,以說明宗旨。學會這個本事,才能登上論壇,與人辯法,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要參與任何辯論。台下練練口才還可以。但是口才好,不等於邏輯思惟好,不等於能說清楚事實,不等於掌握了真理,不等於有大智慧。口才遠不及頭腦,不及邏輯思辯能力。

二十二、如來、慧解脫的阿羅漢與俱解脫的阿羅漢其解脫有什麼異同

佛與阿羅漢都能出離三界世間生死纏縛,都能解脫於三界,不受三界的生死繫縛。而佛是究竟的解脫,不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變易生死,無有一絲無明纏縛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脫。阿羅漢的解脫還不究竟,還有無明,還有變易生死沒有了。慧解脫的阿羅漢還要等待世間因緣盡才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俱解脫的阿羅漢不用待時解脫,隨時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

二十三、問: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以後,無餘涅槃是三昧境界嗎?

答:三昧境界,裡面應該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將來就會有出三昧境界者。而涅槃裡沒有主人,沒有人入涅槃,阿羅漢的五蘊十八界全部滅盡了,意根也滅盡了,那就沒有阿羅漢了。既然沒有人入無餘涅槃,也就沒有人出無餘涅槃,因此說無餘涅槃不屬於三昧境界。

二十四、在娑婆世界,人們把日常生活的常識當作現量認知,可是這些所有的現量認知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可能都改變了,不適用了。那時候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是那麼回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和法則,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質色法的虛幻性,決定了物質色法的不穩定和不可靠性。

我們認為火有燃燒性,能燒滅一切物質色法,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質會改變,也許連一張紙都燒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為水有淹沒性,到八地菩薩時就知道不一定,也許連一張紙都侵溼不了,何況菩薩的色身。我們認為石頭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頭煮著當山芋馬鈴薯紅薯吃。所以普通眾生那些所謂的現量認知,都錯了,都是非量,眾生不要太自信就對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來的,但是沒有禪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麼?捏個生死輪迴苦而已。現代人喜樂於學語,喜歡背誦,喜歡學知識,喜歡學富五車,不喜歡禪定中實證。

二十五、回向是意根願意把功德送給其他眾生,其他眾生的意根也願意接受,兩個人的如來藏就會配合做交接工作。蠢動含靈因其無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眾生諸菩薩們回向,而積聚一些福德,再借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斷改進其生命質量和層次,無數劫後,才能托生為人。所以我們已經托生為人,並且有機緣學佛修行,應該感謝那些度脫我們的諸佛菩薩和善友,至於如何感謝,應該像諸佛菩薩度脫我們那樣度脫眾生。

二十六、牢關,顧名思義還是監牢的關口。什麼是監牢?三界是監牢,五陰世界是監牢,出監牢的關口在哪裡?在斷我見和斷我執上,並且對如來藏這個我也不執,心要空淨,這是在證得如來藏基礎上才能談得到的,因此說這是禪宗第三關。能做到這點,就能出生死監牢的關口,解脫於三界,解脫於五陰身的束縛。在小乘說來,最起碼有三果的解脫功德,心是解脫的,斷除了貪愛和瞋恚煩惱,命終斷除我執,斷除一念無明,就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

禪定上要求有初禪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禪定,當然禪定是越高越好的。但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非要把五陰身修得像木頭一樣,或者能滅掉等等,這是幾地菩薩甚至是八地菩薩才能修到的。而處於禪宗第三關前後的人,屬於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薩,離八地菩薩還很遙遠。

二十七、心清淨與否,不在於分別不分別,不是把心滅除不用就清淨了。而是在心運行分別的過程中,無有錯謬和異想,沒有無明和煩惱。有人長年累月睡大覺,不分別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淨,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貪瞋癡煩惱一大堆。諸佛累劫不停止度眾生,可是其心卻是絕對清淨。如來藏是永遠清淨,可是祂從來沒有停止過運行和分別。

二十八、菩薩六度

我們學佛要想證得如來藏,明心見性,成為真正的菩薩,那就要修菩薩應該修的法,菩薩應該修行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第一度是布施波羅蜜,作為菩薩一定要修布施度,一方面是要與眾生結善緣,布施與眾生所需,眾生就能信服你,跟隨你一起來學佛修行;另一方面是要修自己的福德,只有自己的福德具足了,才有機會開悟,成為真實義的菩薩,入得佛門裡。

明心的菩薩就入到佛門裡,沒有明心的菩薩還在佛門之外,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菩薩,所以作菩薩首先一定要修布施行,讓自己的福德具足;還要和眾生結緣,因為和眾生結緣,也就有機緣度眾生,眾生會歡喜成為你的隨學弟子,你才能夠帶著眾生,一步一步往上修行,將來成佛時,這些眾生都會在你的佛國土裡護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

第二度是持戒波羅蜜,因為持戒,心不越矩,就能清淨下來,不犯罪業和過錯,也就不受惡業牽累。因為持戒心得清淨,才能有禪定;有了定才能夠觀行和參禪,從而能夠明得真理,證得第八識,所以菩薩應該持戒,使心行清淨。沒有一個菩薩有犯戒的想法,如果故意犯戒,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說明他的性障還很重,還沒有資格入得佛門裡,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所以要想當一個真正的菩薩,一定要持戒,一開始由被動持戒,變為自動自覺來持戒、守戒,到最後就沒有戒可持。因為心已經清淨了,沒有犯戒的心,一切的行為造作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這個時候不用去主動的持戒,就變為不持而持,時時處處身口意行都符合戒律,符合佛法,與如來藏體性相一致,這就是持心地戒。

第三度是忍辱波羅蜜,修忍辱也是要心得清淨,降伏自己的性障,也是和眾生結善緣。雖然眾生給我們很多辱境,但是心要忍伏下來,不回報於眾生,不瞋恨於眾生,那麼就和眾生化解了冤仇,也結了善緣,自己的心性、性障煩惱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伏,這是一個真正菩薩的心行,是作為一個真正菩薩的標志,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

第四度是精進波羅蜜,作為菩薩,一定要在佛法上精進用功,而不懈怠。那在哪些方面精進呢?在布施上精進,在修福德與眾生結善緣上精進,在持戒上精進,在忍辱上也是精進的,在修禪定上也是精進的,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是精進的,時時處處精進修行,善法就會得以快速的增長,那麼就能夠快速明心見性,這是精進波羅蜜,能到生死彼岸。

第五度是禪定波羅蜜,菩薩一定要修禪定,心住一境,既不散亂,也不昏沉,修出定力,才能作各種觀行,然後才能證得佛法。這個定一個是四禪八定的定;再一個是心得決定的定,對於大乘法,對於如來藏法,菩薩已心得決定,確信不疑,不會退轉。對於明心見性能成為真正的菩薩的法,能成佛的法,對於般若實相法,也心得決定。四禪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禪以前的未到地定,一定要修持出來,這是觀行參禪的基礎,有了這個定才能夠很好的觀行,才能夠證得自心本性,所以禪定是很重要的。有定同時也能生福,叫做定福,最主要的是,有定就能夠增長大乘般若智慧,因此修定能到生死彼岸。

菩薩六度最後一個就是般若智慧。所謂般若是指什麼呢?就是指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心體。般若經典主要就是600卷《大般若經》,全部都是圍繞著如來藏而宣講的,《心經》《金剛經》等還有很多般若方面的經典,都是宣講如來藏般若體性,這些內容我們要修習,要明理,明理以後,修出禪定,就可以參禪。這些六度條件具足了,才有能力參禪,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夠證得自性如來藏,就能明心見性。

作為菩薩的修行,主要是修這六個方面。最後一條是般若波羅蜜,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內容,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獲取大智慧,有智慧能成就一切法,依賴於智慧才能得解脫,依賴於智慧才能得度生死和成就佛道。所以我們都應該努力薰修般若智慧,薰修如來藏法。

二十九、為什麼有受皆苦

苦有三種:苦苦、行苦、壞苦;或分為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行苦的行,是指運行和變化的意思,五陰身心一點點發生變化和毀壞,根本停留不住,把握不住,因此五陰就有行苦。壞苦的壞是指破壞、消散、變異,五陰也是把握不住的,因此五陰就有壞苦。一切苦的本身就是一種苦,這就是苦苦的意思。眾生不止有三苦、八苦,擴展細分起來有無量之多的苦,可是愚癡眾生身在苦中卻不知苦,還勞駕佛陀來娑婆開示苦聖諦,開示了以後,眾生仍然不能認識苦,也不能斷苦。

受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不管是哪種受都是苦。即使是在樂受裡,也有行苦,樂受之後是壞苦;樂受的同時,心裡也仍然有苦,樂時不是純樂的,而且眾生還要為各種樂受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五陰世間沒有真正的無苦的樂受。

在無色界裡,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境界是極快樂的,但是那裡也有行苦,時間過得非常快速,定中八萬大劫很快就過去了,過去之後就是一切苦惱就現前了。眾生在快樂的時候不希望快樂消失,這種希望本身就是苦,屬於有所求的苦。眾生追求佛法時要付出辛苦代價,這本身也是苦,但是苦中卻有樂受,之後一切苦就會漸漸轉化為樂受。所以我們要精進修學佛法,不畏困苦和艱難,修到最後都會變成樂受和捨受。不管哪種受都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苦的,所以說有受皆苦。

三十、捨識用根,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沒有識心,是誰來用根,根是怎麼用的呢?除非既是根也是識的意根第七識,離開六識也可以起用,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切法都是由心來支配,沒有心識就談不到修行。我們學佛修行應該把佛法的基本道理搞清楚,才能下手起修。

所謂捨識,是把六個識都滅了不用,只用六根來修行應對一切,但是如果沒有眼識,眼根就不能見色,如果眼根也能見色,那麼死人也能見色,睡著時也能看見色,這樣人就沒有死亡也沒有睡著。六個識如果滅了,人就不能了知一切法,即使有根也不能起作用。根是接收六塵的受納器,是用來出生六識的,沒有識,根就沒有用。所以不能說修行要捨識用根。我們用的是識,一切法都是識在起用在分別,沒有識的眾生就如一塊木頭,不能思惟、分別、計劃、打算、推理和判斷。

如果沒有意識,前五識也不能存在,還是了不了根。即使能用,眼識只能見色的粗相,耳識只能聽聲音的粗相,沒有意識心的分析判斷推理思惟,什麼法也不能了別到。而眼根不能自己用自己,只能靠眼識、意識、意根、第八識和合起來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這樣,沒有識,根不能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意根自己能單獨起用,必須有四禪八定和神通,如果甚深禪定,意根還是不能了知六塵境界,也不能修行。

三十一、音樂是聲塵,是四大組成的物質色法。物體撞擊發出來的聲音,是外聲塵,我們如果聽到了,是聽到的內聲塵。音樂鏇律依聲音而有,屬於五塵上的法塵,是法處所攝色。如果是看著樂譜而想象出來的音樂鏇律,就是獨影境,如果連樂譜也不看,就能憑空想象出來的音樂鏇律,就更是獨影境,都是四大組成的色法。

不同的物體撞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撞擊的力度不同,聲音也不同,撞擊的角度和時間不同,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敲打不同的物體,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就形成了一連串不同的聲音,有節奏感,這就是所謂的音樂鏇律,生滅變異,非常的虛妄,不可執著,不可把捉,所以說喜歡音樂也是愚癡,也是貪愛,不出生死輪迴。

由此想到,能量也是物質色法,四大組成,物質運動產生出來的,也能消耗和遞減,生滅變異無常,不可把捉。熱是觸塵,四大組成,是物質色法,是能量。電子運動,水的運動,都能產生能量,是物質色法,有實際的功用,能被六識感知到。聲音也可以說是一種能量,是物體的動能,屬於能量。飲食當中有能量,能夠讓身體有力量,只有物質色法才能讓身體有力量,有溫度有暖度,能改變身體。

物質形態的改變,就能產生能量,形態不同,能量就不同。水能發電,就是利用水的運動產生能量的原理。身體能量少,多運動,跑步,就能產生熱量,溫暖身體。電磁波、磁場是一種能量,能成熟飲食。

地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把人打死,就是地大能量的作用。火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活命,能燒死人。水大也是一種能量,能沖垮堤垻,能淹死人,能解渴。能量,也叫作一種力量,四大都有力量,都能形成力量。靜止的物體能起阻擋和遮障的作用,也是一種能量。沒有力量,就不能起阻擋的作用。土地也是一種能量,能承托眾生,承托物體,沒有力量,就不能承托。靜止的河水也是一種能量,能漂浮物體,托載物體。

三十二、人分成兩段,一段或者兩段都死。蚯蚓可以分成七段或更多,都能活,原因是虛空中有很多無福眾生,沒有身體,總是尋找機會投胎,蚯蚓的色身是低賤無福的,適合這些無身無福眾生,蚯蚓分成幾段後, 眾生的如來藏就馬上投到其它幾段身體中,蚯蚓的那幾段身體就都活了。一段是原來蚯蚓自己的,其餘都是無福眾生後進去的。虛空當中無身的眾生非常多,沒有身體可以依賴,都很苦惱。所以各類眾生只有遇到能投胎的緣,不管什麼胎都會投生過去,考慮不了投胎以後的命運和痛苦。

大千世界眾生太多了,三惡道的苦難眾生簡直就數不清,光是一個眾生身上的細菌就無數,何況所有眾生身上的,何況虛空當中的,何況十方世界的。所以我們已經得人身,而且遇到了佛法,應該精進修行,保住人身,不能再下三惡道了。為那麼多的眾生著想,為自己無始劫的父母親人著想,也應該精進修行,為憐憫天下眾生,應該發心精進修行。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有幸遇到佛法,多麼不容易,一定抓住機會修出來,以後廣度無量眾。看到那些苦難眾生,自己發大誓願,自利利他,是不難的。

三十三、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有無明,心裡從來沒有明過;如果眾生沒有無明了,無明斷盡了,就是佛。眾生從來沒有作過佛,如果眾生作過佛,永遠也不會再變回眾生。圓覺經裡講過這段,世尊舉例說:譬如金鑛提鍊出真金,真金永遠不會變回金鑛。意思就是說成佛以後永遠不會變回眾生。這也說明眾生是從無始劫以來就有無明,這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法爾如是。楞嚴經第四卷裡,阿難也問了世尊無明從哪裡來,為什麼有無明,世尊說無明沒有來處,沒有原因就存在著,如果有原因,那就不是無明了。

三十四、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佛,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所以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獲得大智慧,智慧解脫,智慧成佛,一切的方法手段都是為了獲得智慧。 有智慧就沒有無明,有無明,就沒有智慧,破無明得智慧。那麼我們修布施波羅密,能獲得智慧,到彼岸。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定波羅密, 都能獲得智慧,到達彼岸,獲得究竟解脫。

波羅密就是到彼岸,脫離生死的此岸的意思。我們的本覺心沒有無明,沒有生死,不在生死的這一岸,也非不在。祂在沒有生死的那一岸,也非在那岸,非有那一岸,即是本覺的中道性。我們修行破除所有無明,獲得究竟智,就與本覺相應,也沒有生死,非不生死,即有佛地的解脫色。即在涅槃,又不入涅槃,就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在在處處無不自在,無不解脫。如果我們的修行方法不能獲得智慧,不能得解脫,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我們就要重新思考,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以利更快地邁向佛地,獲得究竟智。

三十五、很多心理學者等等社會人士並不信佛學佛,卻能把意識和潛意識分得比較清楚。我們這些學佛學唯識的人,卻分不清二者的區別,說來真是汗顔慚愧。唯識學者唯識學家專家,其觀察思惟智慧,如果還不如一個沒有禪定和般若唯識智慧的心理學者,那還算作什麼唯識專家學家學者。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甲:我是這樣理解: 有些學者,藝術家,科研人員經常會因為常研究而日思夜想,以致定力較強常進入三摩地狀態而不覺,所以能觀察細微。

乙:對,他們有禪定,卻不是刻意修出來的,而是有極大的興趣愛好。因為他們不執著宗教的條條框框。也不執著宗教的是非對錯。我看到好多宗教徒反而限制了自己,活在思維概念的世界。這些學者對研究探討工作有熱情,有責任心,於是就能專注一心,其他人事都不感興趣,就能發現真理和事實。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