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与证悟
第五章 三十七道品成就后才能证悟
一、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大略如下:由最初的五根中信根起修,五根增长以后就具足了五力,之后进入八正道中发起思惟修,修习七觉支,在念觉支中修习四念处观,得善法味,起四正勤,最后结果经过勤苦修习得四神足之果乐,心得自在解脱。
三十七道品中每一品,不仅意识要精进修习,同时也要熏习意根,使得意根与意识共同修习,圆满具足每一道品,最后成就四神足。意识用念力熏修意根,使得意根念力具足,念力成就。每一法最初由意识熏修引导,由意根具足,之后才能实证这一法。
意根证得身心不是实有的时候,才能得解脱,意识认为身心不是实有,不能得解脱。认为与证得之间距离,可远可近,完全在当人的修持程度,没有修持,其差距可能要很多劫。
二、小乘证果的关键是七觉分的修持,七觉分已经大略讲过了,修行的过程也是四加行的过程,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过程,就是在文字理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内心加工的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内心一定会逐渐起相应的变化,这是观行法义逐渐与内心意根相应,意根逐渐领纳领受的过程,当然首先是意识先领纳领受,生起胜解,然后传递给意根,让意根领纳领受。意根领纳领受之后,身心就会逐渐转变,七觉分逐个出现,定觉分出现之后,才能有大智慧舍去五阴身心法相,进而证法,成为世间第一的初果人。身心没有变化,没有转变,七觉分没有成就,不可能断我见证果。
暖相,是在初步修学阶段透过文字理论,自己亲自思惟观行之后,内心里出现了暖相,就好像擦出火花一样,心里有些认同了所思惟的正确的理论,对所修之法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兴趣,还想继续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
顶相,这个阶段对于理论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一定的高度,了解和理解了五阴身心的空和无我性,达到对五阴认知的顶点。这时还是处于意识的认知和胜解阶段,还没有完全让意根认知和胜解,因此内心还有躁动,还不能完全认可和安住在五阴空无我的认知上,处于可进可退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的人内心就会有激烈的反抗,思想躁动不安,情绪有起落变化。有的人要苦恼万分,也许会莫名其妙的烦躁和情绪低落。过了这个阶段意根有些适应了,情绪就会恢复正常,进入下一个阶段,不但意识安忍于空,意根也安忍下来。就会继续深究探讨,究竟为什么五阴是空的,不实的。
第三个阶段是忍。忍,也就是安住,安住在空义上,忍可五阴的无常性,但还不是真正的证得。因为证据还不充分,内心的考量还不足,无法真正确认此理,只是内心不躁动,比较安分了。也在努力寻找证据,努力现量观察五阴身心的实质。这时身心的觉受越来越轻安,越来越欢喜,禅定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深细,越来越灵敏,空的念头越来越坚固,但还不能住于舍,内心里没有舍觉分。
等到舍觉分成就时,舍去了内心当中的我的观念思想,内心空空,五阴空无常的观念已经牢固确立,证据已经充分,内心完全认同确认五阴空无我,第四个阶段世第一法成就,断除了我见,证得初果。
在观行过程中,身心要不断的起变化,为什么要起变化呢?因为透过意识的胜解,意根逐步有了一定的了知,与从前的观念相左,逐渐颠覆从前的认知,意根发现了新大陆,就会促使身心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反应。所以断我见,证得五阴无我,一定是意根证得的。
断我见以后出现的觉明现象,身心出现的各种轻安喜悦的现象,是意根促成的,是意根在身心上的反应。意识无法使身心有反应,无法让身心出现轻安和喜悦的觉受,所以断我见一定是意根断除了我见,不仅仅是意识断我见,意识的我见当然早已经断除了。
如果没有轻安喜悦觉明现象的出现,也认为五阴无我,这是意识断我见,还没有深入到意根的内心深处。意根最初认知到这个理时,会出现反抗烦躁的现象,有轻重的不同表现。前世根基比较好的人,观行过五阴的人,就不会有这些烦躁的情绪,不会反抗,直接就有喜悦的心境出现。
什么叫作实修?这就是实修,没有这些阶段和过程,不能说明真正断我见了。真正断我见之后,身心一定转变,心行一定改变,圣性一定出现,内心一定是空的。怎么还能有那么严重的烦恼,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乱相出现呢?不可能的。内心空了,多余的事情就不想造作了,与无为有初步的相应了,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乱事发生,况且还能出现那么多的恶行,根本不可能出现。
如果禅定不足,观行真的很吃力,对法义的吸收和理解就不到位。有些深法和甚深法,那就更不能理解和信受了,因此就会生疑,疑见不断,内心就不安稳。
三、小乘方面要断我见,三十七道品必须要修完,七觉分要具足,八正道要具足。有喜觉分和倚觉分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定觉分要现前,这些都是与禅定不可分离的,都属于禅定的前奏和后续,属于禅定的范围。
在思惟佛法的过程中,应该产生身心轻安,内心喜悦的现象,这是七觉分的修证内容之一,这表明佛法已经入到意根心中,得到意根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还不完全,也可以说为四加行的暖相现前。
任何法的证得确实是都与意根有关,都与定有关,七觉分的修证就说明了这个事实,这样意根与证悟修证的关系就有了佛经依据。定慧和意根须臾不可分离,意根证得才有真正的智慧,意根有禅定才能产生智慧,意识单独的知解没有大智慧,只是学人言语而已,名为知解宗徒。有关意根在修证中的重要性,七觉分就是个很好的证据。八正道里也讲到了八个正,都是指修意根的,正主要指把意根的思想观念正过来,让其作主决定一切身口意行为都为正行,意根没有改正过来,八正道就没有成就。
受想行识都是空、无我的,那是谁在受想行识?能受想行识的是七识心,也都是空无我的。能观察受想行识为空的意识,是空无我的,知道观察者是空的意识,是空无我的,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的六七识心,是空无我的。只要心中有知有念有思想的,都是空无我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的修行方法,就是把一切法都空掉,能空所空的法,都空掉,最后剩下一个实在空不掉的那个,就是自心如来藏,也不住于自心如来藏上,修行就到家了。
四、四圣谛、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内容,都是见道前后的修行过程,大小乘大同小异,修行过程相似相像。如果没有这些过程的熏习,而突然出现一个果,成为圣人,这个果很可疑,极其不可靠,果和结论都可以抄袭,所有的知见都可以背诵,只要多读几本书就可以背诵出来想象出来。
而这些过程任何人都抄袭不了,这是每个见道证果的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每个人的过程因其前世根基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别。前世已经证果的人,今世这些过程也许很快就走过经历过了,其他人则不行,都要一一实践实证,各个关口都要过去,大乘果位也如此。这些过程都经历了,其身心就能转变,证果时就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经历这些过程的人,其所得果,犹如空中花,只可欣赏,没有实用价值,没有解脱功德受用。
所谓的实修,就是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的修行内容,离开这些具体又具体的修行内容,就不是实修,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修行都不是实修,只学理论不是实修。理论可以学到几地菩萨的理论,即使明白那些理,与实际证得还差一个无量劫两个无量劫的时间,一二个无量劫以后的理论现在就学习,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就是圣人了,前边的路都不需要走,实际的修行过程都不需要经历和实践,那这样的修行就是梦幻泡影,只得空花,结个空果。
五、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也分为内法尘和外法尘,修道谛中的八正道,也分为内法和外法。八正道修完,小乘三十七道品修完,断我见的条件才能满足,之后才能证果。如果心行不符合八正道,那就心行不足以为圣贤,不能证果。八正道中有正定,分为意识的外定法和意根的内定法。所以意根一定与定相应,定完意根,才能有正智慧生起,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否则全部是假果朔料果,只能观赏,没有实用。
六、大念住经,就是佛教我们观行方法的经,不会观行的人,顺着佛引领的思路在定中思惟,就是观行,观行到最后就会有一个决定心,有一个最后结论出来。如果这个结论符合佛所指给我们的事实和真理,就是证。
在正确的观行过程中,心里会产生诸多的变化,七觉分要一一现前,内心里的暖相要出现,四加行前三者要出现,当最后证得无我、空的时候,就是世第一法,初果成就。这些现象,如果都没有出现,就说自己断我见,成为初果了,那简直是自欺欺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如此观行过,七觉分都没有全部出现,忍位都没有真正完成,不可能成为最后一个世间第一的初果人。
佛法的修证有一定的严格标准,这些标准佛在经中都讲了,三十七道品、七觉分、四加行,四念住等等,都是佛说的修行标准。只是众生自己不懂,弘法者如果也不懂,那世间就会乱相纷呈,满大街都是圣贤,却乌烟瘴气,世风日下。
七、佛在大念住经里讲五盖的时候,说有内贪欲和外贪欲,内嗔恚和外嗔恚,内睡眠和外睡眠,内掉悔和外掉悔,内疑惑和外疑惑。内和外都分别指什么?
心如果分内外,外心就是指众生普遍能够发现和观察出来的心意识,内心是指众生不容易发现和观察出来的心意根。两个识心一显一隐,一明一暗,一深一浅,一容易改变,一坚固难改。修行就是先落实到浅层次的意识,再落实到深层次的意根,先初步转变意识,最后究竟转变意根。所以所有的烦恼无明,最初和明显的是意识层面的,最后和隐秘深邃的是意根层面的。
从这部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在讲小乘法时,虽然没有明说意根的法,但还是隐藏着讲到了意根,隐藏着而说一切烦恼和无明都是意根的,断烦恼是断意根的烦恼,解脱是意根的解脱,一切法都落实到意根上,解决意根问题,就能解决一切法,最终究竟达到涅槃和解脱 。
八、佛在大念住经里,讲观受的时候,讲到内受和外受两种受。外受是指容易观察出来的意识心的受,特别是在六尘境界上的意识的受;内受是指隐藏比较深的不容易观察到的意根的受。虽然极大多数人分不清意识和意根,但是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还是能够感知观察到的,只要心很细致。
佛讲观心的时候,观察心要观察内心和外心的贪嗔痴烦恼,观察内心和外心的集中散乱、广大狭小、有上和无上、有定和无定、解脱和不解脱,这说明内心意根有贪嗔痴烦恼,有定和不定,有解脱和不解脱。这是从小乘经典上证明了意根有这些心所法,虽然世尊没有明说。因为意根的法,大乘弟子都无法理解和证得,何况小乘弟子能深入正确理解意根的法,所以世尊不得不隐秘讲意根的心所法。
疑惑烦恼,有内疑惑和外疑惑,断疑就要究竟断,一定是断意根的疑惑。所以三缚结完全是指意根的结,断除意根的疑惑才是断三缚结。断贪欲,断意根的贪欲,心才能与色界天人相应,才能生到色界天;断嗔恚,一定是断除意根的嗔恚,才是三果人;断愚痴,一定是断意根的愚痴无明,才能出离三界。
小乘佛经最容易理解,可是又有什么人能真正看懂小乘佛经呢?更何况大乘经典,又有什么人能真正完全看得懂?证阿罗汉果,也不能完全信汝意,智慧不足,意不究竟,完全信之就容易出差错。
九、大念住经中,世尊讲五取蕴时,也讲到色受想行识的内法和外法。内色是色身,外色是六尘,内受想行识是意根,外受想行识是意识。
世尊讲七觉分时,也把七觉分分为内七觉分和外七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倚(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都分为意识的外觉分和意根的内觉分。没有修成内七觉分的时候,不可能证得小乘果,不可能断我见,更不要说明心见性了。三十七道品不修成就,大小乘果一个也不要谈,身心轻安不成就,定就不成就,内心舍受不存在,就无法断除我见,无法明心见性。这是佛法修证的硬指标,无论谁也越不过去。如果硬要说某某证果和明心了,那都是朔料果,看看就可以了,不能饱腹,没有实有价值。
十、七觉分第一个是念觉分,内念觉分是意根的念,外念觉分是意识的念,意根没有念觉分的时候,念觉分不成就,择法觉分就不能现前。所以意根一定有念心所,小乘经典都隐含着讲到意根的念心所了,何况大乘经典。只是众生无明重,看不懂佛经,无法辨别罢了。
从世尊对七觉分的描述来看,意根有择法觉分,有精进觉分(真精进),有喜觉分(意根不仅仅是舍受),有轻安觉分,有定觉分(与定相应),有舍觉分。之后心行符合八正道,才能具足小乘证果的条件,才能断我见,证初果,否则都是假果朔料果。条件不具足,因缘不具足,强行引导,只能得个假果。
七觉分当中,有个择法觉分,修到这个地步,就有辨别能力了。但是超越自己目前水平太多时,又没有抉择能力了,那就再接着修。择法觉分是要不断增进的,直到圆满具足,能立即正确拣择一切法而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