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与意识
第八章 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
一、意根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没有断灭过,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习气一直带到现在,还会带到未来世,祂能主导我们身口意行,让身口意现行贪嗔痴烦恼。而我们现在的一切身口意行也会熏染意根,增加意根贪嗔痴性,未来世的烦恼就更重,这是现行熏种子。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现在的身口意行,学会反观自心,不要再让恶法来熏染意根,要多用善法来熏染改变意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熏习,首先是意识心受熏,然后去熏染意根,改变意根,这是现行熏种子。另一个是意根熏意识,让身口意按照意根的习气惯性现行,这是种子熏现行,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如此。可以利用这点,多熏修佛法,让如来藏里都收藏善业种子,将来现行的都是善法,将来才能圆满佛道。
熏习也叫作影响力,也就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力量。比如夫妻二人长期在一起接触,各自的如来藏总是摄取对方的影像,落在心识中,心识就受熏,与对方的影像相像,最初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两人的面貌就相似。因为像由心现,心被熏改变了,面貌也会变。语言表达的方式会逐渐相近,饮食习惯也相同,乃至行为举止也可能相像。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熏染被改变了,这是后天的熏习。
那么我们为了让自己面貌变得庄严,可以经常观佛像,如来藏总是摄取佛的影像在心里,心慢慢就会受影响,面貌就庄严了。像由心生,心改变,像就改变。如果我们总与有德有道的人接触,言谈举止也会随学过去,德行就变好。孟母择临而居就是为了让孟子熏习善法,不熏恶法。那么我们熏习大乘佛法,理虽然很深,但是法种已经落到心里,早晚会开花结果,获得丰收,这就是现行熏种子的原理。
二、众生在做每件事情,历缘对境的时候,意识心经过理性的思惟,理智的觉得如此做应该是合理的。可是意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固有习气去做,意识说服控制不了意根,结果意根还是照做不误。做完之后就后悔,这是意识的后悔。意识过后就要分析,刚才那样做,有什么后果,有什么利害得失,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这个分析内容,意根都能了别到,然后生起思心所,思量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利弊,思量之后也许同意意识的意见看法,然后改正自己,也许不同意,仍然固执己见。
同意意识的分析判断时,意根心里就觉得那样做是不对,刚才是有点儿冲动了,不如冷静一下再采取行动,这时候就后悔了,可是悔之晚矣。这个悔先是意识心的悔,后是意根的悔,如果意根不悔,意识悔也白悔,以后还是要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意根不同意意识的分析判断,此人心里就会一面(意识)感觉不太对,一面(意根)还不在乎,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辩护。当然具体找理由和辩护的是意识,还是受意根的支配去找理由和辩护。
意识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虽然是受意根的影响和支配,但是意识还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受了后天环境影响之后,就想改变自己的心行,其实是改变意根的心行。如果意根不愿意听从意识的意见和看法,不受意识的熏陶,那就不肯改变固有的习性,做事情时还会一如既往,心行不发生改变。如果意根自己的主张太强烈了,习性太重,以至于意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全是意根的任性而为,那么这个人就缺乏理智,意识心的观慧、了别慧就不能起作用。这个人就会常常冲动的做事,控制不住自己,事后才后悔,可是已经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三、五阴身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意识的想法观点只是一个参考,意根可以随顺,也可以不随顺。意识慢慢熏染开导意根,才能改变意根固有的习性。我们学佛也是如此熏染意根,意识通过接触一些佛法修行之理,觉得应该降伏一下自己的烦恼,不能总让贪嗔痴烦恼现行出来。可是对于降伏烦恼的甚深之理,意根还不懂,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有烦恼,仍然会促使意识把烦恼现行出来。当意识反观到生起烦恼有很多过失,就决定以后遇见什么事,再也不要发火生嗔了,这样会火烧功德林,又造作了业行。可是每次遇见不如意的人和事,意识还是照样发火,根本就控制不住。
这是因为意根的业力很大,而且又是作主的心,祂有烦恼决定要发火,意识就没办法忍住不发火,尽管过后又后悔。后悔时就想,下次再也不要这样了,可是下次还是照样发作,直到命终也没有控制住嗔心。这是因为意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伏,就会促使意识遇缘就发火生嗔;意识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惟,没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明理,心行就要随顺于烦恼和习气,这就是业力。业力就是业种之力,也是意根之力,意根改变,业种就改变,业力就改变。
又比如说,学佛以后意识知道五阴自己是生灭变异不真实的,六尘境界是虚妄的,心里总是在说:一切都是假,何必执著。同时对他人也说一切都是假的,再也不要执著了。可是口里虽然如此说,也喊着要放下,等到做起事情来,就什么也不假了,什么也放不下都要拿着,实在是没办法。因为做什么事都是意根作主的,意根不知道五阴虚幻,那就没有用。再加上意识本身也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五阴身如何是虚妄的,没有做过深细的思惟,自己也糊里糊涂,就没有任何证据拿给意根,意根也就没有被熏,不懂得虚妄之理,那就还会认假为真,还会作主按照从前的业力惯性来行事。
意根只认事实和现量,有理有据,祂才能明理,才能改变业力和扭转惯性。身口意行如何现行,是由意根作主说了算,意根要执取一切法,意识就控制不了。意识也没有常常地熏习种种道理,并且没有进行深细的思惟,意根并没有受到熏染,因此意根就不会发生改变,仍然会随顺于业力而现行身口意业。
我们学佛要想改变意根的烦恼习气,就要把意根当作孩子,常常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导。告诉意根,这件事如果这样做,会得到什么果报,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果报,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果报。这件事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之处。到一定时候,意根终于明白了,就会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以后就要如何如何做,再不要那样做了。于是以后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意根的心行就改变,六识的身口意行也就改变了。他人看见了就会说:这个人跟从前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任何人只要真正地明了了道理,就会按照正确的道理去行事,虽然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做得到,但是已经有了决心,想要改变自己,这就可喜可贺了。所以我们要想把佛法学好,意识心就要常常如理思惟正确的佛法,比如思惟五阴十八界如何的虚妄,如何的无我,思惟观行的越细致越好,越深越好,越耐心越好,这样意根就容易被教导成功。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就会变得乖乖的了,再也不惹事造恶业,再也不任性执著,而是降伏了烦恼逐渐清静无为了。那么我们的修行就得力了,再以后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不可阻挡。
四、看见茶想喝茶时,这个想喝的心是哪个心?一个可能是意识,一个可能是意根。首先意识因为今世喝过茶,了解茶水的营养作用,就把喝茶的想法传递给意根,意根了别以后,就可能同意喝茶。在品茶的过程中,意识把觉受传递给意根,意根也就了知了,心里受熏,也喜爱喝茶,业种就存入如来藏中,这是现行熏种子。
前世有喜欢喝茶的业种,今世遇见茶,意识了别以后把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就想喝茶,于是就促使六识泡茶倒茶喝茶,这是种子熏现行。如果前世不喜欢喝茶,业种存在如来藏里,今世遇见茶,别人劝喝茶,可是意根不喜欢喝茶,没兴趣,这茶就喝不成。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意根作主,意识的意见看法只是一个参考,意根可以随顺也可以不随顺。
意根如果是不感兴趣喝茶,别人怎么劝也没有用,意根就是不做决定,意识也就无法喝茶。但是如果意识长期处于喝茶的环境,一点点熏染,也尝试着喝一点,就会越来越喜欢喝茶,同时就会熏染意根,意根也喜欢喝茶,业种就改变了。
五、意根的差别才导致了意识的差别
圣人到此五浊恶世,意识心为什么不容易受熏染?佛的意识心为什么一点也不受熏染?意识受不受熏染,主要在于意根的力量是否强大。圣人的意根没有烦恼,他的意识依靠意根就没有烦恼,也不容易受环境的熏染,佛陀的意识根本不会受染污,如莲花处淤泥。凡夫的意根无明烦恼重,对意识的熏染就重,意识很容易就生起了烦恼,地前菩萨也差不多如此,只不过能稍微好一些。但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五蕴身刚出生时,意识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之后才被自己的意根熏染带动,行为表现就不一样了。然后再受环境和父母等其他人的熏染,意识的行为表现就更不一样了。
同样的意识本没有差别,在同样的环境污染下,为什么佛和圣人的意识不被熏,凡夫的意识就被熏了呢?是环境的差别,还是意根的差别?咱们先不说转识成智以后,就说说在小孩子的时候,和没有学佛的时候,意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同处一个染缸里,为什么一个严重被染变坏了,贪嗔痴炽盛,另一个仍然能保持清净,洁身自好?只有一个解释,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的差别,仅此而已。
意根如果先天没有贪嗔痴,后天的意识就能被熏成贪嗔痴模样,那就奇怪得很。如果是这样的话,佛的意根没有贪嗔痴,生在五浊恶世里,意识也应该能被染成贪嗔痴,那修行还有什么用?所以意识之所以具有贪嗔痴,完全在于意根有贪嗔痴,如果意根没有贪嗔痴,意识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熏染成贪嗔痴。意根转识成智以后的菩萨,处于染污境中,其意识也不会熏染贪嗔痴,其菩萨的果位就不会退,不会变回具有贪嗔痴烦恼的地前菩萨,不会退回到三果和四果向之前。
每个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生一世,一生之中,不至于积累出多大的差别,差别是生生世世累积出来的。所以众生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意根,是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身口意的差别,导致了意识的智慧差别,导致了福德和禅定的差别。由于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各个方面的差别,认识问题的智慧也大相径庭。意根的慧非常重要,属于五蕴前世的资产,叫作慧根。意根如果没有很好的智慧,我们前世修行都白修,前世熏修的那些佛法和世俗法也都白熏修了,不能带到今世受用。
六、六识的行为是由意根主导作主宰的,意根的烦恼染污性如果没有被降伏下来,身口意的一切行为还是由意根的烦恼习气作主导。意识想掌控自己的身口意行却做不到,因此看到自己不如理的身口意就会羞愧和自责,实际上还是责怪意根,只是意识不懂这是意根的问题,以为是意识自己的问题。如果是意识自己的问题,意识觉悟到就能马上改正,并不困难。但对于意根的问题,意识有些时候就会感觉束手无策,只能多学法,多明理,多掌握一些善巧方法说服和熏染意根,意根的烦恼习气才会慢慢有所收敛。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一切,大多数都是无奈的必须要承受的,是自己的因缘果报,躲避不了,也选择不了,需要被动的接受下来。在我们的际遇和遭遇里,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和突发事件,致使我们能够主动和被动的改变因果。修到一定程度,就有能力控制和改变因果,那时身心就比较自在了。
七、当业力现前,是意根在造作,在控制一切,不会给意识一点辩解的机会,事情就发生了,可是事情过去以后,是谁在后悔?
事情过后,意识先后悔。因为意识能够观察分析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知道对与不对,才会后悔。意识后悔的内容,意根同时能了别到,如果意根认可意识的后悔,自己就后悔刚才的身口意行,那么意根以后就能改正身口意行;如果意根不认可意识的后悔,那么意根就不会后悔,就会一如既往,不改变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意识的后悔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照样还是要随顺意根的习气。
八、种子熏现行,意根无始劫以来所受的熏染,带到这一世,就能熏染六识的身口意行,让身口意行按照意根的无明习气来造作,与意根习气相应。比如一个很有修行的人这一世出生,从小就是心地善良,心性清净,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周围人群恶行多么严重,自己也不随顺造恶行,仍然是按照自己(意根)清净的无染污的习性来做人做事。又比如一个外道,前世熏习外道的断灭空,今生来到佛法中修行,无论怎样被教导大乘的如来藏空理,可是内心(意根)就是不受熏,仍然与外道的空相应,不肯改变。
定性声闻,由于前世心量狭小,只想个人离苦得乐,出离三界得解脱,不管众生生死苦。世尊用殊胜的大乘法熏染他们几十年,他们还是不喜乐于大乘,不肯改变自己的狭小心量,不回心于大乘,仍然追求无余涅槃,灭掉一切法,甚至在世尊涅槃之前就取得灭度。这是由于阿罗汉的意根受小乘的熏染时间太长,种子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所以如果一个人福薄,缘又不好,学佛时只信小乘法、外道法,甚至是永远不能悟道的邪法,熏修下来,种子存在如来藏中,后世即使再遇正法,也很难被熏,仍然会按照从前的不正当方法来修行。就像一张白纸已经涂抹得很严重了,无论怎样擦洗,也擦不干净,没法再画出一幅好画了,还不如一张空白纸,容易涂抹绘画。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开始就要选择好所修的法,不能走错路,学错法,避免不正确的法种子存到如来藏中,让自己多世沦落生死。
九、意根没有断除烦恼和习气时,理智性很差,就显得天真幼稚和情绪化。意识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其情感和情绪色彩也与意根的习气有关。因为意识能清楚了别法尘,作以理智的思考分析,能正确作抉择,这种理智性就可以熏陶意根,从而改变意根的习气。意识有苦乐受,因此就带有情绪色彩,能生出情感,如喜欢和厌恶、仇恨等等。比如遇见过去世的亲人时,业种现行出来了,意根与业种相应,有贪习,就促使意识不知不觉表现出欢喜和贪恋的情绪,但心里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不是意识经过思惟分析而认知的人,毕竟不熟悉,是由意根操控出来的情绪,意识就不知道原因了。
十、每一世的意识都是新出生的,未修神通时,不能与往世经历相应。意识没有往世的习气,只有当生当世的习气,到临终时习气就随意识而灭。意根有往世五阴的习气,有无量劫五阴的烦恼习气,与习气种子相应。意识身口意行的习气出现时,往往表现的是意根的习气,是受意根熏染和支配的结果。
意识不与业种相应,意识的表现与业种相应的时候,也是意根的习气,是意根作主主导出来的。意识一方面受现实六尘境界的熏染,另一方面也受意根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熏染。如果意识有定力和智慧,在意根的烦恼习气现前时,就能理智的思惟、分析利弊,然后控制意根的烦恼习气,以改变意根。意根的抉择一旦改变,意识的理智就熏染到了意根,意根真正改变时,业种就改变,以后意根就不再现行此种烦恼习气,这样意识的现行就熏了种子。当初意根形成抽烟的习惯时,也是受意识所熏染的结果,现在要去掉抽烟的习惯,也靠意识的熏习和改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一、明知赌博玩游戏不好,可还是去赌去玩。明知是意识明明白白的知道;故犯,是意识不得不去做,因为意根好赌的习气惯性很强,一定要胁迫意识去赌博,意识明白不能赌,但没有办法只得服从。所以有些道理我们停留在意识心的肤皮上是没有用的,意根这个内心不接受不了知,心行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平时就不能只搞口头禅玩弄口舌,还应该深入思惟其中深刻的道理,思惟的过程就是让意根明理的过程,意根一但明理,心行就改变,修行就成功。口头禅很多人都会说,可是实际做起来,有几个人能做到。口头禅就是意识,实际作主的是意根,意根要怎样做,六识就得怎样去做。所以遇事多动脑筋思惟,思惟清楚了,再去采取行动,意根的决策才有可能不会错。
十二、种子熏现行
婴儿刚出生,意识是全新的,还没有受后天环境的熏习,却喜欢温暖干爽的环境,这是展现的意根的与生俱来的习性。意根缘于身根,了别身根触尘情况,知道温暖干爽的触尘是舒服的,凉冷潮湿的触尘是不舒服的,就让意识出现相应的反应,舒服的环境就安然入睡,不舒服的环境就会哭闹不睡觉。意根的这些习性生生世世养成的,祂对环境的反应和抉择,如来藏立时了知,就会配合出生六识来展现意根的情绪,因此六识的身行就是意根主导的。
六识的表现就是意根的思想和心行的体现,往世的种子成为了现行。众生所有的业种都由如来藏收藏,由如来藏输出,现在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后,传递给意根,然后经由如来藏收藏,意根的一切心行也作为业种,由如来藏储存。将来种子成熟时就由如来藏再输出种子,当然是存什么就输出什么,种子就变成现行了。
十三、意识与意根的思想斗争
有理智有觉悟的人,经常会发生意识与意根互相斗争较量的情形,尤其是学佛以后,意识学了一些佛法知见和世间法的真实理,有些觉悟了,不愿意再顺从意根烦恼习气,对意根的烦恼习气有些厌恶,想要违拗和反抗,尤其是持戒和修忍辱行以后,更会发生二者有所冲突的矛盾现象,发生互相交锋抗衡的现象,这是意识的理智与意根的恶习气之间的较量。
意识懂得了一些做人和修行之理,就有了理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和观点,而意根还是处于自己历劫以来的恶习之中,没有摆脱出来,还是要固守烦恼习气。由于二者思想观点不一致,做事时就要发生冲突,内心里僵持一下。如果意识有说服力就能暂时占上风,意根就要按照意识的想法作决定,意识要想永久占上风,就要彻底说服降伏意根,意根要真正明白和赞同意识的思想观念,彻底转变了自己才行,否则在意识放松管制放松思想教育的时候,意根还是要按照习气惯性做抉择,六识就不得不执行。
当一个初学佛人,意根没有受熏,不懂学佛的益处时,一遇到逆缘,就不想学佛,而意识心已经尝到学佛的种种益处,因此就喜欢学佛修行,于是二者就发生冲突,处于僵持状态,意识就会对学佛这事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想学佛的一定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已经明理了,而意根还没有明理,意识心通过学佛,通过与其他学佛人接触,知道学佛有很多好处,这是意识心的知,但是意根还不太明了这个理,所以遇到一点困难,意根就想退缩,决定不学了。
想不学的,是潜意识下意识的意根,祂暗示着意识心别学了。但是意识心因为明理了,可能要不顾意根的暗示,也可能会犹豫一些,多考虑考虑,所以这两个心时常在作斗争。所谓的斗争,就是意识心有一个想法,意根有另一个想法,两个想法不合,意根决定做的,意识不愿意做,意识想做的,意根不做决定。因为意根习惯于安逸和懒散,自己认为没有好处的事都不想做,祂还不与精进心所法相应。
意识心因为学了法,知道放逸不好,喜欢安逸就有生死轮回,不能贪图舒适自在,精进学佛能得解脱,所以两个识心意见不统一,二者就要做思想斗争,内心里思量来思量去。当然思量来思量去,拿不定主意的是意根,也可能有意识的不断思惟作用,从而影响意根的不断思量,做不出最后的决定。意根和意识在一起共同运作,意识的思惟比较明显,容易观察出来,意根的思量性就很难观察出来,因此说意根是暗意识,埋伏得太深。最后的结果如何,要看祂们两个谁的力量占上风,如果意识心熏习得比较深厚了,能顶得住意根的惯性力量,据理力争,通过思惟活动就会说服意根,意根就决定坚持学佛。
如果是意根的习性占了上风,意识心没办法,就得随顺意根的习性,因为毕竟是意根作主说了算,意识没有说服得了意根,就得受意根指挥,就想不学就不学吧,于是就懈怠下来了。意识和六识的一切行为造作一定是意根指挥和指使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心要多学佛法,多明理,以此来开导、说服意根,意根通过意识心的思惟,知道了原来学佛有这样的好处,还是学佛好,于是再遇到什么样的逆缘,意根也会决定坚持学佛,不退缩。
学到一定时候,意根明理了,习性就会慢慢转变,意根明的理越多,就越能证得。所谓的证得,就是意根懂得了确实是如此的道理,才叫证得。如果意根不知道,只是意识心的知,那很肤浅,不起决定作用,就不叫证得。
意识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作用也不大,因为到意根这里要作审批,意根要通过,才能去实行。意识在明白道理之后把报告交上去,意根一审查,确实是这个道理,祂一拍板,我们就会断我见和明心。所以修行,归到最后是修意根,一开始是修意识心,意识心明了的理落实到意根了,什么法都会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