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二部)
第十六章 真與妄的區別
一、覺分為真覺和妄覺,能夠覺煩惱的心,一定是妄覺七識,而真覺不覺這些。因有妄心的覺,眾生才知道有煩惱,因有真心的覺,眾生才能生起煩惱,現起煩惱,煩惱才能出現,妄心才能反觀自己的煩惱性。這兩種覺起著不同的作用,妄覺本身就帶有煩惱,然後再感知自己的煩惱。真覺是煩惱的來源之處,但本身沒有煩惱,也不會感知煩惱。
所以才說煩惱即菩提,煩惱與菩提的關係,就是非一非異。非一,菩提不等於煩惱,煩惱有生滅,菩提無生滅,煩惱依靠菩提生,菩提自己不用生,不靠外緣就能存在,煩惱滅了,菩提不滅。非異,煩惱來源於菩提,是菩提的一部分,也是菩提的作用顯現。所以在有煩惱之處,就能找到菩提。開悟就是在吃喝拉撒、行走坐臥、嬉笑怒罵、舉手投足這些煩惱中,識得那個沒有煩惱的菩提心體。
二、平等覺性分為如來藏的先天覺性,和後天修出來的覺性。先天覺性就是如來藏的覺性,了知如來藏的覺性,就要學習如來藏的體性,然後再參禪證悟如來藏,就會親自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體性。尤其是見佛性以後,在六根上都會證得如來藏的奇妙的覺性。沒有明心開悟見性,沒有找到如來藏,就不能如實地了知如來藏的覺性,都是相似的覺知如來藏的覺性,不是親自證得的。
後天修出來的覺性,就是覺知心七識的覺悟性,覺知心的覺悟有很多內容和層次,有小乘的覺悟、中乘的覺悟和大乘的覺悟;悟前的覺悟,悟後的覺悟,都是七識對一切法的正確的認知和理念,與從前比較有覺悟了。
把真心和妄心兩種體性分開,分別清楚就知道了。尤其是沒有找到真心的時候,所有的覺悟都是妄心七識所具有的。明心見性以後,意識心會漸漸地皈依於真如如來藏的體性,向祂學習和靠攏,意根也同時受到熏陶,逐漸減輕貪瞋癡性和意根的不平等性,漸漸地增長其平等性。
所以後天的平等覺性,就是指意根的平等對待一切法的體性。意根由原來的不平等性,轉變為平等性,其轉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入初地時,意根第一次正式地轉識成智,其體性轉變成具有一分平等性了。第二個階段是入八地時,意根第二次轉識成智,轉變成更平等的平等性智。第三個階段是臨成佛時,意根最後一次轉識成智,轉變成徹底的平等性。只有意根轉識成智以後,才能達到初步的平等性,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有自性清淨心,都能成佛。
意根的平等覺性,到達佛地才能真正地具足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看眾生的真如自性,了知眾生從自性清淨心這個角度來說都是平等的,因此公平對待一切眾生。佛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以慈悲心來觀照著眾生,不是說看眾生善,佛就對眾生慈悲;看眾生不善,佛就不慈悲於眾生。但是佛是有無量智慧的,觀照眾生也要分清眾生的根基利鈍,根據眾生所需。沒有證悟如來藏時,所獲得的覺悟都是意識心的覺悟,明心見性以後,意根就覺悟了。
覺悟分成很多種,有凡夫的覺悟,有賢人的覺悟,有十地菩薩的覺悟,還有佛的覺悟。凡夫的覺悟是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想要離開苦受,想要修行明心見性證解脫;賢人的覺悟是覺悟了法界的實相,獲得了智慧,希望能夠得到徹底的解脫和成就;十地菩薩的覺悟是獲得了無生法忍的大智慧,希望能夠自利利他,地地增進,盡快圓滿佛果。後天覺知心的真正覺悟就是明心見性,找到如來藏以後,覺一切法都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所出生和顯現,覺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
三、眾生都有本覺,就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因為無明,一直沒有發現這個本覺。如果發現了這個本覺,就打破無始無明開始覺悟了,這就是始覺。覺知心開始覺悟了,名為始覺,始覺依本覺而有,始覺的對象就是本覺,因為沒有本覺的助緣,覺知心也不能開始覺悟,那也就沒有始覺了。始覺之前,就是覺知心的不覺,因為有無明,覺知心才不能覺悟本覺。這個覺知心的不覺也依本覺而有,不覺的無明種子是存在本覺之中的,不覺的覺知心是依本覺而出生的。
本覺,是本來覺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迷惑顛倒過的心——如來藏。我們常講:真如無知無不知,無覺無不覺,無念無不念。真如就是本覺,祂沒有一法不知,沒有一法不覺,沒有一法不念。如果有一法,祂不知不覺不念,那就沒辦法變現這一法出來,也沒辦法輸送相應的種子,那麼這一法就不能形成,不能出現。
有一樣不知就是無明,本覺沒有無明,祂什麼都知。但是祂這種知,不是像七識心的那種知,是知一切法的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狀態,不知具體內容和概念,是一種無心的知和不分別的知,體性絕然不同於七識心。七識的知,只限於六塵境界,頂多知道個如來藏之理,世出世間之理。本覺的知,包括三界所有法,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知不覺不念,非常神奇,因為祂出生和執持著一切法,時刻都與一切法在一起。越探究祂的知,對於三界宇宙萬有的來龍去脈越清楚明了,我們的智慧就越高,越與本覺相應。
四、覺有真覺和妄覺,妄覺是七識心,真覺是如來藏。七識心常常能覺六塵世俗法,有時就能覺出自己有妄念,有貪瞋癡了,犯戒行了,覺了以後,就糾正過來,以為糾正過來就是覺悟了。其實這個覺悟還是七識心的覺悟,是妄覺,不是真覺。而真覺就是真如如來藏的覺知性覺悟性,祂從來不覺悟六塵具體境界,不知道五陰此時有沒有妄念,犯沒犯錯誤,有沒有貪瞋癡,也不會去糾正過來,這些事真覺都不會做,祂永遠不分別六塵的各種境界法。所以六塵現前時,真覺永遠是清淨無為的,只有妄覺是有為的或者是不清淨的。兩個覺我們應該仔細分別清楚才好修行。
平等覺性也有兩種,一種是指如來藏的本來就有的覺性,另一種就是後天通過修行而出現的覺知心的平等覺性。真正的平等覺性是先天就有,永遠不變異,永遠不會消失滅亡的,不管眾生是如何貪瞋癡,如來藏的覺性都不消失也不隱藏。未悟的眾生如果認為有個我,而造作染污業行,他的平等覺性也不會消失不見,因為如來藏永遠不滅。
只是眾生由於認假,而不見真,或者是忽略了真,暫時不能發現有個平等的覺性存在,一直在作用著,這就是眾生的無明。眾生因為有無明,他的如來藏就好像是隱藏了,實際不是隱藏,更不是沒有如來藏,是眾生自己有無明,有遮障不見罷了。對於悟道的人,如來藏也不是自己就顯現出來了,而是因為打破了無始無明,心不迷惑了,就能時刻觀察到如來藏的功能利用,因此如來藏的平等覺性,其隱顯是因人而異的。
後天修出來的覺知心的平等覺性,是七識心去除一分染污後的覺性,是生滅變易的,有時在,有時就會消失滅亡,因為有生必然有滅。無我的覺受也是意識通過觀察,覺得五陰是無我的,這是意識心的覺受,不是如來藏心本來的無我覺受。
意識心的無我或者是意根的無我,必須通過深修禪定之後觀行參究,才能證得。六七識通過觀照五陰中無我,十八界中無我,蘊處界和合衍生的一切法無我,確認這些法中的無我性,從而證得大小乘的果位,將來就能得到解脫,究竟成佛。先天的平等覺性和後天的平等覺性,這兩種平等覺性都是極其寶貴的,沒有第一種,就沒有第二種,有了第二種覺受,就能解脫和成就佛果。
五、有人說第七識的知就是佛性,這種見解真妄不分,不解佛性的妙用。第七識雖然也有知,但是第七識的知,與佛性的見覺性是兩種功能作用,不是一回事。雖然佛性不離第七識而存在和顯現出來,但是第七識的知,其內涵與佛性大相徑庭。第七識是如來藏裡的識大所起的作用,佛性是如來藏裡的見大所起的作用。《楞嚴經》裡講的見大,就是佛性,佛性不需要思惟得太明了,不需要深入參究,太明了時,福德和定力又不具足,見佛性就很困難。
明心以後,修好禪定和福德,二者都具足時,再參究佛性,就有機會得見佛性。如果差一個條件,見性就沒有指望。所以條件不成熟時,不要去深究佛性的內涵,應該多修福德,多修定力,當未到地定很深時,再細心參究佛性,那時就有機緣見性了。
第七識都知些什麼法呢?因為第七識有不太細致的了別慧,第七識知六塵的法塵境界,知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一切法塵相,但只是知個粗況,不知細節和具體內容。如來藏現起什麼,第七識就緣什麼,緣什麼就知什麼,但那個知,不能知道具體的法塵是什麼,只能知個大概輪廓。
我們參禪用的知,表面上和前期階段還是以第六識的知為主,在參禪的後期階段和深層次裡,卻以第七識意根為主,第六識配合第七識,提供一些相關和必要的理論依據,第七識才能深細的思量和抉擇。但是第六識的知性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第七識的知,第七識一直在深細的運作著,第六識才能有其分別了別性。參禪主要用意識來參,用意識這個知性,把這個知修好了,時時刻刻帶著這個知的念,懸掛在意根心裡,再把這個念轉換成話頭,就能參禪了,非常快。知念一轉就是參禪的念,把心心念念知道一切法的念,換成話頭,換成一個公案,換成某個法的內涵,就可以參究,有朝一日就能證悟。
六、問:楞嚴經上佛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此不可還者,就是最後剩下的此能知之性,了了分明,不著見聞。這個能知之性是自性真如嗎?
答:楞嚴經中佛所說的不可還者,是指眾生的佛性。佛性不能歸還於任何一個世間法,因為佛性不從任何一個世間生滅法中而來,不是因緣所生法,而是歸屬於如來藏的性用。佛性在六根六塵上運作,但不見六根和六塵,能見六根和六塵的是妄心七識。
了了分明時,明的是什麼內容,這是最關鍵的;如果明的是法塵境界,那是意識心所明的,自性如來藏並不見法塵、不知法塵、不明法塵,只要有個明,就有見聞覺知性,能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至少也能知入定與否的法塵境界,這就是意識的知,是意識的明。
了了的了字,是清楚明了的意思,意識只要存在且不散亂,就能清楚法塵境界;而如來藏從來不清楚法塵境界,絕不了了。了了分明,來自於法塵境界,由法塵境界所引起,如果法塵境界消失,就沒有了了,這個知就是可還的,因此是生滅虛妄的。能知之性,要看知個什麼,如果知法塵,知自己有沒有入定,睡著就不知了,那這個能知就是意識的知,是生滅變異無常法。
楞嚴經裡所說的不還給任何一個法的,沒有來源的,不生不滅的,就是如來藏性、佛性。在斷我見時,把可還的生滅法都否定掉以後,參禪就能證得那個不能還的如來藏或者佛性。把六識七識的能知之性,都否定掉,才能認清那個不生滅不可還的如來藏。如來藏的能知性,在開悟以後才能證得,如來藏所知的相分,與六識七識知的相分有區別有界限,悟前觀察不到,悟後如果沒有後得智別相智,也很難知道如來藏到底能知什麼法。
七、佛法當中最基礎的小乘佛法,是要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觀察五陰之苦患,明五陰苦之集諦,知五陰苦之滅諦,修滅五陰苦之道諦。然後一一觀行五陰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內心深處真認可了,就斷我見證初果,三惡道的業從此消滅。依照佛的教理用智慧去作觀行,其中也不離戒律的修行,不離禪定的修行,以及福德因緣。
觀行時主要是識陰的虛妄不容易觀行,尤其是意識心太深細,也很廣泛,把意識心找全,然後一一都否定掉,認可這些識心作用的虛妄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對識心的體性作深細的了知,然後把識心的所有作用處都找出來,再觀行其生滅虛妄性,就能有把握把我見斷徹底。意識心的境界很廣泛,大家一般容易知道散亂和起煩惱的意識是生滅和虛妄的,可是往往卻不知意識入定,變得深細和清淨,不起妄想,沒有念頭時,這個境界也是生滅虛妄的,此是意識定境,非是不變的真心境界。
既然是境界,境界就是法塵塵境,法塵境界是意識心所分別的對象,那麼知道入定了、進入定境了,這個知定境的是意識心,是生滅法,不是我,不是真實的。因為出定以後就沒有定境了,於是念頭就又產生出來了,這樣有變化有生滅之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不變異法。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真心永遠在定中,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沒有增減變化。
佛在楞嚴經中說: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佛說的就是這種入定的情況。祂老人家早已料到眾生難以識別真假,尤其是末法時期,眾生福薄,邪見熾盛,不能認清和辨別真偽,世尊特在楞嚴經中專門提示,以警示後人。
八、眾生一般來說都是有很多的分別,但也都是在世俗法中的人我是非的小事上來分別,心當然是不清淨的,往往能感召生死。但是在大事大非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分別,善於分別,才能分清是非對錯,行於正真,不落因果,也不落生死。尤其在佛法的修證上,更應該好好分別,才不至於走錯路;如果不分別,修錯方向,不但不得解脫,反而更增生死。一切事情都要善於分別,沒有智慧就分別不清楚,是非和善惡都把握不準,身口意行就不能清淨無餘,也不能行於正真。
在佛法的修證上,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分別,善於分別,內心應該清楚,佛經中以及祖師的各種開示當中,某一法某一段落是講真心如來藏的體性,還是在講妄心七識的體性,分別清楚了,才能不把妄心當作真心,不會混淆真妄二者的體性,修行就不會走錯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分別不清楚,就沒法修行了。
如來藏有如來藏的體性,意識心有意識心的體性,二者截然不同。意識心無論怎麼樣,也不能像如來藏那樣不分別六塵,對一切法都無念想;除非是意識心滅了,才不分別了,否則只要意識心存在,就要起分別作用,五遍行心所法當中的想心所是必然要起了別作用的。
九、人的思想是意識心的分別、分析、判斷、思惟、推理等等心理活動,意識有時與前五識在一起共同分別,有時自己單獨分別打妄想,單獨分別打妄想時又叫作獨頭意識,包括夢中和定中的意識活動。意識心的體性有粗有細,細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難發現,有很多時候意識心刹那刹那都在起作用,都在了知。除非意識在滅去時,不起作用,沒有了別性,其餘時間只要意識存在,就在分別著法塵,可是自己卻反觀不出來。為什麼反觀不出來?因為智慧不足,定力也不足的緣故。而當反觀不出來時,有人就說自己達到無心狀態了,或者說自己無念了,還有的說,我證得了無妄想又無念頭的真心了,但是這個誤會太大了。
如果有人做禪定功夫,心裡修到無念沒有妄想時,或者是前念已斷,後念還沒有起,中間這時候,內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當然是意識覺知心,因為這種狀態畢竟是屬於覺知的範圍,否則就沒有了了分明,也沒有清清楚楚,正是意識心了知了這時沒有妄想的法塵境界。
而這時的意識心不是無所不能的,其功能有很多局限,與真如如來藏的功能大相徑庭,無法比擬。如來藏永遠不了知境界,不知道有沒有妄想和妄念,也不知道入沒入定這些事情,祂不了知六塵境,如來藏對於六塵不知也不住。如果把這時了知了沒有妄想的境界意識心當作真如,就認為自己開悟了,這樣錯會佛法就嚴重了。佛在楞嚴經中說,如果一個窮人說自己是國王,就會被國王抓住殺頭。那麼在佛法中,沒有開悟說開悟,冒充大菩薩和法王,更是罪業極重。我們在佛法中修行應該是非常謹慎的,慎之又慎,才能免遭罪報。
真正的開悟,就像五祖說的那樣,若見性,輪刀上陣也見。這個意思就是說,真如佛性時時在五陰的各種活動中放光芒,不必把意識修到無念時,真如佛性才顯現出來,只是在心動得很嚴重時,不容易證得真如佛性而已,不是說在妄想重重心思活動很亂時,就沒有真如佛性了。
所以即使是真的開悟了,也不用意識心在各種境界上鍛鍊自己去除妄想,不著境,不沾染,去除取捨心,以保任這個所謂的見性境界。真正的開悟明心,一悟永悟,即使妄想很嚴重,真如如來藏也不會丟失不見了,這時照樣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如來藏,也知道別人的如來藏是如何起用的,根本不用悟後保任意識心沒有妄想,而認為這樣才是保持悟境。但是悟後如果意識不努力保持禪定,就無法降伏煩惱,也無法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智慧就不會提升。
有貪染的心,才需要保任,如來藏不用你去保任祂,祂永遠存在,時時處處都存在,即使殺人放火時也在,趕也趕不跑祂,因此不用擔心祂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是悟個意識心才會有這種擔心,擔心這個心又出煩惱妄想了,那麼悟境就消失了。這不是真正的悟,而是誤會了的誤。學佛修行的人,大需仔細又仔細,不能認賊作父,意識心永遠不是本心,不能當作本心如來藏。
十、有人說意識心修到無住,就是悟了,什麼叫作住和無住呢?無住是什麼狀態和境界?
世尊在阿含經中講,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三者和合觸,識就能分別、辨別、了別、明了六塵。那麼根觸塵時,就是住塵,否則就不能觸;產生六識出來以後,識再觸塵,也是住塵,否則就不能觸塵,觸塵之後識才能知塵。根觸塵多長時間,就是住塵多長時間;識了知塵多長時間,就是觸塵多長時間,識觸塵多長時間,就是住塵多長時間。
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是根與識都住塵。比如手拿球,手就是住在球上了,否則就不能拿球。手觸球,身識就產生出來,身識觸球,就是住球上,於是就拿住球了。同時意根與球上的法塵相觸,產生意識出來,意識觸球上的法塵時,就知道是球了。那麼意根、意識、身根、身識都是住塵的,拿多長時間的球,就住多長時間的塵,不住塵時,球就掉下去了。眼識看見了球,也是住在球上了,意識、意根、眼根都同時住在球上了。
意識打妄想或者思考問題時,意根與法塵相觸,是住法塵,意識生出來與法塵相觸,是住法塵,然後意識才能思考法塵,進行推理、思惟、想象、比較等等心理活動。如果幾個識知道了什麼法,就住了什麼法,不住法時,就沒有觸,也就不知道法了,所以識心知法,就是觸法,就是住法,不是無住。
無住時,就是識不存在時,識不了知時,識入深定時。沒有識時,就是不知法不住法時,那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境界;昏迷和死亡以及睡著無夢時,沒有六識,那時識心是不住的,但是還有意根的住。總之,只要有識,就有住,所以如果說意識心是無住的,就不對了。即使意識真的無住,也不是如來藏,即使意識不在意六塵境界,對六塵境界無心,也不是如來藏,悟得這種意識,不是開悟境界,離開悟還差得很遠。
真正的開悟是悟得如來藏本心,如來藏有住嗎?住在哪裡了嗎?如來藏沒有住,祂是真正的無住之心。如來藏看不見色塵,肯定不住色塵上,聽不見聲音,肯定不住在聲音上,嗅不到香臭,肯定不住在香塵上,不知酸甜苦辣,肯定不住在味塵上,不覺冷熱觸痛,肯定不住在觸塵上,不知道善惡是非好壞,也不知是世俗法還是佛法,祂肯定不住在法塵上。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所住,雖然祂無所住,卻仍然能產生一切法,祂就是我們所說的無住生心的心。
六祖當時就悟了這個心,才說出五個何期自性。如果悟個意識心的無住,怎麼能知道五個何期自性?悟個意識的無住怎麼能成就佛道?外道們都把意識的無住入定的境界,當作涅槃,真是錯會大了。還有人認為開悟就沒有意識了,那麼開悟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了嗎?如果是這樣,就無法生活下去,也無法繼續修學,等於死人一樣了。眾生不管悟與不悟,都離不開意識心,悟前用意識心思惟佛法參禪,開悟當時就用意識心悟個真心如來藏,悟後也要用意識思惟佛法,觀察如來藏更深細的體性,為人宣說佛法也是用意識心,離開意識心,寸步難行。所以說開悟仍然用意識心,所有的聖人都用意識心來應對一切法。
十一、禪宗以無念為宗,無念是指如來藏心體的無念,禪宗就是以無世俗念的如來藏為宗旨,來建立一切法。禪宗以無住為本,無住是指如來藏不住三界世間六塵境界,祂是個無所住的心,禪宗就以這樣無所住的如來藏為本心,來建立一切法。禪宗以無相為體,如來藏雖然無形無相,其體是真實存在的,禪宗就以無相的如來藏為體,一切法都是以如來藏為體而得以建立。
既然如此,修學禪宗,就不是把意識心通過修定變成無念無想無住無相的狀態,然後就把這種狀態認定為證得真如,從而開悟了。我們無論怎樣改變意識心,變來變去最後仍然是意識心,祂永遠不能變成原本就無念、無想、無住、無相的如來藏真心,因此就不能把意識處於這種狀態稱為開悟。真正的開悟就是用意識心去證得如來藏本心,發現如來藏本心的運作。
意識妄心的體性和如來藏本心的體性要嚴格區分開,不能把二者混淆,要認清二者的本質,以後才能快速地明心見性。識的體性就是有分別和了別性,如果想要自己不分別,只有滅掉意識才能做得到,但是滅掉意識只能入定,不能參禪;如果不能參禪,就不能悟道,所以修行不是要滅掉識心,不是要不分別,相反還要善於分別。阿含經以及大乘經典都講了識的體性,識就是識別,識別就是了別,就是分別,學佛修行對識的概念一定要弄清楚,修行才有下手處。
十二、意識雖然是生滅的,但是修行首先就是要修意識,然後再影響和帶動意根也破無明,最後成就佛道。眾生殺人以後,殺人的行為雖然滅了,可是殺人的業行卻作為種子留下了,種子成熟,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將來一定會受殺人的業報。同理,意識通過修學大般若,獲得了大智慧以後,意識臨終雖然滅了,可是其智慧卻作為種子存入到如來藏裡,將來就能獲得大智慧的果報,以至將來就能以此智慧修成佛果。
意識分別一切法時,有善分別和不善分別,有清淨和究竟的分別,有不清淨和不究竟的分別,還有的是惡分別、邪分別、錯亂分別、狂亂分別,可見意識分為有智慧的意識和愚癡邪惡的意識等等多種。那麼修行是修什麼?當然是要修六七識,修妄心,把六七識修除無明,修出智慧,讓七識智慧圓滿,破除所有的無明,轉八識成四智,圓滿一切法,究竟成佛。在眾生殺人放火時,如來藏的智慧正大放著光明,可是眾生的七識卻是非常愚癡的,非要殺人放火,造作惡業,將來再受惡報,生死輪迴不斷,苦惱無邊,因此修行當然是修七識妄心,讓七識斷除貪瞋癡煩惱,回歸自性,獲得大智慧。
如來藏雖然有般若大智慧,但是如來藏的智慧屬於如來藏的智慧,也與六識七識的智慧不同,祂不能代替七識妄心的智慧。我們修行就是要依止於如來藏本有的智慧,來獲得七識的智慧,七識有智慧了,就轉識成智,成就佛道。我們信佛學佛,就是六七識在學,六七識在修行,六七識在逐漸地明理,逐漸地降伏煩惱,無明一點點地淡薄,到一定時候,就開大智慧,那時就修成就了。
十三、維摩詰經有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這裡的了和意識心的了了分明有什麼區別?
知是菩提,意思是說如來藏這個菩提心有能知性,因為祂也是識,有識的體性。了眾生心行,意思是說如來藏能知能了別意根的心所法,了別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了,是明了和了別的意思。了別了意根的心行以後,就會隨順於意根,變造出相應的法,造就眾生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但如來藏永遠不了知六塵境界,不了別色聲香味觸法。而意識心只要存在,就知六塵,了六塵境界。
了了分明的意思是,意識對於相應的六塵境界,一清二楚,內心明了,不糊塗,什麼都知道,可是卻沒有語言、文字、思想的動念。意思就是說,意識心裡明白接觸到的各種境界,卻不用語言表達出來,內心裡也沒有文字出現來形容,也沒有念頭的動轉。只要是對應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所有的了別性都屬於意識心的了知。如來藏不知六塵,不了別六塵具體境界。對於如來藏的知,這部分內容,沒有明心開悟的人,不能觀察得到,也不好理解。
意識心的了了分明,是對六塵境界的知,意識心了了時,就是分別完成了,分別了就是知道了,就是了了;分明就是很清楚,了然於心,更是分別完成,才能分明。了了時,是現量,是對目前的境界了了,不是比對而知,所以不是比量,比對而知時,一定是有思惟,有動轉,不是一念不生的了了分明境界。如來藏的體性是不了別六塵,對六塵是無知無覺的,不知好惡是非長短方圓。如來藏所了別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別眾生的五陰根身、宇宙器世間、眾生的業種等等。如來藏猶如鏡子,誰來照誰,自己卻不知道是什麼,不了了也不分明,是鏡子裡的人了了分明,這個人就是指意識心。
真心如來藏和妄心意識的體性,一定要分清楚,對於一切法才不愚癡。如來藏不是權設假設的法,是本來就有,不用再從外得。也不是修行不起念時,了了分明時,真心如來藏就出來了,不能把了了分明的心當作真心如來藏,了了分明的是意識心。真心如來藏不管你起念與不起念,分明與不分明,了了與不了了,祂一直都存在著。真心如來藏也不管你顛倒不顛倒,祂本來就不顛倒,本來就在,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不分別,不起念,不散亂,不隨境界轉,始終保持自己的無為性,而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