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細則
第一節 世間法裡的盜罪
一、什麼樣的行為屬於盜?
盜就是不與而取,不經過物主同意,偷偷拿取了對方的所有物,或者是明著拿取據為己有;或者是設計將物矇騙到手;或者是言行逼迫,使物主不得不給與。偷是盜中行為比較輕微的,重的是奪取、搶、劫,其中明奪明搶比暗奪暗搶更猖狂霸道,罪業更重。總之,不經過物主同意,使用一定的手段、方式、方法和途徑,把本不屬於自己的一切法據為己有,名之為盜。
而物主由於某種原因不得不同意,勉強同意,雖表面同意,但內心裡不願意,這也屬於盜。這個同意是指心同意,不是指被逼迫的口頭同意。當然,如果被盜者故意口頭同意,而內心卻不同意的情況,則不屬於盜,而是自己被騙被設計了。
二、表面同意而內心不同意也是不與取
所謂偷盜,就是不與取。別人不是願意給你的,沒有同意給你的,你就主動取走佔用了,名為不與取。但是這裡有個關鍵點需要厘清,有些時候,有的人礙於面子,意識表面同意和答應,但是內心裡意根是不願意的,只是很勉強同意了。這種情況下,使用了他的東西,佔用了他的資源,拿走了他的東西等等,嚴格意義上說都屬於偷盜範疇。別人自願給與,真心實意給與,取了得了才合理合法,假意給與,被迫給與,礙於情面和壓迫等給與的,都不是自願給與的行為,如果取了得了,實質上就是不與取。
被逼無奈,一般屬於強奪取,有時候也可能是輕慢取。這個強,一般是指用勢力、權力、面子、關係等等,造成對方不得不同意,實際上是不同意的,心裡在腹誹和抱怨,這種情況拿走東西和佔用資源,就屬於偷盜。比如說,甲告訴乙,晚上我到你家吃飯,咱倆喝兩盃。乙很忙,沒有時間陪甲吃飯喝酒,礙於面子,不得不同意,心裡卻叫苦。甲吃了飯以後,就等於偷盜,偷盜了乙的糧食和酒,加上時間。甲卻不知自己強行吃飯喝酒,強行佔用了乙的時間,這些都屬於偷盜。
再比如,甲經常到乙處吃飯喝茶聊天,卻從來都沒有付出過飯錢和茶錢,乙單方面付出心裡是不情願的,可是又沒辦法。這樣不情願的付出,就讓甲犯了偷盜罪。
甲請乙吃飯,結果乙不經過甲的同意,私自把丙帶去了,那麼這頓飯吃完,丙的飯錢怎麼算?實質上算是不與取了。不經過主人同意,私自去人家做客閑聊,佔用主人寶貴的時間,耽誤了主人的大事,這種情況不僅盜用了主人的時間,還讓主人沒辦成事,從而受到了損失,這些損失就是債務。如果主人同意你去做客,你卻私自又帶了兩個人,沒有經過主人同意,這也算作盜,盜的內容除了時間,還有主人的權力。
還有遇事替別人作主作決定,不管別人同意不同意,高興不高興,別人的事情都由你說了算,這是盜用了別人的自主權,別人受到多大損失,你就偷盜了多少東西。下屬替長官作決定,孩子替家長作決定,徒弟替師父作決定等等,都是屬於偷盜行為,損失有多大,就偷盜了多少東西,再加上盜權。
人人都需要懺悔,強勢的人容易犯盜。跟人打交道,一定不要勉強別人,不要讓人為難,只有別人心甘情願的,才可以去做,不要違背別人的意志,不要剝奪別人的自主權。外國講究人權,維護自他基本的權利,很多事情都會首先徵求別人同意,非常客氣。而我們中國人不講究這個,講究人情面子,人情世故,互相之間不太客氣,沒有距離感和邊界感,不知不覺就侵佔了別人,心裡沒有愧疚。這些都屬於做人的德行問題,有德行的人時刻都尊重他人的心理、情緒和感受,以及種種權利,絕不侵犯和冒犯。
三、盜罪成立的要件
在古代,犯偷盜罪需要三者結合:用心、用身、物離本處,缺一則罪不成立。如果是無心而挪動物品到別處,不算偷盜;如果是有心用身偷盜,物沒有離本處,不算偷盜;如果是有心偷盜,物也離本處,卻沒有用自己的身分取,而是讓別人替自己取,也算作偷盜;或者用咒語使物離本處,算作偷盜;或者使用意念、神通等等手段,使物離本處,算作偷盜,除此則不算偷盜。
而在現代社會,所盜物還包括無形質的,不涉及物離本處的偷盜要件,但是如果物的所有權或者是使用權最終變為自己的了,也算物離本處的一種,就屬於偷盜,本處就是指原本主人之處。
現代科技發達,可以不用身分偷盜竊取,物品不僅可以是有形有相的,也可以是無形無相的。如信息、技術、軟體、文档、專利等等,包括盜取名聲,盜取名譽、功勞、獎勵、資源等等,這樣物雖然沒有離本處,但信息卻入到自己腦子裡,名譽名聲技術等等轉移了,歸自己所有了,那就算偷盜,或者復制信息文字,都算作偷盜。只要是沒有被原有主人允許的佔有行為,都屬於偷盜。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大大小小的各層團體為了爭人力、物力和技術信息資源,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對方不允許加以防範而強行佔有的,都屬於偷盜。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間諜,其職業就是偷盜職業,隱秘性極強。
四、所盜之物的種類
盜的內容物問題很複雜,越現代化,人越自我,眾生的所屬物越多,從前想象不到的,現在都擁有了,其中的所屬物,不僅僅是指眼能見、身能觸的物質色法,也包括眼不能見、身不能觸的無形無相的法,類似於信息之類的法。其實盜的對象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五蘊十八界一切法,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六根、六塵和六識,涵蓋了一切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以及心和心所有的法,具體內容一一細數起來,簡直數不勝數,能盜所盜的法,都屬於個人五蘊十八界中法,歸個人所有,如果別人不經過主人同意,強行據為己有,那就是盜。
現代社會科技越發達,能盜所盜的法就會越多,讓古時人想都不敢想,古時人即使犯盜,也就盜個財物,多說盜個人而已,都是硬邦邦的實物,如今卻是盜實物硬件的越來越少,盜非實物軟體的越來越多。下面一一細數一下,雖然是數不清,也羅列不全,但大概歸納一下,有助於學佛人對照反觀,自查自省,並且能及時懺悔,盡量消除一些罪業,以消除修行路上的障礙,去惡向善,改往修來。
關於五戒中的盜戒,能盜所盜的法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有形有質的物質色法;第二種是無形有質的色法;第三種是無形無質、非色非心的法;第四種是心法;第五種是心所有法。
第一種有形有質的物質,眼能見身能觸,耳也可聞,鼻也可嗅,舌也可嘗,這就是錢財珠寶和各種物品,都是色法,包括人和畜生的五陰身以及器官,也包括屍體等等,這些大家都能清楚。
第二種無形有質的色法,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但身可以觸,意識和意根可以感知,比如人體所蘊含的磁場,修行人修出來的能量場、氣場等等。磁場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能量,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不同的磁場,對人的影響也不一樣,有相生相克的屬性,未經本人得知和允許,擅自偷盜別人殊勝的磁場能量以滋養自身,也算是偷盜。不僅磁場,包括精力、能量、精、氣、神等等,擅自侵奪佔用都屬於盜,比如採別人的精,補自己的氣,採陰補陽等等都屬於盜。
第三種無形無質的法包括:名聲、名譽、權勢、地位、功德、形象、品德、專利權、商標權、時間、秘密、自主權、抉擇權、表決權等等一切權利、利益,把別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如專著、論文、專利、發明創造、構思、構圖等等,具體劃分可能要分成許多種,種類不同,歸屬也不同。
第四種是心法,偷心,欺騙他人的感情,矇騙他人前七識,以騙取信任,把別人喜歡的據為己有,把別人見聞覺知的法據為己有,以及使用手段,讓別人見聞覺知生出錯覺,生出誤解誤會等等。
第五種是心所有法,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十一善。比如抑制別人的感受,剝奪別人的思想,代替別人作主和抉擇,把別人的想法和見解據為己有等等。
五、對色聲香味觸法的盜
犯盜的內容五花八門,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不僅僅是眼能觸的物色,還包括耳能觸的聲音、鼻能觸的香塵、舌能觸的味塵和身能觸的觸塵,如果兩個人在悄悄說話,說的內容肯定是秘密的,不希望其他人知道的,那就不要故意去偷聽,偷聽就犯盜。
香塵氣味是揮發品,如果是別人珍貴的,就不要特意去嗅,尤其是供養諸佛菩薩三寶的香味,要避免嗅聞。供養天人、鬼神、非人的香味,更不能去嗅聞,那等於飲食一樣。飲食的味塵不容易偷盜,但是也不是絕對不能。比如食品做出來,不經過允許就先品嘗了,病人癱瘓在床,不能自主吃飯,需要喂食,他們也需要享用飯食的味道,喂食他們的時候,盡量不要品嘗味道,應該保持原味喂食。
觸塵盜用的機率不多,但是也有。盜取他人身邊器具的冷熱溫度或者是身體上的溫度,以及身體的接觸,不經過對方同意就是盜。柔軟細軟的物品不經過主人的同意就去觸摸,造成淩亂變質,床鋪被褥等等細軟舒適品,主人未用,先去接觸和躺臥,都屬於盜。主人不在意,則不屬於盜,若在意則犯盜。
盜法是什麼情況呢?法包括五塵上的法,以及與五塵無關的獨影境。五塵上的法是法處所攝受的色法,屬於與色聲香味觸相關相似的法。如色法塵,是看得見的物質上的形色、表色、無表色。人的姿色形儀氣質等等,花兒的姿態、韻味等等。如果不被允許就去訢賞享受,就犯盜。聲音的表色無表色也是法塵,如果不被允許,擅自訢賞音樂,享受聲音的美妙悅耳,就犯盜。香味觸都是如此。
不與五塵相關的法塵,是非色法,五識不能知,五俱意識不能覺,只有獨頭意識才能覺知。這時候法塵就是獨影境,包括定中獨影境,夢中獨影境和非定非夢的散亂獨頭意識所思所想的境界。那麼這部分內容能被盜嗎?把別人的思想境界,當作是自己的思想境界去宣傳,把別人定境夢境當作是自己的境界去宣傳,把別人的見解當作是自己的見解去宣傳使用,把別人的策略、戰略、方針、指導思想,當作是自己的去宣傳使用,就是盜法。如果是對方同意授意允許的,對方不在意的,則不屬於盜法。
周遍觀察下來,人間處處無不盜,人心自私自利,只為個人安樂,從不顧及他人,一切處都在盜取侵佔侵略。眾生無始劫以來最大的盜,就是盜取色聲香味觸法,盜取如來藏中的一切寶藏,從不自知,不羞愧,不感恩戴德。
佛最初講法也涉及到善法,比如五戒十善,滿五戒得人身,十善足升天。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以此基礎再次第進修阿含解脫道,苦集滅道四聖諦。佛法就是善法,包括世間善法,但不僅僅是世間善法,不僅僅是娑婆世界南瞻部洲人類的善法,最主要的是出世間的善法,修出世間的善法才能滅除無明,得大解脫,得成佛道。
六、五戒中盜戒的範圍
凡是不經過物主允許,得到了不屬於自己所有的東西,不是自己的,卻要佔為己有,都屬於盜。偷盜範圍很廣,包括盜別人的功德,盜別人的名譽,盜別人的成就,比如說在一個團體中,甲是第一好的人,而乙卻說自己是第一好,乙把第一好的名譽歸為自己所有,甲的第一好的名譽就被乙佔有了,乙的行為就屬於盜取了甲的名譽。
某項工作明明是甲做的,而乙卻說是自己做的,乙就盜取了甲的工作業績。一個團體中甲擁有某種權力,而乙卻不自覺的行使了這種權力。乙就盜取了甲的權力。這種盜,也可以說是妄語,一種身口意行可以觸及兩種戒行,同時犯兩種戒。
七、對無形物質資產的盜
不經過主人允許,私自散佈出售個人、家庭和團體信息的,也屬於盜。把別人的個人隱私、家庭隱私隨意散佈,或者提供給第三方,即使是夫妻關係,另一方不願意散佈的,如果私自散佈,都侵犯隱私權,都屬於盜。各個團體的種種保密信息,如果通過各種方式獲取,隨意散佈買賣,都屬於偷盜。尤其是企業的科技信息,各種專利和人才,私自提供給第三方,或者是自己取用,挖走人才和技術,都屬於偷盜。如果在別人和團體所在處,私自安裝監控,竊取相關信息,屬於偷盜罪。
偷盜不一定是偷盜物品,所以即使沒有物離本處的現象發生,所有權使用權的轉變也屬於偷盜。比如說公司與員工之間有約定和協議,要求員工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或者是若干個小時,一月工作若干日,公司每月即付若干薪資酧勞,以及加給費每小時或者是每日若干,雙方同意,協議生效。可是員工在工作中遲到早退,偷奸耍滑,實際的工作時間大大縮水,工資卻照常,這種行為就屬於偷盜的行為,合計少為公司創造價值超過古代五錢的,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業績沒有受影響,沒讓公司受損失的,則不算偷盜。
另一方面,如果員工兢兢業業,圓滿完成每天每月的工作量,公司卻無故克釦工資,公司也屬於偷盜,超過古代五錢的,公司主要長官和職責人犯不可悔罪。社會職場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不可勝數。
偷盜還包括偷稅漏稅,作假賬,到其他企業挖人、挖客戶、撬生意,這些內容太多了,數不勝數。偷稅漏稅不僅違背國法,也犯盜戒。凡是生活在國土中的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國家法律規章制度,不管是非學佛人還是學佛人,不管是世俗團體,還是佛教團體,都應該遵守所在地的法律法規。佛教團體和個人都不應該例外。有的佛教團體有一些營收,比如香火錢等等,按照法律應該納稅,寺院團體免稅部分除外,不免稅部分,偷稅漏稅超過古代五錢的就犯戒。如果經營有關三寶物部分,都違佛制,比如經書和佛像等等,屬於販賣三寶,於國於教都違反律法。
八、盜就是奪人所愛的行為
把盜的內容都概括出來以後,並且把盜的行為闡述清楚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世間究竟有多少人犯盜,盜的現象有多普遍,包括學佛人。只有君子不盜,君子們能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世間又有幾個君子?古代君子,身清心清,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一般都不會有盜的心行,他們懂得尊重別人,不會剝奪眾生所有物。現在很多飼養寵物的,給寵物貓、狗做絕育,這些都算未經貓狗允許,剝奪貓狗的生育權。尊重眾生,就不會侵犯眾生,也不會有盜的心和行,自私、跋扈、蠻橫的人,會經常侵犯眾生利益,時時處處都有可能侵犯,而不自知。
任何一條戒拿出來,都是非常的深和細,如果有條件、環境和福德,條條做到,真的就能把意根戒的死死的,就會無心於非法之事,慢慢地非非法之事也無心了,道業就增進了。君子不奪人所愛,如今世間人都貪欲熾盛,爭強好勝,好大喜功,自我表現欲強,都想高人一等,這樣的人能不剝奪和侵犯眾生嗎?個個要凸顯自己,用貶低別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心都不夠善良。
九、心不越距則不犯盜
按照菩薩戒來說,只要心想不屬於自己的錢財物、名譽和眷屬等等一切法為自己所有,那就已經犯了盜戒了,比如心想著別人的家親眷屬,那就屬於偷人了。心想偷偷借別人的光,用別人的東西,那就犯戒了。心地清淨的人不但行為不越距,心念也清淨不越距,心裡不惦記著想念著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心不想,行為就不會出現,所以修心防心是根本。自己有則用,自己沒有,或者努力,或者息心,千萬別惦記別人的,要有骨氣有氣節,不能做賊,總是靠偷過日子,欲望大,能力又跟不上,只能去盜。人太窮了,什麼都沒有,只好偷,越窮越偷,越偷越窮,什麼時候能脫離貧窮?
受戒之後,才能叫犯戒,不受戒者,不叫作犯戒,雖然如此,這些都屬於做人的範疇之內,不管是否學佛,是否受戒,都不應該有盜的心和行,人就應該是正人君子。終日爭名逐利,奔波到頭時,都是一場空,白白造作罪業,不得私利,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十、用算卦等方式窺探對方的信息屬於盜
以世間神通、算術等非法獲取別人秘密隱私,屬於偷盜。有一些人懂得易經八卦,會使用易經八卦來測算別人的商業秘密、企業信息以及需要保密的信息和資源等等,各類信息一般來說都屬於個人和團體的秘密,不經過同意就測算和掌握了別人的信息,就屬於偷盜行為。如果價值重大,所犯的罪也重大,如果讓對方受到物質利益或者是名譽等方面的損失,則罪過更大,不可懺悔。尤其是對於三寶,更不可有任何偷窺的心思和行為,不被允許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千方百計地打探、揣度和測算,做正人君子,心正人正了,德高望重了,才能成為聖賢。
鬼神私自侵入並佔有別人的生活空間,則屬於盜;生產假冒偽產品,亂用職權,冒名頂替,也屬於盜。美國講人權,每個人做人最基本的正當的權利,如果被別人使用、侵佔、剝奪了,也屬於盜,受法律制裁者和非法的不正當的權利除外。父母替子女作決定,子女替父母作決定,互相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會同意,人與人之間互相代替作決定,不通知對方,也屬於盜,屬於盜對方自主權的行為。
人使用地球上基本的生存條件,是每個人平等的人權,不該被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剝奪,否則就屬於盜。比如一塊公共區域,屬於公共範圍或政府管理範圍,如果個人私自圈起來搞停車場,強制性收費,自己本無權獲取利益卻獲利了,這就是盜。善於使用心機的人,只想得不想與,就是盜心,有佔便宜的心都是盜心。
我性越強的人,越不尊重別人,不拿別人當回事,就會強行代替別人,侵犯別人,冒犯別人,壓制別人,利用別人。現代的商業戰爭,各種戰爭,實質上是什麼?是剝奪戰和侵略戰,都屬於盜。好多事,無論個人或是國家因為愚癡無明,欲念熾盛,而犯了盜。
十一、三惡道裡盜的現象
三惡道眾生在六道裡是最貧窮的,地獄眾生因為極度痛苦,沒辦法造惡業,所以才沒有盜之說。惡(餓)鬼眾生因為有神通,容易生發出盜,有食人精氣者,有附人身體者,使用人的一切資生用具,屬於盜命而活。畜生則一是互相殘食,二是依靠人類,或者被人畜養,或者偷食人類食糧,少數種類畜生依靠大自然而活,比如蜜蜂採花釀蜜,蟬蛹食桑葉,牛羊吃草,不靠偷盜自活,而恰恰是這部分畜生,反倒被人類算計,比如蜜蜂辛苦釀蜜,到頭來,蜜被人類和其它畜生盜走,畜生普遍都靠偷搶鬥爭存活,習性固定了,因為貧窮無能,沒別的辦法。
畜生的惡業暫時盡,福報足夠投生為人時,於是暫時做個人,卻又沿襲了畜生盜的習性,而沒有多少人的習性,所以大部分人也是互相盜,因為習慣了就不以為然,還認為理所當然,惡人不知道自己惡,精神病人不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就是這樣。
從天界下來的人,一般來說孤傲清高、大度、樂善好施,不屑於用別人的東西,心有潔癖,身也有潔癖,不做下賤的偷盜之事。
十二、與畜生有關的盜
盜的內容物包括世俗界裡一切不屬於自己的法,人事物理信息不屬於自己的,如果私自拿到手,就屬於盜。不是自己的卻想擁有,不經過擁有者同意,都屬於盜。盜有知而盜和不知而盜兩種,前者罪重,後者罪輕。
有人問剪羊毛算不算盜,如果剪自己家羊的羊毛不屬於盜,因為對羊有好處,羊也願意被剪毛,而剪別人家羊的羊毛就是盜。採集野生的羊怎麼算?羊毛是屬於羊自己所有的,這時候要看羊是否喜歡被剪毛,如果剪毛感覺身體舒服,羊不反對,則不屬於盜,如果羊躲避被剪毛,卻強行剪,就是盜羊的毛。
這和取蜂蜜不同,蜜蜂無論有沒有人養,它們都護著自己的蜜,不希望被任何人拿走,也不願意人類用白糖來偷換,所以不管誰取了蜂蜜,都是盜。賣蜂蜜的人盜來蜂蜜屬於個人所有以後,買蜂蜜的人就不犯盜了,只是欠了蜜蜂的債,以後要按高倍利息償還。而殺畜生賣肉的人,不僅犯殺罪,也有盜罪,買肉的人雖然沒有盜罪,但是欠了畜生的債,將來要按高額利息償還。穿皮草皮鞋既是殺生人的幫兇,同時也欠畜生債,將來要高倍利息償還。
現在市場賣的雞蛋,一般都沒有生命,不能浮出小雞仔,因此吃了不屬於殺生,只是欠母雞的債,需要償還。但是吃的雞蛋越多,養雞人越會虐待母雞,母雞越遭罪,人越勞累母雞,欠母雞的債越多。如果都不吃少吃雞蛋,母雞就隨緣下蛋,不被虐待。
十三、挖掘和使用鑛植物算不算偷盜?
世界中的鑛植物屬於無情物,其主人是一切眾生,也包括畜生在內,所以一切眾生都可以挖掘和使用,但不能影響和阻礙他人的使用。只要不把鑛植物用盡,不斷絕其他眾生的享用,不超過使用量,就不犯盜。天生的山中物,有些眾生去挖掘,這是可以的,但如果把根也挖掘出來了,致使這種物質不能再生,造成絕種,這就屬於偷盜了,侵犯了所有眾生的權益。
有些鑛植物,國家規定只有國家可以開採開發和使用,國家的就是全體公民的,個人再去取用,就是盜國家盜全體公民的。有些山地林場等等承包給團體和個人了,則屬於團體和個人所有,如果團體和個人不允許別人隨便去挖掘和使用山中物,違犯則屬於盜團體和個人所有物,如果允許私自去挖掘則不屬於盜。
居民所居住的地區,如果要求居民節約用水,並且規定每戶每月最大用水量,不得超出規定用量,如果居民用水超出當地或者是國家規定的限量,就屬於盜,而且是盜國家的公共資源,盡管超出部分居民也繳費了,沒有佔便宜白白使用,但是在用水量上卻是私自佔用了。因為清淨的水資源對於國家以及全世界來說都是有限量的稀缺資源,屬於國家和世界保護的資源,歸國家和全世界公共所有,私人多用的部分就屬於盜公共資源。
十四、偷盜的果報
有心想偷東西,只要東西拿離原處,就算偷盜成就了。左手到右手,位置有了區別,就離了原處了。這個位置只要物主找不到,認不清,不起疑,就算離原處了。同樣的東西,位置變了,有修養的人不會隨便認領,隨便拿取。沒有修養的人,不管東西在什麼處,是不是自己的,只管拿,別的不管,甚至不管誰的東西,有沒有用,都會當作自己的,隨意取用。
偷盜這件事,幾乎人人不可避免,太隨意了,隨順這樣的煩惱,自己的損失很大,至少一千倍的償還,並且還會得貧窮的果報。偷寺院裡的東西,有德人的東西,就不是一千倍了,一萬倍都是少的,十萬百萬千萬倍無量倍都有可能。想偷東西的時候,可要掂量著點,可別吃大虧。另外公共團體的東西,國家的東西,千萬別偷,需要償還的人太多了,根本償還不起,還會生生世世貧窮。為團體工作的時候,如果沒有報酧,沒有工資和獎勵,不用抱怨,那可能就是在還債。
十五、偷盜之後如何還債?
問:很多很多年前,我在飯店偷過一盒牙簽,現在想買一盒新的補償,算不算還債了呢?
答:除了補償原價原物之外,還應該要加利息,因為現在的物品價值變了,同樣的物品,現在都貶值了,現在的一盒頂不上從前的一盒了。還要考慮對方的損失,和這件事產生的影響,補償的費用要多不少。還要考慮,當時的物品對物主來說可能是有用有價值的,現在的物品即使加上十倍的量,原物主可能都用不上沒有用了,也就是沒有價值了,你補償十倍百倍還是無濟於事。只能看原物主現在具體需要什麼,再決定補償。
有的時候還要考慮對方的精神損失,有的人丟東西精神上沒有什麼影響,有的人在精神上影響就非常大。個別人可能會出現精神病,甚至會失去生命,精神比物質的價值更大更重。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情緒狀態不好的人,千萬不要去招惹,招惹之後如果出現各種心理疾病,那就不是用錢財能補償得了的了。
捨棄物品的布施所得的福報能不能把從前偷盜的失福觝消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視兩種物品的價值,和自己的兩種用心而定。物品的價值先不說,就說用心,以什麼心態布施,心量有多大,決定了所得福的大小,從前以什麼心態偷盜,有沒有愧疚心等等,決定了罪業的大小和失福的多少,兩相比較,再加上孽息,就會知道罪福能不能相觝。
十六、撿東西算不算偷盜?
如果在路上丟失了財物,自己對這個財物不執著,已經放棄了所有權,那麼有人撿到財物據為己有,則不屬於盜。如果自己對這個財物很在意很執著,意根不肯捨棄所有權,一直在尋找,如果有人撿到財物不歸還原主,則屬於偷盜。如果一個人高興正是另一個人不高興的時候,所以菩薩不希望在路上撿到東西,不希望有人丟東西,不希望眾生生煩惱,就像醫生行醫治病卻不希望病人越多越好,不希望藥品賣得越多越好一樣。但是真遇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也得撿拾,撿起之後想辦法歸還給物主,不讓物主著急難過,這也是慈善和慈悲。
如果是別人已經不要的物品,丟到垃圾堆裡,任何人都可以隨便撿回去使用,不屬於盜。因為物主的意根已經把東西捨棄了,物品就是無主的,可以隨便拿走使用。佛陀時代的出家人,都是到死人堆裡撿拾被人丟棄的破衣服和裹屍布,回來洗淨,縫縫補補之後就當僧衣穿了,那些出家人都心空無我,把色法也看空了,不嫌棄撿來的破舊衣物。
如果有人把東西送人以後又反悔了,以是自己的東西為由強行要回來,則屬於偷盜。因為東西送人之後,就已經易主,你不是那物的主人了,如果強行要回,就屬於強搶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