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二部)
第十七章 轉識成智
一、衆生的八個識都是識,因此都有識性。識性就是識別性、了別性和分別性。其中如來藏識別的對象和範圍與前七識都不相同。因爲這些體性衆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對於凡夫衆生,有時就不講如來藏的識別、了別性。只對凡夫衆生說,如來藏是無分別心,這樣就能把如來藏與前七識的體性分開,避免了凡夫衆生誤會和混淆如來藏與前七識的體性。等到衆生漸具智慧,能夠把八個識分清時,就告訴衆生,如來藏也有分別和識別性,只是分別的對象有所不同,這樣,衆生對於如來藏的了解就能更深一步。
衆生前七識的識別了別,都帶有染污性,都有貪嗔癡煩惱和無明,這要在學佛修行以後,漸漸轉化七識的染污性爲清淨性。因爲七識有無明,有無明就遮障智慧,破除一分無明,就增長一分智慧,無明破盡,七識裡全部都是明,八識全體都成爲智識,四智圓明,佛道的修行就此結束。
到成佛時,八個識的轉識成智總共分三次轉變,第一次,是在明心見性以後,修到初地菩薩時,第六識和第七識初次轉識成智,其中第六識轉成一分妙觀察智,能以大智慧觀察出一切世間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所變現、所執持,這時就証得一分法無我。在一切法上能夠多分或者少分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也能少分觀察到第七識的運作,因此具有了一分無生法忍慧,達到初步的無漏,智慧深利。第六識的心所法,原來具足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邪見,以及隨煩惱,與五十一心所法相應,這時已經斷除了根本煩惱的現行,隨煩惱也消失不見了,逐漸與二十一心所法相應,只是煩惱習氣有時還會現行出來,這個習氣要到七地菩薩滿心才能斷盡。
在第一次轉識成智時,第七識就轉變成一分平等性智,對於自我的執著性得到有效地降伏,也達到初步的無我無漏。祂依據第六識的觀察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爲,不是自己所爲,一切法不屬於自己,因此對如來藏的貪執性就減除一分,對自我的執著性就得到有效的降伏,具有一分法無我性,能夠平等地看待一切人事物理,執取自我性減弱,深層次的我慢去除了。
因此做一切事情,不再完全以自我爲主,而能平等地照顧到他人和其他團體的利益,不再很強烈地說:我、與我有關的都好,別人的、與我無關的都不好。與人交往是先責己,後責人,做事公平、公正、無私。雖然不得不隨順於世俗,在語言表達上要有個我字,可是内心裡會覺得有我就很慚愧,突出自己,表白自己,就有愧疚的感覺,這時的意根就與慚愧的善心所相應。
第二次轉識成智,是在臨入八地菩薩時,第六識再次轉變成更深細的妙觀察智,第七識再次轉變成更深細的平等性智。第三次轉識成智,是在臨成佛之時,第六識全部徹底地轉變成妙觀察智,沒有一絲無明,第七識完全徹底地轉變成平等性智,沒有一絲無明。之後前五識就轉變爲成所作智,前七識都轉變完以後,如來藏就轉變成大圓鏡智,八識就完全轉變成四智,於是佛就具足了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
佛的八個識都已經轉成智識了,但是八個識還是都存在的,並且都要運用,都要發揮其智慧的功用。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如來藏轉成大圓境智。佛的五蘊身仍然還存在著,也都能得到高效能的運用,佛的十二處、十八界也都存在不滅,都能夠得到圓滿的運用。佛有眼睛,有眼識負責分別色,有耳根,有耳識負責分別聲,佛仍然有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當然佛的六根是互通互用的,十八界的功能比我們的優異極多,我們是沒法想像的。應身佛和化身佛到我們人間來,與我們一樣也有六根六塵六識,只是功能要遠遠超越於我們。
應身佛、化身佛到我們人間來,與我們同樣有六根六塵六識,只是功能不一樣,遠遠要超勝於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但是應身佛化身佛與這個世界緣盡了,也會入滅,那時六根滅了,六塵滅了,六識滅了,真如心不滅,意根不滅,佛還會到其它有緣世界現佛身度衆生,凡是能滅的都是虛妄的,真實的永遠不滅。什麽是真實法呢?只有真如心是真實法,是實相法,祂永遠不滅,其他一切都是生生滅滅變異不停的,所以應身佛、化身佛身中也都有真實法和虛妄法。
那麽應身佛和化身佛說法時,用什麽來說呢?當然用口、用舌、用身識、用平等性智、用妙觀察智,同時也有真如心大圓鏡智的配合,這樣佛說法度衆都是八個識心和合運作。然而佛的八個識心可以分開單獨運轉,單獨起作用,這是佛特異於我們之處。而我們做一切事必須八個識和合運作,只有妄心不行,只有真心也不行。
二、衆生通過修行,七識心越來越清淨時,煩惱減輕,無明減少,種子變清淨了,存在如來藏裡的識種子的染污性漸漸減少,清淨性就漸漸增加。如來藏再輸出識種子時,就輸出清淨的種子,七識心的心行就清淨一些了,不是無煩惱就是煩惱輕微。當無明都斷盡成佛時,七識心徹底轉變清淨,如來藏裡沒有一絲無明種子,輸出的種子全部都是清淨的,所以佛的身口意行是絕然清淨的。
無明斷盡時,意識心變成妙觀察智,意根變成平等性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如來藏就轉變成大圓鏡智。這樣看來,是七識妄心拖累了如來藏,把染污種子存了進去,使如來藏不能完全徹底地發揮出其應有的智慧德能,其智光被七識心的染污種子所遮蓋,雖然其光能照大千界,但實際所照有限。一旦七識的染污種子都轉變清淨,沒有無明了,如來藏之智光才洞徹十方,圓滿無礙,這就是如來藏本來之德能,本來之智光。
三、依識有生死,依智無諸佛。這裡的識,就是指七識妄心,其識種子分秒刹那都在生滅變異著,因此不是常恒之心體,是生滅變異的虛妄識心。因爲七識有貪嗔癡煩惱,心地是染污的,情執也很深重,其智慧就是狹劣的。如果依七識,把七識當作真實而不壞滅的我,以此錯執,就有生死輪回苦,永不得解脫。因爲前六識在五種情況下能滅:死亡、昏迷、睡著無夢、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第七識,阿羅漢涅槃時也能滅,所以七個識是生滅無常變異的,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把七識當作永不壞滅的我,也不要對其攀緣,執著不捨,否則生死輪回不斷,苦惱不斷。
智,是指智慧德相如來藏。如來藏人人本具,與佛無異。但祂也不是佛,歷來都沒有名字,沒有尊稱,沒有地位,說祂是什麽不是什麽,對祂來說都無所謂,祂既不知道也不承擔,把祂尊稱爲佛,是我們強加予祂的,祂不是佛,也不是衆生,但也非不是佛,非不是衆生。六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祂是什麽都不對,說祂不是什麽也不對,因爲一切法都是祂造就出來的,那麽一切法的實質都是祂,祂就是一切法,但是祂又不在三界裡,三界裡沒有與祂相比對的法。既然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創造的,一切法就是如來藏,歸如來藏所有,那麽實質上也沒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應化身佛也如是,都是諸佛的無垢識做,實質上也就是無垢識如來藏,所以說依智無諸佛。
四、智和識
識通常指沒有智慧的識心意識,七個識都是如此,因爲無明蔽心,無始劫來我見、見取見,各種邪見和顛倒見充斥於心。識心無智慧時往往自意以爲自己的所有見解和看法都正確,其實大多是邪見,對一切法的見解多數是錯知錯解,由於無明煩惱遮障於心,不見諸法的真實相。
智,主要指如來藏所具有的本來智、無礙智、無漏智、光明智;其次指破除了一部分無明、已經轉識成智的六七識心,這種破除全部或者是一部分無明的識心,已証得了諸法實相,對一切事理或者是一部分事理的認知是正確無誤、充滿智慧的。衆生在深重的無明裡,往往是依靠著自己無明的識心認知,扭曲事理的真實相,造作無明的身口意業,而且也不自知後果可畏。我見和見取見邪見深重的衆生,都是識心意識泛濫,因此才流轉生死無窮盡。
識心沒有智慧的時候,就不能依本來智來修証自己的心行,要想獲得智慧,就要多熏習般若之理,並且要努力証得根本智如來藏,之後才能依如來藏的本體智,修証自己的身口意行。還要努力修除無明,降伏自己的性障煩惱,降伏我心和慢心,對事理要多作深細的思惟,看清一切事理的本質,這樣漸漸地也就能擁有智慧了。
明心悟道後,意識由於打破了無始無明,証得了諸法實相,也就獲得了一定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裡還有染污,有貪嗔癡煩惱,因此還屬於有漏的智慧。意識把自己的煩惱斷除,達到無漏時,才能生起無漏智,這時識心就轉變成智了。這是進入初地的時候第一次轉變,第二次轉變識心成智慧,是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第三次轉變就成就佛道了。
不嚴格說,明心見性以後意識心就在漸漸地一點一點地轉變,只是不明顯。再放寬一點不嚴格來說,有少部分人學得了正確的佛法,尤其是大乘般若法,思想認知就能慢慢地悄悄地轉變著,集聚到一定時候,破除無明,就明心悟道開了智慧。性障煩惱深重的人,依智不依識很難做到,處處都是識心意識,沒有智慧,自以爲是,慢心深重,這樣就障礙自己智慧的開發,實是障道的根苗。
五、智,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指佛教中講的具有真如智、般若智的實相心如來藏,祂有出世間的大智慧,所以稱爲智;另一個含義,是指証悟了諸法實相以後,出生了世間和出世間智慧的識心六七識。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是指第二種。智與識,心體是一,其智慧與德能利用不同,二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二者都有了別作用,都有心體的功能作用;不同之處,智,了別得全面、徹底、究竟、真實不虛;而識,了別得片面、浮躁、虛謬、不真實。
八個識都是識,都有識別了別的功能作用,但我們平常所說的智和識,主要指意識心,了別世出世間一切法,以意識心爲主。祂的識別性是最活躍最細致的,識別能力最強大。前六識和第七識這幾個識心,在無明比較重,智慧不足的情況下,了別相應的法時,未必了別得真實,未必了別得準確,未必了別得究竟,這個時候,這幾個識只能叫作識,不能叫作智。如果這幾個識,去除了全部或者一部分無明,通過修行達到了初步或者是完全的無漏,有了無漏智慧,對於一切法,能了別得真實,了別得徹底,了別得究竟,這時候就叫作智,識性已經轉變成了智性,就叫作智識。
真正的轉識成智,要等我們明心見性以後,修到初地的時候,六七識才開始真正轉識成智。因爲這時候六七識已經斷除了煩惱,人我執已經降伏或者已斷一部分,雖然還要留一點點不能斷盡,但是識心已經初步達到無漏,智慧沒有嚴重的遮障,對於大小乘法已經通達,有了一分唯識種智,觀察一切法,了知都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其智慧比較深妙了,所以就稱作智。菩薩明心見性以後,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般若智慧,識心智慧也漸漸地在增加,並且智慧越來越深利,但是因爲煩惱沒有降伏,人我執沒有降伏,識心還是有漏,其智慧還不夠深廣,因此還不屬於完全的轉識成智。
識心達到無漏,轉識成智以後,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意識心觀察一切法,都能發現如來藏的運作,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如來藏,沒有外法可得。其智慧能徹見諸法的實相,不再把所接觸的一切法當成真實存在,有真實的自體性,並且發現一切法的功能作用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這種智慧就叫妙觀察智。在這之前,意識心是著相的、有漏的,意根還有我執,把一切法還當成真實,雖然有時也是認爲很多法是虛假的,但是其認識還不夠徹底究竟;這個時候意識還是以識性爲主,智慧性還不具足,所以還不能叫作妙觀察智。
明心見性之後的意識心,與明心見性以前的意識心,其智慧性發生了轉變,與從前有所不同。明心見性以後就有了一定的般若智慧,也能觀察到在某些法的運作當中,如來藏在背後運作的秘密,但是智慧還不夠深廣,所以仍然叫作識。雖然此時的識還沒有轉識成智,其實也是在慢慢的轉,只是轉的不明顯,以入初地爲一個明顯的界限。所以入初地叫轉識成智,第六識初步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初步轉爲平等性智,意根看一切事和理,都是如來藏所現起的,本質就是如來藏,這樣心就平等了,看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這中間也沒有一個我;有我,心就不平等,沒有我,心就平等了。
六、佛地的轉識成智,是把七個識的染污種子轉變清淨了以後,無明斷盡,意識心轉成妙觀察智。因爲意識斷盡了一切煩惱和無明,沒有了遮障沒有了漏,觀察一切法才是最妙的,有無明就有障礙,觀察一切法就不妙。意根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因爲意根沒有無明的遮障了,不執著自己和一切法,斷盡了我執和法執,所以對待一切法都是平等一如的,看衆生都是看其如來藏性。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因爲五識沒有無明了,見一切法也就沒有了障緣,所作皆成。然後如來藏就轉成大圓鏡智無垢識,因爲裡面含著的七識的染污種子徹底清淨,七識不再拖累如來藏,如來藏無垢識就能圓滿光照一切法。
七、十法界包括六道輪回的凡夫六法界和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佛的識已經完全轉成智,以智起用,也用本心無垢識起用。衆生用識心起用,也用本心如來藏起用,衆生起用是如來藏與識心和合起用,而佛的八個識心可以單獨起用。
成佛作祖離不開生滅相,單獨一個佛的無垢識真如心,也不能成佛作祖。祂不是佛不是祖,是我們給祂取的一個假名,祂自己並不認可,祂不認爲自己是佛、是真實的、是我,因爲祂是無我性的心。
凡夫從學佛到成佛,都離不開各種生滅法。五隂本身就是生滅的,但沒有五隂不能修行;各種禪定境界無量三昧都是虛妄的,但是如果不去証得,也不能成就佛道;識心雖然是虛妄的,但是不轉化,不破除無明,修行也不能成就;各種境界雖然是虛妄的,我們還是得在各種虛妄的境界中修行,以轉心轉境界。境界如果沒有轉的人,也不是大成就者,而心不轉,境界就不會轉。身心這個假殼子,以及根塵識,都得要好好地利用,我們就是要借助於這些假法來修行,來成就無上覺。
轉識成智,沒有成佛時,名稱都是識,轉成智了就是佛。凡夫到成佛的距離還很遙遠,不是在短時間内就能轉識成智而成佛的。明心開悟了,也只是賢位的住位菩薩,還需要經過十個行位,十個回向位,才入初地。這才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還有三分之二的修道過程需要走。而要入初地,需要很大的福德,需要爲佛教做出極大貢獻,爲衆生做很多事情,還要有無生法忍慧,有一分唯識種智。
修行先具備正確的知見,知見完備,因緣具足時,才能明心開悟。明心需要有大福德,這個福德是在爲佛教和衆生做事當中得,在忍辱持戒禪定修慧當中得。相應的戒定慧都要具足,大乘的理要明,還要有因緣現前,才能明心証真如。明心不是閉關修行就能修得來的,理不明,閉關也沒有用,閉關時既沒辦法修福,還要耗費福德;修行過程中沒有各種事境的磨練,忍辱行也修不好,菩薩六度就不容易具足,明心証悟就困難。所以修行中還是要多著重於修行菩薩六度,這是正修行。
八、煩惱會染污自己的心性,而漏掉一切善法功德,其果報還是由自己來承受。所以說有我即是惡,有我即是罪,有我即是漏;無我無漏,無漏就能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初地菩薩初步的轉識成智,達到初步的無漏無我,第六識有一分妙觀察智,第七識有一分平等性智,因此第六識第七識的心所法與地前菩薩就有所不同。