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杂谈(第一部)
第十二章 修行篇(2)
十九、我们学佛修行要踏踏实实的从脚下一步步起修,不要用高喊口号模式的,成天把口号挂在口边。那些口号多是十地菩萨圣贤人所修证的内容,如果没有修到相应的位阶,无论怎样喊口号,仍然无法从脚下挪动半步。比如如梦观,是十回向位菩萨所证得的,我们现在无论怎样高喊一切法如梦,如何理解一切法都如梦,内心都做不到看待世俗界一切都如梦幻,等到真正证得一切法如梦观的时候,已经是十回向位的菩萨,快入初地了。
对于如梦观的理解,如果没有修到十回向位,无论理解到什么程度,终究也是个理解,不是证得。这种理解也叫作慧,如果都追求和满足于这种智慧,那成佛简直太容易了,只要把成佛之前的各种观行理论都拿出来,顺次的学习理解,生起各种理解的智慧,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有了十地等觉菩萨和佛的智慧了?
说食不能饱,真正想修行不应该采取空喊口号似的修行方式。语言说得很高大上,实际自己内心很渺劣。何不针对自己内心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去修行,不要喊那些短时期内甚至长时期内都做不到的口号。佛法是用来实际观行和对治调伏自心的,不是用来玩弄口舌的,不能逞一时的口舌,而不注重实际而真正的修行。
比如说如来藏的那种无住,让我们七识心也要像如来藏那样对一切法无所住,这简直是太高远了。八地菩萨才能相应一部分,也不能完全相应,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相应一些,更不能完全相应。地前菩萨和悟前菩萨只能理解,让心不住法很难很难。说归说,做归做,实际没有修行到那个层次,说与做无论如何都不能统一起来,不能一致。因为没有证得,就不能做得到,理解之后能说,证得之后才能做,那时说与做才能统一协调。所以我们如果遇到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那我们就应该知道,他们没有实际证得,不是证悟此法者。
再比如明心以后最浅的如幻观,如果没有很深的连续的禅定,不能有一丝丝的幻化观感,离开禅定这种感观不可能出现,定浅都不行,何况没有禅定。很多人成天口头挂着一切法如梦如幻,其实根本做不到如幻,理解的如幻毕竟不能真正起作用,事情临头的时候,内心觉受就一点也不如幻,更不会如梦了。我们都应该踏踏实实修行,不要玩口头禅。那些口头禅,作为一个自己修行的座右铭当然很好,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当然很好,但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起修,老老实实修福德和禅定,老老实实完成三十七道品,不要指望能越过三十七道品不修,就能完成大乘的各种观行,这是天方夜谭。
没有戒和定的慧,都是理解的慧。理解的慧,就像一个凡夫通过学习和情思意解,能讲出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甚至成佛的法,实际上他并没有走过任何一段路,却能告诉你各段路的大略走法,细讲是绝对讲不出来的,除非胡说。那么他人依着他所讲的成佛之路,是否能走得很快,或者是能走否得通,都是一个问题。
而一个真正走过那段路的人,只要一指路,他人顺指而行,就能快速达到目的地,不走弯路,不用绕行,没有曲折,直线到达。
二十、正常情况下,修行是要次第修,一个阶段一个修行内容,修行层次不同,修行的内容也不同。凡夫有凡夫的修行方法,贤人有贤人的修行方法,圣人有圣人的修行方法。一个凡夫绝对不能使用圣人的修行方法,差距太大了,根本使不上力。
凡夫只能观行五蕴的生灭变异无常,观行四圣谛苦集灭道,或者参禅以求明心。凡夫不能观行八地菩萨所证得的境界,比如无所住无所着,比如空却一切法,比如不取相分别,比如任运自然等等。
凡夫和悟后的贤人,正处于有心和着相修善法阶段,虽然贤人已经初步破了一些相,但层次太浅。这时候就不着在相上,不在相上认知一切法,不仅做不到,还会狂妄自大,拨无因果。比如凡夫看到肉,应该想这是众生肉,出于慈悲心,不应该食众生肉,这是正确的修行方式。这时候不应该把肉看空看成无相,看成真如,然后想吃了也等没吃,于是大口吃起来,同时觉得自己入到真如境界里了,其实是入到贪欲境界里去了,这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比如说凡夫见到男相女相,不应该说我把男女相空掉,都看成真如一相,于是心里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了男女相,就无所顾忌的交往,结果定力严重不足,双双走出了轨道。这种修行方法,也可以这叫作恶取空,罪过很大。一个异性如果对自己有特殊要求,而自己却要不执相,不着相,把对方看作空,看作真如的化身,于是就随缘。结果菩萨戒的十重戒犯了,那么地狱肯定是挂号的了。所谓的随缘,你一定要具备随缘的本事,内心证得了空,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心空、不起心、不着相,没有初禅的定力和初地以上菩萨的智慧,任何人也只是想一想,说一说而已,根本做不到,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持戒修行,不能跨越修行的界限和次第。
一个凡夫想要忏悔自己过去造作的罪业,应该取相忏悔自己的恶心恶行,以期改变恶的心行。可是却行大乘无相忏悔,强行自己认为一切烦恼都是菩提,都是真如相,又不能证得无相,这样认为以后,就觉得心安了。但是心安归心安,罪业仍然存在没有消除,果报不饶人。这样搞,就是恶取空,果报丝毫不爽。
我们学佛修行是有次第有章法的,不可胡来。菩萨能做的事情,凡夫不一定能做,对于异性随缘度化不是凡夫的能力所及,那是有甚深禅定的地上菩萨所为,凡夫也为,必去三恶道。
现在的佛法简直乱透了,多数人意识心都很聪明,地上菩萨以及佛陀的修行境界也能了解一些,于是就把地上菩萨应该修行的法,挂在口头上,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这可能吗?你又不是善财童子,没有善财童子的善根福德,又不肯踏踏实实修定观行。
我们修行应该改一改口头禅习惯,佛法要实修,然后才能实证,实修实证不是口号式的,要有实修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如果没有,那就不是实修,也不能实证。我们即使能讲出佛所说的话,也没有什么用,只是喊口号而已,脚下要一步步迈步才能有所希望。
二十一、菩萨道修行之路漫长,何必在意一时眼前的快慢,目标的达成在三个无量劫,只要在三个无量劫之时最快速完成佛道,就是优胜者。就像万米长跑,谁个智者在意一百米之内在前在后,根据体能设立长远规划安排,保证优先到达终点才是根本,其它都不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标越长远,智慧越广大,胸襟越广博,气量越宏伟,志气越高远,脚力越有劲,信心越十足。不要在意一时的快慢和输赢胜负。
如今末法时代,没有那么多菩萨种性之人,没有那么多好道器,所以绝对不能搞快速证果和明心的速成班。这两年我看到一些现象,有些警醒了,速成班害人不浅,出来的都是伪劣产品,危害佛教正常有序的发展。
很多人找不到真正修证的入手处,这是正常现象,说明其修证的因缘还不成熟。在他们东碰西撞当中,逐渐成熟自己,逐渐增长其善根福德,以及禅定智慧,完善菩萨条件,培养菩萨心性和德行,最起码要有做人的德行修养,有人的人格,否则如何当菩萨带领众生?把众生都带到泥潭当中,都不觉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众生不知不觉都被熏染了恶习,却以为是菩萨行,这后果也很可怕。
我观察到一些求悟者,人品极其恶劣,根本不会做人,也不想做好人,如果这些人都知道了修证的入手处,都知道最后一个结果,都成为所谓有名无实的菩萨,那么今后的佛教该发展成什么样子?想想真可怕。
越想快速明心开悟证果的人,越不应该悟,因为有这样急迫的心,都有不纯的目的性,菩萨心性还不足,无所求的心性还没有培养出来。这样的人一旦悟后,会更加的有所求,名闻利养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修行方面的事,应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缘成熟的人,控制都控制不住,一定会自然而悟,自然就是菩萨。
快速证果和明心,福德累积的不足,业障还没有消除,烦恼还没有降伏,一旦接近证果和明心,业障就会出来遮障,烦恼就会现前阻碍,障碍重重,极容易退失菩提和道心,后续修行无力。所以有些因缘不成熟,绝对不能下手去引导,绝对不能摘取生瓜蛋,以免害人害己害佛教。
佛教如果搞速成班,只能办心性速成班和道心速成班、人性速成班、禅定速成班,绝对不能搞证果速成班和明心速成班。如果心性不能速成、人性不能速成、道心不能速成、禅定不能速成,证果和明心岂能速成?
那么多人跟我诉苦说,修行没有下手处,不知如何参禅和明心,不知如何观行证果,现在想来,那就对了,不知是正常的,没有入手处是正常的。千辛万苦的磨练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就会什么都知道都懂得了。
二十二、主人在房间里观赏鲜花,然后自言自语说:红色的花儿很漂亮。这时身边的鹦鹉听见了,就跟着说:红色的花儿很漂亮。鹦鹉所说是如实语吗?是现量观察吗?证得了花儿的红色和漂亮性了吗?都没有,鹦鹉只是学舌,对这句话的内涵一无所知,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所以不见得是能讲出点什么,就是有修行有实证了。
佛经上说,十信位的众生学佛就有几大劫了,遇见佛也有好多尊了,一个无量数劫的学佛修行也就修到初地菩萨的层次。开悟明心的住位菩萨,距离初地菩萨还有三分之二的修行时劫,已经走完了成佛之道九分之一的路程,这已经是修学了很久远很久远的时劫,相当不容易了。可见学佛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事,道业每进步一个层次,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都是无法计算的。所以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认为自己理解理解就成就了一个什么果位,没有这样简单的事。如果没有走过那段路,也看不到前面的路途,凭想象当然就会觉得很简单,成佛很容易;已经成佛的人,才知道成佛这条路究竟怎么样,经历过的事讲出来才靠谱。
二十三、背课文的同时,一定要理解课文的内涵,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学佛的过程是:先读课文,再背课文,接着要理解课文,然后关键点要证得课文所说内涵,再然后依照所知所证去实行。这样,所有的课文都是自己的,不是学来的,从今以后就可以到处广说课文,都是在说自己心里的课文。
二十四、学佛如果总背书和盲信,道业如何能有进步?智慧如何能增长?好不容易得个人身,遇到了大乘了义法,如果不好好利用自己的头脑,深细思惟,求得实证,就白得一回人身,白白遇到正真的佛法,几十年过去,自己仍然一无所是,岂不可惜?应该尽量把自己不正确不如理的学佛方式,改变过来,不要数宝,要往自己口袋里装宝,替别人数没有用,到头来自己仍然是一场空。一定要修定,在定中观行佛法,离开定理解都不能到位,更何况能证得。只有证得的智慧,才是究竟的智慧,属于自己的智慧,理解的不可靠,何况还理解不到位。
三藏十二部经背得再熟,意根没有熏成功,在中阴身里这些知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理论知识毕竟是知识,自己没有证得,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我跟大家总是强调定力和观行,这比知识重要得太多了。而且果位上的事,也与理论知识无关,不管你能背诵出多少佛法,没有证得,就是零果位。证得佛法的人,尽管没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可是实际证量就决定其果位高低。
二十五、现代人都吃不了苦,于是就找借口说,苦行不是道。苦行虽然不是道,可修道离不开苦行,这代表着一个人有能力摆脱种种贪欲,无贪欲之心之行,心清净修道很快。读释迦佛的本生修行事迹,就可以知道,释迦佛无量世都是苦修行,甚至为了求得半句偈子,而舍身喂罗刹。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当中,都以苦行为主,都不受用贪欲。到如今世间,修行之风逆转,变为苦行不是道,都想要一边享受贪欲,一边追求圣人的名誉和果位。鱼与熊掌能兼得乎?
有的人因为贪欲重,无法舍离,还要遮掩这种心理,于是就找借口说菩萨是有大福德之人,应该向众生显示自己的福德,才能摄受众生。所以这些人就时时处处讲究享受,好像已经成就了的样子。若如此,释迦佛当年是无福之人,出家之后没办法享受福德?十方诸佛菩萨修行时莫非都是无福之人,在修行时都无法享福,才会那么样的珍惜福德?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过去时代所有禅师大德都是无福之人,都无法享受福德?
二十六、有人说吃肉与否,不必执着这件事,就是不执相,摄心为戒才是根本。可是事实和结果、因果不依你任何人执着与不执着,它必然是要出现的,一厢情愿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
有摄心的本事才能真正持戒,没有摄心的本事,就不能持戒。什么人能摄心,修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摄心,这才是关键,不是自己认为摄心就摄心了,不是自己认为不执相就是不执相了,认为那个东西太不准了,没有什么道理。能够做到不执相,必须证得相应的真理,还要有深禅定,才能不执,才能破相摄心。除此都是口头禅罢了。
要搞清楚,修到什么程度才能摄心,扪心自问,自己能摄心吗?如果能,那么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吃不吃饭也无所谓了。如果说执着吃肉不吃肉的事情是执相,那就是说不执着吃肉不吃肉,就是心已经不执相了。既然已经不执相了,那吃什么应该都可以,不再计较了,只吃白米饭就可以了,或者配一盘咸菜也行,吃没有肉的生菜也行,吃什么都行。不执着吃什么的人,应该是剩饭剩菜什么都可以吃,只要吃饱肚子,能用功办道就可以,其它的都不在乎。真正不执着应该是这样,而不是所说的不必躲避吃肉这件事。
二十七、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应该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就是要空去各种我的心念,排空心中的我,越空越好,把我排得越净越好,直至心中无我。而不是向外用功去修他人,让他人他法随顺于自己的我性。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各种层次上的无我,越无我越好,越无我越成就,越无我越解脱,越无我越自在,越无我越近于佛,最后彻底无我就成佛。然后把心里装上众生的利益,装上佛教的利益,就是不要自我的利益。最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是得到了所有的利益,得到了解脱的大利益。这种利益是用无我之心、无我之行换来的,而不是用各种小我行事得到的。
那么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直到晚上心念止息为止,时时刻刻反观自己的内心,反观各种思想念头,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心念都是我,有我的各种利益,那么就思惟有我的不利因素,就要呵责自己,劝说自己,摆平自己,不让心中的我泛滥而去侵犯他人他法,去顺我排他。
让心像婴儿一般的单纯、纯洁、洁净、清新、不刚不硬,不染一丝尘埃,这样身心得到滋养,纯净至柔,如来藏就给我们脱胎换骨,一个圣人无我的坯子就成型了,圣人就诞生了,从而圣心成就,圣身自在。这样才能成为欲界之尊,色界之尊,无色界之尊,成为三界之尊,最极殊胜果报不求而得,得也不着不住。
把众生看成与己一体,生出无我大悲之心,去用无我的心拯救所有世界的苦难众生。我们的未来,只有这一件事可做,没有世俗事,没有世俗利益之争,没有各种权势和名誉地位之争,全部是佛事菩萨事,全部是无我利他之事。既然如此,我们最好就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到成为圣贤才开始作,等是等不来圣贤之果的。
二十八、学佛人的精进应该不输于外道
佛世时有一个外道叫作长爪梵志,他为了与自己的外甥舍利弗辩论,立志学习外道几大部典籍,发誓不学通达就不剪指甲,人称为长爪梵志。一个外道为了世间无意义的辩论,都能如此用功,无剪爪的时间,长年不剪指甲,我们学佛人都是如何用功的?每天泡泡茶,聊聊天,逛逛街,收拾收拾卫生,吃吃饭,亲人团聚团聚,再养生练练瑜伽气功,道友之间侃侃大山,吹吹牛,再睡足觉,一天下来,有多少时间用在修道上?
世界上有多少学佛人有外道们修行精进?恐怕很少很少,有多少学佛人如外道一样看破了世间,放下了世俗去修道?恐怕很少很少。三人之中必有我师,我们真应该向外道多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及那种放下的精神和精进用功的精神,看淡世俗的精神。如果学佛人能有这种精神,加上法义正确,想不得道都很难。
那么用功的外道遇到佛就得度,戒行清净,禅定具足,智慧也好,遇到适当的佛法,凝神一思,就证果。那是真正的证,不是解。我们现在的学佛人能行吗?戒无法守持,禅定修不出来,在大乘法群里熏染多长时间,也沾不上证悟的边,顶多解一解罢了。内道与外道的差距有多大?有一些人还看不起外道,那样的外道,我如果能遇到教起来多么轻松,绝不会累心,顶多他们不能发大心而已。学佛人发的大心,也是进进退退,都不保靠。
二十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即为魔业,如何理解?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能够作为一切众生一切善法的所依止处,这是指自性本心、既有为又无为的第八识;另一种是后天修诸善法所生起来的想要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是七识心依止菩提自性所发出来的,是生灭性的,从有为渐趋于无为。
众生在最初发起菩提心时往往都是单纯的纯真的,可是在长久的修道过程中,有可能会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发心,虽然也在修诸善法,其目的就不纯正了,夹杂了一些私念和私欲,违背了自性菩提和最初的发心。这些私念和私欲表现为目的指向于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无私的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自己的私利高于了整体佛教和众生的利益。
那么以这样的私心而修行的度众生的善法,就含有了魔的性质,因为魔王和魔民都是有强烈贪欲的,他们不见得不做善事,可是做善事的目的不纯,利益在于个人,所以结果往往不善,善的表面隐藏着恶的实质。所以凡是以利益个人和小团体为目的善业都是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