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與意識
第八章 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
一、意根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沒有斷滅過,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癡煩惱以及習氣一直帶到現在,還會帶到未來世,祂能主導我們身口意行,讓身口意現行貪嗔癡煩惱。而我們現在的一切身口意行也會熏染意根,增加意根貪嗔癡性,未來世的煩惱就更重,這是現行熏種子。所以我們應該小心現在的身口意行,學會反觀自心,不要再讓惡法來熏染意根,要多用善法來熏染改變意根,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熏習,首先是意識心受熏,然後去熏染意根,改變意根,這是現行熏種子。另一個是意根熏意識,讓身口意按照意根的習氣慣性現行,這是種子熏現行,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如此。可以利用這點,多薰修佛法,讓如來藏裡都收藏善業種子,將來現行的都是善法,將來才能圓滿佛道。
熏習也叫作影響力,也就是潛移默化的一種力量。比如夫妻二人長期在一起接觸,各自的如來藏總是攝取對方的影像,落在心識中,心識就受熏,與對方的影像相像,最初看不出來,時間長了,兩人的面貌就相似。因爲像由心現,心被熏改變了,面貌也會變。語言表達的方式會逐漸相近,飲食習慣也相同,乃至行爲舉止也可能相像。這一切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熏染被改變了,這是後天的熏習。
那麽我們爲了讓自己面貌變得莊嚴,可以經常觀佛像,如來藏總是攝取佛的影像在心裡,心慢慢就會受影響,面貌就莊嚴了。像由心生,心改變,像就改變。如果我們總與有德有道的人接觸,言談舉止也會隨學過去,德行就變好。孟母擇臨而居就是爲了讓孟子熏習善法,不熏惡法。那麽我們熏習大乘佛法,理雖然很深,但是法種已經落到心裡,早晚會開花結果,獲得豐收,這就是現行熏種子的原理。
二、衆生在做每件事情,歷緣對境的時候,意識心經過理性的思惟,理智的覺得如此做應該是合理的。可是意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固有習氣去做,意識說服控制不了意根,結果意根還是照做不誤。做完之後就後悔,這是意識的後悔。意識過後就要分析,剛才那樣做,有什麽後果,有什麽利害得失,會産生什麽不好的影響。這個分析内容,意根都能了別到,然後生起思心所,思量這件事對自己有什麽利弊,思量之後也許同意意識的意見看法,然後改正自己,也許不同意,仍然固執己見。
同意意識的分析判斷時,意根心裡就覺得那樣做是不對,剛才是有點兒沖動了,不如冷靜一下再採取行動,這時候就後悔了,可是悔之晚矣。這個悔先是意識心的悔,後是意根的悔,如果意根不悔,意識悔也白悔,以後還是要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意根不同意意識的分析判斷,此人心裡就會一面(意識)感覺不太對,一面(意根)還不在乎,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爲自己辯護。當然具體找理由和辯護的是意識,還是受意根的支配去找理由和辯護。
意識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雖然是受意根的影響和支配,但是意識還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受了後天環境影響之後,就想改變自己的心行,其實是改變意根的心行。如果意根不願意聽從意識的意見和看法,不受意識的熏陶,那就不肯改變固有的習性,做事情時還會一如既往,心行不發生改變。如果意根自己的主張太強烈了,習性太重,以至於意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全是意根的任性而爲,那麽這個人就缺乏理智,意識心的觀慧、了別慧就不能起作用。這個人就會常常沖動的做事,控制不住自己,事後才後悔,可是已經鑄成大錯,悔之晚矣。
三、五隂身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意識的想法觀點只是一個參考,意根可以隨順,也可以不隨順。意識慢慢熏染開導意根,才能改變意根固有的習性。我們學佛也是如此熏染意根,意識通過接觸一些佛法修行之理,覺得應該降伏一下自己的煩惱,不能總讓貪嗔癡煩惱現行出來。可是對於降伏煩惱的甚深之理,意根還不懂,也許還不知道自己有煩惱,仍然會促使意識把煩惱現行出來。當意識反觀到生起煩惱有很多過失,就決定以後遇見什麽事,再也不要發火生嗔了,這樣會火燒功德林,又造作了業行。可是每次遇見不如意的人和事,意識還是照樣發火,根本就控制不住。
這是因爲意根的業力很大,而且又是作主的心,祂有煩惱決定要發火,意識就沒辦法忍住不發火,盡管過後又後悔。後悔時就想,下次再也不要這樣了,可是下次還是照樣發作,直到命終也沒有控制住嗔心。這是因爲意根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降伏,就會促使意識遇緣就發火生嗔;意識也沒有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惟,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明理,心行就要隨順於煩惱和習氣,這就是業力。業力就是業種之力,也是意根之力,意根改變,業種就改變,業力就改變。
又比如說,學佛以後意識知道五隂自己是生滅變異不真實的,六塵境界是虛妄的,心裡總是在說:一切都是假,何必執著。同時對他人也說一切都是假的,再也不要執著了。可是口裡雖然如此說,也喊著要放下,等到做起事情來,就什麽也不假了,什麽也放不下都要拿著,實在是沒辦法。因爲做什麽事都是意根作主的,意根不知道五隂虛幻,那就沒有用。再加上意識本身也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五隂身如何是虛妄的,沒有做過深細的思惟,自己也糊裡糊塗,就沒有任何証據拿給意根,意根也就沒有被熏,不懂得虛妄之理,那就還會認假爲真,還會作主按照從前的業力慣性來行事。
意根只認事實和現量,有理有據,祂才能明理,才能改變業力和扭轉慣性。身口意行如何現行,是由意根作主說了算,意根要執取一切法,意識就控制不了。意識也沒有常常地熏習種種道理,並且沒有進行深細的思惟,意根並沒有受到熏染,因此意根就不會發生改變,仍然會隨順於業力而現行身口意業。
我們學佛要想改變意根的煩惱習氣,就要把意根當作孩子,常常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導。告訴意根,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會得到什麽果報,那樣做會得到什麽果報,爲什麽會得到不同的果報。這件事如果這樣做,有什麽好處,那樣做有什麽不好之處。到一定時候,意根終於明白了,就會說:哦!原來是這樣啊!以後就要如何如何做,再不要那樣做了。於是以後再遇見同樣的事情,意根的心行就改變,六識的身口意行也就改變了。他人看見了就會說:這個人跟從前不一樣了,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任何人只要真正地明了了道理,就會按照正確的道理去行事,雖然短時間内還不能完全做得到,但是已經有了決心,想要改變自己,這就可喜可賀了。所以我們要想把佛法學好,意識心就要常常如理思惟正確的佛法,比如思惟五隂十八界如何的虛妄,如何的無我,思惟觀行的越細致越好,越深越好,越耐心越好,這樣意根就容易被教導成功。這個孩子從此以後就會變得乖乖的了,再也不惹事造惡業,再也不任性執著,而是降伏了煩惱逐漸清靜無爲了。那麽我們的修行就得力了,再以後的修行就會一日千裡,不可阻擋。
四、看見茶想喝茶時,這個想喝的心是哪個心?一個可能是意識,一個可能是意根。首先意識因爲今世喝過茶,了解茶水的營養作用,就把喝茶的想法傳遞給意根,意根了別以後,就可能同意喝茶。在品茶的過程中,意識把覺受傳遞給意根,意根也就了知了,心裡受熏,也喜愛喝茶,業種就存入如來藏中,這是現行熏種子。
前世有喜歡喝茶的業種,今世遇見茶,意識了別以後把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想喝茶,於是就促使六識泡茶倒茶喝茶,這是種子熏現行。如果前世不喜歡喝茶,業種存在如來藏裡,今世遇見茶,別人勸喝茶,可是意根不喜歡喝茶,沒興趣,這茶就喝不成。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意根作主,意識的意見看法只是一個參考,意根可以隨順也可以不隨順。
意根如果是不感興趣喝茶,別人怎麽勸也沒有用,意根就是不做決定,意識也就無法喝茶。但是如果意識長期處於喝茶的環境,一點點熏染,也嘗試著喝一點,就會越來越喜歡喝茶,同時就會熏染意根,意根也喜歡喝茶,業種就改變了。
五、意根的差別才導致了意識的差別
聖人到此五濁惡世,意識心爲什麽不容易受熏染?佛的意識心爲什麽一點也不受熏染?意識受不受熏染,主要在於意根的力量是否強大。聖人的意根沒有煩惱,他的意識依靠意根就沒有煩惱,也不容易受環境的熏染,佛陀的意識根本不會受染污,如蓮花處淤泥。凡夫的意根無明煩惱重,對意識的熏染就重,意識很容易就生起了煩惱,地前菩薩也差不多如此,只不過能稍微好一些。但無論是聖人還是凡夫,五蘊身剛出生時,意識都是平等的,都是一張白紙,純潔無瑕,之後才被自己的意根熏染帶動,行爲表現就不一樣了。然後再受環境和父母等其他人的熏染,意識的行爲表現就更不一樣了。
同樣的意識本沒有差別,在同樣的環境污染下,爲什麽佛和聖人的意識不被熏,凡夫的意識就被熏了呢?是環境的差別,還是意根的差別?喒們先不說轉識成智以後,就說說在小孩子的時候,和沒有學佛的時候,意識爲什麽有那麽大的差別?同處一個染缸裡,爲什麽一個嚴重被染變壞了,貪嗔癡熾盛,另一個仍然能保持清淨,潔身自好?只有一個解釋,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的差別,僅此而已。
意根如果先天沒有貪嗔癡,後天的意識就能被熏成貪嗔癡模樣,那就奇怪得很。如果是這樣的話,佛的意根沒有貪嗔癡,生在五濁惡世裡,意識也應該能被染成貪嗔癡,那修行還有什麽用?所以意識之所以具有貪嗔癡,完全在於意根有貪嗔癡,如果意根沒有貪嗔癡,意識無論如何也不能被熏染成貪嗔癡。意根轉識成智以後的菩薩,處於染污境中,其意識也不會熏染貪嗔癡,其菩薩的果位就不會退,不會變回具有貪嗔癡煩惱的地前菩薩,不會退回到三果和四果向之前。
每個人的差別不在於一生一世,一生之中,不至於積累出多大的差別,差別是生生世世累積出來的。所以衆生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意根,是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身口意的差別,導致了意識的智慧差別,導致了福德和禪定的差別。由於意根的差別,導致了意識各個方面的差別,認識問題的智慧也大相徑庭。意根的慧非常重要,屬於五蘊前世的資産,叫作慧根。意根如果沒有很好的智慧,我們前世修行都白修,前世薰修的那些佛法和世俗法也都白薰修了,不能帶到今世受用。
六、六識的行爲是由意根主導作主宰的,意根的煩惱染污性如果沒有被降伏下來,身口意的一切行爲還是由意根的煩惱習氣作主導。意識想掌控自己的身口意行卻做不到,因此看到自己不如理的身口意就會羞愧和自責,實際上還是責怪意根,只是意識不懂這是意根的問題,以爲是意識自己的問題。如果是意識自己的問題,意識覺悟到就能馬上改正,並不困難。但對於意根的問題,意識有些時候就會感覺束手無策,只能多學法,多明理,多掌握一些善巧方法說服和熏染意根,意根的煩惱習氣才會慢慢有所收歛。
我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大多數都是無奈的必須要承受的,是自己的因緣果報,躲避不了,也選擇不了,需要被動的接受下來。在我們的際遇和遭遇裡,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和突發事件,致使我們能夠主動和被動的改變因果。修到一定程度,就有能力控制和改變因果,那時身心就比較自在了。
七、當業力現前,是意根在造作,在控制一切,不會給意識一點辯解的機會,事情就發生了,可是事情過去以後,是誰在後悔?
事情過後,意識先後悔。因爲意識能夠觀察分析自己的身口意行爲,知道對與不對,才會後悔。意識後悔的内容,意根同時能了別到,如果意根認可意識的後悔,自己就後悔剛才的身口意行,那麽意根以後就能改正身口意行;如果意根不認可意識的後悔,那麽意根就不會後悔,就會一如既往,不改變自己的身口意行爲,意識的後悔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照樣還是要隨順意根的習氣。
八、種子熏現行,意根無始劫以來所受的熏染,帶到這一世,就能熏染六識的身口意行,讓身口意行按照意根的無明習氣來造作,與意根習氣相應。比如一個很有修行的人這一世出生,從小就是心地善良,心性清淨,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無論周圍人群惡行多麽嚴重,自己也不隨順造惡行,仍然是按照自己(意根)清淨的無染污的習性來做人做事。又比如一個外道,前世熏習外道的斷滅空,今生來到佛法中修行,無論怎樣被教導大乘的如來藏空理,可是内心(意根)就是不受熏,仍然與外道的空相應,不肯改變。
定性聲聞,由於前世心量狹小,只想個人離苦得樂,出離三界得解脫,不管衆生生死苦。世尊用殊勝的大乘法熏染他們幾十年,他們還是不喜樂於大乘,不肯改變自己的狹小心量,不回心於大乘,仍然追求無餘涅槃,滅掉一切法,甚至在世尊涅槃之前就取得滅度。這是由於阿羅漢的意根受小乘的熏染時間太長,種子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所以如果一個人福薄,緣又不好,學佛時只信小乘法、外道法,甚至是永遠不能悟道的邪法,薰修下來,種子存在如來藏中,後世即使再遇正法,也很難被熏,仍然會按照從前的不正當方法來修行。就像一張白紙已經塗抹得很嚴重了,無論怎樣擦洗,也擦不干淨,沒法再畫出一幅好畫了,還不如一張空白紙,容易塗抹繪畫。那麽我們的修行一開始就要選擇好所修的法,不能走錯路,學錯法,避免不正確的法種子存到如來藏中,讓自己多世淪落生死。
九、意根沒有斷除煩惱和習氣時,理智性很差,就顯得天真幼稚和情緒化。意識既有理智,也有情感,其情感和情緒色彩也與意根的習氣有關。因爲意識能清楚了別法塵,作以理智的思考分析,能正確作抉擇,這種理智性就可以熏陶意根,從而改變意根的習氣。意識有苦樂受,因此就帶有情緒色彩,能生出情感,如喜歡和厭惡、仇恨等等。比如遇見過去世的親人時,業種現行出來了,意根與業種相應,有貪習,就促使意識不知不覺表現出歡喜和貪戀的情緒,但心裡並不知道爲什麽會如此,因爲不是意識經過思惟分析而認知的人,畢竟不熟悉,是由意根操控出來的情緒,意識就不知道原因了。
十、每一世的意識都是新出生的,未修神通時,不能與往世經歷相應。意識沒有往世的習氣,只有當生當世的習氣,到臨終時習氣就隨意識而滅。意根有往世五隂的習氣,有無量劫五隂的煩惱習氣,與習氣種子相應。意識身口意行的習氣出現時,往往表現的是意根的習氣,是受意根熏染和支配的結果。
意識不與業種相應,意識的表現與業種相應的時候,也是意根的習氣,是意根作主主導出來的。意識一方面受現實六塵境界的熏染,另一方面也受意根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熏染。如果意識有定力和智慧,在意根的煩惱習氣現前時,就能理智的思惟、分析利弊,然後控制意根的煩惱習氣,以改變意根。意根的抉擇一旦改變,意識的理智就熏染到了意根,意根真正改變時,業種就改變,以後意根就不再現行此種煩惱習氣,這樣意識的現行就熏了種子。當初意根形成抽菸的習慣時,也是受意識所熏染的結果,現在要去掉抽菸的習慣,也靠意識的熏習和改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十一、明知賭博玩遊戯不好,可還是去賭去玩。明知是意識明明白白的知道;故犯,是意識不得不去做,因爲意根好賭的習氣慣性很強,一定要脇迫意識去賭博,意識明白不能賭,但沒有辦法只得服從。所以有些道理我們停留在意識心的膚皮上是沒有用的,意根這個内心不接受不了知,心行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平時就不能只搞口頭禪玩弄口舌,還應該深入思惟其中深刻的道理,思惟的過程就是讓意根明理的過程,意根一但明理,心行就改變,修行就成功。口頭禪很多人都會說,可是實際做起來,有幾個人能做到。口頭禪就是意識,實際作主的是意根,意根要怎樣做,六識就得怎樣去做。所以遇事多動腦筋思惟,思惟清楚了,再去採取行動,意根的決策才有可能不會錯。
十二、種子熏現行
嬰兒剛出生,意識是全新的,還沒有受後天環境的熏習,卻喜歡溫暖乾爽的環境,這是展現的意根的與生俱來的習性。意根緣於身根,了別身根觸塵情況,知道溫暖乾爽的觸塵是舒服的,涼冷潮溼的觸塵是不舒服的,就讓意識出現相應的反應,舒服的環境就安然入睡,不舒服的環境就會哭閙不睡覺。意根的這些習性生生世世養成的,祂對環境的反應和抉擇,如來藏立時了知,就會配合出生六識來展現意根的情緒,因此六識的身行就是意根主導的。
六識的表現就是意根的思想和心行的體現,往世的種子成爲了現行。衆生所有的業種都由如來藏收藏,由如來藏輸出,現在的身口意行造作之後,傳遞給意根,然後經由如來藏收藏,意根的一切心行也作爲業種,由如來藏儲存。將來種子成熟時就由如來藏再輸出種子,當然是存什麽就輸出什麽,種子就變成現行了。
十三、意識與意根的思想鬥爭
有理智有覺悟的人,經常會發生意識與意根互相鬥爭較量的情形,尤其是學佛以後,意識學了一些佛法知見和世間法的真實理,有些覺悟了,不願意再順從意根煩惱習氣,對意根的煩惱習氣有些厭惡,想要違拗和反抗,尤其是持戒和修忍辱行以後,更會發生二者有所沖突的矛盾現象,發生互相交鋒抗衡的現象,這是意識的理智與意根的惡習氣之間的較量。
意識懂得了一些做人和修行之理,就有了理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和觀點,而意根還是處於自己歷劫以來的惡習之中,沒有擺脫出來,還是要固守煩惱習氣。由於二者思想觀點不一致,做事時就要發生沖突,内心裡僵持一下。如果意識有說服力就能暫時佔上風,意根就要按照意識的想法作決定,意識要想永久佔上風,就要徹底說服降伏意根,意根要真正明白和贊同意識的思想觀念,徹底轉變了自己才行,否則在意識放松管制放松思想教育的時候,意根還是要按照習氣慣性做抉擇,六識就不得不執行。
當一個初學佛人,意根沒有受熏,不懂學佛的益處時,一遇到逆緣,就不想學佛,而意識心已經嘗到學佛的種種益處,因此就喜歡學佛修行,於是二者就發生沖突,處於僵持狀態,意識就會對學佛這事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想學佛的一定是意識心,因爲意識心已經明理了,而意根還沒有明理,意識心通過學佛,通過與其他學佛人接觸,知道學佛有很多好處,這是意識心的知,但是意根還不太明了這個理,所以遇到一點困難,意根就想退縮,決定不學了。
想不學的,是潛意識下意識的意根,祂暗示著意識心別學了。但是意識心因爲明理了,可能要不顧意根的暗示,也可能會猶豫一些,多考慮考慮,所以這兩個心時常在作鬥爭。所謂的鬥爭,就是意識心有一個想法,意根有另一個想法,兩個想法不合,意根決定做的,意識不願意做,意識想做的,意根不做決定。因爲意根習慣於安逸和嬾散,自己認爲沒有好處的事都不想做,祂還不與精進心所法相應。
意識心因爲學了法,知道放逸不好,喜歡安逸就有生死輪回,不能貪圖舒適自在,精進學佛能得解脫,所以兩個識心意見不統一,二者就要做思想鬥爭,内心裡思量來思量去。當然思量來思量去,拿不定主意的是意根,也可能有意識的不斷思惟作用,從而影響意根的不斷思量,做不出最後的決定。意根和意識在一起共同運作,意識的思惟比較明顯,容易觀察出來,意根的思量性就很難觀察出來,因此說意根是暗意識,埋伏得太深。最後的結果如何,要看祂們兩個誰的力量佔上風,如果意識心熏習得比較深厚了,能頂得住意根的慣性力量,據理力爭,通過思惟活動就會說服意根,意根就決定堅持學佛。
如果是意根的習性佔了上風,意識心沒辦法,就得隨順意根的習性,因爲畢竟是意根作主說了算,意識沒有說服得了意根,就得受意根指揮,就想不學就不學吧,於是就懈怠下來了。意識和六識的一切行爲造作一定是意根指揮和指使的,所以我們的意識心要多學佛法,多明理,以此來開導、說服意根,意根通過意識心的思惟,知道了原來學佛有這樣的好處,還是學佛好,於是再遇到什麽樣的逆緣,意根也會決定堅持學佛,不退縮。
學到一定時候,意根明理了,習性就會慢慢轉變,意根明的理越多,就越能証得。所謂的証得,就是意根懂得了確實是如此的道理,才叫証得。如果意根不知道,只是意識心的知,那很膚淺,不起決定作用,就不叫証得。
意識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作用也不大,因爲到意根這裡要作審批,意根要通過,才能去實行。意識在明白道理之後把報告交上去,意根一審查,確實是這個道理,祂一拍板,我們就會斷我見和明心。所以修行,歸到最後是修意根,一開始是修意識心,意識心明了的理落實到意根了,什麽法都會証得。
十四、心理學上有個與潛意識溝通的方法,裡面介紹了用意識疏導意根的方法,學習這種方法,可以用在佛法的修証上,讓意根承認五隂無我之理,承認任何一種佛所講的真理,從而能快些証得佛法。
降伏意根,戰勝自己,就在於意識如何有效的引導意根,疏導意根,從而成功的改造意根。改造意根,有時需要狠,有時需要柔,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這就需要意識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手段要適宜,學會軟硬兼施。當領導的,會領導別人,也應該會領導自己。意識與意根,究竟誰是領導,誰是被領導?其實是互相領導,意根改造徹底以後,就不用意識再當領導了,永遠是意根自主作主。
十五、意根對意識的拖累
如果意識能作主,不受意根的操控,那麽我們學佛修行就是一件很輕松、很容易、很快速的事情了。意識學習了佛法,就明白應該如何做,那就如何做去了,根本不用管意根同意與否、支持與否,這樣有多簡單!如果意識明理了,不用管意根懂不懂,接受不接受,馬上就開悟,煩惱去除的也快,禪定生起的也快,很快就能轉識成智。意識想到什麽就能做到什麽,這樣佛法的修學和教育該有多麽輕松和簡單,每個人的改變也就非常快速了,成佛就不是一件難事。可實際上不是這樣,修行難就難在意根上,意根非常不好辦,難於管理和改變,祂無明深重,又不懂理,到處攀緣執取,卻要時時處處作主,意識很難應付祂。
最初學佛是意識偶然有緣遇到了佛法,意根卻不知道佛法爲何物,意識學習了以後,才告訴意根這是佛法,對自身有何益處,意根才能接受下來,懂一點點。其實是意根先遇到的佛法,只是祂不知道是佛法,也不了解,就交給了意識。這樣意識就背負起了自學和教意根學的責任,很是辛苦,不斷的受意根習氣的阻礙和拖累,持戒不容易,修福布施也不容易,修定就更不用說了,想消除煩惱,難上難。
意識好不容易熬到斷我見了,把意根的深重的我剔除一些,這才輕松一下,不用再跟著意根下三惡道受苦了。可是發個大乘菩提心,行菩薩道,卻又受意根的自私心理阻礙,跟意根好說歹說,終於把菩薩六度修得像個樣子,明心開悟了,這才真正的進入佛門裡,然後再跟意根的我執法執較量,最後終於完完全全徹徹底底降伏了意根。把祂的無明全部鏟除,解除了意根的全部盔甲,揚眉吐氣的登上法王的寶座,從裡到外,一身的輕松自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艱難奮鬥路程就結束,太不容易了,人也從夢裡完全醒過來了,也只覺得是轉眼之間的事。
十六、意識要如何熏意根?意識對一切事理都要如理作意,如理思惟,善思惟,這同時就讓意根了解了正理,意根慢慢的就能與正理相應,這就叫作熏習意根。意識一定要思惟,不思惟就不能熏染意根,因爲思惟的内容刹那刹那都會傳遞給意根,意根就此進行思考思量權衡,起自己的認知。意識應該常常思惟正理,讓意根隨順,意根受熏後也能形成新的慣性作用,舊有的不良習性就改變了。
十七、意根的習氣種子存在如來藏中,改變意根的煩惱習氣,本質上就改變了如來藏中的業種,業種改變,後世的習氣就改變。現行可以熏種子,意識通過學習正確的佛法知見,有了智慧,以此智慧引導意根熏染意根,意根受意識的熏習,就能改變習氣,意根的心行作爲種子就存入如來藏中,將來意根就現行改變以後的心行,身口意行就改變了。因此說改變意根,就改變業種。
十八、如何降伏意根的遍計所執性
意根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爲我爲我所有,一切法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只要是第八識變現出來的,意根都能緣著,並且執取爲己有。但祂要有側重點的執取,如果全部同時都執取,那就會心亂如麻精神崩潰,最終什麽也不能得到,所以祂也根據具體情況,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執取某些法,有時執取這些法,有時執取那些法。祂把第八識變現出來的法,都當作是自己所有的,都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這就是錯執,是非量境界,所以才不得解脫,不得成佛。意根在凡夫位最主要是執取五蘊十八界爲自己,執六識的功能作用爲自己的,把一切法都據爲己有,這正是祂無明的表現。
我們要想得解脫,就要慢慢的剔除祂的無明,改變祂的愚癡性,讓祂認識法界實相,才能斷除祂的執著性,從而走向解脫,成就佛道。我們的意識就要常常思惟佛法,告訴意根這是虛妄無我的,那也是虛妄無我的,一切法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不要執著貪愛了。凡是自己所能接觸到的,都是第八識給變現出來的,都是幻化,都不真實,意識常常這樣思惟,意根就會放松其執著性,思惟五蘊的虛妄,祂就不會把五蘊當作自己來執著,解脫就有希望。並且努力實証第八識,讓意根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變現出來的,都不是我的,意根以後就能有正見,就能破除無明愚癡煩惱惑,慢慢就能得解脫,並且獲得大智慧,轉識成智,究竟成佛。
十九、學佛修行以後,首先能改變意識心,因爲意識的智慧性比較強,會思惟、分析、判斷、推理、比較等等,接受能力比較強,領悟性高,所以就能先受熏陶和教育,改變比較快。意根第七識改變就很難,因爲祂是我執識,從無始劫到現在一直存在,從沒有間斷過,所有的煩惱習氣都積存得非常深厚,固執如堅冰,而且一切事不管大小都作主說了算,這種固執性短期内難於改變。執著主要是指這個心,要想改變祂,就得需要意識心長期熏陶,不斷地說服教育。
修行首先要通過意識的觀行,讓意識和意根確認五隂確實是虛妄的,不是我。意根確認此理以後,慢慢心行就會改變了,不再執五隂爲我,執著就減輕,我慢才能斷盡,意根對自我的執著也會斷盡,這樣才能出離三界世間生死輪回苦。如果沒有斷我見,成爲初果,就說要斷執,那只是空喊口號,永遠做不到。如果不用斷我見,就能斷意根對自我的執著,那麽佛世的外道們早就斷了,又何必世尊自己親自到這個五濁惡世來,披上垢膩的衣服,受盡辛苦,傳授解脫之法呢。
二十、感覺很困時遇到自己喜歡的遊戯爲什麽就不困了
意根喜歡玩遊戯,心著於遊戯,貪著遊戯之樂,祂就不斷的作意和抉擇於遊戯,意識心就不斷的玩樂,不能滅去,意根越感興趣,意識的精力越高度集中,這樣意識心就産生了興奮心理,不困了。如果意根對遊戯不感興趣,意識就會興趣索然,困意襲上心頭。
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根作主說了算,睡不睡覺由意根決定,祂要是喜歡什麽,意識就得專注作什麽,精神狀態就興奮,意識就不能滅去睡覺。依此理,我們就得讓意根喜歡佛法,這個所謂的讓是意識心通過思考佛理,來熏意根教育意根,使得意根對佛法感興趣。意識受善法熏,再去熏意根,意根就能發生改變,去除惡心惡習,變成善心善習。善的種子就存入第八識裡,第八識裡惡的種子就消除,這就是現行熏種子。
意根變善了以後,如果遇到了惡法,祂就不會讓意識去行惡法,從而控制和改變了意識,這叫作種子熏現行。所以修行是修什麽,我們心裡應該清楚。意根如果不被熏習改變,無論意識心如何認識,所理解的那些理論都沒有用,因爲意識不作主,只有改變主人的心,改變領導者的心和做決策者的心,才能改變一切。
二十一、要想改變意根,就要用意識的正思惟去糾正和影響意根的不正思惟,熏染意根,讓意根也要具有正確的思惟,懂得正確的佛法之理,以讓祂作出正確的抉擇,減少貪嗔癡煩惱和習氣。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上,意識要多思惟正理,傳遞給祂善的如理的可行的觀點看法,供祂思量參考抉擇,如果發現祂的抉擇仍然不對,就暫緩行動,再次思惟正理,再找依據証據說服祂,這樣祂也許就能信服,按照意識的正思惟而作抉擇,這時才可同意意根的決定,並執行和操作。
二十二、懺悔的力量和結果
當面懺悔,就能消除兩個人如來藏裡的種子,但是必須是這個人要誠心懺悔,那個人也要誠心接受懺悔,這樣才能解怨釋結。爲什麽要誠心懺悔和誠心接受懺悔呢?誠心、真誠,就代表著意根從心往外的悔過,意根從心往外的接受。只有意根悔過和接受,兩個人的如來藏才會重新做記錄,就把兩個人如來藏裡從前的業種改變了。因爲如來藏裡原來的業種消除了,兩個人也就沒有怨結了。
地上菩薩改變自己如來藏裡的業種,就是利用意識熏染說服意根,讓意根看清自己煩惱習氣的危害性,從而決心悔過,這樣自己的心性就發生了變化,如來藏裡的業種就消除了。地上菩薩因爲其甚深禪定力和智慧力,以及福德力,就能通過改變自己意根的心行和習氣,清淨自心,就把自己如來藏裡的業種消除掉。
而意識裝模作樣的假懺悔就沒有什麽實際作用,還往往被人識破心機。意識想懺悔卻拗不過意根的煩惱習氣,這該如何是好?那就應該常常譴責意根。只要會譴責別人,就能會譴責自己,譴責自己就是譴責意根,把自己的不善的心行都要揭發出來,暴露出來。盡管意根不願意不高興,有時也要這樣作。如果意根實在接受不了,習氣太重,那就不要勉強,一點一點試探著來,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意根破罐破摔,也是很要命的。
二十三、意根是六根中的最後一根,是我執識,時時處處執著一切法,生生世世的煩惱和習氣都眠藏跟隨著,所以意根就有一種慣性力量。有一句話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暗指意根的習慣勢力非常強,在母胎裡就能表現出來,不用後天學習和環境熏染。我們身口意的一切行爲造作都有一種習慣,就是意根的習慣勢力。要想改變這種慣性,就要學習正確的佛法,意識有了正知見,遇事就會思惟分析抉擇,這個過程就是熏習意根的過程。意識常常思惟此事如法彼事不如法,剛開始意根可能不接受,時間長了心裡明理了,意根也就能認可而改變自己,心行就會發生變化,身口意行就會發生改變。
意識的如理作意思惟能熏染影響意根,常常思惟正確的法理,意根就能慢慢接受意識所思惟分析的正理,煩惱和習性就能減輕和改變。六個識所做一切事不管大小都要傳到意根那裡,意根就會根據這些信息決定下一步做什麽,如何做,祂有可能聽從六識的抉擇,也可能不聽從,仍然按照自己的固有的習慣作抉擇,這樣六個識就得按照意根的煩惱習慣做事。只有長期熏陶意根,六識常常給意根傳送正確的報告,意根慢慢才能發生改變,修行就得力了。
二十四、意識的後天我執性,由後天的外緣力以及邪教邪分別而有。意識的這種我執性必然熏染意根,反過來增加意根的俱生我執性,使意根的俱生我執種子勢力更大。意識如果受到了正面的教導和熏染,很容易降伏這個我執性。但也只是降伏而已,意根的我執不斷除,就會不斷的控制意識,意識的我執性也很難斷除。
分別性,意識是最強大的,因爲其思惟敏捷、深細而廣泛,但是意根也有分別性。我執、執我性,雖然意識也有,但還是以意根爲主,執著性主要是指意根的,我和我性主要是指意根的;因爲意根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把第八識的作用當作我的作用,把六識的作用當作我的作用,實際上意根就是把意根自己當作我,一切法都歸意根所有所用,第八識和六識、五蘊只不過是意根所用的工具,歸意根所有罷了。那麽意根的我執就是執著意根自己,執著自己所擁有的所有工具罷了,從這點上來講,意根一定有証自証分,只是意識智慧不足無法了知到意根的証自証分功能。
意識由於了別性強,容易接受現實和現前的境界熏染,因此意識被降伏的比較快,轉念也比較快;意識一轉念,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信息傳遞給意根,以熏染意根,讓意根轉變,意根一轉變,業種就改變,後續的心行就轉變。如果意根還沒有被意識熏染成功,遇緣就要現行原來固有的習氣慣性,那麽意識就無力阻擋了。
意識無力阻擋,意根的習氣慣性要如何現行出來?意根一定要通過意識和五識這些工具來現行表現自己的習氣慣性作用,祂會充分利用六識的工具來運作,否則祂無法表現自己,無法展露自己,無法發作。因此說,在修行上僅僅是降伏了意識,沒有降伏意根,那就沒有多大的實際作用,意識時時處處督導意根,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意根牛的野性確實很難馴服。
二十五、意識知好知壞,意根與之不同步,意根不管意識如何認爲,就按照自己固有的觀念行事。意根很固執,祂認爲好就好,不好也要去做,意根認爲不好就不好,再好也不做,這就是意根的習氣慣性使然。
意識要如何熏陶意根扭轉意根?有時候意識的力量比較強,對意根控制力比較大,能夠操控意根,意根不得不隨從意識的想法而決定做事。但意根總有掙脫束縛的一天,不能總順從意識。所以意識必須以理折伏意根,不能總是強制性的,意根明理就會自動自覺的如理抉擇。以理說服意根的過程,就是熏染熏陶意根。
當意根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時,就願意聽從意識的思惟分析,聽從意識的意見,其行爲就能有理智。明知不對非要做,是意根沒有理智的行爲,如果能聽從意識的勸告,就是意識的理智佔上風,明知故犯就是意根的無明習氣佔上風。
二十六、三四果人生來心地就清靜,因爲意根已經斷除煩惱了,不會再生起煩惱,但是如果意識受到環境的熏染,再去熏染意根,也有可能要出現輕微的煩惱,再証果和修出初禪定以後,無論意識和意根都不會受熏染起煩惱了,只是習氣有時還會現行出來。
意根一旦心地清淨,外表就無所謂了。斷了煩惱的菩薩,很多時候都不在意外表,只是爲了影響攝受衆生,才著外表的相,但心裡已經沒有相了。所以很多時候,菩薩爲了度化衆生,身口可以隨順衆生,心地仍然清淨。成佛以後,心地是極爲清淨的,與如來藏一樣的清淨,因此就不用任何戒律來槼範佛的身口意行,猶如不需要用戒律槼範如來藏一樣。因爲如來藏心地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任何不槼範的心行,那麽如來藏隨順七識所造作的任何惡業和犯戒之事,都不屬於如來藏的惡業,如來藏不承受任何果報。同樣,佛的心行已經徹底究竟清淨了,爲了度化衆生而顯現的惡人惡鬼等等相貌,所作一切事都沒有惡業果報,心地極爲清淨故。
地上菩薩在六道裡什麽色身都可以顯現,什麽事都可以做,也許在一般人眼裡是不清淨的,可是菩薩自有其原則和槼範,只要心地清淨,一切爲了佛教和衆生,目的純正,無我無私,就不犯任何戒行。比如觀世音菩薩爲了度賭徒,就現賭徒身與賭徒賭博,最後把賭徒度入佛門。觀世音菩薩參與賭博,卻沒有一絲喜好賭博的心行,不與賭徒的心相應,就沒有賭徒的惡果。相反以此特殊手段度脫賭徒,其福德無量,如果賭徒之後能成爲佛教的棟梁,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無量。
釋迦佛作菩薩時,爲了救一個肆意想謀殺菩薩的人免下地獄,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殺了這個人,寧願冒著自己下地獄的危險,也讓被殺者免予地獄的惡果。釋迦佛以如此手段不但救了五百菩薩的生命,也救度了想謀害菩薩的惡人,免於多少大劫的地獄惡報。瑜伽師地論菩薩戒裡槼定,如果遇到衆生應該得度者,寧可犯戒也要去度,如果怕犯戒而不去度,就違犯菩薩戒。可是菩薩在造作所有這些行爲中,心行始終是清淨的,只爲了衆生得安樂,不爲自己得解脫,心地近乎於如來藏一樣,有何戒行可犯!
二十七、因爲第七識意根到處攀緣一切法,意識就要了別一切法,了別之後就要出現各種念頭,念頭是這樣來的。如果意根的攀緣執著性得到降伏,意識就會安靜下來,不會起各種念頭了。所以降伏了意根,修定才能成功,才能得到較深的禪定。要降伏第七識意根,就要讓意識思惟萬法的虛妄無常性,然後傳遞給意根,讓意根受熏。
意識思惟的越深細,意根越容易受熏,越明了,攀緣性就會減弱,執著就會減少。想辦法讓意根多明理,首先意識自己就得多明理,常常進行正確的聞思,把所思惟和明了的理再傳遞給第七識,以此熏染和改變意根,意根就會得到有效的降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