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佛法襍談(第一部)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4年10月29日

第四章  性障和煩惱篇(2)

三十一、如何抓住煩惱賊

修行到有一定覺悟的人,會經常回光返照自己,就能發現自己内心深處的那個我總是要冒出頭來,這是好事,沒有覺悟的人就發現不了。發現冒出頭的那個我時,就觀察這個我,看看他到底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滅去的,如何運作的,心行如何,有什麽目的。常常如此觀察,必有重大發現。

這樣修行的人,就不要刻意的壓制自己,讓煩惱冒出頭,然後抓住它進行審判,搞清他的來龍去脈,就會大有收獲。以後斷煩惱也是這樣,不要刻意壓制煩惱,看煩惱起處,快速的抓住它,好好審判審查一番,定能改造。修行還是在娑婆世間裡好修行,處處是擒賊的機緣,只要能擒住賊,就能識得他,自家寶藏就不會再損失了。

三十二、人心不平,是非紛爭,爲什麽不平?心中有四相,相有好壞和凹凸,存於心中,所以心中不平。心本自平,不平的是那個見相的心,如何心平?把相抹平。如何抹平?觀相平等一如,看透相的實質和本質。相的實質和本質是什麽?不過七大種子組合而已,不過如來藏造就而已,豈有真實的相,而被我們所見?眼睛有翳病,見有高低、上下、美醜,病眼望空花,病去空花無。修行,就是除病見實相,除此無他!此爲勉人,也爲自勉。

那麽遇到好爭好鬥之人怎麽辦?忍他,讓他,再過幾年看他;讓他爭,讓他鬥,讓他第一,讓他高大,把所有的相都讓他置於心中。我們卻要空掉所有的相,越空越好,越懦弱越好,越無我越好,四相空淨,無掛無礙,心得解脫,常樂我淨,成佛有餘!這樣,最後誰第一,誰得勝?智者無爲,愚人有求!

一切爭鬥,都是與自心爭,與自心鬥,鬥不著他人,只能鬥自己。内心無明,見有他人,見有自我,見有利益可爭。若無無明,不見自他,只見如來藏總持一切法,只見一真法界。

三十三、我們在面對是非,面對他人的過錯時,在不能空掉和躲避這些境界,必須要解決這些人事時怎麽辦?應該觀行人事境界的虛幻不實性,觀行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事相。口中如果一定要談論人事,也應該只是在意識心的層面來客觀的作以評價,以如理的方式如理的解決,内心不要有所騷動,不要被人事情節所牽引,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這樣就會失去所有的覺照之力,我相、人相、衆生相、事相全部現前,並且執以爲實,心被事相所染污,染污的業種存入自己的如來藏中,後世果報自受,得不償失。

豈有智者,以他人之過失,藏於自己心中,侵污自家田地,累及後世,不得清淨。見他人之過失,回光返照自心,莫要責人而不責己。誰人修行誰人了,誰能代替他人修行,替人成就,而自己背負業果?無有此理!

三十四、學佛是用來覺照自心降伏煩惱的

很多人學佛學了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至今不知道學佛是爲了什麽,學了很多佛理,仍然不知道用之來覺照自心,降伏自心,改變自心,卻偏偏用來覺照他人。以至於遇到煩惱的人事,心起大浪,久久無法平靜,是非紛爭不斷,偏離了學佛修行的目的和方向。學的理仍然是理,遇到的事仍然是事,理事不能結合,也不能圓融,得不到自心的功德受用。如果學佛人看待事嚴重的脫離了理,變成了單獨存在的事,所學的理,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麽應該如何面對娑婆世界的人事糾紛和煩惱呢?學過大乘法的人,都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沒有實際存在的人事物理,都是如來藏這個魔幻師依緣輸出七大種子生成的。就像繪畫師潑墨揮灑出的一幅幅畫像,我們不要把畫像當作真實之物,也不要把畫像中的人物和風景當作真實,而去貪厭,所有的畫像只不過是彩墨噴繪出來的,是一堆顔料的堆積而已,豈有智者去執著分別一堆堆的顔料,而生心動念。真正的智者也不應該面對如來藏用七大種子所堆積起來的人事物理和山河大地,而生執念。

多作此觀行,常常覺照,就不會讓自心陷於人事糾紛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得不到學佛修行的真實利益,白白的用功於各種佛學理論知識的積累,畫餅不能充飢。

三十五、每個人今生今世都經歷過苦難、苦惱、波折、挫折,可是意識仍然不覺悟,遇到佛法,佛講了苦諦的真實義,意識仍然不覺悟,還貪著苦,不肯出離。意識都如此,何況意根?衆生愚癡、無明就是如此,親身經歷多少苦難,也不知反省自救,佛來救度也不接受。無明薄、善根深厚、煩惱輕微的人,遇到煩惱,就要想辦法解決和躲避,愚癡人就會繼續忍受,深陷其中也不肯自拔。記吃不記打。

意識知道自救嗎?如果意識知道,佛陀來娑婆世界講苦聖諦,也就沒有必要了,可是佛陀講完苦聖諦,對於我們末法時期的劣根人又有什麽用?意識和意根有一個懂得自救,懂得苦,懂得要出離苦,也就用不著佛陀來救度了。可是現在佛陀再親自來,作用也不大,衆生無明太深重,愚癡不可救拔。

地藏經中描述: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衆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閻浮衆生結惡習重,鏇出鏇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閻浮衆生結惡習重,從地獄裡鏇出鏇入,出出進進,像回家一樣頻繁。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菩薩們都夠有耐心的了,衆生都不覺得慚愧!何等下劣!

三十六、如何懺魔除去罪魘

有很多人修學佛法以後,由對世間法上的利益追求,轉入對修學佛法上的利益的追求,實際還是對自我的追求和執著,内心的我不斷,我執不斷,增益我見與我執。我要更多更多的弟子,我要更大更大的權利,我要更高更高的名聲,我要更多衆生的更多恭敬,所有的目的就是爲了心理感受舒服。可是這個心舒服的覺受有實在意義嗎?衆人追捧,我就舒服,這個舒服的覺受是意識心的感覺,這個意識心是生滅幻化的,本是虛妄,不能長久存在的,生來滅去,日夜都要斷滅的。

真正的修行人,應該常常靜下心來,時刻反觀自心,我到底追求的是什麽?我抓錢財,抓錢財的目的是什麽?我現在貪圖享受貪圖覺受,其目的是什麽?有什麽意義?有什麽過失?我有各種欲望,這些欲望最後的結侷是什麽?看清自己的内心,並且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内心,搞清楚自己修學佛法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如何如理如法的通過修學佛法達到這個目的,而不會與自己最終的目標背道而馳。如果内心無所求,就能快速達到目的,我還追求什麽?經常要問自己要什麽?爭來奪去圖什麽?能不能得到解脫?有沒有實際意義?所追求的一切是否是如來藏幻化的影像?是不是求來還要失去,或者失去的更多?這樣不如理的作意和追求,是束縛自己的枷鎖更多,還是解脫的功德受用更多?

一個人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我們學佛就是要減輕心靈的負擔,不能被世間的虛妄相迷住了雙眼,看別人要看得清楚,看自己更要看得清楚,時常這樣反觀自己。學佛如果都在相上貪,不在心上用功,因相上的貪著,在世間上你爭我奪,出賣自己的靈魂,違心做事,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和心靈的負累。把佛法作爲了爭奪世間利益的工具,個人貪欲的工具,壓倒他人的工具,實是罪過,禍患無窮。修行人如果不是想辦法減輕自己和衆生心上的煩惱,反而在煩惱上又增加了層層的枷鎖,又造作種種的不善業,這樣殃及佛教和衆生,求升反墮,得不償失,實在是無智之舉,應速速悔改,除去罪魘。 

三十七、有爲法不一定都是有漏的

四果羅漢的身口意行是有爲法,地上菩薩的身口意行是有爲法,卻是與無漏相應的,無漏就是無煩惱性。但是習氣免不了。

佛的身口意行完全徹底的無漏,卻是有爲法,佛度衆生,現無量佛國土,都是有爲法,都是無漏的。如果有爲法不能無漏,衆生學佛修行就無用。

當六七識斷除了煩惱,其心行與無漏相應,六七識轉識成智以後,更是與無漏相應,其智慧也是無漏的,不僅心行上無漏。

三十八、証果以後三惡道的業消除了,但是這些業要在人中受報,人中無論怎樣受報,都比三惡道輕微。在人中最大的惡報,就是短壽,被人殺死或者是折磨致死也比三惡道苦受輕微。有六識心就有感受,就能感受苦樂和不苦不樂。聖人也是如此,只是聖人少於用心,心不在五欲六塵上,苦樂受很輕微。如果在意六塵,苦樂受也多一些。

有煩惱就有業行,就會做錯事,開悟和証果以後,也是這樣。如果煩惱輕微,做的錯事就少,斷除煩惱,錯事就更少。斷除煩惱以後,還有煩惱習氣,也要有一點輕微的錯誤。直到八地菩薩我執斷盡,煩惱習氣斷盡,那時就沒有關於我的業行了。四地菩薩以上,有了四禪八定,有了神通,就沒有什麽苦受了,他們輕易也不來人間,尤其是七八地菩薩,根本沒有必要來人間。

三十九、飲食對禪定的影響

飲食也是影響禪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身體裡如果攝取過多的營養物質,超出了身體所需,身體就會有所反應;之後就影響識心,識心的反應就有些躁動不安,心念不清淨,情緒不容易控制,或者是需要強制控制。這些營養不僅包括魚肉類、菸酒類和蔥蒜類等葷腥物質,也包括素食。如果素食營養過剩,也會造成身體和情緒上的過激反應,身體和心理負擔增加,心不容易清淨,就會影響禪定。

所以很多人抱怨禪定難修,那就要檢查自己的飲食結構,是否是營養過多過剩。現在由於物質生活豐富多彩,人們貪著口腹和營養,過於愛惜色身和美味,以至於造成身心不清淨,貪和嗔都不容易降伏,煩惱重,禪定當然就無法成就,佛法的觀行和實証就難上加難。那麽學佛雖然廣博多聞,理論嫻熟,口若懸河,其内心的實証終究不成就,只成個知解宗徒和理論襍家。

世尊在楞嚴經中要求弟子們斷除葷腥,降伏欲心和嗔心,使得道業快速增進。但在現代社會中,物質生活太豐富,即使是素食,也同樣影響身心的清淨,增長欲心和嗔心,道業無法快速增進。這應該引起我們廣大的學佛弟子的關注,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以利於修行。

四十、心軟化的前提是要明得修行之理,學了佛法中的正確知見,知道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相,並且歷緣對境去磨練這個心消融這個心,心才能慢慢軟化。要想証得無我,首先知道自我虛妄,觀行自我是如何的虛妄,真認可了,才能証得無我。然而還有煩惱沒有斷,需要繼續深入地觀行,煩惱才能淡薄。欲界的需求減少了,証初禪,才開始一點一點地斷除各種煩惱。在這之前,都是壓伏煩惱,不是斷。

斷我見,証無我以後,才有能力破除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才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而破除五隂十八界我的虛妄見以後,就有能力在身口意的各種活動中,發現一個真實而不虛妄,時刻都在起作用的真心如來藏。証初果與明心只差一個階位,這其中,福德和智慧大大不同。後者需要的福德要大,智慧要深,要有無我智再加大乘智慧。說的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心,就會不知不覺地滿足了這些條件,成爲真實義的菩薩。只要努力不懈,都能成就。

四十一、佛法本是一劑清涼葯,能讓人心清涼得解脫。在什麽情況下,這劑清涼葯變成毒葯,服之增加生死,趣向地獄三惡道?

以貪嗔癡的煩惱心去學法,學法的目的不是爲了獲得無我的解脫功德,而是爲了增加自我的砝碼,以壓倒一切人,淩滅一切人,駕馭一切人,控制一切人。

因此在佛法學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性也就越來越強烈,就情不自禁的拿著佛法的刀杖砍殺一切,以至於煩惱和業障越來越增勝,貪嗔癡越來越嚴重,我性越來越強壯,這樣在佛法中造作惡業之後,最終就趣向地獄,趣向三惡道,不但不得解脫,反而增長生死苦厄。

有些人追求明心見性,就是想當人上人,就是想超越於一切,站在一切人的肩膀上。這樣的人不僅不能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反而增加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增加我執,生死係縛得越來越緊,這是顛倒衆生。

最能救度衆生生死煩惱的只有佛法這一清涼劑,如果把佛法知識當成自己獲得世間法的砝碼時,佛法就成爲了煩惱散。那麽這樣的人,再也無葯可救,學佛還不如不學。

四十二、初地菩薩之前比較容易造作的惡業,大約是改變佛陀修証的標的和軌道,所說法義不是佛意,扭曲佛的教法,貽誤衆生的法身慧命等等。還有互相爭奪一些世俗利益的,以及造作一些誹謗業等等。關於這點,有幾部佛經裡記載了菩薩所造惡業的因緣果報,果報也很慘烈。

初地菩薩之前,都沒有斷除煩惱,還有輕微的煩惱有時要現行出來。嚴重的時候,也會造作比較大的惡業,這樣大的惡業都與佛法修証方面有關,世俗法上的大惡業一般是不會造了,比如殺人放火之類的,這樣大的惡業沒有斷我見的人也不會造,不學佛的人,也不會造。

四十三、真想解脫的學佛人,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檢查自己内心的各種覺受,檢查自己在貪愛著什麽,對什麽事情在意,對什麽事情花費著心思和精力。檢查出來以後,就要分析這是什麽心理,有什麽意義,結果是什麽。然後想辦法對治自己的貪愛和覺受,修行就會掃除遮障,道業進步就快了。

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習很重,自己很不容易發覺,因爲習慣了,習以爲常了,只有過來人去掉貪習降伏貪習的人才能發覺自己和他人的貪心。就像久居香庭不覺香,久處糞缸不覺臭,香庭外的人才能聞到清香,糞缸外的人才能嗅出臭穢。

貪的範圍很廣,凡是欲界裡的法,只要喜歡都是貪。那些擅長詩詞歌賦的文豪,揮灑自如的畫匠,幾乎都去鬼道瀟灑去了,因爲那都屬於貪,何況其他方面的,情情愛愛的更是貪,離不開鬼道受生。經常畫馬的,畫得神似,死後投生馬腹;經常寫鬼類小說的,寫得極神,死後投胎做鬼;腦子裡經常想什麽,死後就去與什麽作伴。畫匠畫馬非常專注,心與馬相應,來世就托生爲馬;經常寫鬼神小說的人,心都投入鬼神之中,與鬼神相應,死後就會做鬼;我們現在念佛,心與佛相應,就會出生在佛的身邊。心與善相應,就會托生善道,心與惡相應,就會托生惡道。

鬼道的業報結束,還有一些福德,就去畜生道受生,畜生道業報結束,還剩一些福德的人,才會再回到人間受生。所以得人身的時間非常短暫,在三惡道的時間非常長,每個衆生都是苦受多,樂受極少。所以我們還是爲未來世著想,少享福,爲後世多留一些福,福大才能盡快投生爲人。

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在佛身邊,受佛督導和熏染,修行非常快。沒有佛,在斷除煩惱的菩薩身邊,在阿羅漢身邊,修行也非常快,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心中的大貪心細一些還可以觀察到,細微的貪極多,幾乎沒有人能觀察得到,除非斷煩惱的人。得人身的機會是多麽微少,得人身的時間多麽短暫,得人身証果得解脫多麽稀少不易。已經得人身的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難得的時機,精勤修証,得微少解脫,這是我們應該經常深思的問題。

四十四、智慧不足的時候,沒辦法依現量作判斷,能判斷準確需要有很高的智慧,有相當好的擇法眼。很多人都把自己意識的理解當作是現量觀察,如果是証據不夠確鑿的,就不可能是現量觀察出來的,沒有現量觀察智慧的人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使在世俗法中也是這樣。所以提個現量觀察,要依現量判斷,這也是非常難的事情。

很多人不能實事求是的觀察到自己並沒有現量觀察智慧,對很多的法都不能現量觀察,尤其是比較高深的法,更不能現量觀察。但是衆生往往都自以爲是,認爲自己有現量,這就沒辦法了。就像很多人都會說我學的法是正法,其他人學的都是邪法,我的師父是正師,其他師父都是邪師,我的觀點都正確,別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爲有此嚴重的我執我所執,而從來不反思自己的錯執。

衆生難度就難在愚癡性上,因爲愚癡而不知道自己愚癡。愚癡的範圍極廣極廣,極細極細,細到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還有深細的愚癡無明需要破除。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愚癡引發出來,包括貪,包括嗔,包括慢,包括疑,包括所有的邪見。所以愚癡滅盡,煩惱就滅盡,無明就滅盡,那在佛法上再也不用學什麽了,徹底畢業。

三惡道衆生,還是畜生道衆生最難度,因爲有極重的愚癡性,因爲愚癡,吸收不了什麽法義,又不會反思。鬼道衆生和地獄道衆生,雖然惡業重,但是能聽懂人語,能思考,就有辦法去救度。

如果一個人沒有現量智慧,想要依正教量,那也是不容易的。佛經白紙黑字,有多少人誤解,有多少人錯解?即使是原封不動一字不差的複述經文,聲音發出來,抑揚頓挫,就能把經文的意思改變了。現在的大藏經裡,有很多都是現代人又重新整理校對的,標點符號都給點錯了。古文佛經的標點符號一般都是句號,現代人校對以後,就改成現代文的標點符號,然後經文的意思就扭了,看不出原意了。總之一句話,愚癡智慧就不足,智慧不足什麽事也做不好。

四十五、慢心的危害性

很多人禁不住贊揚和批評,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心,才出現慢心。三四果以前人人都有慢心,只不過因緣不具足的時候,慢心隨眠隱藏著。等到有因緣現前的時候,慢心就要現行出來。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只是時間長短不同深淺不同而已。

最卑微的人,一旦自己得勢,往往是心最慢的人。因爲卑微自卑也是慢心我心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我心,就不會覺得自卑了。所以有多自卑,就有多慢。

幾乎所有的慢,都表現爲世俗法方面的。比如有的人因爲富貴多金而慢,有的人因爲有地位高而慢,有的人因爲有權勢而慢,有的人因爲相貌而慢,有的人因爲有如意的家親眷屬而慢,有的人因爲閲歷廣而慢,有的人因爲有某種特長而慢,有的人因爲自己聰明才智而慢,很多人因爲色身的緣故而慢,多數人因爲頭腦智慧而慢。這些慢的種類頗多,都是内心裡有我有我所,身見我見重而導致的。

慢心最障道,慢心最容易入魔。有的人一臉麻子自己看不到,卻成天緊盯著別人的臉,天天檢查別人,這就是内心有自有他的原因。

四十六、誹謗正法不能往生和解脫的原因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五逆罪是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殺父、殺母。正法是能夠讓衆生解脫的正確的法義,包括大乘和小乘法。

爲什麽犯了五逆重罪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甚至不能証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爲什麽誹謗正法不能証果不能明心不能解脫?

首先來說出佛身血,因爲佛的業種已經徹底清淨,感召不到任何惡業和惡緣,沒有任何惡報。所以任何衆生都不能殺佛,也不能傷害到佛,讓佛的色身上流出血液。爲什麽還有出佛身血之說呢?佛的血脈就是法脈,就是佛法的流傳,出佛身血就是讓法脈失傳斷流,不能正常傳播。佛法能讓衆生出離生死得解脫,出佛身血就是非常嚴重的了,這個惡業的果報就是無間地獄業,造這種惡業的人不能得解脫不能離開生死苦。

阿羅漢是斷盡一切煩惱的解脫聖人,由於其解脫德人天都應該供養,叫作應供。八地以上菩薩的解脫証量相當於四果大阿羅漢,初地到七地菩薩的解脫証量相當於三果聖人,留一絲惑業,不取解脫果,不入解脫正位,以保証不入無餘涅槃。尊重、供養阿羅漢的果報就是斷除煩惱、得解脫、解除生死。那麽反之,殺阿羅漢就不能解脫煩惱,不能得解脫,不能出離生死,所有能出離生死苦的解脫路全部都閉塞不通,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証果,不能明心見性。

和合僧團,僧:梵文 Samgha,詳稱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爲衆、大衆、團契,廣義也包括女衆,男女出家衆統稱僧尼。僧伽是四人以上的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如果沒有出家身份和資格,就不屬於僧尼,人數再多也夠不成團體。至於聖義僧,必須是真正証果真正明心見性的僧人,意識假証果假明心的人仍然屬於凡夫僧人,沒有意識操控的時候,完全顯露的是沒有証果和明心的意根的本性,必隨意根的思想見解和煩惱而生死輪回。

和合是指按照六合敬的宗旨在一起居住,六和敬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如果意見觀點不一致,就不是和合;如果都不遵守三皈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薩戒,所修戒律内容不一致,不符合佛陀所制,就不是和合;如果色身不能居住共同處所,東西南北各處襍居,不是和合;如果内部之間互相爭吵,互相謾罵,互相攻擊拆台,是非紛爭不斷,更不是和合;如果見面在一起時都不舒服,内心氣惱不悅,多有隔膜,也不是和合;如果衆生之間利益不均,不管是什麽樣的利益,一方只做犧牲付出,沒有回報,另一方只是索取和佔有,同樣不是和合。若違反其中一條,都不能構成和合僧團。

真正的和合僧團,能代替佛陀流傳正法於千古,救度衆生於生死火海之中,破壞之,則是破壞度衆生出生死的舟筏,果報則是不能得解脫出生死苦,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証果和明心。對於不和合的僧團則無此過,不和合的僧團能帶給衆生煩惱和苦果,讓衆生煩惱之上又增加煩惱,增加係縛和枷鎖,生死更苦甚。

父母帶給自己肉身,有此色身能遇正法修學,能有機緣得解脫,永久脫離生死,因此父母恩重如山,粉身碎骨也難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恩。衆生不但不供養,反而殺之,殺父殺母之罪,其重無比,死後無間地獄不得解脫,因此殺父殺母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証果和明心。

正確的佛法,衆生依之修學,就是解脫的因,能得解脫了生死。如果誹謗這些法義,那就是不信正法,信尚不足,豈能修學?不能修學,何能解脫?法如度生死海的舟筏,破壞了舟筏,衆生憑何能度生死海?誹謗了正法,不但自己不信,也阻止了其他人信受,其罪甚大,自己必不能出離生死得解脫,因此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能証果,不能明心。

能讓衆生解脫的法,包括小乘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包括大乘的如來藏系列法,如般若方廣唯識,五識六識七識和八識的理論,包括戒定慧三無漏學。四聖諦和十二因緣,讓衆生得小解脫,不能永久究竟解脫,大乘如來藏法能讓衆生永久真正究竟解脫。而第七識意根的法,能保証衆生小解脫,也能保証衆生大解脫,以至於究竟解脫。所有的解脫,不管什麽程度,都在於意根的解脫,意根不解脫,都是假解脫,煩惱不能斷,生死不能了,苦海不能出,不能涅槃清涼寂靜。

犯五逆罪者少之又少,而誹謗正法越來越多,隨處看見,普遍如此,因此勸導大衆自己禪定智慧不足,証量不夠,應該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沒有資格當評委的時候,默默修持自己,盡管暫時不能証果和明心,沒有唯識種智,也要做個世間智者,不給自己招災惹禍,不給自己解脫路上設置路障。

四十七、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娑婆世界裡有十億個南瞻部州地球,心量就應該擴展到所有地球的生命輪回上,不僅要考慮自己的生死輪回,也要考慮六道所有衆生的生死問題。心應該站在一個制高點上觀察一切法,不要再侷限在一個小小的地球上,更不要侷限在自己個人私利上。如果只侷限在自己眼前的小利益,其心量和智慧就過於狹隘了,被自己五受隂所迷惑和遮止住了,這樣後世只有生死苦痛,沒有一絲快樂了。

慢心重的人觀察一下,自己在十億個地球裡是否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了?擁有一項技能,懂得一些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權勢地位和資産等等,又算得了什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半瓶子的最容易慢,因爲有一點,還不足,就有空間晃蕩。滿了的人,因爲眼界開闊,見識廣大,眼裡裝的是廣闊天地,心量也大,就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十億個地球裡能算老幾?即使修到幾地菩薩,也得問自己:我算老幾?十方世界八地菩薩數不勝數,十地菩薩數不勝數,自己算什麽?

但是另一方面,菩薩戒裡佛也要求菩薩一定要認識到菩薩的尊貴,菩薩不能輕賤自己,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能讓自己隨便處於危險境地。因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從發菩提心開始直至成佛,能利樂無數衆生,無邊無際的衆生會因菩薩的發心而被救度出生死火坑。

我們算一算,十億個地球上,究竟有多少衆生?人類有多少,鬼類有多少,地獄衆生有多少,畜生道衆生有多少,大畜生如大鵬金翅鳥有多少,一直到最微小肉眼見不到的細菌衆生有多少,任何人絕對想象不出來,不要說計算了,無數台電腦也算不出來。單獨一個衆生身體上的細菌就數不清了,何況空中的,所有衆生身上的細菌衆生。所以我們每位菩薩都任重而道遠,好好保重自己,只是不要有太重的慢心。我們都曾經被很多佛菩薩救度過,因此就要發心同樣的救度其他有緣衆生,以報佛菩薩的救度之恩德,報無數衆生養育自己和親人的恩德。

四十八、如何斷除貪愛煩惱

修行是爲了斷除貪愛,貪愛是在六根觸六塵處生起,那就要在六根觸六塵處止住貪愛。在眼根觸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耳根觸聲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鼻根觸香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舌根觸味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身根觸觸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在意根觸法塵時,心不生起貪愛,就止住了貪愛。按照内心的貪愛習氣,本來應該生起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愛,因爲修行有力度,就制止了貪愛的現起,止住了貪愛,這就是修行之功,沒有貪愛,就是修行之德,於是修行就出生了功德。德,就是品德,德行,是心的善的行相,有善就趣向於解脫,有善就近於自在,貪嗔癡煩惱就是束縛,不解脫,不自在。

功德不是容易出現的,因爲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癡煩惱根深蒂固,習氣深重,不容易降伏和拔除,要經過長久多劫的思惟觀行,觀行貪愛之苦,一點點的降伏貪愛,如果不知道貪愛之苦,就不能降伏貪愛。因爲衆生都喜歡樂,都趣向於樂,躲避苦,如果現前觀察到了苦,才會選擇躲避苦,消除苦患。所以修行的第一步,要觀察苦,認識苦,感知苦,才能把心從觸六塵處縮回去,不深入到六塵之中,就不出生貪愛苦。沒有第一步的觀苦、知苦,就沒有第二步的斷集,也沒有第三步的慕滅,也就沒有第四步的修道。所以一個人能發起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貪愛習性使然。

四十九、那麽多人成天說大道至簡,簡在哪裡?簡在這裡,只要放下自我,剔除自我,就達到無我了。但是做起來就不簡單了,爲什麽?習氣根深蒂固,自心遮障太嚴重了,以至於很難放下自我,就是連看破自我都是那樣的難,更別說放下了。

學佛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証得無我和解脫,那我們爲什麽還要追求個人自我的利益呢?這不與自己初衷背道而馳嗎?學佛不能証得無我之果的原因,就是心中有個我,不與無我相應。有我就是絆腳石和攔路虎,何不盡快除去?

有智慧者,就不要一邊追求無我之果,一邊還以自我爲中心,維護袒護各種我,追求小我的私利,與道相逆相違,這樣就不聰明了。何至於如此矛盾?還不是無始劫以來的執我的煩惱習氣造成的,如果自己不知不觀察自心裡的這種煩惱污穢,不想辦法對治,總是隨順於我心我性,那何時能得到無我解脫?是解脫自在舒適,還是自我束縛自在舒適?兩者比較,選擇哪個?那麽多人都是想的明白,做的糊塗,所以才不能証得無我之理,得不到解脫之果。

學佛修行需要有福德善根,沒有在佛法中種過善根福德的,自然就不能在佛法有所受益。那些不皈依三寶,也不皈依佛的人,縱然世智辯聰,也不得智慧解脫。所以世俗人再聰明伶俐,也仍然不具佛法上的智慧,不是佛法中人。佛法只能度那些皈依於佛教,信重於佛教,願意在三寶中種植善根福德之人。不願意皈依三寶的人很難度化,他們即使來學法,也是搞研究,拿佛法作爲消遣,不能証果和開悟以求得佛法上的利益。因爲沒有信根,也就沒有五根,沒有五根就沒有五力,也就不能具足三十七道品,因此無法深入觀行証果和明心,成爲佛法中人。

五十、縱觀一切衆生,無不是貪愛六塵上的樂觸,不肯放棄對六塵的觸受。實際上貪愛都是苦受,沒有樂受,可是衆生都處於貪愛苦中而不自知。無數學佛人,學佛的目的還是爲了享受世俗生活,追求於樂受,可是結果都是苦,只是無始劫來沒有智慧認識到此理,盲目的追求樂,卻沒有真正享受到樂,這就是愚癡。愚癡煩惱最難擺脫,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衆生仍然處於愚癡無明之中,修行容易嗎?非常不容易。所以才說,最初斷我見之難,難於登天,應該看到這點,實事求是,不要自大。

五十一、修行的目的,不能盯著果位,果位是副産品,以降伏煩惱,去除無明爲目標,以獲得大智慧無量智慧爲目標,以救度衆生爲目標,有這樣的目標就純正沒有障礙了。

戒定慧實質就是戒心定心,使心生智慧。戒就是戒除煩惱,戒除我性,戒除遮障,這是戒的根本作用。戒除遮障,心不起非,才能有定,思惟深透,從而發起智慧。

五十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一切無明,得到解脫。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束縛,一切煩惱因無明而來。如果把修行與其他方面掛鉤,那就是無明,不得解脫。

而要想去除無明斷除我心得解脫,離不開幫助他人共同得解脫。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福德資糧,獲得一切無我的見道資糧,培養自己無我的解脫心,培養自己慈悲喜捨菩提心,所以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二者之間不是對立的,是統一的。

有多少人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知識,用掌握的知識理論,來獲取世間的名聞利養,獲取他人的恭敬,獲取能夠支配他人的權勢,獲得一個更強大的我。這樣就增加了無明,更加束縛,更加不解脫,這樣的知識理論,就是煩惱。而實証之後,卻不如此,自心有相應一部分的解脫和輕安,同時也能帶給其他人清涼,改善周圍環境,能夠利樂他人,自他都得利益。

衆生的無明幾大劫說不盡,如果有空能一點點的數落出來,會有多少人驚訝不已,自己原來怎樣也想不到,内心都是無明。找不到什麽法不是由於無明而生起的,誰都有無明,什麽時候都有無明,任何事情上都有無明,無明廣泛而普遍的存在。能找出明來都很困難,當有人認爲自己沒有無明都是明時,那就是無明。愚癡漫天遍野,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無始劫以後,太多太多了。

五十三、如果沒有修持,光是給別人講,就像沒有耳根的聾子給別人放音樂,音樂雖然好聽,但自己一點也聽不到,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如此。就像大海裡的舟子(船夫),經常載人渡過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會在大海裡喪命,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這樣。

五十四、現代人都不知道踏踏實實的修行,成天張口就說,到處說說說,不管說的是什麽,究竟爲什麽,又圖個什麽?學佛修行難道就是爲了彰顯自我,讓別人以爲自己有修行懂得多?一些人想象力挺豐富,就是太欠缺實修實証,經常猜測佛法,而不是實際觀行,還很自信。沒有禪定的思惟都屬於猜測,思惟離自己修証很遙遠的佛法,也屬於猜測,拿自己猜測的佛法跟人辯論,都屬於彰顯自我那類人。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