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LOGO

意根心所法—实修的指归(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10-10 18:46:08 阅读: 4408

第四节 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一、从十二因缘的角度看意根的心所法

十二因缘中讲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三个环节,很明显的揭示出众生的生老病死苦,都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所导致的。因为意根的无明,众生就有了善恶业和六道轮回,那么意根的无明就包括了一切烦恼,具有一切烦恼心所法。众生因为有一切烦恼,才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而意根的无明一旦全部断尽,众生就成佛,这时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善心所法,并且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从前是不恒常,尤其是凡夫阶段,很少伴随意根运行。

总结起来说,意根具足一切心所法,不比意识少。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心就不会太染污,就会少造作生死业,苦受就少,然而众生无量劫以来,具足了一切生死苦,造作过一切生死业,这说明意根具足了一切烦恼心所法。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心就不会完全彻底清净,那就不能成佛,然而一切众生最终必将成佛,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只不过这些善恶心所法不是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我见、我慢、我执、我痴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不断的伴随着意根运行,须臾不相舍离。可见,这四大根本烦恼是生死业和生死苦的祸根,由这四大根本烦恼,引发出其它烦恼时现时隐的现行。

如果我见烦恼一断,其它三个根本烦恼也会随之渐渐断除,四大根本烦恼一断,其它一切烦恼就会随之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即了。所以说众生断我见以后,我见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执我慢烦恼断尽以后,我执我慢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永远不再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痴烦恼也是如此,一旦断尽,意根的现行烦恼就断尽了,命终就可以出离三界,入无余涅槃了。

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不具足,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一旦意根断除烦恼心所法,善心所法就会逐渐具足,而且会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这就是圣人的心行,不是凡夫的心行了。总结起来说,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伴随意根运行,其它烦恼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瑜伽师地论即是如此论述。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也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断除烦恼成为圣人以后,善心所法就会时常伴随意根运行,乃至于最后恒常伴随意根运行。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都是极大的误会了意根的心所法,究其原因是由于定慧严重不足,无法现前观察意根的心行,理解力也不强,误会了菩萨的论述,这个误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各大菩萨的定慧层次参差不齐,高低不等,菩萨的论述中就难免有矛盾之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以智慧最深的弥勒菩萨的论述为主,如果有佛经为佐证,就应该以佛经为主。如果没有佛经来佐证,就要以真实的证量为准,以事实为准,因为事实毕竟胜于雄辩。

二、意根在十二因缘中的决定性作用

众生有生老病死纯大苦聚,全部是因为有无明,而这个无明就是意根的无明,意根有无明才有心行思心所,有思心所就有造业的抉择,之后才出现了六识。十二因缘前两个支分都是意根的,第三支分的六识也是因为意根才出现的,所以意根对于生死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对于其他法都有推动作用。即使第三支六识的业行,也是随顺意根而有,落谢下来的种子也是因为意根而有,所以后世的名色就是因为意根而有。意根染污六识就染污,种子就染污,名色苦受就多,尤其是三恶道的苦。

名色增长以后,出生六入,六入与六尘的触,由意根作主,意根攀缘多触就多,生死业就多,攀缘少触就少,生死业就少。触之后的受、爱、取,虽然有六识的受爱取,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能引出下一支出生的是意根的受爱取,意根没有受爱取,就没有下一个支分出现。最后三支的有、生和老死,完全是因为意根的取出现的。所以生死轮回的出现,意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十二因缘阐明了意根是生死的根,解脱和沉沦都在于意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解决意根的问题,破除意根的无明。意根也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根,苦是由意根无明心行促使六识造业而来的,集是意根促使六识造业落下的种子而来的,灭是灭除意根的无明心行,道是意根证法而得来的。

既然意根在生死轮回之中,具有如此巨大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心所法,具足了所有善心所法和烦恼心所法,以及不善不恶心所法,意根的心所法决定了五识的心所法,决定了意识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改变,六识的心所法就改变,一切法都随之改变。如果不改变意根的心所法,六识的心所法即使改变了,也会再变回去。意根烦恼不断,意识即使断了烦恼,也会重新生出烦恼,意根没有禅定,六识即使有禅定,也持续不了多久,必然会再次散乱。

三、意根的心所法为什么不比意识的少?

唯识的修证,意根是核心,因为如来藏用不着任何人指点,不用改变,修行只能用心于意根,改变了意根,就改变了一个人,从凡夫到果地佛;也只有改变意根,才能改变一切法。所有的无明都在意根里,破除意根的无明就成佛,改变意根就改变种子,种子改变就成佛。意识的无明都是从意根这里来的,依意根才有意识和意识的无明,意识和意识的无明都容易断除,根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了意根。所以意根的心所不能比意识少,应该与意识的心所法差不多。禅定力和观察力都严重不足,就无法证得意根,更无法观察意根的心所法的运行,意根在任何一个法中的运行状态就不知不证,于是就敢贸然否认意根的各种心行,非要说成是意识的心行。

意根如果不证法,就不能破除无明,破除意识的无明都没有用,不能改变什么。现在看来,在意识上做什么文章都没有用,一切法的修证必须触及到意根,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思路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佛法的修证应该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四、意识心所法与意根心所法的关系

问:“识种子出生形成七个识以后,心所法伴随着运行,识心才有善恶无记三性。"这个心所法是属于意根的心所法吧?因为意根里有俱生和分别习气,而前六识由识种子出生形成时应该都是清净的,受意根心所法影响后才有了三性,这么理解是否正确?

答:哪个识运行,就有哪个识的心所法伴随着。因为意识受意根调控和指挥,意识运行起来以后,祂自己的心所法现起是必然受意根调控,受意根的心所法影响的,意根想行善,善心所法现起以后,必然带动意识的善心所法出生,以完成意根的指令,恶心所法和无记心所法现起都是如此。

意根要布施,必然要指挥六识去具体操作,这样六识的出生就是用来配合意根的,是要执行布施这件善事的,所以意识的心所法一出生必然是善的,与意根的心所法一致。如果意根不想布施,那么在布施这件善事上,就没有意识以及意识的心所法出生和运行。就是说只要识心的心所法运作,就会出现三性,所以要清净识心,只要把根源的意根心所法清净了,其余识心也就跟着清净了。

意根想要杀人放火,就会出生六识来完成这件恶事,因为杀人放火的具体操作必须有六识才能完成,意根无法操作,所以六识一出生,心所法必然是恶的,与意根的心所法一致。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恶无记心所法,才能让六识具足一切心所法去操作身口意行,不像某些人说的意根只有一部分心所法,如果意根的心所法不全,很多事意根就无法作主造作了,意根不作主的事,六识如何操作?

意识的心所法一开始与意根是一致的,但是通过思惟之后如果觉得事情不对,也会改变心所法,回头来说服熏染意根。意识也有违背意根的时候,比如意根想做坏事,可是意识犹豫不决,不实行,改变想法之后也可以改变意根的想法,这就是意识的熏染作用。改变意根都是通过意识的熏染,经历某件事,意识都会思考利弊,这样意根就会知道利弊,以后做事就会有所取舍。只不过意识熏染有快有慢,这在于意识的智慧善巧。

五、修行是修什么?

修行到最后到底是打死意识,还是打死意根?打死意识为因,打死意根为果,打死意根虽为最终目的,但下手处还得从意识处下手。意识每天晚上都死,植物人的意识也差不多一直都是死的,可后世还是照样不免三恶道,何况六道轮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死的大权是掌握在意根手里的,所以修行必须落实到意根这里,把意根搞明白,把意根降伏下来,把意根的无明断除。灭意根的无明,究竟要如何操作?无明会延伸出一切烦恼心所法,那么烦恼心所法主要是谁的心所法?由意根的无明导致生老病死苦,哪个烦恼心所法意根不具足?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那修行是不是很轻松愉快呢?

有些人非要说意根是不善不恶的,既然如此,我们还用修行吗?修就是修除无明恶法,具足善法,如果意根只有不善不恶法,众生就不用修行了。如来藏是不善不恶的,所以如来藏从来都不修行,也根本不用修行。修个什么,让祂改正什么呢?祂没有无明,没有恶,也不邪。如来藏如果去修行,恐怕就会修邪了,修歪了。善恶皆无明,有无明必然是善和恶的。如来藏无无明,所以既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随缘应对,无所用心。有无明,才有嗔心,才会起心造杀业,有无明才有愚痴,才会造杀业。

六、五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显示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

色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受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想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行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识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尘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识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各自都是什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十八界具体对应于五蕴中的哪个蕴?

五根、五尘和法尘,对应于色蕴。六识和意根对应于识蕴和受蕴、想蕴、行蕴。受想行识与七个识息息相关,色与识也有关联,没有识就没有五根的色蕴。但一般人观察不出来意根的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即使五识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多数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识的作用。

色蕴由四大种子积集而成,受想行识蕴由识种子积集而成。单独识种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须有心所法配合运行,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识的心所法,离不开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运行,根本就没有六识及六识的心所法。所以五蕴和十八界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五根五尘对应色蕴,意根意识五识对应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让这一切法运行起来的总指挥是意根,总司令是如来藏。

七、意根的别境心所法

嗔恚有意识的假嗔恚,和意根的真嗔恚,恨的程度,就说明了是真恨还是假恨。意根和意识的心所法,观察分别出来并不难,可如今有些人学佛就像背课文似的到处背诵,却当作百分之百正确,不去观行思惟。如果意根没有胜解,如何能作出那么多的正确抉择?尤其是断我见和明心见性的抉择,没有胜解,意根如何与意识一起参究,最后破参?意识给出的那么多信息,意根胜解了,才能正确了别并作出决断,否则决断都是错误的,众生如何能正常生存?

即使没有意识思惟时,发生大事了,意根也能马上明了事情的严重性,立时作决定。没有胜解就没有慧,胜解是慧的前提。意根的思,没有一个人确切地说出其内涵是什么,是如何运行的,只能说思是决定的意思,思量的具体内涵,思是如何运行的就更不知道了。

意根的念心所也是,有时晚上想一件事,后来要睡觉了,这件事老是在脑子里想,意识老是在提醒,早点睡吧,不要想了,明早恐怕起不来。可是这只能控制一会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再想那件事了,最后竟失眠了。意根的攀缘、习气、执着这些特性,总归要体现在心所上。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争议

能现量如实观察意根的运作,必须有唯识种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萨的观察智慧才行。因为观察不到意根,不能真实了知意根,才会有争议。浅法没有争议,因为大家都能容易观察得到,对于观察不到的,才去争议,否则有什么可争议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争议。意根到底有什么心所法,哪个人能够实际观察验证?六七识都是染污烦恼,遮障那么重,有什么能力去实际观察?如果有能验证者,只要把验证过程讲出来就能止息争议了。

依法,是依意根运行的真实相,如果观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实相来定义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实际的实相法?依不了实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证宗旨,就有错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意根独特的心所法功能

由思考进入禅定,在深禅定中表面好像没有了念头,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思虑,实际上意识虽然没有了念头和思虑,但意根还在用心和思量着,并没有停止过思虑,念头没有断绝过,因此意根被称作是恒审思量的心识,只是意识心智慧不足观察不出来而已。所以意识所不知道的事情,观察不出来的法,并不代表没有和不存在。

意根在一切法的运行上,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意识观察不出来,不代表意根没有作用也没有运行。在参禅中,在禅定中,在睡眠中,在昏迷中,意根所起的一切作用,意根的心所法的运行,意识虽然暂时无法观察出来,但绝不可否定意根的所有功能作用,等将来具有了唯识种智就能现量观察意根的运作和心行了。

由此可见,凡夫的智慧与唯识种智的智慧相差实在是太远了。我们有些人的禅定智慧都严重不足,对于自己所理解不了,观察不了的意根心所法,不应该表态说有或者没有,不应该说是与否,保持沉默和心里存疑才是智者。对于自己目前没有能力观察和辨别的法,不轻易下结论,也就不会轻易造作诽谤业,不给自己道业设置障碍,这是一个智者的选择。佛经常告诫菩萨应该闻深不怖,闻深不谤,应该安忍于甚深法义。

意根的神奇功能作用非常多,超出我们目前的思惟和想象,只有我们不固守浅薄的己见,不被固有的有限量的理论所封闭,将来就有可能观察出意根更多的功能作用。其实学佛修行到最后,就是把意根和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全部开发观察出来,全部证得之后才能成佛。意根和第八识的法,都探索出来,都证得,也就没有什么可修的了,也就达到大乘的无学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