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襍談(第一部)
第十二章 修行篇(2)
二十一、菩薩道修行之路漫長,何必在意一時眼前的快慢,目標的達成在三個無量劫,只要在三個無量劫之時最快速完成佛道,就是優勝者。就像萬米長跑,誰個智者在意一百米之内在前在後,根據體能設立長遠槼劃安排,保証優先到達終點才是根本,其它都不重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標越長遠,智慧越廣大,胸襟越廣博,氣量越宏偉,志氣越高遠,腳力越有勁,信心越十足。不要在意一時的快慢和輸贏勝負。
如今末法時代,沒有那麽多菩薩種性之人,沒有那麽多好道器,所以絕對不能搞快速証果和明心的速成班。這兩年我看到一些現象,有些警醒了,速成班害人不淺,出來的都是偽劣産品,危害佛教正常有序的發展。
很多人找不到真正修証的入手處,這是正常現象,說明其修証的因緣還不成熟。在他們東碰西撞當中,逐漸成熟自己,逐漸增長其善根福德,以及禪定智慧,完善菩薩條件,培養菩薩心性和德行,最起碼要有做人的德行修養,有人的人格,否則如何當菩薩帶領衆生?把衆生都帶到泥潭當中,都不覺知,近硃者赤近墨者黑,衆生不知不覺都被熏染了惡習,卻以爲是菩薩行,這後果也很可怕。
我觀察到一些求悟者,人品極其惡劣,根本不會做人,也不想做好人,如果這些人都知道了修証的入手處,都知道最後一個結果,都成爲所謂有名無實的菩薩,那麽今後的佛教該發展成什麽樣子?想想真可怕。
越想快速明心開悟証果的人,越不應該悟,因爲有這樣急迫的心,都有不純的目的性,菩薩心性還不足,無所求的心性還沒有培養出來。這樣的人一旦悟後,會更加的有所求,名聞利養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修行方面的事,應該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緣成熟的人,控制都控制不住,一定會自然而悟,自然就是菩薩。
快速証果和明心,福德累積的不足,業障還沒有消除,煩惱還沒有降伏,一旦接近証果和明心,業障就會出來遮障,煩惱就會現前阻礙,障礙重重,極容易退失菩提和道心,後續修行無力。所以有些因緣不成熟,絕對不能下手去引導,絕對不能摘取生瓜蛋,以免害人害己害佛教。
佛教如果搞速成班,只能辦心性速成班和道心速成班、人性速成班、禪定速成班,絕對不能搞証果速成班和明心速成班。如果心性不能速成、人性不能速成、道心不能速成、禪定不能速成,証果和明心豈能速成?
那麽多人跟我訴苦說,修行沒有下手處,不知如何參禪和明心,不知如何觀行証果,現在想來,那就對了,不知是正常的,沒有入手處是正常的。千辛萬苦的磨練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就會什麽都知道都懂得了。
二十二、主人在房間裡觀賞鮮花,然後自言自語說:紅色的花兒很漂亮。這時身邊的鸚鵡聽見了,就跟著說:紅色的花兒很漂亮。鸚鵡所說是如實語嗎?是現量觀察嗎?証得了花兒的紅色和漂亮性了嗎?都沒有,鸚鵡只是學舌,對這句話的内涵一無所知,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麽。所以不見得是能講出點什麽,就是有修行有實証了。
佛經上說,十信位的衆生學佛就有幾大劫了,遇見佛也有好多尊了,一個無量數劫的學佛修行也就修到初地菩薩的層次。開悟明心的住位菩薩,距離初地菩薩還有三分之二的修行時劫,已經走完了成佛之道九分之一的路程,這已經是修學了很久遠很久遠的時劫,相當不容易了。可見學佛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事,道業每進步一個層次,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都是無法計算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掉以輕心,認爲自己理解理解就成就了一個什麽果位,沒有這樣簡單的事。如果沒有走過那段路,也看不到前面的路途,憑想象當然就會覺得很簡單,成佛很容易;已經成佛的人,才知道成佛這條路究竟怎麽樣,經歷過的事講出來才靠譜。
二十三、背課文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課文的内涵,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學佛的過程是:先讀課文,再背課文,接著要理解課文,然後關鍵點要証得課文所說内涵,再然後依照所知所証去實行。這樣,所有的課文都是自己的,不是學來的,從今以後就可以到處廣說課文,都是在說自己心裡的課文。
二十四、學佛如果總背書和盲信,道業如何能有進步?智慧如何能增長?好不容易得個人身,遇到了大乘了義法,如果不好好利用自己的頭腦,深細思惟,求得實証,就白得一回人身,白白遇到正真的佛法,幾十年過去,自己仍然一無所是,豈不可惜?應該盡量把自己不正確不如理的學佛方式,改變過來,不要數寶,要往自己口袋裡裝寶,替別人數沒有用,到頭來自己仍然是一場空。一定要修定,在定中觀行佛法,離開定理解都不能到位,更何況能証得。只有証得的智慧,才是究竟的智慧,屬於自己的智慧,理解的不可靠,何況還理解不到位。
三藏十二部經背得再熟,意根沒有熏成功,在中隂身裡這些知識也起不了什麽作用。理論知識畢竟是知識,自己沒有証得,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我跟大家總是強調定力和觀行,這比知識重要得太多了。而且果位上的事,也與理論知識無關,不管你能背誦出多少佛法,沒有証得,就是零果位。証得佛法的人,盡管沒有那麽多的理論知識,可是實際証量就決定其果位高低。
二十五、現代人都吃不了苦,於是就找借口說,苦行不是道。苦行雖然不是道,可修道離不開苦行,這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擺脫種種貪欲,無貪欲之心之行,心清淨修道很快。讀釋迦佛的本生修行事跡,就可以知道,釋迦佛無量世都是苦修行,甚至爲了求得半句偈子,而捨身喂羅刹。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當中,都以苦行爲主,都不受用貪欲。到如今世間,修行之風逆轉,變爲苦行不是道,都想要一邊享受貪欲,一邊追求聖人的名譽和果位。魚與熊掌能兼得乎?
有的人因爲貪欲重,無法捨離,還要遮掩這種心理,於是就找借口說菩薩是有大福德之人,應該向衆生顯示自己的福德,才能攝受衆生。所以這些人就時時處處講究享受,好像已經成就了的樣子。若如此,釋迦佛當年是無福之人,出家之後沒辦法享受福德?十方諸佛菩薩修行時莫非都是無福之人,在修行時都無法享福,才會那麽樣的珍惜福德?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過去時代所有禪師大德都是無福之人,都無法享受福德?
二十六、有人說吃肉與否,不必執著這件事,就是不執相,攝心爲戒才是根本。可是事實和結果、因果不依你任何人執著與不執著,它必然是要出現的,一廂情願是解決不了什麽問題的。
有攝心的本事才能真正持戒,沒有攝心的本事,就不能持戒。什麽人能攝心,修到什麽程度才能真正攝心,這才是關鍵,不是自己認爲攝心就攝心了,不是自己認爲不執相就是不執相了,認爲那個東西太不準了,沒有什麽道理。能夠做到不執相,必須証得相應的真理,還要有深禪定,才能不執,才能破相攝心。除此都是口頭禪罷了。
要搞清楚,修到什麽程度才能攝心,捫心自問,自己能攝心嗎?如果能,那麽任何問題都能解決,吃不吃飯也無所謂了。如果說執著吃肉不吃肉的事情是執相,那就是說不執著吃肉不吃肉,就是心已經不執相了。既然已經不執相了,那吃什麽應該都可以,不再計較了,只吃白米飯就可以了,或者配一磐鹹菜也行,吃沒有肉的生菜也行,吃什麽都行。不執著吃什麽的人,應該是剩飯剩菜什麽都可以吃,只要吃飽肚子,能用功辦道就可以,其它的都不在乎。真正不執著應該是這樣,而不是所說的不必躲避吃肉這件事。
二十七、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應該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就是要空去各種我的心念,排空心中的我,越空越好,把我排得越淨越好,直至心中無我。而不是向外用功去修他人,讓他人他法隨順於自己的我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各種層次上的無我,越無我越好,越無我越成就,越無我越解脫,越無我越自在,越無我越近於佛,最後徹底無我就成佛。然後把心裡裝上衆生的利益,裝上佛教的利益,就是不要自我的利益。最後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得到了所有的利益,得到了解脫的大利益。這種利益是用無我之心、無我之行換來的,而不是用各種小我行事得到的。
那麽每天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直到晚上心念止息爲止,時時刻刻反觀自己的内心,反觀各種思想念頭,如果發現了自己的心念都是我,有我的各種利益,那麽就思惟有我的不利因素,就要呵責自己,勸說自己,擺平自己,不讓心中的我泛濫而去侵犯他人他法,去順我排他。
讓心像嬰兒一般的單純、純潔、潔淨、清新、不剛不硬,不染一絲塵埃,這樣身心得到滋養,純淨至柔,如來藏就給我們脫胎換骨,一個聖人無我的坯子就成型了,聖人就誕生了,從而聖心成就,聖身自在。這樣才能成爲欲界之尊,色界之尊,無色界之尊,成爲三界之尊,最極殊勝果報不求而得,得也不著不住。
把衆生看成與己一體,生出無我大悲之心,去用無我的心拯救所有世界的苦難衆生。我們的未來,只有這一件事可做,沒有世俗事,沒有世俗利益之爭,沒有各種權勢和名譽地位之爭,全部是佛事菩薩事,全部是無我利他之事。既然如此,我們最好就從現在做起,不要等到成爲聖賢才開始作,等是等不來聖賢之果的。
二十八、學佛人的精進應該不輸於外道
佛世時有一個外道叫作長爪梵志,他爲了與自己的外甥捨利弗辯論,立志學習外道幾大部典籍,發誓不學通達就不剪指甲,人稱爲長爪梵志。一個外道爲了世間無意義的辯論,都能如此用功,無剪爪的時間,長年不剪指甲,我們學佛人都是如何用功的?每天泡泡茶,聊聊天,逛逛街,收拾收拾衛生,吃吃飯,親人團聚團聚,再養生練練瑜伽氣功,道友之間侃侃大山,吹吹牛,再睡足覺,一天下來,有多少時間用在修道上?
世界上有多少學佛人有外道們修行精進?恐怕很少很少,有多少學佛人如外道一樣看破了世間,放下了世俗去修道?恐怕很少很少。三人之中必有我師,我們真應該向外道多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以及那種放下的精神和精進用功的精神,看淡世俗的精神。如果學佛人能有這種精神,加上法義正確,想不得道都很難。
那麽用功的外道遇到佛就得度,戒行清淨,禪定具足,智慧也好,遇到適當的佛法,凝神一思,就証果。那是真正的証,不是解。我們現在的學佛人能行嗎?戒無法守持,禪定修不出來,在大乘法群裡熏染多長時間,也沾不上証悟的邊,頂多解一解罷了。内道與外道的差距有多大?有一些人還看不起外道,那樣的外道,我如果能遇到教起來多麽輕松,絕不會累心,頂多他們不能發大心而已。學佛人發的大心,也是進進退退,都不保靠。
二十九、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即爲魔業,如何理解?
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先天性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能夠作爲一切衆生一切善法的所依止處,這是指自性本心、既有爲又無爲的第八識;另一種是後天修諸善法所生起來的想要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是七識心依止菩提自性所發出來的,是生滅性的,從有爲漸趨於無爲。
衆生在最初發起菩提心時往往都是單純的純真的,可是在長久的修道過程中,有可能會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發心,雖然也在修諸善法,其目的就不純正了,夾襍了一些私念和私欲,違背了自性菩提和最初的發心。這些私念和私欲表現爲目的指向於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無私的爲了佛教爲了衆生,自己的私利高於了整體佛教和衆生的利益。
那麽以這樣的私心而修行的度衆生的善法,就含有了魔的性質,因爲魔王和魔民都是有強烈貪欲的,他們不見得不做善事,可是做善事的目的不純,利益在於個人,所以結果往往不善,善的表面隱藏著惡的實質。所以凡是以利益個人和小團體爲目的善業都是魔業。
三十、菩薩永遠離不開衆生,只要發心立志成佛不入無餘涅槃,都會生生世世與衆生在一起。菩薩分爲不同的層次,首先沒有斷我見的菩薩,即使想離開衆生,也不可能,由於三縛結的綁縛,三惡道不免,與三惡道衆生就不能分離,再回到人中天上,與人天衆生不可分離。斷我見和三縛結之後至地前的菩薩,無論到哪裡都與衆生在一起,離不開衆生。地後菩薩由於發過十無盡願,受願力的牽制,不可能入無餘涅槃,那就必須還要與衆生在一起。
關鍵是各個層次的菩薩要與什麽樣的衆生在一起才好,這個問題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菩薩發願,要發什麽樣的願才適合自己,要考慮清楚,免得未來後悔。
每個菩薩的第一任務首要任務,就是必須要斷除三縛結,而且是要真正斷除,不留餘結。然後才能談得上去度衆生,相對而隨緣的挑選與自己相應的衆生。
發願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在地球度衆生,不離地球不離娑婆世界,可是自己的三縛結沒有斷除命終卻隨著結縛去了三惡道。明明是發願度衆生,可是自己都沒有度得了,還需要其他菩薩來度,何談度衆生?
無論是學佛,還是行善,還是發願等等,做一切事都需要相當的智慧,不能憑一腔熱血,一沖動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不考慮後果是不行的。
三十一、菩薩的十無盡願
諸佛降世普度衆生,示現八相成道,内容要牢記:從兜率天宮降生、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轉法論、涅槃。所以佛一定是出家人,屬於僧數,不是在家人。佛在華嚴經中教導菩薩發十無盡願,其中一個願,是菩薩一定要有廣大的神通,這是必修的内容。沒有神通,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衆生。但是神通最好要在入地以後修,開悟以後修也非常勉強,在這之前都不提倡修神通。
菩薩的心量太小,就無法發這樣廣大的誓願,即使發了,也無法做得到。心量有多大,菩薩事業就有多大。我們每個衆生未來世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自度和度人,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事,都是佛事,沒有三界世俗方面的任何追求。那我們現在就要訓練自己心盡量不著世間相,不追求世間的個人利益,不爲了世間的生存利益而與人爭奪,包括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包括家親眷屬,一切一切,心裡能捨盡量捨,這樣心就空淨廣大了,廣大到如來藏那樣程度,就達到終極。
衆生界盡,我願乃盡。衆生界能否盡?什麽時候盡?記得佛經裡有人問佛,衆生界是否能盡,衆生是否能度盡,佛好像沒有回答。不是佛不知道,無法回答,而是衆生的數量實在是多得無邊無際,不可勝數。每個菩薩的任務極其繁重,即使成佛也要永遠忙碌於度衆生事業。十方世界的蕓蕓衆生無量無邊,沒有佛沒有菩薩沒有佛法的世界也簡直太多了,那些世界裡的衆生非常苦,等著我們這些菩薩們去發心度化。
我們將來有能力度衆生的時候,一切都要爲衆生考量,不要爲個人的私利而互相爭奪,菩薩們如果爲了各自的眷屬問題和名聲地位問題而打得頭破血流,那些衆生怎麽辦?往昔所發的菩提大願那裡去了?我們現在盡量發大願,才能免得未來世不忘失菩提心,一切爲了成就自己道業,成就衆生,不爲世俗利益。
衆生的善根福德不成熟,就不能遇見佛法。我們都應該盡量爲衆生多種植善根,讓衆生的善根早日成熟。如果衆生善根不成熟,缺少福德,即使佛在面前,也沒有用。如果衆生界盡了,沒有衆生了,佛還要佛國土干什麽用?佛成就無數佛國土就是爲了度化衆生而用的,沒有衆生了,佛還留形住世嗎?那就不會再留形了,佛國土也沒有用了。所以,看看未來的情景,我們現在還有什麽好爭奪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能臨時用一用就行了,沒有必要去執著。
三十二、做一個合格的佛陀弟子
在學校裡,一個合格的學生,一定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佛教裡,一個佛陀的好弟子應該是戒定慧全面發展六度具足的佛弟子,是才能與心性完美結合的修行人。德才兼備的人是非常難得的人才,非常稀少,如果只有某種能力,而心性不善不調柔,這樣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如果心性良善,能力不足,還可以勉強用,可以培養,如果能力和心性都不行,堅決不能用。
心性體現在無我上,沒有斷我見之前,有的人我性重,有的人我性輕,我性輕微的人當然比我性重的人容易斷我見,容易証果。總想駕馭他人的人,就是我性重的人,不願意被人管理的人不願意服從長官的人,也是我性重的人,心性不調和,都是我心在作祟。我性輕微的人,比較隨意,比較隨和,對於一些人事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太在意自己的位置和權勢。一個團體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我性重的這些人,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長官者,這個團體就會亂成一片。
一個佛教團體,一定有護法神在護持著,每個人的心性護法神都了如指掌,這個人是什麽心性,有什麽目的,能起到什麽作用,護法神都清楚。所以一個人應該在團體裡擔當什麽角色,護法神會管理,有的人私心重,對團體會起到破壞作用,護法神會想辦法弄走和隔離。
三十三、整個世界都在不斷的生滅變異著,最後都變成了空無,何況我們小小的肉身,更是不能獨自存在,變異得更快,更不能久存。我們每天都那樣的執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真的沒有必要。
每個人早晚要消失滅亡,趁著有生命存在,著眼於生死大事,不要斤斤計較於不重要的小事,吃喝拉撒這些事都不重要,名聞利養這些事都不重要,生活富裕與否順心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後怎麽辦,來世怎麽辦。生命一結束,此世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成了過眼雲菸,都沒有意義了,什麽激烈的紛爭,人我是非也都菸消雲散,無足輕重了。不如多花時間,用心在自己能帶到未來世的東西上,多爲自己儲備後世的資糧,帶不走的就不要再費心思了。
當你感到生活順心自在,家庭和樂美滿,事業有成,名聲權勢增長,自己因此而心滿意足時,就是貪愛成功時,也是迷失時,追求的方向錯了,就失去了重心。當有一天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就會痛苦和悵然若失,就會消沉和失落。莫不如趁好年華,追求道業,不得而得一切,得一切而不得,内心解脫自在,而沒有解脫感,沒有自在感,這就是極樂。
三十四、世界之大,佛國土之大,宇宙之大,意識無法想象,我們充其量也就如螞蟻般。螞蟻的世界裡有什麽?螞蟻的生活有什麽可追求、可計較、可自豪的?螞蟻國裡有什麽可值得爭奪的?每個螞蟻的五隂身有什麽可值得執著貪戀的?
可是佛看見的螞蟻群體,真的是太執著自己的五隂身了,七尊佛出世,螞蟻還仍然是螞蟻身,這正是螞蟻愚癡性的體現,執著性的體現。我們與螞蟻有什麽區別?無量尊佛出世了,還仍然是六道衆生身,還是那樣的愚癡和執著,還是有那麽深重的無明。還不羞愧嗎?還不自責嗎?還沒有慚愧二種善心所法嗎?
智慧高於一切,解脫比什麽都重要,無論付出多少艱辛去獲得都值得,否則就像螞蟻一樣的永遠愚癡可憐下去,還以爲自己多高大呢!
不少人學佛那麽久了,還對山山水水的感興趣,四處遊玩,貪愛眼前的風景,不知珍惜寶貴的時間來修行。不知道如螞蟻般的自己能走出多遠距離,一群螞蟻再能行走,日夜不息,也難走出一片沙漠,何況還能走出一個國土。我們即使坐飛機,也難離開地球上的領空,不如打開自心,擴大眼界,包容整個大千世界,探索無窮的宇宙奥秘,讓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智者和如佛陀般的能者,擁有無邊無際的心量和智慧德能。
學佛修行,到最後就是証得一切法都是空,連空也空。五蘊是空的,十八界是空的,我是空的,萬法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成佛也是空的,佛也是空的。心中空去一切法,一切相,空的觀念也空去,就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所講的那樣,能空所空都要空盡,空的法也不留存,就到家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訓練自己看空自己,看空與自己有關無關的一切人事物理,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一般衆生都是順境起貪愛,在逆境當中容易反思,逆境太多就會起嗔心,個別人會自暴自棄。正常的修行環境應該是,有時順境有時逆境,逆境比順境多一些,這樣的好處一個是能消除業障,一個是保持心地的覺醒,不容易被順境所迷惑,道心才能堅固,才能逐漸看空逆境和順境,去除執著性很快速。
三十五、鯉魚跳龍門脫胎換骨成爲龍神之前,需要蓄勢多久,積聚多少能量和大福德,具有多大的力度,才能猛的一躍,瞬間脫胎換骨?
很多人並沒有積聚出多少力量,沒有付出多少代價,急急忙忙就跳,結果跳的不是龍門,也沒有成爲龍族之一員,還是原來那條鯉魚。有的甚至磕得鼻青臉腫,毁身喪形,也沒有得到一片龍鱗。什麽貪欲也不肯捨棄,卻妄想著搖身一變成爲聖人。這就是現代人最大的貪欲。
很多人不肯真正毁形出家,放不下世間貪欲,就找借口說,出家是出煩惱家,不在於穿不穿僧衣,不在於剃頭不剃頭,心出家是真正的出家。這個借口找的太堂而皇之了,完全遮掩了自己放不下世俗貪欲的心理,而非要有出家的身份,也真是大貪。
三十六、修行人應該習慣於反觀自心
念頭本身是識心的作用,是心所法,發現念頭,就是識心去發現心所法,這就是反觀。聰明人應該都習慣於反觀,而不自覺這就是反觀。習慣於反觀的人都有自制力,能夠自我省察,自我督導,自我管理,自我成長,一切都是自動自覺的,不用人看管和督導,這樣的人適合做長官,最起碼不用被人長官。
學佛修行的人,應該是有覺悟的人,更應該時時反觀自己,返照内心,日日三省吾身,這樣才能逐漸改過自新,降伏煩惱。如果不習慣於反觀自己,就不會發現自己身口意行不如法的方面,那就不能修正自己、改變自己,也不能提升自己。這樣的話,自己心裡是佛念多還是襍念多,應該很清楚,反觀不費力,關鍵在於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順理成章自自然然了。
三十七、菩薩六度裡,其中一度是忍辱度。修忍辱是干什麽用的?有人說是用來降伏心念的,有人說是用來降伏嗔心的,有人說是用來破相的,有人說是用來積福消業調伏自我的,有人說是用來離相讓心無所住的,有人說是用來恒順衆生的,有人說是用來長養慈悲心的,有人說是用來開導引發般若智慧的,有人說用來忍他辱我,修無我行的,有人說是用來破除四相的。
這些說法都對,應該綜合起來說,就全面了。
三十八、每個人修行到一個關鍵時刻,障緣就會出現,這正是修行得力的結果。再繼續修行,障緣就會褪去。修行不得力時,一般不會出現障緣。所以遇見挫折不要懷疑自己,要勇往直前。
修行的次第是先廣博,後專精。如果一味廣博,只能是意識的知識累積,與解脫不相干。應該參禪實証時,就要放下所有的經書,專心參禪。這時再著重讀經書,就會障道。過去禪宗祖師,看見參禪的弟子讀經書,就會制止呵責。現在沒有人敢說弟子什麽,不敢阻止人家廣學多聞,怕給師父釦帽子。有些人修到七八十嵗,心還在廣學多聞上,我也不敢說什麽,自己生死自己說了算。現代人的最大特點是喜歡知識學問,而不喜歡解脫。
三十九、要想讓思念佛法的心念成爲心中的主念,那當然就要以佛法爲重,不以其它的世俗人事物爲要,所有心思或者是極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佛法上,盡量旁無他顧。把自己放得低低的,把自我五隂身看作什麽也不是,一無是處,無一技之長,處在人群中,可以讓人感覺自己有點傻,別的就沒有什麽印象了。不要向外炫耀誇耀自己如何如何能,有文學藝術修養,會琴棋書畫,能歌善舞,文筆雋永,善美工編輯,善詩詞歌賦,善謀權勢,善於推銷策劃,某某權貴,一表人才,首屈一指等等等等,把這些都甩一邊去,忘記你自己是誰,整天除了佛法,就是渾渾噩噩,做個活死人,能活著就行,世間裡一無所愛。這樣心念就會都是佛法,主念就明確了,絕對不愁不了道。打得世俗念頭死,許汝出世法身活。
一般人都做不到,佛法就是離俗背俗,有什麽辦法?一邊享受世俗,一邊還要有佛法証量,魚與熊掌兼得,這是不可能的,先出世後才能入世。
四十、學佛修行學無相法,心要逐漸脫離有相的世俗法,心離俗離相,才能漸漸清淨無爲,與出世間的無爲法相應。如果世俗間一個最普通的節日,也要在意和隨流,心與世俗緊緊的綁在一起,不看淡一些,如何得解脫?修行人最後都要超凡脫俗,因此我們不能與世俗法太粘連,深深的陷入世俗界裡不知自拔,與道背而馳,何時能走上解脫的大道?
四十一、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思路應該盡量打開,不要拘泥於固定的套路,反反複複思惟驗証自己的觀點,從正方向驗証之後,再從反方向驗証,任何一方面都驗証無誤之後,才可以勉強相信自己,但也不一定正確。因爲大智慧與夙世善根相連,也就是說要成爲一個與衆不同的大智者,一定具有夙慧,不是某世無故突然就能出生大智慧。而有夙骨夙慧眼的人,不崇拜權威,不崇拜名聲,不拘泥於印刷出來的文字,一定能跳出這些框框的圈定,脫穎而出。
不搞權威崇拜,才能把心量打開,心量打開以後,視野也會隨之開闊起來,所見就廣闊,不被已知的固有的理論所圈定,其思惟智慧才能獨特而深利廣大,這樣才能觸証到實相,發現本有的事實。
智慧隨著心量走,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廣大,心空如如來藏一般,智慧才能越來越接近如來藏,成佛有期。
四十二、念佛拜佛,一是修福,二是修定,身體拜佛,折倒慢心,即爲有功。修定,不要數量,只要質量,質量就是心住一境,不散不亂。那就要慢慢念,心念,心聽,心想,心憶。慢慢拜,身體徐徐,心念集中,或者注意身體動作,或者想佛憶佛,身心一如。氣息平緩,似有似無,心念化一,念念不忘。日久自然功成,就可以有能力參究話頭,參究自心如來。
每月都要檢查自己的菩薩六度修行程度,布施度修了多少;貪心和吝嗇心捨棄了多少;執著自己錢財物的心松動沒有;爲人大度一些沒有;戒律修持如何,是否勉強守戒感覺戒是一種束縛,還是自覺守戒不覺是束縛,還是不用守戒,根本沒有犯戒的心,後者是心已得到降伏了,不著外境,回歸到内心世界了。
在忍辱度方面,對一切人事物是否能夠容忍了,是否不起爭執,内心淡泊,對不合己意的人、事、物,也覺得無所謂了;尤其對法,不懂的深法,是否能夠接受、安忍下來,能夠慢慢揣摩其内涵。
在精進方面,檢查心裡的世俗法,是否在逐漸減少,是否越來越希求於對佛法的向往和修持;在布施、持戒、修定、修慧方面,是否很積極、很努力。
在修定方面,檢查自己的心,沉澱下來沒有,攀緣、散亂減少沒有;思惟一個義理,能否持續很長時間;對於所修的法,是否有決定性信心,念念不忘。
在修慧方面,檢查自己對於成就佛道所應修行的内容,是否都了解了,每一步驟是否都了解;對於明心見性的内容是否了解;對於解脫之理是否明了;對於真如之理,是否了解得越來越多;如來藏的體性是否都越來越清楚等等。
四十三、修定也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修定能讓我們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身心統一,意根減少攀緣,能量不外放,心思集中,定力增強,智慧就得以開發。能量外放,就像一個面積大的木板,放在地上,使勁下壓,地面只能壓出很淺的痕跡,如果把能量集中,就像錐子只紥一點,錐尖入地就很深。我們的心識也如此,越集中,越能思惟甚深法理,心不散亂,而且思惟程度很深很透徹,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開發出智慧的潛能。
修定包括兩種,一種是靜定,身口意都不動,收攝身心,閉口不語,心不亂想,氣運通身,排除身障,身輕氣爽,神寧心定,精力充沛,身體健壯。第二種是動中定,身心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活動運動中,應該要好好利用,不能放逸自己,心識攀緣不斷,浪費寶貴時光。在活動當中,不僅要做好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同時心念也要緣於正念,所謂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經、念咒、參究一個義理、參究一個話頭、參究一個公案等等。最初從念佛開始,心念佛,心想佛,心憶佛。行走坐臥,念念與佛打成一片,定力具足,改爲參究。那麽,每天給自己定課,打坐修定一小時以上,坐中思惟一小時以上。其餘時間,全部念佛或者念咒,改變心識,不緣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