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父子合集經選講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1-08-03 00:55:01 閲讀: 381

第一章  世尊咐囑修証解脫法門

原文:爾時世尊。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解脫法門。當自系心。正念觀察。勇猛精進。決定修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依此得証。無上菩提。能招世間。一切富樂。能消世間。一切渴愛。能伏世間。一切我慢。能破世間。一切邪見。能滅有情。一切罪惡。未登初地。凡夫異生。皆令証得。平等法性。如是法要。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行境界。唯諸菩薩。之所修作。

釋:佛對淨飯王說:如上所說的解脫法門,你應當自己攝心用正念觀察,並且要勇猛精進地決定修行。過去、未來以及現在的諸佛,都是依此解脫門而得無上菩提。依此解脫法門能獲得世間法中的大自在和一切富貴快樂的果報,能滅除世間的一切渴求和貪愛,能降伏世間的一切我慢,能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能滅除衆生的一切罪惡。依此解脫法門修行,能讓那些還沒有進入初地的凡夫異生,全部都能証得平等法性。像這樣的修行法門,不是聲聞和辟支佛所修行的境界,只有諸大菩薩們才能修行証得。

世尊勸導淨飯王要把心置於解脫法門上,捨離萬法,捨離五欲享樂,捨離五隂十八界的虛妄法,勇猛精進,用正念、正思惟來觀察思量萬法,這一切法確實如夢如幻,是虛妄的、無常的、苦的,如實思惟觀察以後,就會自發主動的勇猛精進,決定修作,内心真正認可後,就能証得解脫了。

所以學佛是先聽聞正法,再正思惟、如理思惟,按照正理去勇猛精進的修行。修行一定要勇猛精進才能成功,因爲學佛和燒水的道理是一樣的,要想燒開一鍋水,必須要一直加火,讓火持續燃燒,水才能燒開。如果燒了一半火熄滅了,水就又涼了,然後再燒又停火,那麽這鍋水什麽時候能燒開?勇猛精進就是這個原理,一鼓作氣很快就能把這鍋水燒開。修行松松懈懈,就會進進退退,在這中間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勇猛精進決定修作,決定屬於定力,心決定在解脫法中,不斷修解脫法,結果必然得到解脫。

十方三世諸佛,依何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都是依靠諸法如夢觀,証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成就的。先聽聞如夢觀正法,然後正思惟,依照著思惟的正理去修行,要經過聞、思、修、証四個步驟。如果不聽經聞法,就不會有正念來思惟,不能如理思惟觀照諸法實相,就不會有正精進的修行,不能証得諸法實相,不能証得如夢觀,也不能入初地,不能得後續的所有解脫。

如果要証得萬法的虛妄性,証得自性清淨心,証得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先從聽經聞法開始,聞法以後要攝心按真實義理來思惟。要根據佛的聖言量,通過身心的驗証來獲得信心,信根堅固,知依此法必然得到解脫成就佛道,則決定會勇猛精進地修行,永不退轉菩提大道,因此一定能証得菩提道果。首先証得小乘菩提果,証得五隂十八界虛妄,從而証得人無我;然後明阿賴耶識心,証得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明了萬法皆由阿賴耶識所出生,自我爲虛妄,諸法皆爲虛妄,全部是阿賴耶識性,除此無他,因此萬法皆空,就能至初地果位;依次再証得二地、三地、四地,最後得証佛地果位,入究竟圓滿的大涅槃,修行就是這樣的次序。

如果不聽經聞法,不深入經藏,就不知道如何精進修行。深入經藏,用正念如理思惟,不是只深入經藏就可以了,用正念思惟很重要,能使信根、精進根不斷增長,佛說依此能得証無上菩提。尤其是佛在此經中所講的諸法如夢如幻的法門,定中深入觀行,能証得如夢觀,進而就能入初地。

得証無上菩提的果報非常殊勝,首先世俗法上的果報能得一切富足安樂,修學佛法証得道果的人不墮惡道,其次所生之處享受富貴榮華的果報。過去的禪師們証得大乘果以後,再次投生人間都可以做國王大臣,証得的果位越高,來世在天上、人間的地位越高權勢越大,這叫世俗法的富樂。

學佛的人要懂得多修福、修慧,修出來福報以後就會得到世間法上的富貴。佛是福德與智慧兩足尊,如果只有智慧,沒有福德,也不能成佛,如果沒有福德也不能感召世間所有人的禮敬、恭敬和供養。所以我們唸誦經典的時候,既是修福也是修慧,打坐也是在修福,禮拜佛陀也是在修福。何況財布施和法布施,利樂衆生,更是在修福。福慧兩足尊,兩方面都要具足圓滿,才是無上士。

精進修學佛法,能得証無上的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渴愛。渴愛就是飢渴、貪愛,就是對於三界世間法的極度渴望,渴望擁有而心生貪愛,貪戀不捨,就不能出三界,導致在三界中輪回受苦不斷。

此無上菩提能消除世間一切的我慢,凡夫衆生都有深重的我慢,何爲我慢?首先衆生認爲有一個我存在,認取五隂是我:色身是我,感受是我,見聞覺知是我,想隂是我,身口意行是我,六識的識別性和了別性是我。凡夫以此爲我,然後嚴重執我,依我見、我執心故,生我慢心,認爲自己的五隂十八界優越於其他衆生的五隂十八界,自己在世俗法的某些方面要殊勝於其他衆生,因此内心高舉自己,欺淩其他衆生。

慢分爲七種: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和邪慢,都是因爲所謂的我而有的慢,所以我慢是根本,以此而有其它的慢,那麽其它的慢通過修行先要斷除,我慢最後斷除,小乘在四果阿羅漢位斷除我慢,但還有我慢的習氣;大乘在初地菩薩位斷除我慢,但還有習氣,這個我慢習氣修到八地菩薩位才能斷盡,可見習氣的根深蒂固。

何爲我慢習氣?比如樹上有一隻令人厭惡的蟲子掉到身體上,一般人都是下意識地馬上抖開,不用想,不用思考,下意識地就能快速地作出反應,這是意根對自我的保護習慣,不假思索的槼避危險和拒絕自己厭惡的東西,這就是我慢的習氣。爲什麽衆生都有這種習氣呢?因爲衆生的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執著五隂身爲我,這種習氣根深蒂固,即使斷了我見,除去了我慢,意根的内心深處還是有五隂我的概念和念頭,習慣性地還有個五隂的影子沒有清除掉,七、八地菩薩才能斷除這種我慢的習氣。阿羅漢能讓我慢不起現行,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開始一點點地斷除我慢的習氣和貪嗔癡煩惱的習氣。阿羅漢斷煩惱也是斷煩惱的現行,所有的習氣都是到初地以上的菩薩位才開始漸漸斷除。

衆生心中的煩惱非常深重,數量也極多,很難斷除。其實要說難也不難,只要勇猛精進地修行,煩惱也會如日出光照雪般消融,所以難易全在乎自心。如悟道的人形容禪宗開悟的難易,龐蘊曰: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參禪開悟就像把十擔芝麻攤放在樹上一樣難)!然後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女兒靈照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倦來眠。三個人對開悟有三種感覺,三個看法。所以說一切法難易在人,在人的根基利鈍;難易是相對法,是假相,不是真有個難易存在。

無上菩提能夠破除世間的一切邪見,邪見從哪裡來?也是從我見中來。凡夫未証得果位前,都認爲有一個我在,色身是我,五隂是我,凡是以我爲基點出發的各種各樣的知見,都屬於邪見。而修証佛法能破除一切的邪見,能滅除有情衆生的一切罪惡。當証得了初果,就破除了關於我的邪見等三個結縛,無始劫以來所造的三惡道業就消除了,未來永不墮三惡道。剩餘的業報只是報在人中,在人中受苦。在人中受苦再甚,也比在三惡道快樂,比在三惡道受苦輕微。

未証入初地的人叫作凡夫異生,証得初地的爲聖人,滅除了異生性,不再造作生死惡業。未斷生死染污業種的衆生都屬於異生,這一段壽命結束後又會有下一段生命,不過是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出生,或者是天上,或者是人間、地獄、惡鬼,這叫作異時異地而生。

初地菩薩和凡夫異生都有分段生死,比如人活一世百八十年,或者是千八百年,壽命結束後,就有下一世,生死是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就叫分段生死。初地菩薩如果投生天界,壽命極長;如果投生人間,壽命和凡夫衆生一樣,也有分段生死;如果靠願力投生到畜生道,壽命也如同畜生般短促,也有分段生死。除分段生死外還有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就是壽命極長,但是如來藏心中還有生死的染污種子沒有都滅除,仍然能感得生死業,不能永遠滅除生死的假相,心中的生滅種子未至佛地前都不能斷除,因此就有變易生死。

無上菩提能讓凡夫異生同樣像初地菩薩那樣証得平等法性。什麽叫平等法性,是你我他三個平等的意思嗎?非也。衆生在相上是不平等的,有男相女相、人相畜生相,有富貴相和貧窮相,有好人相和壞人相,但是有一樣是平等的,就是真如心體是平等的。心如何平等?比如阿賴耶識心體平等地和前七識妄心配合,平等地變現萬法,沒有一絲差別,體性是平等的。雖相上千差萬別,阿賴耶識心的體性卻一定是平等的,具備同樣的功能,同樣的作用,同樣的含有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種子,含有前七識心的種子和變現萬法的功能,衆生的阿賴耶識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衆生的平等性。

佛的第七識也具有平等性,觀待衆生一律平等,知道衆生雖然其相不同不平等,但是其性是平等的,都是如來藏性。佛觀衆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無差別的,佛不看外相。所以佛不分別好人惡人,不會只救度好人而不救度惡人,佛沒有這種不平等心,只要緣熟,佛一律平等救度。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只能觀察到他人的外表,不能看到内在平等的佛性,無始劫以來習慣於執相,成爲了習性,不知差別相處也有無差別性。而初地菩薩由於六七識已經初步轉識成智,第七識就轉變成了一分平等性智,在看待世俗一切法上,知其實質都是如來藏,因此其心也初具平等性。

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後,就要向真如阿賴耶識學習,學習祂平等對待衆生的心行,不管衆生的第七識要做什麽,祂都配合,無私地給予奉獻,要什麽奉獻什麽,要聲音變聲音,要色塵變色塵,不管其心是好是壞,隨衆生心布施一切,平等地隨順衆生。不平等的心是虛妄心,平等的心是佛心。佛觀衆生都是佛,衆生觀佛就看佛的三十二相,如果佛不現三十二相,衆生就把佛當成凡夫對待。因爲衆生沒有開眼,只能看到外相,看不到實質。我們應該要精進修行佛法,早日証得平等法性,証得真如佛性,早具平等性智。

大乘法不是聲聞和辟支佛的境界,而是大乘菩薩的法要,是菩薩修証的如來藏法。聲聞和辟支佛只能修學二乘法,証得世俗界的五隂十八界虛妄,証得人無我,斷除對五蘊十八界的貪執,得到解脫,不能証得阿賴耶識和佛性,不証平等法性,因此也不具備平等性智。

原文:大王。應作是念。我當雲何。於人天中。得爲眼目。於長夜中。得爲照明。於愛河中。得爲船筏。於險難處。得爲導師。無依怙者。爲作主宰。自得度已。複能度他。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証涅槃。複令他証。大王。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五欲自在。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謂於色境。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

釋:佛說:大王,你心中應該常常懷有這樣的心念:我應當如何在人天當中,作衆生的眼目,在生死長夜中爲諸衆生作大照明,指引衆生航向;我應當如何在三界生死愛河中作爲衆生的船筏,牽引衆生渡過愛河;我應當如何在生死險難處作爲衆生的導師,導領衆生走出危險之地;我應當如何爲那些無有依止者作主宰,讓衆生心有所托;我應當如何先求自己得度,然後再來度化他人,自己先解脫,之後再去解脫他人,自己先得安穩,然後再來安穩他人,自己先証涅槃,然後再讓他人也証得涅槃。大王,你不應該只看現在在世間裡所受的富貴、快樂和財色名食睡的自在,其實六根都如幻化,所有境界都如夢一般,不要在色聲香味觸上心生貪著而不知足了。

這段話是世尊對淨飯王語重心長的開導槼勸,讓淨飯王發大菩提心,發大誓願,得度生死,早証大涅槃。發願作人天的眼目,自利利人,指引衆生走向解脫。衆生都沒有開眼,在生死輪回當中迷惑顛倒。如果能得到指引,就再也不會迷惑顛倒,從此走出邪見迷途,走向光明。菩薩發這個願,什麽時候能作到這一點呢?有能力作人天眼目者,最少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可以作人天師,人中的導師,天人中的導師,導引衆生走向成佛之道。人天師就是衆生的眼目,菩薩証得初地的無生法忍智慧入如來家,對於佛法已經初步地通達了,只有通達了佛法,才能夠帶領衆生修行,才能夠作衆生的眼目。

菩薩發願於長夜中得爲照明。衆生生死的黑暗長夜,誰去照明?菩薩應發心去照明,作一個火把,點亮衆生心,照著衆生走向解脫,走向成佛之道。菩薩發願於愛河中得爲船筏,凡夫衆生都在生死愛河中沉淪,欲界衆生貪愛自己家親眷屬、五欲六塵;色界衆生貪著天界的美妙境界和天人色身;無色界衆生雖然沒有色身,卻貪愛著舒適的禪定境界。這些都是貪愛,因爲有這些貪愛,衆生才無法出離三界,就在三界生死愛河中飄蕩流轉。菩薩就要發願,不僅要自己脫離愛河,還要在愛河當中作一個船筏,渡衆生出離愛河。

菩薩發願於險難處得爲導師。什麽地方險難?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太平的,都像火宅一樣。《法華經》裡比喻,三界如宅,已燃大火,而宅中衆生還在屋内玩耍,不知苦難即將來臨,不知出離火宅。佛慈悲衆生於苦難中不能出離,於火宅外又回三界火宅中救度衆生。衆生卻還在三界裡遊戯,不知馬上即將烈火叢生,斷諸歸路,而四周惡鬼,猛獸遍布,房子也即將倒塌,已經身臨險境,而衆生卻茫然無知。

《法華經》裡的比喻都在說衆生愚癡,處生死險難之處而不知,從這裡可以看到佛的大慈大悲,本來可以捨棄人的色身皮囊,卻又穿著人類的甲殼投生人中回來救度衆生,真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應該像佛一樣,將來也要不畏險難,誓救衆生。能做導師的前提條件是什麽?是已經度過了生死險難處,有能力作引導者,如果不知道哪裡是險難的,哪裡有危險,就不能導引衆生脫離危險。所以我們必須先懂得如何出離三界,有能力出離三界,才能回頭來導引衆生,躲避險難,歸往安樂處。

菩薩應該發願爲無依怙者爲作主宰。衆生其實都是無依無靠的,又苦又孤獨,活在這個人世間,似乎都有家庭眷屬可依,但是所有家親眷屬都靠不住,家親眷屬也都是孤苦無依的,都需要有個依止處。每個人都無所依賴,壽命終了,孤獨上路。三惡道中,至親眷屬更不能陪伴,只能獨自走上陌生、孤獨、淒涼、痛苦的路。那麽菩薩就要發願,爲這些無依無靠的衆生做依靠和依止,帶領衆生,走向光明走向解脫。

菩薩應當發願自得度已複能度他。自己得度以後,才能度別人,如果菩薩只有救度之心,而自己尚在輪回苦海中,那就無力救度衆生。比如一個從來沒去過遠方有優美風景之地的人,就無法帶領別人一起去訢賞風景,有可能半道就迷路了,自然到不了目的地。所以首先要曾經去過風景地,親眼領略過美景,把中間的道路摸清楚後,才能帶領他人同往,這就是自度才能度人的道理。

菩薩應當發願自已解脫也令他解脫。自己解脫才能令他人得解脫,自己有能力脫離三界,不被三界所束縛,才能帶領他人一起走向解脫正路,自己沒有得解脫就不知道解脫的正路,無法帶領衆生走上解脫之路。

菩薩應當發願自得安隱令他安隱。佛已經到達涅槃的彼岸,獲得究竟的涅槃寂滅樂,身心都得到了安穩,爲了救度衆生、安穩衆生又返回三界,身心仍然安穩自在,不被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境界所迷惑和束縛,這樣才能引領衆生也逐漸獲得安穩。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投生爲悉達多太子,五欲圍繞,而太子的心早已脫離這些世間境界,不被任何境界所熏染,心得安穩,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迷惑顛倒,並且能捨棄世間一切欲望和親情,毅然出家修道,成道之後,就開始廣度無量衆生。

菩薩們也應該效倣諸佛所行,精進修行以獲得身心安穩,然後再安穩無量衆生。如果自心還沒有獲得安穩,不斷貪愛和執著,在五欲六塵裡就容易被迷惑,進而造作惡業,受苦不斷,這樣自身尚且不得安穩,如何能安穩衆生。菩薩應當自証涅槃複令他証。自己証得涅槃以後,再導引衆生証得涅槃。涅槃是修証到的一種清淨寂靜的狀態,不生不滅。涅槃分爲四種。

一、如來藏的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本身就是涅槃性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清淨無染,不著一法。菩薩明心開悟時就証得這種本來就有的涅槃性,証得自性清淨心。

二、有餘依涅槃。有餘就是還有色身存在或者還有心存在,有身心存在就有苦受,阿羅漢在世時有色身五蘊存在世間,色身有覺受,因此就有一定的苦受,有餘苦能依色身出現,風吹也覺得涼,太陽曬也覺得熱,蚊子咬也覺得癢,這個有微苦要受的境界叫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是小乘三四果人所証得的涅槃境界,初地以後的菩薩同樣也証得了。

三、無餘依涅槃。阿羅漢在壽命終了時,滅除五隂,就入到了無餘涅槃境界。在這種境界裡,沒有色身,沒有心也沒有五蘊,因此任何苦受都不能出現,無身受苦,無心受苦,沒有身心可覺苦,也無感受,也無思想分別,也無阿羅漢了,就處於涅槃寂靜狀態中,只剩下不滅的自性清淨心存在,處在一無所有的境界,這叫無餘依涅槃。這種涅槃四果羅漢入滅後就証得了,解脫功德很深的三果人命終後也能証得,初地滿心菩薩有能力証得而不証,爲了留惑潤生,自利利他。

四、無住處涅槃。這是佛所証得的涅槃境界,其他菩薩和聲聞緣覺都沒有能力証得。佛究竟成就一切種智以後,以其甚深的大智慧,心不住任何一個境界,不住任何一法,既不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無餘涅槃,也不住三界;但佛以其無量大悲心,又不離三界,不離世俗法,不離五蘊身,不離三十二相身,以解脫之色身五蘊而教導衆生証涅槃得解脫。佛可以根據因緣在一個世間八相成道,示現成佛,當在這個世界的因緣滅了,還會在其它有緣的佛國土,現起了另一個五蘊身,示現成佛度衆生,這樣就能利樂無數世界的衆生都能証涅槃得解脫,這就是佛的不捨衆生的無住處涅槃境界。

阿羅漢所証的涅槃,是滅了色身五蘊以後再也不現起色身,灰身泯智,既不繼續修學佛法,也不利樂衆生,慈悲心薄,自己不想成佛,也不能帶領著衆生共同成佛。因此阿羅漢的無餘涅槃是不究竟的,最究竟的涅槃是佛所証得的無住處涅槃,永遠不捨棄一切衆生。菩薩們的心行和阿羅漢有所不同,雖然能入無餘涅槃而不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修証佛法,不斷地自利,同時也利導衆生。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偉大,比阿羅漢慈悲,比阿羅漢有大智慧,比阿羅漢神通廣大。

佛苦口婆心地勸祂的父親,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和五欲自在,而於色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不要再貪著色聲香味觸法那些境界。心貪著五欲六塵時,是不容易滿足的,世尊的父親當了幾十年國王,一直享受著世俗的五欲樂,卻仍然不知其苦,不知出離。佛就勸導說,你不應該再貪著這個世間的富貴與快樂,因爲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六根都是幻化的,眼根不要貪著色,耳根不要貪著聲,不要迷於五欲樂當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些都是幻化的,六塵境界都如夢,並不真實,隨時都會滅去。

佛爲什麽反反複複的勸導祂的父王?因爲有權有勢的富人很難度,他們長久地沉醉於五欲樂中,不容易自拔。而窮人過著貧苦的生活,深覺世間苦,遇見佛法就會自發地勇猛精進地學佛修行,除非福太薄者,爲了生活所計,而奔波於世俗生活中,無法學佛修行。

我們居住的地球屬於須彌山南邊的南贍部洲,須彌山北邊還有一個北俱蘆洲,東邊爲東勝神洲,西邊爲西牛賀洲,這是一個小千世界的四大洲。北俱蘆洲的人,人壽是一千嵗,長相都很莊嚴,生活富足,不用勞作,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資具都會自然而然地變現而來,金銀財寶具足,七寶具足,生活非常享受,衆生都追求五欲樂,不學佛法,不求解脫,所以在北俱蘆洲沒有佛法存在,也沒有修行的人。只有南贍部洲人,苦樂參半,有苦有樂,不堪受苦的時候,就會尋求離苦之道。當遇佛法時,就會爲了離苦斷苦而修行,在純樂的世界裡佛法無法存在。衆生如果生到北俱蘆洲,或者生到天界,學佛就很難了,正所謂是富貴修道難。

如忉利天很快樂,天子們天天遊樂嘻戯,除了玩樂便無他事。天帝釋就苦口婆心地來勸告那些天子們趕快來學佛,有時候就敲響天鼓,強迫天子們來善法堂聽經聞法,不讓他們再耽於五欲樂。因爲天界的福享盡時,又要下到三惡道去受苦了。在天上也是一樣無法再學佛修行,所以富貴修道難,順境學佛難。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