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与意识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17 02:28:40 阅读: 16318

第一章 意根与意识的区别


一、初学佛的人,很难分清六七识,因为两个识都对应和分别同一个法尘,连接的又非常紧密,又都是识心,体性比较接近,功能作用相似,很多人或者说无数人都把两个识混淆在一起分不清楚,往往把意根的功能作用当成是意识的功能作用,因为不识意根真面目的缘故。第七识这个识很特殊,既是根也是识,既属于六根当中的根,也属于识心当中的识,有根的作用也有识的作用。

六、七两个识的体性很微细,比前五识的体性微细得多,所以不容易明了,需要我们多学二者的体性,然后再去细心观察体会,才能初步掌握六七识体性,从而增长智慧。六七识体性有很多差别,作用也不相同,第六识是对法尘的了知、分析、判断、思惟、观行、观察、推理、忆念、回想等等的一切心识活动,第七识能对一切法做总体的考量和认知,是能缘一切法,随时随地做主宰做决定的识心,是出生六识的根本缘。

二、分清意根与意识各自的功能作用,各自的影响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关键是何种人能做得到,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做不到,这就在于每个人的智慧程度了。而智慧的程度也受制于烦恼的轻重程度和习气的轻重程度,也在于禅定的深浅程度。智慧、禅定和心的清净程度,这三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意识的体性、功能作用,也许相对于意根的体性和第八识的体性比较容易掌握一些,但是极大多数人仍然无法把捉,仍然处于懵懵懂懂状态。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是这些法还是比较深细的,如果对佛理了解的不深透,知见不足,内心浮躁,缺少禅定,那就无法细心思惟观行意识本身的运作,没有现量观察智慧,因此比较粗浅的意识体性也观察不清楚。

这其中也有烦恼遮障的原因,说到烦恼,一般人都认同贪和嗔,不知道愚痴无明也是烦恼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主要的部分,是烦恼的根本。愚痴就是心地不明,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其根本原因也是福德不足所致。如果没有烦恼的遮障,智慧就很广大了,意识就能转识成智,能明了更多佛法之理,能现量观察很多法的运行,其智慧无法具体言说,又深又广又细,凡人无法想象。

意根的功能体性,一般人如果没有过来人引导都不能现量观察,因为意根的运行行相太隐秘,太深细,初地以上菩萨能现量观察到一小部分,地前菩萨依善知识教导也许能比较充分的理解,也许能体会到一点点。未开悟者依善知识教导也能证得意根,了解到意根的极少部分功能作用,也能有一些体会,但是可能还谈不到现量观察。

地前菩萨很难现量观察到所有法在运作过程中,意根与意识是如何协调一致互相紧密合作的;很难分清各种法在运作中,哪些是意识的功能作用,哪些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很难分清对于法的了别作用到底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对于法的思量抉择作用到底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很难分清各个心所的作用到底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更不能分清意根的心所法都有哪些,分不清每个众生的心所法都有什么样的差别,不同阶段的修行人的心所法都有什么差别。如果地前菩萨烦恼轻微,遮障小,智慧较为深广,可以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分清意根和意识的一部分体性,烦恼重和无明重的人就无可奈何了。

三、每位意根首长得到的情报信息,他自己还需要思考分析斟酌否?还需要研究加工否?还需要从战略战策上作以安排部署否?即使完全同意六识参谋的意见和建议,他是否也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分析、判断,有自己的心思活动,最后才能同意和抉择?参谋下属和首长,是否需要有各自的心理活动、各自的智慧计谋、各自的手段、各自的经验等等?当然是需要的,互相之间不能代替,各有各的思想观点和抉择,意根和六识也是如此。

外人只能看到下属参谋的调研工作,看不到首长在决策之前对情报的思考加工过程,于是就说这些决策以及决策之前的工作都是下属参谋做的,首长并没有实际做什么,只是拍板而已。这样说是否实际情况?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这还要多的人,只能看到下属的工作业绩,根本看不到首长的辛苦,因为接触不到首长,看不到首长工作决策的过程,就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下属参谋完成的,首长只不过同意点头决策而已。

学佛之人往往都是对于自己不知不证的法加以否定,看不见就说没有,只信自己,不信自己智慧的不足,这是普遍现象,谤法就是这样造成的。六识论者在娑婆世界遍地都是,因为证不得第八识,证不得意根,观察不了这两个能变识的功能作用,就加以否定。还有一些人,虽然相信有第八识,或者是稍微证得了第八识,但是因为不能证得意根,不能现前观察意根的运行,就否定意根的各种功能作用,成为七识论者,这也很成问题。

四、问:意根有慧心所,虽然较劣(尺有所短),但是有意识作为其所驱使的工具后(寸有所长),两相结合,尽可挥洒人生,游戏于法界,十分的伶俐。这期间能不能分清谁在决策,谁在思惟分析,谁比谁在决策中的作用更大,谁在其中影响支配结果?

答:在世俗界里,尤其是在六识所接触得到的六尘境界里,对于六尘境界的了别和造作作用,除了第八识之外,几乎都是第七识和第六识和合运作出来的,而且二者体性接近,联系过于紧密,难舍难分,对于二者的功能作用很难划分清楚,往往要张冠李戴。但是如果禅定功夫好,思路清晰,也能把两个识的功能作用分清楚一些。

八个识都能在各自的了别范围内做决策,决策是思心所的作用,八个识都有各自的思心所,由于分管的范围不同,抉择决策的内容就不同,权力大小也不同。六七识的决策作用究竟谁大谁小是不一定的,总体来说、一般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意根的决策权大,意根多数时候有绝对的决策权,不容意识分说;只有在意根没有经验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或者是意识的智慧很高有说服力的时候,意根才听从意识的决策和主张,再作最后的权衡和决策,最后的决策权永远在意根手里,祂总是大权在握。

意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就无法抉择,很多时候了别六尘的智慧不足,同样无法作决策,这时候就要依靠意识了别的结果,进行总体权衡思量,然后再决策。因为意识了别一切法细致入微,有细致分析思考的能力,有推理判断的能力,有想象思惟的能力,逻辑性强,对六尘境界掌握的信息就比较准确,意根就要依靠意识这种能力,掌握一切法的细节和全貌,再作以总体的全方面全局性的思量,可以叫作高瞻远瞩,最后做出决策,六识就要执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意识能影响支配一切法的运行和结果,意根本来的固有的习惯和经验也能影响一切法的运行和结果。至于说影响力哪个大,这是不一定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五、定中出现什么境界都属于六尘中的法尘境界,都是意识了别的内容。心里现出一个境界相,识心就知道了,这是独头意识的知。因为这个境界相和外边的六尘境界没有关系,属于独影境,所以只有独头意识能了别。

意根也知也了别,而且是先知先了别。但是意根不能具体而细致的了别,况且意根了别了境界,究竟祂了别了什么内容,我们也就是意识还是不知,了解不了祂到底了别到了什么情况。如果意根能独自处理任何境界,也就不需要意识来了别六尘境界,如果意根能够细致了别,知道具体内容,意识就没有必要出生了。但是当意识转识成智以后,就能逐渐的观察和了知到意根的思想和了别内容。

现在我们知道一个总原则,就是意根能知道很多法,知道的可能不细,比较粗略,知道一个大概大体,但是不管祂怎么知,意识由于无明的遮障还是不知,那就是我们不知。我们学佛修行一方面就是让意识转识成智有大智慧,把意根所知的法全部挖掘出来,我们就能有智慧知一切法。如果意识能知一切法,那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处理任何境界,那时候于法就无碍了,生活在世间就会很自在。

六、意根与意识,几乎黏在一起,不好分开,要证得意根观察意根,就非常不容易,也许比观察第八识还要困难一些,愚者难分根与识,就是这个道理。八个识,都是从作用处证得,因为都是无形无相的识心,所以五识不能发现这些识心的功能作用,只能是意识发现和证得,继而意根随同意识也能证得这些法,意识要从八个识运作的行相上来证得八个识、观察八个识。

任何一个法的运作里,都有意根和意识的现行,二者形影不离,有意识必有意根,意识在前台工作,意根在幕后垂帘听政做指挥;意识处明,意根处暗;意识专门搞观察统计分析,意根最后拍板定案;意根直接从如来藏那里取得信息,意识间接享用如来藏的信息;意识是意根的助手和同谋,意根是意识的靠山和依赖;意识是意根的观察使,意根提供意识信息源。二者密切配合既能上天,又能入地;既能坐佛宝座,也能睡地狱铁床。

七、俱生我执是意根的还是意识的

意识是否有俱生我执?俱生,就是与生俱来。意识刚刚出现时,不辨东西南北,一无所知,当然更不知道所谓的我,也不知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没有我执。婴儿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是意根教导和熏习的,所以意根才有俱生我执,意根也不用再出生。环境和父母暂时还熏习不了婴儿,意识需要逐渐被教导,才能渐渐懂得一切法、所有法,不管是被自己的意根教导也好,还是被他人教导也好,还是被环境熏染也好,反正意识对于一切法都要一一学习,没有先天就会的,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

意识最初都是被意根教导和熏染的,生出来时,就是被意根调教出来的,祂必须受意根支配,没有任何原则和主见。意识在母胎里的所有表现,更是全部随顺于意根,没有一丝毫自我主张。出生以后的意识,也是完全随顺意根的意志和习气,没有一丝毫自我主张。直至后来被环境熏染,被他人教导以后,才能有一些认知,才有一些自我主张。

孩子的天真就在于,完全是自我内心(意根)的表现,没有虚假,没有伪装,没有意识的遮掩,是意根的直性和率性而为,意识不会控制意根,不会伪装意根。从孩子身上能直接发现意根的特性,孩子天生就有贪心,那是意根的贪,天生就会生气,那是意根的嗔,天生就是愚痴,那是意根的愚痴。孩子天生聪慧过人,那就是意根的智慧,天生的就有某种特长,那就是意根的才能。凡是天生的,不用后天特意学的,都是意根的。

当我们实在分不清意根和意识的时候,就要考虑没有意识是什么情况,意识作用微弱时是什么情况,意识刚刚出现和即将灭去是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全部都是意根特性的表现。

八、一念相续是意识心的还是意根的

二者同时都在起用,意识心一念相续时,是一种定境,心住一个境界,少于分别,传递給意根的信息就少,这时意根的攀缘就少了弱了,祂的注意力就能稍微集中一些,分别的慧力就强一些,同时祂的思量性也增强一些。如果以这种定力参禅和观行佛法,意根的作用就增强了,实证佛法就容易些。意识要一念相续,必须意根也要长时间的缘于这一念,否则意识就要消失,无法相续。凡是意根不缘的法,意识没有理由单独缘,因为根本就不能有意识。  

九、意识有知性,意根也有知性,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对错,这就是证自证分。这是在说意根,是意根把第八识的功能和六个识的功能,都当作是意根自己的功能。意识的自知性,就是意识对自己的观察,是意识了别意识,这个比较容易。而意识了别意根的知性,比较困难,意识不容易了别意根的知性,而意根了别自己,也不太容易。只有意识和意根烦恼消除、遮障消除,转识成智,都有大智慧时,意识才能观察到意根的运作,了知意根越来越多的性质和运行规则。

十、意识和意根在了别业种上的区别,比如自己今世与冤家相见,一定要报复冤家,是自己的意根想报复还是意识想报复呢?最开始一定是意根想报复,因为意根经历了前世的事情,与业种相应,了知自己与冤家的因缘,所以一定是意根要报复。意识并不知道自己(意根)为什么仇恨冤家,但顺从于意根也想报复时,就要想报复的办法,付诸于行动。

意识有时有理智,有时无理智,有时想劝说意根,有时就自动当意根的帮凶。具体的报复措施由意识施设,办法由意识思惟,手段由意识设计,最后由意根决定,一切行动由意根作主推动。如果意根不拍板,意识就不能采取报复的行动,意识的运作从来就没有离开意根一丝毫,二者紧密相连,互相依靠。

十一、在了别业种时,如果意识能了别到,那是意识心随着意根了别的,意根是依靠于如来藏了知的,但必须在意识入深定以后才行。意根对业种的了知表达不出来,意识了别业种以后就能描述出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意根的了别,能详细述说出来的是意识的了别。如果想要自己有大智慧,能清楚的了别业种,就要努力降伏烦恼,烦恼越轻微,遮障越小,智慧就越深利,六七识就能转识成智,二者和合就能了知更多的法。

转识成智是断除烦恼以后的事情,在断我见和明心见性,获得初禅定以后的事情,转识成智以后,意根意识的功能就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修到无漏无烦恼,才能出生甚深的种子智慧;有烦恼时,心就有漏有遮障,智慧就低劣,看不清楚事实真相,看不透人事物理的本质。

十二、有重大的事情要发生,身心会提前出现各种反应是怎么回事

意根能了别业种,根据业种知道要发生重大的事情,于是色身就会出现异常反应,但是祂没有名言,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确表示出来,也没有思想让意识知道,意识就无法确切知道有什么事,也就不能采取具体的措施和对策,只能任由事情的发生,直到事情发生了,意识才了别到是怎么回事,还有提前一年就有预兆的,意识都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意识能具体了别六尘境界,而意识不能直接清楚了别业种,业种还没有完全现行时,还不属于六尘境界,因此意识无法清楚了别。意根了别将要现行的业种,只能发出模糊不确切的信号,如身体的异常反应,内心的喜悦或者是恐慌不安,意识如果有智慧就能以此信号解读出这些信息的内涵,但是一般人的意识比较愚木不伶俐,往往是解读不出来的。

意根了别将要现行的业种以后,为什么会引发身心上的反应,比如说感觉胸闷烦躁、坐卧不宁等等征兆呢?因为意根执身,祂有心理反应时就控制大脑神经元能直接牵动身体,让身体出现各种变化。意根在脑部活动,了别大脑中的全部法尘,包括六尘的信息,祂的识心一动,就能直接牵动脑部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再同时快速的扩散到全身,全身就会出现反应。

意根的识心认知不同,感受和情绪就不同,触动着大脑的神经系统就出现不同的反应,身体的反应和活动就不同。有佛力加持时,意识不知道,而意根知道,就会促使身体出现各种反应,有麻酥酥的感觉,内心喜悦,泪水直涌。念佛念经念咒时出现的感应,都是意根感应出来的,意识却不知道。当我们打坐坐到心里非常静时,就能体会到心里只要有反应有情绪,脑部的神经就跳动起来,几乎同时身体就有各种反应,这说明意根一直在调控着色身。

十三、意根思量与意识思惟的区别

二者思惟量度,一个(意根)笼统,一个(意识)细致;一个(意根)深,一个(意识)浅;一个(意根)可连续不断,一个(意识)断续;一个(意根)更有是全局总体性的,一个(意识)是片面局部性的;一个(意根)与前世经验经历能连接起来,一个(意识)最多能带有当世的经验;一个(意根)快速伶俐,一个(意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意根需要掌握人事物理的全局和概貌,贯通古往今来,具有总体的决策权作主权,因此祂的思量不可能深入细致到事理的细微处,这需要意识做参谋和助手,依靠意识的细心了别和分析思惟才能清楚。而意识作为意根了别六尘境界的工具,只能配合意根,弥补意根的不足,为意根提供详细的资料,满足意根所需,因此思惟就要很细密和具体。

意根了别六尘境界的智慧不强,由其所处的领导地位来决定,因为意根能见一切法,默容一切法,需要思量管理一切法的全貌和总体,导致祂对于尘境不能再做具体而细致的了别思量,而且这部分有意识可以分担和佐助,二者配合一下就可以了。而意识相对于意根,了别的内容相对就少些,而且还可以专注了别,因此就能了别清楚和透彻,局部智慧力就强。

意根的恒审思量性永不停息,只要第八识能变现出的法尘,意根都可以缘到,然后就能思量。而意识的思惟就断断续续的,要受许多条件限制,条件不具足,意识就不能出现,或者不能思惟。

十四、意根在定中定外都不能代替意识作推理分析思惟,意根的思量与意识的思惟有一定的差别。推理、分析、思惟是意识的功能体性,这是很明显的,意识与语言文字觉观相应,意根不能作推理分析这样细腻的思惟活动。意根那种特殊的思量、量度、度量方式,意识也不容易发现和掌握,即使证得了意根,了别了意根的运作,意根的那种思量方式,也很难观察和掌握。

意根不一定比意识更有智慧,这要看在哪方面,在了别六尘境界方面,意根没有意识有智慧,没有意识有细致入微的了别性,没有意识了别更清晰更透彻。但是意根由于无始劫以来没有灭过,经历过无穷无尽的事件,其经验和智慧也非常丰富,有时了别重大问题要比意识更有智慧性,是经验老道的原因。

一切法都是由意根作主抉择的,意根又相信现量观察,只能相信自己的思量性,那么要想实证某些法,就要想办法让意根自己亲自思量,亲自参与其中,其思量的结果,意根就直接认可了,不用经过其它程序,比较快捷。

十五、每个人都应该多磨砺一下自己的头脑,少磨嘴皮子。动脑总比动嘴强得多,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头脑,才能获得智慧和福德。大脑的功能以意根为主,嘴皮子是意识的功夫,哪个功能更强大,更能解决问题?动脑子很累,动嘴皮子不费劲,很多人就不动脑子,只动嘴皮子。动嘴皮子能解决什么问题?思惟深邃者言语少,话多之人思惟浅,一个是意根用的多,一个是意识用的多。意根与意识的关系就是如此,此消彼长,一个深,一个浅。是深好还是浅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