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31日

第十四章  佛法襍談篇

一、我們的眼界有限,看不見地球,雖然看不見地球,也知我們自己腳踩在地球上,生活在地球上,靠地球的承載和養育。這種知是現量的直接認知還是理上的認知呢?肯定是理上的認知,因爲明這個理,就能判斷出我們就是在地球上。佛所講的許多道理也是,當下很難証得,但靠累世的善根,修到有擇法眼時,通過如理的思惟判斷,就能知道佛法是正確的,依之能得解脫,能成就佛道。

比如羅漢們還沒有入涅槃,但通過學法思惟,能夠了知斷我執、斷盡三界的貪愛,就能得解脫,心裡也肯定這種方法能夠解脫入涅槃,雖然還沒有入,不必等入涅槃時才知道這種修行方法能入涅槃。這就是從佛所講的理上來思惟判斷,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很多事情不必我們親身經歷才知道有和無,對和錯,以智慧性的認知,就會明了許多道理。沒有智慧即使親身經歷也不知其然。奉勸諸道友,自己不知的事理,不要輕易說:不是、不對、沒有、錯誤。要時刻掂量自己智慧達到什麽程度,能不能做正確思惟推理判斷,你所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尤其是對佛所說的法,判斷錯誤,就是誹謗,誹謗了佛與法,後果很嚴重。

二、講法不僅要對衆生根基,還應該要超越於衆生根基,引領和提升衆生的根基。因爲衆生根基千差萬別,不能只講低淺層次的法,深法以及更深的法都應該講出來。講出來也不一定是爲現前的衆生而講,也要爲後世的衆生,爲大根器者而講。根器不足者,聽過就算,不理解就存疑,但不要輕易下定論。

我講法首先要作鋪墊,三六九等衆生都要照顧到,今世後世也要照顧到,更主要考慮整個佛教的發展,因此不能完全照顧到每個衆生的具體情況,當然會有一些人甚至很多人不相應,這是正常現象,即使佛在世時講法也不是每個法都適應所有衆生的根基。一切事佛自有安排,釋迦佛對娑婆世界的佛法有總體和整體的安排,在背後督導著,我們不知,但只要安住著就好,暫時吸取與自己相應的法,深法暫時擱置不理。

世尊在娑婆世界剛成道時,爲大心菩薩衆生講華嚴經,無量諸天大衆及人中弟子,尤其是聲聞弟子,如聾如啞,世尊都知,但是世尊也要講華嚴經,把娑婆世界整個的佛法鋪墊好,把成佛之路講清楚,弟子們才清楚整個佛法修行的次第,以做到心中有數。講完華嚴經,世尊才開始教導弟子最粗淺的佛法,領大衆修行四阿含經,從斷我見証初果開始。

三、自己沒有刻度或者尺子太短是否能測量他人他物

在世間法裡要作一個裁判,必須對於所裁判的内容通達了知,就是要懂行,比如評判一個大學教授教學的水平程度,必須要自己的學識程度高於或者至少要相等於那個大學教授,評價一個大學生的論文水平,必須是大學教師。在佛法的修証上,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悟,是否見性,自己首先應該是明心見性之人。走過了那段路,熟悉了那段路,才能知道別人走的路是否正確,也能知道別人走到什麽位置了。

對於佛法的判斷,最低要求是要有擇法眼,最好是對於主要佛法沒有太多的疑惑了,再最好是証得了那個法,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修到這種程度的人是很少的。判斷他人是否証果,首先自己得証果,証初果才能斷疑,不疑自己証沒証果,不疑師証沒証果,不疑法能不能讓衆生斷我見和我執,否則就判斷不了他人,自己還沒有刻度的時候,是無法測量他物的。

四、修到什麽時候才能做到不分別

衆生七個識的存在,就是起分別作用的,如果要不分別,把識心滅掉的時候就不能分別了;入定以後分別的就輕微,只要是有個知性,有個知的對象和結果,分別就完成了。一般人所說的不分別,是對好壞善惡,你我他她,都不做分別對待,一視同仁;而一視同仁也是分別,否則就不能一視同仁,心裡覺得大家平等,才能一視同仁,有覺有視,正是分別,一視同仁是分別的結果,也是過程。

佛的平等性智,就是對一切衆生平等對待,不分善惡,只要因緣成熟,就要去教導和度化。佛陀不會說,我只度善人,不度惡人,不會只憐憫好人,不憐憫惡人。但也許要相反,佛陀可能更要去憐憫惡人,因爲怕他們受更多的苦受,所以更用心思度化惡人,觀察他們被度化的因緣何時成熟,這是佛陀的大悲心平等性智使然。佛陀不像我們,只關心同情憐憫好人善人,憎惡惡人壞人,佛陀沒有這個分別心,佛陀對衆生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且往往只看衆生的佛性,因爲衆生的佛性平等,所以佛陀看衆生就一律平等看待。

五、佛在世時有人問佛法,佛爲什麽不回答

有些問題,衆生的智慧不夠時,世尊無論怎樣說,衆生也理解不了,世尊就不會宣說出來,說了也無意義,反而增加衆生的迷茫,於是世尊就不宣說。比如有外道問世尊問題,世尊觀他的根基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說你這個問是無記,於是就不予回答。還有的弟子問世間最初的興起,第一尊佛如何修成的,最後一尊佛沒有衆生可度,怎麽成佛等等,這些問題世尊都不予作答。

佛法浩瀚無邊,世尊在娑婆世界只講了一點點,其它的都不適合於此世界衆生修學,衆生接受的能力實在是有限,理解不了的就會謗。所以無量無數的佛法,不是世尊不願意講,是在於衆生自己的業障太重,福德太薄,智慧太淺。我們應該好好懺悔自己的業障,暫時理解不了的道理不要做評論,下斷言,以免造作誹謗的業行,未來世有惡果報。

六、甘露倒入有毒的盃子中,立刻變成毒葯,器不清淨的緣故。佛法甘露入衆生心中, 衆生卻生出邪解,智不清淨的緣故。邪見的種子在衆生八識田中,遇緣即生出邪解,甘露法相被衆生的識心扭曲,變出的内相分就不是甘露了,識心觸被扭曲的内相分,就生出邪見,邪見種子再種到八識田中,將來開出的還是邪見花,結出邪見果。可不哀哉!剔除意根的染污性,是學佛人的當務之急。這就需要意識心常常正確的思惟正確的法理,常常熏染意根,有一天轉變了意根的邪見以後,修行就能走上正路了。

七、心隨境轉,外面的境界能夠影響到内心,生起波瀾,一個原因是定力不夠,一個原因是智慧不足,不能正確如理的認知分析面對的境界。人最喜歡的就是隨順自己的心,不管這個心是善還是惡,順我就高興,違我就覺苦。因爲一個人太注重内心感受了,往往對人事物的判斷不正確。同樣一個人有時覺得很好,有時就覺得很壞,這是完全從自心感受出發,不是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出發。這就說明了我們的心識的虛妄性,境界的虛妄性,它們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不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不真實法,不可靠法,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東西,否則當這些東西滅去時,就要感到無所適從了。

八、四大不調都有什麽樣的症狀

四大不調,百病皆生,所有的色身疾病都是四大不調引起的。四大不調的原因一個是業障使然,一個是後天的環境造成的。四大不調和,就是四大種子的成分改變了,身體就要隨之發生變化,就要出現各種疾病。單一大不調,就能引起與之相應的疾病,比如水大不調,身體當中的水不是多就是少,而水的成分無論是多了還是少了,都會引起疾病,如浮腫、皮膚乾燥、腎病、溼疹、皮炎、血液粘稠、心腦血管病等等這些與水有關的疾病。

風大不調,能引起與風有關的疾病,如呼吸系統的疾病、風疹、風溼等等。火大不調,能引起與火有關的疾病,如身體的冷熱病,寒涼病,高燒、低燒等等。地大不調,能引起與地的堅硬和支撐性有關的疾病,如缺鈣、四肢無力、體弱、身彎駝背,渾身疼痛等等。一大不調,百病叢生,何況四大都不調,更是病障重重。總起來說,都是衆生無始劫造業所感召的果報,極少數情況是偶爾外界環境改變身體暫時不適應引起的,多數都是業障病。

無論是業障病,還是偶爾的環境不適引發,其改變,都是如來藏所爲,四大種子從如來藏中輸送出來,其中的比例成分改變,物質色身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四大種子成分的改變,由如來藏作主決定。如來藏依什麽作主決定改變四大種子的輸出呢?一個是依業種,如來藏能了別業種,祂的運行必須依業種而行。另一個是依色身所觸環境,因爲如來藏能了別身根和器世間的環境,如來藏依之,就要不斷的隨順環境和身根而改變四大種子的結構。這樣身體就不斷的處於各種變化中。每個衆生的色身都是如此的刹那刹那發生著變化,沒有不變化的,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爲。

九、執著佛法到底好不好

關於執著,對於自我五隂的執著,四果羅漢以前都有;對於佛法的執著,沒有修到大乘無學位的菩薩都有,滅了法執就成佛,八地菩薩修行達到無心無爲,在佛法修証上還有很多法要修行,也沒有斷盡法執。

佛法是靈丹妙葯,是衆生脫離苦海的指路明燈,是摩尼珠,是大寶聚,是生死海中的航船,是救命稻草,凡是好言都可以用在佛法上。各個佛經裡已經說得很多很好很清楚了,也有極多的譬喻,佛法就是渡河的船,到岸才能棄船,衆生在生死海中漂泊,如果不緊緊抓著船,掉到海中就會被淹死。沒有得道的凡夫衆生更應該抓著佛法,救自己的性命,以期離苦得樂。

凡夫人極大多數是不執著佛法的,執著佛法的人很少,太少了,如果能執著佛法,就不會再執著自我執著世俗法,造成生死輪回不斷。執著佛法是好事,都學通達了,貫通了,再把法執斷盡,就能登上彼岸。如果還是生死凡夫,就不執著佛法,那肯定是要執著世俗法的,在佛法的修行上就懈怠,一個身體懈怠心也懈怠的人,肯定是不執著佛法的,修與不修無所謂,修什麽也無所謂,怎樣修也無所謂,毫無疑問是這樣。

最初學佛修行,能執著佛法還是有很多益處的,貪佛法是善貪,能有所受益,能把對自我對世俗的執著轉移到佛法中來,把貪五隂自我貪世俗五欲六塵轉過來,執著佛法貪佛法,心地就能得解脫,等到佛法通達了貫通了,再一步步去掉對佛法的貪和執著,然後才能成就佛道。

十、世界在虛空中建立,虛空在如來藏中,如片雲點泰清裡。娑婆與極樂世界最近,還相隔十萬個佛國土,大千沙界該有多麽廣大。征服自心,就征服了宇宙,征服了十方世界,征服了一真法界。把心掏出來,把裡面的法,都弄明白,無量世界就屬於你。實際上征服世界就是征服自心,心外本無法。

我們每天還執著小小的世俗法,爲一點小事而起心動念,就顯得太渺小了。站在宇宙虛空當中觀察,世間什麽事能算事?什麽時候把自己的心量擴大到與如來藏一樣,什麽時候就擁有十方世界海。佛說:“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聽到佛說的這句話,我們真應該趕快醒醒,不要再迷執了。

十一、小乘修行還是以佛講的阿含經尤其是襍阿含經爲準,其他人的論著裡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正確處,其細節與佛說不一致。即使是四果阿羅漢所講的論著也與佛說的有出入,不可全部都信受。

小乘那些論著裡的錯處和爭論,比古代唯識的爭論還多。那麽簡單的法,也要爭來爭去的,意見不一,可見佛法的修行並不容易。由於小乘解脫道的修行層次比較低,著書寫論的人才多,内容也比較襍亂,各說各詞的也不少。這都是娑婆世界衆生的業所感召的,其它世界裡就沒有這樣的情況。

佛經中說,初果以後,修出初禪定,才能依次斷除貪嗔癡等煩惱,之後才能成爲慧解脫的阿羅漢。可是那些小乘論著裡說慧解脫的阿羅漢不必有初禪,也不必有未到地定。一點禪定不用修,就能斷除煩惱,成爲四果,這是天方夜譚。

我們今世如果不精進修行,打好基礎,不有所成就的話,後世的佛法演變得更亂,簡直無法分辨孰是孰非,很容易就掉進魔王設置的坑裡出不來。魔王的招數非常多,防不勝防。所以我們還是發願皈依三寶,依靠佛力救護,走上解脫正路。這個世間處處是魔障,福德稍微差一點,就被障住,自己不知,知也無力解脫。多修福德,增強定力,降伏業障,是最關鍵。到時候,業障現前,有能力沖破出去。

十二、中國的漢字含義,我們要多加以思惟分析研究,才能明白其中的真實義。對文字沒有障礙的人,才能容易正確理解佛法,才能有智慧不斷的生起。有文字障的人,看一段文字,不能真正理解其實質意義,往往要錯解,智慧無法提高。衆生之間的交往當中,如果對語言文字有障礙,造成互相不能理解溝通,那麽交往起來就苦惱和無奈。善解人意的人,都是少於語言文字的障礙,善於看透他人的心理,容易與人溝通,與人交往就少於障礙。

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程度差異很大,有些人爲什麽對文字理解的程度很低呢?心粗不細致,缺少定力,沒有智慧,福德欠缺,這是最主要的問題所在。文字裡明明沒有那個意思,可是有些人理解起來就有那個意思,不肯回頭反思自己,不肯回光返照,很多人只照別人,不照自己,那就是我重的表現。然後就認爲自己理解的正確,毫不猶豫的就去否定他人,與他人辯論。這種沖動性正是缺少禪定的表現,沒有智慧,不能反觀自己,不能正確的評判自己和他人的結果。一個聰明人,是心非常細致的人,既能如實的觀察他人,也能真實的反觀自己,沒有觀察力和反觀力,說明定力差,智慧不足。

十三、在阿含經中的起世因緣經裡說,一大劫有四個中劫,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一個小劫是1680萬年。地球成住壞空一個周期就是80×1680萬年,這是極樂世界的一天, 極樂世界的一大劫等於其它世界的一天;其它世界的一天又等於另一個世界的一天,如此不斷,各個佛國土的時間都不相同。

顯無邊淨土功德經中說,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娑婆世界的劫最短,在此國土修行是最快速的,娑婆世界成住壞空一個周期,就是一大劫,在極樂世界才一天。一天時間和一劫時間相比,後者所修的内容極多,道業的進步與在其它世界相比非常快速。在各個世界修行都有利有弊,苦的世界劫短,修的快;在樂的世界非常享受,但是劫長,修行相對慢一些。

十四、每個學佛修行人都會經歷各種磨難,這是必然的。與無始劫以來的業力抗衡,相當不容易,即使菩薩再來也是如此,逆緣太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需要有在大風大浪中搏擊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要有菩薩的大願,才能不被風浪打壓下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有向上之心,必受磨難,凡修行上有明顯的進功,業障必現前。自己的道心和勇猛精進心是不可思議的,佛力同樣是不可思議的。只要發長遠精進心,必有佛力護祐,魔障對我們沒辦法,相信這點,就能克服萬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只要把眼光放長遠,著眼於未來,腳下的路就容易邁出,眼前的難關就容易克服。

十五、真正的正信,要有現量觀察智慧,否則信難免流於偏信和盲信。即使是佛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也應該存疑,並且想辦法實際証驗,何況非佛所說?

網路上有不少人,說六祖是佛再來,所說法有佛的証量,六祖已經修成了佛。我真不知道這些人根據什麽如此定論六祖。認定一個人是大學教授級別,應該比這個大學教授水平還要高才行,最起碼也要水平相當,才能給與對方認証。如今末法衆生好像都已經修成佛了,然後以佛的智慧認証六祖已經成佛,具備佛的智慧証量。六祖壇經一本薄薄的冊子,估計這些人沒有一個能看懂的,否則誰也不敢下此定論。

十六、衆生的業還需要衆生自己了,主要是了心,心了業才能了。了心,僅僅靠佛力加持還不行,必須自己主動配合,改變自心,破除無明,這樣才能了業。如果你有殺人的業,佛菩薩替你了了,你還有殺心,將來還要造惡業,那能了什麽業呢? 貧窮的業,誰能替你了,福德是個人修的,別人不能替修;禪定是自己修的,別人不能替修;戒律是自己守的,別人不能替你守戒;明心是自己明的,別人不能替你明心見性;佛是自己修成的,別人不能代替你成佛。

十七、什麽人才能隨緣

凡夫如果隨緣,每天每年每生每世,都是什麽緣分多,隨緣能隨到哪裡去?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只有第八識能完全做得到。地前菩薩都做不到,不可能不變。地後菩薩八地菩薩之前也不能完全做得到。只要六七識心還受熏染,就不可能不變而隨緣。佛不管隨任何緣,心都不改變,因爲六七識不受熏染了 。

外道的禪定是那樣的好,八萬大劫入定,煩惱都降伏下來了,可是因爲沒有斷除煩惱,後世出生在欲界,還是隨緣造作貪嗔癡煩惱業,又流轉於惡業苦惱之中。阿羅漢就是害怕被三界世俗的緣熏染,而躲避開三界,入無餘涅槃了。凡夫的心,只要隨緣了,一定會變,非常不可靠。誰如果把一切希望都依止在凡夫身上,必後悔。

十八、諸佛的解脫身

阿羅漢得解脫,出離三界以後,五隂身滅去不再出現了,雖解脫而無身。佛雖然已得究竟的大解脫,卻仍然保有色身五蘊,以此利樂無量衆生,所以佛的五蘊身叫作解脫色。佛証得的是無住處涅槃,永遠都不會灰身泯智,不會捨棄衆生不顧而自得其樂。佛在無量世界隨緣普度,心中一法也不住,在這個世界裡的緣盡了,就在其他的佛國土又現一個色身,再廣利衆生,所以叫作無住處涅槃。

佛不管在哪個世界都要現出應化色身,那個色身是爲了利他而現,叫作他受用身,佛的五蘊身已得大解脫大自在,沒有任何執著和束縛,因此也叫作解脫身。衆生成佛以後都有無量的分身和化身,能隨意建立無量的諸佛國土,釋迦佛的分身佛就有無量無邊之多,名字也都不相同。佛的報身只有一個,應身佛化身佛則有無量無邊之多。應身佛必須降臨人間八相成道,母胎出生,示現與世間人一樣;化身佛則不拘於形式,隨意化現,不用八相成道,也可以示現如同凡人。據佛經中記載,釋迦佛有一百個分身,在一百個佛國土作應身佛,阿彌陀佛就是其中的一尊佛,實際可能還不止這麽多,釋迦佛的化身有無數之多,散佈在十方世界廣度無量衆生。

十九、諸佛都入涅槃以後還有世界嗎?沒有世界了,什麽都沒有,連空也沒有。世界因人而有,因人的業而有,因人的緣而有,因人的願力而有;如果沒有人了,就沒有業,沒有緣,沒有願力,世界如何能單獨存在呢?衆生五隂十八界,沒有五隂就不會有十八界了。沒有世界的時候,空空寂寂,連空空寂寂也沒有,因爲空代表世間,寂代表狀態,沒有世界了,就沒有空間和狀態。

衆生成佛以後,又沒有衆生可度,諸佛在國土世界干什麽呢?無事可做,無心可用,只有入定,長期入定還不如入涅槃,結果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阿羅漢們就不搞什麽世俗事業了,佛還能干什麽呢?成天入定中,入定有什麽用呢?諸佛無論干什麽都沒有用,不干什麽更沒有什麽用,入定和涅槃沒有區別。衆生在一起還能互相鬥一鬥,成佛後心裡絕對的太平了,無事可做。

成佛以後,只有度衆生一件事可做,如果沒有衆生可度,什麽事也沒有了,成佛以後什麽都是多餘的。那我們現在做那麽多事干什麽?同樣是無聊,現在聚在一起,互相爭鬥還有什麽意思,有什麽可爭可鬥的?什麽都沒有用。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約束自己,惡法盡量一個都不做,可以做善法,到最後做善法都是多餘的,善法也不做。這樣心才能越來越無爲,成佛才快。

二十、爲什麽佛那麽慈悲,在天上卻能悠哉悠哉的看著娑婆世界衆生在遭受各種苦惱,佛能看得下去嗎?

我在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正好過陽炎關,之前好多年就做好了準備,要如何面對母親的去世。心裡就總是想著母親是由什麽組成的,真的有母親這個人嗎?在辦理母親喪事的過程中,就觀察每個人的六七識心,觀察所有人的心理狀態,於是就証得了陽炎觀,一切人在我心裡是那樣的空幻,我就像一個行屍走肉一樣應對著一切,雖然心裡還是很難過。

那麽以佛的無量智慧觀看衆生,衆生都是什麽呢?宇宙世界,人事物理,都是什麽呢?衆生的色身是四大微粒,識心是識種子,佛看衆生,沒有衆生,以及其事其理。這是其一,其二,衆生自有其受苦的業緣和業力,因緣不到,救也沒用,只能看著衆生漂流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因緣成熟時,才能出手相救。

二十一、衆生能否度盡

一個如來藏對應一個衆生,出生一個衆生,所以如來藏也叫作衆生界。心經中說如來藏不生不滅,衆生界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就是不變異,不生不滅就是永遠不用生不能滅,所以如來藏的數量永遠是固定的不變的,而且是無窮無盡之多。因爲衆生太多,如來藏太多,無法數得清楚,所以才說是無量數。

這麽多數量的如來藏對應這麽多的衆生,衆生是否能被度盡?只要衆生界不再增加,佛菩薩越來越多,衆生早晚都被度盡,再多也有度盡那一天,只是時間不定,無限長遠,不可說不可說的無限長。衆生都成佛時,沒有可度的衆生,諸佛住世也就沒有什麽必要,沒有什麽意義了,應該都會涅槃去了。諸佛們沒有必要無事找事,十方世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最後成佛的那些衆生,修行非常省力,一尊佛護持著一個衆生,修行就像做火箭似的。最後一批衆生再也沒有機會造惡業,無明業種消除非常快,不用度衆生就能成佛,因爲沒有無明時就成佛了。

二十二、所謂的度衆生,不是說非要把煩惱業障深重的衆生一次性的度成爲聖人,才是度衆生。而是把衆生的修爲相應的提高到一定程度,與從前相比有個大幅度提高就行了,不可能一下子成爲聖人。拔苗助長的結果,就是把衆生度死,度到三惡道裡,佛教被毁滅。成爲聖人的因緣不成熟時,只能長期熏習,直到接近於聖人的品格,才能度其超越凡夫,急功近利的度人,只能把人頭度下來,心仍然是凡夫,頭手分家。

二十三、菩薩性是如何出現的

在衆生只有七八識沒有五蘊身的時候,哪個衆生有菩薩性?如果沒有菩薩性就不能成佛,十方世界那些佛和菩薩都是從哪裡來的?意根無始劫以前沒有先天性的菩薩性,但有了五蘊身以後經過後天環境的熏染,看到自己和衆生的苦,就會生起菩薩性,最終就能成佛。能發起菩薩性這個行爲最爲寶貴,能看到衆生苦,生起憐憫心最爲寶貴,這就是菩薩種性。

二十四、佛的悲心是否也是虛妄的

佛的悲心有兩種,一種是先天就具有的大悲心,無始劫以來一直慈悲利物,更是利人;雖然此心沒有主動生起慈悲的感情,也不知道衆生是值得悲憫和可憐的,但是其行爲卻是無我隨順衆生的,其結果卻是饒益了衆生,關愛了衆生。這是佛的如來藏無垢識所具有的悲心。

佛的另一種是悲心是後天通過修行修出來的,是佛的意識心也就是妙觀察智所表現出來的對衆生的悲憫心,這種心能夠隨著佛的意識心妙觀察智的出現而出現,隨著妙觀察智的暫滅而不現,是生滅變化的,不是永遠都能存在的,既然不是長存的心,是佛的無垢識出生虛幻出來的,因而是虛妄的。

佛的兩種悲心都不動轉,菩薩的意識心的悲心還有動轉,凡夫的意識心偶爾的悲心全部隨境轉,不是隨時都有,也不能恒常存在,也不究竟,更不具智慧性。佛生悲心,不隨境界流轉,不認境界爲真,不分對象,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你我他它的分別對待,看衆生一律平等。

衆生對待人往往是不平等的,以自我爲中心點,一點一點地向外擴展,越是外圍的人,生起的慈悲心越少,或者根本沒有慈悲心;有的人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不生起一絲慈悲心。所以衆生私心比較重,我心比較重,很少考慮別人,或者根本不考慮,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與佛的無緣大慈相去甚遠。

二十五、關於即身成佛的問題,無論是即身成佛,還是即生成佛,都是最後身菩薩妙覺菩薩的事,凡夫無分。即身成佛,是像彌勒菩薩那樣的妙覺菩薩才能即身成佛,但是也得選擇時節因緣,除此再也沒有即身成佛的了。

衆生修行都是有次第的,不可能跳躍很高的層次,從凡夫一躍而爲佛,除非是已成佛者表法示現;但是也不會在有佛住世之佛國土示現,一國土無二佛故。凡夫衆生應該先修阿含解脫之理,証解脫果,然後再修學大乘般若和唯識之理,循序漸進,一輩子能明心見性,已經是相當好的根基了。一般的衆生斷個我見,証個初果,都已經難上加難,摸不著頭緒,即身成佛的事就不要想了。一般衆生學個如來藏法,都學不明白,不可能一輩子把如來藏裡的所有種子功能作用都証到而成爲一切種智。一般的衆生連個四禪八定之前的未到地定,都修不出來,何況修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獲得無量的神通道力,無量無數的分身,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衆生連度自己都很難,何況能度無量無邊之多的衆生,作爲自己佛國土裡的弟子,更是不可能。不能度衆生,就不能有無量數的弟子,沒有弟子,一個人不能成就一個佛國土。當國王都有輔佐的大臣和千軍萬馬,來建設和維護國家;作佛就需要更多的大菩薩來輔助弘法度衆;沒有度過衆生,就不會有大菩薩弟子作爲左膀右臂來輔助自己弘法。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還是要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不要好高騖遠,而耽誤自己的道業。

二十六、修行不是只活在當下,只管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未來。讓未來不再受輪回之苦,不再迷茫無知,不再有無明。如果只活在當下,心中沒有未來,就看不清楚前方,容易走錯路。而且這個當下念念生滅,說一個當下,就已經成爲過去。哪裡有當下呢?過去無數個當下已經消失了,這個當下正在滅亡,以後的當下還沒有來。你要哪個當下呢?過去的識心已經滅了,現在的識心念念在滅,未來的識心還沒有來,你要得哪個心呢?三心不可得,不可得的那是識心,是無常虛妄的心,能生滅的怎麽能得到呢?怎麽能抓住呢?

但有一個心,不是後得的,先天就有。即使你不要祂,祂也不離棄你,你上天隨你上天,下地獄也隨你去,你到哪裡,祂都隨從。你受苦受惡報,祂也不嫌棄,從無始劫以來,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這個心有多麽好啊!修行就是要証這個心,明了這個心,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開發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成佛作祖。

二十七、所謂的世界,不過是一種感覺罷了。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那麽這些感覺都是什麽東西?什麽也不是,幻化罷了。那怎麽辦?改變不如實不如理的感覺,爲如實如理的感覺,就回歸真實,回歸覺性,回歸一真,回歸涅槃,回歸寂靜。

二十八、對於實修的人,不需要特意講意根,他們就能實証。對於不實修的人,一定要告訴他們解悟與証悟的區別,讓大家不要滿足於解,一定要實証。這是對末法時期浮躁的衆生特殊待遇,衆生心極其浮躁,不肯下苦功,不肯持戒,不肯修定,即使想持戒,想修定,由於環境因素,也無法做得到,因此不能觀行,不能實証。只能天天看看書,意識理解理解,解到一定時候,對外就說自己証悟了。因此有必要在這特殊時期講一些特殊的法。對特殊衆生要特殊講法,這才是對應衆生的根基,解決衆生實際和根本的問題。

二十九、任何人都有可能錯解佛經佛意,但是只要不肯定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沒有大過失了,也不一定會誤導他人。學佛過程中,肯定是一錯再錯,任何人都難免,關鍵是對自己的觀點抱持著什麽態度,到什麽程度可以自信自己的觀點正確,這個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沒有錯誤的,只有佛一人,彌勒菩薩講法,佛也不會百分之百肯定。

開悟的菩薩講法也會有錯,不開悟時講法錯誤就會更多,一般性的錯誤都沒關係,關鍵是最關鍵之處,不要有錯誤,因爲關鍵之處涉及到隨學的衆生能否証悟的大問題,這是衆生生命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上,一定不要有錯,只要目標方向沒有問題,其餘的都是小問題,可以糾正扭轉。我們學佛,就是要努力勤求証悟,証悟以後,隨所學法,隨學隨得,往往會事半功倍。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