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佛法雜談(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四章 性障和煩惱篇(2)

十八、眾生投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一定有與這道相應的業和習氣種子,否則就不能投生此道中。投生以後,就要表現出與這道眾生相應的習性習氣,一切行為造作、飲食生活習性自然就與這類眾生相應。所以我們要多培養人界和天界眾生的好習慣好品德,盡量降伏貪瞋癡煩惱和不良的行為習慣,習性與人和天人相應,後世就能投生到人中和天上。

作為學佛人盡量不蓄養畜生,因為長期與畜生打交道,朝暮相處,就會毫無覺知地受到畜生習性的熏染,來世就有投生到畜生道的危險。我們現在如果心裡有慳吝心,就與惡鬼眾生相應,來世就有可能投生到惡鬼道中。所以布施能破除我們的慳吝心,沒有慳吝心,就不會投生到惡鬼道,心與惡鬼不相應故。心中有瞋恚、兇狠和邪惡,就與地獄眾生相應,來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獄中,忍辱就能破除我們的兇狠瞋恚心,命終免墮地獄中。愚癡與畜生心相應,修學般若智慧,就能破除愚癡心,善於思惟思辨,就會破除無明和愚癡。

有些人心性粗惡,在家頂撞辱罵父母,在外違逆師長,毫無孝道,時時處處以我為中心,來世就與人絕緣,投生惡道。多做人事,說人話,多孝敬父母師長,受持五戒,心性就與人相應,來世能保住人身。修行十善,心性與天人相應,來世就會升天享福。但是學佛人盡量不去天界享福,應該發願留在人中繼續修行,所修福德都要回向自身道業,以使道業迅速增進,在道業上得到最大利益。

十九、每個人的我執都是很重,只有通過學佛修行認識到世間的真實相以後,我執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學佛時間長,有人學佛時間短,造成了每個人的學佛根基有所不同,然而無論什麼樣的根基,只要進入佛法當中,都是先於其他眾生覺悟的人,應該為此感到慶幸。我們後邊還有無數又無數的眾生連人身都得不到,更沒有機會接觸佛法,苦難無邊無盡,到我們成佛時,都不知道他們是處於哪種生存方式的眾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生起悲憫心,不僅要憐憫自己,也要憐憫眾生,發起救度眾生的大悲心,使得自己一方面道心能堅固,一方面福德就能快速累積起來,修行就能很快速了。

學佛盡量多修福德,佛是福慧兩足尊,福德是不可缺少的成佛的因素,福德累積到一定程度,道業才能進步,智慧才能增長。很多人不重視修福,致使學佛很久,佛法知見還是很淺薄,智慧不得一點長進,根本問題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積極修福的人,進步就很快,智慧增進的也很快。是修福對自己有利,還是不修福對自己有利,請大家三思。

二十、眾生因什麼而有慢

眾生因有我而有我慢。慢的種類有很多,都是以假我這個色身五陰所擁有的虛相、假相、生滅相而感到自豪自傲,因而生慢。慢包括慢、過慢、高慢、卑劣慢等,比如,眾生以自己的色身外貌美麗、漂亮、莊嚴而感到自豪;以自己的見聞覺知心聰明伶俐、工於心計、知識豐富而自傲,認為自己的見解多麼正確和高明而自豪;以自己能擁有極多的財富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名聲、權勢、地位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眷屬,擁有優秀的孩子而自豪;以自己所擁有的產業巨大的父母、有權力和地位的親屬而自傲;以自己的學問、修養、經歷而自豪。

因為自豪自傲,內心裡就喜悅愛樂,逢人就向人誇耀,展示自我,自覺或不自覺想讓他人了知和羨慕自己。所有的心行全都圍繞著假我這個五陰而現行出來,不知五陰虛妄,本非真有,刹那刹那在生滅變化,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實體。我尚且不有,何況我所擁有的某某更是虛妄。比別人超勝而自傲的人還算好些,很多人是明明不如別人或者和他人差不多,也認為自己超勝於人,這種過慢就很嚴重,不但能障礙與他人平等交往交流,也讓自己深陷貪執,增加生死繫縛,不得解脫。 

也有一種人,總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總是感覺很自卑。這是總把自己的五陰與他人的五陰相比較的結果,也屬於非常注重自己的我心,五陰我在心裡仍很重,內心裡還是希望自己的五陰比較突出一些,因此才感到自卑,這是卑劣慢。我慢是下意識當中認為有個我的存在,這個我有功能作用,有影響力,內心感到滿足和訢喜,這種慢是阿羅漢斷的,離我們還很遠,暫時斷不了。

對我們學佛人修行有障礙的慢,是我們最應該著手要克服和改變的慢,比如有人認為,我學的法都是正法,有多麼殊勝,他人都不如我學得好,但實際不是;我的師父是某某大德,名氣非常大,我學來的智慧見解絕對正確,但實際不是;還有人說我學佛時間很長已經有三十年了,已經如何如何了,別人都不行。

因為這種慢,就不肯虛心向他人請教,遇到真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就做不到不恥下問,甚至還要辯倒對方為己樂,白白失去參學的機會。這些慢心都能耽誤和障礙自己的道業,以至於道業得不到增進。這些慢都因五陰我而來,心裡牢牢地執著五陰為我為真實,這是障道的根源,這樣阻礙自己的道業甚為可惜。因此有必要觀行五陰的虛妄,破除我見,拔除生死的根源。

人的慢心是從哪裡來?從我而來,以自己的五陰為慢,以自己的見聞覺知心為慢。把虛妄的當作真實的我,才有慢,拿自己的五陰與別人的五陰相比較,認為自己的五陰比別人的要好。拿自己的見聞覺知心,與別人的見聞覺知心相比較,認為自己的見聞覺知心是聰明的,優秀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於是就覺得自己多麼的了不得了,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言語之間就把自己兜售出去,讓別人都知道自己多麼有能耐,多麼的殊勝。這就是我們那個可憐的我!各種煩惱一旦形成習性,就很難改變,自己都不能覺察出來。但是言語之間明顯地表露了出來,別人都能發覺,就是自己不知道。

二十一、當我們初禪現前的時候,外界無論怎樣的際遇,他人無論怎樣對待你,內心的煩惱都不會現起,雖然有時也難過,但那是浮層,不能進入內心深處。那時心如銅牆鐵壁,外不入,內不出,外界的欺辱不能真正的碰觸到內心裡,心就會有一層保護膜,這個境界叫作煩惱不侵心,心不起煩惱。這就是阿含經中說的:心自在,心得解脫的境界。

修到這個地步,自己會生生世世都受益。所以二果以前,心都是不自在也不解脫的,因為與貪瞋癡煩惱聯繫在一起。心解脫,是以意識心為主,意識心貪瞋癡具足,前五識也解脫,眼不貪色,五識不貪色聲香味觸;意根第七識的解脫,那就要斷我執,有能力滅掉自己,那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真正的心解脫是四果,斷了我慢,五上分結都斷了,能夠自己證明自己不受後有。

二十二、喜歡音樂是不是貪

只要心裡認為好,感興趣,有喜樂,就是貪,只要有心於這些聲音,心沉浸在這些音聲裡就是貪。因為貪愛,才生死輪迴不息,只要喜歡一個東西,就被這個東西束縛住,就不得解脫。解脫就是心不著任何一物,阿羅漢因為心心念念想解脫生死,害怕著任何境界,他們接觸六塵時,根和塵僅觸一下就移開,不再往下進行,免得起貪,起覺受,他們很注重這些修行,我們也應該盡量這樣做,雖然暫時還做不到,但熏習總是有利於自己的。

我們聽聲時,應該把聲音當成空谷的回音,知道聲音是不真實的,就不要對聲音生起興趣,對其它的六塵境界也要這樣觀行,不要生起貪愛,心就能解脫。佛在《雜阿含經》卷一中說:貪愛於色就等於愛樂苦,喜歡覺受就等於喜歡苦,喜歡想蘊就等於喜歡苦,喜歡身口意的行就等於喜歡苦,喜歡六識的識蘊就等於喜歡苦。如果不喜歡苦,就不要喜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對色受想行識的喜貪斷,就能離欲斷苦。

我們要想斷我見,得解脫,首先就要觀察苦,認識苦,才能生起厭,才能求解脫,厭離心不生起來,對五陰的貪愛就會繼續,這樣就不能斷我見,較深一些的禪定也不能出現。我們厭離世間的五陰和生活,欲界定才能出現,厭離欲界天人五陰和生活環境,色界定才能出現。總是有一個喜歡五欲的心,什麼好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現,因為你的心裡已經裝滿了,沒有空間,更好的境界也只能擺在心外,你都享受不到。

二十三、如何減輕情執解脫自心煩惱苦

一個人如果情執太深重,內心深處肯定是糾結不斷,苦惱重重。怎樣才能減輕情執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觀察世間的無常,觀察每個家庭的無常,觀察每個家庭的結局;觀察每個人的無常,觀察每個人的結局;觀察自他心理的無常變異,仔細思惟這些世俗法有什麼可執著的,再思惟自己生生世世所有的情感,最終的結局都是什麼;眾生無量劫來泡在各種各樣的情感裡都得到了什麼結果,觀察每個人從前世都帶來了什麼,今世死後又能帶走什麼;什麼是自己永遠不變的東西,什麼是自己最可依賴的東西,什麼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東西。

再觀察思惟自己無量劫以來的父母、伴侶、兒女、親朋以及所有的家親眷屬,他們如今都在哪裡,那些感情都哪裡去了,自己為什麼生生世世輪迴痛苦不已,都是因為執著於自他情感,從而繫縛了自己的心,不出六道輪迴。眾生不管對什麼都是貪生生貪,生死輪迴,情為根本,愛為根本。知此,就不應該再去追求生死輪迴苦的根源,應該從貪染的泥潭中漸漸地拔出腿來,逐漸走向自由和解脫。

二十四、生死的因是什麼,這點要搞清楚。生死輪迴是因為貪瞋癡煩惱,是對五陰十八界的貪愛執著,是對三界世俗法的貪愛執著。如果沒有執著,沒有貪愛,沒有煩惱,煩惱全部斷盡,自然就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果對他人的恭敬實質是自己的煩惱性現前,而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有生死;如果不是煩惱的顯現,那就與生死無關,包括對佛的恭敬,如果是以清淨心真誠心,反而能增加福德,有利於解除生死煩惱。楞嚴經第一卷裡記載,阿難出家的因,是對佛的貪愛,不僅僅是恭敬,所以佛才徵求愛樂佛的心是哪個,在哪裡,然後降伏這個貪愛心,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二十五、修四禪八定是否能證得涅槃得解脫

涅槃是心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所證的境界,不僅與禪定有關,主要與解脫的智慧有關。即使修出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不能得解脫,仍然在生死輪迴中。因為沒有斷除生死的根源——我見,因此就沒有斷除與我有關的煩惱,被煩惱所繫縛,心不得解脫,未證涅槃。

心得解脫是小乘三果人的境界,不僅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也斷除了我見,斷除了貪欲和瞋恚煩惱以及三縛結,這是證得了有餘涅槃。再斷除我慢、我執,對三界的貪愛全部斷盡,獲得了解脫的智慧,就能入無餘涅槃。

因此說只有禪定,不能斷除煩惱,只能壓伏煩惱,心不得解脫,智慧也不得解脫。心解脫是智慧加禪定,斷除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慧解脫同樣是解脫智慧加禪定,斷除所有煩惱所獲得的解脫境界。

二十六、很多人每天都是為了說話而說話,為了表白自己,顯示自己,而口無遮攔,心中的我很重,都不知道回光返照檢查自己的身口意行,修行是修個什麼?天天喊無我,心中的我卻仍然很重,自己檢查自己,修行究竟修了個什麼,有沒有力度?

檢查自己的心裡,為什麼有不高興的情緒,如果心裡沒有我,不是我重的話,能否不高興呢?順我者樂,不順我者悲、愁、恨、苦,這就是十足的我,這樣與無我正相反。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我,把自己每天心中的我融化掉,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學習千經萬論,就是要達到無我,不是為了學佛法而學佛法。學佛法的目的是要做到無我。如果每天都是為自己的我而學佛法,而顯擺自己,那不是與修行背道而馳嗎?

第七識意根的我執重的原因,是著我相,時刻想突出自己,表白自己,自己如何又如何,告訴他說錯了,不是這樣,馬上就為自己辨白,或者氣憤的走人,這些都是嚴重的我心。真想快速的修行,快速的增進道業,每天都應該檢查自己的煩惱心所法,是不是比以前減少了;情緒化的表現是否減少了;慢心我心是否減輕了,這樣才是正修行。不是學了一大堆知見,然後增長我心和慢心,這樣是學錯了,學反了。

二十七、什麼是見惑和思惑

見惑是指知見上的煩惱,知見不清淨不正確叫作見惑,見道時即斷。見惑是指眾生把五陰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當作不生滅的我,因此執著不捨。斷除五陰十八界為我的知見,就名為斷見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顛倒,貪瞋癡煩惱和煩惱習氣,所有的無明惑,修道以後才能斷除。小乘的思惑指貪瞋癡煩惱,對三界世間的貪愛。大乘的思惑除此之外,還包括眾生心地上的所有塵沙無明惑。小乘思惑斷盡,就是四果阿羅漢,大乘的思惑斷盡,就是佛世尊。

二十八、一切的爭奪鬥爭,都是因為有我,無我就不會去爭奪和鬥爭。無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輕微的,斷我見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斷我見的過程中,我性是要逐漸減輕的,以至於接近於無我,才能在最後觀行時斷除我見。

在平時的修行過程中,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漸減弱。在為人處世中,觀察自己的煩惱是否還很重,慢心執著是否還很重。如果觀察出來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辦法調伏自己,壓伏自己。

每個人因為什麼有慢心呢?因為自己認為自己的五陰身殊勝於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這種知見不降伏,很難斷我見。把自己的五陰身當真,把自己的覺知心當真,把自己所擁有的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當真,內心才會自覺不自覺的生起慢心,而淩滅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過程中,必須努力克服這些慢心,慢心我心輕微以後,才有可能斷我見。

所有煩惱都是因我而來,無我就無煩惱,越無我越無煩惱,究竟無我,煩惱以及習氣都會斷盡。

二十九、世俗之爭,讓所有人身心疲憊,爭來爭去結束爭個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豈不快哉!為什麼非得要自己好,別人不好呢?每個人心中那個我,像巨石一樣沉重,以至於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艱辛、疲憊和沉重。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學會用無我這個工具,一點點的敲掉這塊有我的巨石,讓大石頭變成小石頭,讓小石頭變成碎石,讓碎石一點點的離開心中消失掉。這樣心就輕松沒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脫自在了,心就愉悅快樂祥和了。

三十、不知觀心,不會觀心,不能觀心的人,無法覺悟自心,不能覺悟自心,就不能改變自心。有很多人學佛,都是任心自漂流,隨順自己的貪瞋癡煩惱,隨順自己的我性,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惡心,有不善心所,也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因此也就不會時時處處與自我相逆,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逆,與自己的愚癡無明相逆,不知道隨順我心我性就是隨順生死,隨順三惡道,隨順苦業。

革命,是革誰的命?是革自己的命,革意根的命,這樣才能得解脫,得大自在。可是很多人每天卻是革別人的命,努力想改變他人,以隨順自己的我性,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貪婪,這樣的人正是無明深重的人。凡是不能觀心的人,都是煩惱習氣嚴重的人,我性重的人,自大自慢的人。這樣的人,意識心都沒有覺悟,內心深處的意根要如何覺悟、解脫和自在呢?

大多數人沒有遇到佛法時,內心迷茫不覺悟,遇到佛法了,照樣是迷茫不覺悟。抓取外境為我所有,為我所用,增加我見和我慢,不惜採取卑劣手段達到個人的私欲私利,卻堂而皇之的認為自己有修行,有手段,聰明才智。從來不能回光返照自己,學法之後,把佛法知識作為一種偽裝,來壯大自我,增長自我,實是愚癡,而不自知。

三十一、如何抓住煩惱賊

修行到有一定覺悟的人,會經常回光返照自己,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我總是要冒出頭來,這是好事,沒有覺悟的人就發現不了。發現冒出頭的那個我時,就觀察這個我,看看他到底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滅去的,如何運作的,心行如何,有什麼目的。常常如此觀察,必有重大發現。

這樣修行的人,就不要刻意的壓制自己,讓煩惱冒出頭,然後抓住它進行審判,搞清他的來龍去脈,就會大有收獲。以後斷煩惱也是這樣,不要刻意壓制煩惱,看煩惱起處,快速的抓住它,好好審判審查一番,定能改造。修行還是在娑婆世間裡好修行,處處是擒賊的機緣,只要能擒住賊,就能識得他,自家寶藏就不會再損失了。

三十二、人心不平,是非紛爭,為什麼不平?心中有四相,相有好壞和凹凸,存於心中,所以心中不平。心本自平,不平的是那個見相的心,如何心平?把相抹平。如何抹平?觀相平等一如,看透相的實質和本質。相的實質和本質是什麼?不過七大種子組合而已,不過如來藏造就而已,豈有真實的相,而被我們所見?眼睛有翳病,見有高低、上下、美醜,病眼望空花,病去空花無。修行,就是除病見實相,除此無他!此為勉人,也為自勉。

那麼遇到好爭好鬥之人怎麼辦?忍他,讓他,再過幾年看他;讓他爭,讓他鬥,讓他第一,讓他高大,把所有的相都讓他置於心中。我們卻要空掉所有的相,越空越好,越懦弱越好,越無我越好,四相空淨,無掛無礙,心得解脫,常樂我淨,成佛有餘!這樣,最後誰第一,誰得勝?智者無為,愚人有求!

一切爭鬥,都是與自心爭,與自心鬥,鬥不著他人,只能鬥自己。內心無明,見有他人,見有自我,見有利益可爭。若無無明,不見自他,只見如來藏總持一切法,只見一真法界。

三十三、我們在面對是非,面對他人的過錯時,在不能空掉和躲避這些境界,必須要解決這些人事時怎麼辦?應該觀行人事境界的虛幻不實性,觀行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事相。口中如果一定要談論人事,也應該只是在意識心的層面來客觀的作以評價,以如理的方式如理的解決,內心不要有所騷動,不要被人事情節所牽引,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這樣就會失去所有的覺照之力,我相、人相、眾生相、事相全部現前,並且執以為實,心被事相所染污,染污的業種存入自己的如來藏中,後世果報自受,得不償失。

豈有智者,以他人之過失,藏於自己心中,侵污自家田地,累及後世,不得清淨。見他人之過失,回光返照自心,莫要責人而不責己。誰人修行誰人了,誰能代替他人修行,替人成就,而自己背負業果?無有此理!

三十四、學佛是用來覺照自心降伏煩惱的

很多人學佛學了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至今不知道學佛是為了什麼,學了很多佛理,仍然不知道用之來覺照自心,降伏自心,改變自心,卻偏偏用來覺照他人。以至於遇到煩惱的人事,心起大浪,久久無法平靜,是非紛爭不斷,偏離了學佛修行的目的和方向。學的理仍然是理,遇到的事仍然是事,理事不能結合,也不能圓融,得不到自心的功德受用。如果學佛人看待事嚴重的脫離了理,變成了單獨存在的事,所學的理,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應該如何面對娑婆世界的人事糾紛和煩惱呢?學過大乘法的人,都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沒有實際存在的人事物理,都是如來藏這個魔幻師依緣輸出七大種子生成的。就像繪畫師潑墨揮灑出的一幅幅畫像,我們不要把畫像當作真實之物,也不要把畫像中的人物和風景當作真實,而去貪厭,所有的畫像只不過是彩墨噴繪出來的,是一堆顔料的堆積而已,豈有智者去執著分別一堆堆的顔料,而生心動念。真正的智者也不應該面對如來藏用七大種子所堆積起來的人事物理和山河大地,而生執念。

多作此觀行,常常覺照,就不會讓自心陷於人事糾紛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得不到學佛修行的真實利益,白白的用功於各種佛學理論知識的積累,畫餅不能充飢。

三十五、每個人今生今世都經歷過苦難、苦惱、波折、挫折,可是意識仍然不覺悟,遇到佛法,佛講了苦諦的真實義,意識仍然不覺悟,還貪著苦,不肯出離。意識都如此,何況意根?眾生愚癡、無明就是如此,親身經歷多少苦難,也不知反省自救,佛來救度也不接受。無明薄、善根深厚、煩惱輕微的人,遇到煩惱,就要想辦法解決和躲避,愚癡人就會繼續忍受,深陷其中也不肯自拔。記吃不記打。

意識知道自救嗎?如果意識知道,佛陀來娑婆世界講苦聖諦,也就沒有必要了,可是佛陀講完苦聖諦,對於我們末法時期的劣根人又有什麼用?意識和意根有一個懂得自救,懂得苦,懂得要出離苦,也就用不著佛陀來救度了。可是現在佛陀再親自來,作用也不大,眾生無明太深重,愚癡不可救拔。

地藏經中描述: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鏇出鏇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閻浮眾生結惡習重,從地獄裡鏇出鏇入,出出進進,像回家一樣頻繁。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菩薩們都夠有耐心的了,眾生都不覺得慚愧!何等下劣!

三十六、如何懺魔除去罪魘

有很多人修學佛法以後,由對世間法上的利益追求,轉入對修學佛法上的利益的追求,實際還是對自我的追求和執著,內心的我不斷,我執不斷,增益我見與我執。我要更多更多的弟子,我要更大更大的權利,我要更高更高的名聲,我要更多眾生的更多恭敬,所有的目的就是為了心理感受舒服。可是這個心舒服的覺受有實在意義嗎?眾人追捧,我就舒服,這個舒服的覺受是意識心的感覺,這個意識心是生滅幻化的,本是虛妄,不能長久存在的,生來滅去,日夜都要斷滅的。

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常常靜下心來,時刻反觀自心,我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我抓錢財,抓錢財的目的是什麼?我現在貪圖享受貪圖覺受,其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過失?我有各種欲望,這些欲望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看清自己的內心,並且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內心,搞清楚自己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何如理如法的通過修學佛法達到這個目的,而不會與自己最終的目標背道而馳。如果內心無所求,就能快速達到目的,我還追求什麼?經常要問自己要什麼?爭來奪去圖什麼?能不能得到解脫?有沒有實際意義?所追求的一切是否是如來藏幻化的影像?是不是求來還要失去,或者失去的更多?這樣不如理的作意和追求,是束縛自己的枷鎖更多,還是解脫的功德受用更多?

一個人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我們學佛就是要減輕心靈的負擔,不能被世間的虛妄相迷住了雙眼,看別人要看得清楚,看自己更要看得清楚,時常這樣反觀自己。學佛如果都在相上貪,不在心上用功,因相上的貪著,在世間上你爭我奪,出賣自己的靈魂,違心做事,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和心靈的負累。把佛法作為了爭奪世間利益的工具,個人貪欲的工具,壓倒他人的工具,實是罪過,禍患無窮。修行人如果不是想辦法減輕自己和眾生心上的煩惱,反而在煩惱上又增加了層層的枷鎖,又造作種種的不善業,這樣殃及佛教和眾生,求升反墮,得不償失,實在是無智之舉,應速速悔改,除去罪魘。 

三十七、有為法不一定都是有漏的

四果羅漢的身口意行是有為法,地上菩薩的身口意行是有為法,卻是與無漏相應的,無漏就是無煩惱性。但是習氣免不了。

佛的身口意行完全徹底的無漏,卻是有為法,佛度眾生,現無量佛國土,都是有為法,都是無漏的。如果有為法不能無漏,眾生學佛修行就無用。

當六七識斷除了煩惱,其心行與無漏相應,六七識轉識成智以後,更是與無漏相應,其智慧也是無漏的,不僅心行上無漏。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