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与意识
第一章 意根与意识的区别(2)
十六、佛说:汝意不可信,慎勿信汝意,证阿罗汉果才能信汝意。
信,分为深信和浅信,真信和假信。深信和真信就是意根内心深处的相信,浅信和假信就是意识层面的肤浅的相信,意识故意装信而意根并不相信。意,一个是意根内心深处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一个是意识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
相信自己的意思,有不同层次的区别:一、意识相信意根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二、意根相信意识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三、意识相信意识自己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四、意根相信意根自己的知见、观点、看法和主张。这是意根的证自证分功能。再加上,意识相信时,意根并不相信,意根相信时,意识却不相信等等诸多情况。
因为意根有根深蒂固的无明和染污,有根深蒂固的我见和邪见,无始无明与生俱来,不可扭转;可是因为无明,众生的意根却深深的相信自己的邪见,不肯受化,以至于生生世世主导意识具有邪见,造作无明业染污业,生死轮回不断。世尊为度此类众生,让众生回光返照自己的无明烦恼,就告诫众生,不要相信自己固有的知见,等修证到四果阿罗汉,断尽我见我执,心得清净,智慧解脱时,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和观点。在此之前,由于烦恼的遮障,智慧不足,知见不正,如果对自己的知见深信不疑的话,就无法出离无明坑,得以解脱生死。
十七、意根因为有遍计所执性,也有自己独特的思量性,当意识不起用时,意根可能还在独自不断的思量着,不断的执取着,不肯放舍,到一定时候,意识就可能突然明白某件事情、某个道理,突然就想起了某些人事物,这是意根执取思量的结果。比如说,接触到某个问题,意识心没有想明白就放弃了,也可能不想了,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意识心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谁的作用呢?这是意根的作用,祂在背后暗暗的思量着,并没有与意识一起放弃,最后终于思量出结果,意识就明白了。
再比如有时好多年前的事情,意识根本不想了,早已忘了,可是在某个瞬间,意识却突然想起来了,意识从来没有思惟过,没有惦念过,这是怎么想起来的呢?原来是意根一直攀缘这件事,遇缘就把这个信息丢给意识了别,是意根在背后暗暗的执取出来的。还有在打坐时,意识静下来,几乎不思惟,没有了心念,可是突然就能想起儿时的不重要的事情,这是谁弄出来的?是意根执取攀缘出来的。
意根因为没有降伏自心,还在到处攀缘作意,不肯停歇,不懂得万法虚妄的道理,什么法都会执著和执取,六识就会很繁乱,不寂静,身口意就不清净。只有用万法虚妄之理不断的熏染意根,意根才能逐渐的消除其遍计所执性,少于攀缘作意,身口意就清净了。学佛思惟观行佛法,要深入到意根,多利用意根的优势,多发挥意根的功能作用,多深入到意根,所有的佛法就能很快的实证,就能获得大智慧。
十八、不信佛的那些人,也跟着喊无我,好像真知道无我似的,其实根本什么也不懂,那个意识心,显得特别虚假,非常不实在,其实心里时时处处都是我。这种人口是心非,心口不一,意识与意根严重不一致。
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意思,口业是意识的功能作用;心,指意根,有些时候,意识与意根不一致,意识是浮浅的表面作用,意根是深层次的心理作用。口里说是,心里不认为是,意识是浮浅的口行,意根是深层次的心行。那么看一个人是敷衍塞责,还是真诚以待,就知道此人说话是停留在意识表面层次,还是来自于深层次的意根。中国汉字词语的组合,也反应出了心理学,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有符合佛法道理的。
十九、问: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指的是意识,意识不能同时思考或进行两件事。但是意根遍缘一切法,或者是一个法尚未攀缘完,又攀缘另一个法,因为间隔时间为刹那,时间太短;也可以理解为同时攀缘多法,在这其中是否就是区分意识和意根的好时机?
答:世俗法里讲的一心不能二用,意思是一心如果是二用多用,用的就不好,精力分散,心就粗燥,了别不细致不清楚,思惟不清楚,不能出智慧。实际上意识六识是可以二用、三用和多用的,因为普通人的定力很差,慧力也很差,精力稍微分散,对六尘境界就了别不清楚,考虑问题就不细致不周密,表现为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智慧比较低劣。
意识心没有禅定的训练时,要想思量考虑好某个事情,必须专一思惟,否则就考虑不清楚。当意识有训练定力好时,可以一心多用,同时缘几个法,有些时候也能做得好,而定力非常较好时,时时都能一心多用。比如世俗法中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这样,只是不能太细思惟,在总体上都能安排好。比如说有的人在大事临头时,往往表现很镇静,此时所有的精力能力都调动发挥了出来,各种事情考虑安排得很周密,大脑高度旋转,工作速度惊人。世俗人做工作时有时也是这样,各人的精力能力大不相同,定慧就有区别。
意根同时能攀缘很多个法,并且也能刹那连续、相继不断的攀缘多个法。如果祂要攀缘六尘上的法,意识必然随之了别,所以意识也是能攀缘多个法。区别意识和意根,还是要在作主性上、作决定上区分比较容易,在习气、惯性作用上容易区分,在突然间发生事情时,容易区别意识和意根的作用,在浅层次的心理作用和深层次的心理作用上比较容易区分意识和意根。
二十、感应的事,还是意根的事,意根随如来藏无所不知,只是意识不知而已。当意根知道某些特别的事情,就有色身或者情绪上的反应,浑身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喜悦,内心焦躁不安,内心惶惶,神情肃然等等。人们所做的一切秘密事,能瞒得了意识,瞒不了意根和如来藏,因此未来都有果报。人们之间不知不觉的疏远和不知不觉的亲近,就是因为意识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所以我们要善于守摄自心,不犯丝毫,心地清净,业种清净,果报就清净。
二十一、意根做主宰,一方面也要听从意识的分析判断和决定,然后再加以思量抉择,作主作决定,指挥六识的身口意行。比如当贪嗔痴烦恼现前时,意识能理智的思惟说:这样烦恼很不好,修行人不该有贪嗔痴烦恼,赶快冷静的降伏自己,这一想法传递给意根,意根就会思量说:是不好,那就不要再有这样的心行了,于是在身口意行上就有所收敛。
起思惟、分析、判断的是意识心,意识有反观力,能反观到自心烦恼,意根很难反观自心的心行,因此就要依赖意识的理智来暗示和督促自己,然后再小心的作主作决定。意根也是第八识输送识种子生出来的,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不能自主,因此也没有自性。
意识学佛明理以后再熏意根,意根受熏就决定改变自己。第六识和第七识这两个识,虽然都是识,面对的内相分法尘是一样的,可是体性却有很多不同,多细心思惟二者的区别,慢慢就能把二者区分开,不再混淆不清了。
二十二、有人说:给意根什么暗示,意根就会实现什么,不管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意根没有道德认知,没有对错感觉,只有惯性习性。意识有道德约束,有羞耻心,有责任感,所有这一切,意根都不具备,也无法具备。意根是直心,祂积累了无始劫来的所作所为的痕迹,只要当机,就去实施,当中没有任何对错、高低、责任、荣誉、所失、所得等的价值约束。本能、直觉、率性等等都是意根的体性,祂不掩饰、不妆扮自己,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功利成份。这些说得都对。
意根主要是无记性的,不知善恶观念,没有是非判断力,从这点上看,祂的了别慧劣。意根属于最原始性的,原始性的也单纯,也愚痴,也直性,也浑厚,也深沉,也智慧,也伶俐,看祂从前和现在熏习了什么, 是否被熏习成就而论。
意识狡猾,聪明智慧,心不直;但也正直,也纯洁无瑕,也坦诚,这也要看从前和现在熏习了什么。意识也善也恶,恶时,也许比意根恶,能教唆意根;善时比意根善,能引导意根。意识愚痴时可能比意根愚痴,智慧时比意根有智慧得多。
意识比较心机,因为祂有思惟分析使计谋的能力。如果别人想刺探自己的隐私,意识在清醒时绝对要隐藏;意识在不清醒时,意根就不能被意识教唆,有什么就显露什么,不会隐藏,因为祂判断不了善恶利弊,没有价值取向,比较真纯。
二十三、一切法虽然由意根遥控,但是显现和变现却由如来藏作主。遥控器无论怎样指挥,最终还是由荧屏显示。让哪个识生起,是如来藏的功能,不是意根思心所的作用。意根只管决定见听尝触就行了,如果祂想见色,如来藏就自动配合,在此种色尘上出生眼识意识,意根不想看时,就转移注意力,不作意,不抉择,识种子就在此种色法上消失,或者是不在此种色法上出生,这是如来藏法尔如是的功能。
至于如来藏流注出识种子,为什么会分别形成七个识,这还是个极大的秘密。 意识能具体分别名相和概念,意根却没有名言概念。祂就像如来藏一样,如来藏虽然能变现出不同的六尘境界,祂也分不清楚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名言,不懂概念。意根大概也如此,只知道对应境界,具体也不知道色声香味触法的概念,不会归类。就像机器人能做很多事,但是它也分不清楚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做事。
机器人的程序是人为设计的,如来藏的运行程序和法则却没有人设计,七个识的运行法则也没有人设计,无始劫以来一直是这样,叫作法尔如是,但是七个识的法尔如是和运行规则随着修行能有所改变,如来藏的法尔如是无法改变。虽然成佛以后的如来藏功能作用与众生的如来藏有所区别,但那只是恢复本来面目。
在一切法上不仅有佛性的运作,也有如来藏本体的运作。因为如来藏有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法,祂就有识别性,有祂特有的功能作用。如来藏虽然有识别性,但是祂无心,不能识别具体的内涵,不会把六尘分别出色声香味触法来,不像六识的那种分别性。人类的语言很难表达这些内容,只能意会,无法如实细致的言传。意根的了别性是介于如来藏和六识中间,比如来藏具体,比六识概略。
二十四、意根对一切事情都能作主,但很多时候也要听从意识的知见看法,所以意识有时能说服引导意根。意识通过分析思惟等等心理活动,把分析的结果传递给意根,意根了知后,就要思量如何处理,采取什么办法,然后作出决定,六识就要服从决定。
理智,通常是指意识心,因为意识能了别具体六尘境界,能对六尘境界分析、思考,从而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和抉择。如果不经过意识的思惟就作出冲动性反应的,就是意根。不用头脑分析思惟马上就应对的,都是意根的冲动性和惯性作用。意识有愚痴性时,往往不能或者不习惯于思惟分析,就让意根直接做决定,那是按照意根的习气做出的,往往是错误的,有烦恼性的。后来意识觉醒了,认为那样做可能不对,于是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传递给意根,意根了知后就重新思量该如何做最合适。有些时候,事情太急了,意识来不及思考,意根就根据自己的惯性和经验,直接作出反应,比如突然刹车,手被咬被烫,突然甩手等等应急措施。
二十五、显境名言的意思是,七识心与心所法,能够共同的把各种境界烘托显现出来,让他人理解和明了。七识心都有这个功能,不仅仅是意根有这个功能。表义名言,用字、词、句把内心的思想和境界表达出来,以让他人理解和明了。这是意识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意根没有,五识也没有。
表义名言,分为语言文字和觉观思惟,觉观思惟也是意识的特性,意识能明了六尘境界,之后就能对六尘境界起觉观,起思惟。意根没有这种表面的功能作用,祂所起的作用是隐蔽的、深邃的、暗暗的、难以觉察的,其作用相当大。如果两个识的识种子少于分流,少于分别其他法尘,那么了别慧就能更加强大,其作用力也相当大,能攻克一切法。当定力增强时,六七识的显境名言作用突出,意根的作用突出出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其了别功能就会更加强大,对一切法可能都能思惟透彻,智慧涌发。
二十六、从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意根就是众生真正为依托的假我,是最主要的我,而且这个我一直都在把五阴身当作我,把六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我,认为所有的功德作用都是祂的功德作用,一切法的作用都是祂的作用。
意识也是一个假我,有明显的见闻觉知作用,众生都是以意识的见闻觉知为主,以意识的行为造作为主,当意识没有见闻觉知时就说我没有见闻觉知了,当意识没有行为造作时,就说我不能说话不能思想了。这个众生就是意根,祂依赖着意识的见闻觉知和行为造作,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和意愿,没有意识和意识的行为造作的时候,意根就无法在六尘当中有所作为,五阴身表面的功能作用也就消失。这是意根所不情愿的事情,所以修定让六识少于造作或者不造作,意根一开始是受不了的,修定就很困难,意根总是要挣扎着反抗。
从另一面来说,意识的见闻觉知和行为造作,都是意根支配和主导的结果,两个识一明一暗的互相配合着,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一切活动当作是意识单独的活动,丝毫观察不出意根隐秘的作用,埋没了意根的功德,不知道意根是这些活动的主宰,不知道意根才是主人,是众生真正的假我,解决意根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二十七、其实很多人是能够观察到自己意根的,只是不知道那个心那个作用就是意根,因为分不清意识和意根,就把意识和意根混合为一个整体我,变成为自己观察自己心的各种状况。
比如说,意识观察自己的能力和感受如何,里面有意识的能力感受,也有意根的能力感受,而通通都当作意识的能力感受。再比如意识观察自己是否能接受某种观点看法,观察之后,发现自己非常想接受愿意接受,可是内心还不能接受,愿意接受的就是意识,不能接受的就是意根,而不知道是意根不愿意,还以为是所谓的自己不愿意。意识如果发现了自己改变了认知和观念,愿意接受某种建议,改变了观念和认知的就是意根,意识还是以为所谓的自己,不知道是意根。
这些事例非常多,说明意识是能够观察到意根,就是分不清意识和意根,往往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说其中有意根的作用,那么大多数人就反对说:不对,那是意识。这恰恰说明了大多数人都把意根与意识弄混了,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烦恼遮障,智慧不足,没有转识成智之故。
二十八、造梦师是如来藏,祂根据意根的心思、心念和想法而造梦,造出梦以后,意根在梦里就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对于梦里的境界还是很执著贪爱,误导意识在梦里造作。意识也分辨不出梦里梦外,就对梦境生出欢喜和忧悲苦恼的觉受,认境为真。意根里有很多的机密,都是从如来藏那里得来的,意识仅仅了解极少一部分,也许一点也不了解,因此才说意根有机密。
意根管理着如来藏的库房,看守着如来藏,意识管理着意根的库房,看守着意根。被看守的人有财宝,看守的人享受财宝;被看守的人是主,有大用,看守的人是奴,靠主吃饭。
二十九、心口不一时口说与心想分别对应哪个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口是心非、心口不一的情况,譬如内心嗔恨某甲,表现出来的口行身行却是慈悲与关爱,隐藏了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这种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意识的心行还是意根的心行?我们普通人能反观到这种状况,应该属于意识,真实的内心与意根相应,应该属于意根。但是意根是作主识,表现出来的口行身行是六识随顺意根的结果,那么这种慈悲与关爱也应该是意根的心行才对。可我们反观到的所谓内心真实想法即嗔恨某甲,却表现为慈悲和关爱,并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当意识与意根的心行不一致的时候,意识的力量强大能压过意根,意根就不得不顺从意识的心思,允许意识按照祂自己的想法说话表达自己,但意根在做事时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本意,这样意识的行为仅仅代表自己,不代表意根。不是意根的意思就是弄虚作假,心口不一,世俗所说的不是摸着自己的心说话就是这样,意识不按照意根的本意说话表态。那这时候应该明明心里是嗔恨,可意识不愿意把嗔恨的心理表现出来让人知道,因为如果别人知道了,就会认为自己不好没有德行,于是意识为了显示自己有德行,就表现为对人很慈悲和关爱的样子,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有好印象好的评价。
假装的时候,完全是意识的伪装,意识能想出计策或者是阴谋诡计,强制意根同意,意根在没有主意的情况下,也听从意识的安排。一旦意识放松了警惕,不再看管意根,意根就会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行事,这就现原形了。没有意识伪装的心行才是每个人真真正正的德行和修为,这时候意根有没有修行,就能看得出来了。
意识对意根能起一定的作用,如果意识的主意和想法顺应意根的心行,意根就会完全同意,非常迅速的就能拍板做决定,没有犹豫。如果意识不顺应意根的心行,意根就要考虑考虑思量思量,再做决定;如果意识的分析力特别强,说服力也强,意根虽然不太赞成,也会勉强同意;如果意根的立场非常坚定,那么意识就无法让意根顺从和同意;如果意根非常固执,意识也无法说动意根。
如果意根不受意识控制,完全按照自己的心行行事,这个人就会很豪放,很天真,很淳朴,很任性,很固执,表现的都是自己的本色,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个性很强。如果有意识调控,那意根就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本色了,要有不同程度的伪装,尤其是在人前,在有厉害关系的人前,一定要伪装一下。这是意根还不够好,所以才需要伪装,有在意的人和事,就不能率性而为。
一个人的本性如果是撒谎成性谎言累累,说明意根的本质很恶劣,如果意识不加以调控,就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意根没有撒谎的习惯,不喜欢撒谎,有的时候意识偏要撒谎,遮掩一些事实,这就是伪装,意识对意根进行邪教导。
三十、有懊恼自责的心是哪个
早上起床时一个心想起床,一个心不想起床,结果是没有起来,把重要的事情耽搁了,然后就生气懊恼自责,哪个心想起床》哪个心不想起床?谁在懊恼,谁在自责,谁在生气?
意识有理智,意根没有理智比意识要贪,贪韵味贪感受。早晨醒过来之后,意识理智,觉得应该起床,早点收拾好出门办事去。可是意根因为贪韵味,就显得比较懒,不决定起床,贪着舒服的感受。因为意根是作主识,不想起床就会继续躺着,最后意识的理智越来越大,不断暗示意根应该起床了,最后意根明白必须起床准备,不能再贪着了,于是不得不决定起床穿衣服。这个决定如来藏照办,六识就配合起床。从这个事例看出,意根有受,不一定是舍受。
因为晚起床耽误了事,最开始生气懊恼自责的一定是意识,因为意识思惟能力强,知道耽误了什么事,有多重要。意识懊恼自责之后,意根也就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可能也要后悔自责。如果意根不后悔自责,只是意识单独后悔,意根就不会改变,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同样赖床不起来。
很多人出错忏悔自责,过后还会犯,那就是意识忏悔自责,意根不忏悔,错误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复复犯,不长记性。犯了改改了犯,就是意识,以后不再轻易犯错,就是意根长记性了。肉改骨头不改,说明是意识表面的改,意根不改不承认有错。
意识明白什么道理,想做到,但不能作主,必须说服意根同意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强迫意根同意,意根同意就决定,于是就做到了。如果是意根勉强同意,心里还不愿意,同样的事下次不一定能做得到。意根如果没有明理,经常被意识强迫,意根心理就有怨气,怨气早晚会爆发出来,如果不爆发心理就会郁闷不已。意识没有说服意根的时候,一旦放松督导,意根的本来习气就现前。所以意识造假,不能长久,总有露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