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1-20 15:17:42 阅读: 37

第二章  观身念住

第一节  观呼吸

原文: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

释:世尊说:那么,诸比丘,既然修行四念处观能够灭除苦恼忧愁,能够得到清凉,比丘要如何于身观身而住呢?诸比丘们,修行四念处观,首先你们要选择森林、树下、空闲处这些无人打扰之处,而结跏趺坐,身体要端正笔直,不要弯曲,然后就开始思惟观行。

世尊开始具体讲观身而住的方法:如何观身,心念如何住在色身上来观行。过去世尊讲法的时候,很多弟子来听法,法会结束以后,弟子们都各自找一个安静地方来静坐思惟观行。印度的天气很热,比丘可以随便找一个地方,或者到森林里在一棵树下,或者到坟地里,或者到一个石洞里,只要是没有人打扰的地方都可以,把薄薄的座垫铺在地上,然后盘腿坐好,端身正坐。一个人一个地方,他们没有两个人或三个人在一起共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单独思惟,不用磋商研究,就避免了互相干扰。他们这种修行方式,是既修禅定,又修智慧。观行本身就是慧行,深深地思惟,其中就有禅定,这就是定慧同修。

为什么要跏趺坐呢?结跏趺坐就是盘腿,腿一盘好,气血不乱走,身体就容易静下来,气脉运行有序有力,色身比较舒服。这样心念也就能沉静下来,心思不杂乱,盘腿的好处就是这样。身体如果端正了,气血运行就畅通,心不杂乱。如果身体弯弯曲曲,松松懈懈,内脏器官不正,气血不畅通,心念就杂乱,心念懈怠,人也容易昏沉,身体正直,心念马上就集中,端身正意就是这个道理。

之后心里思念什么呢?就是思念世尊所讲的法。每次世尊讲完法,弟子们都是各找一个地方来思惟消化世尊所讲的法。像我们如果是听完法回去以后,可能再也不回忆,再也不回想,听过就算完事,即使回想一下,也不去认真仔细修习,这样就不能从所闻佛法当中得到真实利益。

听完法应该要趁热打铁,回去就回忆思惟,一个义理一个义理来思惟,一个一个去验证。这个法义思惟通了,再思惟下一个,验证一下世尊所讲是不是如实,过去的比丘们都是这样修行的。在思惟的同时还有禅定,在禅定中思惟叫作禅观,小乘的禅修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是大乘法的参禅,不是证悟第八识的那个参禅法,是小乘的禅修方法,但是用功方法和心念都差不多,都是有定有慧,在定中观行参究世尊所讲的佛法义理。

原文: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释:什么是正念呢?就是心无杂念,心念集中在眼前所观行的法理上,不想其他的杂事,就是正念。观身而住要先从观呼吸开始,观察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呼吸。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吸气,空气从鼻孔入进去,到达气管,然后顺着气管一点点地运行下去,然后到达五脏六腑。这口气所经过的路线,到了哪个位置,应该都能感觉出来。最后呼吸到达腹部丹田,都应该知道,不知道就不是正念,念头掉散了。为什么会不知道自己的呼吸了?因为心里打妄想了,在想其他的事情,心散乱注意力不集中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要一直观察呼吸,把心念全都系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妄想,修定就来得快,身体的改变也快,思惟也很灵敏。这样思惟观行以后,就能断身见,断我见。

首先要正念观察自己的呼吸,入息的情况全部知道,入息以后,再正念而出息。观察自己在往外呼气,从丹田的这个位置,气息一直往上运行,经过的路线都应该知道,然后气息从口里轻轻的吐出去。整个过程要清楚知道,心念都没有没有散乱,人也没有昏沉。如果昏沉了,呼吸状况就感觉不到了。

原文: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

释:呼吸变长,进入长入息时,心里知道我在长入息;之后长出息的时候,知道我在长出息。

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训练好以后就进入下一步,心静下来以后,入息出息都会变长。为什么会变长?因为心静了以后,呼吸的通道就都打开了,中间没有阻塞的地方,气息就会一直下到丹田,于是入息的时间就长,身体也就变得健康,因为这中间气脉的运行,会把身体里的病气排出去。如果身体不健康,呼吸到胸口就过不去呼出去了,只到了半路,到达不了丹田,有的比较严重的到喉咙口就呼出去了,这种人身体相当虚弱。

长入息时,正知正念,知道自己现在的入息非常长,非常缓慢,吸一口气有可能半分钟,有可能达到一分钟。如果定力逐渐加深,到了四禅定的时候,连呼吸都停止了,说明禅定是非常深的。定力越好,呼吸就越慢,越轻柔,越和缓;如果定力不好,呼吸的声音就粗重,别人都能听得见。能听到喘气的声音,说明身体的通道有堵塞,身体是不健康的。

长入息都知道以后,长出息时也知道,知道自己呼气的时间很长,非常缓慢,非常轻微。这样修行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先做好第一步,然后再做下一步。前面的基础打好打牢固了,下一步就能顺利,那么禅定就能修好了。这样来训练自己的心念,训练自己的定力和慧力。

原文:又短入息时。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释:如果入息短时,也要知道我在短入息,如果出息短时,也要知道我在短出息。

长入息和长出息自己都能知道了,有时候呼吸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比较短,这时候也要知道自己现在的入息比较短,很短的时间就吸满,吸气运行不下去了。呼气的时间也很短,一下子就呼出去了,自己也要知道,这也是因为身体各方面的原因所致。就这样训练自己的心念达到统一和专一,定在眼前所作的观呼吸上,这个就叫作定,心止于一处。

短入息和短出息自己都知道,训练到这一步,再往下修习。每个人训练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要看各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佛法基础也都不一样,心念力不一样,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一样,修习的时间长短就不一样。有的人修半个小时,有人要修几天,有人可能要修半个月,有人可能一个月才能达到心念静下来,才能让心念都集中在呼吸上,这个时间的长短都不一定。如果这个基础没打牢固,就不要往下进行,只要有一步没做好,后面的练习就会混乱,不能再修下去了。当呼吸长短都知道了以后,再往下进行。

原文: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

释:修习达到心念力增强了以后,观行的范围要逐渐扩大,由觉知身体的某一处,最后扩展到全身。入息的时候,不仅要觉知到气息经过的通道,还要觉知到全身的状况,整个身体的情况,全部都要知道。就是说,现在从鼻孔开始入息,身体各处都是什么状况,气息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自己都要了知,掌握清楚,心不糊涂。了知自己胃肠的状况如何,心脏的状况如何,腹部的状况如何,头部的状况如何,腰腿的状况如何,手脚的状况如何,全身的状况如何,自己都要知道。

觉知全身的情况,是一点点修成的,因为全身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和相应的慧力、心力才能做到。前面的基础打好了,后面复杂的也都能观行到。观行到这一步,说明定力已经非常好了,定力好,能知道的事情就多了,不是只知一个呼吸状况,可以一边了知呼吸状况,同时知道全身的状况。哪个地方舒畅了,哪个地方堵塞了,哪个地方饱满了,哪个地方空虚了,哪个地方疼痛了,自己都知道。由于心念不集中,气不归元,身体出现摇晃现象,心里也要了知。心念静下来,气脉通顺,身体安和了,自己要了知,最后身体出现的各种状态都要知道,因为心力够用了。这个方法就是觉知全身而入息,定慧都得到增强了。

在往外呼气的时候,自己整个的身体状况也都要知道,都要清楚。这个时候就是心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沉,正知正念,如果不知道不清楚,心念就散掉了。腿的疼痛和舒适状况自己知道,发麻的状况也知道,气血通过去,还是没有通过去也要知道。手的状况也知道,肩膀的状况也要知道,头的状况也要知道,面部的状况也要知道,五脏六腑的状况也要知道,腰和背的状况也都要知道。这时注意力要完全集中,心念力要缘于整个身体,内心才能对身体各部位的情况都了知,智慧力就增广了,定力和慧力就会都同时得到增进。这就是觉知全身而出息的修习方法。

原文: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释:止,是停止的意思。什么是身行?身行就是身体的一切动转、摇动、晃动现象,就是不安静的行为造作。身体内部细微的运行是不能止息的,除非生命结束。在静坐观行呼吸时,开始时身体有动转现象,没有得到静止。因为心没有寂止下来,气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头的摇晃,身体的摇动,身体姿势的改变,眼睛的眨动等等。修行一段时间,心逐渐寂静,气脉就运行顺畅,气血也畅通了,就会感觉身体很舒适、安和,心境平和。这样身行就会渐渐地止息下来,头不动,身体不摇晃,腰不弯,整个身体就静了下来。

在修习中,这些情况内心里都要了知,都要清楚,定慧齐行,相资相助。这样对于修定修慧就有了体验,知道原来身体摇晃是因为气血不通,心不静的缘故。现在气脉运行很顺畅,身体不摇晃,全部静止下来,周身感觉都是顺畅的,内心也是怡悦的。在入息的同时,要知道身体各部位的状况,身体全部寂止下来以后,腿不动了,身体也不摇晃,两个手不摆动,神经也不跳动,眼睛也不动,头也不动,身行全都寂止了。这些情况,在入息的同时,都要了知,内心始终有个知,这就是慧,而且需要慧力相当强。这样我们的定慧逐渐就能得到增进和圆满,这是我们修定修慧的很好方法。

在呼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整个身体状况,知道自己身体的动转都停止了,眼睛不动,头不动,身体不摇晃,腿也不动,腰也不扭动,甚至肠胃都没有很大的蠕动和声响,呼吸也不粗重了,身体表面的明显的活动都没有了。修行心静下来以后,气脉就会渐渐畅通,运行得比较轻微,因为身体里没有阻碍了,业障病气也排除了一些,身体感觉舒适,不想动了,好像有一种力量在包裹着身体,执持着身体,身体自然就不动了。这步修行就是止身行而出息。

观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一步,观自己的呼吸,入息出息都知道;第二步,出入息的长短都知道;第三步,出入息的时候,全身的状况都知道;第四步,出入息的时候,身行都寂静下来了,自己都知道。达到这一步需要修行多长时间,可就不一定了,有的人一天半天就行,有的人需要一个月,有的人需要半年,有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心越散乱,越昏沉,需要的时间越长。所以杂念非常多,身体素质又不太好,就会比别人修得缓慢一些,如果本来就是心比较静的人,半天就可以达到。

每个人的修行基础、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不一样,修行的进程就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出离心的不同,修行的时间和结果就会千差万别。这个修行方法中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内心里始终有个“知”,这非常重要,这个”知”,就是不离定而有的慧,将来修学大乘法参禅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知”,换成一个话头,可以直接参禅,就能明心。

原文: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知我在长转。或短者。知我在短转。

释:佛说:诸比丘们,你们在修习这些法的时候,正好像是做工熟练的辘驴匠或者是辘驴匠的弟子。他们把绳子放长时,知我(自己)在把绳子放长,或者是把绳子收短时,知我(自己)在把绳子收短。

过去古代的时候没有自来水,吃水要从地下打的非常深的水井里提出来,水井上有个摇绳的装置,绳子的一端挂上水桶,然后把绳子摇下去,从井里把水舀上来,这个摇绳的装置就叫作辘驴。负责舀水的这个人,叫作辘驴匠,他在舀水时如果心静的话,就会清楚地知道,他放了很长的绳子到井底,因为井水很深。如果井里的水比较多,水离地面比较近,他放下去的绳子就短,这时他也清楚的知道,或者是想把水桶提上来时,就要收短绳子,这时他也清楚地知道,所摇的绳子的长短他都知道。

我们修定观呼吸的时候也应该像辘驴匠一样,目前正在做什么心里都要清楚地知道,出入息的情况都知道,息的长短都知道,全身的状况都知道,身行止息下来都要知道,跟那个辘驴匠舀水时的专心一意是一样的。这是佛用来比喻观身行的方法。

原文: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知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

释:佛说:诸比丘们,比丘像以上那样专心一意地在长入息时,就知道我在长入息;或者是在专心一意地在长出息时,知道我在长出息。而在短入息的时候,知我在短入息,在短出息的时候,知我在短出息。

这个修习方法就是呼吸比较长时,知道自己在长入息,在吸这口气的时候,很慢很慢,很细很细,时间很长,能达到十秒钟到半分钟或者一分钟,整个过程自己都清楚了知。这个吸气的时间长度,通过修习训练是能达到的,最后还能够停止呼吸,那就是四禅境界了。然后在长出息时知道自己在长长的呼气,在呼出这口气的时候非常慢非常缓,有功底的人,他在呼吸时别人根本听不见呼吸声。没有功底的人,呼吸声音就很大,喘气很粗重,说明他没有禅定基础,心不静,色身上也有些障碍。入息短的时候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短入息,出息短的时候,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在短出息。

原文: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释:往下修习,我在入息时,能够觉知全身的状态,再修习,我在出息的时候,能够觉知全身的状态。其次再修习,我在入息的时候,能够停止一切身行,再修习,我在出息时,能够停止一切身行,静止不动。

修习觉知全身而入息,在吸气的时候全身的运行状况自己都要清楚地知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自己全部都知道。定力强的时候,心缘广大而且深细,了知的范围就广大,了知的事理就深细。如果吸气时,不能觉知全身,说明自己定力还是不足,慧力也不够,致使心念不专一,心力不强,心缘不够广大。这里的专一与广大好像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这时是把全身作为所缘的一个对象,当然需要的定力和慧力都要强,否则就不能做到这点。这是在一点点逐渐地增强定慧,使得心力强大,了别性强。

再修习觉知全身而出息,在呼出气息的时候,对于全身的情况,心里也都要清楚地知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色身的所有状况自己都要知道,都要清楚。如果不清楚,说明自己的忆念还是不够集中,心力不强,定慧还没有训练好。如果在呼吸时,全身的状况都能清楚了,这个功夫不掉散,比较牢固了,就可以接着修习。

再往下修习止身行而入息,在吸气的时候,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静下来了,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身体全部都寂静下来,身体不摇晃了,眼睛不眨动了,头也不动了,胳膊和腿也不动了,呼吸也微细下来,气脉也运行得微细,这些情况心里都要清楚了知。这是通过做功夫,念力集中,心不散乱,身行逐渐地微细下来,粗的妄动就消失了。细微的身行还是存在的,因为生命体活动必须有这些细微的身行,如果没有就入四禅了,否则就是死人。功夫牢固以后,继续用功。

再接着修习止身行而出息,呼气的时候,全身几乎都静止下来的状况,自己都要清楚了知,心不糊涂不散乱。如果不能了知,或者了知的不全面,说明定慧不足,心念还是有点散乱,不是昏沉就是在打妄想。到这一步都修行好了,功夫牢固以后,再往下修习,否则就不要往下修习,直到这个步骤都修习圆满成功为止。

原文: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又于外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释:像这样修习完以后,心或者住在对内色身的观行上,然后又住在对外身的观行上,或者是住在对内身和外身的同时观行上。

观行到这个阶段,按照以上的方法再接着观行内身。内身是指什么呢?有人说是身体内部,是与身体表面相对的。其实整个色身都属于内身,与身体之外的生活环境相对,与外界宇宙器世间相对。内身是指整个的色身,包括身体表面的皮肤,到身体里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血液、骨髓、脑浆内脏等等。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属于内身。

但这个内身再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胜义根里的内相分和胜义根外的外相分。色身的内外相分都包括色声香味触法,色就是眼识所见的肉身,声就是身体发出来的各种声音,香就是身体发出来的香尘,味就是身体的气味,触就是身体本身的饥渴饱饿舒服轻安疲累酸乏等等触尘,法就是色身五尘上的细微法尘。而外身,就是在色身外边的一切六尘境界,包括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不属于身体之内。

身有一个定义,称之为十八界,十八界都属于我们自己的五阴身。十八界包括什么?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前五根我们都能找得到,意根是心法;十八界还包括六尘,分别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还有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什么是色尘呢?自己的身体是色尘,属于内身。身体之外,眼睛能看到的也都是色尘,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成的,属于外身。色尘包括我们眼前的身边的所有物质,一直到整个房间,房间之外的街道,街道之外整个城市,城市之外的整个省,省外的整个国家,国家之外整个地球,乃至地球之外的整个宇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银河系,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十方诸佛的国土,都属于色尘,也就是外色尘,也称为外身。虽然极大多数的色尘我们现在还看不见,接触不到,但也仍然属于十八界当中的法,都属于色尘,与我们眼根相对应,因此我们的外身是非常广阔的。

什么是声尘呢?我们身体内部有很多声音,比如肠胃的响动腹鸣,身体里气体运动、消化的声音;还有从身体里发出的声音,比如打嗝的声音、喘息的声音、耳鸣的声音、打喷嚏的声音、说话的声音等等,这些属于内身。身体外部也有各种声音,身体与各种物质碰撞、接触、摩擦的声音;其他众生发出的声音,有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比如钟表声、空气流动的声音、房间外的声音、大街上的声音、整个城市的声音、整个虚空中的声音、整个宇宙器世间发出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声尘,而且是外声尘,不在身体内,属于外身。内外声尘都是属于我们十八界之内的,可见我们的外身是非常广阔的,虽然极大多数的声音我们暂时还听不到。

还有香尘,我们自己身体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是内香尘,属于内身。周围环境里的气味是外香尘,包括其他众生散发出来的气味,房间里的气味,房间外的气味,山河大地的气味,整个宇宙虚空的气味,都属于外香尘,也属于我们十八界之内,属于我们自己的外身。

味尘有内外味尘,口腔里没有食物时,舌根感觉到的味道,胃里散发出来的味尘,是内味尘,属于内身。有食物时,感觉到的食物的酸甜苦辣咸淡等等味道,是外味尘,与舌根相对,属于十八界之内的法,属于外身。

触尘,包括内触尘和外触尘。内触尘,是在我们身体之内的触,如:饥渴、冷热、温饱、疲乏、舒适、安逸等等,属于内身。外触尘是外界物质与色身的接触所产生出来的触尘,比如在忉利天顶上的太阳照到身上,对身体的触;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四天王天那里的月亮照射到身上,对身体的触;从虚空中来的冷热空气对身体的触;各种物质对于身体的接触和撞击,有轻柔的触比如微风和服装的触,猛烈的触比如石头和重物,这些都是外触尘,属于外身。所以我们外触尘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大,但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心念,还观行不到这么广阔的范围。

法尘,包括五尘上所显现出来的法处所摄色,以及意识心所处的独头境界,散乱心所了知的法尘,定境中的法尘,梦中的法尘。所谓的外身就是内六尘,因为我们根本见不到外六尘,接触不到外六尘,只能接触观察到第八识依外六尘所变现出来的内六尘,因此就把内六尘方便说为色身之外的外身。

十八界中还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组成了这个假我五阴,我们观五阴身的时候,要先观内身,再观外身,然后内身和外身再同时观,这个时候定力就非常好了。如果定力不好,只观行一个法都不容易,因为散乱心不能同时观察到那么多的对相,不能观察全身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也不能观察到身外的一切法。修到这个程度,所具备的定慧是相当好的,都可以作为种子存到第八识中,来世就能得到受用。比如天生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天生就能一心多用,精力都相当的充沛,智慧相当的广大,不同凡响。

观行的时候,先从内身观起,身体内的色声香味触法都要观行到,全面而细致。功夫牢固,再观外身,观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全面而细致。这步的功夫牢固了,然后再同时观内身和外身,里外一起观,全面而细致,所有的法都要观察到,尽量在一念之间都要了知到。做到这点,定慧是极好的,心已经达到很微细了,甚至别人的心念都能感知到,可以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

我们的心掉散惯了,不是散乱就是昏沉、回忆、追悔。昏沉是脑子里昏昏沉沉的什么概念都没有,迷迷糊糊的不清楚,也叫愚痴,要不就是心里散乱,处处攀缘,杂七杂八的事情都在心里打转,不是回忆过去,就是思虑将来,从来不会安住在现前。当我们修定非常好的时候,心念集中,就可以同时观行我们身体内身、外身的各种状况,然后内外身同时都能观照到,都能清清楚楚的观察出来。观到这一步,整个我的概念就在心里形成,关于我的观念就很坚固。身体状况都清楚了,内心里就会有个我、有个身的观念。

原文: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释:心或者是住在观行色身上生起的法上,或者是住在观行色身上消失灭去的法上,又或者是心住在观行色身上同时生起和灭去的法上。

对于色身的观行,要观察生法,心里了知生法。生法就是原来没有,现在出现了,叫作生法。静坐到一定时间,身体会生起各种现象和觉受,包括轻安的觉受和疼痛的觉受,气脉运行起来以后,身体或者感觉轻安很舒服,或者腿开始发麻疼痛,或者手开始发麻发胀,或者内脏器官出现堵塞感觉疼痛,或者畅通,或者出现腹鸣,或者身体变高变大,各种各样的状况都会出现,每个人出现的状况都会有所不同。在观行当中,这些状况内心里面都要清楚了知,知道身体新生出来的觉受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又有什么变化,都要清明了知,不糊涂,这就是于身观生法而住。

再下一步,修习于身观灭法而住。灭法就是原来有的现象现在没有了消失了,比如气脉运行以后,粗重的呼吸没有了,呼吸变得细微;气脉原来汩汩的,动得很厉害,现在也舒缓下来,静静地运行;原来气脉通过时,有堵塞的地方感觉疼痛,现在气脉通过去,疼痛消失不见了;原来身体沉重,现在变得轻安;或者刚才身体轻安,现在突然变得沉重了。这些都是灭法,原来存在的现象现在消失了,这些现象都要清楚地了知。如果没有定力,或者定力不足,心里就不可能了知这些现象,也不能觉知到各种感受。

很多人没有定力,心思就粗燥,每天对自己身体状况都不清楚,连最粗重的喘息都感觉不到。平时心识繁乱,打妄想很严重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不能反观到自心。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的时候,正是妄想最多最乱的时候,心太粗糙了,根本没有反观的能力。如果心稍微静下来,就能反观自己,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也能了解自己的心思是善是不善,发现心念不善就会呵责自己。之前心粗、散乱、昏沉,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现在心细致,有定力了,就能发现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了解自己了。

之后,修习于身观生灭法而住。身体当中什么法出生,同时什么法灭去,一切的生生灭灭现象,内心里都要清楚了知,也就是身体当中的各种生灭变化的现象都要清楚了知,这样定慧就能同时得到增进。身体当中的生灭现象都能了知到,心里的我的观念就形成了。

原文: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释:这样都观行完之后,自己的头脑、思想观念里,就会全都是自己的身体,全部心思都是自己的身体,心里都在念着自己的身体。色身的观念牢牢地占据了整个心思,下一步就要用智慧观照,把有关色身的所有观念都灭除,内心达到清净无为,心无所住。

内心不要再依着自己的色身而住,不要再有身体的观念,要把这个观念泯灭掉,空掉对色身的感受和认知,空去色身我的观念,然后就有可能断身见。或者能入到定中,欲界定或者色界定就会生起来了。只要心里还有个身体的念想,那就不能入到深定中。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不仅是不要有身体的观念,其他的观念也都不要有。世间里一切事物的观念思想,都要排除,都不要有,内心里要空,再空,连空也空,一法都不要有,空空净净,洒洒落落。到这一步,就是另外一种田园风光,离断我见就不远了,甚至就能直接断我见了。

这个方法虽然是小乘的修法,跟大乘的参禅并不一样,但这也是大乘参禅的基础。我们平时散乱惯了,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容易,一旦达到了,生生世世就会受益,所以应该好好修习。同样的修法,男众的散乱心相对比较少,心里惦念的事情少,修定就相对容易和快速。女众的心里散乱得就严重,攀缘惦记的事情比较多,要做到这些就要相对困难一点。应该用智慧思惟,提起正念,认识到心里所惦念的事情,都是无意义的,内心做到放开,就能摆脱掉一些事情的缠绕,修定就能快速一些,智慧心也就容易生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