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第五章 观法而住
第五节 观四圣谛法而住
一、观苦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释:接着往下说,诸比丘,比丘应该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观行而住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解答,诸比丘,比丘应该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灭,如实了知什么是灭苦应该修的道。那么,诸比丘,苦的真实理是什么呢?出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恼闷都是苦,有求不得也是苦,总体来说,五取蕴都是苦。
原文: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释:再往下说,诸比丘,什么是生?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出生、出胎、入胎、再次出生以及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显现,有内六处和外六处的摄受,这些就是生。再次来说,诸比丘,什么是老?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的年岁大了、衰老了、牙齿脱落了、头发花白了、皮肤出现皱纹了、寿命越来越短了、眼耳鼻舌身诸根成熟衰落了,诸比丘,这些就叫作老。
原文: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释:接着往下说,诸比丘,什么是死呢?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寿命终了、死灭了,以及命终时五蕴被毁破、死尸被抛弃了,诸比丘,这就是死亡。接着来说,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三界有法聚集之处有若干程度的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有忧愁感,内心感到愁忧凄怆,这就是忧。再次,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遇到了若干种不幸之事,被一些痛苦所逼恼,心里生起了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这就是悲。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释:接着说,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苦是有关身体上的苦痛,身体上的不愉快,由于身体上的触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这就是苦。再次说,诸比丘,什么是恼呢?恼是有关心里的苦痛,在心理上的不愉快不快乐,由意识触法尘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诸比丘,这就是恼。再次说,诸比丘,什么是闷呢?诸比丘,遭遇到了若干种不幸的事情,心被这些痛苦的事情所逼恼,感到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这就是闷。
原文: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老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对于处于活着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生命之中,我们不愿意出生和活着。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对于处于衰老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衰老之中,我们不愿意老去。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病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死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释:诸比丘,乃至于对于处于病苦之中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病苦之中,我们不愿意生病。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乃至于对于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死亡之中,我们不愿意死亡。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乃至于对处于忧悲苦恼闷法中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忧悲苦恼闷之中,不愿意再有忧悲苦恼闷。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释:总而言之,诸比丘,简略来说,什么是五取蕴的苦呢?众生顺次执取的色蕴,执取的受蕴,执取的想蕴,执取的行蕴,执取的识蕴,简略来说,有执就是苦,有取就是苦,执不得,取不得,更是苦,这就是五取蕴的苦。诸比丘,这也叫作苦圣谛。
二、观苦集谛而住
原文: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那么,诸比丘,苦集圣谛是什么意思呢?现世的所有贪爱都能引起再次的出生,再次出生这三界时,无论接触什么都伴随着喜乐和贪爱,四处追逐以满足自己的贪爱,即贪爱欲界的法,贪爱色界的法,贪爱无色界的法,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今世的烦恼能集成业种,引发后世的苦果,这就是苦集的真理。
再次来说,诸比丘,内心的贪爱是在何处生起来的,又是住在何处、止于何处呢?凡是在世间有爱乐欣喜的事物存在,这种爱乐欣喜心就在所执持的事物处出生,在此处住着,在此处停止下来。喜乐于什么法,心就止住在什么法上,心就被什么法束缚,不得解脱。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什么是世间里可爱的可喜乐的法?眼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根处生起,停在眼根处不动了;耳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根处生起,停住在耳根处不动了;鼻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根处生起,停住在鼻根处不动了;舌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根处生起,停住在舌根处不动了;身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根处生起,停住在身根处不动了;乃至于意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根处生起,停住在意根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根,众生喜爱六根,因为六根能接触六尘,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心就住在六根上,不断的使用六根。是谁使用六根呢?是意根喜爱和使用六根,包括喜爱和使用意根自己,让自己不断地作意触受想思,以不断地取着六尘境界。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色尘处生起,停住在色尘处不动了;声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声尘处生起,停住在声尘处不动了;香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香尘处生起,停住在香尘处不动了;味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味尘处生起,停住在味尘处不动了;触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触尘处生起,停住在触尘处不动了;法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法尘处生起,停住在法尘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尘是可爱可喜乐的法,因为六尘能为众生所用,所有众生都贪爱六尘。是谁喜乐六尘法?是意根喜乐六尘法,贪爱六尘法,不断地在六尘处执取。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识处生起,停住在眼识处不动了;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识处生起,停住在耳识处不动了;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识处生起,停住在鼻识处不动了;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识处生起,停住在舌识处不动了;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识处生起,停住在身识处不动了;乃至于意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识处生起,停住在意识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识是可爱可喜乐的法,因为六识能识别六尘,取着六尘,使用六尘,享受六尘,所以众生就喜爱六识。贪着于六识,是谁喜乐于六识?是意根喜乐于六识,执取于六识,让六识不断地对六尘进行作意触受想思,最终是通过六识来执取六尘,六识是意根用来执取六尘的用具,若无此用具,意根就无所能为,所以意根不愿意让六识灭去,所以修定才非常不容易。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色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触处生起,停住在眼触处不动了;乃至耳触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触处生起,停住在耳触处不动了;乃至鼻触香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触处生起,停住在鼻触处不动了;乃至舌触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触处生起,停住在舌触处不动了;乃至身触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触处生起,停住在身触处不动了;乃至意触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触处生起,停住在意触处不动了。
这是说十二处是可爱可乐之法,六根触六尘,之后就出生六识,就能享受六尘境界,因此众生都贪爱十二处。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意根的贪爱和喜乐,以不断地执取尘境。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之后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眼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眼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不动;乃至耳触之后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耳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耳触所生的受处止住不动;乃至鼻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
乃至舌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意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意触所生的受处止住不动。
这是说六识的受,六根触六尘之后,就有六识的感受出生,众生都是非常贪爱受觉受蕴,心都住于受蕴上,为了受蕴,不惜造作恶业。当然,贪着受蕴受觉的主要还是意根,因为意根的贪,才让六识不断地触和受。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色尘处生起,在取着色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声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声尘处生起,在取着声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香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香尘处生起,在取着香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味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味尘处生起不动,在取着味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触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触尘处生起,在取着触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法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法尘处生起,在取着法尘处止住不动。
六根触六尘受蕴出生以后想蕴出生,意根取相之后,六识就会执取六尘境界相,众生都贪爱自己的想蕴。想蕴是六识接受尘境之后,意根对尘境的取相行为,取着色蕴的相,取着受蕴的相,取着想蕴的相,取着行蕴的相,取着识蕴的相,乃至于取着六尘境界的相。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色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色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声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声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声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香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香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香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味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味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味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触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触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触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法尘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法尘的造作处生起,在对法尘的造作处止住不动。
六根触六尘,意根思择执取六尘以后,行蕴出生,六识就要造作身口意行了,众生的意根都喜欢行蕴,喜欢不断的造作身口意行。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思,就是对六尘境界的执取造作行为,这些行为造作是意根喜乐的,是意根作主抉择的结果,以后的业果就会由此业行而生。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色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色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声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声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声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香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香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香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味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味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味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触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触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触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法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法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法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
贪爱六尘境界的心行,也是众生喜爱宝爱的,不愿意舍弃的,因此众生也都喜乐于对六尘的贪爱。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追寻色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色法处生起,在追寻色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声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声法处生起,在追寻声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香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香法处生起,在追寻香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味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味法处生起,在追寻味法处止住不动;追寻触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触法处生起,在追寻触法处止住不动;追寻法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法尘处生起,在追寻法尘处止住不动。
由于众生喜爱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就会不断的追求六尘寻觅六尘境界,不愿意放弃和舍弃自己的追寻心,所以众生生生世世都在不断的追求和寻觅着六尘境界。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释:心不动念地等待色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色法处生起,在等待色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声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声法处生起,在等待声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香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香法处生起,在等待香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味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味法处生起,在等待味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触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触法处生起,在等待触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法尘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法尘处生起,在等待法尘处止住不动。
众生对六尘境界的贪爱和追求,一开始是比较粗的寻觅行为,寻觅到一定时候,觉得快得到了,就开始等待,细心的等待伺察六尘境界的出现。众生由于这些贪爱的行为,就集起了生死业种,后世就会出生生死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