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父子合集经选讲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1-08-03 00:55:01 阅读: 2180

第一章  世尊咐嘱修证解脱法门

原文:尔时世尊。告净饭王言。大王。如上所说。解脱法门。当自系心。正念观察。勇猛精进。决定修作。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依此得证。无上菩提。能招世间。一切富乐。能消世间。一切渴爱。能伏世间。一切我慢。能破世间。一切邪见。能灭有情。一切罪恶。未登初地。凡夫异生。皆令证得。平等法性。如是法要。非诸声闻。及辟支佛。所行境界。唯诸菩萨。之所修作。

释:佛对净饭王说:如上所说的解脱法门,你应当自己摄心用正念观察,并且要勇猛精进地决定修行。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诸佛,都是依此解脱门而得无上菩提。依此解脱法门能获得世间法中的大自在和一切富贵快乐的果报,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渴求和贪爱,能降伏世间的一切我慢,能破除世间的一切邪见,能灭除众生的一切罪恶。依此解脱法门修行,能让那些还没有进入初地的凡夫异生,全部都能证得平等法性。像这样的修行法门,不是声闻和辟支佛所修行的境界,只有诸大菩萨们才能修行证得。

世尊劝导净饭王要把心置于解脱法门上,舍离万法,舍离五欲享乐,舍离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法,勇猛精进,用正念、正思惟来观察思量万法,这一切法确实如梦如幻,是虚妄的、无常的、苦的,如实思惟观察以后,就会自发主动的勇猛精进,决定修作,内心真正认可后,就能证得解脱了。

所以学佛是先听闻正法,再正思惟、如理思惟,按照正理去勇猛精进的修行。修行一定要勇猛精进才能成功,因为学佛和烧水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烧开一锅水,必须要一直加火,让火持续燃烧,水才能烧开。如果烧了一半火熄灭了,水就又凉了,然后再烧又停火,那么这锅水什么时候能烧开?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原理,一鼓作气很快就能把这锅水烧开。修行松松懈懈,就会进进退退,在这中间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勇猛精进决定修作,决定属于定力,心决定在解脱法中,不断修解脱法,结果必然得到解脱。

十方三世诸佛,依何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都是依靠诸法如梦观,证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成就的。先听闻如梦观正法,然后正思惟,依照着思惟的正理去修行,要经过闻、思、修、证四个步骤。如果不听经闻法,就不会有正念来思惟,不能如理思惟观照诸法实相,就不会有正精进的修行,不能证得诸法实相,不能证得如梦观,也不能入初地,不能得后续的所有解脱。

如果要证得万法的虚妄性,证得自性清净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先从听经闻法开始,闻法以后要摄心按真实义理来思惟。要根据佛的圣言量,通过身心的验证来获得信心,信根坚固,知依此法必然得到解脱成就佛道,则决定会勇猛精进地修行,永不退转菩提大道,因此一定能证得菩提道果。首先证得小乘菩提果,证得五阴十八界虚妄,从而证得人无我;然后明阿赖耶识心,证得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明了万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出生,自我为虚妄,诸法皆为虚妄,全部是阿赖耶识性,除此无他,因此万法皆空,就能至初地果位;依次再证得二地、三地、四地,最后得证佛地果位,入究竟圆满的大涅槃,修行就是这样的次序。

如果不听经闻法,不深入经藏,就不知道如何精进修行。深入经藏,用正念如理思惟,不是只深入经藏就可以了,用正念思惟很重要,能使信根、精进根不断增长,佛说依此能得证无上菩提。尤其是佛在此经中所讲的诸法如梦如幻的法门,定中深入观行,能证得如梦观,进而就能入初地。

得证无上菩提的果报非常殊胜,首先世俗法上的果报能得一切富足安乐,修学佛法证得道果的人不堕恶道,其次所生之处享受富贵荣华的果报。过去的禅师们证得大乘果以后,再次投生人间都可以做国王大臣,证得的果位越高,来世在天上、人间的地位越高权势越大,这叫世俗法的富乐。

学佛的人要懂得多修福、修慧,修出来福报以后就会得到世间法上的富贵。佛是福德与智慧两足尊,如果只有智慧,没有福德,也不能成佛,如果没有福德也不能感召世间所有人的礼敬、恭敬和供养。所以我们念诵经典的时候,既是修福也是修慧,打坐也是在修福,礼拜佛陀也是在修福。何况财布施和法布施,利乐众生,更是在修福。福慧两足尊,两方面都要具足圆满,才是无上士。

精进修学佛法,能得证无上的菩提,能消除世间一切的渴爱。渴爱就是饥渴、贪爱,就是对于三界世间法的极度渴望,渴望拥有而心生贪爱,贪恋不舍,就不能出三界,导致在三界中轮回受苦不断。

此无上菩提能消除世间一切的我慢,凡夫众生都有深重的我慢,何为我慢?首先众生认为有一个我存在,认取五阴是我: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见闻觉知是我,想阴是我,身口意行是我,六识的识别性和了别性是我。凡夫以此为我,然后严重执我,依我见、我执心故,生我慢心,认为自己的五阴十八界优越于其他众生的五阴十八界,自己在世俗法的某些方面要殊胜于其他众生,因此内心高举自己,欺凌其他众生。

慢分为七种: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都是因为所谓的我而有的慢,所以我慢是根本,以此而有其它的慢,那么其它的慢通过修行先要断除,我慢最后断除,小乘在四果阿罗汉位断除我慢,但还有我慢的习气;大乘在初地菩萨位断除我慢,但还有习气,这个我慢习气修到八地菩萨位才能断尽,可见习气的根深蒂固。

何为我慢习气?比如树上有一只令人厌恶的虫子掉到身体上,一般人都是下意识地马上抖开,不用想,不用思考,下意识地就能快速地作出反应,这是意根对自我的保护习惯,不假思索的规避危险和拒绝自己厌恶的东西,这就是我慢的习气。为什么众生都有这种习气呢?因为众生的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执著五阴身为我,这种习气根深蒂固,即使断了我见,除去了我慢,意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五阴我的概念和念头,习惯性地还有个五阴的影子没有清除掉,七、八地菩萨才能断除这种我慢的习气。阿罗汉能让我慢不起现行,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才开始一点点地断除我慢的习气和贪嗔痴烦恼的习气。阿罗汉断烦恼也是断烦恼的现行,所有的习气都是到初地以上的菩萨位才开始渐渐断除。

众生心中的烦恼非常深重,数量也极多,很难断除。其实要说难也不难,只要勇猛精进地修行,烦恼也会如日出光照雪般消融,所以难易全在乎自心。如悟道的人形容禅宗开悟的难易,庞蕴曰: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参禅开悟就像把十担芝麻摊放在树上一样难)!然后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女儿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倦来眠。三个人对开悟有三种感觉,三个看法。所以说一切法难易在人,在人的根基利钝;难易是相对法,是假相,不是真有个难易存在。

无上菩提能够破除世间的一切邪见,邪见从哪里来?也是从我见中来。凡夫未证得果位前,都认为有一个我在,色身是我,五阴是我,凡是以我为基点出发的各种各样的知见,都属于邪见。而修证佛法能破除一切的邪见,能灭除有情众生的一切罪恶。当证得了初果,就破除了关于我的邪见等三个结缚,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三恶道业就消除了,未来永不堕三恶道。剩余的业报只是报在人中,在人中受苦。在人中受苦再甚,也比在三恶道快乐,比在三恶道受苦轻微。

未证入初地的人叫作凡夫异生,证得初地的为圣人,灭除了异生性,不再造作生死恶业。未断生死染污业种的众生都属于异生,这一段寿命结束后又会有下一段生命,不过是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出生,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人间、地狱、恶鬼,这叫作异时异地而生。

初地菩萨和凡夫异生都有分段生死,比如人活一世百八十年,或者是千八百年,寿命结束后,就有下一世,生死是分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就叫分段生死。初地菩萨如果投生天界,寿命极长;如果投生人间,寿命和凡夫众生一样,也有分段生死;如果靠愿力投生到畜生道,寿命也如同畜生般短促,也有分段生死。除分段生死外还有变易生死,所谓变易生死就是寿命极长,但是如来藏心中还有生死的染污种子没有都灭除,仍然能感得生死业,不能永远灭除生死的假相,心中的生灭种子未至佛地前都不能断除,因此就有变易生死。

无上菩提能让凡夫异生同样像初地菩萨那样证得平等法性。什么叫平等法性,是你我他三个平等的意思吗?非也。众生在相上是不平等的,有男相女相、人相畜生相,有富贵相和贫穷相,有好人相和坏人相,但是有一样是平等的,就是真如心体是平等的。心如何平等?比如阿赖耶识心体平等地和前七识妄心配合,平等地变现万法,没有一丝差别,体性是平等的。虽相上千差万别,阿赖耶识心的体性却一定是平等的,具备同样的功能,同样的作用,同样的含有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子,含有前七识心的种子和变现万法的功能,众生的阿赖耶识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众生的平等性。

佛的第七识也具有平等性,观待众生一律平等,知道众生虽然其相不同不平等,但是其性是平等的,都是如来藏性。佛观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无差别的,佛不看外相。所以佛不分别好人恶人,不会只救度好人而不救度恶人,佛没有这种不平等心,只要缘熟,佛一律平等救度。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只能观察到他人的外表,不能看到内在平等的佛性,无始劫以来习惯于执相,成为了习性,不知差别相处也有无差别性。而初地菩萨由于六七识已经初步转识成智,第七识就转变成了一分平等性智,在看待世俗一切法上,知其实质都是如来藏,因此其心也初具平等性。

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后,就要向真如阿赖耶识学习,学习祂平等对待众生的心行,不管众生的第七识要做什么,祂都配合,无私地给予奉献,要什么奉献什么,要声音变声音,要色尘变色尘,不管其心是好是坏,随众生心布施一切,平等地随顺众生。不平等的心是虚妄心,平等的心是佛心。佛观众生都是佛,众生观佛就看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佛不现三十二相,众生就把佛当成凡夫对待。因为众生没有开眼,只能看到外相,看不到实质。我们应该要精进修行佛法,早日证得平等法性,证得真如佛性,早具平等性智。

大乘法不是声闻和辟支佛的境界,而是大乘菩萨的法要,是菩萨修证的如来藏法。声闻和辟支佛只能修学二乘法,证得世俗界的五阴十八界虚妄,证得人无我,断除对五蕴十八界的贪执,得到解脱,不能证得阿赖耶识和佛性,不证平等法性,因此也不具备平等性智。

原文:大王。应作是念。我当云何。于人天中。得为眼目。于长夜中。得为照明。于爱河中。得为船筏。于险难处。得为导师。无依怙者。为作主宰。自得度已。复能度他。自解脱已。令他解脱。自得安隐。令他安隐。自证涅槃。复令他证。大王。不应观彼。现在世间。所受富乐。五欲自在。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谓于色境。声香味触。心生贪着。无满足时。

释:佛说:大王,你心中应该常常怀有这样的心念:我应当如何在人天当中,作众生的眼目,在生死长夜中为诸众生作大照明,指引众生航向;我应当如何在三界生死爱河中作为众生的船筏,牵引众生渡过爱河;我应当如何在生死险难处作为众生的导师,导领众生走出危险之地;我应当如何为那些无有依止者作主宰,让众生心有所托;我应当如何先求自己得度,然后再来度化他人,自己先解脱,之后再去解脱他人,自己先得安稳,然后再来安稳他人,自己先证涅槃,然后再让他人也证得涅槃。大王,你不应该只看现在在世间里所受的富贵、快乐和财色名食睡的自在,其实六根都如幻化,所有境界都如梦一般,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心生贪着而不知足了。

这段话是世尊对净饭王语重心长的开导规劝,让净饭王发大菩提心,发大誓愿,得度生死,早证大涅槃。发愿作人天的眼目,自利利人,指引众生走向解脱。众生都没有开眼,在生死轮回当中迷惑颠倒。如果能得到指引,就再也不会迷惑颠倒,从此走出邪见迷途,走向光明。菩萨发这个愿,什么时候能作到这一点呢?有能力作人天眼目者,最少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可以作人天师,人中的导师,天人中的导师,导引众生走向成佛之道。人天师就是众生的眼目,菩萨证得初地的无生法忍智慧入如来家,对于佛法已经初步地通达了,只有通达了佛法,才能够带领众生修行,才能够作众生的眼目。

菩萨发愿于长夜中得为照明。众生生死的黑暗长夜,谁去照明?菩萨应发心去照明,作一个火把,点亮众生心,照着众生走向解脱,走向成佛之道。菩萨发愿于爱河中得为船筏,凡夫众生都在生死爱河中沉沦,欲界众生贪爱自己家亲眷属、五欲六尘;色界众生贪着天界的美妙境界和天人色身;无色界众生虽然没有色身,却贪爱着舒适的禅定境界。这些都是贪爱,因为有这些贪爱,众生才无法出离三界,就在三界生死爱河中飘荡流转。菩萨就要发愿,不仅要自己脱离爱河,还要在爱河当中作一个船筏,渡众生出离爱河。

菩萨发愿于险难处得为导师。什么地方险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太平的,都像火宅一样。《法华经》里比喻,三界如宅,已燃大火,而宅中众生还在屋内玩耍,不知苦难即将来临,不知出离火宅。佛慈悲众生于苦难中不能出离,于火宅外又回三界火宅中救度众生。众生却还在三界里游戏,不知马上即将烈火丛生,断诸归路,而四周恶鬼,猛兽遍布,房子也即将倒塌,已经身临险境,而众生却茫然无知。

《法华经》里的比喻都在说众生愚痴,处生死险难之处而不知,从这里可以看到佛的大慈大悲,本来可以舍弃人的色身皮囊,却又穿着人类的甲壳投生人中回来救度众生,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应该像佛一样,将来也要不畏险难,誓救众生。能做导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已经度过了生死险难处,有能力作引导者,如果不知道哪里是险难的,哪里有危险,就不能导引众生脱离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先懂得如何出离三界,有能力出离三界,才能回头来导引众生,躲避险难,归往安乐处。

菩萨应该发愿为无依怙者为作主宰。众生其实都是无依无靠的,又苦又孤独,活在这个人世间,似乎都有家庭眷属可依,但是所有家亲眷属都靠不住,家亲眷属也都是孤苦无依的,都需要有个依止处。每个人都无所依赖,寿命终了,孤独上路。三恶道中,至亲眷属更不能陪伴,只能独自走上陌生、孤独、凄凉、痛苦的路。那么菩萨就要发愿,为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做依靠和依止,带领众生,走向光明走向解脱。

菩萨应当发愿自得度已复能度他。自己得度以后,才能度别人,如果菩萨只有救度之心,而自己尚在轮回苦海中,那就无力救度众生。比如一个从来没去过远方有优美风景之地的人,就无法带领别人一起去欣赏风景,有可能半道就迷路了,自然到不了目的地。所以首先要曾经去过风景地,亲眼领略过美景,把中间的道路摸清楚后,才能带领他人同往,这就是自度才能度人的道理。

菩萨应当发愿自已解脱也令他解脱。自己解脱才能令他人得解脱,自己有能力脱离三界,不被三界所束缚,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走向解脱正路,自己没有得解脱就不知道解脱的正路,无法带领众生走上解脱之路。

菩萨应当发愿自得安隐令他安隐。佛已经到达涅槃的彼岸,获得究竟的涅槃寂灭乐,身心都得到了安稳,为了救度众生、安稳众生又返回三界,身心仍然安稳自在,不被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境界所迷惑和束缚,这样才能引领众生也逐渐获得安稳。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投生为悉达多太子,五欲围绕,而太子的心早已脱离这些世间境界,不被任何境界所熏染,心得安稳,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迷惑颠倒,并且能舍弃世间一切欲望和亲情,毅然出家修道,成道之后,就开始广度无量众生。

菩萨们也应该效仿诸佛所行,精进修行以获得身心安稳,然后再安稳无量众生。如果自心还没有获得安稳,不断贪爱和执著,在五欲六尘里就容易被迷惑,进而造作恶业,受苦不断,这样自身尚且不得安稳,如何能安稳众生。菩萨应当自证涅槃复令他证。自己证得涅槃以后,再导引众生证得涅槃。涅槃是修证到的一种清净寂静的状态,不生不灭。涅槃分为四种。

一、如来藏的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本身就是涅槃性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清净无染,不着一法。菩萨明心开悟时就证得这种本来就有的涅槃性,证得自性清净心。

二、有余依涅槃。有余就是还有色身存在或者还有心存在,有身心存在就有苦受,阿罗汉在世时有色身五蕴存在世间,色身有觉受,因此就有一定的苦受,有余苦能依色身出现,风吹也觉得凉,太阳晒也觉得热,蚊子咬也觉得痒,这个有微苦要受的境界叫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是小乘三四果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初地以后的菩萨同样也证得了。

三、无余依涅槃。阿罗汉在寿命终了时,灭除五阴,就入到了无余涅槃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没有色身,没有心也没有五蕴,因此任何苦受都不能出现,无身受苦,无心受苦,没有身心可觉苦,也无感受,也无思想分别,也无阿罗汉了,就处于涅槃寂静状态中,只剩下不灭的自性清净心存在,处在一无所有的境界,这叫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四果罗汉入灭后就证得了,解脱功德很深的三果人命终后也能证得,初地满心菩萨有能力证得而不证,为了留惑润生,自利利他。

四、无住处涅槃。这是佛所证得的涅槃境界,其他菩萨和声闻缘觉都没有能力证得。佛究竟成就一切种智以后,以其甚深的大智慧,心不住任何一个境界,不住任何一法,既不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无余涅槃,也不住三界;但佛以其无量大悲心,又不离三界,不离世俗法,不离五蕴身,不离三十二相身,以解脱之色身五蕴而教导众生证涅槃得解脱。佛可以根据因缘在一个世间八相成道,示现成佛,当在这个世界的因缘灭了,还会在其它有缘的佛国土,现起了另一个五蕴身,示现成佛度众生,这样就能利乐无数世界的众生都能证涅槃得解脱,这就是佛的不舍众生的无住处涅槃境界。

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是灭了色身五蕴以后再也不现起色身,灰身泯智,既不继续修学佛法,也不利乐众生,慈悲心薄,自己不想成佛,也不能带领着众生共同成佛。因此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是不究竟的,最究竟的涅槃是佛所证得的无住处涅槃,永远不舍弃一切众生。菩萨们的心行和阿罗汉有所不同,虽然能入无余涅槃而不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修证佛法,不断地自利,同时也利导众生。所以菩萨比阿罗汉伟大,比阿罗汉慈悲,比阿罗汉有大智慧,比阿罗汉神通广大。

佛苦口婆心地劝祂的父亲,不应观彼现在世间所受富乐和五欲自在,而于色声香味触,心生贪着无满足时,不要再贪着色声香味触法那些境界。心贪着五欲六尘时,是不容易满足的,世尊的父亲当了几十年国王,一直享受着世俗的五欲乐,却仍然不知其苦,不知出离。佛就劝导说,你不应该再贪着这个世间的富贵与快乐,因为诸根如幻境界如梦,六根都是幻化的,眼根不要贪着色,耳根不要贪着声,不要迷于五欲乐当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些都是幻化的,六尘境界都如梦,并不真实,随时都会灭去。

佛为什么反反复复的劝导祂的父王?因为有权有势的富人很难度,他们长久地沉醉于五欲乐中,不容易自拔。而穷人过着贫苦的生活,深觉世间苦,遇见佛法就会自发地勇猛精进地学佛修行,除非福太薄者,为了生活所计,而奔波于世俗生活中,无法学佛修行。

我们居住的地球属于须弥山南边的南赡部洲,须弥山北边还有一个北俱芦洲,东边为东胜神洲,西边为西牛贺洲,这是一个小千世界的四大洲。北俱芦洲的人,人寿是一千岁,长相都很庄严,生活富足,不用劳作,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具都会自然而然地变现而来,金银财宝具足,七宝具足,生活非常享受,众生都追求五欲乐,不学佛法,不求解脱,所以在北俱芦洲没有佛法存在,也没有修行的人。只有南赡部洲人,苦乐参半,有苦有乐,不堪受苦的时候,就会寻求离苦之道。当遇佛法时,就会为了离苦断苦而修行,在纯乐的世界里佛法无法存在。众生如果生到北俱芦洲,或者生到天界,学佛就很难了,正所谓是富贵修道难。

如忉利天很快乐,天子们天天游乐嘻戏,除了玩乐便无他事。天帝释就苦口婆心地来劝告那些天子们赶快来学佛,有时候就敲响天鼓,强迫天子们来善法堂听经闻法,不让他们再耽于五欲乐。因为天界的福享尽时,又要下到三恶道去受苦了。在天上也是一样无法再学佛修行,所以富贵修道难,顺境学佛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