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阿含经十二因缘释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12 22:42:50 阅读: 1895

第三节  十二因缘为谁作

(二八八)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十二因缘对话

原文: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共相问讯庆慰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絺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不。答言有。

释:尊者舍利弗有一天下午从禅定中起身,到尊者摩诃拘絺罗住处,互相寒暄问询以后坐在一侧,对摩诃拘絺罗说:我有个问题想问您,不知道您是否有空闲能够回答我。摩诃拘絺罗说:尊者请问吧,我知道的就会回答您。舍利弗就问拘絺罗说:尊者您怎么认为,世间有老这个现象吗?拘絺罗回答说有。

原文: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答言有。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释:舍利弗又问:世间有死这个现象吗?拘絺罗回答说:有。舍利弗又问:您怎么认为呢,老死这个现象是自然而有的,还是凭借他缘他因造作出来的?还是自然和他缘共同造作出来的?还是既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他缘造作,是没有什么缘因就能出现的?拘絺罗回答说:老死不是自然而有的现象,不是凭借他缘造作出来的,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造作出来的,但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造作出来的,不是没有任何缘由的造作出来的。然而却由于有生的缘故,就有老死相随而生了。

原文: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释:舍利弗又问:同样的,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这些现象是自然而有的,还是凭借他缘他因造作出来的?还是自然和他缘和合造作出来的?还是既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造作出来的,也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拘絺罗回答舍利弗说:生这个现象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赖他缘造作出来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造作出来的,也并不是非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非无因无缘而有,然而却由于三界有的缘故,生这个现象就出现了。

三界有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依赖他缘而有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不是无因无缘而有的,然而却往由于有执取的缘故,三界有就出现了。执取这个现象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凭借他缘造作出来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不是无因无缘而有的,然而却由于贪爱的缘故,执取现象就产生了。贪爱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依赖他缘而产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产生出来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产生出来的,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然而却由于受的缘故,贪爱就产生了。

受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靠着他缘而出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出现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产生出来的,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然而却由于触的缘故,受就产生了。触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赖他缘出现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有,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然而却由于六入处的缘故,触就产生出来了。

六入处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靠他缘而出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造作出来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产生出来的,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现的,然而却由于名色的缘故,六入处就出现了。名色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凭借他缘而产生出来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出生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不是无因无缘而出生的,然而却是由于六识业种的缘故,名色就产生出来了。

原文: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释:舍利弗又问:那个六识的业种是自然而有的,还是依赖他缘产生出来的?还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造作出来的?还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他缘,是无因无缘产生出来的?拘絺罗回答舍利弗说:六识的业种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单纯依赖他缘而有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而出生的,也并非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出生的,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出来的,然而六识因为有名色的缘故就产生出来了。

原文: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识缘名色。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释:舍利弗又问拘絺罗说:您刚才说名色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凭借他缘而产生的,不是自然和他缘和合出生的,也并非不随自然和他缘和合而出生的,不是无因无缘出生的,然而名色因为有六识业种的缘故就出生了。您现在又说六识因为有名色的缘故就出生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拘絺罗回答说:我现在说个譬喻吧,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会因于譬喻而领悟其中的道理。譬如三根芦苇要立在空地上,必须是三者能够互相依靠,才能立得起来。如果拿掉一根芦苇,其余两根也就立不起来了;如果拿掉两根芦苇,剩下的一根也立不起来了,三者互相依靠在一起,才能立得起来。识与名色互相缘互相依赖也是这样,只有互相依赖才能得以生长。

名色五阴缘于六识的业种才能出生,这个道理是这样的,由于六识不断造作身口意行,业种存下来,五阴世间就不能灭去,后世还会在三界里继续出生五阴身。由于还有后世的业种,就会有中阴身,有后世的名色。意根在中阴身里随着业种而流转于六道轮回中,就会与阿赖耶识一起投胎,就有了后世最初的名色,名是意根第七识,色是受精卵。六识缘于名色而生,这个道理是这样,当众生的胎儿期的名色继续成长以后,六入处成熟,六根触六尘,就会有六识在名色五阴身中出生。这样名色就与六识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彼此都能出生和运行下去,这样生死就不断了。

十因缘中还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说法,这里的识就不是六识的识了,而是阿赖耶识的识,是第八识的识。意思是阿赖耶识依于名色五阴的缘才能在五阴世间里有自己的运行和造作,而名色也需要缘于阿赖耶识才能出生、发展和不断的运行,没有阿赖耶识可依,就没有名色的产生,而没有名色阿赖耶识就处于无余涅槃状态。

原文: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絺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亦复如是。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释:舍利弗赞叹说:太好了,摩诃拘絺罗,您是世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明达者,善于调伏自心,无所畏惧,证见佛法的甘露,因为完全证得了解脱的甘露法,能以身作证: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您具有如此的甚深法义无碍的辩才,他人种种的问难,都能解答应辩,您就像无价宝珠一样为世人所顶戴。我现在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也是这样,我现在在您这里得到了善法的利益,以及其他的梵行也在与您多次的请教交流中得到了善利。因为尊者您善于说法的缘故,我现在对于拘絺罗尊者所说的法教,应当给与三十种赞叹,称扬功德并且随喜功德。

(二八九)如何于五蕴生厌得解脱

原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释:佛告诉诸比丘们说:心性愚痴对于解脱法没有什么见闻的凡夫,对自己的四大组成的色身能够生起厌离心,离开对色身的种种欲望,能够背弃色身,不顾念色身。但是他们对于识心可不是这样,对于识心不能够离欲、背弃、舍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凡夫们能看得到四大组成的色身是有增减变化的,是无常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于色身可以取着也可以舍弃。

而对于自己的意识心和意根,愚痴没有见闻的凡夫却不能生起厌离心,不能离欲和解脱。为什么如此呢?因为他们在漫长的生死长夜中,对于自己的心识特别爱惜,把识心当作是我而生系缚,有所得有所取,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识里,识在我里,我与识互相存在。因此说愚痴没有见闻的凡夫才无法于识心生厌离欲,不能背舍识心。

佛陀用到了愚痴无闻凡夫这些词语,虽然有些人不太喜欢听,但是佛并不是骂辱人,佛是在陈述事实,凡夫就是愚痴没有什么见闻的。没有听过正法,无明深重就是愚痴无闻,如果有见闻就会破除愚痴,变得有智慧了。

色身比较容易被众生看破,因为生灭变异比较明显。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和合而生,地大有坚硬的性质,如肌肉、骨骼、筋、头发、指甲、牙齿、皮肤等这些物质都有坚硬性,就含有地大种子;如果没有坚硬性,就不能行住坐卧。水大有湿润的性质,身体表面皮肤和内脏器官、血液、汗液、尿液等等都有湿性,都含有水大种子。火大有温暖性,身体内外都有温度,这就是火性,含有火大种子。人死以后没有火大了,尸体就是冰凉的。风大有流动性,呼吸和血液的流动、气脉的运行都是风性的作用,含有风大种子,如果没有风性血液就不能流动,饮食也不能流动消化吸收和排泄。

 所有色法都是地、水、火、风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合而成的,哪种成份居多,物质就以哪个性质为主,和合的比例不一样,形成的物质就不一样,身体各部位器官也就不一样。不止是我们的色身,宇宙世界的所有物质都由四大组成,四大和合的比例不同,所形成的物质就不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由四大组成,都属于色法,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识别色法的识心就不同。四大种子存在如来藏里,如来藏输送四大种子形成色身,所以色身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

身体的增减变化,如胖瘦,身体器官的安置和摘除,有这些增减变化,说明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假的不实的。看破色身的生灭变异性,就能够生起厌离心,也能够离欲和背舍,不想随顺,不再想保惜爱护,觉得身体无所谓,就是一个假皮囊,不是真实的我。

但是愚痴没有什么见闻的凡夫众生对于识心却不能生起厌离,不能离欲,也不能背舍。根源在哪里呢?因为众生都喜欢贪执识的作用,识的作用比较逼真和吸引人,所以就不断抓取,据为己有。色身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因为有识才会产生,比如行走坐卧,没有身识就不能进行,行走坐卧是身识所起的作用,生命活动离不开行住坐卧这些事业,所以众生贪恋。有身识能动,有眼识能看,有耳识能听,有鼻识能闻香,有意识心能思考分别、分析判断、推理、打妄想,各个识配合产生种种作用,意识心和前五识一起在分别,一起作用。这些功能作用感觉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的,这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因此贪恋不舍。

识心非我不容易证,明明感觉有一个我能了知一切法,很真实,我确实是坐在这听法,我眼能见色,确实能看见所接触的一切物质色法;我确实能够听到声音,不认为眼耳鼻舌身的见闻觉知作用是虚妄的,于是就抓着不放。对于意识的种种作用更不能认可是虚妄的,觉得意识确实能思考、能打妄想、能推理,能计划,所以众生不能把识心看成是虚妄的,但这一关如果不过去,大小果都不能得证。

所以佛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于四大色身能够生起厌离,能够离欲,也能够背舍,但是对自己的识心却不能够离欲,不能够生厌,不能够背舍,喜欢自己的心,事事都要顺着自己的心去做,对自己的心不能够离欲,因为感觉这个识心确实有这些功能作用。

众生生生世世在生死长夜里保惜系我,总是顺己之意,爱护着自己,保惜着自己的识心。我要得到什么,我要拥有什么,我要占有什么,都是这个识心的意愿,于是就把这个识心的功能作用当作我,当作真实存在的、永恒不灭的自己。其实识心在几种情况下是灭的,比如说在听法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后面讲什么也不知道了,这时候识心是灭的不存在的。当睡着了也没有梦,这个时候六识心也是灭的不存在的。当你睡醒了以后,这几个识心又现起来了,有灭有生,能生能灭,识心总是在生灭的过程中变化着。

 而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总是那样存在着,没有变化,不需要依靠外缘,功能作用都没有变化。阿赖耶识总能产生一切法,变现一切法,谁也阻碍不了祂,那个才是真实的,不管是入定了还是睡着了,不管什么情况,祂总是存在着,总有祂的功能体性作用,前六识就不行,总是生灭变化的。

原文: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

释:佛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宁可把四大组成的色身当作我和我所,也不能把识心当作我和我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四大组成的色身,只能住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于一百年就灭去了,如果能够好好的照顾色身,或许住世还能超过一百年。

原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释:可是心意识不分日夜时刻,须臾都在流转着,刹那刹那都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生彼时灭,此处生彼处灭。犹如猿猴在树林间游荡一样,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游历了很多地方,爬到树上抓取着枝条,松开这个树枝就抓取另一个树枝,总不清闲。人们所说的心意识也是这样,异生异灭,此时生彼时灭,此处生彼处灭,在此法生在彼法上灭,在彼法上生在此法上灭,在此身上消失,在彼身上又生,日夜时刻,种种转变,从来没有停止过,异时而生,异地而生,异类而生。

凡夫的我见最严重的就是认为识心的功能作用是我,是我所有的,这个我见最难断除。色身我见断除稍微容易一些,因为色身的生灭变异的现象容易观察到,与识心能够分开。识心的生灭变异现象不容易观察和了解,因为五阴身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识心的,太绵密和连续了,所以就感觉真实,觉得是自己在作用,是自己的作用,很难把识心的受想行识的作用与自己分开和看破。

如果把识心当作我和我所,到临命终时,就想牢牢地抓住识心,一心想要见闻觉知,恐惧见闻觉知慢慢消失,明明感知到识心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微弱,身体越来越不管用,但就是不想灭掉识心,感觉非常痛苦,接受不了死亡这个现象。即使是这样,凡夫也不认为自己的识心是无常生灭变异的,仍然希望这些作用再继续起用。

原文: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释:多闻圣弟子对于一切的缘起法要善于思惟和观察,观察到如果有乐触的因缘聚合起来的时候,就生起了乐受;当感觉到乐受的时候,要如实的了知乐的受觉;当乐触灭了时,乐触因缘出生的受觉也灭了,心得清凉息止灭没。就像乐受一样,当苦触生起的时候,要如实的了知苦的觉受,乃至于当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起喜的觉受、忧的觉受和舍的觉受时,要如实的了知喜受、忧受和舍受。当喜触、忧触和舍触的因缘灭了时,喜触忧触和舍触也灭了,心得清凉寂止。

原文: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

释:多闻圣弟子应该如是思惟,由于这些受触能引生触的乐受和触的束缚,当一个个触的乐受生起来的时候,一个个的乐受就生起来了;当一个个的乐触都灭了以后,一个个的受乐也就灭掉了,心得清凉寂止。

多闻圣弟子能够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一法不是因缘所生的,有因有缘世间法就集起来了,无因无缘,法不现起。缘不同,出生的法就不同,众生的色身就不同,生存环境也不同。缘是哪里来的?身口意业形成的种子。多闻圣弟子能够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而凡夫就不善于思惟观察,他们认为五阴上的一切法出现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圣弟子观察缘起时,深究生老病死的来源和因缘,一直探究到最初的那个缘起。

用乐受来举例因缘生法,苦触、喜触、忧触、舍触都是因为缘生而产生的感受,苦乐忧喜舍,这些受的产生都是因为有触的缘故,有苦的触、乐的触、喜的触、忧的触、舍的触才有种种感受,如果没有这些触的缘,就不会产生这些心的感受。所以苦乐忧喜舍的触都是虚妄的,感受也是虚妄的、生灭变化无常的。所有缘生起的背后都是有原因、有奥秘的。 

什么叫舍受?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不感觉舒服也不感觉痛苦,觉得好象把自己淡忘了,没有其它更多的感受,这叫舍受。什么时候会产生舍受?打坐中出现的舍受比较多。偶尔之间好象把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都忘了,不产生乐的受,不产生苦的受。那时候就是舍受。心有定的时候就能清晰感觉到,我现在正在苦受,我现在正有乐受,我现在正有喜受,我现在正有忧愁的感受,我现在确实知道这些感受,我如实觉知。如果那些苦乐忧喜舍的触灭了,苦乐忧喜舍的受也会消失灭去。灭了以后就寂静下来,止息下来,心就清凉了,寂静了。

原文: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释:如是,多闻圣弟子对于色阴生起厌离心,对于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生起厌离心,生厌的缘故就不乐于色受想行识,不喜欢色受想行识,心就解脱,这样就具足了解脱的知见,于是就说: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起来了,我这一生所作的事都已经做完了,我自己知道我死后不会再有未来世的三界世间,不会有未来世的三界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