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与意识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1-04-28 22:49:55 阅读: 6149

第八章 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        

一、意根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没有断灭过,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习气一直带到现在,还会带到未来世,祂能主导我们身口意行,让身口意现行贪嗔痴烦恼。而我们现在的一切身口意行也会熏染意根,增加意根贪嗔痴性,未来世的烦恼就更重,这是现行熏种子。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现在的身口意行,学会反观自心,不要再让恶法来熏染意根,要多用善法来熏染改变意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熏习,首先是意识心受熏,然后去熏染意根,改变意根,这是现行熏种子。另一个是意根熏意识,让身口意按照意根的习气惯性现行,这是种子熏现行,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如此。可以利用这点,多熏修佛法,让如来藏里都收藏善业种子,将来现行的都是善法,将来才能圆满佛道。

熏习也叫作影响力,也就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力量。比如夫妻二人长期在一起接触,各自的如来藏总是摄取对方的影像,落在心识中,心识就受熏,与对方的影像相像,最初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两人的面貌就相似。因为像由心现,心被熏改变了,面貌也会变。语言表达的方式会逐渐相近,饮食习惯也相同,乃至行为举止也可能相像。这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熏染被改变了,这是后天的熏习。

那么我们为了让自己面貌变得庄严,可以经常观佛像,如来藏总是摄取佛的影像在心里,心慢慢就会受影响,面貌就庄严了。像由心生,心改变,像就改变。如果我们总与有德有道的人接触,言谈举止也会随学过去,德行就变好。孟母择临而居就是为了让孟子熏习善法,不熏恶法。那么我们熏习大乘佛法,理虽然很深,但是法种已经落到心里,早晚会开花结果,获得丰收,这就是现行熏种子的原理。

  二、众生在做每件事情,历缘对境的时候,意识心经过理性的思惟,理智的觉得如此做应该是合理的。可是意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固有习气去做,意识说服控制不了意根,结果意根还是照做不误。做完之后就后悔,这是意识的后悔。意识过后就要分析,刚才那样做,有什么后果,有什么利害得失,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这个分析内容,意根都能了别到,然后生起思心所,思量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利弊,思量之后也许同意意识的意见看法,然后改正自己,也许不同意,仍然固执己见。

  同意意识的分析判断时,意根心里就觉得那样做是不对,刚才是有点儿冲动了,不如冷静一下再采取行动,这时候就后悔了,可是悔之晚矣。这个悔先是意识心的悔,后是意根的悔,如果意根不悔,意识悔也白悔,以后还是要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意根不同意意识的分析判断,此人心里就会一面(意识)感觉不太对,一面(意根)还不在乎,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辩护。当然具体找理由和辩护的是意识,还是受意根的支配去找理由和辩护。

意识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虽然是受意根的影响和支配,但是意识还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受了后天环境影响之后,就想改变自己的心行,其实是改变意根的心行。如果意根不愿意听从意识的意见和看法,不受意识的熏陶,那就不肯改变固有的习性,做事情时还会一如既往,心行不发生改变。如果意根自己的主张太强烈了,习性太重,以至于意识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全是意根的任性而为,那么这个人就缺乏理智,意识心的观慧、了别慧就不能起作用。这个人就会常常冲动的做事,控制不住自己,事后才后悔,可是已经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三、五阴身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意识的想法观点只是一个参考,意根可以随顺,也可以不随顺。意识慢慢熏染开导意根,才能改变意根固有的习性。我们学佛也是如此熏染意根,意识通过接触一些佛法修行之理,觉得应该降伏一下自己的烦恼,不能总让贪嗔痴烦恼现行出来。可是对于降伏烦恼的甚深之理,意根还不懂,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有烦恼,仍然会促使意识把烦恼现行出来。当意识反观到生起烦恼有很多过失,就决定以后遇见什么事,再也不要发火生嗔了,这样会火烧功德林,又造作了业行。可是每次遇见不如意的人和事,意识还是照样发火,根本就控制不住。

这是因为意根的业力很大,而且又是作主的心,祂有烦恼决定要发火,意识就没办法忍住不发火,尽管过后又后悔。后悔时就想,下次再也不要这样了,可是下次还是照样发作,直到命终也没有控制住嗔心。这是因为意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伏,就会促使意识遇缘就发火生嗔;意识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惟,没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明理,心行就要随顺于烦恼和习气,这就是业力。业力就是业种之力,也是意根之力,意根改变,业种就改变,业力就改变。

又比如说,学佛以后意识知道五阴自己是生灭变异不真实的,六尘境界是虚妄的,心里总是在说:一切都是假,何必执著。同时对他人也说一切都是假的,再也不要执著了。可是口里虽然如此说,也喊着要放下,等到做起事情来,就什么也不假了,什么也放不下都要拿着,实在是没办法。因为做什么事都是意根作主的,意根不知道五阴虚幻,那就没有用。再加上意识本身也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五阴身如何是虚妄的,没有做过深细的思惟,自己也糊里糊涂,就没有任何证据拿给意根,意根也就没有被熏,不懂得虚妄之理,那就还会认假为真,还会作主按照从前的业力惯性来行事。

意根只认事实和现量,有理有据,祂才能明理,才能改变业力和扭转惯性。身口意行如何现行,是由意根作主说了算,意根要执取一切法,意识就控制不了。意识也没有常常地熏习种种道理,并且没有进行深细的思惟,意根并没有受到熏染,因此意根就不会发生改变,仍然会随顺于业力而现行身口意业。

我们学佛要想改变意根的烦恼习气,就要把意根当作孩子,常常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导。告诉意根,这件事如果这样做,会得到什么果报,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果报,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果报。这件事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之处。到一定时候,意根终于明白了,就会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以后就要如何如何做,再不要那样做了。于是以后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意根的心行就改变,六识的身口意行也就改变了。他人看见了就会说:这个人跟从前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任何人只要真正地明了了道理,就会按照正确的道理去行事,虽然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做得到,但是已经有了决心,想要改变自己,这就可喜可贺了。所以我们要想把佛法学好,意识心就要常常如理思惟正确的佛法,比如思惟五阴十八界如何的虚妄,如何的无我,思惟观行的越细致越好,越深越好,越耐心越好,这样意根就容易被教导成功。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就会变得乖乖的了,再也不惹事造恶业,再也不任性执著,而是降伏了烦恼逐渐清静无为了。那么我们的修行就得力了,再以后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不可阻挡。

四、看见茶想喝茶时,这个想喝的心是哪个心?一个可能是意识,一个可能是意根。首先意识因为今世喝过茶,了解茶水的营养作用,就把喝茶的想法传递给意根,意根了别以后,就可能同意喝茶。在品茶的过程中,意识把觉受传递给意根,意根也就了知了,心里受熏,也喜爱喝茶,业种就存入如来藏中,这是现行熏种子。

前世有喜欢喝茶的业种,今世遇见茶,意识了别以后把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就想喝茶,于是就促使六识泡茶倒茶喝茶,这是种子熏现行。如果前世不喜欢喝茶,业种存在如来藏里,今世遇见茶,别人劝喝茶,可是意根不喜欢喝茶,没兴趣,这茶就喝不成。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意根作主,意识的意见看法只是一个参考,意根可以随顺也可以不随顺。

意根如果是不感兴趣喝茶,别人怎么劝也没有用,意根就是不做决定,意识也就无法喝茶。但是如果意识长期处于喝茶的环境,一点点熏染,也尝试着喝一点,就会越来越喜欢喝茶,同时就会熏染意根,意根也喜欢喝茶,业种就改变了。

五、意根的差别才导致了意识的差别

圣人到此五浊恶世,意识心为什么不容易受熏染?佛的意识心为什么一点也不受熏染?意识受不受熏染,主要在于意根的力量是否强大。圣人的意根没有烦恼,他的意识依靠意根就没有烦恼,也不容易受环境的熏染,佛陀的意识根本不会受染污,如莲花处淤泥。凡夫的意根无明烦恼重,对意识的熏染就重,意识很容易就生起了烦恼,地前菩萨也差不多如此,只不过能稍微好一些。但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五蕴身刚出生时,意识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之后才被自己的意根熏染带动,行为表现就不一样了。然后再受环境和父母等其他人的熏染,意识的行为表现就更不一样了。

同样的意识本没有差别,在同样的环境污染下,为什么佛和圣人的意识不被熏,凡夫的意识就被熏了呢?是环境的差别,还是意根的差别?咱们先不说转识成智以后,就说说在小孩子的时候,和没有学佛的时候,意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同处一个染缸里,为什么一个严重被染变坏了,贪嗔痴炽盛,另一个仍然能保持清净,洁身自好?只有一个解释,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的差别,仅此而已。

意根如果先天没有贪嗔痴,后天的意识就能被熏成贪嗔痴模样,那就奇怪得很。如果是这样的话,佛的意根没有贪嗔痴,生在五浊恶世里,意识也应该能被染成贪嗔痴,那修行还有什么用?所以意识之所以具有贪嗔痴,完全在于意根有贪嗔痴,如果意根没有贪嗔痴,意识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熏染成贪嗔痴。意根转识成智以后的菩萨,处于染污境中,其意识也不会熏染贪嗔痴,其菩萨的果位就不会退,不会变回具有贪嗔痴烦恼的地前菩萨,不会退回到三果和四果向之前。

每个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生一世,一生之中,不至于积累出多大的差别,差别是生生世世累积出来的。所以众生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意根,是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身口意的差别,导致了意识的智慧差别,导致了福德和禅定的差别。由于意根的差别,导致了意识各个方面的差别,认识问题的智慧也大相径庭。意根的慧非常重要,属于五蕴前世的资产,叫作慧根。意根如果没有很好的智慧,我们前世修行都白修,前世熏修的那些佛法和世俗法也都白熏修了,不能带到今世受用。

六、六识的行为是由意根主导作主宰的,意根的烦恼染污性如果没有被降伏下来,身口意的一切行为还是由意根的烦恼习气作主导。意识想掌控自己的身口意行却做不到,因此看到自己不如理的身口意就会羞愧和自责,实际上还是责怪意根,只是意识不懂这是意根的问题,以为是意识自己的问题。如果是意识自己的问题,意识觉悟到就能马上改正,并不困难。但对于意根的问题,意识有些时候就会感觉束手无策,只能多学法,多明理,多掌握一些善巧方法说服和熏染意根,意根的烦恼习气才会慢慢有所收敛。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一切,大多数都是无奈的必须要承受的,是自己的因缘果报,躲避不了,也选择不了,需要被动的接受下来。在我们的际遇和遭遇里,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和突发事件,致使我们能够主动和被动的改变因果。修到一定程度,就有能力控制和改变因果,那时身心就比较自在了。

七、当业力现前,是意根在造作,在控制一切,不会给意识一点辩解的机会,事情就发生了,可是事情过去以后,是谁在后悔?

事情过后,意识先后悔。因为意识能够观察分析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知道对与不对,才会后悔。意识后悔的内容,意根同时能了别到,如果意根认可意识的后悔,自己就后悔刚才的身口意行,那么意根以后就能改正身口意行;如果意根不认可意识的后悔,那么意根就不会后悔,就会一如既往,不改变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意识的后悔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照样还是要随顺意根的习气。

八、种子熏现行,意根无始劫以来所受的熏染,带到这一世,就能熏染六识的身口意行,让身口意行按照意根的无明习气来造作,与意根习气相应。比如一个很有修行的人这一世出生,从小就是心地善良,心性清净,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无论周围人群恶行多么严重,自己也不随顺造恶行,仍然是按照自己(意根)清净的无染污的习性来做人做事。又比如一个外道,前世熏习外道的断灭空,今生来到佛法中修行,无论怎样被教导大乘的如来藏空理,可是内心(意根)就是不受熏,仍然与外道的空相应,不肯改变。

定性声闻,由于前世心量狭小,只想个人离苦得乐,出离三界得解脱,不管众生生死苦。世尊用殊胜的大乘法熏染他们几十年,他们还是不喜乐于大乘,不肯改变自己的狭小心量,不回心于大乘,仍然追求无余涅槃,灭掉一切法,甚至在世尊涅槃之前就取得灭度。这是由于阿罗汉的意根受小乘的熏染时间太长,种子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所以如果一个人福薄,缘又不好,学佛时只信小乘法、外道法,甚至是永远不能悟道的邪法,熏修下来,种子存在如来藏中,后世即使再遇正法,也很难被熏,仍然会按照从前的不正当方法来修行。就像一张白纸已经涂抹得很严重了,无论怎样擦洗,也擦不干净,没法再画出一幅好画了,还不如一张空白纸,容易涂抹绘画。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开始就要选择好所修的法,不能走错路,学错法,避免不正确的法种子存到如来藏中,让自己多世沦落生死。

九、意根没有断除烦恼和习气时,理智性很差,就显得天真幼稚和情绪化。意识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其情感和情绪色彩也与意根的习气有关。因为意识能清楚了别法尘,作以理智的思考分析,能正确作抉择,这种理智性就可以熏陶意根,从而改变意根的习气。意识有苦乐受,因此就带有情绪色彩,能生出情感,如喜欢和厌恶、仇恨等等。比如遇见过去世的亲人时,业种现行出来了,意根与业种相应,有贪习,就促使意识不知不觉表现出欢喜和贪恋的情绪,但心里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不是意识经过思惟分析而认知的人,毕竟不熟悉,是由意根操控出来的情绪,意识就不知道原因了。

十、每一世的意识都是新出生的,未修神通时,不能与往世经历相应。意识没有往世的习气,只有当生当世的习气,到临终时习气就随意识而灭。意根有往世五阴的习气,有无量劫五阴的烦恼习气,与习气种子相应。意识身口意行的习气出现时,往往表现的是意根的习气,是受意根熏染和支配的结果。

意识不与业种相应,意识的表现与业种相应的时候,也是意根的习气,是意根作主主导出来的。意识一方面受现实六尘境界的熏染,另一方面也受意根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熏染。如果意识有定力和智慧,在意根的烦恼习气现前时,就能理智的思惟、分析利弊,然后控制意根的烦恼习气,以改变意根。意根的抉择一旦改变,意识的理智就熏染到了意根,意根真正改变时,业种就改变,以后意根就不再现行此种烦恼习气,这样意识的现行就熏了种子。当初意根形成抽烟的习惯时,也是受意识所熏染的结果,现在要去掉抽烟的习惯,也靠意识的熏习和改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一、明知赌博玩游戏不好,可还是去赌去玩。明知是意识明明白白的知道;故犯,是意识不得不去做,因为意根好赌的习气惯性很强,一定要胁迫意识去赌博,意识明白不能赌,但没有办法只得服从。所以有些道理我们停留在意识心的肤皮上是没有用的,意根这个内心不接受不了知,心行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平时就不能只搞口头禅玩弄口舌,还应该深入思惟其中深刻的道理,思惟的过程就是让意根明理的过程,意根一但明理,心行就改变,修行就成功。口头禅很多人都会说,可是实际做起来,有几个人能做到。口头禅就是意识,实际作主的是意根,意根要怎样做,六识就得怎样去做。所以遇事多动脑筋思惟,思惟清楚了,再去采取行动,意根的决策才有可能不会错。

十二、种子熏现行

婴儿刚出生,意识是全新的,还没有受后天环境的熏习,却喜欢温暖干爽的环境,这是展现的意根的与生俱来的习性。意根缘于身根,了别身根触尘情况,知道温暖干爽的触尘是舒服的,凉冷潮湿的触尘是不舒服的,就让意识出现相应的反应,舒服的环境就安然入睡,不舒服的环境就会哭闹不睡觉。意根的这些习性生生世世养成的,祂对环境的反应和抉择,如来藏立时了知,就会配合出生六识来展现意根的情绪,因此六识的身行就是意根主导的。

六识的表现就是意根的思想和心行的体现,往世的种子成为了现行。众生所有的业种都由如来藏收藏,由如来藏输出,现在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后,传递给意根,然后经由如来藏收藏,意根的一切心行也作为业种,由如来藏储存。将来种子成熟时就由如来藏再输出种子,当然是存什么就输出什么,种子就变成现行了。

十三、意识与意根的思想斗争

有理智有觉悟的人,经常会发生意识与意根互相斗争较量的情形,尤其是学佛以后,意识学了一些佛法知见和世间法的真实理,有些觉悟了,不愿意再顺从意根烦恼习气,对意根的烦恼习气有些厌恶,想要违拗和反抗,尤其是持戒和修忍辱行以后,更会发生二者有所冲突的矛盾现象,发生互相交锋抗衡的现象,这是意识的理智与意根的恶习气之间的较量。

意识懂得了一些做人和修行之理,就有了理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和观点,而意根还是处于自己历劫以来的恶习之中,没有摆脱出来,还是要固守烦恼习气。由于二者思想观点不一致,做事时就要发生冲突,内心里僵持一下。如果意识有说服力就能暂时占上风,意根就要按照意识的想法作决定,意识要想永久占上风,就要彻底说服降伏意根,意根要真正明白和赞同意识的思想观念,彻底转变了自己才行,否则在意识放松管制放松思想教育的时候,意根还是要按照习气惯性做抉择,六识就不得不执行。

当一个初学佛人,意根没有受熏,不懂学佛的益处时,一遇到逆缘,就不想学佛,而意识心已经尝到学佛的种种益处,因此就喜欢学佛修行,于是二者就发生冲突,处于僵持状态,意识就会对学佛这事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想学佛的一定是意识心,因为意识心已经明理了,而意根还没有明理,意识心通过学佛,通过与其他学佛人接触,知道学佛有很多好处,这是意识心的知,但是意根还不太明了这个理,所以遇到一点困难,意根就想退缩,决定不学了。

想不学的,是潜意识下意识的意根,祂暗示着意识心别学了。但是意识心因为明理了,可能要不顾意根的暗示,也可能会犹豫一些,多考虑考虑,所以这两个心时常在作斗争。所谓的斗争,就是意识心有一个想法,意根有另一个想法,两个想法不合,意根决定做的,意识不愿意做,意识想做的,意根不做决定。因为意根习惯于安逸和懒散,自己认为没有好处的事都不想做,祂还不与精进心所法相应。

意识心因为学了法,知道放逸不好,喜欢安逸就有生死轮回,不能贪图舒适自在,精进学佛能得解脱,所以两个识心意见不统一,二者就要做思想斗争,内心里思量来思量去。当然思量来思量去,拿不定主意的是意根,也可能有意识的不断思惟作用,从而影响意根的不断思量,做不出最后的决定。意根和意识在一起共同运作,意识的思惟比较明显,容易观察出来,意根的思量性就很难观察出来,因此说意根是暗意识,埋伏得太深。最后的结果如何,要看祂们两个谁的力量占上风,如果意识心熏习得比较深厚了,能顶得住意根的惯性力量,据理力争,通过思惟活动就会说服意根,意根就决定坚持学佛。

如果是意根的习性占了上风,意识心没办法,就得随顺意根的习性,因为毕竟是意根作主说了算,意识没有说服得了意根,就得受意根指挥,就想不学就不学吧,于是就懈怠下来了。意识和六识的一切行为造作一定是意根指挥和指使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心要多学佛法,多明理,以此来开导、说服意根,意根通过意识心的思惟,知道了原来学佛有这样的好处,还是学佛好,于是再遇到什么样的逆缘,意根也会决定坚持学佛,不退缩。

学到一定时候,意根明理了,习性就会慢慢转变,意根明的理越多,就越能证得。所谓的证得,就是意根懂得了确实是如此的道理,才叫证得。如果意根不知道,只是意识心的知,那很肤浅,不起决定作用,就不叫证得。

意识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作用也不大,因为到意根这里要作审批,意根要通过,才能去实行。意识在明白道理之后把报告交上去,意根一审查,确实是这个道理,祂一拍板,我们就会断我见和明心。所以修行,归到最后是修意根,一开始是修意识心,意识心明了的理落实到意根了,什么法都会证得。

十四、心理学上有个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里面介绍了用意识疏导意根的方法,学习这种方法,可以用在佛法的修证上,让意根承认五阴无我之理,承认任何一种佛所讲的真理,从而能快些证得佛法。

降伏意根,战胜自己,就在于意识如何有效的引导意根,疏导意根,从而成功的改造意根。改造意根,有时需要狠,有时需要柔,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就需要意识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手段要适宜,学会软硬兼施。当领导的,会领导别人,也应该会领导自己。意识与意根,究竟谁是领导,谁是被领导?其实是互相领导,意根改造彻底以后,就不用意识再当领导了,永远是意根自主作主。

十五、意根对意识的拖累

如果意识能作主,不受意根的操控,那么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一件很轻松、很容易、很快速的事情了。意识学习了佛法,就明白应该如何做,那就如何做去了,根本不用管意根同意与否、支持与否,这样有多简单!如果意识明理了,不用管意根懂不懂,接受不接受,马上就开悟,烦恼去除的也快,禅定生起的也快,很快就能转识成智。意识想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这样佛法的修学和教育该有多么轻松和简单,每个人的改变也就非常快速了,成佛就不是一件难事。可实际上不是这样,修行难就难在意根上,意根非常不好办,难于管理和改变,祂无明深重,又不懂理,到处攀缘执取,却要时时处处作主,意识很难应付祂。

最初学佛是意识偶然有缘遇到了佛法,意根却不知道佛法为何物,意识学习了以后,才告诉意根这是佛法,对自身有何益处,意根才能接受下来,懂一点点。其实是意根先遇到的佛法,只是祂不知道是佛法,也不了解,就交给了意识。这样意识就背负起了自学和教意根学的责任,很是辛苦,不断的受意根习气的阻碍和拖累,持戒不容易,修福布施也不容易,修定就更不用说了,想消除烦恼,难上难。

意识好不容易熬到断我见了,把意根的深重的我剔除一些,这才轻松一下,不用再跟着意根下三恶道受苦了。可是发个大乘菩提心,行菩萨道,却又受意根的自私心理阻碍,跟意根好说歹说,终于把菩萨六度修得像个样子,明心开悟了,这才真正的进入佛门里,然后再跟意根的我执法执较量,最后终于完完全全彻彻底底降伏了意根。把祂的无明全部铲除,解除了意根的全部盔甲,扬眉吐气的登上法王的宝座,从里到外,一身的轻松自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艰难奋斗路程就结束,太不容易了,人也从梦里完全醒过来了,也只觉得是转眼之间的事。

十六、意识要如何熏意根?意识对一切事理都要如理作意,如理思惟,善思惟,这同时就让意根了解了正理,意根慢慢的就能与正理相应,这就叫作熏习意根。意识一定要思惟,不思惟就不能熏染意根,因为思惟的内容刹那刹那都会传递给意根,意根就此进行思考思量权衡,起自己的认知。意识应该常常思惟正理,让意根随顺,意根受熏后也能形成新的惯性作用,旧有的不良习性就改变了。

十七、意根的习气种子存在如来藏中,改变意根的烦恼习气,本质上就改变了如来藏中的业种,业种改变,后世的习气就改变。现行可以熏种子,意识通过学习正确的佛法知见,有了智慧,以此智慧引导意根熏染意根,意根受意识的熏习,就能改变习气,意根的心行作为种子就存入如来藏中,将来意根就现行改变以后的心行,身口意行就改变了。因此说改变意根,就改变业种。

十八、如何降伏意根的遍计所执性

意根普遍计度执著一切法为我为我所有,一切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只要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意根都能缘着,并且执取为己有。但祂要有侧重点的执取,如果全部同时都执取,那就会心乱如麻精神崩溃,最终什么也不能得到,所以祂也根据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执取某些法,有时执取这些法,有时执取那些法。祂把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法,都当作是自己所有的,都当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这就是错执,是非量境界,所以才不得解脱,不得成佛。意根在凡夫位最主要是执取五蕴十八界为自己,执六识的功能作用为自己的,把一切法都据为己有,这正是祂无明的表现。

我们要想得解脱,就要慢慢的剔除祂的无明,改变祂的愚痴性,让祂认识法界实相,才能断除祂的执著性,从而走向解脱,成就佛道。我们的意识就要常常思惟佛法,告诉意根这是虚妄无我的,那也是虚妄无我的,一切法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不要执著贪爱了。凡是自己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第八识给变现出来的,都是幻化,都不真实,意识常常这样思惟,意根就会放松其执著性,思惟五蕴的虚妄,祂就不会把五蕴当作自己来执著,解脱就有希望。并且努力实证第八识,让意根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都不是我的,意根以后就能有正见,就能破除无明愚痴烦恼惑,慢慢就能得解脱,并且获得大智慧,转识成智,究竟成佛。

十九、学佛修行以后,首先能改变意识心,因为意识的智慧性比较强,会思惟、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等,接受能力比较强,领悟性高,所以就能先受熏陶和教育,改变比较快。意根第七识改变就很难,因为祂是我执识,从无始劫到现在一直存在,从没有间断过,所有的烦恼习气都积存得非常深厚,固执如坚冰,而且一切事不管大小都作主说了算,这种固执性短期内难于改变。执著主要是指这个心,要想改变祂,就得需要意识心长期熏陶,不断地说服教育。

修行首先要通过意识的观行,让意识和意根确认五阴确实是虚妄的,不是我。意根确认此理以后,慢慢心行就会改变了,不再执五阴为我,执著就减轻,我慢才能断尽,意根对自我的执著也会断尽,这样才能出离三界世间生死轮回苦。如果没有断我见,成为初果,就说要断执,那只是空喊口号,永远做不到。如果不用断我见,就能断意根对自我的执著,那么佛世的外道们早就断了,又何必世尊自己亲自到这个五浊恶世来,披上垢腻的衣服,受尽辛苦,传授解脱之法呢。

二十、感觉很困时遇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为什么就不困了

意根喜欢玩游戏,心着于游戏,贪着游戏之乐,祂就不断的作意和抉择于游戏,意识心就不断的玩乐,不能灭去,意根越感兴趣,意识的精力越高度集中,这样意识心就产生了兴奋心理,不困了。如果意根对游戏不感兴趣,意识就会兴趣索然,困意袭上心头。

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说了算,睡不睡觉由意根决定,祂要是喜欢什么,意识就得专注作什么,精神状态就兴奋,意识就不能灭去睡觉。依此理,我们就得让意根喜欢佛法,这个所谓的让是意识心通过思考佛理,来熏意根教育意根,使得意根对佛法感兴趣。意识受善法熏,再去熏意根,意根就能发生改变,去除恶心恶习,变成善心善习。善的种子就存入第八识里,第八识里恶的种子就消除,这就是现行熏种子。

意根变善了以后,如果遇到了恶法,祂就不会让意识去行恶法,从而控制和改变了意识,这叫作种子熏现行。所以修行是修什么,我们心里应该清楚。意根如果不被熏习改变,无论意识心如何认识,所理解的那些理论都没有用,因为意识不作主,只有改变主人的心,改变领导者的心和做决策者的心,才能改变一切。

二十一、要想改变意根,就要用意识的正思惟去纠正和影响意根的不正思惟,熏染意根,让意根也要具有正确的思惟,懂得正确的佛法之理,以让祂作出正确的抉择,减少贪嗔痴烦恼和习气。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意识要多思惟正理,传递给祂善的如理的可行的观点看法,供祂思量参考抉择,如果发现祂的抉择仍然不对,就暂缓行动,再次思惟正理,再找依据证据说服祂,这样祂也许就能信服,按照意识的正思惟而作抉择,这时才可同意意根的决定,并执行和操作。

二十二、忏悔的力量和结果

当面忏悔,就能消除两个人如来藏里的种子,但是必须是这个人要诚心忏悔,那个人也要诚心接受忏悔,这样才能解怨释结。为什么要诚心忏悔和诚心接受忏悔呢?诚心、真诚,就代表着意根从心往外的悔过,意根从心往外的接受。只有意根悔过和接受,两个人的如来藏才会重新做记录,就把两个人如来藏里从前的业种改变了。因为如来藏里原来的业种消除了,两个人也就没有怨结了。

地上菩萨改变自己如来藏里的业种,就是利用意识熏染说服意根,让意根看清自己烦恼习气的危害性,从而决心悔过,这样自己的心性就发生了变化,如来藏里的业种就消除了。地上菩萨因为其甚深禅定力和智慧力,以及福德力,就能通过改变自己意根的心行和习气,清净自心,就把自己如来藏里的业种消除掉。

而意识装模作样的假忏悔就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往往被人识破心机。意识想忏悔却拗不过意根的烦恼习气,这该如何是好?那就应该常常谴责意根。只要会谴责别人,就能会谴责自己,谴责自己就是谴责意根,把自己的不善的心行都要揭发出来,暴露出来。尽管意根不愿意不高兴,有时也要这样作。如果意根实在接受不了,习气太重,那就不要勉强,一点一点试探着来,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意根破罐破摔,也是很要命的。

二十三、意根是六根中的最后一根,是我执识,时时处处执著一切法,生生世世的烦恼和习气都眠藏跟随着,所以意根就有一种惯性力量。有一句话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暗指意根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在母胎里就能表现出来,不用后天学习和环境熏染。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造作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意根的习惯势力。要想改变这种惯性,就要学习正确的佛法,意识有了正知见,遇事就会思惟分析抉择,这个过程就是熏习意根的过程。意识常常思惟此事如法彼事不如法,刚开始意根可能不接受,时间长了心里明理了,意根也就能认可而改变自己,心行就会发生变化,身口意行就会发生改变。

意识的如理作意思惟能熏染影响意根,常常思惟正确的法理,意根就能慢慢接受意识所思惟分析的正理,烦恼和习性就能减轻和改变。六个识所做一切事不管大小都要传到意根那里,意根就会根据这些信息决定下一步做什么,如何做,祂有可能听从六识的抉择,也可能不听从,仍然按照自己的固有的习惯作抉择,这样六个识就得按照意根的烦恼习惯做事。只有长期熏陶意根,六识常常给意根传送正确的报告,意根慢慢才能发生改变,修行就得力了。

二十四、意识的后天我执性,由后天的外缘力以及邪教邪分别而有。意识的这种我执性必然熏染意根,反过来增加意根的俱生我执性,使意根的俱生我执种子势力更大。意识如果受到了正面的教导和熏染,很容易降伏这个我执性。但也只是降伏而已,意根的我执不断除,就会不断的控制意识,意识的我执性也很难断除。

分别性,意识是最强大的,因为其思惟敏捷、深细而广泛,但是意根也有分别性。我执、执我性,虽然意识也有,但还是以意根为主,执著性主要是指意根的,我和我性主要是指意根的;因为意根把一切法都当作我和我所有的,把第八识的作用当作我的作用,把六识的作用当作我的作用,实际上意根就是把意根自己当作我,一切法都归意根所有所用,第八识和六识、五蕴只不过是意根所用的工具,归意根所有罢了。那么意根的我执就是执著意根自己,执著自己所拥有的所有工具罢了,从这点上来讲,意根一定有证自证分,只是意识智慧不足无法了知到意根的证自证分功能。

意识由于了别性强,容易接受现实和现前的境界熏染,因此意识被降伏的比较快,转念也比较快;意识一转念,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信息传递给意根,以熏染意根,让意根转变,意根一转变,业种就改变,后续的心行就转变。如果意根还没有被意识熏染成功,遇缘就要现行原来固有的习气惯性,那么意识就无力阻挡了。

意识无力阻挡,意根的习气惯性要如何现行出来?意根一定要通过意识和五识这些工具来现行表现自己的习气惯性作用,祂会充分利用六识的工具来运作,否则祂无法表现自己,无法展露自己,无法发作。因此说,在修行上仅仅是降伏了意识,没有降伏意根,那就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意识时时处处督导意根,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意根牛的野性确实很难驯服。

二十五、意识知好知坏,意根与之不同步,意根不管意识如何认为,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观念行事。意根很固执,祂认为好就好,不好也要去做,意根认为不好就不好,再好也不做,这就是意根的习气惯性使然。

意识要如何熏陶意根扭转意根?有时候意识的力量比较强,对意根控制力比较大,能够操控意根,意根不得不随从意识的想法而决定做事。但意根总有挣脱束缚的一天,不能总顺从意识。所以意识必须以理折伏意根,不能总是强制性的,意根明理就会自动自觉的如理抉择。以理说服意根的过程,就是熏染熏陶意根。

当意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时,就愿意听从意识的思惟分析,听从意识的意见,其行为就能有理智。明知不对非要做,是意根没有理智的行为,如果能听从意识的劝告,就是意识的理智占上风,明知故犯就是意根的无明习气占上风。

二十六、三四果人生来心地就清静,因为意根已经断除烦恼了,不会再生起烦恼,但是如果意识受到环境的熏染,再去熏染意根,也有可能要出现轻微的烦恼,再证果和修出初禅定以后,无论意识和意根都不会受熏染起烦恼了,只是习气有时还会现行出来。

意根一旦心地清净,外表就无所谓了。断了烦恼的菩萨,很多时候都不在意外表,只是为了影响摄受众生,才着外表的相,但心里已经没有相了。所以很多时候,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身口可以随顺众生,心地仍然清净。成佛以后,心地是极为清净的,与如来藏一样的清净,因此就不用任何戒律来规范佛的身口意行,犹如不需要用戒律规范如来藏一样。因为如来藏心地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任何不规范的心行,那么如来藏随顺七识所造作的任何恶业和犯戒之事,都不属于如来藏的恶业,如来藏不承受任何果报。同样,佛的心行已经彻底究竟清净了,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的恶人恶鬼等等相貌,所作一切事都没有恶业果报,心地极为清净故。

地上菩萨在六道里什么色身都可以显现,什么事都可以做,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不清净的,可是菩萨自有其原则和规范,只要心地清净,一切为了佛教和众生,目的纯正,无我无私,就不犯任何戒行。比如观世音菩萨为了度赌徒,就现赌徒身与赌徒赌博,最后把赌徒度入佛门。观世音菩萨参与赌博,却没有一丝喜好赌博的心行,不与赌徒的心相应,就没有赌徒的恶果。相反以此特殊手段度脱赌徒,其福德无量,如果赌徒之后能成为佛教的栋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无量。

释迦佛作菩萨时,为了救一个肆意想谋杀菩萨的人免下地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杀了这个人,宁愿冒着自己下地狱的危险,也让被杀者免予地狱的恶果。释迦佛以如此手段不但救了五百菩萨的生命,也救度了想谋害菩萨的恶人,免于多少大劫的地狱恶报。瑜伽师地论菩萨戒里规定,如果遇到众生应该得度者,宁可犯戒也要去度,如果怕犯戒而不去度,就违犯菩萨戒。可是菩萨在造作所有这些行为中,心行始终是清净的,只为了众生得安乐,不为自己得解脱,心地近乎于如来藏一样,有何戒行可犯!

二十七、因为第七识意根到处攀缘一切法,意识就要了别一切法,了别之后就要出现各种念头,念头是这样来的。如果意根的攀缘执著性得到降伏,意识就会安静下来,不会起各种念头了。所以降伏了意根,修定才能成功,才能得到较深的禅定。要降伏第七识意根,就要让意识思惟万法的虚妄无常性,然后传递给意根,让意根受熏。

意识思惟的越深细,意根越容易受熏,越明了,攀缘性就会减弱,执著就会减少。想办法让意根多明理,首先意识自己就得多明理,常常进行正确的闻思,把所思惟和明了的理再传递给第七识,以此熏染和改变意根,意根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伏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