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18 22:12:03 阅读: 2712

第四章 性障和烦恼篇(2)

十八、众生投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一定有与这道相应的业和习气种子,否则就不能投生此道中。投生以后,就要表现出与这道众生相应的习性习气,一切行为造作、饮食生活习性自然就与这类众生相应。所以我们要多培养人界和天界众生的好习惯好品德,尽量降伏贪嗔痴烦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习性与人和天人相应,后世就能投生到人中和天上。

作为学佛人尽量不蓄养畜生,因为长期与畜生打交道,朝暮相处,就会毫无觉知地受到畜生习性的熏染,来世就有投生到畜生道的危险。我们现在如果心里有悭吝心,就与恶鬼众生相应,来世就有可能投生到恶鬼道中。所以布施能破除我们的悭吝心,没有悭吝心,就不会投生到恶鬼道,心与恶鬼不相应故。心中有嗔恚、凶狠和邪恶,就与地狱众生相应,来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狱中,忍辱就能破除我们的凶狠嗔恚心,命终免堕地狱中。愚痴与畜生心相应,修学般若智慧,就能破除愚痴心,善于思惟思辨,就会破除无明和愚痴。

有些人心性粗恶,在家顶撞辱骂父母,在外违逆师长,毫无孝道,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来世就与人绝缘,投生恶道。多做人事,说人话,多孝敬父母师长,受持五戒,心性就与人相应,来世能保住人身。修行十善,心性与天人相应,来世就会升天享福。但是学佛人尽量不去天界享福,应该发愿留在人中继续修行,所修福德都要回向自身道业,以使道业迅速增进,在道业上得到最大利益。

十九、每个人的我执都是很重,只有通过学佛修行认识到世间的真实相以后,我执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学佛时间长,有人学佛时间短,造成了每个人的学佛根基有所不同,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根基,只要进入佛法当中,都是先于其他众生觉悟的人,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我们后边还有无数又无数的众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更没有机会接触佛法,苦难无边无尽,到我们成佛时,都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生存方式的众生。所以我们学佛人应该生起悲悯心,不仅要怜悯自己,也要怜悯众生,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使得自己一方面道心能坚固,一方面福德就能快速累积起来,修行就能很快速了。

学佛尽量多修福德,佛是福慧两足尊,福德是不可缺少的成佛的因素,福德累积到一定程度,道业才能进步,智慧才能增长。很多人不重视修福,致使学佛很久,佛法知见还是很浅薄,智慧不得一点长进,根本问题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积极修福的人,进步就很快,智慧增进的也很快。是修福对自己有利,还是不修福对自己有利,请大家三思。

二十、众生因什么而有慢

众生因有我而有我慢。慢的种类有很多,都是以假我这个色身五阴所拥有的虚相、假相、生灭相而感到自豪自傲,因而生慢。慢包括慢、过慢、高慢、卑劣慢等,比如,众生以自己的色身外貌美丽、漂亮、庄严而感到自豪;以自己的见闻觉知心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知识丰富而自傲,认为自己的见解多么正确和高明而自豪;以自己能拥有极多的财富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名声、权势、地位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眷属,拥有优秀的孩子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产业巨大的父母、有权力和地位的亲属而自傲;以自己的学问、修养、经历而自豪。

因为自豪自傲,内心里就喜悦爱乐,逢人就向人夸耀,展示自我,自觉或不自觉想让他人了知和羡慕自己。所有的心行全都围绕着假我这个五阴而现行出来,不知五阴虚妄,本非真有,刹那刹那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我尚且不有,何况我所拥有的某某更是虚妄。比别人超胜而自傲的人还算好些,很多人是明明不如别人或者和他人差不多,也认为自己超胜于人,这种过慢就很严重,不但能障碍与他人平等交往交流,也让自己深陷贪执,增加生死系缚,不得解脱。 

也有一种人,总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总是感觉很自卑。这是总把自己的五阴与他人的五阴相比较的结果,也属于非常注重自己的我心,五阴我在心里仍很重,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五阴比较突出一些,因此才感到自卑,这是卑劣慢。我慢是下意识当中认为有个我的存在,这个我有功能作用,有影响力,内心感到满足和欣喜,这种慢是阿罗汉断的,离我们还很远,暂时断不了。

对我们学佛人修行有障碍的慢,是我们最应该着手要克服和改变的慢,比如有人认为,我学的法都是正法,有多么殊胜,他人都不如我学得好,但实际不是;我的师父是某某大德,名气非常大,我学来的智慧见解绝对正确,但实际不是;还有人说我学佛时间很长已经有三十年了,已经如何如何了,别人都不行。

因为这种慢,就不肯虚心向他人请教,遇到真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就做不到不耻下问,甚至还要辩倒对方为己乐,白白失去参学的机会。这些慢心都能耽误和障碍自己的道业,以至于道业得不到增进。这些慢都因五阴我而来,心里牢牢地执著五阴为我为真实,这是障道的根源,这样阻碍自己的道业甚为可惜。因此有必要观行五阴的虚妄,破除我见,拔除生死的根源。

人的慢心是从哪里来?从我而来,以自己的五阴为慢,以自己的见闻觉知心为慢。把虚妄的当作真实的我,才有慢,拿自己的五阴与别人的五阴相比较,认为自己的五阴比别人的要好。拿自己的见闻觉知心,与别人的见闻觉知心相比较,认为自己的见闻觉知心是聪明的,优秀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于是就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得了,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言语之间就把自己兜售出去,让别人都知道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的殊胜。这就是我们那个可怜的我!各种烦恼一旦形成习性,就很难改变,自己都不能觉察出来。但是言语之间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别人都能发觉,就是自己不知道。

二十一、当我们初禅现前的时候,外界无论怎样的际遇,他人无论怎样对待你,内心的烦恼都不会现起,虽然有时也难过,但那是浮层,不能进入内心深处。那时心如铜墙铁壁,外不入,内不出,外界的欺辱不能真正的碰触到内心里,心就会有一层保护膜,这个境界叫作烦恼不侵心,心不起烦恼。这就是阿含经中说的:心自在,心得解脱的境界。

修到这个地步,自己会生生世世都受益。所以二果以前,心都是不自在也不解脱的,因为与贪嗔痴烦恼联系在一起。心解脱,是以意识心为主,意识心贪嗔痴具足,前五识也解脱,眼不贪色,五识不贪色声香味触;意根第七识的解脱,那就要断我执,有能力灭掉自己,那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真正的心解脱是四果,断了我慢,五上分结都断了,能够自己证明自己不受后有。

二十二、喜欢音乐是不是贪

只要心里认为好,感兴趣,有喜乐,就是贪,只要有心于这些声音,心沉浸在这些音声里就是贪。因为贪爱,才生死轮回不息,只要喜欢一个东西,就被这个东西束缚住,就不得解脱。解脱就是心不著任何一物,阿罗汉因为心心念念想解脱生死,害怕著任何境界,他们接触六尘时,根和尘仅触一下就移开,不再往下进行,免得起贪,起觉受,他们很注重这些修行,我们也应该尽量这样做,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熏习总是有利于自己的。

我们听声时,应该把声音当成空谷的回音,知道声音是不真实的,就不要对声音生起兴趣,对其它的六尘境界也要这样观行,不要生起贪爱,心就能解脱。佛在《杂阿含经》卷一中说:贪爱于色就等于爱乐苦,喜欢觉受就等于喜欢苦,喜欢想蕴就等于喜欢苦,喜欢身口意的行就等于喜欢苦,喜欢六识的识蕴就等于喜欢苦。如果不喜欢苦,就不要喜欢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对色受想行识的喜贪断,就能离欲断苦。

我们要想断我见,得解脱,首先就要观察苦,认识苦,才能生起厌,才能求解脱,厌离心不生起来,对五阴的贪爱就会继续,这样就不能断我见,较深一些的禅定也不能出现。我们厌离世间的五阴和生活,欲界定才能出现,厌离欲界天人五阴和生活环境,色界定才能出现。总是有一个喜欢五欲的心,什么好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你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没有空间,更好的境界也只能摆在心外,你都享受不到。

二十三、如何减轻情执解脱自心烦恼苦

一个人如果情执太深重,内心深处肯定是纠结不断,苦恼重重。怎样才能减轻情执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世间的无常,观察每个家庭的无常,观察每个家庭的结局;观察每个人的无常,观察每个人的结局;观察自他心理的无常变异,仔细思惟这些世俗法有什么可执著的,再思惟自己生生世世所有的情感,最终的结局都是什么;众生无量劫来泡在各种各样的情感里都得到了什么结果,观察每个人从前世都带来了什么,今世死后又能带走什么;什么是自己永远不变的东西,什么是自己最可依赖的东西,什么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

再观察思惟自己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伴侣、儿女、亲朋以及所有的家亲眷属,他们如今都在哪里,那些感情都哪里去了,自己为什么生生世世轮回痛苦不已,都是因为执着于自他情感,从而系缚了自己的心,不出六道轮回。众生不管对什么都是贪生生贪,生死轮回,情为根本,爱为根本。知此,就不应该再去追求生死轮回苦的根源,应该从贪染的泥潭中渐渐地拔出腿来,逐渐走向自由和解脱。

二十四、生死的因是什么,这点要搞清楚。生死轮回是因为贪嗔痴烦恼,是对五阴十八界的贪爱执著,是对三界世俗法的贪爱执著。如果没有执著,没有贪爱,没有烦恼,烦恼全部断尽,自然就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果对他人的恭敬实质是自己的烦恼性现前,而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有生死;如果不是烦恼的显现,那就与生死无关,包括对佛的恭敬,如果是以清净心真诚心,反而能增加福德,有利于解除生死烦恼。楞严经第一卷里记载,阿难出家的因,是对佛的贪爱,不仅仅是恭敬,所以佛才征求爱乐佛的心是哪个,在哪里,然后降伏这个贪爱心,才能解决生死问题。

二十五、修四禅八定是否能证得涅槃得解脱

涅槃是心解脱和慧解脱的阿罗汉所证的境界,不仅与禅定有关,主要与解脱的智慧有关。即使修出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不能得解脱,仍然在生死轮回中。因为没有断除生死的根源——我见,因此就没有断除与我有关的烦恼,被烦恼所系缚,心不得解脱,未证涅槃。

心得解脱是小乘三果人的境界,不仅有初禅以上的禅定,也断除了我见,断除了贪欲和嗔恚烦恼以及三缚结,这是证得了有余涅槃。再断除我慢、我执,对三界的贪爱全部断尽,获得了解脱的智慧,就能入无余涅槃。

因此说只有禅定,不能断除烦恼,只能压伏烦恼,心不得解脱,智慧也不得解脱。心解脱是智慧加禅定,断除烦恼所获得的解脱境界,慧解脱同样是解脱智慧加禅定,断除所有烦恼所获得的解脱境界。

二十六、很多人每天都是为了说话而说话,为了表白自己,显示自己,而口无遮拦,心中的我很重,都不知道回光返照检查自己的身口意行,修行是修个什么?天天喊无我,心中的我却仍然很重,自己检查自己,修行究竟修了个什么,有没有力度?

检查自己的心里,为什么有不高兴的情绪,如果心里没有我,不是我重的话,能否不高兴呢?顺我者乐,不顺我者悲、愁、恨、苦,这就是十足的我,这样与无我正相反。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无我,把自己每天心中的我融化掉,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学习千经万论,就是要达到无我,不是为了学佛法而学佛法。学佛法的目的是要做到无我。如果每天都是为自己的我而学佛法,而显摆自己,那不是与修行背道而驰吗?

第七识意根的我执重的原因,是着我相,时刻想突出自己,表白自己,自己如何又如何,告诉他说错了,不是这样,马上就为自己辨白,或者气愤的走人,这些都是严重的我心。真想快速的修行,快速的增进道业,每天都应该检查自己的烦恼心所法,是不是比以前减少了;情绪化的表现是否减少了;慢心我心是否减轻了,这样才是正修行。不是学了一大堆知见,然后增长我心和慢心,这样是学错了,学反了。

二十七、什么是见惑和思惑

见惑是指知见上的烦恼,知见不清净不正确叫作见惑,见道时即断。见惑是指众生把五阴十八界当作真实的我,当作不生灭的我,因此执著不舍。断除五阴十八界为我的知见,就名为断见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颠倒,贪嗔痴烦恼和烦恼习气,所有的无明惑,修道以后才能断除。小乘的思惑指贪嗔痴烦恼,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大乘的思惑除此之外,还包括众生心地上的所有尘沙无明惑。小乘思惑断尽,就是四果阿罗汉,大乘的思惑断尽,就是佛世尊。

二十八、一切的争夺斗争,都是因为有我,无我就不会去争夺和斗争。无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轻微的,断我见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断我见的过程中,我性是要逐渐减轻的,以至于接近于无我,才能在最后观行时断除我见。

在平时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检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渐减弱。在为人处世中,观察自己的烦恼是否还很重,慢心执著是否还很重。如果观察出来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办法调伏自己,压伏自己。

每个人因为什么有慢心呢?因为自己认为自己的五阴身殊胜于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这种知见不降伏,很难断我见。把自己的五阴身当真,把自己的觉知心当真,把自己所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当真,内心才会自觉不自觉的生起慢心,而凌灭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过程中,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慢心,慢心我心轻微以后,才有可能断我见。

所有烦恼都是因我而来,无我就无烦恼,越无我越无烦恼,究竟无我,烦恼以及习气都会断尽。

二十九、世俗之争,让所有人身心疲惫,争来争去结束争个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岂不快哉!为什么非得要自己好,别人不好呢?每个人心中那个我,像巨石一样沉重,以至于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艰辛、疲惫和沉重。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用无我这个工具,一点点的敲掉这块有我的巨石,让大石头变成小石头,让小石头变成碎石,让碎石一点点的离开心中消失掉。这样心就轻松没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脱自在了,心就愉悦快乐祥和了。

三十、不知观心,不会观心,不能观心的人,无法觉悟自心,不能觉悟自心,就不能改变自心。有很多人学佛,都是任心自漂流,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随顺自己的我性,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恶心,有不善心所,也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因此也就不会时时处处与自我相逆,与自己的烦恼习气相逆,与自己的愚痴无明相逆,不知道随顺我心我性就是随顺生死,随顺三恶道,随顺苦业。

革命,是革谁的命?是革自己的命,革意根的命,这样才能得解脱,得大自在。可是很多人每天却是革别人的命,努力想改变他人,以随顺自己的我性,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贪婪,这样的人正是无明深重的人。凡是不能观心的人,都是烦恼习气严重的人,我性重的人,自大自慢的人。这样的人,意识心都没有觉悟,内心深处的意根要如何觉悟、解脱和自在呢?

大多数人没有遇到佛法时,内心迷茫不觉悟,遇到佛法了,照样是迷茫不觉悟。抓取外境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增加我见和我慢,不惜采取卑劣手段达到个人的私欲私利,却堂而皇之的认为自己有修行,有手段,聪明才智。从来不能回光返照自己,学法之后,把佛法知识作为一种伪装,来壮大自我,增长自我,实是愚痴,而不自知。

三十一、如何抓住烦恼贼

修行到有一定觉悟的人,会经常回光返照自己,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总是要冒出头来,这是好事,没有觉悟的人就发现不了。发现冒出头的那个我时,就观察这个我,看看他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如何生起的,如何灭去的,如何运作的,心行如何,有什么目的。常常如此观察,必有重大发现。

这样修行的人,就不要刻意的压制自己,让烦恼冒出头,然后抓住它进行审判,搞清他的来龙去脉,就会大有收获。以后断烦恼也是这样,不要刻意压制烦恼,看烦恼起处,快速的抓住它,好好审判审查一番,定能改造。修行还是在娑婆世间里好修行,处处是擒贼的机缘,只要能擒住贼,就能识得他,自家宝藏就不会再损失了。

三十二、人心不平,是非纷争,为什么不平?心中有四相,相有好坏和凹凸,存于心中,所以心中不平。心本自平,不平的是那个见相的心,如何心平?把相抹平。如何抹平?观相平等一如,看透相的实质和本质。相的实质和本质是什么?不过七大种子组合而已,不过如来藏造就而已,岂有真实的相,而被我们所见?眼睛有翳病,见有高低、上下、美丑,病眼望空花,病去空花无。修行,就是除病见实相,除此无他!此为勉人,也为自勉。

那么遇到好争好斗之人怎么办?忍他,让他,再过几年看他;让他争,让他斗,让他第一,让他高大,把所有的相都让他置于心中。我们却要空掉所有的相,越空越好,越懦弱越好,越无我越好,四相空净,无挂无碍,心得解脱,常乐我净,成佛有余!这样,最后谁第一,谁得胜?智者无为,愚人有求!

一切争斗,都是与自心争,与自心斗,斗不着他人,只能斗自己。内心无明,见有他人,见有自我,见有利益可争。若无无明,不见自他,只见如来藏总持一切法,只见一真法界。

三十三、我们在面对是非,面对他人的过错时,在不能空掉和躲避这些境界,必须要解决这些人事时怎么办?应该观行人事境界的虚幻不实性,观行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事相。口中如果一定要谈论人事,也应该只是在意识心的层面来客观的作以评价,以如理的方式如理的解决,内心不要有所骚动,不要被人事情节所牵引,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样就会失去所有的觉照之力,我相、人相、众生相、事相全部现前,并且执以为实,心被事相所染污,染污的业种存入自己的如来藏中,后世果报自受,得不偿失。

岂有智者,以他人之过失,藏于自己心中,侵污自家田地,累及后世,不得清净。见他人之过失,回光返照自心,莫要责人而不责己。谁人修行谁人了,谁能代替他人修行,替人成就,而自己背负业果?无有此理!

三十四、学佛是用来觉照自心降伏烦恼的

很多人学佛学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至今不知道学佛是为了什么,学了很多佛理,仍然不知道用之来觉照自心,降伏自心,改变自心,却偏偏用来觉照他人。以至于遇到烦恼的人事,心起大浪,久久无法平静,是非纷争不断,偏离了学佛修行的目的和方向。学的理仍然是理,遇到的事仍然是事,理事不能结合,也不能圆融,得不到自心的功德受用。如果学佛人看待事严重的脱离了理,变成了单独存在的事,所学的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娑婆世界的人事纠纷和烦恼呢?学过大乘法的人,都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没有实际存在的人事物理,都是如来藏这个魔幻师依缘输出七大种子生成的。就像绘画师泼墨挥洒出的一幅幅画像,我们不要把画像当作真实之物,也不要把画像中的人物和风景当作真实,而去贪厌,所有的画像只不过是彩墨喷绘出来的,是一堆颜料的堆积而已,岂有智者去执著分别一堆堆的颜料,而生心动念。真正的智者也不应该面对如来藏用七大种子所堆积起来的人事物理和山河大地,而生执念。

多作此观行,常常觉照,就不会让自心陷于人事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得不到学佛修行的真实利益,白白的用功于各种佛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画饼不能充饥。

三十五、每个人今生今世都经历过苦难、苦恼、波折、挫折,可是意识仍然不觉悟,遇到佛法,佛讲了苦谛的真实义,意识仍然不觉悟,还贪着苦,不肯出离。意识都如此,何况意根?众生愚痴、无明就是如此,亲身经历多少苦难,也不知反省自救,佛来救度也不接受。无明薄、善根深厚、烦恼轻微的人,遇到烦恼,就要想办法解决和躲避,愚痴人就会继续忍受,深陷其中也不肯自拔。记吃不记打。

意识知道自救吗?如果意识知道,佛陀来娑婆世界讲苦圣谛,也就没有必要了,可是佛陀讲完苦圣谛,对于我们末法时期的劣根人又有什么用?意识和意根有一个懂得自救,懂得苦,懂得要出离苦,也就用不着佛陀来救度了。可是现在佛陀再亲自来,作用也不大,众生无明太深重,愚痴不可救拔。

地藏经中描述: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阎浮众生结恶习重,从地狱里旋出旋入,出出进进,像回家一样频繁。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菩萨们都够有耐心的了,众生都不觉得惭愧!何等下劣!

三十六、如何忏魔除去罪魇

有很多人修学佛法以后,由对世间法上的利益追求,转入对修学佛法上的利益的追求,实际还是对自我的追求和执著,内心的我不断,我执不断,增益我见与我执。我要更多更多的弟子,我要更大更大的权利,我要更高更高的名声,我要更多众生的更多恭敬,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心理感受舒服。可是这个心舒服的觉受有实在意义吗?众人追捧,我就舒服,这个舒服的觉受是意识心的感觉,这个意识心是生灭幻化的,本是虚妄,不能长久存在的,生来灭去,日夜都要断灭的。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常常静下心来,时刻反观自心,我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抓钱财,抓钱财的目的是什么?我现在贪图享受贪图觉受,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过失?我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看清自己的内心,并且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搞清楚自己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如理如法的通过修学佛法达到这个目的,而不会与自己最终的目标背道而驰。如果内心无所求,就能快速达到目的,我还追求什么?经常要问自己要什么?争来夺去图什么?能不能得到解脱?有没有实际意义?所追求的一切是否是如来藏幻化的影像?是不是求来还要失去,或者失去的更多?这样不如理的作意和追求,是束缚自己的枷锁更多,还是解脱的功德受用更多?

一个人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我们学佛就是要减轻心灵的负担,不能被世间的虚妄相迷住了双眼,看别人要看得清楚,看自己更要看得清楚,时常这样反观自己。学佛如果都在相上贪,不在心上用功,因相上的贪着,在世间上你争我夺,出卖自己的灵魂,违心做事,只能增加自己的烦恼和心灵的负累。把佛法作为了争夺世间利益的工具,个人贪欲的工具,压倒他人的工具,实是罪过,祸患无穷。修行人如果不是想办法减轻自己和众生心上的烦恼,反而在烦恼上又增加了层层的枷锁,又造作种种的不善业,这样殃及佛教和众生,求升反堕,得不偿失,实在是无智之举,应速速悔改,除去罪魇。 

三十七、有为法不一定都是有漏的

四果罗汉的身口意行是有为法,地上菩萨的身口意行是有为法,却是与无漏相应的,无漏就是无烦恼性。但是习气免不了。

佛的身口意行完全彻底的无漏,却是有为法,佛度众生,现无量佛国土,都是有为法,都是无漏的。如果有为法不能无漏,众生学佛修行就无用。

当六七识断除了烦恼,其心行与无漏相应,六七识转识成智以后,更是与无漏相应,其智慧也是无漏的,不仅心行上无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